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創造的三個階段
藝術創作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它通常分為生活積累、創作構思、藝術表達三個階段。在這三階段中,「藝術靈感」又是怎樣體現的呢?
生活積累階段:藝術靈感表現為審美意象的瞬間生成。作家在生活中總是細於觀察、敏於感受、善於體驗、勤於思考,隨時隨地、有意無意地把生活中的收獲物放入自己的意識倉庫。這一階段,藝術家「一直在進行審美認識活動在進行著潛創作,這就使得創作的審美認識正在得到積累疊加,得到整合加工。」在這一「靈感」突發的瞬間,具體作品的創作目標得到明確,實現這一目標的願望立即在心中凝結成一種強大的動力,這種心理動力便是創作的內部動機。提到20世紀的華人音樂,冼星海的《黃河大合唱》無疑是最偉大的作品之一。這部《黃河大合唱》的誕生是與冼星海20年來在音樂方面深厚的理論基礎和創作經驗密不可分的,他曾受過系統的音樂教育,後留學法國,師從名家,畢業回國後,積極投入抗戰歌曲創作和救亡音樂活動中,創作了大量群眾歌曲,譜寫了電影、話劇等各種題材、各種類型的聲樂作品。有如此豐厚的音樂沃土,怎能不結出絢麗的音樂果實呢?
創作構思階段:藝術靈感表現為意象的組合與銜接。創作構思很復雜,畫家、詩人一眼瞥見一處優美的景緻,就有可能在感知的同時,完成了一幅畫或一首詩的構思;而作家、劇作家在提筆寫作時,新的情節、人物、細節仍會汩汩而來,即構思依然在進行;而藝術家們有意識地打腹稿,冥思苦想,則更是構思。藝術家這一階段創作動機的產生,往往起始於藝術家以其心靈擁抱了某一個視覺形象、一段經歷、一次遭遇、一條消息、一個故事、一個人物、一個細節等。畫家列賓在涅瓦河畔路遇一群衣裳襤褸的纖夫,而一下產生創作《伏爾加河上的纖夫》的靈感;畢加索從民間制陶藝術中獲得創作靈感,而由這些靈感創作而成的作品,又超越了整個藝術。
由此,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所謂「靈感」是什麼。它要有堅實的知識做基礎,還要有科學的思維方式和認真的思考,最後,外界信息的觸發產生頓悟爆發出靈感。這三個條件缺一不可。靈感是藝術家厚積薄發的創作體驗,只有在長期藝術實踐中艱辛的積累,才能有噴薄而出的思想源泉,就如同千里奔流的黃河,在壺口終於傾瀉而下,把它的精神深深地烙印在我們的血脈
㈡ 創造的思維過程模式包括哪些階段
1、准備,即解決問題者由情境的刺激引起多方面的聯想觀念。
經過篩選,拋棄一些對解決問題無用的觀念,較仔細檢查另一些觀念。逐漸明辨問題的特點,發現解決的頭緒。
2、孕育,介於准備與最後階段之間的階段。
其性質和持續時間變化很大。可能只需幾分鍾,也可能要幾天、幾個月,甚至幾年。其特徵是,問題被擱置一旁,沒有做有意識的工作,但以後重新注意,卻迅速解決了問題,或至少在以前的基礎上躍進了一步。
3、明朗,指突然意識到問題如何解決的階段。
可用「頓悟」一詞描述。這種意識經驗可能是正確的,也可能是錯誤的。
4、驗證,解決問題的最後階段。
此時將前一階段提出的一般解決進一步具體化,並加以應用和檢驗。
(2)靈感出現在創造過程中的什麼階段擴展閱讀:
思維的過程
思維的過程包括分析與綜合、比較與分類、抽象與概括、系統化與具體化,其中分析與綜合是思維的基本過程,其他過程都是由此派生出來的。
(一)分析與綜合
分析與綜合是思維過程的基本環節。
分析是在頭腦中把事物的整體分解成各個部分、方面或個別特徵的思維過程。
