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古詩創造意境

古詩創造意境

發布時間:2021-07-18 17:24:15

⑴ 關睢這首詩創造了怎樣的意境

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第一首詩,通常認為是一首描寫男女戀愛的情歌。此詩在藝術上巧妙地採用了「興」的表現手法。首章以雎鳥相向合鳴,相依相戀,興起淑女陪君子的聯想。以下各章,又以采荇菜這一行為興起主人公對女子瘋狂地相思與追求。全詩語言優美,善於運用雙聲、疊韻和重疊詞,增強了詩歌的音韻美和寫人狀物、擬聲傳情的生動性。

⑵ 古詩意境有哪些

意境,指文藝作品或自然景象中所表現出來的情調和境界。詩歌的意境,是詩人的主觀情思與客觀景物相交融而創造出來的渾然一體的藝術境界。詩歌創作離不開意象,意象的選擇只是第一步,是詩的基礎;組合意象創造出「意與境諧」的詩的藝術境界才是目的。
意境與意象在本質上有一定的聯系,它們都是主觀與客觀統一的產物,都是情與物的結合體。但它們又有區別:從形式上看,意象與詞句相關,意境則與全篇對應。
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這首詩有如下意象:黃鶴樓、煙花、孤帆、長江等。這些意象組合起來便成了一幅融情於境的畫面:詩中沒有直抒對友人依依不捨的眷念,而是通過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立江邊若有所失的詩人形象,表達送別友人的深情摯意。字面上句句寫景,實際上句句都在抒情,可謂一切景語皆情語。再如賀鑄《青玉案》中「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這三個意象組成一個整體,藝術地回答了「試問閑愁都幾許?」它不是三個意象的簡單相加,而是形成了一個感人的藝術境界:閑愁像無邊無際的如煙青草,似狂飛亂舞的滿城飛絮,若凄清迷茫的黃梅時雨。
古詩詞常見的意象、意境
●草木類:
1.梅花——最先開放,傲霜鬥雪——敢為人先,不畏權貴——君子
梅花沖寒斗雪,玉骨冰肌,孤高自賞,在嚴寒中最先開放,然後引出爛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受到了詩人的敬仰與贊頌。
宋人陳亮《梅花》:「一多忽先變,百花皆後香。」詩人抓住梅花最先開放的特點,寫出了不怕打擊挫折、敢為先下先的品質,既是詠梅,也是詠自己。
陸游的著名詞作《詠梅》:「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借梅花來比喻自己備受摧殘的不幸遭遇和不願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2.蘭——清雅幽香,姿態優美——追求淡泊——君子隱士
蘭花,清馨不濁,香氣純正,花姿優美,體態勻稱,葉型矯健,交錯變化,韻味飄逸。因古典詩歌中常寫其清雅幽香,芳草自憐,因為蘭花的幽香和姿態優美,故蘭常用來比喻美好的東西。如蘭交——喻志同道合之人,蘭塗——美好的前途,蘭質——如蘭一般的品質。
明代徐謂的《蘭》:「莫訝春光不屬儂,一香已足壓千紅。總令摘向韓袖,不作人間腦麝風。」這首詩寫出了春蘭的美,蘭以幽香取勝,比春光中的「千紅」不知要高出多少倍。
3.竹——本固性直、心空節貞、綠竹蔥蘢——正直謙虛,堅貞高潔——隱士君子
A.古人把竹子的自然形狀跟人的道德追求聯系起來。白居易的《養竹記》就將竹子「本固」、「性直」、「心空」、「節貞」等特點,比擬君子的品德修養。
張九齡的詠竹詩《和黃門盧侍御詠竹》:「高節人相重,虛心世所知。」贊美竹的氣節與虛心。
B.玄學家、隱士、詩人喜歡在綠竹蔥蘢的環境談玄論道,而這些畫面也越來越多進入他們的詩作中。如
常建《題破山寺後禪院》:「竹徑通幽出,禪放花木深。」
4.菊花(黃花、東籬)——臨秋而開,顏色淡雅——凌冰傲霜,不畏權貴;淡泊名利,不求聞達——志士、君子。
A.臨秋而開——凌冰傲霜,不畏權貴,堅守晚節——志士
屈原《離騷》:「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詩人以飲露餐花象徵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純潔。唐人元稹《菊花》:「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表達了詩人對堅貞、高潔品格的追求。其他「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鄭思肖《寒菊》)、「寂寞東籬濕露華,依前金靨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陽後菊花二首》)等詩句,都借菊花來寄寓詩人的精神品質,這里的菊花無疑成為詩人一種人格的寫照。
B.顏色淡雅---淡薄名利,不求聞達——隱士
例詩: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孟浩然《過故人庄》
5.草——隨事序而流轉碧草連天——觸動憂思思念綿綿——表現離別羈旅之情
《楚辭》淮南小山《招隱士》:「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此二句是寫睹草色而思離人,愁緒幽深。
6.落花——花落春歸——傷春悲秋,青春易逝
杜甫《江南逢李龜年》「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寫在風雨飄搖中顛沛流離的坎坷遭際和悲涼心境。
7.揚花(柳絮)——飄忽不定——離愁別緒——遊子思婦、好友相別
蘇軾《水龍吟》「細看不四楊柳花,點點是離人淚。」
8.楊柳(柳、楊)——「柳」者,「留」也,柳枝依依---纏綿悱惻,離愁別緒——送別懷人;「柳」多種於檐前屋後,常作故鄉的象徵。
A「昔我往矣,楊柳依依」-——《詩經》首開了詠柳寄情借柳傷別的先河。
B「一上高樓萬里愁,蒹葭楊柳似汀洲。」抒發了許渾對故鄉的無限牽掛。
9.松柏——歲寒後凋,高大挺拔——正氣凜然,堅貞高潔——高潔之士
