❶ 是誰發明的考試
史書記載,石勒建立抄後趙政權之後,在他治下的各個州郡新設了一個官職,這就是學官——專門負責當地的教育工作。這里小編插一句,這個學官雖然代表了政府對地方教育的重視和扶持,但是沒有相應健全的教師力量,較後世來說還比較原始。設了學官之後,石勒又令地方建立學校。史載「勒,增置宣文、宣教、崇儒、崇訓十餘小學於襄國四門,簡將佐豪右子弟百餘人以教之,且備擊柝之衛」。
❷ 蘇聯政治委員制度是誰發明的
政治委員不是誰發明的,而是世界各國從古至今都有的中央派出的監督軍隊的官員(監軍制度)又一種形式。
而且蘇聯只是前期設有政治委員,後期取消。
1917年,俄國臨時政府在軍隊中引進政委制度以確保政府對其的政治控制。
在十月革命後, 政委在蘇聯紅軍中一直保留到1942年。
在紅軍和蘇軍中, 政委僅在以下時期存在:1918-1924年、1937-1940年、以及1941-1942年。
在蘇聯軍隊不設政委的其它時段,蘇聯軍隊實行一長制,各級部隊設立政治工作副職。
政委與所在部隊的軍事主官擁有同樣的職務等級,共同指揮部隊,對部隊負全責,軍事指揮命令必須有政委的附簽。但是,政委往往是從地方黨政部門調入部隊應急配齊領導班子,且由於俄國軍隊長期傳統,政委的軍銜一般低於該職務等級的基礎軍銜。例如,蘇聯衛國戰爭初期,集團軍司令員的軍銜是上將、中將、少將,而集團軍政委的軍銜往往是「師級政委」、「旅級政委」、「團級政委」(1943年之前蘇聯軍隊的軍、政軍銜體系的名稱不同)。
另外,在危急情況下,政委也可以命令並指揮所在軍隊。
❸ 中國國旗是誰發明的
中國國旗是曾聯松發明的。
曾聯松(1917-1999),浙江瑞安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圖案設計者。
1949年,全國政協向全國公開徵集國旗、國徽的圖案。曾聯松從報上獲知後,設計了「五星布成橢圓形,大星導引於前,小星環繞於後,恰似眾星拱北斗」的五星紅旗。
9月25日,五星紅旗得到毛主席的肯定,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一致通過國旗議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誕生。
(3)政治是誰發明的擴展閱讀:
曾聯松對國旗設想
1949年7月,曾聯松仰望群星閃爍的太空,陷入了沉思。突然,他從人們常說的「盼星星,盼月亮」中得到啟發:中國共產黨——難道不正是中國人民的大救星么!
於是,他設想:以一顆大星導引於前,幾顆小星環繞於後,象眾星拱北斗,大五角星象徵偉大的中國共產黨,小星象徵廣大人民。人民緊緊地環繞在黨的周圍,團結戰斗,從勝利走向勝利。
他還把五角星設計為黃色,這不僅與象徵革命的紅色相協調,象紅霞一片,金光燦燦,色簡而庄嚴,且也表達了中華兒女黃色人種的民族特徵。
五顆金星的結合圖形,大小呼應,疏密相間,形成了一個橢圓形,這恰恰和我國疆土的幾何圖形類似,既表現了中國地理特徵,也顯得平穩和諧,明朗而有氣勢。
❹ 民主是誰發明的
