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風箏是韓信發明的

風箏是韓信發明的

發布時間:2021-07-17 20:20:12

㈠ 風箏是如何發明

風箏是為了軍事的需要才發明的。相傳2000多年前,春秋戰國時期的魯班就曾回削竹為鵲,「做木鳶以窺宋答城」。魯班創制的木鳶,可以稱之為風箏之祖了。

據史料記載,風箏的發明者是漢朝的韓信。清人筆記中有這樣的傳說:楚漢相爭時,韓信率軍圍項羽於垓下,韓信令人以牛皮製風箏一具,叫身材輕巧的張良乘著風箏飛上天空,吹起思鄉之曲,使八千楚軍產生了思鄉怨情,紛紛離去,從而戰勝了項羽。明朝陳眉公寫的《白石樵真稿·辯風箏》一文中記有:北朝文宣帝十年時,官府大殺姓元之人。為救出在押鄉親,一名叫黃頭兒的人率人放起風箏,使押在金鳳樓的親均乘風箏飛走了。

㈡ 風箏是誰發明的

風箏,是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紙或絹,拉著系在上面的長線,趁著風勢可以放上天空,深受人們喜愛。
風箏是由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發明於中國東周春秋時期,至今已2000多年。相傳墨翟以木頭製成木鳥,研製三年而成,是人類最早的風箏起源。後來魯班用竹子,改進墨翟的風箏材質。直至東漢期間,蔡倫改進造紙術後,坊間才開始以紙做風箏,稱為」紙鳶「。
到南北朝時,風箏開始成為傳遞信息的工具;從隋唐開始,由於造紙業的發達,民間開始用紙來裱糊風箏;到了宋代,放風箏成為人們喜愛的戶外活動。宋人周密在《武林舊事》寫道:「清明時節,人們到郊外放風鳶,日暮方歸。」「鳶」就指風箏。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宋蘇漢臣的《百子圖》里都有放風箏的生動景象。
公元1600年,東方的風箏(菱形)傳到了歐洲。
第一種說法認為,風箏起源於先秦時代。此據有《韓非子外儲說左》記載「墨子為木鳶,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另據為《鴻書》記載:魯班也曾製作過木鳶,曰:「公輸班制木鳶以窺宋城」。因墨子與魯班同是魯國人,據此說推斷風箏鼻祖「木鳶」發源於齊魯一帶。近代持此說的還有曹雪琴,在他的《南鷂北鳶考工志》中這樣寫道:
觀夫史籍所載,風鳶之由來久矣,可征者實寡,非所詳也;惟墨子作木鳶,三年而飛之說,或無疑焉。蓋將用之負人載物,超險阻而飛達,越川澤而空遞;所以輔輿馬之不能,補舟楫之不逮者也。揆其初衷,殆欲利人,非以助暴;夫子非攻,故其法卒無所傳。
第二種說法是,韓信是風箏的發明者。依據是宋人高承在《事物紀原卷八紙鳶》中說:俗謂之風箏,古今相傳,雲是韓信所作。高祖之徵陳郗也,信謀從中起,故作紙鳶放之,以量未央宮遠近,欲以穿地隧入宮中也。蓋昔傳如此,理或然矣。
第三種說法認為風箏的發明年代在南北朝時期,即羊車兒之說。支持此說的文章引用的不少,在《資治通鑒》是這樣描述的:
高州剌史李遷仁、天門太守樊文皎,將援兵萬餘人至城一。台城與援軍信命已絕。有羊車兒獻策,作紙鴟系以長繩,寫敕於內,放以從風,冀達眾軍,題雲:「得鴟送援軍,賞銀百兩。」太子自出太極殿前乘西北風縱之。賊怪之,以為厭勝,射而下之。
第四種說法是:風箏由五代時期的李鄴發明的。所見文著有明代陳沂在《詢芻錄風箏》中這樣寫道:
五代李鄴於宮中作紙鳶,引線乘風戲。後於鳶首,以竹為笛,使風入竹,如鳴箏,故名風箏。
第五種說法是由柴茂智先生和劉忠先生在其合著的《風箏的製作與和放飛》一書中提出來的一種新的見解。他們認為,風箏的直系祖先不是木鳶,而是測風的鳶旗。鳶旗緣於以鳥羽測風。

