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墨子的思想主要有哪些他的理念是什麼
墨子(生卒年不詳),名翟(dí),東周春秋末期戰國初期宋國人 ,一說魯陽人,一說滕國人。墨子是宋國貴族目夷的後代,生前擔任宋國大夫。他是墨家學派的創始人,也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學家、軍事家。
墨子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農民出身的哲學家,墨子創立了墨家學說,墨家在先秦時期影響很大,與儒家並稱「顯學」。他提出了「兼愛」、「非攻」、「尚賢」、「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樂」、「節葬」、「節用」等觀點。以兼愛為核心,以節用、尚賢為支點。墨子在戰國時期創立了以幾何學、物理學、光學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學理論。在當時的百家爭鳴,有「非儒即墨」之稱。墨子死後,墨家分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鄧陵氏之墨三個學派。其弟子根據墨子生平事跡的史料,收集其語錄,完成了《墨子》一書傳世。
『貳』 墨子的主要思想包括哪些內容
前期墨家在戰國初即有很大影響,與儒家並稱顯學。它的社會倫理思想以兼愛為核心,提倡「兼以易別」,反對儒家所強調的社會等級觀念。它提出「兼相愛,交相利」,以尚賢、尚同、節用、節葬作為治國方法。它還反對當時的兼並戰爭,提出非攻的主張。它主張非命、天志、明鬼,一方面否定天命,同時又承認鬼神的存在。前期墨家在認識論方面提出了以經驗為基礎的認識方法 ,主張「 聞之見之 」 、「取實與名」。它提出三表作為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方法 。
後期墨家的傳承情況不詳,有分為兩派或三派之說。它對前期墨家的社會倫理主張多有繼承,在認識論、邏輯學方面成就頗豐。後期墨家除肯定感覺經驗在認識中的作用外,也承認理性思維在認識中的作用,對前期墨家的經驗主義傾向有所克服。它還對「故」、「理」、「類」等古代邏輯的基本范疇作了明確的定義,區分了「達 」、 「類」、「私」等3類概念 ,對判斷 、推理的形式也進行了研究,在中國古代邏輯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墨家的主要思想匯集在《墨子》一書中,其中《經上》、《經下》、《經說上》、《經說下》、《大取》、《小取》6篇又稱《墨辯》,一般認為是後期墨家所作。
『叄』 墨子的思想主要有哪些他的理念是什麼生平簡介。
生卒年不詳(約公元前468~前376)
中國戰國時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社會活動家和自然科學家。姓墨名翟。生卒不能肯定是哪年,大概是在公元前479年~前381年以內。中國思想家、政治家。提出「兼愛」「非攻」等觀點,創立墨家學說,並有《墨子》一書傳世。墨學在當時影響很大,與儒家並稱「顯學」。
【生平】
墨翟相傳原為宋國人,後長期住在魯國。曾學習儒術,因不滿「禮」之煩瑣,另立新說,聚徒講學,成為儒家的主要反對派。據說楚王曾計劃攻宋,墨子前往勸說楚王,並在與公輸般的模擬攻防中取得勝利,楚王只得退兵。墨子的思想與主張見墨家。
西漢太史公在《史記·孟子荀卿列傳》的末尾提到:「蓋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為節用。或曰並孔子時,或曰在其後。」所以後世對他的生平身世一直爭論不休,有說是宋人,有說是魯人。
公元前5世紀初,墨子可能是出生在一個以木工為謀生手段的手工業者家庭。當時的社會是一個「處工就官府」的社會,即工匠處於官府的嚴格控制之下,隸屬和服務於官府,社會地位十分低下。而當時的工匠是世襲的,因此墨子從小就承襲了木工製作技術,並由於他的聰明巧思,使他成為一名高明的木工匠師和傑出的機械製造家,為他後來的社會活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他精通手工技藝,可與當時的巧匠魯班想比。他自稱是"鄙人",被人稱為"布衣之士"和"賤人"。漢朝的王充甚至說,孔子和墨子的祖先都是粗鄙之人。墨子曾做宋國大夫,自詡說"上無君上之事,下無耕農之難",是一個同情"農與工肆之人"的士人。墨子曾經從師於儒者,學習孔子之術,稱道堯舜大禹,學習《詩》 、《書》 、 《春秋》等儒家典籍。但後來逐漸對儒家的煩瑣禮樂感到厭煩,最終舍掉了儒學,形成自己的墨家學派。
墨子"好學而博"(《莊子·天下》),並且是個以天下為己任、立志救民於水火中的大好人。孟子對他這種"士志於道"的精神還是十分贊揚的:"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孟子·盡心上》);莊子也由衷得稱贊:"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將求之不得也,雖枯槁不舍也,才士也夫!"(《莊子·天下》)。
不過墨子許是為了鞏固自己學說,而提出世上有鬼,還教人敬事鬼神,進而形成了一種落後的宗教觀,也因此,到東漢哲學家王充寫《論衡》一書時,遭到了王充的狠狠批判。但無論如何,墨學在中國古代思想史上無疑占著極重要的位置,墨子本人也是一位極傑出的優秀人才。
墨子一生的活動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廣收弟子,積極宣揚自己的學說;二是不遺餘力地反對兼並戰爭。
