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海洋事業發展取得的成就有哪些
中國海洋事業發展取得的成就:
2012年6月,隨著「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在馬里亞納海溝成功潛至7062米海底並開展作業,中國具備了載人到達全球99.8%以上的海底進行作業的能力。2013年,「蛟龍」號成功開展試驗性應用航次,邁出了業務化運行的第一步。
2014年4月,中國第30次南極科學考察隊乘坐「雪龍」號極地科考船凱旋。257名科考隊員在160天考察期間,圓滿完成30項科考任務、15項後勤保障任務,在南極建立了中國第四個科學考察站—泰山站,進一步拓展了中國南極考察的廣度和深度。
中國在西北太平洋海底申請的3000平方公里富鈷結殼勘探礦區獲得國際海底管理局核准。隨著海洋經濟創新發展區域示範順利實施,海洋科技創新不斷深入,中國正在逐步突破制約海洋經濟發展和海洋生態保護的科技瓶頸。
(1)海洋科技發明擴展閱讀:
中國發展海洋事業的意義
堅定走向海洋,建設海洋強國。我國是海洋大國,海岸線漫長,管轄海域廣袤,海洋資源豐富。習近平同志指出,海洋事業關系民族生存發展狀態,關系國家興衰安危。
作為一個陸海兼備的世界大國,堅定走向海洋、建設海洋強國對於推動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進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縱觀人類發展史,走向海洋是民族振興、國家富強的必由之路。我國堅定走向海洋,堅持走的是依海富國、以海強國、人海和諧、合作共贏的發展道路。我們要著眼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全局,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堅持陸海統籌,通過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方式,扎實推進海洋強國建設。
『貳』 回顧海洋科學的發展歷史,你能得到哪些啟示
生命起源於海洋,善待海洋
『叄』 科學家從海洋動物身上發明了什麼30字
科學家從海洋動物水母身上得到啟發發明了水母耳風暴預測儀
科學學家仿照水母耳朵的結構和功能,設計了水母耳風暴預測儀,相當精確地模擬了水母感受次聲波的器官。把這種儀器安裝在艦船的前甲板上,當接受到風暴的次聲波時,可令旋轉360°的喇叭自行停止旋轉,它所指的方向,就是風暴前進的方向;指示器上的讀數即可告知風暴的強度。這種預測儀能提前15小時對風暴作出預報,對航海和漁業的安全都有重要幫助。
『肆』 水母 科技發明
水母,又叫海蜇,是一種古老的腔腸動物,早在5億年前,它就漂浮在海洋里了。這種低等動物有預測風暴的本能,每當風暴來臨前,它就游向大海避難去了。
原來,在藍色的海洋上,由空氣和波浪摩擦而產生的次聲波 (頻率為每秒8—13次),總是風暴來臨的前奏曲。這種次聲波人耳無法聽到,小小的水母卻很敏感。仿生學家發現,水母的耳朵的共振腔里長著一個細柄,柄上有個小球,球內有塊小小的聽石,當風暴前的次聲波沖擊水母耳中的聽石時,聽石就剌激球壁上的神經感受器,於是水母就聽到了正在來臨的風暴的隆隆聲。
仿生學家仿照水母耳朵的結構和功能,設計了水母耳風暴預測儀,相當精確地模擬了水母感受次聲波的器官。把這種儀器安裝在艦船的前甲板上,當接受到風暴的次聲波時,可令旋轉360°的喇叭自行停止旋轉,它所指的方向,就是風暴前進的方向;指示器上的讀數即可告知風暴的強度。這種預測儀能提前15小時對風暴作出預報,對航海和漁業的安全都有重要意義。
『伍』 哪些海洋動物給人啟發讓科學家發明了東西
海豚-----聲納
海龜/貝殼-----堅固的裝甲車
鯨:外形是一種極為理想的「流線體」,而「流線體」在水中受到的阻力是最小的。後來工程師模仿(fǎng)鯨的形體,改進了船體的設計,大大提高了輪船舴的速度。
