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愛迪生發明的留聲機
愛迪生是美國著名的科學家和發明家,因為他有電燈、留聲機、電影和蓄電池等一千多種發明成果,所以人們稱他為「發明大王」、「魔術師」。
愛迪生最大的功績是發明了電燈,然而在他的發明創造中,最引起當時社會震驚的,莫過於留聲機了。在1877年秋天,愛迪生發明的留聲機轟動了整個紐約,各家報館的新聞記者,像潮水般地涌來報道這一特大新聞。
這一發明一經傳出,激起當時社會急速而巨大的狂熱達數月之久,鐵路特開專車前去參觀,許多人開始不相信這個發明,疑心他是先在裡面藏了個什麼會說話的東西騙人的。
有個教堂的主教用最高速度對著收音盤背誦《聖經》中的一串專門名詞,當這些名詞一字不漏的從機器中重復出來時,人們才相信這東西確實不是虛假的,並且齊聲稱奇,報紙把留聲機稱之為19世紀的奇跡。
然而,愛迪生這項著名的發明構思,卻是幸福的偶然性促成的。一次,愛迪生一人在靜靜的實驗室里研究改善在紙帶上列印符號的電報機。這時,電報機內的一種單調的聲音吸引了他。
在試圖排除這種聲音時,愛迪生出乎意料地發現,這是紙帶在小軸的壓力下發出的聲音。在改變小軸的壓力時,聲調的高度也隨之變化。這就使他產生了一個念頭:藉助運動載體上深度不同的溝道來記錄和回收聲音。
無獨有偶,愛迪生在另一次試驗電話的時候,發現傳話筒里的膜板,隨話聲而震動。他找了一根針,豎立在膜板上,用手輕輕按著上端,然後對膜板講話。實驗證明,聲音愈高,顫動愈快;聲音低,顫動就慢。這個發現,更奠定了他發明留聲機的決心。
幾天後,愛迪生就畫出了草圖,並立即和助手干起來。留聲機的主要部件,是一個金屬圓筒,圓筒邊上刻有螺旋槽紋,把它按在一根長軸上,長軸一頭裝著曲柄,搖動曲柄,圓筒就會相應地轉動。
此外,還有兩根金屬小管,管的一頭裝有一塊中心有鈍頭針尖的膜板。經過無數次的改造,世界上第一台留聲機誕生了。愛迪生回憶說:「我大聲說完一句話,機器就回放我的聲音。我一生從未這樣驚奇過。」
愛迪生在發明留聲機之初,就一改再改。十年過後,他又從架子上的塵埃中把留聲機取下來,要繼續改善它,他僅在留聲機上的發明專利權就超過了一百項。
2,瓦特發明蒸汽機的故事
一個夏日的早晨,天氣晴朗,畫眉在樹上唱著悅耳的歌。在英國格拉斯哥大學的校園里,有一個人正在散步。他邁著緩緩的步伐,在綠茵茵的草坪上踱來踱去。
他時而望著廣闊的天空,時而瞧瞧乎坦的操場,時而皺起雙眉,突然,他臉上流露出笑容,情緒豁然開朗,他想出來了,想出了解決蒸汽機的有效辦法。他高興地跑起來,腳步騰空。霎時間,他的身影便出此刻陪伴他多年的操作台上。他就是蒸汽機的發明家瓦特。
隨著智育的發展,瓦特對客觀存在的一些事物都發生了濃厚的興趣,產生了好奇和鑽研之心。這為他以後發明蒸汽機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在瓦特的故鄉格林諾克的小鎮於上,家家戶戶都是生火燒水做飯。對這種司空見慣的事,有誰留過心呢?瓦特就留了心。有淮他在廚房裡看祖母做飯。灶上坐著一壺開水。
開水在沸騰。壺蓋啪啪啪地作響,不停地往上跳動。瓦特觀察好半天,感到很奇怪,猜不透這是什麼緣故,就問祖母說什麼玩藝使壺蓋跳動呢"祖母回答說:"水開了,就這樣。"瓦特沒有滿足,又追問:"為什麼水開了壺蓋就跳動?是什麼東西推動它嗎?"
