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三國是誰創造的

三國是誰創造的

發布時間:2021-07-17 20:36:32

① 魏蜀吳三個國家的創造者是誰

三國(220年-280年)是中國東漢與西晉之間的一段歷史時期,主要有內曹魏、蜀漢、東容吳三個政權。赤壁之戰中曹操被孫劉聯軍擊敗,形成三國鼎立的雛型。
220年,曹丕篡漢稱帝,國號「魏」,史稱曹魏,三國歷史正式開始。次年劉備在成都接續漢朝,史稱蜀漢。222年劉備在夷陵之戰失敗,孫權獲得荊州大部。223年劉備去世,諸葛亮輔佐劉備之子劉禪與孫權重新聯盟、恢復國內生產。229年孫權稱帝,國號「吳」,史稱東吳,至此三國正式鼎立。

② QQ三國是誰創造的

你是指這個游戲還是值三國這個時代呢?
這個游戲是騰訊創造的
這個
時代當然是
歷史嘍
漢靈帝把

③ 三國演義是誰寫的

《三國演義》是我國古代小說史上長篇小說的開山之作。《三國

演義》的作者是元末明初人羅貫中,明朝嘉靖元年修髯子張尚德刊刻

的《三國志通俗演義》是該書最早的刻本,這一說法似乎已成定論。


此,學術界在探討其思想性和藝術性時,自然也都是基於上述認識,

把《三國演義》作為羅貫中的個人創作,結合他所處的那個時代來對

其作出種種論述的。然而,疑問也在不斷產生:羅貫中生活在元末明

初(有的學者推算出羅貫中大約在1329年前後創作了《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的第一次刊行是在明嘉靖元年,從元末明初到明嘉靖元

年(1522)近200年間,該書不見於任何記載,它是怎樣保存下來的?

羅貫中生當元末明初,當時既沒有成熟的小說理論,也沒有現成的長

篇小說可以借鑒,他是怎樣的天才,能夠創作出這樣一部不朽的巨著?