他的「非命」、「兼愛」之論,和儒家「天命」、「愛有等差」相對立。認為「官無常貴,民無終賤」。要求「飢者得食,寒者得衣,勞者得息」。其中不少具有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相傳收藏圖書甚多,有圖書達三車。《墨子》稱「今天下之士,君子之書,不可勝載」。梁啟超在研究私人藏書的起源時:「蘇秦發書,陳篋數十;墨子南遊,無書甚多。可見書籍已經流行,私人藏儲,頗便且當。」
在代表新興地主階級利益的法家崛起以前,墨家是先秦和儒家相對立的最大的一個學派,並列"顯學"。
墨家同時也是一個有著嚴密組織和嚴格紀律的團體,最高的領袖被成為"巨子",墨家的成員都稱為"墨者",必須服從巨子的領導,聽從指揮,可以"赴湯蹈刃,死不旋踵",意思是說至死也不後轉腳跟後退。
墨子的思想共有十項主張: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用、節葬、非樂、天志、明鬼、非命,其中以兼愛為核心,以節用、尚賢為基本點。
為宣傳自己的主張,墨子廣收門徒,一般的親信弟子達數百人之多,形成了聲勢浩大的墨家學派。墨子的行跡很廣,東到齊,西到鄭、衛,南到楚、越。他還曾和公輸班論戰,成功地制止了楚國對宋國的侵略戰爭。
墨子還在名辯說方面有所成就,成為戰國時期名辯思潮的淵源之一。墨子的事跡,在《荀子》 、《韓非子》 、《莊子》 、《呂氏春秋》 、《淮南子》等書中有所體現,他的思想主要保存在墨家弟子所編寫的《墨子》一書中。
墨子天資聰慧,據說他用木頭削成的車軸,能承受六百斤重的物體;見天上鷹飛鳥翔,製成了木鳶,能在天上飛三天;還比當時的巧手公輸盤更早的發明了雲梯等等;看到滿山的野果殼在雨水浸泡之後流出色液,就發明了坑布之法引導山民坑染布料。墨子還把自己對坑布技術的感悟上升到哲學的思維高度,這就是後來他寫的名篇《所染》。 由此可見,這位墨子還是一位發明家、科學家
他還擅長守城技術,其弟子將他的經驗總結成《城守》二十一篇。在軍事上知道以兵制兵、以戰制戰、以術制術、以器制器。為此,他寫了《非攻》、《備城門》等一系列軍事名篇。
墨子在學習中,常把學到的知識與實踐相對照,寫出了《非儒》、《非樂》、《節葬》、《節用》等名篇。許多知名之士都投奔到墨子門下,墨家學派開始形成。墨子對其門徒不但授以思想理論,更重視在實踐中學習,關鍵時刻還能挺身而出,出兵打仗。歷史上有名的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在墨子的著作中,還有一部分學說涉及自然科學,如力學、光學、聲學等。小孔成像原理還是墨子最早發現的。他的微分學原理,也比西方要早。因此,他被西方科學界稱為東方的德謨克利特。
由於墨子主張從勞動者中選拔人才,受到普通民眾的歡迎,因而墨子被稱為平民聖人。
墨子老年隱居於魯山縣熊背鄉黑隱寺並卒葬於此,現存有土掉溝、黑隱寺、坑布崖、墨子城等古跡供人們瞻仰。
【墨子姓名考】
歷史學界至今無法確定墨子的真實姓名,有以下各種說法:
墨子姓墨名翟
最傳統,最為大眾所接受的說法是,墨子姓墨名翟。《呂氏春秋》、《淮南子》、《史記.孟子荀卿列傳》內都如是稱。《元和姓纂》明確說墨子乃孤竹君之後,本墨胎民,改為墨氏。而《新唐書·藝文志》也沿用這種說法。
墨子姓翟名烏
南齊孔稚圭所著的《北山移文》則稱墨翟為「翟子」,元朝伊世珍所著的《琅環記》[2]也附和此說,並認為墨子姓翟名烏。清朝周亮工所著的《固樹屋書影》更具體地提出:「以墨為道,今以姓為名。」認為他姓翟,並將姓轉成名;而「墨」是一種學派。晚清學者江瓊所著的《讀子卮言》承襲周亮工的說法,並進一步說明,以為古代確實有「翟」這姓氏,但無「墨」姓,而且戰國諸子中儒、道、名、法、陰陽、縱橫、雜、農、小說等,都沒以姓作為學派名,因此墨應該是學派的名稱。
墨翟為「貊狄」或「蠻狄」之音轉,非姓名
近代學者胡懷琛有研究墨子,在其所撰《墨翟為印度人辨》一文中提出,墨既非姓,翟也不是姓,更不是名,而是「貊狄」或「蠻狄」之音轉,是用來稱一個不知姓名的外國人。
墨為古代刑名之一
近代學者錢穆的《墨子傳略》從墨刑是古代刑名之一的角度展開研究,認為古人犯輕刑,則罰作奴隸苦工,故名墨為刑徒,實為奴役,而墨家生活菲薄,其道以自苦為極。墨子和弟子們都「手足胼胝,面目黎黑,役身給使,不敢問欲」,人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族踵」。這樣,就被稱為墨了。而歷史上西漢淮南王英布遭黯刑後稱為黥布,也是一證。而翟確實是名,因《墨子》和《呂氏春秋》記載墨翟,往往稱「翟」。
【墨子里籍考】
墨子生於何處,現有書籍並無明確記載,歷史上也有不同的說法,曾有宋人說,楚人說,魯人說,印度人說等。其中魯人說已經為墨學界絕大部分人所認可。
宋人說
《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蓋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為節用。或曰並孔子時,或曰在其後。」據此有學者稱其為宋人。此說一直流行到清代。
楚人說
清代畢沅注《墨子》時,據《呂氏春秋》高誘之注, 並參照墨子諸多與魯陽文君的對話,推定其為魯陽人,即楚人。
魯人說
清代孫詒讓作《墨子間詁》,在附文《墨子傳略》中,第一次提出墨子為魯國人。其主要依據為:
《墨子·貴義》「墨子自魯即齊」
《墨子·魯問》「以迎墨子於魯」
《呂氏春秋·愛類》「公輸般為雲梯,欲以攻宋,墨子聞之,自魯往」。
滕州說的提出
著名墨學研究學者張知寒在《墨子原為滕州人》、《墨子里籍新探》等論文中進一步考證,墨子出生地應為古代邾國的「濫邑」(現山東滕州境內),濫邑後來歸屬魯國。其主要依據有:
墨子是宋國貴族目夷之後,史載滕州東南有目夷亭
墨子學說繼承了邾婁文化的傳統,而邾婁號稱「百工之鄉」,而墨子生活習慣和科技成就與此密切相關。
該學說現得到絕大多數墨學研究者的認同.
