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名人創造性故事
1、魯班:
相傳有一次他進深山砍樹木時,一不小心,腳下一滑,手被一種野草的葉子劃破了,滲出血來,他摘下葉片輕輕一摸。
原來葉子兩邊長著鋒利的齒,他用這些密密的小齒在手背上輕輕一劃,居然割開了一道口子。他的手就是被這些小齒劃破的,魯班就從這件事上得到了啟發。
他想,要是這樣齒狀的工具,不是也能很快地鋸斷樹木了嗎!於是,他經過多次試驗,終於發明了鋒利的鋸子,大大提高了工效。
2、蔡倫:
改進造紙術時的蔡倫主管監督製造宮中用的各種器物。他挑選出樹皮、破麻布、舊漁網等,讓工匠們把它們切碎剪斷,放在一個大水池中浸泡。
過了一段時間後,其中的雜物爛掉了,而纖維不易腐爛,就保留了下來。他再讓工匠們把浸泡過的原料撈起,放入石臼中,不停攪拌,直到它們成為漿狀物。
然後再用竹篾把這粘乎乎的東西挑起來,等乾燥後揭下來就變成了紙。蔡倫帶著工匠們反復試驗,試制出既輕薄柔韌,又取材容易、來源廣泛、價格低廉的紙 。
3、瓦特:
1776年瓦特製造出第一台有實用價值的蒸汽機。以後又經過一系列重大改進,使之成為萬能的原動機,在工業上得到廣泛應用。
他開辟了人類利用能源新時代,使人類進入蒸汽時代。後人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發明家,把功率的單位定為瓦特。
4、愛迪生:
1877年,愛迪生發現電話傳話器里的膜板隨著說話聲會引起振動的現象,便拿短針作了試驗,從中得到很大的啟發。
說話的快慢高低能使短針產生相應的不同顫動。那麼,反過來,這種顫動也一定能發出原先的說話聲音,於是他開始研究聲音重發的問題。
8月15日,愛迪生讓助手按圖樣制出一台由大圓筒、曲柄、受話機和膜板組成的怪機器,製成之後,愛迪生取出一張錫箔。
卷在刻有螺旋槽紋的金屬圓筒上,讓針的一頭輕擦著錫箔轉動,另一頭和受話機連接,然後愛迪生搖動曲柄,對著受話機唱歌。
之後把針又放回原處,再搖動曲柄,接著機器就回放出愛迪生的聲音。12月,愛迪生公開展示這台錫箔筒式留聲機,轟動了全世界。
5、居里夫人:
1903年,居里夫婦和貝克勒爾由於對放射性的研究而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1911年因發現元素釙和鐳再次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因而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兩獲諾貝爾獎的人。
居里夫人的成就包括開創了放射性理論、發明分離放射性同位素技術、發現兩種新元素釙和鐳。在她的指導下,人們第一次將放射性同位素用於治療癌症。
2. 與創造性思維有關的事例
魯班發明鋸的故事
相傳有一年,魯班接受了一項建築一座巨大宮殿的任務。這座宮殿需要很多木料,他和徒弟們只好上山用斧頭砍木,當時還沒有鋸子,效率非常低。一次上山的時候,由於他不小心,無意中抓了一把山上長的一種野草,卻一下子將手劃破了。
魯班很奇怪,一根小草為什麼這樣鋒利?於是他摘下了一片葉子來細心觀察,發現葉子兩邊長著許多小細齒,用手輕輕一摸,這些小細齒非常鋒利。他明白了,他的手就是被這些小細齒劃破的。後來,魯班又看到一條大蝗蟲在一株草上啃吃葉子,兩顆大板牙非常鋒利,一開一合,很快就吃下一大片。
這同樣引起了魯班的好奇心,他抓住一隻蝗蟲,仔細觀察蝗蟲牙齒的結構,發現蝗蟲的兩顆大板牙上同樣排列著許多小細齒,蝗蟲正是靠這些小細齒來咬斷草葉的。
這兩件事給了魯班很大啟發。於是他就用大毛竹做成一條帶有許多小鋸齒的竹片,然後到小樹上去做試驗,結果果然不錯,幾下子就把樹桿劃出一道深溝,魯班非常高興。但是由於竹片比較軟,強度比較差,不能長久使用,拉了一會兒,小鋸齒就有的斷了,有的變鈍了,需要更換竹片。
魯班想到了鐵片,便請鐵匠幫助製作帶有小鋸齒的鐵片。魯班和徒弟各拉一端,在一棵樹上拉了起來,只見他倆一來一往,不一會兒就把樹鋸斷了,又快又省力,鋸就這樣發明了。
(2)作家創造性例子擴展閱讀:
創造性思維和創新思維在內涵上的差異已經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為什麼要強調兩類思維的差異呢?原因在於,隨著對創造性和創新過程研究的逐步深入,術語的准確性顯得越來越重要。
兩類思維既相互區分又密切相連,釐清創造性思維和創新思維在內涵上的差異,有助於明晰創造性思維和創新思維的形成過程,以及兩類思維的相互作用關系。
3. 第二創造性的例子
關於"曹沖稱象"的故事大家早已熟悉。而曹沖稱象的具體做法就是通過創造性思維來解決的。
4. 舉一個具有創造性思維的事例,自己的事例,(不多餘50字)
羅吉爾·馮·奧赫
張開遜
放鬆
人們對重大的事情態度嚴肅,但事事都板著臉孔則無此必要。猴子完全可以作出一副儼然像聲譽卓著的學者一般的嚴肅表情,但是猴子之所以看上去嚴肅,是因為它覺得癢癢。
造就你自己的規則
按照古代寓言書的記載,誰能解開奇異的高爾丁死結,誰就註定成為亞洲王。
所有試圖解開這個復雜怪結的人都失敗了。後來輪到亞歷山大來試一試。他想盡辦法要找到這個結的線頭。結果還是一籌莫展。後來他說:「我要建立我自己的解結規則。」他拔出劍來將結劈為兩半。他成了亞洲王。
多問幾個假若
經常問自己離奇的問題。如果怎麼怎麼樣,會怎麼怎麼著。如果動物變得比人的智慧還要高,會怎麼怎麼樣?如果高速公路依不同車速限制分別做成藍色、紅色而不是清一色的黑色怎樣呢?如果男人生孩子會怎麼樣呢?這類問題可以擴展你的思路並導致新的觀念。
使用你的想像力
