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對蔡倫發明造紙術持什麼觀點為什麼
造紙術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對促進世界文明發展有重大作用。關於蔡倫與造紙術的關系,當今有兩種不同意見。第一種意見認為他是造紙術發明者,第二種意見認為西漢初已用紙代簡,蔡倫只是造紙術革新者。現在看來第二種意見是正確的,因早在蔡倫200年前的西漢初即已有用於書寫的麻紙。蔡倫的貢獻是組織並推廣了高級麻紙的生產和精工細作,促進了造紙術發展,但「造意用樹膚以為紙」者,倒有可能是蔡倫或其尚方下屬。皮紙用樹皮纖維製成,其技術難度比麻紙更大。蔡倫的貢獻就在於使皮紙生產在東漢發展起來。麻紙及皮紙是漢代以來1200年間中國紙的兩大支柱,中國文化有賴這兩大紙種的供應而得以迅速發展。
至晉代(4世紀)時,紙已最終取代帛簡成為主要書寫材料。蔡倫在促進麻紙及皮紙生產方面起了很大作用,他雖不是造紙術發明者,但作為技術革新者和組織推廣者的歷史地位應予肯定。
② 蔡倫的造紙術在當時有何優點從不同方面說。
1、材料來源廣泛,主要用樹皮、麻頭等植物纖維。
2、成本低,可以在民間大量使用
;3、質量輕、書寫方便,使用方便。造紙術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人類文明史上的一項傑出的發明創造。在紙張發明以前甲骨、竹簡和絹帛是古代用來供書寫、記載的材料。但是甲骨、竹簡都比較笨重,秦始皇一天光閱讀奏章,就要整整一車;絹帛雖然輕便,但是成本非常昂貴,也不適於書寫。到了漢代,由於西漢的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甲骨和竹簡已經不能滿足發展的需求了。紙的發明是中國在人類文化的傳播和發展上,所做出的一項十分寶貴的貢獻,是中國史上的一項重大的成就,對中國歷史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紙成為竹簡、木牘、縑帛的有力競爭者,到了三、四世紀就基本上取代了簡帛,成為唯一的書寫材料,這就有力地促進了科學文化的發展。 造紙術首先傳入與我國毗鄰的朝鮮和越南隨後傳到了日本。在蔡倫改進造紙術後不久,朝鮮和越南就有了紙張。朝鮮半島各國先後都學會了造紙的技術。中國的造紙技術也傳播到了中亞的一些國家,並從此通過貿易傳播到達了印度。歐洲人是通過阿拉伯人了解造紙技術的。造紙是書寫材料的一次革命,它便於攜帶,取材廣泛不拘泥,推動了中國、阿拉伯、歐洲乃至整個世界的文化發展。
③ 蔡倫是怎麼發明造紙術的
大約公元57年前後,蔡倫出生於一個貧苦的農家,從小家境貧寒,為了維持生計,不得不在永平末年(75年)入宮做了太監。進宮之後,蔡倫做了小黃門,職位相當低。但他頭腦靈活,機敏多才,做事又小心謹慎。到了公元89年漢和帝即位後,蔡倫即被升為中常侍,掌管文書,傳達詔令,並時常參與國家機密大事,後來又升至尚方令,負責皇室器皿的製造,尚方是專門生產御用品的機構,資金雄厚,技術完備,這給蔡倫提供了良好的研究環境。
蔡倫在少年時代就對造紙有著濃厚的興趣,做過許多次試驗,雖然未能造出紙來,但卻讓他對造紙的材料和一些基本工藝有了很深的了解。進宮後,他看到皇帝批閱的奏章大多用的是竹簡或木牘,極為笨重,也有用縑帛的,但由於成本太高。難於在民間普及。於是他利用做尚方令的有利條件,認真揣摩過去用麻質纖維造紙的經驗。經過長期反復實驗,對造紙的原料和工藝都進行了改革。他把樹皮、麻頭、破布和舊魚網等作為造紙的原料嘗試造紙,這樣,即擴大了原料的來源。又降低了造紙的成本。