不過,因為嘉靖壬午本《三國志通俗演義》上明標為「羅貫中編次」,

這一說法也早已為學界所認同,盡管一些學者對此抱有疑問,因缺乏

充分的證據來推翻固有的觀點,終歸是疑者自疑,信者自信,傳統的

看法並未被動搖。

明代孤本黃正甫刊二十卷《三國演義》

要解決這一問題,考證《三國演義》的版本源流,顯然是最為關

鍵的。然而,這一工作又是非常繁難的。明清以來流傳至今的各種刻

本的《三國演義》,今知有30餘種,這些版本或存於國內或流於海外,

都是一般學者所難以見到的,有條件接觸這些版本的人實在不多。寓

居澳洲的柳存仁先生曾對海外所存《三國演義》的版本進行了較詳盡

的考察,認為明刻《三國志傳》系統的本子所依據的原本似應早於

《三國志通俗演義》而存在(請參閱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中國

古代小說研究——台灣、香港論集》所收柳存仁文《羅貫中小說之真

偽性質》);北京大學的周兆新先生在其所著《三國演義考評》一書

中,對國內現存的幾種《三國演義》刊本進行了詳細的對勘,得出了

與柳存仁先生大體相同的結論。這應當說是《三國演義》版本考證方

面一個不小的突破。此外,還有不少學者對《三國演義》版本的考證

下了不少工夫,英人魏安撰寫了一部《三國演義版本考》(上海古籍

出版社,1996年版),專門考證《三國演義》的版本源流。他共搜集

到35種版本,將其分為A、B、C、D四支,每一支又分若干分支。若從

分析版本流變方面看,魏安的工作可謂詳湛而卓有成效。但他的著眼

點是要追求羅貫中創作《三國演義》的原文(魏安1993年在普林斯頓

大學東亞系的博士學位論文題目即為《追求其原文:〈三國演義〉的

考證學》),所以,雖然考證精詳,但結論中卻有許多主觀假設,反

而加固了羅貫中創作《三國演義》這一說法。同樣,柳存仁和周兆新

二位先生也是在版本研究上突破了一層,卻仍然認同羅貫中創作《三

國演義》這一觀點。這就是說,前面所提出的疑問仍未破解。

筆者自1986年開始留意《三國演義》研究,在閱讀有關文獻和學

術論文的過程中,越發感到切實解決這一問題對於我們認識中國小說

發展史乃至認識我們這個民族的傳統文化都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

1992年我有幸考入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師從啟功先生和鄧魁英先生攻

讀中國古典文獻學博士學位,我把博士論文題目定為《三國演義研究》,

客觀上也有了考察該書版本的條件,因為國內所藏的十餘種《三國演

義》版本幾乎都在北京。為了得到正確的答案,我調查了北京各大圖

書館中所收藏的《三國演義》的各種版本,查閱了相關的文獻資料,

取得了大量證據。

這期間,最關鍵的是在國家圖書館查到了一部明代插圖孤本黃正

甫刊二十卷《三國演義》,該書在孫楷第先生《中國通俗小說書目》

中著錄為「明天啟間刻本」。從表面上看,在明刊《三國演義》各本

中,它的出現時間是較晚的,所以,一些學者雖早見過此書,卻未加

留意;英人魏安更將其列在D支的刪節本一類,未加考校。實際上,這

個黃正甫刊本是一個極其重要的早期刊本,只是它的真面目被掩蓋了

而已。該書的封面、序言、目錄和君臣姓氏附錄是明天啟三年補配的,

正文部分則是早期留下來的舊版!何以見得?一是該書封面標題為

《三國演義》,正文各卷卷首則標為《新刻京本按鑒考訂通俗演義全

像三國志傳》,誠所謂表裡不一;二是目錄字體與正文有異,且有部

分目錄文字與正文內相應的標題不一致。三是該書前有一篇「山人博

古生」所作的序,明言該書「不失本志原來面目,實足開斯世聾瞽心

花」。此前,沒有人看出這一點,這引起了我詳細考校此書的極大興

趣。我用此書同嘉靖本《三國志通俗演義》作詳細對勘,從書中詩詞、

注釋、故事敘述、文字運用等方面獲得了大量的證據,證明這個黃正

甫刊本的刊刻時間實比嘉靖本早20年以上(詳見筆者為人民大學出版

社2000年出版的黃正甫刊本《三國演義》所作的《前言》)。有關黃

正甫刊本的考證文章脫稿後,呈啟功先生審閱,先生看後說:「文章

寫得很扎實,解決了一個重大問題。」並對其中的個別論述提出了修

改意見。後來,我到北京圖書館將黃正甫刊本的影印件呈啟功先生目

驗,先生在認真審視了該書的版刻風格後,指出:「這確是明代早期

的民間坊刊本,證明你提出的證據是有說服力的。」這個黃正甫刊本

的發現,可以說使「嘉靖本《三國志通俗演義》為今所見最早刻本」

的固有觀念失去了依據。同時,從該書中也獲得了一些進一步探討

《三國演義》的成書與作者問題的線索。這個在福建出現的黃正甫刊

本的刊刻時間大約應當在公元1500年(明弘治十三年)以前,值得注

意的是,全書自始至終都沒有提到該書的作者為何許人,也就是說這

個今所見最早刻本並不標為「羅貫中編次」。另,柳存仁先生在《倫

敦所見中國小說提要》中曾提到一個朱鼎臣本,他對該書的目錄和題

署作了詳細的著錄,該本各卷卷首或無題署,或僅題作「書林梓」、

「建邑梓」,卷之十三題作「古臨沖懷朱鼎臣輯」,卷之十四又題作

「羊城仲懷朱鼎臣編輯」,並題「書林梓行」。從柳存仁先生所作的

文字說明看,他認為該書也是一個早於嘉靖本的刊本,卻也自始至終

不題為羅貫中撰或編次(這個版本出現得較晚,有待詳考)。因此,

我們完全有理由說,「後學羅本貫中編次」的字樣在並非最早刻本的

明嘉靖壬午本《三國志通俗演義》上出現,完全可能是書商為了鬻書

射利而貼上去的標簽。

《三國志通俗演義》的作者是羅貫中的說法根本靠不往

關於羅貫中,明初無名氏的《錄鬼簿續編》中有他的記載,該書

作者與羅貫中有交往,記載說羅貫中是「太原人」,卻沒有提到他叫

「羅本」(今人有說他名「本」字「貫中」,純屬附會)。只說他

「樂府隱語極為清新」,寫過三種雜劇。壓根沒有提到他創作《三國

志通俗演義》等小說,到了近200年以後的明中葉,他怎麼竟成了一個

天才的小說家?