其他學說
印度人胡懷琛撰《墨翟為印度人辨》、《墨子學辨》等論著,首次提出墨子為印度人。他認為墨並非姓,翟也不是姓,更不是名,而是「貊狄」或「蠻狄」之音轉;而且墨子長得黑,主張兼愛、非攻,顯示墨子應該是婆羅門。金祖同、陳盛良則說墨子可能是穆罕默德以前的回教徒,衛聚賢考證墨子應為印度人或阿拉伯人。
但回教徒之說法顯然不符事實,因為先知默罕默德出生於約公元570(另一說為公元571年),而伊斯蘭教於7世紀初興起於阿拉伯半島,於公元7世紀中葉(唐朝)從阿拉伯傳入中國。與墨子活動時間相差千年。回教源於伊斯蘭教,而伊斯蘭教由先知默罕默德一手創立。故在默罕默德之前的稱之為回教實屬不妥,或許會引發宗教爭議。
【思想】
據《墨子》可知,墨子的學說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①兼愛非攻。所謂兼愛是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兼相愛,"愛人若愛其身",並認為社會上出現強執弱、富侮貧、貴傲賤的現象,是因天下人不相愛所致。
②天志明鬼。宣揚天命鬼神的迷信思想是墨家的一大特點。墨子認為天是有意志的,它不僅決定自然界星辰、四時、寒暑等的運動變化,還對人世的政治起支配作用。因"天之愛民之厚",君主若違天意就要受天之罰,反之,則會得天之賞。對於鬼神,墨子不僅堅信其有,而且認為它們對於人間君主或貴族也會賞善罰暴。
③尚同尚賢。尚同是要求百姓上同於天子。墨子認為,國君是國中賢者,百姓應以君上之是非為是非。他還認為上面了解下情也很重要,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賞善罰暴。尚賢是要求君上能尚賢使能,即任用賢者而廢抑不肖者。墨子把尚賢看得很重,以為是政事之本。他特別反對君主用骨肉之親,對於賢者則不拘出身,提出"官無常貴,民無終賤"的主張。
④節用。節用是墨家非常強調的一種觀點,他們抨擊君主、貴族的奢侈浪費,尤其反對儒家看重的久喪厚葬之俗。認為君主、貴族都應象古代大禹一樣,過著極為儉朴的生活,而且要求墨徒在這方面也能身體力行。
哲學政治思想
墨子哲學思想的主要貢獻是在認識論方面 。他以 「 耳目之實 」的直接感覺經驗為認識的唯一來源,他認為,判斷事物的有與無,不能憑個人的臆想,而要以大家所看到的和所聽到的為依據。墨子從這一樸素唯物主義經驗論出發,提出了檢驗認識真偽的標准,即三表:「上本之於古者聖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實」 ,「廢(發)以為刑政 ,觀其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 。墨子把「事」 、「實」、「利」綜合起來,以間接經驗、直接經驗和社會效果為准繩,努力排除個人的主觀成見。在名實關繫上,他提出「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的命題,主張以實正名,名副其實。墨子的認識論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他忽視理性認識的作用,片面強調感覺經驗的真實性。他曾以有人「嘗見鬼神之物,聞鬼神之聲」為理由,得出「鬼神之有」的結論。
墨子的世界觀中存在著深刻的內在矛盾。一方面他強調「非命」、「尚力」,認為決定人們不同遭遇的不是「命」,而是「力」。另一方面,墨子又肯定「天志」和「鬼」的作用。他把「天」說成是有意志的人格神,宣揚「順天意者」,「必得賞」;「反天意者」,「必得罰」。他認為「兼相愛,交相利」就是「順天意」,「別相惡,交相賊」就是「反天意」。
墨子在政治上提出了 「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用」、「節葬」、「非樂」等主張。「兼以易別」是他的社會政治思想的核心,「非攻」是其具體行動綱領。他認為只要大家「兼相愛,交相利」,社會上就沒有強凌弱、貴傲賤、智詐愚和各國之間互相攻伐的現象了。他對統 治者發動 戰爭帶 來的禍 害以及平常禮俗上的奢侈逸樂,都進行了尖銳的揭露和批判。在用人原則上,墨子主張任人唯賢,反對任人唯親,主張「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他還主張從天子、諸侯國君到各級正長,都要「選擇天下之賢可者 」來充當; 而人民則要服從君上 ,做到 一同天下之義。
邏輯思想
墨子也是中國古代邏輯思想的重要開拓者之一。他比較自覺地、大量地運用了邏輯推論的方法,以建立或論證自己的政治、倫理思想。他還在中國邏輯史上第一次提出了辯、類、故等邏輯概念。並要求將辯作為一種專門知識來學習。墨子的「辯」雖然統指辯論技術,但卻是建立在知類(事物之類)明故(根據、理由)基礎上的,因而屬於邏輯類推或論證的范疇。墨子所說的「三表」既是言談的思想標准,也包含有推理論證的因素。墨子還善於運用類推的方法揭露論敵的自相矛盾。由於墨子的倡導和啟蒙,墨家養成了重邏輯的傳統,並由後期墨家建立了第一個中國古代邏輯學的體系。
【著作】
墨子及墨家學派的著作匯編,在西漢時劉向整理成七十一篇,但六朝以後逐漸流失,現在所傳的《道藏》本共五十三篇,原來都寫墨翟著,但其中也有墨子弟子以及後期墨家的著述資料,這是現在研究墨家學派的主要史籍。按內容,《墨子》一書可分五組:從《親士》到《三辯》七篇為墨子早期著作,其中前三篇摻雜有儒家的理論,應當是墨子早年"習儒者之業,受孔子之術"的痕跡;後四篇主要是尚賢、尚同、天志、節用、非樂等理論。從《尚賢上》到《非儒下》二十四篇為一組,系統地反映出墨子"兼愛"、"非攻"、"尚賢"、"尚同"、 "節用"、"節葬"、"非樂"、"天志"、"明鬼"、"非命"十大命題,是《墨子》一書的主體部分,《經》上、下,《經說》上、下及《大取》、《小取》六篇,專說名辯和物理、光學等內容,前人因其稱"經",定為墨翟自著,實際是後期墨家作品,這是研究墨家邏輯思想和科學技術成就的珍貴資料。《耕柱》至《公輸》五篇是墨子言行記錄,體例與《論語》相近,是墨子弟子們輯錄的,也是研究墨子事跡的第一手資料。《備城門》以下到末二十篇(含已佚九篇),專講守城技巧與城防制度,其制度與秦相近,是戰國時期秦國墨者所作,這是研究墨家軍事學術的重要資料。
戰國末期,墨家後學將該派的著作匯編成《墨子》一書,《墨子》一書是墨子言行的忠實寫照,又稱《墨經》或《墨辯》。