東漢元興元年(105年),蔡倫將他造的優質紙張進獻給漢和帝,漢和帝用後,覺得紙張輕薄而不透漏,寫起來非常舒適,對蔡倫大加贊揚,並通令推行全國。漢安帝元初元年(114年),蔡倫因造紙有功,被封龍亭侯,人們便把這種紙稱作「蔡侯紙」。經過他的改進,不僅紙張的質量大大提高了,成本也降低了許多,於是很快就在全國流傳開來。
蔡倫發明的造紙術和火葯、指南針、印刷術一起,並稱中國古代四大發明,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巨大貢獻。
④ 蔡倫發明的造紙術對世界有什麼影響
蔡倫發明的造紙術卻受到世界上其他國家和民族的廣泛歡迎。它首先傳到朝鮮,又由朝鮮傳到日本。往西傳到中亞的撒馬爾罕,後來又傳到巴格達、大馬士革、埃及與摩洛哥。
⑤ 蔡倫發明的造紙術有哪些特點
造紙為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早在多年前,造紙術的發明家蔡倫即使用樹膚(即樹皮)、麻頭(麻屑)、敞布(破布)、破魚網等為原料製成"蔡侯紙",於公元105年獻給東漢和帝,受到高度贊揚.造紙術的發明對中國和世界文明進步做出了巨大貢獻.在造紙術發明的初期,造紙原料主要是破布和樹皮.當時的破布主要是麻纖維,品種主要是薴麻和大麻.據稱,我國的棉是在東漢初葉,與佛教同時由印度傳入,故用於紡織應是更晚一些的事了.另外當時所用的樹皮主要是構皮(即楮皮),對枸皮紙曾有"楮先生"之稱.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公元3-5世紀)紙的品種、產量、質量都有增加和提高,造紙原料來源更廣.史書上曾論及到這時期一些與原料有關的紙種名稱,如寫經用的白麻紙和黃麻紙,枸皮做的皮紙,藤類纖維做的剡藤紙,桑皮做的桑根紙,稻草做的草紙等.由此看來我國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麻、枸皮、桑皮、藤纖維、稻草等已普遍用作造紙原料.竹子作為造紙原料始於晉還是宋,尚有不同的看法.南北朝書法家蕭子良的一封信中曾說"張茂作箔,取其流利,便於行書",據考據,所渭箔紙即嫩竹紙,張茂是東晉人,看來用竹子造紙可能是初始於晉.但用量很少.我國唐朝的政治、經濟、文化都空前繁榮,造紙業也進入一個昌盛時期,紙的品種不斷增加,生產出許多名紙及大量藝術珍品.造紙原料以樹皮使用最廣.主要是楮皮、桑皮,也有用沉香皮及棧香樹皮的記載.藤纖維也廣為使用,但到晚唐時期,由於野藤大量被砍伐,有無人管理栽培,原料供不應求,藤紙一蹶不振,到明代即告消失.宋代竹紙發展很快,後期的市場上十之七八是竹紙,用量之大可以想見,就產區而言有四川、浙江、江西、福建、廣東、湖南、湖北等,最盛之地當推浙江、四川.在工藝上宋代竹紙大多無漂白工序,紙為原料本色,除色黃之外,竹紙也有性脆的缺點.元明時期竹紙的興盛創造了歷史新篇章,尤以福建發展最突出.使用了"熟料"生產及天然漂白,使竹紙產量大有改進.清代由於造紙業的大發展,麻及樹皮等傳統造紙原料已不能滿足需要,竹紙在清代佔了主導地位,其他草漿也有發展,河南、山東、山西等地有人用麥草、蒲草.陝西、甘肅、寧夏有人用馬蓮草,西北用芨芨草,東北用烏拉草.造些野生草類植物,在清代末期當地居民已用以製造粗草紙.我國用蔗渣造紙始於清末,張東銘在徐家坡設一造紙廠以蔗渣為原料,對此《清朝續文獻通考》卷三八四有記載.清代草漿生產技木有了很大進步,用仿竹漿、皮漿的精製方法製取漂白草漿.著名的涇縣宣紙就是用一定配比的精製稻草漿和檀皮漿抄制而成,其生產工序一直延續至今.蘆葦在清末也有使用.據光緒三十二年《東方雜志》三卷3期載:"陳興泰在漢口橋口地方,設一造紙廠,先後以蘆漿(蘆葦)、蔗渣、稻草桿等物,試造日用紙張,有成效".造紙術在我國由發明而發展,遍及全國.