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業力創造輪回

業力創造輪回

發布時間:2021-07-18 18:15:57

❶ 佛教里說的輪回是多少年一次

佛教里說的輪回是60一個輪回。
1、輪回的意思是「輪轉」或是「生命的循環」。只要我們不自主的被囚禁在生死的循環里,就是在輪回之中。目前我們如同旅行者一般,被賦予寶貴人身。這次生命結束時,我們的心念——更正確的說是「心識能量的相續」,將無可選擇的被「業風」吹至另一個生命裡面。心識將居住在另一個輪回的身體之中,這個生命又會結束。我們的心識將繼續不自主的向前推進,這種過程會一再重復,直到我們找到逃脫的方法。
2、是什麼把我們系縛在輪回之輪呢?是行為創造出來的業力以及發動行為的煩惱。業和煩惱把我們系縛在不同的身體中輪回,就像繩子將犯人綁在柱子上一樣。不同的是,我們自己為業和煩惱的繩索打結,痛苦並非他人加諸於我們身上的。
3、只要繼續在輪回中流轉,將不斷經驗不滿足與苦惱。思索一下,目前這個身體,帶給我們多少煩惱。我們必須喂養它,給它衣服穿,費心照顧它,以維持健康。我們必須在陽野或工廠里做工,賺錢養它,並建造房屋為它保暖。經過一天辛苦的工作,身體十分疲勞,我們的心也因而感到沮喪。然而,不管多麼保護自己,身體還是會生病或受傷。即使沒有人願意和這個帶來不適的身體綁在一起,似乎沒有任何方法,可以讓我們脫離它而生存。這種無法自由選擇的情況,就是輪回的本質。
4、參禪極殊勝,但必須上根利智才易契入。常說開悟之人須有七朝天子福,九代狀元才,不是凡庸的人都能問津的。並且開悟的人,往往還未斷除後有,例如禪宗五祖戒禪師轉世為蘇東坡,蘇東坡仍未解決問題,直到明朝轉世為袁中郎,也是喜禪的文學家。袁以作《西方合論》的功德,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方才真了生死。所以永明大師說:「有禪無凈土,十人九蹉跎。」就是指這類情況。只是初步明禪,而無求生西方凈土之願,十人之中就有九個人,反而是多廢時間的。
5、佛說得人身者如足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足上土與大地土相比真是大海里的一個水分子!人身是很難得的。一失人身再復難!珍惜這難得的人身,潛心學佛,不研究這些無用的東西浪費生命,但求早日出離生死輪回,早生凈土,與不退菩薩為侶,能親聆彌陀說法,自度度人!