羅貫中創作《三國志通俗演義》的說法,是嘉靖壬午本確定的。

該本前面有一篇蔣大器的《序》,《序》雲:「若東原羅貫中以平陽

陳壽傳,考諸國史,自漢靈帝中平元年,終於晉太康元年之事,留心

損益,目之曰《三國志通俗演義》。」可謂言之鑿鑿。然而此說卻有

兩處硬傷,一是將羅貫中的籍貫「太原」誤寫為「東原」;二是該書

所敘史事實起自「漢靈帝建寧元年(公元168年)」,「終於晉太康元

年(公元280年)」,前後總計113年史事。而蔣大器說該書所敘「自

漢靈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終於晉太康元年」,這就是說該書所

敘史事只有97年。豈不是睜著兩眼說混話?現在,我們發現了更早出

現的黃正甫刊本《三國演義》,該書前的《君臣姓氏附錄》標題下有

一行文字雲:「起漢靈帝戊申歲至晉世宗庚子歲止,首尾總計一百一

十三年事實。」(其他閩刻本中也有承襲這一說法的)這足以說明蔣

大器的《序》中關於《三國志通俗演義》的作者是羅貫中的說法根本

靠不往。

然而,要推翻像「羅貫中創作《三國演義》」這樣久已深入人心

的成說,沒有充分可靠的證據,是不會輕易被人們接受的。明黃正甫

刊本的發現,可謂是一個鐵證。此外,為了更加充分地證明這一點,

筆者還考察了自元末明初到明中對近200年間小說的發展,從《永樂大

典》等有關文獻中找到了大量的證據,證明所謂「小說史上的200年空

白」是一種十分荒誕的說法。從羅貫中生活的那個時代出現的《三國

志平話》的內容和流傳情況看,從元明時期的三國戲曲與《三國志通

俗演義》的關系來判斷,結論都是相同的,即在元末明初羅貫中生活

的那個時代,三國故事還不夠成熟,許多故事還沒有定形,憑羅貫中

一個人的智慧,無論如何也編寫不出《三國演義》中那麼多精彩的故

事來。應當說,這些考察獲得了大量重要的旁證,而從《三國演義》

本身,也有許多內證可以證明其成書時間實在羅貫中之後。例如「關

雲長五關斬將」的描寫,這故事寫關羽從許昌到滑州(今滑縣)去尋

找劉備。從地理上看,許昌到滑州直距離不過五百里,且是一馬平川,

關羽怎麼會翻山越嶺跑到洛陽、汜水、滎陽,繞了個大彎子去過關斬

將呢?顯然在地理描述上有錯誤。羅貫中是太原人,他如果寫《三國

演義》,不至於造成這樣的地理錯誤吧。

《三國演義》是「演義家」(即說書藝人)的共同創造

上述論證足以說明,《三國演義》的作者不是羅貫中,其成書時

間應當在明中葉。那麼,這部大書是怎樣創作出來的?胡適先生三十

年代曾在他所作的《三國演義序》中說:「《三國演義》不是一個人

做的,乃是五百年的演義家的共同作品。」他所說的「五百年」,應

當是從北宋到明中葉這段時間;他所說的「演義家」也應當是指如宋

人所說的「霍四九說三分」這樣的一代又一代的說書藝人。《三國演

義》中的精彩故事都是經這些說書藝人在口耳相傳的過程中不斷豐富

和完善起來的。到了明中葉,整個三國歷史的系列故事已經相當完善

之後,有眼光的書商看到了其中的商機,便與某個熟悉三國故事的下

層文人聯手,參閱《資治通鑒》(所謂「按鑒」)等史書,對這些三

國故事進行系統的整理(所謂「考訂」),寫成了這部「通俗演義」

