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最早發明紡織的人是誰
中國紡織的起源相傳由嫘祖養蠶冶絲開始,考古則在舊石器時代山頂洞人的考古遺址上發現了骨針,為已知紡織最早的起源,至新石器時代,發明了紡輪,使得冶絲更加便捷,西周則出現了原始的紡織機:紡車、轈車,漢朝時發明了提花機,明朝宋應星編撰天工開物將紡織技術編入其中。
中國最著名的紡織品莫過於絲綢,絲綢的交易帶動了東西方的文化的交流與交通的發展,也間接影響了西方的商業與軍事。
中國古代的紡織與印染技術具有非常悠久的歷史,早在原始社會時期,古人為了適應氣候的變化,已懂得就地取材,利用自然資源作為紡織和印染的原料,以及製造簡單的手工紡織工具。日常生活中的服裝、安全氣囊和窗簾地毯都是紡織和印染技術的產物。
(1)誰發明織圍巾擴展閱讀
我國是世界上最先生產紡織品的國家之一。早在原始社會的時候,先人為了適應氣候的變化,就已經懂得就地取材,並能夠分別採集野生的麻、葛、蠶絲等天然纖維,同時利用鳥獸的羽毛,以績、搓、織、編等方法做成簡陋的衣服,以代替蔽體的獸皮和草葉。
在宋末元初的時候,我國一位著名的農村勞動婦女黃道婆,基於原有的技術,在紡織技術上作出了重大的革新和創造,並研製出一套彈、扦、織、紡工具及一整套錯紗、綜線、配色、挈花等較為完善的工藝技術,從而在我國古代的棉紡織歷史上創造出了輝煌的成績。
在紡織行業中也有固定的紡織神,一般來講,人們將黃道婆視為紡織行業的行業神,並在一定的時間對行業神進行隆重的祭拜,祈求她保佑人們不斷做出優秀的紡織品。
黃道婆(1245-1330年),也稱黃母、黃婆,元代著名的棉紡織家。她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學會了使用制棉工具與織崖州被的技巧。
元代元貞年間(1295-1296年),黃道婆返回故鄉,並廣為傳播紡織技術,她教當地人制棉的方法,並傳授,推廣了「捍(攪車,即軋棉機)、紡(紡車)、彈(彈棉弓)、織(織機)等紡織工具及「錯紗配色,綜線挈花」等織造技術。
由於黃道婆的努力,很快使得當地的紡織技術有了極大的提高,松江布也因此獲得了「衣被天下」的美稱。後來,松江人民為感念她的恩德,便為她立祠,而且還會定期為她舉行拜祭儀式。
『貳』 誰知道世界上最早的帽子和圍巾的由來發明者是誰
人為什麼要戴帽子?帽子的實用意義於在禦寒、防暑、防風沙,後來才是,裝飾和標識以及象徵意義。關於帽子的實用意義和裝飾意義我們很清楚,今天主要來談帽子的象徵意義,在漫長的現代社會以前帽子是一種權力和地位的象徵,特別是在中國漫長的歷史社會期間。
觀看和閱讀古代的文物以及書籍,我們發現帽子跟女人的關系很小,古代社會女人可以是從來不戴帽子,只有男人和帽子有關系,說白了帽子就是一種權力和地位的象徵。在中國可以說帽子從一發明就是跟「權力」和「地位」地位聯系在一起,體現的是它的象徵價值。
在中國據說是華夏始祖黃帝首先發明了帽子。奴隸社會時期帽子一開始只是在官僚統治階層普遍使用,不是為了防熱御熱,而是它的裝飾和標識作用。象徵著統治權力和尊貴地位。這是的帽子應該叫「冠」和「冕」,只有帝王和文武大臣可以戴帽子,標示其地位和權力的大小,形成一種科層官僚秩序,就是所謂的中國古代冠冕制度,《釋名》曰「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可見只有士以上的人才可以帶帽子,其他平民百姓都沒有戴帽子的權利。最初的時候皇帝戴的叫「冕」,士大夫戴的叫「冠」,後來互用,皇帝戴的一律叫「通天冠」當然還有其他細化的規定。春秋戰國時期,像孔子,孟子這樣的大學者也不能戴帽子,而是用「帕頭」裹頭,而且教育學生要樹立「軒冕之志」,軒是車子,冕是帽子,就是當官走仕途,可見當時坐車子和戴帽子是官員僅有的的特權。一般平民老百姓只可以用「巾」把頭發束起來,窮人可以說是披頭散發或者用麻繩把頭發束起來。