❷ 佛教中的輪回是什麼意思

輪回又稱流轉、輪轉、生死輪回,意思是眾生死了又生,生了又死,生死不已,像車輪一樣轉動不停,循環不已。佛教其認為一切有生命的東西,如不尋求「解脫」,即永遠在「六道」 (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 中生死相續,無有止息地循環。
輪回理論源於生命的世代輪轉傳承啟發,而三世因果中業力也是主導輪回的因,故業力不單是現世的結果,還會生生不息地延伸至來世(《正法念處經》卷七之偈曰:「非異人作惡,異人受苦報;自業自得果,眾生皆如是。」)
輪回(Samsāra), 它是流轉之意,在印度是由奧義書時代(公元前700年至公元前500年間)以下各派宗教的共通思想,其起於梵書時代(公元前1000至公元前500百年間),成熟於奧義書時代。
此系依據業說,以為有情眾生之我是常住的,此我在生死流內,由其所作的業力,而連貫過去和未來,此即完成了三世因果之關系,同時也完成了輪回生死之觀念。
初期的輪回思想,頗為樸素,以為輪回轉生的范圍,不限於有情的天、人、鬼神及一般動物,也可能遍及植物。佛教採納印度民族的通說,並經由禪定的體驗,而倡六道輪回或五趣輪轉之說,將三界有情眾生分作天、人、修羅、地獄、鬼、異類傍生等六道,有的略去修羅,成為五趣。
如觀佛三昧海經卷六:「三界眾生,輪回六趣,如旋火輪。」大智度論卷十六說眾生輪轉五道,迴旋其中。 大乘心地觀經卷三:有情輪回,生於六道,如車輪之無始終。成唯識論卷四說,有情眾生,由四根本煩惱,輪回生死,不能出離。 此等輪回觀念,是指生死無盡期,如輪無始終,而非將六道或五趣,依次排列如輪,周而復始之謂。輪回生死苦海無盡期,故盼以修道的方法,出離生死,超脫輪回,入於涅盤。
大智度論第三十謂由於善惡之分別而分為六道。其中天、人、阿修羅為三善道,而地獄、畜生、惡鬼為三惡道。阿修羅本為波斯善神之一,到了印度,雅利安人則指其為惡神。黎俱吠陀十卷為單一惡神,到了夜柔與阿闥婆兩吠陀經中,指阿修羅為群魔。地獄思想始於吠陀時代,如黎俱吠陀說:「怨敵與盜,當入地下之底。」或稱無底之淵。百段梵書中更設有地獄種種苦。在佛教經典中地獄多少與設施多未盡相同。
加長阿含十九地獄品謂:「金剛山外復有第二大金剛山,二山中間……不能以光及於彼,彼有八大地獄。」每一大地獄各有十六小地獄,合之為一百二十八地獄。其八大地獄:想、黑繩、堆、叫喚、燒炙、無間等。
又如觀佛三昧海經第五觀相品:阿鼻地獄有十八寒地獄、十八黑闇地獄、十八小熱地獄、十八刀輪地獄、十八劍輪地獄、十八火輪地獄、十八沸屎地獄、十八鑊湯地獄、十八灰河地獄、五百億劍林、刺林、鐵網、鐵窟、鐵丸等地獄。此外,還有鐵窟、鐵丸、尖石、飲銅等各十八小地獄。再如楞嚴經卷八,說明地獄十因六果皆是眾生迷妄所造。「若諸眾生惡業同造入阿鼻獄。六根各造是人則入八無間獄。身口意三,作殺盜淫,是人則入十八地獄。三業不兼,或為一殺一盜是人則入三十六地獄。見見一根,單犯一業,是人則入一百八地獄。」茲引佛教君友會王愛君文集「輪回」。
(據《佛學大詞典 》)「輪回」的梵語為sam!sa^ra。音譯僧娑洛。謂眾生由惑業之因(貪、嗔、痴三毒)而招感三界、六道之生死輪轉,恰如車輪之回轉,永無止盡,故稱輪回。又作生死、生死輪回、生死相續、輪回轉生、淪回、流轉、輪轉。本為古印度婆羅門教主要教義之一,佛教沿襲之並加以發展,注入自己之教義。婆羅門教認為四大種姓及賤民於輪回中生生世世永襲不變。佛教則主張業報之前,眾生平等,下等種姓今生若修善德,來世可生為上等種姓,甚至可生至天界;而上等種姓今生若有惡行,來世則將生於下等種姓,乃至下地獄,並由此說明人間不平等之原因。 蓋欲滅六道輪回之苦,則必先斷其苦因(三毒),謂三毒猶如種子之能生芽,故眾生流轉三有(即欲界、色界、無色界)不得出離,若斷滅我執及貪、嗔、痴,則諸苦亦斷。[過去現在因果經卷二、分別善惡業報經卷上、觀佛三昧海經卷六觀無量心品、法華經卷一、正法念處經卷四十一、南本涅盤經卷十六、大智度論卷三十、卷七十七、成唯識論卷四]
附:【輪回】《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術語)眾生無始以來,旋轉於六道之生死,如車輪之轉而無窮也。法華經方便品曰:『以諸欲因緣,墜墮三惡道。輪回六趣中,備受諸苦毒。』心地觀經三曰:『有情輪回生六道,猶如車輪無始終。』觀佛三昧經六曰:『三界眾生,輪回六趣,如旋火輪。』身觀經曰:『循環三界內,猶如汲井輪。』觀念法門曰:『生死凡夫罪障深重,輪回六道。』Sams&amacron;ra。