連體鯊魚裝:第一代鯊魚裝模仿了鯊魚的皮膚,在泳衣上設計了一些粗糙的齒狀突起,以有效地引導水流,並收緊身體,避免皮膚和肌肉的顫動。第二代鯊魚裝又增加了一些新的亮點,加入了一種叫做「彈性皮膚」的材料,可使人在水中受到的阻力減少4%。
電魚與伏特電池。經過對電魚的解剖研究,發現在電魚體內有一種奇特的發電器官。義大利物理學家伏特,以電魚發電器官為模型,設計出世界上最早的伏打電池。
『陸』 海軍歷史上最偉大的科技發明都有哪些
海上戰機
「海上戰機及搭載它們的航空母艦。」「它的出現讓海軍成為了戰爭中的關鍵,它讓領導者在面臨國際危機決策時有了充分的靈活性。而且戰機不管在空中、海面亦或是面臨地表下的危險時,都有著其他武器系統/平台所沒有的絕對優勢。它們的射程是任何槍支都無法比擬的,它們的精準性也甩開所有導彈一大截。並且當作戰環境與任務預期不符時,它可以被隨時召回。戰機和航空母艦結合在一起的綜合性,是任何現存海軍科技都難以望其項背的。不過戰機在海上作戰的價值一開始並沒有馬上被認可,即使前海軍陸戰隊准將「比利」米切爾(「Billy」 Mitchell)曾預料到了海戰中空中戰力的必要性,但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戰機在海戰中所凸顯出的作用才被大眾所看到。
非常有意思的是,前海軍上將阿利·伯克(Arleigh Burke, 1901-1996)曾經問過當時和他同為海軍上將的馬克·米切爾(Marc Mitscher, 1887-1947)一個類似的問題。米切爾是海軍飛行員的先驅之一,他曾是太平洋上的快速航母特遣部隊的指揮官。伯克在1979年美國海軍學院新聞網口述歷史欄目的一次采訪中重新說到這個問題,他毫不猶豫地稱飛行員是「戰場上最重要的存在」。
蒸汽的力量
蒸汽輪船,比如說由羅伯特·富爾頓(Robert Fulton)設計的Paragon Steam Boat,徹底改革了海上航行。
另一個備受肯定的發明是蒸汽推進器。「這讓船隻不再受限於變幻無常的風向,加快了海上行駛的速度。」在過去幾千年裡,依靠風力作為船隻前進的動力,不管是在航行或是作戰時都是非常危險的。歷史書上滿滿都是船隻因風暴(比如說遇到超強台風)而折帆的故事,或是被困在無風帶苦苦等待風和潮汐的到來。
但到了19世紀早期,像羅伯特·富爾頓這樣的發明者們開始將蒸汽作為動力(十八世紀早期被發明)應用到輪船的發動機上。「將蒸汽機應用到船舶上,」「這讓自從不再用船槳以來艦隊所喪失的戰略機動性重新回歸,它讓艦隊有了臨時優勢,可以暫時性彌補在戰略機動性上的相對損失。」然而在這之後的幾十年間,那些海上輪船依然依靠船帆航行,蒸汽機對他們來說更像是一種輔助設備。但隨著時間不斷推移,蒸汽動力相比風力而言帶來的更高效率變得越來越顯著,大量的船帆被拋棄了。
核動力
鸚鵡螺號核動力潛艇,第一艘利用核動力推進的潛艇。
正如蒸汽機讓船隻能依靠自身動力前行那樣,核動力也在海上航行及潛艇技術兩方面上都帶來了革命性的突破。核能研究者們當時意識到,核能能夠提供長時間的能量供應而不需重新加燃料,而那時候船隻們已經依靠煤炭和液體燃料行駛了一個多世紀。核能不需要頻繁地補充燃料,因此,船隻就有可能 「長時間地保持峰速行駛,不再受限於航行半徑,在現實中不依靠燃料補給」。像鸚鵡螺號核動力潛艇和探險號核動力航空母艦這樣的船艦,它們能讓海軍做自己最擅長的事情——在海外彰顯國家實力支持本國的外交政策。
導航及導航技術
約翰·哈里森(John Harrison)使用的海洋計時器(哈里森一號)。時間約為1735年,英國格林威治Courtesy National Maritime博物館藏。
導航在海上航行時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當航海家們已經征服了大海時,海上貿易和戰爭還僅僅局限在近岸」。古代航海家們,像是腓尼基人和迦勒底人,他們通過觀測星星和太陽的方位來確認自己的位置,通過沿著海岸線行駛來確認目的地,利用這兩項技術,他們發現了英國的海岸,在非洲之角肆意往來。
中國的指南針/羅盤。