例如,我們把植物分解為根、莖、葉、花、果實、種子;把動物分解為頭、尾、足、軀體;把幾何圖形分解成點、線、面、角、體;分析一個句子由哪些語言成分構成等,都屬於分析過程。
綜合是在頭腦里把事物的各個部分、方面、各種特徵結合起來進行考慮的思維過程。
例如,把單片語成句子;把文學作品的各個情節聯成完整的場面;把一個學生的思想品德、智力水平、學業成績、健康狀況等方面聯系起來,加以評價,作出結論等都屬於綜合過程。
(二)比較與分類
比較是在頭腦中把各種事物或現象加以對比,確定它們之間的異同點的思維過程。人們認識事物,把握事物的屬性、特徵和相互關系,都是通過比較來進行的。只有經過比較,區分事物間的異同點,才能更好地識別事物。
分類是在頭腦中根據事物或現象的共同點和差異點,把它們區分為不同種類的思維過程。例如,學生掌握數的概念時,把數分為實數和虛數;又把實數分為有理數和無理數;有理數又可分為整數、小數和分數等。
(三)抽象與概括
抽象是在頭腦中把同類事物或現象的共同的、本質的特徵抽取出來,並舍棄個別的、非本質特徵的思維過程。
例如,我們對人的認識,人可以分為男性、女性;大人、小孩;工人、農民、軍人、學生、教師、商人;高個、矮個;白種人、黃種人、黑種人;人能吃飯,能睡覺,能喝水,能活動,能知覺,能記憶,能說話,能思維,能製造工具,會使用工具等。
通過分析、比較,抽出人類具有的共同的、本質的屬性,即能說話、能思維、能製造工具等,舍棄能吃飯、能睡覺、能喝水、能活動等其他動物也有的非本質屬性,這就是抽象過程。
概括是在頭腦中把抽象出來的事物的共同的、本質的特徵綜合起來並推廣到同類事物中去,使之普遍化的思維過程。
例如,我們把「人」的本質屬性——能言語、能思維、能製造工具綜合起來,推廣到古今中外一切人身上,指出:「凡是能言語、能思維、能製造和使用工具的動物都是人。」這就是概括。
(四)具體化與系統化
具體化是指在頭腦里把抽象、概括出來的一般概念、原理與理論同具體事物聯系起來的思維過程,也就是用一般原理去解決實際問題,用理論指導實際活動的過程。
系統化是指在頭腦里把學到的知識分門別類地按一定程序組成層次分明的整體系統的過程。例如,生物學家按界、門、綱、目、科、屬、種的順序,把世界上所有的生物分了類,並揭示了各類生吻間的關系和聯系,這就是人腦中對生物系統化的過程。
又如,學生掌握數的概念,在掌握整數、分數、小數知識之後,可以概括歸納為有理數;當數的概念擴大,學習了無理數之後,又可把有理數和無理數概括為實數;掌握了虛數之後,又可把實數和虛數概括為數,從而掌握了系統的數的知識。
㈢ 英國心理學家華萊士把創造思維分為哪幾個階段
華萊士創造性思維的「四階段」理論
1.准備階段
這是提出課題、搜集各種版材料、進行思考的權過程,也就是有意識地努力的時期。
2。 醞釀階段
在第一階段中,經有意識的努力而得到的東西大都是勉勉強強、比常識稍勝一籌的東西,不能有大作用。
3.啟發階段
這一階段又稱頓悟期或靈感期。這種「頓悟」,並不是本人有意識地努力得來的。它的出現,大都是在疲倦極了、一度休息之後,或者是正當轉而注意別的事情、完全忘神的時候。
4.檢驗階段
並非所有的問題解決都會以這種突然的強烈的經驗而告終,這種經驗也可能是和問題的錯誤解決伴隨產生。所以,這種靈感的成果還必須經歷一個仔細琢磨、具體加工和驗證的過程。
㈣ 靈感是怎麼產生的
靈感是指不用平常的感覺器官而能使精神互相交通,亦稱遠隔知覺。或指無意識中突然興起的神妙能力。或指作家因情緒或景物所引起的創作情狀
靈感:指在文學、藝術、科學、技術等活動中,由於艱苦學習、長期實踐,不斷累積經驗和知識而突然出現的富有創造力的思路