可能是祖母太忙了,沒有功夫答對他,便不耐煩地說:"不明白。小孩子刨根問底地問這些有什麼意思呢。"瓦特在他祖母那裡不但沒有找到答案,反而受到了冤枉的批評,心裡很不舒服,可他並不灰心。
連續幾天,每當做飯時,他就蹲在火爐旁邊細心地觀察著。起初,壺蓋很安穩,隔了一會兒,水要開了,發出嘩嘩的響聲。摹地,壺里的水蒸汽冒出來,推動壺蓋跳動了。
蒸汽不住地往上冒,壺蓋也不停地跳動著,好象里邊藏著個魔術師,在變戲法似的。瓦特高興了,幾乎叫出聲來,他把壺蓋揭開蓋上,蓋上又揭開,反復驗證。他還把杯子、調羹遮在水蒸汽噴出的地方。瓦特最後弄清楚了,是水蒸汽推動壺蓋跳動,這水蒸汽的力量還真不小呢。
就在瓦特興高采烈,歡喜若狂的時候,祖母又開腔了:"你這孩子,不知好歹,水壺有什麼好玩的,快給我走開!"她漫不經心地說。
他的祖母過於急躁和主觀了,這隨隨便便不放在心上的話,險些挫傷了瓦特的自尊心和探求科學知識的用心性。年邁的老人啊,根本不理解瓦特的心,不知水蒸汽"對瓦特有多麼大的啟示!水蒸汽推動壺蓋跳動的物理現象,不正是瓦特發明蒸汽機的認識源泉嗎?
一七六九年,瓦特把蒸汽機改成為發動力較大的單動式發動機。之後又經過多次研究,於一七八二年,完成了新的蒸汽機的試制工作。機器上有了聯動裝置,把單式改為旋轉運動,完善的蒸汽機發明成功了。
由於蒸汽機的發明,加之英國當時煤鐵工業發達,所以英國就成為世界上最早利用蒸汽推動鐵制"海輪"的國家。十九世紀,開始海上運輸改革,一些國家進入了所謂的"汽船時代"。
從此,船隻就行駛在茫茫無際的海洋上了。隨之而來,煤礦、工廠、火車也全應用了蒸汽機。體力勞動解放了,經濟發展了。這不能不說是蒸汽機發明的成果。當然也是蒸汽機的發明家瓦特的功勞。因此,瓦特在世界上享有盛名。
瓦特的一生充滿著艱苦和斗爭,他走過的道路是多麼坎坷不平啊。他在艱苦和坎坷中為人類造了福,為人類前進,開辟了新的里程。瓦特十分重視學習和實踐。學習,豐富了他的智慧;實踐,結出了豐碩的成果。
3,電話的發明
貝爾,就是發明電話的人。他1847年生於英國,年輕時跟父親從事聾啞人的教學工作,曾想製造一種讓聾啞人用眼睛看到聲音的機器。
1873年,成為美國波士頓大學教授的貝爾,開始研究在同一線路上傳送許多電報的裝置――多工電報,並萌發了利用電流把人的說話聲傳向遠方的念頭,使遠隔千山萬水的人能如同應對面的交談。於是,貝爾開始了電話的研究。
那是1875年6月2日,貝爾和他的助手華生分別在兩個房間里試驗多工電報機,一個偶然發生的事故啟發了貝爾。華生房間里的電報機上有一個彈簧粘到磁鐵上了,華生拉開彈簧時,彈簧發生了振動。
與此同時,貝爾驚奇地發現自己房間里電報機上的彈簧顫動起來,還發出了聲音,是電流把振動從一個房間傳到另一個房間。貝爾的思路頓時大開,他由此想到:如果人對著一塊鐵片說話,聲音將引起鐵片振動。
若在鐵片後面放上一塊電磁鐵的話,鐵片的振動勢必在電磁鐵線圈中產生時大時小的電流。這個波動電流沿電線傳向遠處,遠處的類似裝置上不就會發生同樣的振動,發出同樣的聲音嗎?這樣聲音就沿電線傳到遠方去了。這不就是夢寐以求的電話嗎!