式的「三國志傳」,然後付梓刊行。啟功先生曾談到有一本《龍圖耳

錄》,講包公的故事,所謂「耳錄」,就是有人在書場里聽說書藝人

講說包公的故事,每次回家後把它記錄下來,整理成這樣一部「耳錄」

的書。《三國演義》的產生亦當是如此。

《三國演義》最初的寫定者應是何方人士,可以推測他當是南方

人,這從他對中原地理的無知可以證明。此外,從語言上也能看出這

一點,黃權這個人物,在黃正甫刊本中第一次出現時,被誤寫成了

「王權」,「王」、「黃」同音造成字誤,也是南方方音所致。如果

是太原人羅貫中所寫,就絕不會出現這樣的錯誤。如前所述,早期出

現的《三國志傳》多由福建的書坊刊出,這個最初的寫定者也許就是

福建人,或者是蘇杭一帶的人。他究竟是誰呢?雖不得而知,但已無

關緊要。按照胡適先生的說法,「《三國演義》的作者、修改者、最

後寫定者,都是平凡的陋儒,不是有天才的文學家、也不是高超的思

想家」(同上)。這就是說,《三國演義》這部不朽的巨著,實際上

是由「演義家」(即說書藝人)們共同創造出來的,所以,這最初的

寫定者無論是誰都一樣,他對該書的創作並無多大貢獻。這就是說,

像《三國演義》這樣的大書,其中精彩的片段,都應當是由那些說書

藝人創作出來的。明代的長篇小說,大多都在每一段或每一回結束時,

有一句「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這是說書藝人在書場上為

了吸引聽眾而說的「賣關子」的話。到了這樣的小說被記錄下來時,

他的寫定者往往連這樣的話也抄錄了下來。可見,是不可以把這最後

的寫定者當成作者來看待的。也就是說,絕不可以把它的寫定者當成

該書的作者,更沒有理由把羅貫中封為天才的作家供奉在小說藝術的

殿堂中。

正因為如此,我們需要重新解讀《三國演義》,如何解讀呢?小

而言之,我們再閱讀《三國演義》時,不應當把它當作一本個人創作

的小說,更不應當結合羅貫中的思想和他所處的那個時代來探討該書

的思想性和藝術性,而應放開眼界,將此書置於歷史文化的大背景中

來予以探討。大而言之,我們應從探討《三國演義》的成書過程、思

想意蘊、藝術成就入手,結合探討其它幾部明代出現的古典小說名著

如《水滸傳》、《西遊記》、《金瓶梅》等的成書過程,惟其如此,

才有可能重新認識作為中國古代通俗文學的小說發展史。

馮其庸先生在審讀我的論文中,感到所探討的問題事關重大,為

了證實我的論述,馮先生親自到北京圖書館去查閱了這個黃正甫刊本,

而後寫出評價。中華書局編審柴劍虹先生則認為拙文有關論證「對於

推翻嘉靖壬午本為《三國志通俗演義》最早刊本的舊說,對於訂正羅

貫中為《三國演義》寫定之作者的成說,都有相當的學術價值。」但

上述各位學者,當時都對難以親見黃正甫刊本而感到遺憾。看不到黃

正甫刊本的原作,對於留意這一問題的專家學者們和廣大讀者來說,

無疑也是個遺憾。所幸人民大學出版社終於將這個黃正甫刊本《三國

演義》請下樓來,使世人得以一睹它的「廬山真面目」。

選自明黃正甫刊本「張松反難楊修」一節,其中「操令破板焚之」一語,嘉靖壬午本將其改為「遂令扯碎其書燒之」,並作來注雲:「柴世宗時方刊板,舊本書作『極』,差矣。今孫武子止有魏武帝注。」該注中所提到的「舊本」即當指黃正甫刊本,這是嘉靖壬午本以前已有刻本的鐵證。