《墨子》內容廣博,包括了政治、軍事、哲學、倫理、邏輯、科技等方面,是研究墨子及其後學的重要史料。西晉魯勝、樂壹都為《墨子》一書作過注釋,可惜已經散失。現在的通行本有孫詒讓的《墨子閑詁》,以及《諸子集成》所收錄的版本。
現存《墨子》五十三篇,由墨子和各代門徒逐漸增補而成,是研究墨子和墨家學說的基本材料。其中的《經上》、《經下》、《經說上》、《經說下》、《大取》、《小取》等6篇,一般稱作《墨經》或《墨辯》,著重闡述認識論和邏輯學,在邏輯史上被稱為後期墨家邏輯或墨辯邏輯(古代世界三大邏輯體系之一,另兩個為古希臘的邏輯體系和佛教中的因明學);其中還包含許多自然科學的內容,特別是天文學、幾何光學和靜力學。
自秦以後,墨子及其弟子的言論,散見於各種典籍之中,如見於《新序》、《屍子》、《晏子春秋》、《韓非子》、《呂氏春秋》、《淮南子》、《列子》、《戰國第》、《諸宮舊事》、《神仙傳》等等。西漢劉向的《漢書·藝文志》將散見各篇著錄成《墨子》。共七十一篇。經歷代亡佚,到宋時,只存六十篇,目前只存五十三篇,已亡佚十八篇。其中已亡佚的有:《節用》下篇,《節葬》上、中篇,《明鬼》中篇,《非樂》中、下篇,《非儒》上篇,除此八篇外,另十篇連篇目皆亡佚,在這十篇中,只有《詩正義》曾提到過《備衛》此篇目,其餘無可考。
《墨子》一書,既非一人所作,又非一時所成。一般認為《墨子》是由墨子自著及其門徒記述墨子言論的書篇而寫定的一家之言。
按梁啟超的分類,《墨子》一書內容可以分為五大類。
第一類:《親士》、《修身》、《所染》、《法儀》、《七患》、《辭過》、《三辯》共七篇。
這一類雜有名家之言,混有雜家之說。比如《親士》篇中的「�者必先挫,錯者必先靡」、「甘井先竭,招木先伐」、「太盛難守」等,皆出於道家之語。「修身」一詞,為儒家之言。《所染》中的「染蒼則蒼,染黃則黃」疑是出於名家之性說。「法儀」一詞,疑是法家之言,純出偽托,而後四篇是墨家記墨學的概要,有可能是墨學的提綱挈領。
第二類:《尚賢》上中下篇、《尚同》上中下篇、《兼愛》上中下篇、《非攻》上中下篇、《節葬》下篇、《天志》上中下篇、《明鬼》下篇、《非樂》上篇、《非命》上中下篇、《非儒》下篇,共二十五篇。
這一類是代表墨家的主要政治思想。除了《非攻》上篇、《非儒》下篇之外、各篇皆有「子墨子曰」四字,認為是墨子門弟所記的墨子之言。
第三類:《經》上下篇、《經說》上下篇、《大取》、《小取》篇,共六篇。
這一類被治墨者稱為墨辯,亦稱為墨經。此六篇難通難譯,古字詞較多,辯理深奧,加上雜有樸素的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理論,光學力學和數學等自然科學理論、社會科學、倫理學、邏輯學等等,實在難以理解。這一類是《墨子》的精華部分。梁啟超認為這六篇是墨翟自著。而孫怡讓則認為是後墨學者所著。孫怡讓所據的理由之一是:公孫龍與墨子時代不同,而且公孫龍在墨子之後,因此不可能有堅白石之論。
第四類:《耕柱》、《貴義》、《公孟》、《魯問》、《公輸》共五篇。
這五篇是墨子弟子記載墨子的言論行事。亦算是對墨子的生平的記錄,體裁接近《論語》。
第五類是守城各篇。它們是《備城門》、《備高臨》、《備梯》、《備水》、《備突》、《備穴》、《備蛾傅》、《迎敵祠》、《旗幟》、《號令》、《雜守》共十一篇。
這一類可以說是墨家兵法。墨子提倡非攻,以守御為主,十一篇皆以守備之法為主題。墨家兵法是墨學之弟子精研而成。此十一篇古字詞頗多,古代兵法陣法用詞不少,很少通譯。
此書文風朴實無華,但部分內容詰屈聱牙,以致兩千來年,很少有人問津。直到近代,才有學者認真解讀這本古書,才發現早在二千多年前墨家便已有對光學(光沿直線前進,並討論了平面鏡、凹面鏡、球面鏡成像的一些情況,尤以說明光線通過針孔能形成倒像的理論為著)、數學(已科學地論述了圓的定義)、力學(提出了力和重量的關系)等自然科學的探討,可惜的是,這一科學傳統也因此書在古代未得到重視而沒能結出碩果。但這一發現,震動了當今學術界,使近代人對墨家乃至諸子百家更為刮目相看。
【貢獻與影響】
墨子的哲學思想反映了從宗法奴隸制下解放出來的小生產者階層的二重性,他的思想中的合理因素為後來的唯物主義思想家所繼承和發展,其神秘主義的糟粕也為秦漢以後的神學目的論者所吸收和利用。墨子作為先秦墨家的創始人,在中國哲學史上產生過重大影響。
另外墨子在科學技術領域中的成就和貢獻是多方面的,其主要者有:
1.宇宙論方面
墨子認為,宇宙是一個連續的整體,個體或局部都是由這個統一的整體分出來的,都是這個統一整體的組成部分。換句話說,也就是整體包含著個體,整體又是由個體所構成,整體與個體之間有著必然的有機聯系。從這一連續的宇宙觀出發,墨子進而建立了關於時空的理論。他把時間定名為「久」,把空間定名為「宇」,並給出了「久」和「宇」的定義,即「久」為包括古今旦暮的一切時間,「宇」為包括東西中南北的一切空間,時間和空間都是連續不間斷的。在給出了時空的定義之後,墨子又進一步論述了時空有限還是無限的問題。他認為,時空既是有窮的,又是無窮的。對於整體來說,時空是無窮的,而對於部分來說,時空則是有窮的。他還指出,連續的時空是由時空元所組成。他把時空元定義為「始」和「端」,「始」是時間中不可再分割的最小單位,「端」是空間中不可再分割的最小單位。這樣就形成了時空是連續無窮的,這連續無窮的時空又是由最小的單元所構成,在無窮中包含著有窮,在連續中包含著不連續的時空理論。
在時空理論的基礎上,墨子建立了自己的運動論。他把時間、空間和物體運動統一起來,聯系在一起。他認為,在連續的統一的宇宙中,物體的運動表現為在時間中的先後差異和在空間中的位置遷移。沒有時間先後和位置遠近的變化,也就無所謂運動,離開時空的單純運動是不存在的。
對於物質的本原和屬性問題,墨子也有精闢的闡述。在先秦諸子中,老子最早提出了物質的本原是「有生於無」(《老子》第1章),「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老子》第40章)。墨子則首先起來反對老子的這一思想,提出了萬物始於「有」的主張。他指出,「無」有二種,一種是過去有過而現在沒有了,如某種滅絕的飛禽,這不能因其已不存在而否定其曾為「有」;一種是過去就從來沒有過的事物,如天塌陷的事,這是本來就不存在的「無」。本來就不存在的「無」不會生「有」,本來存在後來不存在的更不是「有」生於「無」。由此可見,「有」是客觀存在的。接著,墨子進而闡發了關於物質屬性的問題。他認為,如果沒有石頭,就不會知道石頭的堅硬和顏色,沒有日和火,就不會知道熱。也就是說,屬性不會離開物質客體而存在,屬性是物質客體的客觀反映。人之所以能夠感知物質的屬性,是由於有物質客體的客觀存在。