但直到磁羅盤被發明出來,跨洲航海才有了可能。人們早在公元前400年就學會了使用天然磁石,並且也有這么一種說法是早期的維京人和羅馬人就是利用它來進行航海的,但是最早有記錄的使用它是在古代的中國。據記載,在公元800年左右,人們把磁石製成了指南針投入到了陸上戰爭中使用。中國的羅盤和導航圖曾被一位歐洲人描述為「雖然外觀非常簡陋,但掌握使用方法後卻非常實用。」在13世紀的時候,這些技術被傳入了歐洲並在隨後的數個世紀里,大大提高了歐美國家對於海洋的探索能力。
一個中世紀的浮動羅盤。
但確切地說,羅盤和天文導航在海上定位導航時也僅僅只起到了一半的作用。若想把一個人的坐標精確到經緯度,還需要一個精準的計時器。因此,由約翰·哈里森在18世紀所研發的精密計時器對於世界海軍及導航史來說,也是一個里程碑式的發明。有了這個精密計時器,海上行駛中的顛簸及其他環境因素再也不能影響導航,「相比於之前粗略的估算位置而言,導航已經變成了一門精細的藝術。」
『柒』 海洋科學的發展前景
對海洋自然現象或某海區的研究,已普遍地從傳統的靜態定性描述和簡單的因果分析向著動態定量分析發展,重視基礎理論、現場實驗和功能模擬研究,並以簡化和近似的模擬模型和數學模型去反映具體而復雜的自然實體,以實驗模擬和數值模擬及預測代替對現狀的估計。 海洋科學各分支學科之間、海洋科學同鄰近學科之間的結合、滲透,將出現越來越多的跨學科的高度綜合性的研究課題。一些根本性的課題,如海洋-大氣相互作用和長期氣候預報、海洋生態系統、海洋中的物質循環和轉化、大洋底的構造以及有關海洋與地球的起源、海洋生命的起源等,都有待於進一步去研究探索。
就業大致方向:
1. 學術或科研機構擔任研究助理
2. 博物館、動物園、正規海洋館擔任行政、技術、研究助理人員
3. 石油公司、環境規劃公司、建築公司就職
4. 環保、生態保育等基金會、社團就職
5. 水質處理、污水處理產業就職(海洋微生物專業而言)
6. 海水淡化、發電等產業就職(海洋物理、海洋化學專業而言)
7. 醫院、葯廠、醫學院研究助理(海洋生物生理專業而言)
8. 水產養殖、海洋捕撈等產業就職(海洋生物商業養殖、魚類及生物資源專業而言)
9. 漁會、漁船公司就職(海洋資源專業而言)
10. 考上述專業公務員
『捌』 軍事海洋技術在現代科學中都有怎樣的發展
現代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為軍事海洋技術的研究開拓了新的途徑。隨著海洋衛星、遙測、遙感、激光、光纖、水下電視、聲納、深潛器、飽和潛水等新技術在海洋開發中的應用,對海洋現象的認識將不斷深化。軍事海洋技術的研究將逐步趨於遠洋、深海,並重點加強水聲技術和海底軍事利用的研究。當前和今後一段時間,軍事海洋技術的主要研究方向有:海洋環境效應、自主式水下無人智能巡航器技術、海洋信息觀測、傳輸、接收和處理技術、海洋水聲技術和海洋遙感遙測技術等。
『玖』 與海洋有關的科技小發明
飛艇,帆船
海洋即「海」和「洋」的總稱。地球的四分之三的面積被海洋覆蓋。總面積大約為3億5525萬5千平方公里。一般人們將這些佔地球很大面積的鹹水水域稱為「洋」,大陸邊緣的水域被稱為「海」海洋。少數地球以外的星體也有海洋,一些尚有海洋或冰洋,如衛星土衛六、木衛二,一些行星如火星、金星曾經可能有過海洋或火漿洋。
因為海洋面積遠遠大於陸地面積,故有人將地球稱為「大水球」。四大洋在環繞南極大陸的水域即南極海(又稱南部海{Southern Ocean})大片相連。傳統上,南極海也被分為三部分,分別隸屬三大洋。將南極海的相應部分包含在內,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分別佔地球海水總面積的46%、24%和20%。重要的邊緣海多分布於北半球,它們部分為大陸或島嶼包圍。最大的是北冰洋及其近海、亞洲的珊瑚海(介於澳大利亞與東南亞之間,二戰時日本和美國曾在這里激戰)、加勒比海及其附近水域、白令海、鄂霍次克海、地中海(在歐洲南部與非洲大陸北部之間,以盛產優質葡萄酒聞名)黃海、東海和日本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