「民主」(δημοκρατία)一詞來源於希臘語的δήμος(人民)和κρατος(強權),即人民掌握權力。而κρατος(kratos)事實上是一個粗鄙的詞,在現代西方語言中的君主制、寡頭政治等詞(以英語為例:monarchy, oligarchy)中代表統治的詞根來源於αρχειν(archein,統治),表示治理、領導等義。可能該詞是對民主的蔑視者所起。不過不管怎麼說,雅典的民主政治家們還是欣然接受了這個名詞。 希羅多德撰寫了現存最早的希臘語散文,在他的著作中該詞被證實使用,但是這也可能早不過前440年或430年。對於該詞能否追溯到民主政體的早期沒有任何的定論,不過在前460年左右[1],一個男孩的父母決定將他命名為「德謨克拉提斯」(Δημοκρατης),很可能是一種對民主頂禮的姿態。 歷史 雅典的權力一部分來自於她擁有阿提卡地區全部的土地,傳統上認為這是忒修斯治下村鎮聯合(συνοικισμóς)的功勞。對於那些認為忒修斯並非歷史人物的人來說,阿提卡的聯合仍是一個謎團;厄琉息斯在前8世紀似乎仍是一個獨立的城邦。 梭倫(約前590年)、克里斯提尼(前508年)以及厄菲阿爾特(前462年)都對雅典民主的建設做出了貢獻。在歷史學家之間對於誰創立了什麼機構、以及什麼是最有決定性的事件還存有不同的看法。普遍的做法是將雅典的民主歸於克里斯提尼名下,因為梭倫的改革最終失敗,政權落入獨裁者庇西特拉圖手中;而厄菲阿爾特對於克里斯特尼的憲章進行的改動進行得相當平緩。 庇西特拉圖家族獨裁統治的終結被後人歸於哈爾摩狄奧斯和阿里斯托革頓(Ἁρμόδιος και Ἀριστογείτων)對於喜帕恰斯的刺殺,而當時的僭主實際上主要是其兄希庇亞斯。此二人被後世的雅典人作為為城邦追求民主和自由的象徵(所謂「弒僭者」)而景仰。這次暗殺發生於最終的起義爆發前四年,而可能正是事件後獨裁者日益加緊的統治導致了局勢的不穩。他們在民主的貴族反對者中間非常受歡迎。 最偉大、在位時間最長的民主領袖是伯里克利。在他死後,雅典的民主被伯羅奔尼撒戰爭後期兩次短暫的寡頭革命所打斷。在民主恢復之後,雅典執政官歐幾里德施行了數項改革。在流傳下來的文獻中對這個前4世紀版本的民主的闡述要詳細於對伯里克利系統的描述。前322年馬其頓人消滅了這種制度,雖然後來雅典的各機構又得到恢復,但它們在何種程度上承載著民主的精神仍具有爭議。
❺ 政治是惡魔發明的嗎
反過來說,惡魔敗壞了政治。
這玩意不是誰發明的,祖先覺專得人多事雜,秩序混屬亂,有了立規矩理順的需要,就一起商量出一些規則、制度以及道理(理論),逐漸豐富、演化、變遷,幾千年後發展成了當代政治和政治學。
政治的核心要素是民主,抽掉了核心,爛污必然層出不窮,也有淪入惡魔手中玩物的可能,被盡情發揮政治取得主導地位、驅使他人、支配權利的劣根性。
❻ 政治學最早提出的人是誰
盡管晚於柏拉圖的《理想國》,亞里士多德的《政治學》仍是現在保存最早的論述。在書中,政治學被當作一門應用科學的特別分支,通過獲得的數據,亞里士多德考察了一百多個希臘國家的憲法;對於他,對於所有的希臘人來說,城邦這個名字意味著具有高度組織的國家。他的作品包括今天的一些研究領域;如果說他的一些學說主要是因為說明了古代和現代的不同而引起人們的興趣,另外那些學說則不但適用於古代希臘,也同樣適用於今天的歐洲。亞里士多德在本收中提出「人是政治的動物」,認為人按其本性必須結合成共同體才能生存,國家或城邦說是由些而來。在亞里士多德看來,一個理想國家的領土不宜過大,以所有公民可以相互了解為宜。和柏拉圖的《理想國》一樣,亞里士多德在《政治學》中也制定了一整套的教育制度,提出教育要合乎人的天性的觀點,認為應從德、智、體三方面來訓練兒童,把兒童培養成具有中庸的品德和合乎最高的善的公民。國家的統治形式可分為王權政體、貴族政體和立憲政體,三種政體的對立形式是暴君政體、寡頭政體和民主政體,而貴族政體是最為理想的政體。
求採納
❼ 考研政治互聯法是誰發明的
據我了解,好像是海天的常紅利老師吧,我在網上看到過
❽ 是誰發明政治經濟學這種東西的啊!