靈感,是人們在藝術構思探索過程中由於某種機緣的啟發,而突然出現的豁然開朗、精神亢奮,取得突破的一種心理現象。靈感給人們帶來意想不到的創造,然而它的產生卻是突然而來、倏然而去,並不為人們的理智所控制,具有突然性、短暫性、亢奮性和突破性等特徵。
靈感的產生過程和對靈感的深入認識:
靈感就是解決問題時感性思維過程的結果被理性思維過程捕獲得到後而形成的解決問題的思路。靈感的出現之所以神秘源自人們對自己大腦的工作方式的不了解。
靈感是人腦理性思維活動和直覺思維活動共同的結果。存在未經語言中樞符號化解釋的過程,也存在理性思維的過程(99%的汗水),那些未經未經語言中樞符號化解釋的直覺思維過程通過語言中樞符號化解釋最後的結果,並呈現出來(1%的靈感),這樣靈感就突然出現了。沒有那99%的汗水,也就沒有這1%的靈感。之所以有的人靈感多一些,有的人少一些,那隻是他們各自的思維過程不同,專注程度,思考深度,思考廣度,對信息的分支界定方法不一樣而已。當然這也跟記憶力,思維敏捷程度等有關。記憶力,思維敏捷程度這些與後天形成的思維模式有關,也跟大腦的先天遺傳的組織結構有關
㈤ 人的靈感通常出現啥時
突然 某一個題目 觸動了靈感的神經 心情又很不錯
自然是有一種表達的慾望 腦海里的字型檔 滿天亂飛
抓住一個 放倒一個 把在定格在----- 一張白紙
可寫最美的文字 可畫最美的圖畫 就象現在
倆只小豬配合得很好 有故事情節 一個在等
一個在追 挺好 羨煞人也.......
當你自己在想一個問題時,如果你突發其想,能給人一個滿意的答復,在那時你覺得自己回答的很有道理,那就是靈感.
心情愉悅的時候
有創作慾望的時候.
無意中,傷心時
放鬆
靈感來自偶然~~
靈感隨時都會蹦出來,無論你的心情如何,但是不同的心情迸出的靈感也不同。
在愛問上提問也和此相同,沒有什麼靈感的話知道答案的時候也不一定會回答。
自己如果知道靈感什麼時候出現,那就不叫靈感了,靈感很靈異,是在很平常的時間很不平常的心情下產生的
在愛問題問題是不需要靈感的,至少我不需要靈感,因為我的問題全都是我自己解決不了的並且困擾我的,所以如果提問需要靈感,那靈感就太不值錢了
靈感出現的時候不一定要妙語連珠,完全可以用精闢的詞語概括,但是完全可以做出自己滿意的回答
我的回答我自己比較滿意,雖然不夠精闢,比較啰嗦~
人何時最容易產生靈感呢?據有關專家調查,是在似睡非睡、似夢非夢中閃現念頭時。專家們對298人進行調查後驚奇地發現,大約90%(262人)的人產生靈感的時間幾乎在同一時間:「特別容易激發靈感的時間」是早晨起床後、深夜、睡沉醒來和進入睡眠前後,它們被稱作思維的「黃金時間」。此外,絕大多數人都認為在工作或學習中「最容易想出好主意的時間」是在上午10時至11時之間。
那麼,人在哪種場所容易啟發思維呢?另一項調查以821名實業家和職員為對象,結果表明,容易使人產生靈感的三大場所依次為躺在床上、步行時和在車船上。我國北宋著名文學家歐陽修曾說過,構思文章最好的地方是馬上、枕上、廁所,調查結果與此說法一致。
由此可以看出,最容易使人產生靈感的時間是當人躺在床上或乘車船處於迷迷糊糊狀態的時候。另外,如果把場所按家中、工作單位和外部三個方面來分,家中為42%,工作單位為13%,外部為45%,顯而易見,工作單位是最不容易產生靈感的地方。
人的靈感是一種非常奇妙的念頭,它常常在突然間一閃而過,就像閃電那麼快,就像夢境那麼奇妙。思維敏捷的人,靈感出現的頻率就高,人的創新能力就強,他的鬼點子也多,遣詞造句新穎奇特,文章條理清晰,有與眾不同的感覺。