2.數學方面
墨子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從理性高度對待數學問題的科學家,他給出了一系列數學概念的命題和定義,這些命題和定義都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嚴密性。
墨子所給出的數學概念主要有:
關於「倍」的定義。墨子說:「倍,為二也。」(《墨經上》)亦即原數加一次,或原數乘以二稱為「倍」。如二尺為一尺的「倍」。關於「平」的定義。墨子說:「平,同高也。」(《墨經上》)也就是同樣的高度稱為「平」。這與歐幾里得幾何學定理「平行線間的公垂線相等」意思相同。
關於「同長」的定義。墨子說:「同長,以正相盡也。」(《墨經上》)也就是說兩個物體的長度相互比較,正好一一對應,完全相等,稱為「同長」。
關於「中」的定義。墨子說:「中,同長也。」(《墨經上》)這里的「中」指物體的對稱中心,也就是物體的中心為與物體表面距離都相等的點。
關於「圜」的定義。墨子說:「圜,一中同長也。」(《墨經上》)這里的「圜」即為圓,墨子指出圓可用圓規畫出,也可用圓規進行檢驗。圓規在墨子之前早已得到廣泛地應用,但給予圓以精確的定義,則是墨子的貢獻。墨子關於圓的定義與歐幾里得幾何學中圓的定義完全一致。
關於正方形的定義。墨子說,四個角都為直角,四條邊長度相等的四邊形即為正方形,正方形可用直角曲尺「矩」來畫圖和檢驗。
這與歐幾里得幾何學中的正方形定義也是一致的。
關於直線的定義。墨子說,三點共線即為直線。三點共線為直線的定義,在後世測量物體的高度和距離方面得到廣泛的應用。晉代數學家劉徽在測量學專著《海島算經》中,就是應用三點共線來測高和測遠的。漢以後弩機上的瞄準器「望山」也是據此發明的。
墨子把點、線、面、體分別稱為「端」、「尺」、「區」、「體」,並給出了它們各自的定義。他還指出,「端」是不佔有空間的,是物體不可再分的最小單位,與古希臘的原子論相類似。
此外,墨子還對十進位值制進行了論述。中國早在商代就已經比較普遍地應用了十進制記數法,墨子則是對位值制概念進行總結和闡述的第一個科學家。他明確指出,在不同位數上的數碼,其數值不同。例如,在相同的數位上,一小於五,而在不同的數位上,一可多於五。這是因為在同一數位上(個位、十位、百位、千位……),五包含了一,而當一處於較高的數位上時,則反過來一包含了五.十進制的發明,是中國對於世界文明的一個重大貢獻。正如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數學卷中所說:「商代的數字系統是比古巴比倫和古埃及同一時代的字體更為先進、更為科學的「,「如果沒有這種十進位制,就幾乎不可能出現我們現在這個統一化的世界了「。
3.物理學方面
墨子關於物理學的研究涉及到力學、光學、聲學等分支,給出了不少物理學概念的定義,並有不少重大的發現,總結出了一些重要的物理學定理。
首先,墨子給出了力的定義,說:「力,刑(形)之所以奮也。」(《墨經上》)也就是說,力是使物體運動的原因,即使物體運動的作用叫做力。對此,他舉例予以說明,說好比把重物由下向上舉,就是由於有力的作用方能做到。同時,墨子指出物體在受力之時,也產生了反作用力。例如,兩質量相當的物體碰撞後,兩物體就會朝相反的方向運動。如果兩物體的質量相差甚大,碰撞後質量大的物體雖不會動,但反作用力還是存在。
接著,墨子又給出了「動」與「止」的定義。他認為「動」是由於力推送的緣故,「止」則是物體經一定時間後運動狀態的結束。墨子雖沒有明確指出運動狀態的結束是因為存在著阻力的緣故,但他已意識到在外力消失後,物體的運動狀態是不可能永遠存在
『肆』 墨子精神是指什麼
墨子精神:從消失到重生2007年05月02日 星期三 下午 06:57 墨家文化中斷達兩千年之久,墨學退出中華文化的主流,這很值得深思。我認為這是墨家純結性使然,沒有任何一個專制的政府,能夠見容於墨家的存在。確實,墨家與其他諸子百家相比,顯得那麼的特立獨行,其不僅僅是學術的流派,而且是准軍事組織,准政治組織,是民間強大的政治力量,他們是智者、學者、演說家、辯論家、技術家及武士的集合,有儒家的責任感,有法家的嚴謹,有名家的智慧,有道家的廣博,有兵家的謀略,有縱橫家的才氣。他們自食其力,不依賴於政府,獨立於政府,這是何等讓一個專制的政權為之心驚膽戰。墨家不是宗教,但我認為其超越宗教,其有宗教的力量,但並沒有宗教的崇拜,有宗教的激情,但沒有宗教的偏頗。
梁啟超曾列舉先秦文化的六大不足:一曰論理邏輯思想之缺乏;二曰物理學實學之缺乏;三曰無抗論別擇之風;四曰門戶主奴之見太深;五曰崇古保守之念太重;六曰師法家數之界太嚴。但很令人驚奇的是,墨家正是對這六大不足的補充,換言之,墨家精神,迥異於中華文化的其它分支。墨家的邏輯學,堪稱為中國古代邏輯之高峰,這方面十分有意思,但此處我亦不多談。在物理學實學方面,墨家雖然還未能達到古希臘的數學方法水平,但在先秦諸子中,卻是雄視一方,而墨子本人在技術方面與魯班便不分上下,墨家的物理學成就十分的豐富,詳細可參看上面所列舉的孫中原先生的兩本書。而在抗論別擇上,墨家在中國文化中最具有此精神特質,同樣,在保守崇古上,雖然墨家也強調古代的經驗,但更加強調發展的觀點,這也是墨家與儒學的區別之一。墨家有自己的一套嚴密的理論,但因為墨家實際上更是實際的踐行者,所以與其他門派相比,其思辯精神是非常明顯,這也使得其理論更多是建立在邏輯學與認識論的基礎上,而非徒然的門戶意氣之爭,這從墨家的經典中可以見到墨家在鑽研其他學術流派上是花了許多時間,而對其異議則是分析判斷後以理性的眼光給予評判。從這幾點說來,墨家在兩千年前的思想,即使以現代意義看來,仍然在許多方面可稱為典範。
墨家的書籍證明了其不僅是思想一流、技術一流,其軍事能力也是一流。《墨子》一書中自《備城門》以下十一篇,是不折不扣的相當完整的兵家之作,但同樣在歷史上被忽略了,本來應該成為中國歷史上極重要的一冊兵書,尤其在軍事工程方面,可謂是一部傑作,只可惜其存在的價值,最終只是用來證明墨家的才能的材料。墨徒們並不是一群書獃子,而是一群隨時准備著為「大義」而獻身的武士。墨子嘗說:「士雖有學,行為本焉」,墨家學問的指歸在於踐行,他們秉承先秦時代「慷慨悲歌」的「士」的精神,並將此精神發揚到極至。即使是墨家的反對者,在這一點上,也不得不承認。陸賈《新語》記:「墨子之門多勇士」;《淮南子》記:「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