㈢ 風箏真的是韓信發明用作戰斗時助力戰斗的嗎

風箏的來源到現在在民間有很多的說法,其中一種很可信的說法就是韓信發明了風箏作為戰斗時的助力戰斗工具。韓信是古代最傑出的軍事家,他用兵如神料事如神,往往在用兵的時候能夠出其不意把項羽打得丟盔棄甲。在項羽和劉邦的最後一戰中韓信再次出現在項羽的面前,曾經這個項羽看不起的草莽成為了項羽內心最恐懼最敬佩的將軍,韓信利用自己發明的風箏上敷竹笛,夜晚放到高空中,北風吹響了空中的竹笛,這凄凄慘慘的聲音讓很多的士兵想起了家鄉的聲音。

韓信在兵法上指導如何進退,在政治上卻不知深淺。他沒有想到自己曾經誓死效忠的人事殺死自己的劊子手。

㈣ 風箏的起源是韓信嗎

風箏的起源

風箏為中國人發明,相傳墨翟以木頭製成木鳥,研製三年有成,是人類最早的風箏起源,後來其學生魯班用竹子,改進墨翟的風箏材質,更而演進成為今日多線風箏.
十三世紀時,義大利馬可波羅自中國返歐後,始傳到世界各地.
據古書記載:「五代李鄭於宮中作紙鳶,引線乘風為戲,後於鳶首以竹為笛,使風入竹,聲如箏鳴,故名風箏.」故而不能發出聲音的叫「紙鳶」,能發出聲音的叫「風箏」.
古代風箏,曾被用於軍事上之偵察工具外,更進行測距,越險,載人的歷史記載.
南北朝-風箏曾是被作為通訊求救的工具.梁武帝時,侯景圍台城,簡文嘗作紙鳶,飛空告急於外,結果被射落而敗,台城淪陷,梁武帝餓死留下這一風箏求救的故事.
北齊-文宣帝高洋,將人綁上翅膀,令人從高塔跳下摔死,名為「生」.
漢朝-楚漢相爭,韓信曾令人製作大型風箏,並裝置竹哨弓弦,於夜間漂浮楚營,使其發出奇怪聲音,以瓦解楚軍士氣.
唐代-將被用於軍事上的風箏,已漸轉化為娛樂用途,並於宮庭中出放風箏.
宋代-把放風箏做為鍛練身體的功能,百姓在清明節時,將風箏放的高而遠,然後將線割斷,讓風箏帶走一年所積之霉氣.
明代-以風箏載炸葯,依「風箏碰」的原理,引爆風箏上的引火線,以達成殺傷敵人之目的.
清乾隆-即有雙紙控制風箏詳圖尺寸與解說.
日據時代-因軍事的理由禁止放風箏,因為鮮艷的風箏可傳遞給敵方訊息,並提供飛機轟炸的目標.
二次世界大戰美軍曾用特技風箏做活動靶,訓練打靶.
1980年,風箏開始廣受喜愛,除原來雙線外,並演變成三線,四線的技術風箏或特技風箏.

風箏真正的考起源,現在已無法證。有些民俗學家認為,古人發明風箏主要是為了懷念世故的親友,所以在清明節鬼門短暫開放時,將慰問故人的情意寄託在風箏上,傳送給死去的親友。

風箏,古時稱為「鷂」,北方謂「鳶」。大多數的人認為風箏起源於中國,而後廣傳於全世界,是一種傳統的民間工藝品。實際上,中國最早出現的風箏是用木材作的。春秋戰國時,東周哲人墨翟(公元前478-392年),曾「費時三年,以木製木鳶,飛升天空...」。墨子在魯山(今山東濰坊境內),「斫木為鷂,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這是說墨子研究試制了三年,終於用木板製成了一隻木鳥,但只飛了一天就壞了。墨子製造的這只「木鷂」(或「木鳶」)就是中國最早的風箏,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風箏。(約紀元前300年左右),距今已有二千四百年。