人的靈感產生的時間因人而已,有的人產生靈感的最佳時間是凌晨1、2點鍾,有的人產生靈感的最佳時間是早晨8、9點鍾,有的人產生靈感的最佳時間是下午2、3點鍾,有的人產生靈感的最佳時間是晚上9、10點鍾,有的人產生靈感的最佳是午夜11、12點鍾。因為每個人的生物鍾顯示的敏感程度不同,所以其反映靈感的瞬間不同。
當然,靈感的出現還有不定的時間,就這么一個念頭,一閃而過,靈感就來了。可能就在你吃東西時,可能就在你看書時,可能就在你思考問題時,可能就在你游戲時......
人的靈感與人的知識,人的勤奮學習的態度,人愛思考問題的習慣有關。
㈥ 靈感出現在創造性思維的哪個階段
四階段和四特點階段1.准備階段.2.潛伏階段.3.恍然大悟階段.4.驗證階段特點1.發散思維和集中思維的統一.2.多有直覺思維出現.3.創造想像參與.4.多有靈感出現
㈦ 藝術創作必須經過那三個階段每個階段各有什麼特點
它通常分為生活積累、創作構思、藝術表達三個階段。
1、生活積累階段:藝術靈感表現為審美意象的瞬間生成。
作家在生活中總是細於觀察、敏於感受、善於體驗、勤於思考,隨時隨地、有意無意地把生活中的收獲物放入自己的意識倉庫。這一階段,藝術家「一直在進行審美認識活動在進行著潛創作,這就使得創作的審美認識正在得到積累疊加,得到整合加工。」
在這一「靈感」突發的瞬間,具體作品的創作目標得到明確,實現這一目標的願望立即在心中凝結成一種強大的動力,這種心理動力便是創作的內部動機。
2、創作構思階段:藝術靈感表現為意象的組合與銜接。
創作構思很復雜,畫家、詩人一眼瞥見一處優美的景緻,就有可能在感知的同時,完成了一幅畫或一首詩的構思。而作家、劇作家在提筆寫作時,新的情節、人物、細節仍會汩汩而來,即構思依然在進行。
而藝術家們有意識地打腹稿,冥思苦想,則更是構思。藝術家這一階段創作動機的產生,往往起始於藝術家以其心靈擁抱了某一個視覺形象、一段經歷、一次遭遇、一條消息、一個故事、一個人物、一個細節等。
3、藝術表達階段
靈感是藝術家厚積薄發的創作體驗,只有在長期藝術實踐中艱辛的積累,才能有噴薄而出的思想源泉,就如同千里奔流的黃河,在壺口終於傾瀉而下,把它的精神深深地烙印在我們的血脈。
(7)靈感出現在創造過程中的什麼階段擴展閱讀:
生活積累、思想傾向、性格氣質、藝術修養是藝術創作得以順利開展和最終完成的基礎和前提。
藝術家創作藝術作品,總是從特定的審美感受、體驗出發,運用形象思維,按照美的規律對生活素材進行選擇、加工、概括、提煉,構思出主觀與客觀交融的審美意象,然後再使用物質材料將審美意象表現出來,最終構成內容美與形式美相統一的藝術作品。
大致有以下四大類:泄情動機;興趣動機;成就動機;私慾動機。在各種各樣的創作動機中,只有符合藝術創作活動的審美性質和規律的,才能創作出真正的藝術作品。藝術創作與藝術欣賞、藝術批評彼此制約,有著緊密的聯系。
藝術欣賞和藝術批評對藝術創作又具有反作用,具體表現為:藝術欣賞以「消費」的形式刺激藝術「生產」,從「消費」方面賦予藝術「生產」以切實的社會價值和功能。
藝術批評則從理論上指導、影響藝術創作,從而溝通創作與欣賞的關系。藝術創作是十分復雜、艱巨的精神勞動,它要求藝術家必須具有高尚的思想情操、深厚的生活積累、豐富的審美經驗、出眾的藝術才能和嫻熟的藝術技巧。
㈧ 創造性思維階段中的靈感期是哪個階段
創造性思維的過程
關於對創造性思維過程的研究,國內外曾提出一些不同的見解,下面介紹幾種有代表性的觀點或理論:
一華萊士的「四階段」理論。