到公元7世紀初期(隋末唐初)開始東傳至朝鮮、日本;8世紀西傳入撒馬爾罕,就是後來的阿拉伯,接著又侍入巴格達;10世紀到大馬士格、開羅;11世紀傳入摩洛哥;13世紀傳入印度;14世紀到義大利,義大利很多城市都建了造紙廠,成為歐洲造紙術傳播的重要基地,從那裡再傳到德國、英國;16世紀傳入俄國、荷蘭;17世紀傳到英國;19世紀傳入加拿大.造紙術西傳後所用的原料及工藝仍習我國之故,以麻和破布為主,不過歐洲的破布普遍是棉纖維,成品紙不如中國產品柔順薄韌,而且破布日感供不應求.到19世紀末,在歐洲產業革命的推動下,以木材為原料的機制紙迅速發展,並普遍認為木材是一種較好的造紙原料.我國在滿清末年和民國初年也逐漸出現了機械化的造紙廠,木材和非木材原料均有使用
⑥ 蔡倫發明造紙術的故事
蔡倫家鄉地處長江以南湘水(今湘江)支流耒水流域,是米穀之鄉。他出身於普通農民之家,從小隨長輩種田。漢章帝劉■(公元56—88年)即位後,派人至各郡縣選聰明伶俐的幼童入宮。永平十八年(公元75年)蔡倫被選入洛陽宮內為宦者,時年約15歲。當時幼年宦者須習字讀書禮,蔡倫因成績優異,於建初元年(公元76年)任小黃門。此後他作為黃門侍郎而掌宮內外公事傳達及引導諸王朝見、就座等事。蔡倫初入宮時,章帝妃宋貴人所生皇長子劉慶被立為太子。次年梁貴人又生皇子劉肇(公元79—105年)。正宮竇皇後因無子,遂指使蔡倫誣陷宋貴人「挾邪媚道」,逼令她自殺,太子劉慶被貶為清河王。竇後又指使人投「飛書」(匿名信)誣陷梁貴人,強奪劉肇為養子且立為太子,梁貴人憂死。章帝卒(公元88年)後,劉肇10歲登極為和帝,由竇太後臨朝(公元89—97年)聽政。蔡倫因替竇後盡力辦事,即被拔升為中常侍,隨侍幼帝劉肇左右,備顧問、掌理文書,凡下達詔命或百官奏章悉由其傳遞,能出入宮禁。此職權力極大,能參與軍國機務,秩俸二千石,與九卿同等。中國歷史上宦官干預國政,即始於此。
竇太後無視幼帝,愈益驕橫,永平九年(公元97年)卒,和帝親政,廢其太後尊號。永元十四年(公元102年)和帝立鄧綏(公元80—121年)為皇後,蔡倫旋即投靠鄧皇後。他見鄧後喜歡在紙上舞文弄墨,乃自請兼任尚方令。尚方令為少府屬官,俸祿600石,主管御用刀劍及諸器物,與中常侍高位本不相稱,蔡倫為投鄧後所好,甘屈尊兼就此職。元興元年(公元105年)和帝卒,鄧後所生百日嬰兒即位。不到兩年幼帝再卒,鄧後乃立13歲皇侄劉祜(公元94—125年)嗣位,是為安帝。劉祜為清河王劉慶之子,即位初期(公元105—121年)由鄧太後柄政,故蔡倫又得重用。他不但是中常侍,且被太後封為龍亭侯,食邑300戶,封地在今陝西洋縣,從此進入貴族行列。封侯後不久,約於元初五至六年(公元118—119年)蔡倫又被提升為長樂太僕,相當於大千秋。從此他成為鄧太後首席近侍官。他的特殊地位使他不但能隨時與皇帝接近,還能與皇後、皇太後接近,受到滿朝文武奉承。正當他權位處於頂峰時,建光元年(公元121年)鄧太後卒。安帝親政後,因蔡倫當初受竇後指使參與迫害其皇祖母宋貴人致死、剝奪皇父劉慶皇位繼承權,乃敕令廷尉審訊蔡倫。他自知死罪,遂自盡而亡。蔡倫一生在內廷為宦46年,先後因侍奉4個幼帝、投靠兩個皇太後而節節上升,位尊九卿,身居列侯,然以慘死告終。他在這方面本不光彩,但他在兼管尚方時,卻因作出推動手工業工藝發展的事而得以留名於後世。蔡倫主管尚方期間,曾「監作秘劍及諸器械,莫不精工堅密,為後世法」。《後漢書·蔡倫傳》後漢書中的這段話有近代考古發掘實物為證。當時所造器物在質量、性能及外觀上確是精工堅密,堪為後世仿效。說明蔡倫在兼任工官時亦盡心盡職。尚方令這項工作使他對工業技術發生興趣,他每有空暇即閉門謝絕賓客,親至現場作技術調查,掌握了有關工業技術知識。他的創新精神,對發展當時金屬冶煉、鑄造、鍛造及機械製造工藝方面起到不小的作用。此時製造的鋼刀以炒鐵為料,經多次鍛打而成百煉鋼。但他對工藝技術的最大貢獻在造紙方面。先秦時中國書寫紀事用的是竹簡、木牘及縑帛。但簡牘笨重,絲織物昂貴,均不便使用。隨著社會經濟及文化發展,需要廉價易得的新型材料取而代之,為此人們作了各種探索。
