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發現最古老水壩在哪裡,面對洪水,古人如何治水
在中國的華夏文明史上,一直都有著治水的記載。今年我國的考古學家發現了歷史上最古老的水壩就在良渚古城。當時古人用草裹著濕泥,一層一層壘起了這座水壩,用來防治水患。
良渚古城的祖先們住的地方是多水的區域,為了不受洪水的災害,他們也是很有智慧的。他們修的水壩,考古專家們都說修築的特別的緊密,是不會漏水的。更讓人想不到的是,這座水壩上面還能住人。大壩的上面特別寬闊,足夠人們生活通行的。發現了這座古老的水壩,專家們是特別興奮的,因為我們中國人的治水經驗比西方人可早了不知道多少年呢。
⑵ 三峽大壩 是誰提出建的
是孫中山提出建的。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剛結束,孫中山便希望利用西方戰時的工業設備和科學技術發展中國實業。這一年,他在上海用英文撰寫了《國際共同發展中國實業計劃——補助世界戰後整頓實業之方法》,意在引起國際實業界的響應。
孫中山開發三峽水電資源的論著發表後,國民政府工商部曾於1930年初,擬在長江上游籌設水電廠,並著手收集有關資料和圖表,但對壩區的勘察工作始終未能進行。兩年後,即1932年,國民政府建設委員會主持組成長江上游水力發電勘測隊。
(2)誰發明了水壩擴展閱讀:
建設意義
三峽工程是迄今世界上綜合效益最大的水利樞紐,在發揮巨大的防洪效益和航運效益。三峽大壩建成後,形成長達600公里的水庫,採取分期蓄水,成為世界罕見的新景觀。
工程竣工後,水庫正常蓄水位175米,防洪庫容221.5億立方米,總庫容達393億立方米,可充分發揮其長江中下游防洪體系中的關鍵性骨幹作用。
並將顯著改善長江宜昌至重慶660公里的航道,萬噸級船隊可直達重慶港,將發揮防洪、發電、航運、養殖、旅遊、南水北調、供水灌溉等十大效益,是世界上任何巨型電站無法比擬的。
⑶ 急求世界大壩發展史
新石器時代的農民認識到洪澇災害雖然會毀壞莊稼,但是也能提供更加肥沃的土壤。因此開始修建水壩。然後用來灌溉農田。
人類利用建壩擋水、建造水利工程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從中國的都江堰引水灌溉到古羅馬的城市供水系統,通過修渠建壩成功的控制洪水和利用水利資源已經成為人類幾千年文明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工業化以後,特別是發明電以後,利用水力發電造福人類,更是一度成為人類文明進步的象徵。到20世紀初,建築大型水壩成了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同義詞,僅以美國20世紀30-40年代建成的不少重要水壩和水電站紛紛以總統的名字命名的舉動,就不難看出當時的國際社會對大型水壩的仰慕和對能夠建成水電站的自豪心情。由於建壩被視為是現代化和人類控制、利用自然資源能力的象徵,水壩建設風起雲涌,到70年代達到頂峰時,全世界幾乎每天都有2、3座新建的水壩交付使用。根據有關組織的統計,至20世紀末,世界上有24個國家的90%電力來自水電,有三分之一的國家的水電比重超過一半。有75個國家主要依靠水壩來控制洪水,全世界約有近40%的農田是依靠水壩提供灌溉。不容置疑,水壩建設、水力發電已經成為當今人類社會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現代社會水資源的矛盾十分突出,水壩建設更是解決水資源問題的重要途徑。
⑷ 我問一下中中國城中國湖北三峽大壩每天創造的四個多月的價值是什麼價值還是收
想問的是這個,在湖北三峽大壩每天創造了4個多月的價值,是什麼價值,在這方面的問題我希望你可以跟,有關國家部門的政府官方網站上面去自習的查詢一下,看看價值都有哪些。
⑸ 建胡佛水壩的工程師是誰