幼年時,不論講故事,還是做游戲,都在培養激發你的想像力。漸漸地你長大了,人們會說:「你已經長大了,不要再有那麼多夢想,要踏踏實實地把雙腳放在地上。」正如畢加索所說:「每個孩子都是藝術家,問題在於你長大成人之後如何能夠繼續保持藝術家的靈性。」
以不同的方式思考問題
科學家埃爾伯特·森特·格奧爾基說:「創造性思維就是以不同於人的方式看同樣的事情。」第一個看到無用的鋸末想到可以用它壓製成引火燃料的人,獲得了與眾不同的成功。第一個看到塊狀焙燒蘇打想到用它做冰箱除臭劑的人,也成功了。第一個看到牡蠣就想到吃的人也成功了。
從你的箱子里走出來
每一種文化、工業和機構都有自己看世界的方式。新的觀念、好的主意常常來自攔腰截斷那些經訓練而成的思維疆界,把目光投向新的領域。正如新聞記者羅伯特·懷爾特所說:「任何人都能在商店裡看時裝,在博物館里看歷史。但是具有創造性的開拓者在五金店裡看歷史,在飛機場上看時裝。」
看到畫面之外
1866年,一個衣荷華州的農民望著緊挨他的田邊正在修建的橫跨美洲大陸的鐵路,看見鋪好的鐵軌和駛過的火車,他想,所謂鐵路不過就是鐵軌和火車。他沒有看見什麼呢?他的產品可以更快地得到更多的市場,他們從此就要全力與來自外地的產品競爭,在一星期之內人們就可以從東海岸到達西海岸。人們可以分享知識,不同地域的人們可以相聚,可以結婚。他看見了鋼鐵和車輪,但是他沒有看見隨後將會發生的事情。
順其自然
一位建築師設計了位於中央綠地四周的辦公樓群。竣工後園林管理局的人來問他,人行道應該修在哪裡?「在大樓之間的空地上全種上草,」他回答。夏天過後,在大樓之間的草地上踩出了許多小道。這些踩出來的小道優雅自然,走的人多就寬,走的人少就窄。秋天,這位建築師就讓人們沿著這些踩出來的痕跡鋪設人行道。這些道路的設計相當優美,同時完全滿足了行人的需要。
只有這些了啦~~將就一下啦
5. 以一兩個作家為例子論述一下盛唐文化的特點
所謂盛唐文化,是以玄宗朝為主,上溯高武,下及德憲朝,空間分布涵蓋開元十五道,以西安、洛陽為中心向外呈輻射狀的文化。玄宗開元天寶間(713~755),為歷代史家所稱頌的「盛世」,這不僅表現在經濟發展超過前期,政治上實行較開明的統治,而且在文化的各個層面上也都表現出諸多高峰。既有中外文化融合、物態變遷的時代特徵,又有繼承古老的傳統以通變求新意的民族特質。以詩歌為表徵,李白杜甫所代表的恢宏激昂的盛唐之音、高適岑參壯志酬國的邊塞詩和王維等融於自然的田園山水詩,奏起了時代的最強音。史地的發達、藝術形式的多樣化、代表民間文化的傳奇變文俗講百戲,以及具有起承轉合功能的科學技術的發展,都是不可或缺的音符。唐代是佛教文化漸趨融入並中國化的重要年代,也是唐人對古今中外各種學問大加總結提煉的時期,大量綜合性著述的出現反映了唐人總體智力水平。另方面,玄宗朝長達40餘年的統治,並非一帆風順,天寶十四載(755年)的「安史之亂」,象一塊界標,標志著時代內容的分野和轉折,這種轉折所帶來的變異特徵,由於加速度的發展,越到後代越為明顯。然而,在與這一事件切近或同時,在文化的發展中已有了這種變化的端倪。本文試圖對盛唐文化現象的諸多變異特徵進行探討,進而算是對籠統談論盛唐文化而忽略其時代差異的研究現象的一種反撥。
一
隋唐關中門閥為首的政治勢力統一中國,重演了各政治力量消長變化過程。重婚姻門第的山東舊族漸被重官階爵祿的關中軍功貴族所取代,隨之而來的,是選官制度的變化。科舉取士,擴大了一般地主階級知識分子的仕途之路,在現實的秩序中突破了門閥士族的權力壟斷,強化了廣大知識分子入仕參政的願望。他們帶著不懈的熱情去建功立業,去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文學做為反映現實最敏感最直接的情感表達方式,詩歌更是先聲奪人。總觀盛唐詩歌,是對現實人生的樂觀感受和充滿青春昂揚熱力的執著。帶著這種情感去觀照自然,同時便是一種移情於自然,歌頌自然的強烈情緒體驗,它少有一種沉重的現實內容,更多是一種抒發內心歡快、充滿健康生活情趣的審美感受,這是盛唐詩歌的主要藝術特色和美學風格[1]。這是將內在本質力量與優美的自然景象,自由地轉化為美的藝術形式,來表現剛健的時代精神。這是先秦以來天人合一、人與自然相融的傳統文化精神的體現。這是《詩經》以來比興手法的圓熟運用,是南朝詩歌韻律形式的極致發展,是極盛的時代精神所顯現的生命力的外化和對象化,是民族強盛時社會心理的最佳表達方式。
與這盛唐之音同一氣象,反映同一時代風貌的便是草書、音樂、舞蹈的盛行。書法做為「達其情性,形其哀樂」的藝術手段,藉助草書特別是狂草的盛行,而達到了與詩歌並行、與自然同美的藝術境地。張旭、賀知章、懷素等人的草書,流走飛逸,迅疾駭人,將人生的喜怒哀樂痛快淋漓地傾注於筆墨之間,成為當時書法的時代風貌[2]。唐代的民族大融合和中外文化交流,都達到了空前的規模,長安已成為國際的大都會[3]。不同區域的音樂、舞蹈、繪畫、雕塑、服飾等紛紛涌來,在長安這個中心舞台上表演展現。「人民具有不至於為異族奴隸的自信心,或者竟未想到,凡取用外來事物的時候,就如將彼俘來一樣,自由馳使,絕不介懷」[4]。在這樣一種時代氛圍中,唐人廣泛吸收了古今中外文化精華,予以再現和創造。玄宗朝,由於前代的積累和玄宗本人的好尚,音樂、舞蹈格外發達。廣泛吸收各族樂曲和樂器,並設左右教坊和梨園,掌樂舞之事。當時樂師(音聲人)有10027人,散樂藝人也有千餘人[5]。我們從《七德舞》《九功舞》《上元舞》三大舞所表現的內容的變化,可以看出唐代由創業到鞏固政權和安定後的享樂、歌舞昇平的變化。多樣化的舞姿和群舞的盛行表達出歡快喜悅的心境,而少有傷感哀怨失落悲憤的愁緒。