李白多次稱譽松的物性,如「松柏本孤直,難為桃李顏。」
10.梧桐——遇秋先隕——悲秋之情——孤直失意者
白居易《長恨歌》的「秋雨梧桐葉落時」就渲染了唐明皇「鴛鴦瓦冷霜華重,翡翠衾寒誰與共」的孤寂哀愁。
●動物類
11.大雁(雁、飛鴻)雁姿雄壯,春秋遷徙,鴻雁傳書——雄渾悲壯,思鄉之情,書信來往——壯士、遊子、懷人。
雁來慘淡沙場外,月出蒼茫雲海間。——〈宋〉陸游。借秋空雁陣渲染沙場征戰的雄渾悲壯之貌。
韋應物的《聞雁》:「故園渺何處?歸思方悠哉。淮南秋夜雨,高齋聞雁來。」詩人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濃濃的鄉愁和對親人的思念之情。
隋人薛道衡《人日思歸》:「人歸落雁後,思發在花前。」早在花開之前,就起了歸家的念頭;但等到雁已北歸,人還沒有歸家。這思歸的詩句,含蓄而又婉轉。
鴻雁在雲魚在水,惆悵此情難寄。——北宋晏殊《清平樂》這里是鴻雁傳書。
12.蟬——棲高飲露——志行高潔——高潔之士
垂綏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唐虞世南《蟬》。鳴蟬成了具有高標逸韻人格的象徵,成了詩人自己是因為立身高潔而不是因為憑借外在的力量才被重用的表白。
另外,因為秋後的蟬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後,蟬兒便剩下幾聲若斷若續的哀鳴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蟬就成為悲涼的同義詞。如唐人駱賓王《詠蟬》起首兩句:「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以寒蟬高唱,渲染自己在獄中深深懷想家園之情。宋人柳永《雨霖鈴》開篇是:「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息。」還未直接描寫別離,「凄凄慘慘戚戚」之感已充塞讀者心中,釀造了一種足以觸動離愁別緒的氣氛。「寒蟬鳴我側」(三國人曹植《贈白馬王彪》)等詩句也表達這樣的情思。
13.猿——叫聲凄切——悲涼凄清——憂愁憂思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唐杜甫《登高》
14.杜鵑(杜宇、布穀、子規)——叫聲凄切——悲涼凄清——憂愁憂思
古代神話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讓位給他的臣子,自己隱居山林,死後靈魂化為杜鵑。於是古詩中的杜鵑也就成為凄涼、哀傷的象徵了。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起句寫即目之景,在蕭瑟悲涼的自然景物中寄寓離別感傷之情。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豐富想像,表達對友人的無限懷念與深切同情。宋人賀鑄《憶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勝凄斷,杜鵑啼血。」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鵑鳥在凄厲地鳴叫著,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親人,傷心欲絕。詞人通過描寫凄清的景物,寄託了幽深的鄉思。其他又如「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唐人秦觀《踏莎行》)、「子規夜半猶啼血,不信東風喚不回」(宋人王令《送春》)等,都以杜鵑鳥的哀鳴,來表達哀怨、凄涼或思歸的情思。
唐李商隱也在《錦瑟》中用「庄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來抒寫詩人內心極度的哀怨。
15.酒——促人亢奮,引人抒懷——富於想像,借酒抒情——豪放灑脫,借酒澆愁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唐王維《送元二使安西》。借酒表達了深厚的強烈的依依惜別之情。
16.搗衣(搗練)---寒夜搗衣,寄予徵人---戰爭停止,離婦思人---憂國憂民、徵人離婦
李白《子夜吳歌》之三:「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氣象地理類
17.夕陽(斜陽、落日)---凄涼失落,蒼茫沉鬱,懷古幽情---遊子、思婦、壯士、思鄉懷古
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王維的《使至塞上》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18.流水——流水不返,延綿不絕——時光易逝,情誼綿綿——懷古思念、愛恨情長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流水一去不復返,故古人常以流水喻時光的流逝,慨嘆時光易逝,生命苦短。
五代李煜《虞美人》: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以流水喻感情的綿遠、悠長、無盡。
19.秋:秋——萬物凋零——英雄美人遲暮——英雄、美人
秋——滿目蒼涼——思鄉懷人——遊子、思婦
秋——天高雲淡——心胸壯闊——壯士、良臣
徐再思的《水仙子》:「一聲梧葉一聲秋,一點芭蕉一點愁,三更歸夢三更後。」以秋日的意象來訴說離情。
范仲淹的《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借秋天描寫開闊壯觀之景。
20.月: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遊子思婦
月——連接古今,連接異地——感嘆時光流逝,追思歷史——豪放灑脫者
張九齡《望月懷遠》:「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他曲折命運的悲劇,盡情地展現在「春花秋月」的時間之流中。

