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阿茲特克人發明的「水上浮動的園地」是如何工作的
由於土地的不足,他們發明了「水上浮動的園地」,用以進行擴大種植。這種「水上浮動的園地」,是在水上建立的一種種植基地,他們首先在水裡打上木樁,再用樹枝和蘆葦編成輕便的排筏,從湖底挖出淤泥,摻和進一些泥土,厚厚地糊在排筏之上。待把很多這樣的排筏,連接在一起,固定到水裡的木樁上,這樣便造成了可以種植作物、蔬菜和花卉的「水上浮動園地」。他們的都城鐵諾奇蒂特蘭,就是以一個小島為中心,在周圍建造起大量「水上浮動的園地」的地方。
㈡ 什麼是「水上浮動的園地」
由於土地的不足,他們發明了「水上浮動的園地」,用以進行擴大種植。這種「水上浮動的園地」,是在水上建立的一種種植基地,他們首先在水裡打上木樁,再用樹枝和蘆葦編成輕便的排筏,從湖底挖出淤泥,摻和進一些泥土,厚厚地糊在排筏之上。待把很多這樣的排筏,連接在一起,固定到水裡的木樁上,這樣便造成了可以種植作物、蔬菜和花卉的「水上浮動園地」。他們的都城鐵諾奇蒂特蘭,就是以一個小島為中心,在周圍建造起大量「水上浮動的園地」的地方。阿茲特克人已經開始大量地伺養家禽,如雞、鴨、鵝、狗,還有火雞。靠近森林的男人,他們用弓箭、投槍(投矛器)等獵具進行打獵;而靠近水邊的人,則普遍地進行捕魚。
㈢ 阿茲特克人的主要食物有哪些
阿茲特克人同所有的印第安人一樣,主要是靠種植玉米為主要食物。同時,他們還種植蠶豆,種番茄、甘薯、可可和棉花。
霍奇米爾科的一處田園風光,圖為阿茲特克人發明的「浮園耕作法」,湖田之間水道縱橫交錯。由於土地的不足,他們發明了「水上浮動的園地」,用以進行擴大種植。這種「水上浮動的園地」,是在水上建立的一種種植基地,他們首先在水裡打上木樁,再用樹枝和蘆葦編成輕便的排筏,從湖底挖出淤泥,摻和進一些泥土,厚厚地糊在排筏之上。待把很多這樣的排筏,連接在一起,固定到水裡的木樁上,這樣便造成了可以種植作物、蔬菜和花卉的「水上浮動園地」。他們的都城鐵諾奇蒂特蘭,就是以一個小島為中心,在周圍建造起大量「水上浮動的園地」的地方。
阿茲特克人已經開始大量地伺養家禽,如雞、鴨、鵝、狗,還有火雞。靠近森林的男人,他們用弓箭、投槍(投矛器)等獵具進行打獵;而靠近水邊的人,則普遍地進行捕魚。
㈣ 阿茲特克人是如何建立「水上浮動的園地」的
「水上浮動的園地」,是在水上建立的一種種植基地,阿茲特克人首先在水裡打上木樁,再用樹枝和蘆葦編成輕便的排筏,從湖底挖出淤泥,摻和進一些泥土,厚厚地糊在排筏之上。待把很多這樣的排筏,連接在一起,固定到水裡的木樁上,這樣便造成了可以種植作物、蔬菜和花卉的「水上浮動園地」。他們的都城鐵諾奇蒂特蘭,就是以一個小島為中心,在周圍建造起大量「水上浮動的園地」的地方。
霍奇米爾科的一處田園風光,圖為阿茲特克人發明的「浮園耕作法」,湖田之間水道縱橫交錯。
㈤ 我國歷史上最著名的發明家是誰都發明了一些什麼
我國歷史上最著名的發明家是北宋時的沈括。
沈括(約1033~1097)
中國北宋科學家。字存中。錢塘(今浙江杭州)人。至和元年(1054),沈括以父蔭入仕,任海州沭陽縣(今屬江蘇)主簿 。修築渠堰 ,開發農田,頗有政績。治平三年(1066),入京編校昭文館書籍。熙寧年間,宋神宗趙頊用王安石為相,銳意改革,沈括也參與了當時的許多活動。八年夏,遼人意欲侵佔宋朝河東路沿邊土地,引起邊界糾紛。沈括以翰林侍讀學士的身分,奉使交涉。到遼廷後,據理力爭,先後6次辯論,遼人不能屈,獲成而還。他在出使途中繪記了遼國山川險阻及風俗人情,成《使虜圖抄》,上於朝廷。元佑二年(1087),他完成了在熙寧九年即已奉命編繪的「天下郡縣圖」,定名為《守令圖》。元佑三年,沈括移居到潤州(今江蘇鎮江),將他以前購置的園地,加以經營,名為「夢溪園」,在此隱居8年後去世。