至於盛唐的繪畫藝術,「亦一變陳、隋、初唐細潤之風尚,以成雄渾正大之盛唐風格,而見空前之偉觀」[6]。玄宗本人擅以墨色畫竹,也為一時之勝。盛唐繪畫特點有二:一是佛教繪畫,脫去外來影響,漸具民族風格,以「吳帶當風」為其代表,偏重寫實,向風俗畫發展;二是山水畫法漸獨立,且分南北兩派,分別以王維和李思訓父子為代表,王維的南派融解禪意漸發展為後代的文人畫。值得注意的是,唐人詩畫中關於馬的題材甚眾,如曹霸、韓干、陳閎、韋偃等皆是畫馬能手,詩人杜甫更與幾位畫家過從甚密,畫家們每有新作必請他鑒賞題詩,留下了多首詠馬之作。這主要是由於唐代開拓邊土對外戰爭的需要,十分重視馬匹的畜養,開元初年的御廄養馬二十四萬匹,開元十三年增至四十三萬匹。正是這種開拓疆土、邊塞立功的現實需要,才有詩畫題材大量地反映這一時代內容的現象。
在盛唐時期各種藝術形式由於時代的需要,每一種都得到了極致的發展,且大都表現著反映著大致相同的時代內容:這就是謳歌自然、狀寫人生、感嘆人世間的歡樂、傷感和憧憬,借各種藝術形式表達內心的情感和現實體驗,構成一幅渾厚雄壯的藝術畫面和充滿壯美的藝術意境。
由於經濟繁榮和國力強盛,也由於科舉制盛行而帶來的廣大知識分子的仕進願望十分強烈的社會氛圍,唐人的心理狀態、精神風貌和價值觀念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在與客觀外界接觸時,產生了一種主體本身的需要和對客體價值的一種新的積極的肯定判斷,這表現在盛唐人大都把帝國的命運同自身的前途做為一個同構體來看待,普遍地眷戀世俗生活。《太平廣記》中有關李林甫不願放棄富貴享受去學仙道[7]、秀才李俊二十餘年未曾及第仍不肯放棄仕祿追求[8]的例子便是明證。「仕」、「婚」,成為唐代知識分子的兩種主要的人生追求。《太平廣記》及唐人各種筆記小說,為我們展示了唐代文人和一般百姓世俗生活的各種場面和多幕劇。諸如嗜酒豪飲、挾妓歌吟、郊遊遠行、擊鞠下棋、占卜相面、品茗賞花、斗雞走馬、雜耍百戲等不勝枚舉。與這種對現實生活的依戀相關聯的是唐人重信用和忠義的行為准則,少有魏晉時那種人生無常、世事多變的感喟,這是由於對現實的滿足而引發出的對人事交往的重視和肯定。這與強盛時漢朝人的一般心理頗相契合。唐人也總愛自比於漢人[9],以漢代的賢主名臣來比附當朝或者對比切近的人生經驗和行為方式。這里有深刻的社會背景。唐代是關隴貴族建立的政權,自西而東、自北而南建立一統王朝。南方自東晉始就一直被看做同時自認為是華夏漢文化的正統。唐統一全國後,急需標榜正統,因此,一方面推出老子為遠祖,同時文化上承繼南方,唐初一切制誥文體皆用四六文,使人們承認自己是漢文化的正統繼承人。這是一種深層的歸屬心理,同時亦是民族自尊的表現。古文運動反對宗教迷信,去豪華見真淳,汲引西漢乃至先秦文辭,變革儒學,以道統與佛學抗爭;由四六文而古文,更由形式到內容,正反映唐人對民族自尊認識的深化。這種變化客體以認同自我的心態正是唐人逐漸確定了的價值觀念。
前期唐人的婚嫁觀念也有變化,不似南北朝重門第,離婚再嫁之事屢有發生[10]。尤其在公主的婚姻上反映最為明顯。唐嫡親公主211人,代宗以前99人,其中三嫁者4人,再嫁者23人,佔四分之一強。民間改嫁離婚之事筆不勝書,而且由女方提出離異的也不在少數。說明唐皇室做為西北胡化較深的貴族,統一中原後一時又未盡漢化。他們抑制山東士族,對婚姻禮法觀念也產生影響。同時各族間融合頻繁,也難有統一嚴格的規定,因而造成前期在婚姻關繫上較為開放,少有約束。
二
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破壞了生產力與社會生活,同時唐代社會政治經濟的一系列變化,也影響到文化的發展。「安史之亂」象一副清洗劑,使許多變化變得清晰了,表現出與前期不同的文化內容。
如果說,唐前期文學藝術所表現的時代精神風貌是對空前高漲的社會繁榮的樂觀展望,那麼經此大動亂,則發展為相對深刻的揭露抨擊現實的內容。它打破了詩人們樂觀的期望與理想,而變為對現實、人生的重新審視。中晚唐經歷了由中興熱望到有感於社會矛盾的激化和政權沒落的哀感。帶著傷感的審美情趣,使詩歌的直接性和哲理性向縱深發展了,到宋代詩歌更以深邃、富有哲理見長。中唐的大歷十才子,已不象盛唐人著重總體感受的抒發,而偏重細膩的心態描寫;山水詩也不多以雄偉奇險取勝,而以境界淡遠深冷見長,偏重於工整精煉的藝術技巧和形式。反映社會現實最為深刻的當為「詩史」杜甫,其詩歌藝術形式規范有加,對詩律要求更嚴。一種規范和秩序的強調,顏字、杜詩、韓文成為這一時代要求在文學藝術上的代表。韓愈、白居易、元稹、李商隱、杜牧、皮日休、陸龜蒙等皆崇杜抑李,元稹評李杜優劣,即認為杜甫博採古今、涵孕各體,無人能超;而對李白則極盡貶斥,「自後屬文者,以稹論為是」[11]。這可代表中唐以後一般文人的審美觀。如果說唐前期詩緣情論占上風,此時則言志論重新抬頭,注重詩的社會功能,而忽略對審美規律、審美特徵的探求,到宋代更發展了美善相兼的功能詩評,傳統的儒家詩教重新取得了文學理論中的統治地位。
中唐繪畫,以筆墨神趣為主的南宗山水畫有所發展,出現了韋偃、王宰、張zǎo@①、王洽等畫家。題材由盛唐的宗教百圖,發展到仕女牛馬,山水花鳥漸趨成熟。世俗人物畫也突破了單純對封建倫常的宣傳,出現反映仕女一般日常活動的張萱、周fǎng②的畫。再如韓huàng@③,《宣和畫譜》所錄36件作品,大多是描寫農村生產生活情況的,這比盛唐的總體直觀感受進了一層。安史之亂後,宮廷樂工流放各地,大型樂舞的規模很難恢復,只在宮廷中還存有一些規模很小的單人、雙人舞,盛極一時的音樂舞蹈隨著帝國的衰敗已不復振作。