貝爾和華生按新的設想製成了電話機。在一次實驗中,一滴硫酸濺到貝爾的腿上,疼得他直叫喊:「華生先生,我需要你,請到我那裡來!」這句話由電話機經電線傳到華生的耳朵里,電話成功了!1876年3月7日,貝爾成為電話發明的專利人。
貝爾一生獲得過18種專利,與他人合作獲得12種專利。他設想將電話線埋入地下,或懸架在空中,用它連接到住宅、鄉村、工廠……這樣,任何地方都能直接通電話。這天,貝爾的設想早已成為現實。
4,雷達的發明
雷達是一種神奇的電學器具,它由電磁波往返時間,測得阻波物的距離。假如你問雷達是誰發明的?在芬克的雷達機械中說,「雷達的發明,不能專歸於某一位科學家,乃是許多無線電學工程師努力研究,加以調准而成。」
在戰時,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由五百位科學家和工程師致力於雷達的研究。希奇得很,在自然界中,你找得到神為某種動物所豫備的雷達。在一九四七年一月號的英國奮勉雜志上,有個科學家發表了一篇很搞笑的文本,給我們解釋蝙蝠在黑暗中如何指導自己飛行,不論如何黑暗,如何狹窄的地方,絕不碰壁。
關於這事有兩位美國生物學家格利芬和迦朗包在一九四○年已經證明,蝙蝠能夠避免碰撞,是藉一種天然雷達,但是是聲波代替電磁波,在原理方面完全相仿。從蝙蝠口中發出一種頻率極高的聲波,超過人類聽覺范圍以外,二位科學家藉著一種特製的電力設備,在蝙蝠飛行時,將它所發的高頻率聲波記錄出來。
這種聲波碰到牆上,必然折回,它的耳膜就能分辨障礙物的距離遠近,而向適宜方向飛去。蝙蝠傳輸聲波也像雷達一樣,都是相距極短的時間而且極有規則,並且每隻蝙蝠,有其固有的頻率,這樣蝙蝠可分清自己的聲音,不至發生擾亂。
因這緣故,蝙蝠飛行之時,常是張口,假如你將它口緊閉,它便失去指揮作用,假如堵上它的耳朵,便要撞到牆上,無法飛行。這個搞笑的實驗,道破了它的秘密。
5,避雷針的發明
歷史上關於避雷針的發明,有一段廣為人知的故事。1752年,46歲的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用綢子做了一個風箏,並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天氣里用麻線把風箏放上天空,麻線下端系了一把金屬鑰匙,當雨水把麻線澆濕以後就變成了導電體。
這時,他把手靠近鑰匙,突然看到電火花在鑰匙和手指之間跳過,同時,手指感到一陣刺痛。這個實驗證明了天空中打雷實際上就是一種大規模的放電現象。
由此,使富蘭克林想到,如果在高大的建築物上裝一根金屬導線,導線下端接地,根據尖端放電的原理,就可避免建築物遭到雷擊的危險。
這就導致了避雷針的發明。由於避雷針的發明,人類生活的世界就多了幾分安全。關於避雷針的發明,似乎是一個偶然事件。一個巧合提醒了一位偉人突發奇想,導致了發明和創造。
⑵ 名人的小發明故事
鋸的發明
大家可能還熟記著小學課本中的那篇關於魯班發明鋸的文章吧。傳說,有一年魯班接受了一項很大的任務——建築一座大宮殿。這需要很多木料,但是工程限期很緊。魯班的徒弟們每天都上山砍伐木材,但是當時還沒有鋸子,只有用斧子砍,效率實在是太低了,而且徒弟們每天累得精疲力竭,可是木料還是遠遠不夠,耽誤了工程的進度。那個年代,完成不了奴隸主的任務是要受重罰的,魯班心裡非常著急,就親自上山察看。上山的時候,他偶爾拉了一把長在山上的一種野草,一下子手就被劃破了。魯班很奇怪,小小的一根草為什麼這樣鋒利?他把草折下來細心觀察,發現草的兩邊都長有許多小細齒,他的手就是被這些小齒劃破的。既然小草的齒可以劃破我的手,那帶有很多小齒的鐵條應該可以鋸斷大樹吧。於是,在他的想法加上金屬工匠的幫助下,魯班做出了世界上的第一把鋸——一把帶有許多小齒的鐵條。他用這個簡陋的鋸去鋸樹,果然又快又省力,鋸就這樣發明了。不管這個故事是真是假,從這個故事都可以得到這樣的一個啟發:實踐出真知,鑽研出智慧。
每個人的成功都是有著內部和外部的影響的。魯班工藝的不斷進步離不開自己的努力和家人的幫忙。魯班出身於世代工匠的家庭,從小就跟隨家人參加過許多土木建築工程勞動,逐漸掌握了生產勞動的技能,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
⑶ 有關於科學家發明、發現的小故事。
有關於科學家發明、發現的小故事:
一、雷達
在一九四七年一月號的英國奮勉雜志上,有個科學家發表了一篇很搞笑的文本,給我們解釋蝙蝠在黑暗中如何指導自己飛行,不論如何黑暗,如何狹窄的地方,絕不碰壁,這是什麼原因?它怎樣明白前面有無障礙呢?