嘉靖壬午本(1522)一致被認為是《三國演義》諸刻本中的最早刻本,但從該書文字刊刻之精美和「張永年反難楊修」一節中「遂令扯碎其書燒雲」一語下的這條注釋中提到「舊本」這一事實看,嘉靖本不可能是最早刻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所出黃正甫刊本《三國演義》。

④ 三國是誰寫的

羅貫中,漢族,山東東原人(今山東東平縣)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他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說家、戲曲家,是中國章回小說的鼻祖。 羅貫中的一生著作頗豐,主要作品有:劇本《趙太祖龍虎風雲會》、《忠正孝子連環諫》、《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說《隋唐兩朝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三遂平妖傳》、《粉妝樓》、代表作《三國演義》等。其故里有多種說法,山東東平羅庄、山西太原、清徐、祁縣、福建建陽。目前尚無確切最終定論。其墓地也有山西清徐、福建建陽等處,另有祠堂、紀念館等。

⑤ <<三國演義>>的創始人是誰

在《三國演義》全書出現以前,中國各類小說一般都篇幅短小,有些甚至只有幾十個字。三國演義是中國第一部長篇小說,中國小說如何由短篇發展至長篇,這點我們要注意。原來宋代講故事的風氣盛行,說書成為一種職業,說書人喜歡拿古代人物的故事作為題材來敷演,而陳壽《三國志》裡面的人物眾多,事件紛繁,正是敷演故事的最好素材。三國故事某些零星片段原來在民間也已流傳,加上說書人長期取材,內容越來越豐富,人物形象越來越飽滿,最後由許多獨立的故事逐漸組合而成長篇巨著。這些各自孤立的故事在社會上經過漫長時間口耳相傳,最後得到輾轉加工,集合成書,成為中國第一部長篇小說,這是一種了不起的集體創造。與由單一作者撰寫完成的小說在形態上有所不同,很值得我們注意。這種源出眾手的小說,後來還有神魔小說《西遊記》和另一講史小說《水滸傳》。三國演義對後來的小說相信有一定的啟導作用。講史文學的源流,這部巨著本身的文學價值,以及它對後世的影響,都值得我們深入討論。

三國故事在我國古代民間頗為流行。宋元時代即被搬上舞台,金、元演出的三國劇目達30多種。元代至治年間出現了新安虞氏所刊的《全相三國志平話》。元末明初羅貫中綜合民間傳說和戲曲、話本,結合陳壽《三國志》和裴松之注的史料,根據他個人對社會人生的體悟,創作了《三國志通俗演義》,現存最早刊本是明嘉靖年所刊刻的,俗稱「嘉靖本」,本書24卷。清康熙年間,毛綸毛宗崗父子辨正史事、增刪文字,修改成今日通行的120回本《三國演義》。

羅貫中1330年一1400年之間,名本,號湖海散人,明代通俗小說家。他的籍貫一說是太原今山西,一說是錢塘今浙江杭州,不可確考。據傳說,羅貫中曾充任過元末農民起義軍張士誠的幕客.除《三國志通俗演義》外,他還創作有《隋唐志傳》等通俗小說和《趙太祖龍虎風雲會》等戲劇。