帽子作為統治階級內部地位和權力的標示和象徵,雖經歷朝歷代的轉變,可以一直沒有改變過,樣式起了很大的變化,但是權力和地位的象徵標識更加細化,更加精確,直到清朝結束,民國建立才被取消。
隨著社會的發展,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亂,冠冕開始流行於民間的儒人雅士。晉人陸機《幽人賦》中有「彈雲冕以辭世,披霄褐以延佇」。這時北方的胡人帶來一種真正的「帽子」,「皮帽」,但是因為普遍「漢化」並沒有流行起來。隋唐時期,社會生產力發展,社會風氣逐漸開放,特別是盛唐時期的開放風氣,帽子特殊象徵逐漸淡化,但是仍作為一種地位的象徵逐漸下流向於民間:一般的讀書人和有錢商人及其子弟可以戴帽子,但是仍有區別,有規定的樣式,有典型的書生帽和商人帽,在五代和宋時期比較流行。一般老百姓還是用布把頭發束起來包裹起來,叫「方巾」。元朝時,期北方游牧民族的帽子開始逐漸流行中原,有皮帽,氈帽,元朝皇帝戴的帽子也有也是珍貴的皮毛做的上面鑲有珍珠。明朝的建立,又恢復了漢人的「冠冕」制度。清朝入主中原以後,帽子可以真正流行起來,上至皇帝,下至貧民都可以帶帽子。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清朝末年,西洋文化的傳入,西洋的帽子文化傳入才使「帽子」在社會上普遍流行起來,上至官僚商人,下至車夫乞丐,在影視劇中可以看到出席宴會頭戴高貴禮帽的紳士以及頭戴氈帽拉黃包車的車夫,甚至用帽子放錢的乞丐。帽子普及了,它的實用價值開始起作用。
在古代女人可以說不戴帽子的,女子十五歲便束發戴笄,用「巾幗」在後面挽頭發或者把頭發包紮定型。當然除了一些少數民族的節日慶典時戴帽子,但那隻是一種裝飾品。古代戴帽子的女人有兩種一時皇後貴妃和公主之類的貴族婦女,有戴「鳳冠」「花冠」之類的特權。還有一些有官位的侍女也戴帽子,也是權力和地位的象徵。唐朝時曾在上層貴族婦女中流行過從胡人那兒傳過來經過改進的帽子叫「帷帽」,四周有紗縵圍繞,用來防沙,「遮臉」,防止陌生男人偷看自己的「女人」,相當於今天的伊斯蘭地區婦女的黑紗。中國女人普遍帶帽子的傳統是從清末開始的,是學習西洋女性的,各種涼帽,擋風帽,起初也可以說是一種地位的象徵,後來體現的便是徹底的裝飾品和實用價值。
從帽子的起源和演變,完全體現的是男權社會權力和地位,以及這種歷史發展和逐漸瓦解的歷史。
關於帽子的文化,我們可以分為兩大派,一是官僚文化可,以用「烏紗帽」概括。唐人杜佑《通典》雲「隋文帝開皇初,嘗著烏紗帽…」,烏紗帽後來就成為中國官僚文化的象徵。另外是民間文化,可以用「綠帽子」概括。
「烏紗帽」文化有:軒冕之志,樹立當官的理想;冠冕堂皇,庄嚴正大,很有氣派;彈冠相慶,相互祝賀高升;衣冠楚楚,很有氣質和風度;衣冠禽獸,貌似高尚的虛偽小人;怒發沖冠,發怒到極點;張冠李戴,顛倒了地位。沐猴而冠,比喻小人的無知無禮的丑態。這些成語可以說很很好地體現了「帽子」的權力,地位,正統,美好的象徵意義,跟統治階級,跟男人聯系在一起,可以說是帽子中的官僚文化,男權文化。