關於這事有兩位美國生物學家格利芬和迦朗包在一九四○年已經證明,蝙蝠能夠避免碰撞,是藉一種天然雷達,但是是聲波代替電磁波,在原理方面完全相仿。從蝙蝠口中發出一種頻率極高的聲波,超過人類聽覺范圍以外。
二位科學家用一種特製的電力設備,在蝙蝠飛行時,將它所發的高頻率聲波記錄出來。這種聲波碰到牆上,必然折回,它的耳膜就能分辨障礙物的距離遠近,而向適宜方向飛去。蝙蝠傳輸聲波也像雷達一樣,都是相距極短的時間而且極有規則。
並且每隻蝙蝠,有其固有的頻率,這樣蝙蝠可分清自己的聲音,不至發生擾亂。因這緣故,蝙蝠飛行之時,常是張口,假如你將它口緊閉,它便失去指揮作用,假如堵上它的耳朵,便要撞到牆上,無法飛行。這個搞笑的實驗,道破了它的秘密。
二、富蘭克林
1752年6月的一天,美國費城郊區,烏雲密布,電閃雷鳴,在一塊寬闊的草地上,有一老一少兩個人正興致勃勃地在那裡放風箏。突然,一道閃電劈開雲層,在天空劃了一個「之」字,接著一聲雷響,雨點就傾瀉下來了。只見老者大聲喊道:「威廉,站到那邊的草房裡去,拉緊風箏線。」
這時,閃電一道亮過一道,雷鳴一聲高過一聲。突然威廉大叫:「爸爸,快看!」老者順著兒子指的方向一看,只見那拉緊的麻繩,本來是光溜溜的,突然怒發沖冠,那些細纖維一根一根都直豎起來了。他高興地喊道:「天電引來了!」他一邊囑咐兒子小心,一邊用手慢慢接近接在麻繩上的那把銅鑰匙。
突然他象被誰推了一把似地,跌到在地上,渾身發麻。他顧不得疼痛,一骨碌從地上爬起來,將帶來的萊頓瓶接在銅鑰匙上。這萊頓瓶里果然有了電,而且還放出了電火花,原來天電和地電是一個樣子!他和兒子如獲至寶似地將萊頓瓶抱回了家。
這捕獲天電的人就是富蘭克林和他的兒子威廉。富蘭克林不僅是一位偉大的科學家,還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是《獨立宣言》的發起人之一,是美國第一任駐外大使。
三、阿基米德
阿基米德出生在敘拉古的貴族家庭,父親是位天文學家。在父親的影響下,阿斯米德從小熱愛學習,善於思考,喜歡辯論。長大後飄洋過海到埃及的山歷山大里亞求學。他向當時著名的科學家歐幾里德的學生柯農學習哲學、數學、天文學、物理學等知識,最後通古博今,掌握了豐富的希臘文化遺產。
在亞歷山大里亞求學期間,他經常到尼羅河畔散步,在久旱不雨的季節,他看到農人吃力地一桶一桶地把水從尼羅河提上來澆地,他便創造了一種螺旋提水器,通過螺桿的旋轉把水從河裡取上來,省了農人很大力氣。它不僅沿用到今天,而且也是當代用於水中和空中的一切螺旋推進器的原始雛形。
四、諾貝爾
諾貝爾的父親是一位頗有才乾的發明家,傾心於化學研究,尤其喜歡研究炸葯。受父親的影響,諾貝爾從小就表現出頑強勇敢的性格,他經常和父親一起去實驗炸葯。多年隨父親研究炸葯的經歷,也使他的興趣很快轉到應用化學方面。他開始了對硝化甘油的研究。
這是一個充滿危險和犧牲的艱苦歷程。
死亡時刻都在陪伴著他。在一次進行炸葯實驗時發生了爆炸事件,實驗室被炸的無影無蹤,5個助手全部犧牲,連他弟弟也未能倖免。這次驚人的爆炸事故,使諾貝爾的父親受到了十分沉重的打擊,沒有多久就去世了。
他的鄰居們出於恐懼,也紛紛向政府控告諾貝爾,此後,政府不準諾貝爾在市內進行實驗。
但是諾貝爾百折不撓,他把實驗室搬到市郊湖中的一艘船上繼續實驗。
經過長期的研究,他終於發現了一種非常容易引起爆炸的物質--雷酸汞,他用雷酸汞做成炸葯的引爆物,成功地解決了炸葯的引爆問題,這就是雷管的發明。它是諾貝爾科學道路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五、巴普洛夫
小時候,巴甫洛夫和他的弟弟一起挖種蘋果樹的坑,坑已經挖好了,父親一看,說位置不對,重新再挖。弟弟放下鐵杴不幹了,而巴甫洛夫卻又挖了起來,手上磨了血泡也不管,一直到把坑挖好,種上蘋果樹才歇手。
後來,巴甫洛夫成為生理學家,成天在實驗室里研究狗的條件反應。他常常用自己的工資去買實驗用的狗。在解剖狗時,一干就是四、五個小時。他非常細心地數著從玻璃管中流出來的狗的唾液,詳細地記錄在筆記本上。一位新來的助手數了一會兒,就感到單調、厭倦。