⑥ 三國指哪三國,建立者分別都是誰

三國為魏、蜀、吳,建立者魏國是曹丕(註:曹操是奠基者,在其有生之年並未篡漢。),蜀國是劉備,吳國是孫權。

⑦ 三國時期到底是誰最先使用和發明了「空城計」,竟然不

不是諸葛亮發明的。在春秋時就以有人用過。諸葛亮的空城計是假的,他根本未用過。歷史上以「空城計」退兵的不少,最早的是春秋戰國時期鄭國以「空城計」智退楚軍的歷史記載,但其影響遠遠不如孔明的空城計。到了唐代開元年間,守將張守珪又用空城計,抵擋了吐魯蕃的一 次入侵。 歷史上有那 多空城計的故事,卻偏偏只有諸葛亮的空城計是假的。那麼多的空城 計並不為很多人所知曉,卻偏偏只有諸葛亮的空城計幾乎家傳戶曉.

⑧ 三國演義到底是誰寫的

《三國演義》

中國長篇歷史演義小說 。共120回 。元末明初羅貫中撰。又名《三國志通俗演義》、《三國志演義》。《三國演義 》是眾多的無名作者和文人作家集體創作的成果,它的成書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流傳演變過程。小說所依據的史料主要是晉代陳壽的《三國志》和南朝宋時裴松之的注。羅貫中在長期民間傳說、說話藝術和元雜劇中三國戲的基礎上,熔鑄進自己的生活體驗,再創造而成這樣一部宏傳的長篇巨著。
《三國演義》以三國時期的歷史為基本內容,通過藝術的想像和集中,概括了比三國時期遠為豐富的社會歷史內容。小說從漢靈帝建寧二年(169 )寫到晉武帝太康元年( 280 )晉滅吳統一全國為止的100多年的史事 , 其間著重描寫了大約半個世紀魏、蜀、吳三國的紛爭和興衰過程。《三國演義 》是一部以描寫封建統治集團之間的斗爭為內容的長篇小說 ,它對封建社會的歷史面貌(不局限於三國時期)和封建統治階級的本質特徵都有比較細致的描繪,生動地揭示了封建統治階級各政治集團之間勾心鬥角、爾虞我詐的丑惡關系。小說著力塑造的曹操形象具有很高的典型意義,在他身上作者概括進了歷史上剝削階級代表人物自私、殘忍、虛偽、奸詐等基本特徵。《三國演義》描寫不同統治集團之間的關系,以軍事斗爭為主。它長於描寫戰爭,側重於表現每次戰爭的特定條件、環境、雙方力量的對比,以及戰略戰術的運用等決定戰爭勝負的諸種因素,尤其注重於戰爭指導者主觀指導正確與否對戰爭勝負的決定意義。《三國演義》通過不同人物的塑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群眾的愛憎感情、道德觀念和理想願望。書中所表現的德治仁政、聖君賢相的社會理想,也符合長期戰亂中人民渴望過安定生活的要求。小說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在戰亂中人民群眾所遭受的深重苦難 。「尊劉抑曹」是《三國演義》的基本思想傾向,其中既包含了封建正統思想,也曲折地反映了在整個成書過程中特定歷史條件下形成的民族思想。小說還表現了忠、孝、節、義等封建倫理觀念及迷信思想。

《三國演義》插圖(清初刻本)

《三國演義》在藝術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情節曲折生動,引人入勝;塑造了曹操、諸葛亮、劉備、關羽、張飛、趙雲等眾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藝術結構既宏偉而又嚴密;小說的語言「文不甚深,言不甚俗」,具有獨特的風格。它是歷史演義小說的典範。
現存《三國演義 》的最早版本是明嘉靖元年( 1522 )刊印的《三國志通俗演義》 ,24卷240則 。明末題為「李卓吾批點」的《三國演義》,並240則為120回。清康熙年間。毛綸、毛宗崗父子進一步修訂《三國演義》,在思想內容、情節、回目、文字各方面都作了加工潤飾,並附評語,成為近代最通行的版本。