平定「安史之亂」後,肅宗、代宗朝漸次加強了對社會關系的調整和社會文化的控制。儒家思想做為一種有利的統治思想重新被肯定。咸通中進士皮日休上書請立孟子,表明了這一趨勢,出現了經學更新運動。由唐前期對孔子和經典的懷疑(如劉知幾等)到後期重新確定孔孟在思想文化上的統治地位,這種變化是以社會動盪後統治者要求調整生產和社會關系,加強控制的社會內容為背景的。與官方思想控制相反而做為互補,是中經動亂後,士大夫們都在尋求填補心靈空白的填充劑,退守獨善其身的人生哲學,兼濟的熱情和仕進的願望讓位於對宗教神靈的信仰。同時佛學本身的發展也走過了與儒學殊途同歸的歷程,完成了中國化的演進過程。前期的天台宗、三論宗、唯識宗等由於過分拘泥於印度宗教的形式,在中唐便相繼消隕,而繼起的華嚴宗特別是禪宗,由於變異為中國式的宗教因而得以有長足的發展,宋明理學正是以傳統儒學為主體吸收禪宗精神和道家思想,成為封建後期思想的主流。
後期政權中山東士族等官員成份增加,同時大批新的官僚出現,要求一種新的秩序來保障其地位的穩固,禮法觀念重新反映到整個社會。帝王開始提倡守節操,宣宗規定:「夫婦教化之端,其公主有子而寡,不得再嫁。」[12]公主如此,社會自不待言。宋明理學家們更重貞節,反對再嫁。可以說唐後期是宋明理學重振綱常倫理的前奏,忠教節義為後期士子們遵從的主要行為規范和價值原則。
這些深刻的社會變化,也反映到人的最高關系即法律關繫上,統治階級恃其居於統治地位,以強制性手段對危害其利益者予以懲罰。後期法制具有過渡性質。唐政府放棄了對整個帝國實行統一法律的原則,也不再有一部象初唐實行的具有絕對權威的行政法[13]。據劉俊文先生研究,唐朝前期十六次立法活動,除一次外,其餘十五次皆以修律、令、格、式為主要內容,頻繁調整,以適應統治需要;而後期七次重大立法活動,主要是編纂格後敕和刑律統類等有較大的靈活性的法律形式,以應付動盪變化的局勢。同時,後期法律也日趨保守,對祖宗之法難議刊改[14]。從法律條文制敕內容上的諸多變化和增改上,可以照察後期藩鎮割據、宦官專權、法出多門、政局混亂等時代內容。
三
盛唐時期是歷史上對古今中外各種學問知識信仰進行融匯、總結、歸納、整理、輸出輸入最繁盛的時期。因而從文化意義上說,更多地具有轉變時期的特點。在七到十世紀的世界歷史上,構成了人類文化的主體之一。
1.盛唐文化的發展,同封建政治經濟在唐中葉的變化同頻共振,走完了由封建前期向後期的過渡歷程。唐前期政治開明,經濟繁榮,文化上較為開放,廣泛吸收中外優秀文化成果,更多承繼南北朝以來玄學思潮,佛教影響愈演愈烈,廣大民眾的價值選擇較為自主,從而創造了封建時代豐富多彩的高峰文化。後期經時代動盪和統治階級對經濟和社會關系的調整,一種對秩序的要求,傳統儒學生命力再度顯現,逐步上升為壓倒其他的思想力量、占統治地位的價值取向,並向宋明理學過渡,補充了儒家哲學的傳統命題和范疇,與後期中國封建專制集權制度的高度發展並駕齊趨,構成雙駕馬車,加強了封建的統治。
2.盛唐時期是南北文化的融匯時期,並且完成了南北文化的合流。先秦時百家爭鳴,老莊及屈原等代表的南方楚文化,主要與北方以孔子孟子為代表的齊魯文化形成對峙局面。秦漢時國家的統一,南北文化也加快合流步伐,漢文化更多地表現出南方楚文化的特徵[15]。東漢特別是魏晉,北方文化有所發展,曹魏時的文學為其代表。西晉末年戰亂,文人紛紛南遷,北方多被落後少數民族統治,南方文化發展迅速,並從總體上超過北方。以致當時無論南北都認為南方文化為華夏正統。隋煬帝由北方統一南方,仍大量推崇南方文學。唐初一切公私文書,皆用四六文。後來古文運動漸起,北方文風取得優勢。同時唐前期宰相十分之九以上皆為北人[16],此亦對文化上的消長變化起干預作用。《五經正義》的編篡,正表明經學上的南北統一,且多用南朝人義疏。外來佛教文化的沖擊,也加速了本土地方文化的合流過程。
3.盛唐時期也是傳統文化中文化創造傳播者身份地位發生變化,分層文化明顯化的時期。官方的文化壟斷不斷被打破,民間文化有了大發展(特別是後期)。漢代的經術取士,使文化創造傳播更多地為累世家學和博士所掌握,魏晉時的高門世族同時也是文化的正統繼承者和壟斷人,文人學者的社會地位只決定於他們的門第和官爵,而不在於學問本身。因此他們對於後來研究者觀察時的影響是:時代的差異多於個性的差異。反映的是大致相同的社會階層和地位的人們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因而反映文化層面必然較少。唐以科舉取士,使寒素文人知識分子皆可憑其文才學問近似平等地取得政治社會地位,從而改變了政權結構。大量代表知識分子階層的文化出現,學派的產生、人才群體的涌現便是明證。同時市民文化有所發展,這種與官方文化不盡相同的文化,反映著文化中間的不同層次內容,頗具個性明顯的特徵,使文學藝術流派紛呈,頗為繁茂。
4.盛唐時期又是傳統學術文化不均衡發展的極致表現時期和科學文化的轉折過渡期。中國傳統的重人文、重文學藝術、輕科學的文化特徵,唐代有充分表現。文學藝術、史學高度發達,自然科學相對落後。李約瑟認為:唐代是人文主義的,宋代則較偏重於科學技術方面。到宋代,「深奧的散文代替了抒情詩,哲學的探討和科學的描述代替了宗教信仰,在技術上,宋代把唐代設想的許多東西都變成了現實」[17]。以數學為例,唐代數學著作僅三、四種,宋代多達五十多種,唐以前幾何學為中心內容向宋元代數學的過渡,唐代是一個轉折。唐代人文學科的片面深化,缺乏哲學和科學技術的相應成比例發展,因此從文化總體發展水平看,盛唐文化似不如宋代。前輩學者陳寅恪、鄧廣銘先生論之頗詳。
5.盛唐文化做為創造主體除了對前代的傳統文化加以繼承、詮釋、理解,依時代的需要和統治的要求進行創造性的轉化,使其具有顯明的個性特徵外,還對各種外來文化進行融匯、消化,並弘揚以為己用,使之成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這是盛唐文化發展的另一重要特徵。唐初是中外交通最頻繁、來往最密切的時代。並且每次往來都多少與文化有關。以宗教為例,除佛教外,還有多種宗教傳入。貞觀九年景教僧阿羅本由波斯來到中國,於義寧坊立大秦寺,是為景教傳入之始,德宗建中二年(781年)景凈撰立《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頒並序》。永徽二年(651年)唐正式與大食通使,伊斯蘭教隨商人傳入,到貞元十四年(798年)止,大食國遣使至唐達37次之多[18]。襖教,先傳入今新疆境內的於闐、焉耆、疏勒、高昌,武德時在長安布政坊西南隅建胡襖祠,貞觀時崇化、禮泉、普寧、靖恭諸坊都立襖寺。武後延載元年(694年)波斯人拂多誕持《二宗經》來朝,為摩尼教傳入長安第一人,大歷三年(768年)准許回鶻在長安建摩尼教寺。這幾種宗教,皆與佛教一同在「會昌法難」中遇到禁毀。