美國心理學家華萊士1926年出版了《思想的藝術》,他在該書中通過對許多創造發明家的自述經驗的研究,提出了創造性思維過程的四個階段——准備、醞釀、啟發和檢驗的有名理論。
1.准備階段
這是提出課題、搜集各種材料、進行思考的過程,也就是有意識地努力的時期。
要想從事創造活動,首先要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創造性思維就是圍繞這些問題展開的,而且,這些問題決定著思維的方向。因此,提出有意義、有價值的問題成為這個階段的重要一環。
接著,思維者有意識地收集資料、挑選信息,或同時進行一些初步的反復試驗,認識課題的特點,通過反復思考和嘗試來努力解決問題。
2. 醞釀階段
假如直接的解決不能立即得到,醞釀階段隨即來臨。醞釀在其性質和持續時間上變化很大,它可能只需要幾分鍾,也可能要幾天、幾星期、幾個月、甚至幾年。在這個時期里,思維者不再蓄意解決問題,或者說已經暫時「放棄」了,在現象上看是有意識的努力一度中斷的時期。但在這個時期,據華萊士講「無意識的大腦活動」仍在繼續,即大腦的潛在意識仍在不知不覺地對收集到的材料進行著篩選和重組。
日本創造心理學家高橋浩曾在談到這一階段的特點時說:「創造性思維也和造酒一樣,需要有個醞釀期。在第一階段中,經有意識的努力而得到的東西大都是勉勉強強、比常識稍勝一籌的東西,不能有大作用。到了下一步的醞釀期,和釀造名酒一樣,新的思想方案才逐漸成熟起來。普通一般的人不能忍耐這個醞釀期,也沒想到有經歷這一個時期的必要,因而老是在第一階段里徘徊。」
3.啟發階段
這一階段又稱頓悟期或靈感期。這種「頓悟」,並不是本人有意識地努力得來的。它的出現,大都是在疲倦極了、一度休息之後,或者是正當轉而注意別的事情、完全忘神的時候。這種所謂「頓悟」,主要並不是由語言表達出來,而是通過視覺上的幻象表達出來的。這種頓悟一出現,就十分不同於別的許多經驗,它是突然的、完整的、強烈的,以致會脫口喊出:「是這樣的」,「哈!沒錯兒!」華萊士把這種經驗稱為「尤瑞卡經驗」。如阿基米德終於尋到了希臘王向他提出的檢驗王冠含金量問題的解答時,從浴盆里跳出來,狂喜地在大街上邊跑邊喊,向世界大聲宣告:「我已經找到它了!我已經找到它了!」
4.檢驗階段
並非所有的問題解決都會以這種突然的強烈的經驗而告終,這種經驗也可能是和問題的錯誤解決伴隨產生。所以,這種靈感的成果還必須經歷一個仔細琢磨、具體加工和驗證的過程。這是對整個創造過程的反思,以使創造成果建立在科學的理論基礎之上,並物化為能被他人所理解和接受的形式。這一階段,又是在意識的支配下進行的。
二劉奎林的「序列鏈」理論
劉奎林是目前我國系統研究靈感思維的一位學者,他在華萊士,「四階段」,理論的基礎上,進一步就創造性思維中的靈感思維的過程進行了研究,提出了「誘發靈感的機制序列鏈」理論。他認為這個序列鏈由五道程序組成,即「境域——啟迪——躍遷——頓悟——驗證」。
境域,即指那種足可誘發靈感迸發的充分且必要的境界。以文學創作為例,這種境域如托爾斯泰所認為的,創造者入境後表現出來的那種潛思維與顯思維隨意交融,思意馳騁,神與物游的「忘我」境域,正是「創作的最高境界」 。啟迪,就是指機遇誘發靈感的偶然性信息。創造者的靈感蘊育一經達到了飽和程度,只要有某一相關信息偶然啟迪,傾刻間就可豁然開朗。躍遷,即指靈感發生時的那種非邏輯質變方式,經過顯意識與潛意識的交互作用,潛意識即進入一種跨躍推理程序的、非連續的質變過程。潛意識的信息加工過程,一般說, 人們無法意識到在形態上或在能量上的中間循序過渡環