【輪回】《 陳義孝佛學常見辭匯》謂眾生從無始以來,展轉生死於三界六道之中,如車輪一樣的旋轉,沒有脫出之期。 【輪回(samsara)】《 中國大網路全書(佛教篇)》 lunhui 佛教教義。又作流轉、輪轉等。音譯僧娑洛。謂眾生於六道中猶如車輪旋轉,循環不已,流轉無窮。印度婆羅門教、耆那教等都採用這種理論作為它們的根本教義之一。輪回的思想最早見於「梵書」,在「奧義書」中有比較系統的闡述。「奧義書」認為,一個人的靈魂(我)在死後可以在另一個軀殼中轉生,轉生的形態取決於他生前的行為(業),行善者得善報,行惡者得惡報,有的可以進入天道、祖道(人間),有的則墮落入獸道,淪為畜生等。佛教沿用了這個原則並作了進一步的發展。原始佛教採用業感緣起的學說解釋輪回之道。認為眾生今世不同的業力在來世可以獲得不同的果報,貪嗔痴等煩惱可造成惡業,由惡業招感苦報。苦報之果,果上又起惑造新業,再感未來果報,往復流轉,輪回不止。因此輪回貫通現在、過去和未來三世,包攝六道(天上、人間、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四生(胎生、卵生、化生、濕生)。佛教認為有情的生命是依緣而起並且處於經常不息的演變之中,那麼造業、受報、進入生死輪回的主體是誰呢?有些部派佛教為了解釋這個問題,提出了變相靈魂的「中有」或「中陰」理論。例如犢子部提出了「不可說的補特伽羅」,補特伽羅(我)意譯為「數取趣」,意思是說一次一次地在六趣(道)中輪回受生,也就是輪回的主體;經量部提出了「勝義補特伽羅」,認為補特伽羅是由永恆的體性「一味蘊」(「報主的細意識」)所構成,它是由前生轉到後世的主體;大眾部提出「一心相續說」,認為有情的心和心所的相續活動中,有著一種永恆的內在本性,這種本性就是輪回的主體。以上這種輪回主體的學說在大乘佛教中又有了新的發展。大乘瑜伽行派認為阿賴耶識在輪回中被稱為執持識,執持識是無始以來各種生類輪回轉生的生命的主宰,也就是輪回果報的主體。(黃心川)
【輪回(梵sam!sa^ra,藏h!kyor-ba) 】《 中華佛教網路全書 》指眾生由於起惑造業的影響,而在迷界(六道)流轉生死。如車輪旋轉,循環不已,故雲『輪回』。又稱流轉、生死、輪轉、生死輪回、輪回轉生。《過去現在因果經》卷三雲(大正3·644b)︰『貪欲、嗔恚及以愚痴,皆悉緣我根本而生。又此三毒,是諸苦因,猶如種子能生於芽,眾生以是輪回三有。』《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一〈報恩品〉雲(大正3·295a)︰『眾生沒在生死海,輪回五趣無出期。』 此種輪回思想,為印度各派宗教、哲學所共通的根本思想,而此思想則源自靈魂轉生、靈魂不滅之原理。古《奧義書》(西元前七世紀前後)中,對於人死後之命運,曾提出『五火二道』說,此當系輪回思想最原始之說法。其二道說謂人死,經火葬後,即赴月世界。此中,若其人前生作善、具正知識、完成正祭祀,則不久即可離開月世界,而抵達梵天世界,不再返回此世。此等過程稱為神道(deva-ya^na)。而另一種人在一定期間停留在月世界之後,即隨著雨而返回此世。然不久即進入植物的種子之中,而成為食此種子之人或犬等生命體的精子,最後再生為人或犬等。至於再生為何人或何物,則全依其前生之善惡多寡而定。此等過程稱為祖道(pitr!-ya^na)。經由祖道再生者,將會再受老死之苦;而由神道抵達梵天世界者則不必再生,因此亦無再度死亡之虞。此種與業(karman)思想結合的輪回思想,佛教亦加以採用,並在思想上作進一步的演繹與發展。佛教認為,眾生由於無明與愛執而輪回於生死。其輪回境界有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與六道(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六道輪回之說,即指後者而言。六道為大乘佛教一般性的說法,說一切有部則除去阿修羅而說五道、五趣。在六道或五道之中,以地獄為最恐怖之處,天為最佳之處;此中之地獄、餓鬼、畜生稱為三惡道,或三惡趣;天、人、阿修羅稱為三善道,或三善趣。中國漢藏地方與日本亦皆流傳有此等輪回思想。在西藏,更形成歷代達賴、班禪等喇嘛轉生的信仰。而在文學、美術方面,此等思想之影響亦甚深遠。於釋迦之本生譚中,即頗多以輪回為主題的佛教故事,而印度之阿摩羅婆提(Amara^vati^)、阿旃陀(Ajanta^)石窟等地之雕刻,也都刻有此等輪回故事。
◎附一︰慧風〈輪回與業〉(摘錄自《現代佛教學術叢刊》
佛陀時代印度的輪回說與反輪回說現在根據大小乘經論中所習見的有關於印度輪回思想的說法,約舉如下四種︰
(1)印度正統文化婆羅門教的輪回說︰婆羅門教以梵神為創造主,不唯創造了人間世界,也創造了其他五道世界,人的靈魂是梵所賦與,所以梵是『大我』,給人的靈魂是『小我』,小我的靈魂居於人類肉體的心臟。人如果能經常在森林中修習禪定,以凈潔自我的靈魂,以苦行克服從肉體上所發生對物質的欲,以祭祀梵神救贖自身所有的罪行,此後小我靈魂便得與梵的大我同住,這是善業;否則,便是惡業,死後靈魂要墮落到其他惡趣中去。
(2)瑜伽行者的輪回說︰釋迦牟尼佛陀時期,印度已出現反婆羅門教的學派,其中最著名的是數論一派,它已否定了自我靈魂從梵神轉變而來,而主張每個人的自我靈魂是獨立而不是依附於神。自我的靈魂原是純精神界的東西,叫做神我,因為起物質的享受慾望,遂與物質原素(自性)結合,因之失卻了獨立而展開這個現實的世界。神我是非常微小的東西,但一剎那可周轉整個肉體。如縱任欲樂的罪惡行為,神我就更會下墮到惡道中去,只有靜修瑜伽行的禪定,制止神我上所起的愛欲,使身如枯木,心如死灰,神我便超脫了物質的拘囚,死後就可以完全歸還到靈的世界,是之謂解脫輪回。釋迦牟尼佛陀在初出家時曾訪問過的阿羅邏迦蘭與郁頭羅羅摩子二仙人,據說就是數論派當時有名的學者。耆那教思想也接近這一派。