而巴甫洛夫卻鄭重地對他說: "如果科學需要,就數他十年、二十年!"巴甫洛夫在八十七歲高齡時,得了肝炎,後又患肺炎,但他仍在做"科學的苦工"。他還為自己作為一個科學家沒有完全盡到對人類的義務感到十分遺憾。
⑷ 有誰知道小發明家的故事
小小發明家的故事
小發明並不神秘,它就在我們身邊,從學習、工作用品到生活日常用品,這些小發明看似簡單,卻帶給我們實實在在的好處。梅列區青山小學二年級的廖靜怡和四年級的黃文瑾發明的「記憶鑰匙」和「多功能吸塵器」,就是看似簡單但實用的小發明,在去年福建省舉辦的第24屆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上,這兩位小學生的小發明都獲得了省級三等獎。
走進這兩位小女孩身邊,我們發現她們並沒有什麼過人之處,只是善於從身邊的小事入手,勤思考、勤鑽研,勇於去探索、去實踐。
廖靜怡:凡事總喜歡問個「為什麼」
今年二年級的廖靜怡參加比賽的時候才6周半,是此次比賽中年齡最小的選手。活潑可愛的她從小對周圍的事物充滿好奇,凡事總愛問個為什麼。爸爸是三鋼的高級工程師,在靜怡上幼兒園的時候,每天放學後,爸爸總會將女兒接到單位,給女兒講解一些工程原理的知識,那時的她對爸爸的講解似懂非懂,但也聽得如痴如醉。或許是受了爸爸的影響,靜怡從小養成了「動手」的習慣,手中經常擺弄一些小玩意兒,有事沒事地經常與爸爸「抬杠」。比如:洋娃娃為什麼會唱歌、玩具手槍為什麼能夠發聲發光等等。
對於自己的小發明「記憶鑰匙」,她羞澀地說:「因為奶奶的記憶力不好,常常走到樓下就忘了有沒有反鎖門,老是要重新回家確認,所以我就想能不能發明一種鑰匙,反鎖了門以後就有個記號。」
靜怡把想法首先告訴了爸爸,又在一次學校發下的發明設想表格里,把想法告訴了老師。數學老師林愛貞了解情況後,立即到靜怡家裡和家長溝通,爸爸和老師都肯定了靜怡的想法。有了爸爸和老師的支持,靜怡勁頭十足,每天一做完作業,她就和爸爸開始研究如何把想法變成現實。
想法雖好,可操作起來並不容易。該如何入手呢?一次偶然的機會,靜怡從圓珠筆上找到了靈感,「一按筆帽圓珠筆的筆芯就露出來了,再一按,筆芯就縮回去了,我想我的記憶鑰匙應該和圓珠筆的原理差不多。」一開始,靜怡說想法,爸爸就在旁邊按照她的意思畫草圖,身為機械方面的爸爸經常為女兒豐富的想像力驚嘆。
第一份草圖基本成型。按照女兒的意思,爸爸的設計草圖顯示在鑰匙里裝一個圓環,這個圓環上有一個紅點,當鑰匙上的小圓孔顯示紅色就是反鎖。設計看似成功了,但是靜怡卻不滿意。「鑰匙里裝的顯示配件是圓環,這樣紅點要轉一圈或者半圈才能看到,我想能不能把配件設計成方形的,讓它在顯示區域直接從左邊到右邊,這樣就更快更方便了。」靜怡再一次向爸爸提出了建議,爸爸按照靜怡的意見再一次做了修改。
當爸爸拿出設計稿時,只有6周歲的靜怡根本無法完全理解。爸爸、靜怡和老師討論了好幾次,把深奧的設計術語改編成幼兒可以理解的語言。2009年3月,記憶鑰匙的設計稿終於出爐了,並被學校報送到省里參加24屆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最終獲得省級三等獎的好成績。
愛因斯坦說,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第一項發明給廖靜怡帶來了信心和樂趣,加上與生俱來的天賦,讓她產生了許多創造設想。靜怡告訴記者,最近她又有了一個新想法,想發明自動鎖門器。
黃文瑾:小才女的發明之路
和廖靜怡不同的是,10歲的黃文瑾顯得比較內向些,但她又是一個很有想法善於觀察的女孩。
文瑾的媽媽是三鋼幼兒園的老師。擅長繪畫的媽媽從小培養女兒畫畫的興趣,讓文瑾養成了細致觀察的好習慣。無論花開了、燕子飛來了,文瑾都會第一個發現,畫畫,賦予了她更多感悟美的能力,也給她的發明創造提供了更多的靈感。
文瑾告訴記者,發明「多功能吸塵器」目的是為了減輕媽媽做家務的負擔。由於家中天花板及一些高的地方死穴較多,媽媽每次都要爬上爬下很是辛苦,孝順的她就突發奇想,能否在自家的吸塵器上安裝一個適合在高空操作的吸頭,這樣只要站在地上,就能夠輕松將高地方的灰塵一吸而盡。