節,它是靈感思維的一種高級質變方式。頓悟,即指靈感在潛意識蘊育成熟後,同顯意識溝通時的瞬間表現。驗證,即指對靈感思維結果的真偽進行科學的分析和鑒定。以上五個程序,彼此間緊密聯系,互相制約,從而形成一個以顯意識去調動潛意識,誘發靈感發生的有機系統。
劉奎林的「序列鏈」理論,為我們說明了靈感思維的全過程所需經歷的五個階段。靈感思維雖然與創造性思維不是同一概念,但靈感思維在創造性思維中占重要地位。我們從華萊士的,「四階段」理論中可以看到,其「醞釀」「啟發」的過程,著重指的也是靈感思維的過程。劉奎林的「序列鏈」理論,則著重說明的是靈感思維的全過程。我們將二者結合起來理解,就會對創造性思維的過程有一個更全面、更深刻的認識。
三吉爾福特的「發散一輻合」理論
美國心理學家吉爾福特在對創造性思維的研究中,提出了發散思維(divergent thinking)和輻合思維(convergent thinking)的區分。吉爾福特認為,發散思維「是從給定的信息中產生信息,其著重點是從同一的來源中產生各種各樣的為數眾多的輸出,很可能會發生轉換作用。」 吉爾福特提出的發散能力測驗要求不止一個正確的答案,其評分的主要依據是反應的新穎和多樣。例如,要求受試者提出一塊磚的多種用途或給一個短篇故事想標題。輻合思維是依據給定的零散信息得出一個有效的或合理的答案或結論。具體說,輻合思維是在發散思維所提供的大量事實基礎上,經過分析和比較從中提出一個可能正確的答案或結論,然後經過檢驗、修改、再檢驗,甚至被推翻,再在此基礎上集中,提出一個最佳的、有效的答案或結論。例如,就一篇短故事給受試者提供好幾個題目,要求受試者從中選擇出一個最佳的標題來。
在一個完整的思gWt*動中,發散思維和輻合思維是互為前提、交互進行的。一般而論,面對一個課題或解決一個問題,思維者總是先千方百計調集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而每一個知識經驗者是以往輻合思維的產物。我們說解決問題須以知識經驗為前提,也就是須以輻合思維為前提。調集有關知識經驗的過程,就是發散思維的過程,即通過聯想和回憶,盡可能多地從不同角度尋求可能解決問題的假設、途徑和方案。這是一個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盡量爭取一題多解的過程。經過這樣多角度地、靈活地、細致地思考,便最大可能地獲得了解決問題的假設或途徑,而這各種各樣的假設或途徑中即包含著在相對意義上最佳的、富有創造性的結果。當思維達到一定的發散程度後,便需要及時改變思維策略,由發散思維過渡到輻合思維。這是一個由多到一或眾中挑一的聚合過程,它需要對所獲得的各種材料進行反復地分析、比較、加工、整理,最終求得一個最佳的解決方案或途徑。
由此可見,作為一個完整的創造性思維過程,既離不開發散思維,也離不開輻合思維,而且呈現出一種二者相互促進、相互轉化、交互推進的思維程序,即「輻合思維→發散思維→輻合思維」的程序。無論科學創造或文藝創作,都是在經歷這樣一個思維行程之後才獲得創造性成果的。
從以上介紹的三種理論可以看出,華萊士和劉奎林的過程論主要是從認知的心理上揭示了包括顯意識和潛意識在內的創造性思維的全過程,不過劉奎林是著重於靈感思維;而吉爾福特的過程論則是從「發散」和「輻合」這兩種在顯意識進行中所運用的重要方式上說明了創造性思維的過程。可見,他們是從不同的角度為我們從不同的側面來揭示創造性思維的過程的。
㈨ 創造性思維醞釀階段主要表現
創造性思維的過程
關於對創造性思維過程的研究,國內外曾提出一些不同的見解,下面介紹幾種有代表性的觀點或理論:
一華萊士的「四階段」理論.