其間,寫成了他的科學名著《夢溪筆談》,以及農學著作《夢溪忘懷錄》(已佚)、醫學著作《良方》等。沈括所著詩文,在南宋時編成《長興集》41卷,今殘存19卷。沈括資質聰穎,勤於思考,並能夠向各行各業能者學習,在物理學、數學、天文學、地學、生物醫學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成就和貢獻,在化學、工程技術等方面也有相當的成就。此外,沈括在文學、音樂、藝術、史學等方面都有一定的造詣。為了紀念這位世界聞名的中國古代科學家,1979 年7月1日,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將該台在 1964年發現的一顆小行星(編號2027)命名為沈括。
沈括治水
沈括十分重視發展農業生產和興修水利。早在他青年時期任沭陽縣主簿的時候,就主持了治理沭水的工程,組織幾萬民工,修築渠堰不僅解除了當地人民的水災威脅,而且還開墾出良田七千頃,改變了沭陽的面貌,那時他只有24歲。在任寧國縣令的時候,他積極倡導並且主持在今安徽蕪湖地區修築規模宏大的堅固的萬春圩,開辟出能排能灌、旱澇保收的良田一千二百七十頃,同時還寫了《圩田五說》、《萬春圩圖書》等關於圩田方面的著作。
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沈括主持了汴河的水利建設。為了治理汴河,沈括親自測量了汴河下游從開封到泗州淮河岸共八百四十多里河段的地勢。他採用「分層築堰法」,測得開封和泗州之間地勢高度相差十九丈四尺八寸六分。這種地形測量法,是把汴渠分成許多段,分層築成台階形的堤堰,引水灌注入內,然後逐級測量各段水面,累計各段方面的差,總和就是開封和泗州間「地勢高下之實」。這在世界水利史上是一個創舉。僅僅四五年時間里,就取得引水淤田一萬七千多頃的顯著成績。在對地勢高度計算時,其單位竟細到了寸分,可見,沈括的治學態度是極其嚴肅認真的。
傑出的天文學家
沈括還是一個傑出的天文學家。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也就在沈括負責汴河水建設時,沈括還負責領導司天監,在任職期間,他先後罷免了六名不學無術的舊歷官,不計出身,破格推薦精通天文歷算、出身平民的准南人衛朴進入司天監,主持修訂新歷的重要工作。沈括和衛朴治學態度認真,對舊歷官憑借演算湊數的修歷方法非常不滿,主張從觀測天象入手,以實測結果作為修訂歷法的根據。為此,沈括首先研究並改革了渾儀、浮漏和影表等舊式的天文觀測儀器。
渾儀是測量天體方位的儀器。經過歷代的發展的演變,到宋朝,渾儀的結構已經變得十分復雜,三重圓環,相互交錯,使用起來很不方便。為此,沈括對渾儀作了比較多的改革。他一方面取消了作用不大的白道環,把儀器簡化、分工,再借用數學工具把他們之間的關系聯系起來(「省去月道環,其侯月之出入,專以歷法步之」);另一方面又提出改變一些環的位置,使它們不擋住觀測視線。沈括的這些改革措施為儀器的發展開辟了新的途徑。後來元朝郭守敬於元世祖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創制的新式測天儀器——簡儀,就是在這個基礎上產生的。
漏壺是古代測定時刻的儀器,由幾個盛水的容器裝置成階梯的形式,每一容器下側都有孔,依次往下一容器滴水漏水。最下面的容器沒有孔,裡面裝置有刻著時間標度的「箭」,隨著滴漏水面升高,「箭」就慢慢浮起,從顯露出來的刻度可以讀出時刻。沈括對漏壺也進行了改革。他把曲筒銅漏管改做直頸玉嘴,並且把它的位置移到壺體下部。這樣流水更加通暢,壺嘴也堅固耐用多了。
此外,沈括還製造了測日影的圭表,而且改進了測影方法。