每年的5月份是青山小學的科技月,學校都會鼓勵學生拿出創意和老師一起進行探討。活動中,黃文瑾便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陳素青老師,在得到老師的肯定和家人的贊同後,文瑾和媽媽就開始研究製作的每個細節,並和陳素青老師反復溝通。
製作多功能吸塵器的第一步就是要收集製作的材料,經過觀察對比,文瑾覺得家裡平時不用的大號可樂瓶有和吸塵器相似的地方,於是她和媽媽商量著截取瓶口的那一段來製作成吸塵器的口。就這樣一個一個細節的琢磨,文瑾和媽媽一起收集了幾個大號的可樂瓶、PVC管、空心管、廢舊的吸塵器吸頭、一個小型的家用吸塵器,開始製作「多功能吸塵器」。
文瑾說,這個發明最有意思也最難琢磨的地方就是製作空中吸塵器的吸柄,首先要在已經截好的可樂瓶瓶口內塞入廢舊的吸塵器的吸頭,再找一根直徑與瓶口相同的PVC管(空心管)插入瓶口固定,在PVC管約30厘米處把管截開,用一截可活動的彎管連起來,這樣PVC管就能活動了。她說,PVC管子能活動,媽媽擦日光燈的時候就方便多了,擦日光燈管時將PVC管成直立狀態,當PVC管成彎曲低頭狀時,就可以擦日光燈燈罩。「她有這樣的發明想法,我們並不意外,因為她平時就有很多奇思妙想的表達。」陳素青老師還告訴記者。文瑾除了喜歡奇思怪想的小發明外,還喜歡畫科幻畫,她的科幻畫《太空清潔器》、《地震能量吸收儀》、《太陽能充電服》等作品多次在全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上獲獎。生活中,這個勤於思考、熱愛生活的小女孩還很喜歡跳舞,快樂學習、快樂成長,成為黃文瑾的座右銘。(本報記者 羅超旻 林芳芳 文/圖)
⑸ 古今中外科學家的奇思妙想的小故事小發明
辛德勒和來其團隊研究的可自讓佩戴者更有創造力的頭盔
這個世界上真有什麼工具能讓頭腦變得更聰明嗎?據英國《太陽報》2月11日報道,澳大利亞一所大學的科研人員還真發明了一種頭盔,能讓戴上的人變得更有創造力。
科學家們此前發現,因車禍左腦受損的傷者在恢復過程中其創新能力往往會明顯加強,原因是左腦受損讓創造力的「發源地」右腦必須更積極地開展工作。悉尼大學思維中心的研究人員正是受此啟發,發明出能夠通過兩個電子感應器「抑左揚右」的頭盔。
測試結果表明戴上頭盔的學生的確能夠在數學考試中大大提高成績。不過,思維中心主任艾倫·辛德勒指出,如果學生指望使用這種頭盔在考試前「臨時抱佛腳」可能會非常失望,因為這項發明並非直接幫助學習或者增強記憶。
他進一步介紹說,人類在想問題時往往是依據生活經驗和固有的習慣,但是戴上這個頭盔有助於跳出思維定勢,更好地理解問題的本質。「我們的夢想是在未來能夠用某種控制大腦的方式,讓人類對整個世界看得更加明明白白。
⑹ 科學家發明創造的小故事 !!
愛迪生對於自然科學的最早興趣是在化學方面,10歲時酷愛化學。他收集了二百來個瓶子,並節省每個小錢去購買化學葯品裝入瓶中。11歲那年,他實驗了他的第一份電報。為了賺錢購買化學葯品和設備,他開始了工作。12歲的時候,他獲得列車上售報的工作,輾轉於休倫港(Port Huron)和密歇根州的底特律(Detroit)之間。他一邊賣報,一邊兼做水果、蔬菜生意,只要有空他就到圖書館看書。1861年美國爆發了南北戰爭,剛滿14周歲的愛迪生買了一架舊印刷機,利用火車的便利條件,辦了一份小報(周刊)——《先驅報》,來傳遞戰況和沿途消息,第一期周刊就是在列車上印刷的。他一人兼任記者、編輯、排字、校對、印刷、發行的工作。小報受到歡迎,他也從緊張的工作中增長了才幹、知識和經驗,還掙了不少錢,得以繼續進行化學試驗。他用所掙得的錢在行李車上建立了一個化學實驗室。但不幸的是,一次他在火車上做實驗時,列車突然顛簸,使一塊磷落在木板上,引起燃燒。列車員趕來撲滅了火焰,也狠狠地給了他一個耳光,打聾了他的雙耳,他被趕下了火車,那時愛迪生才15歲。(另一種說法是:不幸有一次化學葯品著火,他連同他的設備全被扔出車外。另外有一次,當愛迪生正力圖登上一列貨運列車時,一個列車員抓住他的兩只耳朵助他上車。這導致了愛迪生成為終身聾子。)