「綠帽子」的民間文化,只有跟女人聯系在一起,是作為女人對男人的「不忠」,對男人地位的挑戰的反面教材來出現的,也是對女人的警告,不要給丈夫戴「綠帽子」。
從帽子的歷史演變來看,中國最初的冠冕不能算作是「帽子」,帽子是從胡人那兒傳入中原以後,經過改進才流行起來的。現代帽子則是從西洋直接傳入的。
在現代社會「帽子」可以說在向歷史的「反方向」發展,不再是地位和權力和象徵,成為一種裝飾品和防熱禦寒的工具,戴一種新潮的帽子成為時尚女性的一種追求美的體現,男人反而很少戴帽子,最多是休閑帽子。
不可否認的是帽子在一些特殊行業和狹小領域仍舊是一種象徵和標識別,甚至是權力的象徵,比如軍帽和警帽和醫生護士戴的白帽子,學位帽,宗教人士帶的帽子等。安全頭盔則是專業護頭用的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o01/1/242923.shtml
『叄』 中國古代發明織布的女人是誰
中國古代發明織布的女人是黃帝的妻子嫘祖。
有一天黃帝看到一位少女穿著金色綵衣,地上還有一堆蠶繭。黃帝心想人們一年四季都是衣不蔽體,夏披樹葉,冬穿獸皮,所以感覺這是一項偉大的發明,並與這位少女結為夫妻,就是後來被人們稱的嫘祖。後來她向百官、百姓傳授這種技術,讓人們穿衣禦寒。
據考古資料,中國紡織生產習俗,大約在舊石器時代晚期已見萌芽,距今約 2 萬年左右的北京山頂洞人已學會利用骨針來縫制葦、皮衣服。這種原始的縫紉術雖不是嚴格的紡織,但卻可以說是原始紡織的發軔。而真正紡織技術和習俗的誕生流行當在新石器文化時期。
史載,元代黃道婆發明了彈花、紡棉、織布的機具及其技術。黃道婆是元代棉紡織革新家。又稱黃婆。生卒年不詳。
松江府烏泥涇(今屬上海)人。元貞年間,她將在崖州(今海南島)學到的紡織技術進行改革,製成一套扦、彈、紡、織工具(如攪車、椎弓、三錠腳踏紡車等),提高了紡紗效率。
在織造方面,她用錯紗、配色、綜線、花工藝技術,織制出有名的烏泥涇被,推動了松江一帶棉紡織技術和棉紡織業的發展。
(3)誰發明織圍巾擴展閱讀
黃帝戰勝蚩尤後,建立了部落聯盟,黃帝被推選為部落聯盟首領。他帶領大家發展生產,種五穀,馴養動物,冶煉銅鐵,製造生產工具;而做衣冠的事,就交給正妃嫘祖了。
在做衣冠的過程中,嫘祖和黃帝手下的另外三個人作了具體分工:胡巢負責做冕(帽子);伯余負責做衣服;於則負責做履(鞋);而嫘祖則負責提供原料,她經常帶領婦女上山剝樹皮,織麻網,她們還把男人們獵獲的各種野獸的皮毛剝下來,進行加工。
不長時間,各部落的大小首領都穿上了衣服和鞋,戴上了帽子。想了各種辦法,做了好多嫘祖平時
『肆』 手織毛衣是哪個國家何人發明的
毛衣編織的歷史非常的久遠,人類在原始生活中利用樹葉、獸皮來蔽體,在漁牧生活中結網捕魚,就懂得運
用編織的技法,隨著文明的演進與科技的發明,人類不僅充分利用各類動植物等天然纖維,編織出生活所需的物品。更研發出多種化學纖維、礦物纖維,使人類生活更舒適便利。所以編織的歷史可說是一部人類文明與科技的發展史。
從各民族的編織作品中,發現許多作品雖然從實用功能出發,但隨著人類對於美感的追求,編織已超越實用的范疇而成為人類藝術的結晶。或純朴粗獷、或精緻華麗、呈現出絢爛多彩的面貌。
追溯家用毛衣編織機的起源,應該是在1589年,由一位英國牧師威廉.李設計的第一台手動腳踏式襪子編織機,至今已有400餘年。但是毛衣編織機真正在中國作為一種生產工具得到推廣使用,並逐漸進入家庭,已是20世紀80年代初期了。