政治經濟學中的「政治」(politics)一詞,源於希臘文的politikos,含有「社會的」、「國家的」、「城市的」等多種意思;政治經濟學中的「經濟」(ec onomy)一詞,來源於希臘文的oikonomia,原意是家庭經濟管理。「政治經濟學」一詞是法國重商主義者A.蒙克萊田在1615年出版的《獻給國王和王太後的政治經濟學》一書中首先使用的。1775年,盧梭為法國《網路全書》撰寫了「政治經濟學」條目,把政治經濟學和家庭經濟區分開來。可知,政治經濟學作為研究經濟活動的理論科學的名稱自17世紀就開始得到應用了。當重商主義者蒙克萊田最先使用政治經濟學這一名稱時,政治經濟學還只限於研究流通領域的個別經濟現象,因而還沒有形成為獨立的真正的經濟科學。17世紀中葉以後,首先在英國,然後在法國,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逐漸發展成為工業生產的主要形式。資產階級為了同封建勢力作斗爭,必然要求從理論上說明資本主義生產、分配的規律,論證資本主義生產的優越性。這就產生了以A.斯密和D.李嘉圖為主要代表的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古典政治經濟學的興起和發展,使政治經濟學研究的重點開始轉向生產領域和包括流通領域在內的社會再生產過程。政治經濟學作為一門獨立的科學逐漸形成,並發展成為專門研究經濟現象和經濟過程規律的理論科學。所以,馬克思說:「政治經濟學作為一門獨立的科學,是在工場手工業時期產生的。」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資本主義生產逐漸由工場手工業向機器大工業過渡,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之間的斗爭不斷發展,直接威脅著資產階級。1825年經濟危機的爆發,使資本主義制度的矛盾日益顯露出來。面臨這種形勢,資產階級更加需要的是對資本主義制度的辯護。適應這種需要,產生了庸俗政治經濟學。庸俗經濟學者拋棄了古典政治經濟學中的許多科學成分,致力於抹煞階級利益的對立,用各種各樣的辯護理論,維護資產階級利益。在資產階級經濟學領域中,到19世紀30年代以後,庸俗經濟學逐漸取代了古典政治經濟學。19世紀上半葉,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形成時期,產生了小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小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抨擊了資本主義制度,揭露了資本主義的矛盾,但是它們不了解資本主義矛盾產生的原因,只是站在維護小私有制的立場來反對資本主義私有制。在小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產生的同時,也產生了空想社會主義。空想社會主義者在應用政治經濟學剖析資本主義方面作了最初的嘗試。他們對資本主義制度作了尖銳和無情的批判,否定了資本主義制度的永恆性,論證了社會主義制度代替資本主義制度的必然性。但是,由於他們在理論分析上還不能擺脫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范疇的限制,不了解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因而不可能找到創造新社會的社會力量和正確途徑,只能陷於空想。19世紀40年代初,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地繼承了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基礎上創立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實現了政治經濟學的偉大革命。馬克思恩格斯研究政治經濟學的最初動因,是為了解決實際的經濟問題,捍衛勞動人民的物質利益。同時,也是為了探索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揭示階級斗爭和黨派斗爭的根源。恩格斯認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作為有關時代的經濟學,是理解社會經濟現象和經濟過程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趨勢的科學,也是理解整個社會發展和變遷的理論科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任務在於:證明現在開始顯露出來的社會弊病是現存生產方式的必然結果,同時也是這一生產方式快要瓦解的標志,並且在正在瓦解的經濟運動形式內部發現未來的、能夠消除這些弊病的、新的生產組織和交換組織的因素。