⑶ 形容古詩意境的詞語有哪些

恬淡閑適,華美壯麗,清新自然,安謐閑靜,雄偉壯闊,明快高曠,慷慨激昂,寂靜肅穆,清遠含蓄,寧靜幽深 雄渾開闊,雄奇瑰麗,恢弘高遠,浩瀚遼闊,博大新奇,深邃奇崛,朦朧渺遠,空靈高遠,空濛迷茫,蒼涼悲壯,優美迷人,清新明麗,清凈幽遠,寧靜恬淡,清凈悠閑,冷森幽僻,凄清冷落等.

⑷ 詩中所用意象藝術構思和創造的意境又有哪些不同

師曰——學詩札記(磚妹er輯錄2010)

師曰:搞清詩的歷史,摸清詩的現狀。然後,才談得上詩的創作。

師曰: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我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意淫而已耶。

師曰:我讀詩經,得雙聲疊韻之妙。

師曰:我讀漢魏六朝詩,得純朴二字。古詩十九首,猶有一些文人加工的痕跡。子夜歌四十二首,純屬天籟,最為絕妙。

師曰:律詩不如絕句,七言不如五言。少勝多,天然勝湊粕。

師曰:李白首首有佳句,句句不費力。詩仙之稱,絕非虛名。

師曰:杜甫超凡入聖,格律最為謹嚴。縱如此,也不免有些廢話。格律不可不知,然不可學。

師曰:白居易詩寫好了,就讀於老婦人聽。詩歌應該為人民服務,詩人應該學習白居易。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千秋萬代,天下詩人,共飲此杯。