沈括在《渾儀議》、《浮漏議》和《景表議》等三篇論文中介紹了他的研究成果,詳細說明改革儀器的原理,闡發了自己的天文學見解,在是我國天文學史上的具有重要的作用。
沈括和衛朴的一系列革新活動遭到守舊勢力的攻擊和陷害。在沈括和衛朴的堅決斗爭下,衛朴主持修訂的奉元歷終於在熙寧八年(公元1075年)修成頒行。但是,由於守舊勢力阻撓和破壞,比較先進的奉元歷只實行了十八年就被廢止了。但是沈括並不因此而灰心,在晚年又進一步提出了用「十二氣歷」代替原來歷法的主張。我國原來的歷法都是陰陽合歷,而「十二氣歷」卻是純粹的陽歷。它以十二氣作為一年,一年分四季,每季分孟、仲、季三個月,並且按節氣定月份,立春那天算一月一日,驚蟄算二月一日,依此類推。大月三十一天,小月三十天,大小月相間,即使有「兩小相並」的情況,不過一年只有一次。有「兩小相並」的,一年共有三百六十五天;沒有的,一年共三百六十六天。這樣,每年的天數都很整齊,用不著再設閏月,四季節氣都是固定的日期。至於月亮的圓缺,和寒來署往的季節無關,只要在歷書上註明「朔」、「望」就行了。沈括所設計的這個歷法是比較科學的,它既符合天體運行的實際,也有利於農業活動的安排。他預見到他的這一主張必定會遭到頑固守舊派的「怪怒攻罵」,極力阻撓,而暫時不能實行,但是,他堅信「異時必有用予之說者」。果然,近八百年後,偉大的農民革命政權——太平天國所頒行的天歷的基本原理和沈括的「十二氣歷」是完全一致的。現在世界各國採用的公歷,也就是陽歷,其實在分月上還不如沈括的「十二氣歷」合理。
物理學家+化學家+數學家
沈括對物理學研究的成果也是極其豐富而珍貴的。《夢溪筆談》中所記載這方面的見解和成果,涉及力學、光學、磁學、聲學等各個領域。特別是他對磁學的研究成就卓著。沈括在《夢溪筆談》中第一次明確地談到磁針的偏角問題。在光學方面,沈括通過親自觀察實驗,對小孔成像、凹面鏡成象、凹凸鏡的放大和縮小作用等作了通俗生動的論述。他對我國古代傳下來的所謂「透光鏡」(一種在背面能看到正面圖案花紋的銅鏡)的透光原因也做了一些比較科學的解釋,推動了後來對「透光鏡」的研究。此外,沈括還剪紙人在琴上做過實驗,研究聲學上的共振現象。
在化學方面,沈括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他在出任延州時候曾經考察研究漉延境內的石油礦藏和用途。他利用石油不容易完全燃燒而生成炭黑的特點,首先創造了用石油炭黑代替松木炭黑製造煙墨的工藝。他已經注意到石油資源豐富,「生於地中無窮」,還預料到「此物後必不行於世」,這一遠見已為今天所驗證。另外,「石油」這個名稱也是沈括首先使用的,比以前的石漆、石脂水、猛火油、火油、石腦油、石燭等名稱都貼切得多。在《夢溪筆談》中有關「太陰玄精」(石膏晶體」的記載里,沈括形狀、潮解、解理和加熱失水等性能的不同區分出幾種晶體,指出它們雖然同名,卻並不是一種東西。他還講到了金屬轉化的實例,如用硫酸銅溶液把鐵變成銅的物理現象。他記述的這些鑒定物質的手段,說明當時人們對物質的研究已經突破單純表面現象的觀察,而開始向物質的內部結構探索進軍了。
沈括在數學方面也有精湛的研究。他從實際計算需要出發,創立了「隙積術」和「會圓術」。沈括通過對酒店裡堆起來的酒壇和壘起來的棋子等有空隙的堆體積的研究,提出了求它們的總數的正確方法,這就是「隙積術」,也就是二階等差級數的求和方法。沈括的研究,發展了自《九章算術》以來的等差級數問題,在我國古代數學史上開辟了高階等差級數研究的方向。此外,沈括還從計算田畝出發,考察了圓弓形中弧、弦和矢之間的關系,提出了我國數學史上第一個由弦和矢的長度求弧長的比較簡單實用的近似公式,這就是「會圓術」。這一方法的創立,不僅促進了平面幾何學的發展,而且在天文計算中也起了重要的作用,並為我國球面三角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地理學家+醫學家