中國古代文化中的「俠義」精神,多存在於民間,究其本原的話,與墨家大有關系。扶弱以抗強,一直是墨者的本色。這我們從墨子的徒弟禽滑厘的一句話中看出:「甲兵方起於天下,大攻小,強執弱,吾欲守小國,為之奈何?」先秦諸子中,象墨家這樣堅定地站在弱者一邊,實在是絕無僅有,而同情弱者,正是俠義精神的發端。梁啟超曾將墨學分有兼愛、游俠、名理三個分支,對於其游俠精神,梁啟超評道:「凡兼愛者必惡公敵,除害馬,乃所以愛馬也。故墨學衍為游俠之風。楚之攻宋,墨子之徒赴其死者七十二人,皆非有所為而為也,殉其主義而已。自戰國以至漢初,此派極盛,朱家、郭解之流,實皆墨徒也。」朱家、郭解之流到底是不是墨徒,這有不同的見解,但至少其在行俠之一方面,是與墨子之徒相一致,所以這里我想結合司馬遷的《史記·游俠列傳》來探討墨家的衰亡。
韓非子說過:「儒以文亂法,而俠以武犯禁」,儒學一旦與政治同流,成為立法的根據,儒學便完全實現合法化;而以俠義自任的墨學,既然已經做好同弱者共進退的准備,最後必然是走向強權政府的對立面,成為強權專制政權的眼中釘,肉中刺。墨家大致是在秦統一後迅速衰落,而凋謝於西漢中葉,即國家專制集僅一旦成熟,墨家無法生存。秦的統治時期很短,所以俠士在初漢時還很有社會影響力,但隨著君王專制的發展,這些以武力行使道義的人,越來越被政府所深惡痛絕,這點我們從《游俠列傳》中可以看出端倪,漢景帝時,皇帝派遣使者誅殺以豪俠聞名的濟南人瞯氏、陳地人周庸;一代俠客郭解的父親也是俠士,在漢文帝時被誅殺,而郭解本人則在漢武帝時被誅殺。郭解被誅殺是一件很大的事件,因為郭解不是一般的人物,司馬遷記載:「天下無賢與不肖,知與不知,皆慕其聲,言俠者皆引以為名。」儼然是天下俠士的偶像。而郭解被殺完全是政府的陰謀。在一次宴席上,客人們都稱譽郭解,有一個儒生很不以為然,就說:「郭解專以奸犯公法,何謂賢!」但這儒生隨後便被殺死,估計是郭解的一個門客所為,官府要求郭解交出殺人犯,但郭解自己也不明白終竟何人所為,最終官府認為郭解無罪釋放,但此時,作為御史大夫的公孫弘決心將郭解置於死地:「解布衣為任俠行權。以睚眥殺人,解雖弗知,此罪甚殺之。當大逆無道。」於是誅殺郭解。
從郭解事件可以看出,到了漢代武帝時期,政府對俠士的打擊,並不僅僅是因為「以武犯禁」或「殺人」,而是「為任俠行權」,也就是俠士公然君王法令之外的一套權力,這一點無疑極大的刺激君王「履至尊制六合」的尊嚴與權力。據《呂氏春秋》記:「墨者之法,殺人者死,傷人者刑。」在墨者集團中,有著政府無法染指的內部法紀,這也是專制的政府所無法容忍的。無論郭解是否如梁啟超所說是墨徒之流,以俠義為精神的墨者,勢必是統治者所欲除之而後快的,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專制的提出,更加速了墨學的滅亡。墨家的俠義的踐行上既受到政府的圍剿,繼而又在思想的自由上遭到扼殺,雖然歷史沒有明確的記錄,但我們不難推斷,在罷黜的百家思想中,墨家肯定是最受重創的一家,因為數百年的自由學術年代裡,墨家是惟一可以同儒學學派相抗衡的,清代學者汪中在《述學·墨子序》中寫道:「與九流之中,惟儒足與之相抗,其餘諸子,皆非其比。」而《韓非子·顯學》也載:「世之顯學,儒墨也。」從韓非子到漢武帝,時間不過相去百年,而墨學竟然從舉世顯學一舉墜入深淵,以致於往後漫長的時間里,墨子的名字,竟然極少為學者們所提及。漢武帝的「罷黜百家」,為君王集權專制掃平障礙的同時,也扼殺的中國文化的靈性與活力,從此之後的兩千年中國文化,再也沒有過先秦時代的高峰了。
墨學沉睡了兩千年,這兩千年,正好是中國帝王集權專制的兩千年。墨學的道義,註定其本質精神,是無法苟合於集權的專制政體,而墨學的重興,也必然要等待著君王集權制的崩潰。墨子的學說,在晚清時期重新被重視,這全然不是偶然的巧合,當封建專制面臨解體時,思想上的專制羅網也被撕開一角,而墨家作為中國最富創造力的古代精華,其復興與重新受到重視,便成為順理成章的事情。
將墨子兼愛思想與俠義思想踐行到底的,首推譚嗣同。譚嗣同在《仁學·自序》中寫道:「墨有兩派:一曰任俠,吾所謂仁也,在漢有黨錮,在宋有永嘉,略得其一體;一曰格致,吾所謂學也,在秦有《呂覽》,在漢有《淮南》,各識其偏端。仁而學,學而仁,今之士其勿為高遠哉!即墨之兩派,以近合孔耶,遠探佛法,亦雲汰矣。」譚嗣同將兩千年來幾乎絕跡的墨學,提升到與儒教、基督教、佛教同等的高度。譚嗣同接受墨子的人格力量影響在前,系統學習墨子的理論在後,「吾自少至壯……,由是益輕其生命,以為塊然軀殼,除利人之外,復何足惜!深念高望,私懷墨子摩頂放踵之志矣。」而且譚本人也以其生命踐行了「摩頂放踵以利天下」的墨家理想。
近代以來,復興墨學最力者當推梁啟超。梁啟超寫有三本墨學專著,一為《子墨子學說》(1904年),全書分六章,約四萬五千字;一為《墨子學案》(1921年),全書八章,約七萬字;一為《墨經校釋》(1920年),約十萬字,這本書出版時,梁啟超約胡適為之作序,這里引胡適部分序文,可以看出梁啟超在推廣墨子學說的努力:「梁先生在差不多二十年前就提倡墨家的學說了,他在《新民叢報》里曾有許多關於墨學的文章,在當時曾引起許多人對於墨學的新興趣,我自己便是那許多人中的一個人。」梁啟超以其敏銳而廣博的歷史視野,考察雖然墨子學說二千年不流行,但其一些根本理念,已經溶合為中華民族特性之一,「吾嘗諦觀思惟,則墨學精神,深入人心,至今不附,因以形成吾民族特性之一者,蓋有之矣。」譬如在戰爭問題上,中國文化的價值取向,對開邊黷武者,皆持反對之態度,而在守土捍難方面,則是最為尊崇。這種民族特性,實則與墨子的「非攻」、「尊守」的學說是相一致的,梁啟超認為在現今國際社會,墨子的這一學說還有極大的生命力:「斯義者,則正今後全世界國際關系改造之樞機。梁啟超的幾部墨子專著,都以新時代之眼光審視墨子文化,參比於西方學說,極具創造性,為研究墨學者不可不讀之精品。梁對墨子的人格,也極盡傾倒之心:「嗚呼!千古之大實行家,熟有如子墨子耶?熟有如子墨子耶?」
說到墨學的研究,還不可不提到胡適。胡適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博士論文《先秦名學史》,重點研究了墨家學派在邏輯學的成就,在胡適看來,墨學也許是中國傳統文化中,與西方近代文化最接近的一支,其邏輯學與科學觀念,在古代中國,沒有任何其他流派能與之相提並論。「墨翟也許是中國出現過的最偉大的人物」,胡適對墨子的人格力量,同樣無法抵抗。而對於墨子學派中的一大批無名的學者,也就是稱為「別墨」的學者,他們撰寫了《墨經》、《大取》、《小取》等深奧難懂的文章,胡適稱贊道:「另墨是偉大的科學家、邏輯學家和哲學家」,並且從認識論、方法論等體繫上,重新賦古老的經典以現代的闡述,使得被歷史塵封二千年後,墨家的學術展露出其天才的一面,也表明了墨學的當代復興的可能性。