❾ 政治是誰發明的
政治是那些做統治階級,或想與統治階級有所聯系的人發明的。比如古時候的軍師,或那些靠講學為生的人。
❿ 歷史到底是誰創造的:人民還是英雄
主觀唯心主義英雄史觀主觀唯心主義者把歷史的發展看作是由少數英雄人物和帝王將相的意志﹑品格﹑才能決定的﹐認為人民群眾不過是消極﹑被動的「惰性物質」﹐是少數英雄人物的盲目追隨者。中國近代資產階級思想家梁啟超說:「歷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幾無歷史」。在他看來﹐大人物「心理之動進稍易其軌﹐而全部歷史可以改觀」。英國的T.卡萊爾(1795~1881)認為﹕全世界的歷史「實際上都是降生到這個世界上來的偉大人物的思想外在的﹑物質的結果」﹐「這些偉人的歷史真正構成了全部世界歷史的靈魂」。英雄史觀在德國哲學中有著深厚的基礎﹐19世紀德國青年黑格爾派中的一些人把具有「批判的頭腦」的個人看作是歷史的創造者﹐如鮑威爾﹐B.就說﹐「批判」是絕對精神﹐而他自己就是「批判」。在他們那裡﹐「改造社會的事業被歸結為批判的批判的大腦活動」。他們認為﹐只要少數傑出人物提出了更高的思想﹐歷史馬上就會改觀。在壟斷資本主義階段﹐德國產生了尼采﹐F.W.的「超人」哲學。尼采認為「超人」是歷史的主宰者﹐沒有「超人」就沒有歷史﹐而人民群眾則是「奴隸」和「畜群」﹐是「超人」用以實現其意志的工具。這種哲學後來成了法西斯主義獨裁政治的思想武器。客觀唯心主義英雄史觀某些客觀唯心主義者的歷史觀也帶有英雄史觀的色彩﹐黑格爾﹐G.W.F.雖然認為﹐歷史不是個人隨心所欲的結果﹐而是由某種客觀精神決定的﹐但他又認為偉大人物是「世界精神」的代理人。他曾把拿破崙(1769~1821)稱為騎在馬背上的世界精神。他認為這些偉大人物是為了滿足世界精神對於發現自己﹑實現自己﹑返回自身的需求而創造歷史的。他雖然看到沒有人民群眾﹐即「進行再生產的個人」﹐社會生活不能繼續下去﹔但他又認為﹐群眾只是一群無定形的東西﹐他們的行動完全是自發的﹑無理性的﹑野蠻的﹑恐怖的﹐而偉大人物的優越性就在於他能知道和表述絕對意志﹐所有的人都集合在他的旗幟下﹐他就是人們的上帝。十八世紀法國唯物主義者提出人是社會環境的產物。但是他們所說的社會環境主要指政治和法律制度。這樣﹐社會的發展仍然決定於少數具有思維理性的立法者﹐即開明君主一類的「偉大天才」人物。存在的根源英雄史觀在社會歷史發展中長期占據統治地位﹐有其深刻的社會的﹑階級的和認識的根源﹐人民群眾是創造歷史的決定力量﹐但他們的力量和智慧總是集中地體現在他們的代表者──領袖人物的活動中﹐並在領袖人物的領導下從事歷史的創造活動。當人們看不清隱藏在領袖人物行為的動機背後的﹑推動一個民族或階級行動起來的物質動因時﹐他們就會把個人看作推動歷史的決定力量。在剝削制度下﹐少數統治者憑藉權勢和所能支配的物質力量﹐可以在歷史上打上自己的印記﹐而創造歷史的勞動群眾則處於受剝削﹑被壓迫的地位﹐他們創造歷史的能力和作用的發揮﹐受到極大的壓抑和限制﹐他們作出的貢獻往往被湮沒﹐有的成果則為統治階級所竊取。剝削階級的思想家出於階級的偏見﹐總是把歷史說成是帝王將相創造的﹐極力貶低人民群眾的作用﹐以此欺騙和蒙蔽人民群眾﹐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與唯物史觀的區別歷史唯物主義關於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的原理同英雄史觀的根本區別並不在於是否承認個別傑出人物的作用﹐而在於如何回答誰是歷史發展中的決定力量。歷史唯物主義科學地闡明了人民群眾和個別人物的關系﹐使被顛倒了的歷史重新顛倒了過來。在現代西方哲學中﹐英雄史觀仍然以新的形式不斷出現﹐如存在主義主張少數領袖人物所體現的神秘化了的個人情感﹑意志的存在是歷史發展的支配力量﹐認為「負責的個人是社會變化的先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