(3)宿作因論派的輪回說︰宿作因論是極端的機械宿命論。其不僅主張今生靈魂上肉體上所受的苦樂是過去業所規定,即今生的所有行動,甚至一舉手、一動足、打個噴嚏,也是由過去業所規定的。這好像我國一部分相信八字的人,『一飲一啄莫非前定』的命定論的思想。宿作因論者認為人就應該這樣聽天由命下去,待過去宿業消滅,自我的靈魂也就自然會得到解脫。因之,他們認為作惡固然不對,行善修持也都是多餘。六師外道中的末伽黎拘賒迦葉和迦羅鳩馱迦旃延,是屬於這一派。
(4)順世派死後無靈魂無輪回說︰由於婆羅門教的神權階級的教育,加上輪回因果說與機械的宿命論,當時印度人民的精神有不勝其負擔的苦悶,於是產生了一部分偏激思想起來反抗,否定了神、否定了靈魂、否定了輪回,甚至否定了善惡的道德標准。他們認為人的身體是地水火風四大原素構成,於是產生感覺思想,到了死時,身體還歸四大,停止了感覺思想的作用,『身死如油盡燈滅』精神也隨之死滅,既無靈魂不滅的這個東西,更談不到什麼靈魂的輪回轉生。因此,他們對於今生的善惡行為決定來生的苦樂因果說,是根本談不上的。他們說,在恆河北岸斬殺很多的人,不成為惡因,不會招苦果;在恆河南岸布施供養很多的人,不成為善因,不會招樂果。他們更唱現在享樂就是涅盤的論調,放浪形骸,縱情享樂,構成縱欲的頹廢的人生觀,佛教經論中稱之為順世外道,六師中富蘭那迦葉與阿耆翅舍欽婆羅,是屬於這一派。但在順世派中也產生一部分唯物論學者,繼承著印度原有科學,以須彌山為中心構成世界觀,以原子(極微)積聚說構成唯物論,後來佛教的論部發達,對色法心法分析得那樣精微,顯然是受了這派思想方法的影響。釋迦牟尼佛陀時代,也正是印度思想界極其自由發展和各派競興的時代,經論中揭示出當時思想的狀況是︰六十二見、九十六種外道並出,各自稱為『唯我道尊』。
以上舉出的四種類型,可以代表當時思想對於輪回與靈魂的說法。除順世派否定一切外,其他三種類型對靈魂、輪回都認為是實有的、是不斷的,佛教對順世派稱之為斷見外道,對其他三類稱之為常見外道。外道就是『心游道外』的意思,道,即法之自性、法之規律。佛教談輪回是方便法佛陀說輪回因果、說業力,都是按照印度原有的說法──當時印度人民的社會意識來說;可是把中心點放在善惡苦樂自作自受上,最後總結於法性。
首先依梵天來說吧。
(1)佛教不否定婆羅門教的梵,認為梵也不過是六道眾生的一個眾生,只要人們能修初禪禪定,兼修四無量定,便可成為三界主的梵王,可是梵王定衰福盡,仍會下墮,未脫輪回,這樣,就剝奪了它的創造萬物的神格。
(2)佛教徒不應求生梵天,《雜阿含經》四十經說,若不起梵天界想,雖是優婆塞,也與沙門一樣;這說明佛教是不崇拜天神,更說明佛教徒不許有求生梵天的思想。
(3)在《長阿含經》的〈三明經〉,佛陀是痛快地否定了梵的存在。對於梵天是這樣,對其他的天也可類推。四禪、四空的二十二天,是依禪定淺深劃分,欲界六天是依所受欲樂厚薄決定,是圍繞著禪定業與十善業的中心來說。佛教對於人道,始終是歌贊的,認為唯有人道才有發起菩提心、學習菩薩行、成就佛道的可能,盛贊人身難得,喻之為如在高山頂上放根長線穿入平地上一枚綉花針孔那樣的難能可貴,在大乘佛教,絕沒有厭離人間、對人間抱著消極態度的思想;最顯明的對比,就是在經論中不易找到贊美天堂那類的語句,而批評求生天道的人是『以苦求苦』這類語句,倒是觸眼都是。人間果然有剛強難調難伏的眾生,但只有剛強的眾生才能發起崇高的菩提心與饒益眾生庄嚴國土的偉大行動。
人之所以為人,是基於人道之行──五戒的業力;人道之所以優越於其他四道,是人能發起饒益眾生的菩提心與菩薩行,能庄嚴世界,能凈佛國度。餓鬼道,說是基於貪心特重所發動的不善業。畜生道,說是基於痴心特重所發動的不善業。地獄道,說是基於嗔心特重所發動的不善業。鬼、畜、地獄,通稱三惡道;合前天、人,通稱五道(加入修羅道,通稱六道);輪轉再生,它是依於禪定、十善、五戒、十不善的業力而招感;輪轉升沉,主要的是以人道為中心,因為唯人道才能發揮自由意志的力量。
輪回五道,既是印度人民所共有的思想,佛教所說天堂、地獄,絕非佛陀所獨創。如婆羅門教《摩奴法典》舉五十六個地獄,而《長阿含》〈大樓炭經〉佛陀所說的八寒八熱十六個根本地獄,就見之於《摩奴法典》;其他附庸的地獄,也大同小異。但這有根本不同之點的︰《摩奴法典》說梵特地創造地獄,來懲治不信仰梵的人的靈魂;而佛陀說的地獄則為全由人自己所造之惡業所招感,是自作自受之果。
《正法念處經》卷十五︰『惡皆從作得,因心故有作,由心故作惡,由心有果報。一切皆心作,一切皆因心,心能誑眾生,將來向惡處。此地獄惡處,最是苦惡處。莫系屬於心,常應隨法行,法行則常樂。』『由心故作惡,由心有果報』;《長阿含》〈世記經〉也說『汝自為惡,汝今自受』,正是說明自作自受一件事。『一切皆心作,一切皆因心,心能誑眾生,將來向惡趣』,說明心作心受,主要的是由於思想認識的錯誤,即對無常無我的內外境界緣生法上起不凈念而造惡,自食其果而受苦。反之,於一切法不起我執法執,我們所有的心意識都轉成智慧,一切行為都能符合一切法的法性,這就是安住涅盤安樂境界。
佛教輪回說的特點佛教輪回說的特點︰
(1)否定創造主的神與靈魂;
(2)面對現實具有自由意志的業力;
(3)以破輪回為目的;
(4)結歸於掌握法性安住涅盤。