師曰:毛主席說,李賀的詩很值得一讀。讀詩鬼之詩,才知詩是苦的,嘔心瀝血,絕非兒戲。

師曰: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參禪入定,傾聽自然的簫聲。

師曰:荊軻、項羽、劉邦,三個粗人,都有且只有一首詩,或兩行,或三句,驚天動地,響徹千古。其共同點:①胸中塊壘,不得不發,與文人雅士為賦新詞強說愁,不可同日而語。②三人皆英雄也,詩純以氣勝,字里行間,鼓盪一股英雄之氣,相比之下,所謂文采,純屬扯淡。文人之詩,唯陳子昂登幽州台歌,參差四句,差可比擬。

師曰:從唐詩到宋詞到元曲的發展,是詩體愈來愈自由的過程。這也預示了詩體大解放——新詩到來的必然性。

師曰:最值得一讀的詞人:①詞中皇帝李後主,②宋詞女皇李清照,③唯大英雄能本色的辛棄疾,④是真名士自風流的蘇東坡,⑤職業詞人柳三變。

師曰:唐宋之際,詩詞創作的主體是士大夫。元曲原為民間小調,後來的作者則多為民間知識分子。全民皆詩的時代一定會到來,不過不是現在。所謂詩人,詩是詩歌的詩,人是人民的人。

師曰:不讀西廂記,不為知元曲。西廂記一上台即艷驚四座,天下奪魁,更有花間美人之譽。讀西廂,不亦快哉。與美女談西廂,不亦快哉。

師曰:人間詞話之於詞,若論語之於儒。

師曰:你有一生的時間去寫詩。①這期間的任何5分鍾都有可能使你成為一個偉大的詩人。一首好詩,足以名世。②這個過程是非常非常美好的。至於詩好不好,有時並不重要。不以輸贏論賭徒。判定一個人是不是賭徒,往往不是看他贏了多少,而是看他輸了多少。③這句話可以有n種解釋。

師曰: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漢語最適合創作詩歌。既然生在中國,就做一個詩人。

師曰:子曰:當仁不讓於師。我說:當詩不讓於人。

師曰:學外國詩,宜以波德萊爾、龐德、惠特曼、艾略特、威廉斯、金斯堡等為基點,以點帶面,從面到體,整體把握。

師曰:外國詩雖有名篇,然大多翻譯太差。讀之宜遺貌取神,勿於字句之間斤斤計較。勿學翻譯體。煉字之妙,宜從古人學;造句之妙,宜從大眾學。

師曰:日本與中國,文化最為相近。故學書者,應多留意日本戰後書法;學畫者,應多留意日本浮世繪;學詩者,應多留意日本俳句。俳句、絕句、小令,皆是以少勝多之典範。

師曰:俄國與中國,革命歷程最為相近。故俄國之革命文學(詩歌),最值得中國革命詩人借鑒。

師曰:靠爭論是無法改變別人的無知和偏見的,這句話出自小學課本四年級(上),牛吧!我的學問大吧!

本貼由磚妹er於2010年在〖新詩日報〗〖江海書社〗發表.