挫折並沒有使愛迪生灰心,他又迷上了電報,經過反復鑽研,在1868年他發明了一台自動電力記錄器,這是他的第一個發明。後來他又發明了兩種新型的電報機。1877年他發明了碳精電話送話器,使原有的電話聲音更為清晰;此外他還發明了留聲機。
⑺ 求十個科學家發明的小故事,50字最好
一、復印機
起初,愛迪生發明的石蠟紙,只是普遍運用於食品,糖果的包裝材料上,後來他嘗試在蠟紙上刻出文字輪廓,形成一張石蠟刻字紙版,在紙版下墊上白紙,再用墨水的滾輪從刻字的石蠟紙上滾一滾,奇妙的事發生了,白紙上出現清楚的字跡。
之後又經過多次的改良試驗,1976年,愛迪生開始生產他發明的復印機,一下子,機關,學校,事業單位,團體都採用這種蠟紙油印機。由於愛迪生復印機大受歡迎,風行全球,使得愛迪生深切體驗到,應該發明人們普遍而且深切需要的東西。
二、同步發報機
早期的電報機,一次只能傳遞一個訊息,而且不能同時交換信號,由於愛迪生本身是電報技師,便著手改良傳統發報機,製造出二重發報機,1974年又研發出四重發報機,也就是同步發報機。在無線電還沒有發展的當時,同步發報機是一項重大的突破。
三、改良電話機
我們都知道,現代電話是由貝爾所發明的,事實上,電話能夠清晰的接收與發話,要歸功於愛迪生一次又一次的試驗,突破傳統的窠臼,製造出碳粉送話器,一舉提高了電話的靈敏度,音量,接收距離,否則,我們現在打電話時還是會常常:喂!喂!聽不到啊,聽不清楚。
四、留聲機誕生
1877年12月的一個夜裡,夢羅園實驗室的工作人員微微顫抖著,不是因為寒冷,而是因為他們聽到了,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的錄音:「瑪琍有隻小綿羊,毛色白皙像雪樣,不論瑪琍到哪裡,小羊總在她身旁……
這項偉大的發明,不用小罐子老師多作介紹,大家都可以了解,它的應用面有多廣。法國政府,還因此授與愛迪生爵士的頭銜呢!後來,愛迪生又多次改良留聲機,直到將滾筒式改成膠木唱盤式為止,這中間可不是一,二年而已,而是歷經幾十年的不斷改進喔!
五、牛頓
牛頓一人在家中的果園中,由於邊走路邊思考問題,無意間撞到園中的蘋果樹,這時一個蘋果正好砸在牛頓的頭上。牛頓突然從問題中醒悟過來,撿起了蘋果,這時他又陷入一個問題:為什麼蘋果會落到地上,而不是飄上天空。最終牛頓提出一個最簡單的現象產生的舉世定律:萬有引力。
⑻ 一個名人發明和發現的故事(50個字)
瓦特
一個夏日的早晨,天氣 晴朗,畫眉在樹上唱著悅耳的歌.在英國格拉斯哥大學的校園里,有一個人正在散步.他邁著緩緩的步伐,在綠茵茵的草坪上踱來踱去.他時而望著廣闊的天空,時而瞧瞧乎坦的操場,時而皺起雙眉……突然,他臉上流露出笑容,心情豁然開朗,他想出來了,想出了解決蒸汽機的有效辦法.他高興地跑起來,腳步騰空.霎時間,他的身影便出現在陪伴他多年的操作台上.他就是蒸汽機的發明家瓦特.曾有人說:"瓦特發明蒸汽機,是因為他有超人的天才和智慧."其實不然.為了說明這個問題,還是講講關於瓦特勤奮學習,刻苦鑽研;發明創造的故事吧.
水蒸汽的啟示
隨著智育的發展,瓦特對客觀存在的一些事物都發生了濃厚的興趣,產生了好奇和鑽研之心.這為他以後發明蒸汽機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在瓦特的故鄉--格林諾克的小鎮於上,家家戶戶都是生火燒水做飯.對這種司空見慣的事,有誰留過心呢?瓦特就留了心.有淮?他在廚房裡看祖母做飯.灶上坐著一壺開水.開水在沸騰.壺蓋啪啪啪地作響,不停地往上跳動.瓦特觀察好半天,感到很奇怪,猜不透這是什麼緣故,就問祖母說?什麼玩藝使壺蓋跳動呢"
祖母回答說:"水開了,就這樣."
瓦特沒有滿足,又追問:"為什麼水開了壺蓋就跳動?是什麼東西推動它嗎?"
可能是祖母太忙了,沒有功夫答對他,便不耐煩地說:"不知道.小孩子刨根問底地問這些有什麼意思呢."
瓦特在他祖母那裡不但沒有找到答案,反而受到了冤枉的批評,心裡很不舒服,可他並不灰心.