美國心理學家華萊士1926年出版了《思想的藝術》,他在該書中通過對許多創造發明家的自述經驗的研究,提出了創造性思維過程的四個階段——准備、醞釀、啟發和檢驗的有名理論.
1.准備階段
這是提出課題、搜集各種材料、進行思考的過程,也就是有意識地努力的時期.
要想從事創造活動,首先要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創造性思維就是圍繞這些問題展開的,而且,這些問題決定著思維的方向.因此,提出有意義、有價值的問題成為這個階段的重要一環.
接著,思維者有意識地收集資料、挑選信息,或同時進行一些初步的反復試驗,認識課題的特點,通過反復思考和嘗試來努力解決問題.
2. 醞釀階段
假如直接的解決不能立即得到,醞釀階段隨即來臨.醞釀在其性質和持續時間上變化很大,它可能只需要幾分鍾,也可能要幾天、幾星期、幾個月、甚至幾年.在這個時期里,思維者不再蓄意解決問題,或者說已經暫時「放棄」了,在現象上看是有意識的努力一度中斷的時期.但在這個時期,據華萊士講「無意識的大腦活動」仍在繼續,即大腦的潛在意識仍在不知不覺地對收集到的材料進行著篩選和重組.
日本創造心理學家高橋浩曾在談到這一階段的特點時說:「創造性思維也和造酒一樣,需要有個醞釀期.在第一階段中,經有意識的努力而得到的東西大都是勉勉強強、比常識稍勝一籌的東西,不能有大作用.到了下一步的醞釀期,和釀造名酒一樣,新的思想方案才逐漸成熟起來.普通一般的人不能忍耐這個醞釀期,也沒想到有經歷這一個時期的必要,因而老是在第一階段里徘徊.」
3.啟發階段
這一階段又稱頓悟期或靈感期.這種「頓悟」,並不是本人有意識地努力得來的.它的出現,大都是在疲倦極了、一度休息之後,或者是正當轉而注意別的事情、完全忘神的時候.這種所謂「頓悟」,主要並不是由語言表達出來,而是通過視覺上的幻象表達出來的.這種頓悟一出現,就十分不同於別的許多經驗,它是突然的、完整的、強烈的,以致會脫口喊出:「是這樣的」,「哈!沒錯兒!」華萊士把這種經驗稱為「尤瑞卡經驗」.如阿基米德終於尋到了希臘王向他提出的檢驗王冠含金量問題的解答時,從浴盆里跳出來,狂喜地在大街上邊跑邊喊,向世界大聲宣告:「我已經找到它了!我已經找到它了!」
㈩ 在什麼時候人的靈感會出現
靈感不是什麼玄之又玄的東西,不過是長期的思考達致的一個結果——用格式塔心理學的說法就叫做頓悟。靈感就是解決問題時感性思維過程的結果被理性思維過程捕獲得到後而形成的解決問題的思路。靈感的出現之所以神秘源自人們對自己大腦的工作方式的不了解。 靈感是人腦理性思維活動和直覺思維活動共同的結果。存在未經語言中樞符號化解釋的過程,也存在理性思維的過程(99%的汗水),那些未經未經語言中樞符號化解釋的直覺思維過程通過語言中樞符號化解釋最後的結果,並呈現出來(1%的靈感),這樣靈感就突然出現了。沒有那99%的汗水,也就沒有這1%的靈感。