⑸ 古詩文意境有那些

什麼是意境?從審美活動的角度看,所謂「意境」,就是超越具體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場景,進入無限的時間和空間,即所謂「胸羅宇宙,思接千古」,從而對整個人生、歷史、宇宙獲得一種哲理性的感受和領悟。這種帶有哲理性的人生感、歷史感、宇宙感,就是「意境」的意蘊。

王羲之《蘭亭集序》一開頭就指出,蘭亭給人的美感,主要不在於亭子本身的美,而是在於它可以使人「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說的是抬頭一看宇宙如此之大,低頭一看,世界萬物又是如此豐富多彩,生機勃勃。接下去說:「所以游目騁懷,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游覽者的眼睛是游動的,心胸是敞開的,游目騁懷,因此得到了一種極大的快樂。而這種仰觀俯察,游目騁懷,就引發了一種人生感,王羲之接下去又說:「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宇宙無限,人生有限,正如孔子在岸邊望著滔滔的江水發出感嘆:「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這就是人生感。王勃的《滕王閣序》是一篇極有名的文章。王勃在文章開頭也描寫了滕王閣建築的美,但接下去說,滕王閣給人的美感,主要不在於建築本身,而在於它可以使人看到一個無限廣大的空間,看到無限壯麗的景色,給人的感覺是:「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然後他就寫到,在這種空間的美感中,包含了一種人生感:「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這就是滕王閣所引發的對整個人生、歷史、宇宙的感受和領悟。我國雲南昆明有一座大觀樓,樓上有一副對聯,上聯是:「五百里滇池,奔來眼底。披襟岸幘,喜茫茫空闊無邊。看東驤神駿,西翥靈儀,北走蜿蜒,南翔縞素,高人韻士,何妨選勝登臨,趁蟹嶼螺洲,梳裹就風鬟霧鬢,更蘋天葦地,點綴些翠羽丹霞。莫辜負,四周香稻,萬頃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楊柳。」這是一個廣闊無邊的空間,下聯是寫無限的時間:「數千年往事,注到心頭。把酒凌虛,嘆滾滾英雄誰在。想漢習樓船,唐標鐵柱,宋揮玉斧,元跨革囊,偉烈豐功,費盡移山心力,盡珠簾畫棟,卷不及暮雨朝雲,便斷碣殘碑,都付與蒼煙落照。只贏得,幾杵疏鍾,半江漁火,兩行秋雁,一枕清霜。」無限的空間和時間引發了對於人生和歷史的感嘆。大觀樓的這副長聯,和王羲之、王勃的兩篇文章一樣,都說明蘭亭、滕王閣、大觀樓可以使游覽者從有限的時間空間進入無限的時間空間,從而引發一種帶有哲理性的人生感、歷史感。

陶淵明有兩句有名的詩:「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就是說我們生活的世界是一個有意味的世界。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藝術作品在這一點上有區別。區別就在於它不僅僅是揭示生活中某一個具體事物或具體事物的事件的意味,而是要超越具體的事物和事件,要從一個角度去揭示整個人生的意味。唐宋詞很多作品很有意境。其中一些大家熟悉的名句,如「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我們讀這些詞,感到的是一種惆悵,好像旅客思念家鄉,茫然若失。這種惆悵是一種詩意和美感,也帶給人一種精神的愉悅和滿足。在這種美感中,包含了對於整個人生的某種體驗和感受,所以我們可以說,這是一種最高的美感。

⑹ 鹿柴古詩,這首寫景詩創造了什麼樣的意境

鹿柴這一首詩,創造了空寂幽靜的意境,反映了作者寧靜的心境或隱逸的思想。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⑺ 形容古詩意境的詞語

孤寂凄清,雄渾壯麗,沉鬱憂愁,和諧靜謐,開闊蒼涼,高遠遼闊 幽靜深寂的等

⑻ 什麼叫做詩歌意境

意境,顧名思義,「意」就是情意,就是主觀的思想感情;「境」就是境界,就是立體感的藝術圖畫。在文學作品中,「意」不能赤裸裸地說出,需借物來表現;「境」不能是純客觀的物象,需由意所觸發。因此,所謂「意境」,可以說就是詩人的主觀思想感情與詩中所描繪的生活圖景有機融合而形成的一種耐人尋味的藝術境界,是詩人強烈的感情和生動的客觀事物的交融。它既是作家苦心追求的目標,也是我們評論作品的重要准繩。我國近代著名文學評論家王國維先生認為:情與景是意境的兩個基本要素,情景交融是意境的基本特點;追求感情的真摯、形象的真實和語言的真切是意境的核心。詩人創造意境常常用「觸景生情」和「緣情寫景」(即「寓情於景」)。