沈括在地學方面也有許多卓越的論斷,反映了我國當時地學已經達到了先進水平。他正確論述了華北平原的形成原因:根據河北太行山山崖間有螺蚌殼和卵形礫石的帶狀分布,推斷出這一帶是遠古時代的海濱,而華北平原是由黃河、漳水、滹沱河、桑乾河等河流所攜帶的泥沙沉積而形成的。當他察訪浙東的時候,觀察了雁盪山諸峰的地貌特點,分析了它們的成因,明確地指出這是由於水流侵蝕作用的結果。他還聯系西北黃土地區的地貌特點,做了類似的解釋。他還觀察研究了從地下發掘出來的類似竹筍以及桃核、蘆根、松樹、魚蟹等各種各樣化石,明確指出它們是古代動物和植物的遺跡,並且根據化石推論了古代的自然環境。這些都表現了沈括可貴的唯物主義思想。在歐洲,直到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人達.芬奇對化石的性質開始有所論述,比沈括晚了四百多年。沈括視察河北邊防的時候,曾經把所考察的山川、道路和地形,在木板上製成立體地理模型。這個做法很快便被推廣到邊疆各州。熙寧九年(公元1076年),沈括奉旨編繪《天下州縣圖》。他查閱了大量檔案文件和圖書,經過近二十年堅持不懈的努力,終於完成了我國制圖史上巨作《守令圖》。這是一套大型地圖集,共計二十幅,其中有大圖一幅,高一丈二尺,寬一丈;小圖一幅;各路圖十八幅(按當時行政區劃,全國分做十八路)。圖幅之大,內容之詳,都是以前少見的。在制圖方法上,沈括提出分率、准望、互融、傍驗、高下、方斜、迂直等九法,這和西晉.裴秀著名的制圖六體是大體一致的。他還把四面八方細分成二十四個方位,使圖的精度有了進一步提高,為我國古代地圖學做出了重要貢獻。
沈括對醫葯學和生物學也很精通。他在青年時期就對醫學有濃厚興趣,並且致力於醫葯研究,搜集了很多驗方,治癒過不少危重病人。同時他的葯用植物學知識也十分廣博,並且能夠實際出發,辨別真偽,糾正古書上的錯誤。他曾經提出「五難」新理論;沈括的醫學著作有《良方》等三種。現存的《蘇沈良方》是後人把蘇軾的醫葯雜說附入《良方》之內合編而成的。
唯物主義者
沈括具有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和發展變化的觀點。他認為「天地之變,寒暑風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並指出,「陽順陰逆之理,皆有所從來,得之自然,非意之所配也。」就是說,自然界事物的變化都是有規律的,而且這些規律是客觀存在的,是不依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而且這些規律是客觀存在的,是不依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他還認為事物的變化規律有正常變化和異常變化,不能拘泥於固定不變的規則。正是這些比較正確的思想觀點,促使他取得了那個時代在科學技術方面達到的高度成就。沈括曾提出已知的知識是有限的,人的認識是無限的觀點,對科學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唯物主義的思想傾向,還表現在沈括十分重視勞動群眾的實踐經驗和發明創造上,他不斷地從勞動人民那時汲取智慧和力量。他曾說:「至於技巧器械,大小尺寸,黑黃蒼赤,豈能盡出於聖人!百工、群有司、市井田野之人,莫不預焉」。為了探求醫葯知識,他「所至之處,莫不詢究,或醫師,或是巷,或小人,以至士大夫之家,山林隱者,無不求訪」。在《夢溪筆談》中,他以敬佩的態度記載了宋朝勞動人民在科學技術上的許多卓越貢獻。例如布衣畢(上日+下升)發明活字印刷術,民間匠師喻皓的建築成就和編著的《木經》,河工高超創造的合龍堵口的先進方法,平民天文數學家衛朴修歷的事跡,以及河北工作煉鋼、福建農民種茶等許多無名英雄在生產斗爭中取得的寶貴經驗,等等。正是由於沈括的詳細記述,才使得不少作出貢獻的勞動人民的業績得以保存流傳下來。