從唐代的中外文化交流情況看,每個文化主體多是立足於本體的需要,依本體的文化結構有選擇地吸收外來文化,具有較強的實用性。與唐處於同時代,尚有幾個較大的文明區。周圍的附屬性小國,從屬於這個大的文化系統。它們有著不同的認知、價值、規范和審美系統,使其各具不同的特點。對它們各自的文化內容和相互影響的研究,可以完成對中古世界文明的總體把握和認識,從而能更清楚地認識唐代文化的地位。
南亞的印度文化圈。文化的中心內容是佛教和婆羅門教,所有的專門學術都由神學發展而來。梵文文學有所發展,梵文戲劇有十餘種之多。數學與天文學關系密切,代數學有較高發展。著名的天文學家和數學家聖使(亞雅巴達)提出了地球繞地軸自轉的主張,並對日月蝕現象有近似科學的解釋。當時唐代對印度文化的吸收重在佛教和天文、數學、醫學知識等內容。
阿拉伯地區以其優越的地理方位,吸收了中國、印度、希臘的文化遺產,從七世紀到十三世紀創造了高度發達的科學文化,在世界科學史上起著繼往開來的重要作用,其主要成就表現在天文學、醫學、數學、化學、物理學和地理學等方面,為當時世界上科學發展的高峰。此外哲學、文學、史學也有相應的發展,大批阿拉伯商人把乳香、木香等葯物、葯方帶入唐朝。但有唐一代對其發達的科學文化卻少有吸收,這不能不說是一件憾事。
中世紀西歐政治上的分裂局面,使基督教以教皇為中心取得了至高無上的地位。世俗學術哲學、科學、文學等都成了神學的附庸。「自然知識只有在它是一種啟發的工具,可以證明教會的教義與《聖經》的章節時,才被重視。」[19]教育純為教會服務,但所開文法、修辭、邏輯(初等三科)、算術、幾何、天文、音樂(高等四科)7門課程,卻有利於文化的延續、普及。當世俗學校大量建立後,出現了知識的復興。與唐的交往很少,基督教的一支景教在唐時傳入,但影響很小。
當時唐朝做為與這三大文明區並列的東方文化中心,深深影響著周邊各國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的發展。象當時日本、朝鮮的學校教育,從課程到考試內容和教材,都與唐代相同。日本當代史學家井上靖在《日本文化》的書中頗為中肯地寫道:「唐代的文化是與印度、阿拉伯和以此為媒介甚至和西歐的文化都有交流的世界性文化,所以學習唐朝也就間接地學習了世界文化。」中國文化由於其大陸性的特點,自發性獨創性較大,因而封閉性也比較明顯。古代中國只有唐代受外來文化的沖擊最大,與外界接觸最多,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最具有開放性。本世紀二十年代,魯迅先生在構思《楊貴妃》劇本時曾有如下的想法,即覺得「唐代的文化觀念,很可以做我們現代的參考。那時我們的祖先們,對於自己的文化抱有極堅強的把握,決不輕易動搖他們的自信力;同時對於別系的文化把有極恢廓的胸襟與極精嚴的抉擇,決不輕易的崇拜或輕易的唾棄。這正是我們目前急切需要的態度」[20]。魯迅先生的這一看法,至今仍有其現實意義。
總之,觀察盛唐文化的發展軌跡可以看出,唐前期較具開放性,後期則逐漸收斂,經歷了由放而收的時間歷程。後期更象是唐型文化與宋型文化間的過渡期和波谷,因而真正具有唐代社會時代特徵和個性特點的應是前期的盛唐文化。無論從文化層面還是文化部類上看,都帶有區別其他朝代的獨特內容。
6. 具有創造性思維的人的事例
1、馬化騰
馬化騰從深圳大學畢業後就進入潤迅公司做軟體工程師,這段經歷使馬化騰明確了軟體開發的意義在於實用而不是寫作者的自娛自樂。後來,他聯合幾個在深圳電信、網路界有多年創業經驗的人開始創業,打造騰訊公司。
隨著用戶的增長,運營QQ所需的投入越來越大,馬化騰四處籌錢,在國內的銀行及投資商中屢屢碰壁後,馬化騰憑著6個版本、20多頁的商業計劃拿到了國外220萬美元的風險投資,從此,QQ帝國雄踞互聯網。馬化騰還善於捕捉市場信息,勇於創新。
一個偶然的機會他發現韓國網路公司有一種給虛擬形象穿衣服的服務很受韓國網民歡迎,他立即聯合服裝服飾、手機、飾品公司共同開發了風靡「QQ族」的QQ秀,為騰訊帶來了驚人的利閏。同時鑒於網路游戲風靡世界的形勢,馬化騰投資運營了《穿越火線》等網路游戲,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2、齊白石
我國著名畫家齊白石,曾榮獲世界和平獎。然而,面對已經取得的成功,他並不滿足,而是不斷汲取歷代畫家的長處,不斷改進自己作品的風格。他60歲以後的畫,明顯不同於60歲以前。70歲以後,畫風又變了一次。
80歲以後,他的畫風再度變化。齊白石一生,曾五易畫風。正因為白石老人在成功後,仍然馬不停蹄地改變、創新,所以他晚年的作品比早期的作品更完美成熟,也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流派與風格。
3、托密勒
長期以來,古希臘天文學家托勒密的「地心體系」的理論統治著人們的頭腦。托勒密認為地球居於中央不動,日、月、行星和恆星都環繞地球運行。哥白尼在《天體運行論》中推翻了托勒密的理論,闡明了日心說:太陽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圍繞太陽旋轉。