⑦ 蔡倫是如何發明造紙術的
蔡倫在擔任尚方令時,主管尚方的各種事宜。這樣蔡倫就有機會經常和手工工人接觸,他們的精湛技術和創造精神對蔡倫有深刻的影響。蔡倫本人善於賦詩作書,需用大量的紙張。他深知缺紙的苦處和書寫上的困難。他決心克服困難,攻克難關,改進造紙術,提高紙張質量。蔡倫首先想到,縑帛很輕便,但價值昂貴,必須利用一些價值低廉的原料來造紙。蔡倫在認真總結勞動人民用各種植物造紙的經驗以後,改用了樹皮、麻頭、破布和舊漁網等,代替原用麻布、絲帛、芋麻、線頭等原料,這些原料貨源豐富,到處可以找到,價錢便宜。首先解決了以前原料價格高、原料少的問題。這樣做,不僅大大降低了產品的成本價格,而且為大量進行生產創造了條件。特別是用樹皮做原料,開創了近代木漿紙的先聲,為造紙業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途徑。另一方面,蔡倫在造紙工藝上也有重大突破。據考古情況推測,當時造紙時,先把原料洗滌切斷,浸漬漚制,並加入適量的石灰漿升溫促爛和蒸煮等工序,以後反復大力舂搗,分離出纖維紙漿,再把這些紙漿用細簾子撈取,漏去水分,晾乾,揭下來,壓平砑光。改進工藝後生產出來的紙張,具有體輕質薄、價格低廉、經久耐用等特點。元興元年(公元105年)蔡倫把這批紙獻給朝廷。漢和帝看了這種紙,十分賞識蔡倫的才能,並馬上通令天下採用。從此,造紙術在我國推廣了起來。新紙受到了人們的廣泛歡迎,並逐步取代了舊的書寫材料。
⑧ 蔡倫發明的造紙術有什麼特點大神們幫幫忙
蔡倫認真總結了前人的經驗,他認為擴大造紙原料的來源,改進造紙技術,提高紙張質量,就可以使紙張為大家接受。蔡倫首先使用樹皮造紙,樹皮是比麻類豐富得多的原料,這可以使紙的產量大幅度的提高。樹皮中所含的木素、果膠、蛋白質遠比麻類高,因此樹皮的脫膠、制漿要比麻類難度大。這就促使蔡倫改進造紙的技術。西漢時利用石灰水制漿,東漢時改用草木灰水制漿,草木灰水有較大的鹼性,有利於提高紙漿的質量。元興元年(公元105年)蔡倫把他在尚方製造出來的一批優質紙張獻給漢和帝劉肇,漢和帝很稱贊他的才能,馬上通令天下採用。這樣,蔡倫的造紙方法很快傳遍各地。
採納哦
⑨ 蔡倫發明造紙術受什麼啟發
造紙術[2]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人類文明史上的一項傑出的發明創造。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織絲的國家。古人以上等蠶繭抽絲織綢,剩下的惡繭、病繭等則用漂絮法製取絲綿。漂絮完畢,篾席上會遺留一些殘絮。當漂絮的次數多了,篾席上的殘絮便積成一層纖維薄片,經晾乾之後剝離下來,可用於書寫。這種漂絮的副產物數量不多,在古書上稱它為赫蹏或方絮。這表明了中國造紙術的起源同絲絮有著淵源關系。東漢元興元年(105)蔡倫改進了造紙術。他用樹皮、麻頭及敝布、魚網等植物原料,經過挫、搗、抄、烘等工藝製造的紙,是現代紙的淵源。自從造紙術發明之後,紙張便以新的姿態進入社會文化生活之中,並逐步在中國大地傳播開來,以後又傳布到世界各地。 紙是用以書寫、印刷、繪畫或包裝等的片狀纖維製品。一般由經過制漿處理的植物纖維的水懸浮液,在網上交錯的組合,初步脫水,再經壓縮、烘乾而成。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紙的國家。根據考古發現,西漢時期(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8年),我國已經有了麻質纖維紙。質地粗糙,且數量少,成本高,不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