從晚清以來,墨學受到的關注程度,超過了秦以後兩千年的總和。雖然近代以來,墨學因其豐富的科學性與邏輯知識倍受學界關注,但我認為,墨學的復興,並不在於這個方面,在科學發達的今天,墨家只不過能為中國科學史提供些材料罷了,我們也不用抱著墨子兩千多年前發明能飛三日而不落的木鳶來引為自傲的本錢。倒是在精神上,古代文化並不會遜色於當代,墨家的犧牲精神、兼愛精神、任勇精神足以令今日渾渾眾生能當頭一棒,激發起「力排當代智勇,喚起永世英靈」的信念,這才是真正的文化傳承。
============================================================================
春秋戰國雖然諸子林立,然能稱之學、家的也只有儒、墨兩家,至戰國儒墨並稱顯學,儒分六家,墨分三家。墨子原學儒,後建墨學,卻立論全在破儒家之說,如儒家信天命而不講天道,而墨家則專立《天志》《非命》諸篇,又如儒家重厚葬,而墨子著〈節葬〉,儒家不言鬼神,而墨家著〈明鬼〉,儒家重樂、禮,而墨子著〈非樂〉諸篇,然我對其〈兼愛〉〈非攻〉諸篇最為佩服,那種對愛的重新詮注,在當時無諦是石破天驚,這大概也是後來為什麼墨家會由顯學突然消失的原因之一,但這一學說已比儒家「親親有術,愛有等差」不知要進步多少,當然墨子是一個君權神授的堅決維護者,但他對此作了一些修正和限定,那就是君主是否能實行兼相愛,交相利,,能則上帝護之,不能則上帝懲之。墨子由於相信經驗和實用的重要性,這必然會導致對某些實用器械的發明,然而,在仍很講究道德的墨子看來這只是小技,他認為發明一個會飛的木鳶,不如發現一個治國的道理。他的後學們比起他來要說是更注重前者,而非後者,墨學至戰國出現了許多別墨,他們的學說都在〈墨經〉中,他們把墨學引向邏輯學和物理學,這本書包含了邏輯學、算學、形學、光學、力學、經濟學許多學科的內容。別墨對中國哲學的貢獻在於,它不再糾纏於名實相符,而只提出名實在名學上作用,在於其學說實有科學的精神,在於其論知識,重在經驗,重在推論。
『伍』 墨子兩千多年前的發明創造,源於他的哪些精神品質
人生永存,就很多人。厲害。
『陸』 墨子的簡介
先秦學派之一,創始人墨翟,世稱墨子,這也就是墨家之名的由來。
《漢書·藝文志·諸子略》中說:"墨家者流,蓋出於清廟之守。茅屋采椽,是以貴儉;養三老五更,是以兼愛;選士大射,是以上賢;宗祀嚴父,是以右鬼;順四時而行,是以非命;以孝視天下,是以上同;此其所長也。及蔽者為之,見儉之利,因以非禮,推兼愛之意,而不知別親疏。"。"清廟之守",意思是管理廟中事物,演習郊祀或其他祭祀禮儀。春秋初的尹佚,便是"清廟之守"。 據說他的傳人史角居於魯國,墨子曾前往學習。
墨家理想人格講究"任俠","墨子之門多勇士"( 陸賈《新語·思務》)說明了墨家理想人格的崇俠尚武,而"墨子服役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淮南子·泰族訓》)則說明了墨家理想人格的俠肝義膽。
《淮南子·要略》載:"墨子學儒者之業,受孔子之術。"可見墨子是從儒家分出來的。墨子並對儒家學說進行了批判和改造,從而樹立起自己的一面旗幟,在戰國時成為與儒家相抗衡的引人注目的"顯學"。"世之顯學,儒墨也"(《韓非·顯學篇》)。而經過漢代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墨學由顯學逐漸變為絕學。
墨子其人
關於墨子的生平身世,西漢太史公在《史記·孟子荀卿列傳》的末尾提到:「蓋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為節用。或曰並孔子時,或曰在其後。」所以後世對他的生平身世一直爭論不休,有說是宋人,有說是魯人。
墨子"好學而博"(《莊子·天下》),並且是個以天下為己任、立志救民於水火中的大好人。孟子對他這種"士志於道"的精神還是十分贊揚的:"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孟子·盡心上》);莊子也由衷得稱贊:"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將求之不得也,雖枯槁不舍也,才士也夫!"(《莊子·天下》)。
墨子的手工很巧,據說他用木頭削成的車軸,能承受六百斤重的物體;用木料拼成的木鳥,能在天上飛一天;還比當時的巧手公輸盤更早的發明了雲梯等等。由此可見,這位墨子還是一位發明家、科學家。
不過墨子許是為了鞏固自己學說,而提出世上有鬼,還教人敬事鬼神,進而形成了一種落後的宗教觀,也因此,到東漢哲學家王充寫《論衡》一書時,遭到了王充的狠狠批判。但無論如何,墨學在中國古代思想史上無疑占著極重要的位置,墨子本人也是一位極傑出的優秀人才。
《墨子》其書——
戰國末期,墨家後學將該派的著作匯編成《墨子》一書,《墨子》一書是墨子言行的忠實寫照,又稱《墨經》或《墨辯》。
此書文風朴實無華,但部分內容詰屈聱牙,以致兩千來年,很少有人問津。直到近代,才有學者認真解讀這本古書,才發現早在二千多年前墨家便已有對光學(光沿直線前進,並討論了平面鏡、凹面鏡、球面鏡成像的一些情況,尤以說明光線通過針孔能形成倒像的理論為著)、數學(已科學地論述了圓的定義)、力學(提出了力和重量的關系)等自然科學的探討,可惜的是,這一科學傳統也因此書在古代未得到重視而沒能結出碩果。但這一發現,震動了當今學術界,使近代人對墨家乃至諸子百家更為刮目相看。
墨家思想
該派思想,主要反映在《墨子》一書中。尚賢尚同是《墨子》一書的基本政治綱領。墨子認為"尚賢"(任人唯賢)是為政之本,這種平等思想直接沖擊宗法世襲制。
他又提出"天下有義則治,無義則亂",應"一同天下之義",即制止天下動亂,必須選舉賢能的士、卿、大夫、天子來一同天下,為萬民興利初害,這就是"尚同"。
墨子言功利,和楊朱的"為我"大相徑庭,他說的利,不是利己,而是普天同利,這種建立在理想國上基礎上的功利主義,是《墨子》一書的基本道德觀念。
墨學是代表小生產階級說話的,具有一定的人民性。因此墨家反對剝削,崇尚勞動。提出「賴其力者生,不賴其力者不生」,「不與勞動」的,就不能「獲其實」。