⑨ 三國志是誰發明的

《三國志》,二十四史之一,是由西晉史學家陳壽所著,記載中國三國時期的曹魏、蜀漢、東吳紀傳體國別史,是二十四史中評價最高的「前四史」之一。[1]

當時魏、吳兩國已有史書,如官修的王沈《魏書》、私撰的魚豢《魏略》、官修的韋昭《吳書》,此三書當是陳壽依據的基本材料。

蜀漢無史官一職,故自行採集,僅得十五卷。

陳壽前半生是在蜀漢度過,入仕後,受宦官黃皓排擠而不得志。蜀漢滅亡後,陳壽歷任著作郎,晚年多次被貶,屢次受人非議,歷經十年艱辛,完成了國別體史學巨著《三國志》。

三國志最早以《魏書》、《蜀書》、《吳書》三書單獨流傳。為了避免曹魏的《魏書》與北魏的《魏書》相互混淆,北宋王朝在咸平六年(1003年)將三書合為一書,最終成書。因此《三國志》是三國分立時期結束後文化重新整合的產物。此書完整地記敘了自漢末至晉初近百年間中國由分裂走向統一的歷史全貌。

《三國志》也是二十五史中最為特殊的一部,因為其過於簡略,沒有記載王侯、百官世系的「表」,也沒有記載經濟、地理、職官、禮樂、律歷等的「志」,不符合《史記》和《漢書》所確立下來的一般正史的規范。

⑩ 三國演義作者是誰

《三國演義》是元末明初小說家羅貫中根據陳壽《三國志》和裴松之註解以及民間三國故事傳說經過藝術加工創作而成的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與《西遊記》《水滸傳》《紅樓夢》並稱為中國古典四大名著。

該作品成書後有嘉靖壬午本等多個版本傳於世,到了明末清初,毛宗崗對《三國演義》整頓回目、修正文辭、改換詩文,該版本也成為諸多版本中水平最高、流傳最廣的版本。

《三國演義》可大致分為黃巾起義、董卓之亂、群雄逐鹿、三國鼎立、三國歸晉五大部分,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百年的歷史風雲,以描寫戰爭為主,訴說了東漢末年的群雄割據混戰和魏、蜀、吳三國之間的政治和軍事斗爭,最終司馬炎一統三國,建立晉朝的故事。

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斗爭與矛盾的轉化,並概括了這一時代的歷史巨變,塑造了一群叱吒風雲的三國英雄人物。

作者簡介:

羅貫中(約1330年—約1400年),元末明初小說家。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漢族,山西並州太原府人。羅貫中早年曾參與反元的起義斗爭。明朝建立之後,專心致力於文學創作。羅貫中編著的小說有《三國志通俗演義》、《隋唐志傳》《殘唐五代史演傳》《三遂平妖傳》。

其中《三國志通俗演義》(又稱《三國演義》)是羅貫中的力作,這部長篇小說對後世文學創作影響深遠。羅貫中有多方面的藝術才能,除小說創作外,尚存雜劇《趙太祖龍虎風雲會》。

閱讀全文

與三國是誰創造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會議記錄 瀏覽:94
版權貿易十一講 瀏覽:370
綜治辦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總結 瀏覽:903
知識產權局專業面試 瀏覽:75
馬鞍山市是哪個省的 瀏覽:447
馬鞍山市保安 瀏覽:253
股權轉讓樣本 瀏覽:716
工程管理保證書 瀏覽:198
社區矛盾糾紛排查匯報 瀏覽:352
新疆公共就業服務網登陸 瀏覽:316
侵權著作權案件審理指南上海 瀏覽:145
馬鞍山陸建雙 瀏覽:853
北京東靈通知識產權服務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 瀏覽:6
海南證券從業資格證書領取 瀏覽: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