唯物主義的思想傾向,決定了沈括對於自然現象和科技成就的記述具有一定的科學性。他觀察和描述事物非常細致、具體、准確,沒有封建時代一般文人虛詞浮誇的壞習慣。因此,通過他的記述,我們能夠明確地判斷他那個時期生產技術和自然科學所達到的水平。例如,沈拓有關雷電、海市蜃樓、龍卷風、地震以及隕鐵等自然現象的記載,非常細致貼切而生動形象,使人們彷彿親臨現場。
沈括能夠用發展變化的觀點研究客觀事物,得出正確的結論。他在論述有關數學、氣象、醫葯等許多問題的時候,多次強調要因地因時制宜。例如古代規定二月和八月是采葯的季節, 是沈括指出,草葯生長由於受自然條件和栽培情況的影響,同時采葯又有取根、取葉、取芽、取花、取實等不同的要求,因此,要根據不同情況選下采葯時間,不可死板地「拘以定月」。沈括的這一見解是十分合理的。
沈括對一些自然現象並不停留在表面的觀察上,他還努力探求它的科學道理,提出對事物發展變化規律性的解釋。象對雁盪山諸峰和華北平原的形成原因、二十八宿的位置、化石的形成等許多問題的說明,是符合近代科學原理的。為了弄清陽燧(凹面鏡)成像的道理,他觀察空中飛鳥的影子情況,並親自移動自己的手,來比較成像的區別,終於作出了比較正確的解釋.這些都是他在科學事業上能夠獲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文武雙全
沈括文武雙全,不僅在科學上取得了輝煌的成績,而且為保衛北宋的疆土也做出過重要貢獻。北宋時期,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都十分尖銳。遼和西夏貴族統治者經常侵擾中原地區,擄掠人口牲畜,給社會經濟帶來很大破壞。沈括堅定地站在主戰派一邊,在熙寧七年(公元1074年)擔任河北西路察訪使和軍器監長官期間,他攻讀兵書,精心研究城防、陣法、兵車、兵器、戰略戰術等軍事問題,編成《修城法式條約》和《邊州陣法》等軍事著作,把一些先進的科學技術成功地應用在軍事科學上。同時,沈括對弓弩甲胄和刀槍等武器的製造也都作過深入研究,為提高兵器和裝備的質量做出了一定貢獻
㈥ 科學家發明的故事
一個新元素的誕生-居里夫婦是如何發現鐳的
1896年法國科學家亨利·伯克勒爾發現了鈾的放射現象,這引起了正在尋找博士論文題目的瑪麗·居里的極大興趣。放射性迷住了這位物理學家。在進行的大量實驗中,發現許多礦物的放射強度比根據其中鈾或釷的含量預計的強度大很多。她以極大的勇氣假定:這些礦物中含有一種新的元素。經過精確的推理,證實她在追蹤一種未知的元素,她高興極了。為了拿到這種新元素,她和丈夫開始了艱苦的工作歷程。他們購買了煉鈾殘渣,在一間被認為連放死屍都不適用的小木屋裡開始了四年的艱苦工作。在居里夫婦宣布鐳或許存在的四十五個月後,瑪麗終於打勝了這場持久戰,從數噸瀝青鈾礦中提煉出了0.1克氯化鐳。那一天他們工作的很辛苦,晚上回到家後,吃過飯,瑪麗給女兒洗完澡送去睡覺。他們又回到棚屋,走近他們的夢境。門開了,只見黑暗處有一個閃閃發光的亮點 瑪麗說不要開燈,她輕輕地走過去,鐳比他們想像的還要美。瑪麗像一小時前坐在女兒床前 那樣,身體前傾,深情地凝視著他們的鐳。她的同伴的手輕輕地撫摸著她的頭發。關於這個時期的經歷,居里夫人寫道:"我們沒有錢,沒有實驗室,而且幾乎沒有人幫助,我們把精 力完全用在工作上,到了晚上簡直是筋疲力盡。而我們生活中最好、最快樂的幾年,還是在這個簡陋的舊棚屋中度過的。" 在那 一時刻,居里夫 婦是深情的相互依偎,忘情的驚呼:找到了!經過苦苦追求,得之於一瞬的這第三境界最令人激動,也最難以言傳。他們為全人類做出了巨大貢獻!