法蘭克·高爾是首席工程師 胡佛水壩位於亞利桑那州的西北部,工程龐大,建成後對工農業發展起著巨大的作用。因此它在世界水利工程行列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胡佛水壩的建造耗費了大量資金,動員了大批入力,於1936年竣工並交付使用。它是一座拱門式重力人造混凝土水壩。壩高220米,底寬200米,頂寬14米,堤長377米。這樣巨大的水壩在世界上是不多見的,它宛如一條巨龍盤卧在大地上,顯得十分威武。 胡佛水壩的命名還經歷過一番曲折。1936年水壩落成時,共和黨領袖胡佛正在台上,水壩遂以他的名字命名。但是民主黨人對此耿耿於懷,很不服氣。一候胡佛下台。他們便把胡佛水壩更名為鮑德水壩,鮑德是附近一個城市的名字。此後共和黨人重新得勢,鮑德水壩又變成了胡佛水壩。從水壩的兩度易名,人們不難窺見美國資產階級黨派糾紛之一斑。 胡佛水壩的蓄水池是著名的密德湖。密德湖碧波浩渺,一望無際。是西半球最大的人工湖。它不僅景色優美,而且能灌溉莊稼和利用水力發電,對發展生產起著不容忽視的作用。胡佛水壩的發電功率為1345兆瓦,可供應太平洋沿岸的西南部大部分地區,可見胡佛水壩貢獻之大。
⑹ 電腦是誰發明的
是約翰·馮·諾依曼。
馮·諾依曼(John von Neumann,1903年12月28日-1957年2月8日),原籍匈牙利,布達佩斯大學數學博士。世紀最重要的數學家之一,在現代計算機、博弈論、核武器和生化武器等領域內的科學全才之一,被後人稱為「計算機之父」和「博弈論之父」。
1944~1945年間,馮·諾依曼形成了現今所用的將一組數學過程轉變為計算機指令語言的基本方法,當時的電子計算機(如ENIAC)缺少靈活性、普適性。馮·諾依曼關於機器中的固定的、普適線路系統,關於「流圖」概念,關於「代碼」概念為克服以上缺點作出了重大貢獻。
(6)誰發明了水壩擴展閱讀:
計算機發展歷史
1、第1代:電子管數字機(1946—1958年)
硬體方面,邏輯元件採用的是真空電子管,主存儲器採用汞延遲線、陰極射線示波管靜電存儲器、磁鼓、磁芯;外存儲器採用的是磁帶。軟體方面採用的是機器語言、匯編語言。應用領域以軍事和科學計算為主。
特點是體積大、功耗高、可靠性差。速度慢(一般為每秒數千次至數萬次)、價格昂貴,但為以後的計算機發展奠定了基礎。
2、第2代:晶體管數字機(1958—1964年)
硬體方面的操作系統、高級語言及其編譯程序應用領域以科學計算和事務處理為主,並開始進入工業控制領域。特點是體積縮小、能耗降低、可靠性提高、運算速度提高(一般為每秒數10萬次,可高達300萬次)、性能比第1代計算機有很大的提高。
3、第3代:集成電路數字機(1964—1970年)
硬體方面,邏輯元件採用中、小規模集成電路(MSI、SSI),主存儲器仍採用磁芯。軟體方面出現了分時操作系統以及結構化、規模化程序設計方法。
特點是速度更快(一般為每秒數百萬次至數千萬次),而且可靠性有了顯著提高,價格進一步下降,產品走向了通用化、系列化和標准化等。應用領域開始進入文字處理和圖形圖像處理領域。
4、第4代:大規模集成電路機(1970年至今)
硬體方面,邏輯元件採用大規模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LSI和VLSI)。軟體方面出現了資料庫管理系統、網路管理系統和面向對象語言等。1971年世界上第一台微處理器在美國矽谷誕生,開創了微型計算機的新時代。應用領域從科學計算、事務管理、過程式控制制逐步走向家庭。
⑺ 油漆是誰最早發明的
漆的發現
漆是用漆樹皮里的黏汁製成的用以裝飾和保護物器的塗料。漆源於我國。原始社會,我國人民就已發現漆樹並懂得使用由漆樹的汁液製成的天然漆來做塗料,以增加物品的強度和壽命。當時,東方諸蠻族每逢出征凱旋,都將所獲骷髏「漆其頭以為飲器,」共相祝勝利。春秋以前,我國已廣植漆樹,並設立管理漆園的官吏。《明史?髹飾錄》載:漆始用於書策寫竹簡,隨即用於黑漆食器,其後則是黑漆其外朱漆其內的祭器。戰國前,漆是單一的棕色(天然色)。戰國時期,漆工將漆用桐油加色料配成彩漆,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光澤度。傳統的漆顏色主要有黑、紅、棕、黃、金黃和綠色等。秦代的漆工為防止漆干後出現裂紋,發明了用陰寶使之陰乾的工藝。五代時的朱遵度撰寫了《漆經》,這是世界上最早的漆工專著。漆和油漆的概念不同,當今使用的裝飾和保護用塗料一般都是油漆。