連續幾天,每當做飯時,他就蹲在火爐旁邊細心地觀察著.起初,壺蓋很安穩,隔了一會兒,水要開了,發出嘩嘩的響聲.摹地,壺里的水蒸汽冒出來,推動壺蓋跳動了.蒸汽不住地往上冒,壺蓋也不停地跳動著,好象里邊藏著個魔術師,在變戲法似的.瓦特高興了,幾乎叫出聲來,他把壺蓋揭開蓋上,蓋上又揭開,反復驗證.他還把杯子、調羹遮在水蒸汽噴出的地方.瓦特終於弄清楚了,是水蒸汽推動壺蓋跳動,這水蒸汽的力量還真不小呢.
就在瓦特興高采烈,歡喜若狂的時候,祖母又開腔了:"你這孩子,不知好歹,水壺有什麼好玩的,快給我走開!"她漫不經心地說.
他的祖母過於急躁和主觀了,這隨隨便便不放在心上的話,險些挫傷了瓦特的自尊心和探求科學知識的積極性.年邁的老人啊,根本不理解瓦特的心,不知?水蒸汽"對瓦特有多麼大的啟示!水蒸汽推動壺蓋跳動的物理現象,不正是瓦特發明蒸汽機的認識源泉嗎?
一七六九年,瓦特把蒸汽機改成為發動力較大的單動式發動機.後來又經過多次研究,於一七八二年,完成了新的蒸汽機的試制工作.機器上有了聯動裝置,把單式改為旋轉運動,完善的蒸汽機發明成功了.
由於蒸汽機的發明,加之英國當時煤鐵工業發達,所以英國就成為世界上最早利用蒸汽推動鐵制"海輪"的國家.十九世紀,開始海上運輸改革,一些國家進入了所謂的"汽船時代".從此,船隻就行駛在茫茫無際的海洋上了.隨之而來,煤礦、工廠、火車也全應用了蒸汽機.體力勞動解放了,經濟發展了.這不能不說是蒸汽機發明的成果.當然也是蒸汽機的發明家瓦特的功勞.因此,瓦特在世界上享有盛名.
瓦特的一生充滿著艱苦和斗爭,他走過的道路是多麼坎坷不平啊.他在艱苦和坎坷中為人類造了福,為人類前進,開辟了新的里程.瓦特十分重視學習和實踐.學習,豐富了他的智慧;實踐,結出了豐碩的成果.
⑼ 名人簡易小發明,簡短些,急急急!謝謝!
1966年屈居於六平方米小屋的陳景潤,借一盞昏暗的煤油燈,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筆,耗去了幾麻袋的草稿紙,居然攻克了世界著名數學難題「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創造了距摘取這顆數論皇冠上的明珠(1+ 1)只是一步之遙的輝煌。他證明了「每個大偶數都是一個素數及一個不超過兩個素數的乘積之和」,使他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上居世界領先地位。這一結果國際上譽為「陳氏定理」,受到廣泛徵引。這項工作還使他與王元、潘承洞在1978年共同獲得中國自然科學獎一等獎。他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和其他數論問題的成就,至今,仍然在世界上遙遙領先。世界級的數學大師、美國學者阿 ·威爾(AWeil)曾這樣稱贊他:「陳景潤的每一項工作,都好像是在喜馬拉雅山山巔上行走。 童弟周刻苦學習的故事.在開始成績很差的情況下,學校不允許在教室里看書,他躲在路燈下看,外國人說他實驗不行,就經過多次試驗,獲得了成功.獲得了教授的好評. 華羅庚又回到了清華園,擔任數學系主任。不久,被任命為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所長。他百倍珍惜黨和國家為科學研究提供的大好時光。他白天拄著拐杖到學校講課,晚上以案板當書桌,在燈下從事數學研究,常常寫作到深夜。有時,為了求證一個問題,他常常深夜從床上爬起,順手拿起床頭的報紙,在四周的空白處進行演算和論證。在他的屋裡,桌上、床上、地上,到處都堆滿了演算稿紙。他用毅力與勤奮,編織出成功和榮譽。
⑽ 小發明的故事
魯班抄大約生於公元前襲507年,本姓輸,名班。因為他是魯國人,所以人們尊稱魯班。有的書上寫作公輸般或供輸盤。他主要是從事木工工作。那時人們要使樹木成為既平又光滑的木板,還沒有什麼好辦法。魯班在實踐中留心觀察,模仿生物形態,發明了許多木工工具,如鋸子、刨子等。魯班是怎樣發明鋸子的呢?相傳有一次他進深山砍樹木時,一不小心,手被一種野草的葉子劃破了,他摘下葉片輕輕一摸,原來葉子兩邊長著鋒利的齒,他的手就是被這些小齒劃破的,他還看到在一棵野草上有條大蝗蟲,兩個大板牙上也排列著許多小齒,所以能很快地磨碎葉片。魯班就從這兩件事上得到了啟發。他想,要是這樣齒狀的工具,不是也能很快地鋸斷樹木了嗎!於是,他經過多次試驗,終於發明了鋒利的鋸子,大大提高了工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