㈦ 沈括的發明創造
沈括(約1033~1097)
中國北宋科學家。字存中。錢塘(今浙江杭州)人。至和元年(1054),沈括以父蔭入仕,任海州沭陽縣(今屬江蘇)主簿 。修築渠堰 ,開發農田,頗有政績。治平三年(1066),入京編校昭文館書籍。熙寧年間,宋神宗趙頊用王安石為相,銳意改革,沈括也參與了當時的許多活動。八年夏,遼人意欲侵佔宋朝河東路沿邊土地,引起邊界糾紛。沈括以翰林侍讀學士的身分,奉使交涉。到遼廷後,據理力爭,先後6次辯論,遼人不能屈,獲成而還。他在出使途中繪記了遼國山川險阻及風俗人情,成《使虜圖抄》,上於朝廷。元佑二年(1087),他完成了在熙寧九年即已奉命編繪的「天下郡縣圖」,定名為《守令圖》。元佑三年,沈括移居到潤州(今江蘇鎮江),將他以前購置的園地,加以經營,名為「夢溪園」,在此隱居8年後去世。其間,寫成了他的科學名著《夢溪筆談》,以及農學著作《夢溪忘懷錄》(已佚)、醫學著作《良方》等。沈括所著詩文,在南宋時編成《長興集》41卷,今殘存19卷。沈括資質聰穎,勤於思考,並能夠向各行各業能者學習,在物理學、數學、天文學、地學、生物醫學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成就和貢獻,在化學、工程技術等方面也有相當的成就。此外,沈括在文學、音樂、藝術、史學等方面都有一定的造詣。為了紀念這位世界聞名的中國古代科學家,1979 年7月1日,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將該台在 1964年發現的一顆小行星(編號2027)命名為沈括。
㈧ 降落傘是模仿什麼發明的是誰發明的
降落傘是模仿一些人從房子里用手跳下來,這是降落傘的雛形,降落傘起源於中國。
這是人類應用降落傘原理的最早記錄。據說大約在公元1306年,在元朝皇帝登基的盛大儀式上,朝廷上演了這樣一個節目:雜技演員拿著巨大的紙傘從高牆上跳下來。由於空氣阻力的原理,藝術家降落在地面上,安全可靠,這可以說是最早的跳傘練習。
降落傘最初是阿拉伯人發明的。1000多年前,萊特兄弟發明了飛機,一個阿拉伯人用木頭和斗篷建造了一架飛機,這被認為是第一個降落傘原型。
(8)發明浮動園地的是誰擴展閱讀:
降落傘的發明與應用:
20世紀30年代,隨著氣球的出現,為了保證漂浮人員的安全,特技表演場中的降落傘開始進入航空領域。據國外消息,當時有人做了一種絲骨架降落傘,放在氣球筐外,處於半開放狀態。
在雨衣下,有一根降落傘繩系在人體上。如果氣球墜毀,降落傘落在地上。這可能是第一個用於航空活動的降落傘。飛機問世後,降落傘得到了進一步的改進,以挽救飛行員在墜機中的生命。1911年,轟炸機機組人員開始配備一個可折疊和包裝飛行員艙內降落傘衣物和繩索的降落傘。
製作材料:
由於降落傘材料中有2/3是紡織材料,降落傘的性能與紡織材料密切相關。紡織材料在航空領域的應用逐漸形成了一個獨特的范疇。降落傘所用的紡織材料最初是絲綢、長絨棉和優質亞麻布,後來被尼龍長絲取代。
隨著芳香族聚醯胺纖維Kevlar-29和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的出現,降落傘的性能不斷提高和增強。降落傘織物的性能不僅取決於纖維材料,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降落傘織物的結構。
它們大多採用平紋組織,增加經紗和緯紗的密度,或在平紋組織的基礎上,用較粗的紗線在織物上形成格子狀,以提高織物的強度、抗撕裂性和手感。
㈨ 近年來著名的發明家有誰
愛因斯坦是科學家,但不是發明家,他是搞理論科學的,沒有發明過什麼東西。
我覺得近幾年來影響最大的發明莫過於個人PC、iphone、ipad之類的電子產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