而後,布魯諾接受並發展了哥白尼的日心說,認為宇宙是無限的,太陽系只是無限宇宙中的一個天體系統。伽利略通過望遠鏡觀察天體發現:月球表面凹凸不平,木星有四個衛星,太陽有黑子,銀河由無數恆星組成,金星、水星都有盈虧現象等。
不久,開普勒分析第谷。布拉赫的觀察資料,發現行星沿橢圓軌道運行,並提出行星三大運動定律,為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打下了基礎……因此可以這樣說:科學是不斷發現的過程,真理是不斷創新的過程。
4、普朗克
1900年,著名教授普朗克和兒子在自己的花園里散步。他神情沮喪,很遺憾地對兒子說:「孩子,十分遺憾,今天有個發現。它和牛頓的發現同樣重要。」
他提出了量子力學假設及普朗克公式。他沮喪這一發現破壞了他一直崇拜並虔誠地信奉為權威的牛頓的完美理論。他終於宣布取消自己的假設。人類本應因權威而受益,卻不料竟因權威而受害,由此使物理學理論停滯了幾十年。
5、商鞅
商鞅變法是戰國時期著名政治家商鞅為維護秦國統治者的利益而推行的一系列變革措施。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年輕的國君決心改變秦國的落後面貌,於是下了一變法圖強的求賢詔令。商鞅就是在這個時候自魏國來到秦國的。
商鞅到秦國後,宣傳「強國之術」,決心協助秦孝公進行社會改革,因此得到秦孝公的信任,任命他為左庶長。
公元前359年和公元前350年,在商鞅主持下秦國兩次公布了新法。秦國經過商鞅變法,面貌煥然一新。秦國從落後國家,一躍而為「兵革大強,諸侯畏懼」的強國,出現了「家給人足,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鄉邑大治」的局面。
7. 在中國文學發展的歷史上最具有創新性的作家是誰
中國文學發展的歷史上最具有創新性的作家~
鄙人可以很肯定的說:莊子
8. 古今經典創造性名人
分割線下面的這篇文章是寫創造性人才的產生與特點的,感覺對寫這篇作文應該很有參考價值。其中例舉了N多個有關創造性人才的故事。
谷傳華,華中師范大學副教授,長期致力於思考這個問題的青年學者,他從近代名人人生經歷入手,歷時三年多,深入剖析解讀,勾畫出一條近代名人們「社會創造性人格」的練就之路。
1、社會創造性也具有一個發生、發展、成長的過程,而不是生而有之的
2、青少年時期的英雄人物表面普普通通,卻有共同的顯著特徵———自命不凡
3、外向型性格,敢於反抗在他們的人格中凸現出來
4、熱衷冒險讓他們開始嘗試創造性地面對和解決社會問題
5、成就欲發揮著「動力燃料」的作用,指引他們奔向宏大的、總體的社會目標
6、他們生活處處顯示著理想主義的特點,自我實現的需要尤其強烈
-------------------------------------------------------------------------------------------------------
下面是原文,舉了一些例子來證明假設的。
在許多中國人的眼中,英雄人物們的早年生活充滿了神秘的色彩,從漢高祖斬白蛇到趙匡胤降生時的「體有異香,三日不散」,英雄似乎冥冥中註定為承擔某種濟世救民的使命而來。但凡一個人在某個領域展現出超常的創造性,取得輝煌成就,英雄的神化過程也隨之開始,即使到了近代,此類神異故事依舊在民間流傳。
據傳說,孫中山出生時出現了「紫氣東來」的「瑞象」,李立三降生的那一年,他家裡的鐵樹開了花,賀龍降生後,家鄉遭遇罕見的龍卷風,石龍墜落門前,仇人遭雷擊致死。
然而,如果我們認真閱讀英雄人物的生平傳記,就會發現,他們的早年生活是平凡的,與常人並無十分明顯的差別。一句簡單的「時勢造英雄」也難於解釋他們的成功,是什麼讓他們脫穎而出?他們的性格和常人相比,又有哪些迥異之處呢?
社會創造性也具有一個發生、發展、成長的過程,而不是生而有之的。
谷傳華,華中師范大學副教授,長期致力於思考這個問題的青年學者,他從近代名人人生經歷入手,歷時三年多,深入剖析解讀,勾畫出一條近代名人們「社會創造性人格」的練就之路。
他先從多部中國近現代社會名人大辭典中搜集到300位社會名人,然後請三位歷史學專業人員從中精選30名歷史資料相對充分、比較典型的具有創造性的人物作為研究對象,其中包括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社會活動家。他們的共同特點是在中國近現代社會的政治、軍事或外交等社會領域,曾以高度的創造性解決社會問題,做出了歷史所公認的傑出貢獻,表現出非凡的社會創造性。
谷傳華主要運用歷史測量學方法和個案分析兩種研究方法,做了大量的統計分析,研究的結果卻讓人大感意外。絕大多數的研究對象在出生以及出生後相當長的時期內,與「凡人」並無明顯差別。這意味著,與其他心理傾向和心理特徵一樣,社會創造性也具有一個發生、發展、成長的過程,而不是生而有之的。
青少年時期的英雄人物表面普普通通,卻有共同的顯著特徵———自命不凡
「大多數『英雄』早期並無傑出的表現,而是與周圍的同齡人一樣,過著平淡無奇的生活:像其他的孩子一樣玩耍、游戲,與成績平平的兄弟姐妹一樣遵守著族規家法和封建禮教,與同伴們一起讀《四書》、《五經》,並經受著各種新潮流、新思想的沖擊。」
他發現,這種平凡性還表現在早期生活的願望和學習的動機上,他們大多僅僅想通過教育改變或改善當時家庭的生活,或者為取得較高的社會地位做准備。而在一些貧困的家庭中,學習則是為維持生存,養家糊口。
然而,在史料展現的蛛絲馬跡中,這些貌似平凡的少年英雄們不為人知的一些性格特點被挖掘出來,而自命不凡就是一個共同的顯著特徵。「這反映出個體相對於一般社會群體的邊緣感和自我優越感,這成為他們領導或試圖領導各種社會活動的重要心理因素,某些傳說或偶合也促成了這種領袖欲。」谷傳華分析說。