⑼ 古詩中意境和意象的區別

一、內涵不同。

1、意象

詩人創作詩歌作品,要藉助一定的形象。這些寫入作品的形象就是意象的「象」。但由於它們是經過詩人的挑選和判定而寫入的,所以已經附著了詩人的主觀認識和情感(即「意」),因而這些形象便不再是現實中的普通形象了。我們把這種主觀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通稱為「意象」。

2、意境

是文學作品中所描繪的客觀圖景和所表現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種藝術境界。它依賴於作品的意象而產生,是超越於具體意象之外,需要通過聯想和想像才能達到的境界。而且我們說意境時只是針對少數優秀的文學作品而言的,不是所有的文學作品都能產生意境。

二、范圍不同。

1、意象往往可以用數量的多少來統計,屬於個體觀念。

如毛澤東《沁園春·長沙》:「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有著多種意象:山、林、江、舸、鷹、魚,達6種之多。

2、意境則是一個整體觀念。

同樣如毛澤東《沁園春·長沙》,作為意境,卻只有一項,詩人通過這些意象創造出了一幅絢麗奪目、生機勃勃的秋景圖。

三、獲得不同。

1、意象是可以直接從作品中獲得的,詩人寫了幾個物或者景,完全可以直接「數」出來。

2、意境則需要「悟」才能獲得。因為「境生象外」,所以,「悟」的結果與讀者個人的胸襟抱負、個性氣質、知識修養、人生經歷等有著密切的關系,甚至同一個人,在不同的環境條件下也可能「悟」出不同的意境來。

⑽ 古詩的意境

意境

意境是詩人的主觀情思與客觀景物相交融而創造出來的渾然一體的藝術境界。詩歌創作離不開意象,意象的選擇只是第一步,是詩的基礎;組合意象創造出「意與境諧」的詩的藝術境界才是目的。意境與意象在本質上有一定的聯系,它們都是主觀與客觀統一的產物,都是情與物的結合體。但它們又有區別:從形式上看,意象與詞句相關,意境則與全篇對應。

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這首詩有如下意象:黃鶴樓、煙花、孤帆、長江等。這些意象組合起來便成了一幅融情於境的畫面:詩中沒有直抒對友人依依不捨的眷念,而是通過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立江邊若有所失的詩人形象,表達送別友人的深情摯意。字面上句句寫景,實際上句句都在抒情,可謂一切景語皆情語。再如賀鑄《青玉案》中「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這三個意象組成一個整體,藝術地回答了「試問閑愁都幾許?」它不是三個意象的簡單相加,而是形成了一個感人的藝術境界:閑愁像無邊無際的如煙青草,似狂飛亂舞的滿城飛絮,若凄清迷茫的黃梅時雨。

一般來說,詩像不像詩,有無詩味,主要看意象;詩美不美,有無意蘊,主要則看意境。由詩味到詩美,實際上就是由意象到意境的挖掘過程。離開了意象,就無以談意境。因此,在詩詞中,起點是意象,終點卻是意境。
簡單來說
意境是情
意象是物

閱讀全文

與古詩創造意境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會議記錄 瀏覽:94
版權貿易十一講 瀏覽:370
綜治辦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總結 瀏覽:903
知識產權局專業面試 瀏覽:75
馬鞍山市是哪個省的 瀏覽:447
馬鞍山市保安 瀏覽:253
股權轉讓樣本 瀏覽:716
工程管理保證書 瀏覽:198
社區矛盾糾紛排查匯報 瀏覽:352
新疆公共就業服務網登陸 瀏覽:316
侵權著作權案件審理指南上海 瀏覽:145
馬鞍山陸建雙 瀏覽:853
北京東靈通知識產權服務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 瀏覽:6
海南證券從業資格證書領取 瀏覽:846
成果有男票嗎 瀏覽: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