油漆的發明
油漆是用氧化鐵或樹脂等原料製成的用以裝飾和保護物品的塗料。油漆的起源尚無定論。公元前1500 年,在法國和西班牙的山洞裡,油漆已用於繪畫和裝飾。公元前6000 年,我國已用無機化合物和有機顏料混合焙燒對油漆加以改進。公元前1500 年,埃及人用染料如靛藍和茜草製造藍色和紅色顏料,但這種油漆還很不完善。18 世紀,由於對亞麻仁油和氧化鋅的開發利用,使油漆工業迅速發展。20 世紀,油漆工藝有了重大發展,出現了粘著力更大、光澤度更高、阻燃、抗腐蝕與熱穩定性高的各種顏色的油漆
⑻ 美國的「第一大壩」,中國的「第一大壩」,有啥差距
美國「第一大壩」胡佛水壩和我國「第一大壩」三峽大壩相比,無論是從規模上看,還是耗資、效益上看,顯然是我國的三峽大壩略勝一籌。
近二十年來,我國的經濟發展突飛猛進。不僅城市建設越來越完善,在其它方面也快速發展,像水利工程、高鐵建設、跨海大橋等,在國際上也有一定的影響力,其中三峽大壩水利工程更是取得了很大成就,還發展成了著名的旅遊景點。
⑼ 坎兒井是誰發明的
坎兒井並沒有記載是誰發明的,只是記載創始於西漢。
坎兒井是新疆一種特殊專的水利工程,始建於西漢。本屬工程共有6個豎井。地下渠改道顯然是一口現代的卡納井。坎兒井是新疆獨特的灌溉取水口工程。新疆部分沖積扇地貌區土壤多為礫石,透水性很強,雪水溶入山中後,大部分滲入地下,地下水埋藏較深。
在平原地區,為了抽取滲入地下灌溉的水,可以方便地開挖井渠。在龍首渠施工中,採用了井渠聯合施工技術。新疆的勞動人民吸取了井渠法的施工經驗,將其應用於新的地理條件,創造了一種新型的灌溉工程。
(9)誰發明了水壩擴展閱讀:
坎兒井結構原理:
坎兒井是一種結構巧妙的特殊灌溉系統。它由豎井、地下渠道、明渠和泄水壩四部分組成。坎兒井的結構原理是在高山地區的雪水分流處尋找水源,每隔一定的時間鑽一個深淺的豎井。
然後根據地形在井底修建地下溝渠,與各井進行溝通,然後引水。地下渠道出口與地面渠道相連,地下水引至桑園進行地表灌溉。
⑽ 三峽水壩是誰同意建的
是中央集體決定的。1990年7月6至14日,國務院在京召開三峽工程論證匯報會,聽取論證領導小組關於論證工作和新編可行性報告的匯報。出席會議的有中央領導、民主黨派負責人、一些學會的理事長、國務院有關部委與湘、鄂、渝等中上游沿江省市及地區的負責人以及特邀代表、專家共178人。
新編可行性報告已無原則問題,可報請國務院三峽工程審查委員會審查。12月,國務院三峽工程審查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決定組織力量審查新編報告,並於次年6月審畢。
1991年7月中旬,國務院三峽工程審查委員會第二次會議決定將新編報告上報國務院批准,再轉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審議通過。
1992年4月3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七屆五次會議,根據對議案審查和出席會議代表投票的結果,通過了《關於興建長江三峽工程的決議》,要求國務院適時組織實施。出席會議的代表2633人。是日下午3時許,大會宣布投票結果:贊成票1767票,反對票177票,棄權票664票,未投票25票。
1、防洪作用
三峽水庫運行時預留的防洪庫容為221.5億立方米,水庫調洪可削減洪峰流量達27000-33000立方米/秒,屬世界水利工程之最。
2、航運作用
三峽水庫回水至西南重鎮重慶市,它將改善航運里程660公里,年單向通航能力由1000萬噸提高到5000萬噸。稱三峽工程為世界上改善航運條件最顯著的第一樞紐工程當之無愧。
3、抗旱功能
下游大旱,三峽可加大放水力度增大下泄流量使抗旱局面得以有效緩解。補水功能是考慮到下游兩岸的居民和生產用水,但現在看來還要滿足抗旱用水。這部分水量需求比較大。
4、發電功能
三峽電站安裝32台70萬千瓦水輪發電機組和2台5萬千瓦水輪發電機組,總裝機容量2250萬千瓦,年發電量超過1000億千瓦時,是世界上裝機容量最大的水電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