「賀龍出生時的特殊氣象無疑給父母、家人以及周圍的人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影響,覺得他有可能成為」驚天動地「的英雄人物。人們會有意無意地通過驚奇、關愛、接近、褒揚或排斥、妒忌等方式將自己的預測或期望傳達給孩子。而在學業、社會活動中取得的成功或優異成績常常又進一步強化了他們的自命不凡或優越感。另一方面,英雄崇拜則發揮了榜樣學習或觀察學習的作用,增強了個體進行非凡行動的傾向。」
外向型性格,敢於反抗在他們的人格中凸現出來
與自命不凡相伴而成的是外向型性格,這些英雄人物在青少年時期表現非常明顯。「他們喜歡探索外部世界,熱情樂觀,主動面對和解決各種社會問題,尤其是能主動地與人交往,表現出合群、自信、坦率等行為傾向。對社會交往的敏感性促進了隨後的『社交性』性格的進一步發展。這些性格特徵包括合群、勇敢、激進、上進、友好、坦誠、潑辣、力行、勤奮、精力充沛、理想主義等。」英雄人物青少年時期在特定人格維度上往往表現出「極端化」的傾向,也讓他們在性格層面凸現出來。通常「坦率而非含蓄、直率而非深沉、激進而非中庸、競爭而非謙讓是他們共同的特點,而這種特點常常通過反抗、冒險、高成就動機表現出來。」
谷傳華博士告訴記者,在研究對象們早期生活的記錄中,很容易發現他們反抗或叛逆行為的跡象,而反抗的成功或社會活動的成績無疑起到了某種強化作用。比如,毛澤東曾回憶說,十三歲左右,「父親當眾罵我,說我懶惰無用。這使我大發其火……我走到一個池塘的邊上,對他威脅,如果他再走近一步,我便跳下去。我的父親一定要我賠不是,並且要磕頭賠禮,我同意如果他答應不再打我,我可以屈一膝下跪。」結果,父子互相妥協,結束了「戰事」。
他分析認為,少年毛澤東總結出來的這一「反抗成功律」,即公開反抗導致對方的妥協或客氣,而怯懦屈服導致對方的壓迫加劇這一「公式」,影響了他隨後的生活。他後來所領導的一系列罷工、罷課以及農民起義,都有將「反抗成功律」實際應用的影子。李立三、葉劍英等均有過與少年毛澤東類似的經歷。反抗成功所帶來的巨大強化作用往往促成了個體在更深層次、更廣范圍的反抗斗爭。
熱衷冒險讓他們開始嘗試創造性地面對和解決社會問題
此外,「冒險性也是社會創造性人物早期的另一重要特徵,反映了他們對社會性問題情境的探索性,換句話說,冒險性是探索性人格的一個重要方面。」
在人們的印象中,冒險意味著可能會獲得某種非同尋常的成功,從而改善自身的境況或社會環境,贏得極大的社會榮譽;也可能徹底失敗,而帶來消極的痛苦體驗和社會評價。
谷傳華發現,「他們的冒險性表現於各種社會情境中,不僅包括為了探求更好的受教育機會和自我發展機會而進行的『學業冒險』,而且包括為了實現某種抱負或理想而進行的『革命冒險』。另外,還有為了創造性解決社會問題而進行的『改革性冒險』」。
據毛澤東回憶,他的第一次冒險是因反對塾師的嚴厲管教而離校出走,在外「漂流」三日方才回家,少年毛澤東此時所面臨的危險在於可能受到父親和教師更嚴厲的懲罰,喪失學習機會,幸運的是,他的第一次冒險就獲得了成功:回家之後,「父親比較能體諒我了,而塾師也較前來得溫和」。
「相對於前三種冒險,政治冒險則是他們最典型、最普遍的冒險形式。毛澤東、周恩來、孫中山等人都有過帶頭剪發辮的革命行動。這可以說是他們人生中較早的政治冒險。」
谷傳華認為,這種更高層次上的冒險使個體不僅要面臨某種機會(求學、謀生、職業機會)喪失的危險,不能得到傳統家庭和世俗社會的認同,而且更要面臨地位、榮譽、前途乃至生命喪失的危險,青少年時期的冒險是個體在事業、前途上的冒險,是對自身生活道路的重大選擇,它為成年後的生活模式奠定了基礎,成為職業革命家、職業政治家、職業軍事家和社會活動家的「訓練營」,他們開始嘗試創造性地面對和解決社會問題。
成就欲發揮著「動力燃料」的作用,指引他們奔向宏大的、總體的社會目標
走過青蔥歲月的懵懂,社會創造性群體在自己的性格中埋下了成功的種子。而當成年初期走向革命之路,這時期的性格特徵決定了他們一生的方向。
谷傳華對這個群體在成年初期的因素分析結果表明,人格主要表現在堅定有為性、盡責性、自我完善性、開拓求新性、外向獨立性五個方面,其中堅定有為性居於首要地位。總體上看,高度的成就欲、力行、冒險和理想主義是成年初期最為突出的人格特點。
在他看來,「成就欲不僅指一個人在某件具體的事情上力求發揮自己的最大潛能,取得最優秀的成績的動機,而且指個體在某個方面或領域獲得最高成就的人格傾向。」
而社會領域的創造性人物高度的成就欲,也主要體現在兩個層次上:一是在每一件具體的社會工作或解決每一社會性問題的過程中,獲得最優的成績,找到最佳的解決方案;二是力所能及地取得最高的社會成就,對社會發揮最大的作用或影響,即渴望「建功立業」。
以孫中山先生為例,他放棄可以為個人帶來舒適生活的行醫職業,而選擇充滿艱險的革命職業,證明「孫中山追求的是獲得轟轟烈烈的」社會成就「,而不是狹隘、自私的」個人成就「,他要立的是名垂青史的不世之功,而不是保障個人和家庭生活的」自我之功「。他的成就動機直接指向革新社會這一宏大的社會問題,這種成就欲反映了他對社會改革和解決社會問題的挑戰性。」谷傳華說。
他認為,可以把成年初期的成就欲理解為某種強烈的「事業心」,它指引著個體通過實際的、具體而細微的解決社會問題的行為,奔向某種宏大的、總體的社會目標。這種成就欲發揮著「動力燃料」的作用。
他們生活處處顯示著理想主義的特點,自我實現的需要尤其強烈
梁啟超在《管子傳》中曾說:「凡大人物之任事也,必先定其目的。三日於菟,其氣如牛;江河發源,勢已吞海。欲以小成小就而自安,未有不終於失敗者也。」點出了歷史上英雄成年後的理想主義「情結」。