(1)一般宗教認為天堂、地獄和人間,都是唯一無二之神所創造,佛教否定造物主,而主張一切法由於因緣生則生,因緣滅則滅,生滅無常,它是一切法的規律,故而佛教是多神論者。又一般宗教也認為人們的個體生命輪回的主體是靈魂,為造物主所賦予;佛教既否定創造主,也否定單獨有個常住不變的靈魂升沉出沒於諸趣。
雖然,在經論中說到輪回的主體似乎有個靈魂的東西存在,如《法句經》〈生死品〉中說的︰『識神走五道,無一處不更,捨身復受身,如輪轉著地。』但這正是指被妄心所誑現起似我的幻相,正是『無量劫來生死本,痴人喚作本來人』的這個東西,也只是生滅無常五種(色、受、想、行、識為五蘊,色即物質法,受想行識是精神法,蘊是聚集的意思)中心法現象的一種,是大乘經論所指出的第八識,它的本身既不是我,也不是靈魂,只是八種心行(行,即生滅變遷義)中的一法,也是因緣生法之一,既不是獨存的靈魂,也不能稱之為永恆不變的我。《雜阿含》四十五經偈︰『如和合眾材,世名之為車,諸陰因緣合,假名為眾生。』可是由於我執不忘,這個五蘊和合相生有生命的眾生,八識心行之一的識神,永遠成為輪回的主體,流轉生死無有窮盡。誰來促使諸蘊和合?誰來驅使識神輪轉?佛教稱之為業力。
(2)業力說在印度雖起於公歷紀元前一千年左右,可它的善惡業的標准以是否崇拜梵神來決定;而佛教則以是否符合於法的規律為標准,來判斷善惡或凈不凈業的性質。五戒、十善、禪定固是善業,可若我執未忘、從個人自私的觀點出發,則都是不凈業;如能忘我而行善業,更能體現大悲利益眾生,才名凈業。不凈業,是促使諸蘊和合的要素,是驅使識神輪轉的動力。不凈業的善行,是招感人間、天堂之果,不凈業的惡行,是招感三惡道之果。《雜阿含》四十五經偈雲︰『車從諸業起,心識轉於車,隨因而轉至,因壞則車亡。』忘我,則生死之因壞,輪回之果亡,凈業的大悲行,則雖處生死已破輪回,正是庄嚴眾生,庄嚴凈土之菩提行。業,就是行為,身、口、意三業善惡或凈不凈的行為,以意業為主體,身口二業是聽意業的指揮,而實際表現於具體行動的,則是身口二業。所以果之苦樂,由業之善惡,業之善惡,又由於動發具體行動的意業與慾望(正欲就是菩提心)是否正確為決定。認識錯誤,慾望不正確名為惑;認識與慾望正確稱為智慧。由惑故造不凈業,由不凈業故招輪回五道之果;反之,智慧現前故行凈業,由凈業故嚴佛土果。生死輪回與凈佛國度,業是動力因,業是最具活力最富於創造性。好像畫家作畫,奮其自由藝術的手腕,在畫布上塗著種種濃淡的色彩,創作出醜惡或美麗的作品,所以《華嚴經》有『心(指發動身口行為的意業)如工畫師,造種種五蘊』之喻。因之佛教雖談三世因果而全神集中於現世指揮身口行為的意業,展望於未來的美好樂果。因為現世經驗界的苦樂之果,它不落於善惡,唯是無記,它不只是個人獨受,也是社會共感;唯現在的行為,才是播下未來苦樂的種子之因,所謂『菩薩畏因,眾生畏果』,我們應如何慎重其選種善惡的標准?這樣,未來苦樂之果操之於現在之業,面對現實的世界,得依主觀意識的改造、心力的改造,來改造社會、改造世界。過去一般佛教徒愛談過去之因和現受苦樂之果,來強調善惡;這是不唯落於印度宿命論外道的窠臼,也是把佛陀談三世因果精神本末倒置了,直是一種庸俗的因果論,是人類社會進步的絆腳石。
(3)佛教在世俗諦方面雖不否定輪回,但在真勝義諦方面是破輪回。輪回三界,亦稱三有,在十二因緣中稱為『有支』;逆觀還滅的十二因緣觀稱『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滅』,佛陀自稱『破有法王』;若輪回果是常住性、真實性,則如虛空之不可破滅,眾生永無成佛之可能。《正法念經》中之『心能誑眾生』這一句話,是說明輪回根本是虛妄性,由妄心執我執有靈魂,於是有我貪、我愛、我欲等惑而造不凈的善惡行為,牽引種種五蘊而有生死輪回,一到了遣除我執,通達真勝義諦,回觀輪回生死,如夢中事一般,方知輪回是賺誑眾生的境界,於無生死中見有生死,枉受苦惱;菩薩之大悲凈行,正緣是而發。今之多數佛教徒,不敢赤裸裸地荷擔佛陀家業,不肯立地踏破輪回,不為饒益眾生廣修庄嚴凈土之行;只是強調過去之因,今世之果,忘卻佛陀逆觀還滅的後半段,只是順向流轉生死門中去,直是宿作因論的外道徒眾而已。(4)佛教之談輪回,目的是在打破輪回,不僅是『不墮於惡趣』而已。因為眾生之所以有輪回生死,是由於對宇宙萬有內外一切法上沒有認識緣生一切法的自性,即於本來無我的生滅變異的精神界上而起永恆靈魂的我執,於原無實體的生滅變異的物質界上而起常住凝固的法執;於是以自我為中心,計較利害得失,昧於一切法緣生緣滅變遷不停的規律而造作諸業,因之而有輪回,是謂生死眾生顛倒相,它是謂一切行不相應。倘能學習佛教理論與實踐,則能認識一切法自性,於精神界上還它一個無我,於物質界上不起固執,另有個不變本體常存,於內外一切法上掌握到『諸法無我,諸行無常』的法的規律,於是思想意識上不是謂雖處生死即是涅盤,是謂『一切行相應』。故涅盤不是別物,即是隨順一切法的生滅變異的規律,唯此變異的規律才是『不變常住』,這是一切法的共同性,亦稱法性,有佛出世是這樣,無佛出世也是這樣,釋迦佛陀證悟此法性,安住此法性中,是名『隨法行』,是名『常安樂』(見上引《正法念經》偈意)。以安住於法性故,生死與涅盤統一,凡夫與佛陀統一,更無輪回可出,假名為踏破輪回,超出三界。現引《大方便報恩經》句,作為本文的結語︰『佛以法為師,法是佛之母,佛依法而住。』