如今,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個體經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毛衣編織作為一種新興已深入城市各地,為部分城鄉居民提供了就業、再就業的機會,不少人因此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伍』 織毛衣是哪個國家的人發明的啊
最早的手編毛衣,應該出自古代游牧部落的牧羊人之手。在遠古時代,人專們最初的屬衣服是獸皮和數葉,後來逐步發展,出現了紡織品,在中國,紡織品的原材料是絲與麻,可以說是貴人穿絲賤人披麻;在中亞游牧民族地區,紡織品的原材料是毛,以羊毛為主。另一種重要的防止原材料——棉花是原產於中南美洲的,自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後才流行世界,進入中國也是明朝末年的事情。不管是絲織品、麻織品還是羊毛織物,都是有經線有緯線,梭織而成的。手編毛衣和織布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工藝,毛衣手工編織和絲綢等衣服製作相比,有著很大的靈活性。絲綢等衣服從原材料到成衣需要3個過程:紡線、織布、縫制;手編毛衣織需要兩個過程:紡線和編織,在編織的時候,除了毛線,你只需要幾根細竹針。如果說梭織產品更適用於大規模生產,那麽編織更適合個人勞動。
『陸』 圍巾的發展史
一、圍巾發展史
古代人類的祖先,在黃帝蚩尤的時代,那些獲勝的獸皮,是被作為獎勵品發給那些值得肯定的人的。就是說最初圍巾這個產品的出現也不單單是為了保暖的生理需要,而是一種精神上的安慰和鼓勵。當然那個時候的獸皮,也應該是沒有經過加工過的,還是帶著血腥,很粗糙了。
現代的圍巾是圍脖、披肩和包頭等禦寒防塵裝飾用的紡織品。以棉、絲、毛和化學纖維等為原料。加工方法有機織、針織和手工編結三種。按織物的形狀分為方圍巾和長圍巾兩類。方圍巾如沿對角線裁開,經過縫制便成為三角圍巾。有素色、彩格和印花等品種。為使手感柔軟,紋條清晰,堅牢耐用,機織方巾多數採用平紋、斜紋或緞紋組織。絲綢方巾的經、緯常用20~22旦桑蠶絲或化纖絲,以白織為主,綢坯經精練,染色或印花加工。質地輕薄透明,手感柔軟滑爽,重量在10~70克/米2之間。適用於春秋季節的方巾有緞格綃、雙縐綃、斜紋綢等品種。長圍巾兩端帶穗,穗須有織穗、裝穗和拈穗。織物組織有平紋、匷斜紋、蜂巢和重經組織等。機織和針織圍巾中均有拉毛圍巾,是將巾坯經鋼絲起毛機或刺果起毛機拉毛而成,表面絨毛短密,手感厚實,提高了織物的保暖性能。羊毛圍巾也可採用縮絨工藝達到絨毛豐滿、質地緊密的效果。絲綢長圍巾的經緯大多採用20/22旦桑蠶絲或120旦有光人造絲,緯絲常用強拈線。綢坯經練染、印花加工或繪花、綉花等,以寫實花卉圖案為主,綢面光澤柔和,手感滑爽,花色艷麗多彩。
二、圍巾
圍巾是圍在脖子上的長條形、三角形、方形等,毛線料、雪紡料、絲料、棉麻料、布料,通常於保暖,也可因美觀、清潔或是宗教而穿戴。
三、圍巾的功用
在氣候寒冷的地方,人們會穿戴用羊毛編織的厚圍巾來保暖。 在氣候乾燥、多塵或是空氣污染嚴重的地方,人們可以將一條輕薄的圍巾包著頭部,以保持頭發清潔。
在某些國家,編制圍巾之類的衣物是常見的貿易貨品。
各種顏色的圍巾也是一些澳洲足球球迷的用具。圍巾上印有支持的足球隊伍的名稱,球迷會在觀眾席上展示揮動,吶喊助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