「詳細分析這一群體成年後的言語和行為後,我發現他們生活處處顯示著理想主義的特點。」谷傳華說。不僅如此,「在理想確立後的漫長時期,他們都以腳踏實地的行動實踐著自己的諾言,我們可以看到,他們自我實現的需要尤其強烈,而且,實現自我潛能和價值的每一個行動都擲地有聲。」
孫中山在香港西醫書院的同學陳少白回憶說,孫先生那時革命思想很厲害,碰到一個人,就要說這些話(指宣傳革命,推翻清朝政府的話),就是和一個做買賣的人,也會說到革命。香港興中會的早期會員謝纘泰在1895年6月23日的日記中寫道,「孫念念不忘『革命』,而且有時全神貫注,以致一言一行都顯得奇奇怪怪!他早晚會發瘋的。」
與孫中山一樣,在確立終生為之奮斗的政治理想之前,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等共產黨人都擁有一個「野心勃勃」的英雄夢想,這種理想一旦確立,就成為一種堅定不移的信仰,不但不遺餘力地宣傳自己的信仰,而且將包括愛情、婚姻在內的一切日常事務都溶入實踐這種信仰的行動中。
谷傳華發現,為理想而力行,突出地表現於他們的英勇、果斷、冒險行為上。孫中山、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等人,幾乎都有過九死一生的冒險經歷。「在當時極端險惡的社會背景下,每一個重大的決策都是一種可怕的冒險,都面臨犧牲或死亡的考驗。在此過程中,他們也積累了極為豐富的社會活動經驗,練就了傑出的社會活動能力,也形成了相對穩定的創造性人格。
梁啟超在《南海康先生傳》中曾將歷史上的英雄分為「應時之人物」與「先時之人物」。谷傳華表示,雖然無法嚴格地確定所考察的這些英雄們到底是「造時勢」還是「為時勢所造」,但他可以肯定的是,「他們都是順應時代發展的要求而涌現的,而他們的誕生又為時代提供了引領者或先驅者。在此意義上,我們可以說,他們既屬於『應時』之英雄,又屬於『先時』之英雄。」梁啟超歸納了「先時」英雄的三種「最不可缺之德性」:理想、熱誠、膽氣,認為「三者為本,自余則皆枝葉焉耳。」
可以說,梁啟超所說的這三種品質,正是我們所考察的英雄們在成年初期表現的突出人格特徵。作為近代社會的「越軌者」,他們不遺餘力地反抗著、改變著陳舊的規范和價值體系,而他們也為自己贏得了輝煌的人生業績。
9. 做一個有創造力的人及要有創性精神的名人名言和名人事例
所謂天才人物本來就是指那些十分富於幻想的人。……天才人物總是積極主動地使用幻想能力。總之,他們在思考問題時總是用幻想來開道,……在幻想的遙遠彼岸獲得啟示之後再返回到現實之中,因而思想的跨度極大。
————〖高橋浩〗日本
摘自《東方思想寶庫》第818頁
幻想可以成為獨創力的基矗
————〖S·毛姆〗
摘自《我是最懂創造力的人物》第253頁
今天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幻想、夢想和預言,即對潛在的明天的想像。
————〖托夫勒〗美國未來學家
摘自《未來學家談未來》第105頁
一些世界上最大、最鐵石心腸、曾經是現在主義的化身的公司今天卻顧佣直覺的未來學家、科幻作家和幻想家作顧問。
————〖托夫勒〗美國未來學家
摘自《未來學家談未來》第105頁
今天,我們苦於缺少烏托邦的設想。
————〖托夫勒〗美國未來學家
摘自《未來學家談未來》第108頁
每一個時代都是靠幻想養育的,以免人們過早地放棄生活,使人類走向死亡。
————〖康拉德·約瑟夫〗英國作家
摘自《影響人類歷史的名人思想大觀》第70頁
幻想是極其可貴的品質。
————〖列寧〗俄羅斯革命家
如果人們停止了幻想,如果他們不面向宇宙的奇跡,那麼這就是人類衰落的真正徵兆。
————摘自《三種命運》
缺乏智慧的幻想會產生怪物,與智慧結合的幻想是藝術之母和奇跡之源。
————〖哥雅〗西班牙畫家
只要我們能夢想的,我們就能夠實現。
————刻在美國肯尼迪宇航中心大門上的人類誓言
摘自《策劃者》首頁
〖想像〗
━━━━
強大的美國來自於想像力和創造力。
————摘自《我是最懂創造力的人物》封底
「這類對可能的未來的想像性探索……將為社會的時間視野大幅度向前伸展奠定基礎
……」
————〖托夫勒〗美國未來學家
摘自《未來學家談未來》第110頁
我們正處於這樣一個困境:一方面,由加速變化導致的不確定性程度不斷提高,另一
方面,我們需要相當正確的任何時候的最有可能的未來圖像。因此,描繪最有可能的未來
的可靠圖像已是全國、甚至是全世界刻不容緩的急事。
現在,世界上布滿了未來探索站。我們不妨考慮建立一個國際大學會——世界未來資
料庫。
————〖托夫勒〗美國未來學家
《未來學家談未來》第111頁
不光企業……地方政府、學校、民間團體及其他組織同樣需要想像他們潛在的未來。
為了做到這一點,不妨在每一地區建立「想像中心」,用於技術協助下的頭腦襲擊討論會。
這些中心將是富有創造性想像,而不是具有技術專長的人們聚集的場所。
……人們提出的絕大多數意見和方法當然都將是荒唐的、可笑的,技術上是不可能的。
然而,創造的奧秘就是要先不怕出傻點子、餿主意,然後將所有意見集中交予嚴格的批評
和評價。對未來想像需要這樣一個環境:就是允許人們出錯,大家可以自由地發表各種新見解,新設想,然後再將它們加以批評地篩眩我們需要社會想像的神聖殿堂。
————〖托夫勒〗美國未來學家
《未來學家談未來》第106頁
想入非非是通向科學探索的必需的和首要的步驟。
————〖查爾斯〗美國哲學家
摘自《影響人類歷史的名人思想大觀》第250頁
……想像就是深度。沒有一種精神機能比想像更能自我深化,更能深入對象,這是偉大的潛水者。科學到了最後階段,便遇上了想像。
—&mdas
10. 創造性思維 名人例子
司馬光砸缸聽過吧........
一般人是讓人離開水,
可他讓水離開人。..逆向思維,也創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