❸ 業力與輪回!

什麼是業力?
問:所謂的業力,是否是肉眼看不到,但確實能牽引人受報的一種力量?
答:是的,業力凡夫肉眼看不到,心地清凈的人看得到。佛給我們說業力有兩種,一種叫引業,一種叫滿業。引業是引導你到哪一道去投胎,所以人死了以後就換身體,你的靈魂再去找一個身體。找個身體不是你自己能做得了主,自己做不了主,業力牽引著你。這個業力是什麼?說來說去都是執著。執著過去生中,那個人我很喜歡他,那個人我很討厭他。很喜歡的,到他家投胎去了;還有一種討厭的也去,為什麼?跟他有仇,我到他家去報仇去。
兒女跟父母四種緣,報恩、報怨、討債、還債。還有看他好像自己確實是如法得來的財富,被人家奪去了,不甘心,死了之後到他家投胎,或者給他做兒子,或者做孫子,將來他的財產全部還給你了,還要到他賺的,還得算利息一樣,全部給你。你把三世因果看通了,你就覺得毫無意義。別人欠我們的不要了,我們欠別人的,應該趕快還人家。將來六道裡面這個牽引的力量就沒有了,可以能夠脫離六道。
滿業,就是佛在經上常常教導我們修布施,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所以我們雖然都得的人身,每個人一生富貴貧賤、健康長壽不相同,這是屬於滿業。這就是修的這三種布施,布施用現在的話,就是為別人服務,那你服務的面愈大,你的福報就愈大。為一個家庭服務,那個福報小;為社會服務,福報就大;如果為國家、為全世界,那你的福報就更大!所以全心全力修這三種布施,所得來的果報。因此我們見到富貴的人用不著羨慕,知道他過去生中修的是什麼。我們沒有這些富貴,過去沒有修,我們如果要想得,要多修;如果修得很積極,認真努力的去修,不要等來生,這一生果報就現前。
你們看看《了凡四訓》,看《俞凈意公遇灶神記》,那都是這一生當中改過自新,把自己的命運全轉過來,勇猛精進,不到來生,這一生果報就現前。我跟諸位講經說過多少次,我也是現身說法,從小算命看相都說我壽命只有四十五歲,我今年八十歲了,多活了三十五年,我超過袁了凡,了凡先生多活二十年,超過了。命裡面沒有財富,所以剛剛學佛的時候出來講經,出家前面十五年那是苦不堪言,生活非常困苦。老師教我修財布施,有多少就布施多少,真的愈施愈多。到七十歲之後,真的是心想事成,起個念頭想什麼,要多少錢就會有人送來,很奇怪的事。(凈空法師·答香港參學同修之四十五2006/8/18)