之所以有的人靈感多一些,有的人少一些,那隻是他們各自的思維過程不同,專注程度,思考深度,思考廣度,對信息的分支界定方法不一樣而已。當然這也跟記憶力,思維敏捷程度等有關。記憶力,思維敏捷程度這些與後天形成的思維模式有關,也跟大腦的先天遺傳的組織結構有關。 大腦的思索活動主要分成兩類:一種是在語言中樞的參與下的符號化推理方法(理性思維),另一種是聯想思維法(直覺思維)。符號化推理方法是通過我們常規學習到的歸納、演繹、三段式邏輯等方法一步步操作,而推進下去的。直覺思維法就是簡單的類比聯想法(深入了解過神經網路的人就知道,這種方法是比i較容易實現的),然後利用一個簡單的判斷標准進行修剪,剔出明顯的不正確的,然後繼續進行類比聯想,直到達到直覺思維法的目的地,再提交語言中樞進行判定。符號化推理是需要語言中樞強力發揮作用的,非常消耗腦力,通常只能單線程進行處理(一心二用,雙手互搏的人也可以多線程進行處理,那樣消耗的腦力會更大),但是成功率高,可靠性也高。直覺思維方法不一樣,雖然成功率和可靠性並不高,但因為可以大規模並發式進行,也是可能獲得准確結果的。直覺思維過程除了開始和結束,中間過程並不需要語言中樞參與處理,所以其處理過程也就不會反映到意識層面來。 1.長期探索,積極思考 它是激發和捕捉靈感的最基本條件。「得之於頃刻,積之於平日」,靈感是在長期艱苦勞動後出現的。俄國畫家列賓說:「靈感是對艱苦勞動的獎賞」。靈感並不是心血來潮、靈機一動的產物,「靈感是一位客人,他不愛拜訪懶惰者」(柴可夫斯基),只有當自己完全被沉思佔有時,才可能有靈感。 2.勞逸結合,有張有弛 在長時間的緊張思考之後,丟開一切情緒,漫步於林蔭道上或登高遠望;荷鋤於小園香徑或卧床休息,都有助於產生靈感。例如,阿基米德是在洗澡時發現浮力定律的;愛因斯坦是在病床上想到相對論的;華萊士是在瘧疾發作時想出進化論中自然選擇觀點的;凱庫勒是在半眠半夢狀態中想出苯環的結構的…… 3.調節活動,展開討論 善於調節自己的活動,往往能把自己從思維的死胡同中解放出來,從而有助於激發和捕捉靈感。法國數學家拉普拉斯曾說,他常把某個復雜的問題擱置幾天而不去理它,當他撿起重新考慮時,往往發現它變得極為容易。此外,當你的思維遇到障礙時如果能邀請不同專業的人員一起敘談,從不同角度探討問題,往往能使自己擺脫習慣性思維程序的束縛,啟發自己思考,使頭腦一新,從而捕捉到靈感。 4.隨時想到,隨手記下 靈感往往「采不可遏,去不可止」,如不及時捕捉,就會跑得無影無蹤。因此,必須隨身攜帶紙和筆,一但有靈感就隨時記錄下來。英國著名女作家艾麗·勃朗特年輕時,除了寫作,還要承擔繁重的家務勞動。她在廚房煮飯時,總是帶著筆和紙,一有空隙,就立刻把腦子里涌現出的思想寫下來。大發明家愛迪生、大畫家達·芬奇等也都是這樣,他們經常隨手記下自己在睡前、夢中、散步休息時閃過頭腦的每個細微意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