《墨子》一書政治觀點和道德觀念形成的共同基本核心思想,便是墨子提出的"兼愛"(兼相愛),"兼愛"是墨家學派的主要思想觀點。其它非攻、節用、節葬、非樂等主張,也都是由此而派生出來的。墨子的"兼愛",是對孔子思想體系的基本觀念的"仁"的改造。墨子提倡"兼相愛" ,就是說無差別地愛社會上一切人。
『柒』 墨子有什麼精神
墨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科學家、社會活動家和平民教育家,在我國文明史上代表了一個時代的高度。《墨子》一書,內容包括政治、軍事、哲學、邏輯學、文學、經濟學、人口學、心理學、教育學以及數學、光學、物理學等,是我國第一部文理兼備的大網路全書式著作,在周秦諸子各家各派中顯示出特有的光輝色彩。墨家學說在多元互補而又豐富多彩的中國傳統文化遺產中,以其獨特的理論和方法與技藝而佔有一席之地,並且在漫長而曲折的發展過程中,始終保持了自己學派的特色。學者們認為中國文化是以儒墨道互補,兼綜他家的多民族的綜合文化體。墨家文化系統的存在是中國思想史上一個不容忽略的客觀事實。墨家文化價值體系的核心,就是唯物主義的認識論和「德力」並重,「義利」統一的一思想。其重要的特徵是:重視知識(科學和邏輯),重視人才(尚賢和使能),重視發展生產(尚力和貴利),追求外在超越(改造環境,自強不息)。盡管在其體系中,雜有尊天事鬼和輕視乃至否定音樂(非樂)的成分,但從總體結構來看,卻有勝過當時儒家文化價值體系和道家文化價值體系之處。在充滿情感、倫理的中國傳統總體思維模式中,墨家的理性思辯是一個難得的例外。墨家在從事生產勞動進行科學實踐中,發展了其理性化和抽象化的思維能力,在思維科學的領域內建立了不朽的功勛。其開創了我國古代具有體系的邏輯學說,與古希臘三段論式的形式邏輯,印度三支、五支式的因明,鼎立而三,並稱世界古代三大邏輯寶典。墨家學派是中國古代最富科學精神的一個學派,「墨者」們匯集了當時社會生產,特另!〕是手工業生產部門的買際經驗,把經過實踐檢驗的大量科學技術知識作為立論的依據,對許多自然現象進行了分析和概括,寫下了一些相當科學的定義,在科學新知識的創作上為功甚巨。墨家學派代表了我國先秦時代之科學成就,在我國自然科學史上佔有重要的一頁。墨家學派雖然作為一個獨立的政治派別和學術流派,但是墨家作為傳統文化的因子,已經溶入了中華民族的血液之中,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標志之一。因而,墨家在中國文化的總體構架中,在我們民族文化心理素質的形成中所處的重要地位及所起的巨大作用是不容低估的。其精神作為傳統文化中優秀的一部分,二千餘年來一直對中華民族產生著積極的影響。其反對侵略的和平精神,非命崇力的科學精神,以奉獻為核心的無畏精神,以及捨命行道、貴義重行之精神;匡救時弊、興利除害的抱負與忘己濟物、熱心救世之精神,在今天仍具有極其重要的時代價值,值得取法和發揚。進一步開展對墨子及其思想的研究,對我們的批判地繼承傳統文化,促進改革開放事業的順利進行,增強民族自信心,振奮民族精神;形成和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文化及加強對於地方文化建設和齊曾文化研究都是十分重要的。
『捌』 墨子的兩個發明創造是什麼
墨子超越時代的兩項發明
墨子生活在春秋末年至戰國初年,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也是當時世界上屈指可數的頂級科學家。他在力學、光學、聲學、幾何、建築工程學等方面的造詣遠超於當世,傳說中的魯班(公輸盤)對其也甘拜下風。墨子不僅是科學理論的研究者,更是孜孜不倦的實踐者,是科學實驗的先驅。
《墨子》第十四、十五卷記載了墨家的軍事思想,主要講述防禦戰術理論,現存十一篇,人稱「墨家兵法」。其軍事防禦理論博大精深,戰術思想全面而又靈活多變,堪稱我國的古代軍事防禦戰術寶典。墨家善於將自然科學理論和實踐成果引入實戰,特別重視防禦器械、軍事技術的研究發明和應用。近日讀《墨子》,發現兩項在影視劇里看到過的技術,竟然是2400多年前的墨子發明的。
小時候看《地道戰》有這樣的鏡頭:日本鬼子為防止我軍通過地道接近、進攻堡壘,在護城河邊埋設了很多大缸,通過大缸監聽我軍挖設地道的聲音。《墨子.備穴第六十二》對此方法有詳細的記載。墨子研究聲音傳導規律發現,埋置在地下的罌(口小肚大的瓮)有放大聲音的作用。於是觸發靈感,採用「置罌法」偵聽敵方「穴攻」(通過挖地道進攻)動態,而後使用大型風箱「煙熏火攻」退敵的防禦戰術。具體做法是,提前燒制容量40斗的大罌,每隔30尺與地面持平埋設,罌口綳上牛皮,派專人伏在罌上監聽,判斷敵方鑿穴的進展及位置情況,及時採取相應的措施拒敵。墨子他老人家沒有想到,兩千多年後,這種防禦方法竟然被日本鬼子學會了。只是他們學藝不精,我們的地道還是挖到了碉堡底下,用炸葯把侵略者送上了天。
在電視劇《亮劍》中,政委趙剛命令被俘的偽軍用旗語同日軍聯系,故意發出錯誤的指令信息,然後率部順利突破敵軍包圍圈。旗語在《墨子.旗幟第六十九》中有專門記載:負責在城頭指揮作戰的將領調動兵力、調用作戰物資時,採用旗語的方式發令。如城上調用勁卒時,舉虎旗;調動壯年女子參戰時,舉姊妹旗;需要弓弩時舉狗旗;需要石頭時,舉白旗。總共設有十六種旗幟,分別代表不同的含義。守城將領在指揮作戰時,根據敵人的進攻態勢,也採用旗、鼓結合的方法指揮作戰。如敵人進攻到護城河邊時,舉大旗(旗桿長兩丈五尺,旗長一丈五尺)一面,擊鼓三下;當敵人進攻到城牆下(表明情況危急)時,舉大旗六面,擊鼓八下。各級將領根據職位高低,分別授予顏色、大小不同的旗幟,便於識別和戰時指揮。雖然2400多年前的旗語比現代簡單得多,但它採用的基本原理是一致的。據了解,至今海軍和陸軍仍在使用旗語。
「墨家兵法」還提到很多防禦設施,如「懸門」、「連弩車」、「藉車」、「轉射機」等,多運用了杠桿、滑輪等力學原理,比古希臘的阿基米德還要早200年。更有意思的是,《墨子.備高臨第五十三》竟然有「城上以答羅矢」的記載,意思是「城上用雜草編制障礙物搜集敵方射來的箭矢」,這不就是「草船借箭」的前身嗎?看來諸葛亮一定讀過《墨子》!
『玖』 墨子發明了什麼
墨子的手工很巧,據說他用木頭削成的車軸,能承受六百斤重的物體;用木料拼成的木鳥,能在天上飛三天;還比當時的巧匠公輸盤更早的發明了雲梯等等。在墨子的著作中,還有一部分學說涉及自然科學,如力學、光學、聲學等。 小孔成像原理還是墨子最早發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