什麼是輪回?

六道輪回是佛教世界觀用語。指凡俗眾生因善惡業因而流轉輪回的六種世界。又稱六趣。即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其中,地獄、畜生、餓鬼稱三惡道,或三塗。阿修羅、人、天稱三善道。六道中若不含阿修羅,則為五道,或五趣。

(1)地獄道∶即地獄受苦之處。有八寒、八熱、無間等名。眾生若造上品十惡及五逆罪,則墮地獄。

(2)餓鬼道∶即孤貧潦倒受苦之鬼。經常處於飢餓中,到處遊行,求食不得。相傳有歷千百年不聞漿水食物之聲音,而常受餓渴痛苦者,故名餓鬼。眾生若造中品十惡業,則墮餓鬼道。

(3)畜生道∶即牛、羊、豬、馬及一切蟲、魚、禽、獸等動物。眾生若造下品十惡業則墮畜生道。

(4)阿修羅∶屬於非天道的一種大力鬼神。具有神通和威力而無德,性多嗔恚,統率夜叉、羅剎等,以阿修羅為首,故稱阿修羅道。眾生作下品十善即可生阿修羅道。

(5)人道∶即人類。因人道苦樂參半,善於分辨事物的前因後果,易於知苦斷集,明理去惑,轉凡成聖,故《大智度論》卷四說,佛之三十二相要在人道中培植。眾生修五戒及中品十善即可生於人道。

(6)天道∶即天界。天道分布在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之中。欲界因有男女情慾,故名欲界。色界,沒有男女情慾,唯色相庄嚴,故名色界。無色界,無有形相,唯精神心識存在,故稱無色界。眾生行上品十善、修四禪定、四空定,即可生於天界。

此六道,若加聲聞、緣覺、菩薩、佛等四界,即天台宗所說之十界。十界之中,六道是迷界凡夫所住,故又稱六凡。聲聞等四界是聖者所住,故稱四聖。

❹ 誰來解釋一下「業力輪回」說

就像打檯球,一個球撞擊另一個球,又撞擊另一個球......。
又像多米了骨牌,眾生的輪回就是如此,由業力驅動。

❺ 輪回是萬惡之源,是佛教創造輪回的么

輪回是宇宙自然現象,只是被人發現了而已。

其實也不是佛教首先發現了,古印度很多宗教都發現了。

至於唯物,就首先要知道「物」,萬事萬物究竟本質是怎麼樣的。

這個可以看個前沿的量子物理電影,叫《我們懂個X》(又譯作:我們究竟知道多少),第一部在美國播出是2004年,第二部是2006年,裡面有很多頂尖的科學家一起發表意見,電影最末會介紹他們的身份。

http://www.tudou.com/home/item_u30420s0p1.html

❻ 業力輪回1攻略第3關為什麼走不動

業力業果,人和各種生命會帶著業輪回.

」業力不斷,自食其果 .」

(《共生共榮》劉元春著 第49頁)

這是宇宙間的一個真理.不是如來定的,也不時哪個

人或哪位神創造的.是如來發現了這個規律這個真

理 .

❼ 輪回其實是業力流轉嗎把已死去的人留下的業種傳給一個新生命,新生命執取為「我」

佛教講究輪回之說,認為人死後,會進入來生,即輪回。依平生所作善惡,會有六個可能的去處。造惡墮三惡道:地獄 、餓鬼、畜生 ;行善去三善道:天、人、阿修羅。

輪回並非釋迦牟尼佛所創,而是他把古印度婆羅門教的輪回思想加以發展而形成佛教的輪回思想。婆羅門教中的輪回是說自我輪回於天、祖、獸三道中,如人從一間房子走進另一間房子。

以佛教而論,眾生從無始以來,因為對世間無常的真相無所了知、或因為對生命的實相不明了的無明,而產生種種導致不斷生死的煩惱未能斷盡,便輾轉生死於三界五趣之中,或稱在六道中如車輪一樣地旋轉,即「六道輪回」,至少要修成阿羅漢,乃至成佛,否則無有脫出之期。

由於佛教的修行內涵三乘菩提中,共通的法即是解脫道的智慧與修證道理來看,一世又一世不斷出生以及老死的有情眾生,一旦死去的有情身心,便已壞滅而不復存在於世間,一定有一個能夠串連三世輪回的生生滅滅的不滅的真實的法。所以在佛教的輪回觀中,並不涉及靈魂之說,因為佛教認為一般人所謂的靈魂仍然是有情的五蘊身,仍是會有壽命期限的、終究會壞滅死去的,是無常的。


❽ 佛學說到的業力業果,人和各種生命會帶著業輪回,那這個業和輪回的規律是怎麼來的呢

業與輪回是眾生生命的基本規律,沒有人制定,一切都是有因、有緣而生成,是緣起規則的表現。

❾ 什麼是「因果報應,業力輪回」

因果是宇宙規律 比如 戒律 法律 違反了 就有對應的懲罰 叫因果報應
業力是 違反戒律 法律的結果 這個作用可以是疾病 短命 各種毛病 等等············ 而業力是可以隨人一起輪回的 ············

❿ 宗教術語「業力輪回」和「業報輪回」有什麼區別嗎

業、宿業、業報和業力

眾生由無始以來,一念不覺所產生的善惡思想行為,統稱之為業。而眾生在過去各種不同的時空里,所產生的一切思想行為,叫做宿業。所謂:『如是因生如是果』由於宿業的力量(業力),使現生有各種不同的感受,這就叫做業報。

就人來說,有的做科學家,有的當駕駛,究其原因,因為他們的才智不同(宿世業力),則其所學是故有別,於是所從事的工作,所得到的待遇,自然也就有了很大的差別。以此例推,宇宙萬有,都是由於宿業的因緣,而造成種種差別的現象。但宿業原本於心,所以華嚴經說:『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妄想心)造』,就是這個道理。

時常聽到有人說:『我從來沒有做過一件壞事,盡管怎麼努力,在事業上總是不如意,可是某某人可說是無惡不作,反而生活美滿,事事如意。』這是他在宿世善業力強,所以如此,但以現生的惡業報來說,天網恢恢,豈有不報之理!至於你為善,當應得善報,怎奈宿世惡業力強,是故如此,假若不是現今為善,恐怕又不是這個樣子了。只要能繼續為善,就是到了『山窮水盡疑無路』的時候,現生的善因成熟了,自然會『柳暗花明又一村』。

希望你珍重這個問題,謹慎將事,則來日庶少荊棘耳。(知義法師著《初機學佛決疑》)

閱讀全文

與業力創造輪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會議記錄 瀏覽:94
版權貿易十一講 瀏覽:370
綜治辦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總結 瀏覽:903
知識產權局專業面試 瀏覽:75
馬鞍山市是哪個省的 瀏覽:447
馬鞍山市保安 瀏覽:253
股權轉讓樣本 瀏覽:716
工程管理保證書 瀏覽:198
社區矛盾糾紛排查匯報 瀏覽:352
新疆公共就業服務網登陸 瀏覽:316
侵權著作權案件審理指南上海 瀏覽:145
馬鞍山陸建雙 瀏覽:853
北京東靈通知識產權服務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 瀏覽:6
海南證券從業資格證書領取 瀏覽:846
成果有男票嗎 瀏覽: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