直至東漢期間,蔡倫發明造紙術後,坊間才開始以紙做風箏,稱為「紙鳶」。因此可以推斷,中國風箏已有兩千年以上歷史了。

墨子把制風箏的事業傳給了他的學生公輸班(也稱魯班),<墨子‧魯問篇>中說,魯班根據墨翟的理想和設計,用竹子做風箏。魯班把竹子劈開削光滑,用火烤彎曲,做成了喜鵲的樣子,稱為「木鵲」,在空中飛翔達三天之久。<鴻書>上說:「公輸班制木鳶以窺宋城」。

最初風箏常被利用為軍事工具,用於三角測量信號、天空風向測查和通訊的手段。就如春秋時期,魯班『制木鳶以窺宋城』。

公元前190年,楚漢相爭,漢將韓信攻打未央宮,利用風箏測量未央宮下面的地道的距離。而垓下之戰,項羽的軍隊被劉邦的軍隊圍困,韓信派人用牛皮作風箏,上敷竹笛,迎風作向(一說張良用風箏系人吹簫)漢軍配合笛聲,唱起楚歌,渙散了楚軍士氣,這就是成語「四面楚歌」的故事。

在正史中也有關於風箏的記載,時間較五代更早,其一是南朝的〔侯景之亂〕,梁武帝被候景圍困,城牆被包圍。曾放風箏向外求援,據南史卷八十「候景傳」中所述,在梁武帝蕭衍大清三年(公元549年)時,候景作亂,叛軍將武帝圍困於梁都建鄴(即今南京),內外斷絕,有人獻計製作紙鴉,把皇帝詔令系在其中,當時太子簡文在太極殿外,乘西北風施放向外求援,不幸被叛軍發覺射落,不久台城即遭攻陷,梁朝從此也衰微滅亡。這是簡文施放風箏向外求救不幸失敗的故事。

相傳在公元前五世紀時,希臘的阿爾克達斯就發明了風箏,可惜後來失傳。直到公元十三世紀,義大利人馬可波羅從中國返回歐洲後,風箏才開始在西方傳播開來。

又從其它考據證實,約第十世紀傳至韓國再至日本,十三、四世紀才傳至歐洲。

㈤ 誰發明了風箏

說起風箏的起源,學術界有以下幾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認為風箏起源於先秦時代。據《韓非子·外儲說左》記載「墨子為木鳶,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另據《鴻書》記載魯班也曾製作過木鳶。因墨子與魯班同是魯國人,據此說推斷風箏鼻祖「木鳶」發源於齊魯一帶。
第二種說法認為韓信是風箏的發明者。依據是宋人高承在《事物紀原·卷八紙鳶》中說:「俗謂之風箏,古今相傳,雲是韓信所作。高祖之徵陳郗也,信謀從中起,故作紙鳶放之,以量未央宮遠近,欲以穿地隧入宮中也。蓋昔傳如此,理或然矣。」
第三種說法認為風箏的發明年代在南北朝時期,即羊車兒之說。《資治通鑒》是這樣描述的:「高州刺史李遷仁、天門太守樊文皎,將援兵萬餘人至城一。台城與援軍信命已絕。有羊車兒獻策,作紙鴟系以長繩,寫敕於內,放以從風,冀達眾軍,題雲:『得鴟送援軍,賞銀百兩。』太子自出太極殿前乘西北風縱之。賊怪之,以為厭勝,射而下之。」
第四種說法認為風箏由五代時期的李鄴發明的。明代陳沂在《詢芻錄·風箏》中這樣寫道:「五代李鄴於宮中作紙鳶,引線乘風戲。後於鳶首,以竹為笛,使風入竹,如鳴箏,故名風箏。」

㈥ 風箏是誰發明的

風箏發明於中國,至今已有近2000
年的歷史。傳說風箏的發明人是劉邦的大將韓信。他把楚國軍隊困在垓下時,製造風箏,叫身材輕巧的張良坐著風箏,飛上天空,高唱楚歌,使歌聲順風傳送到遠處的楚營里,是為「四面楚歌」。
風箏最初是為了軍事需要而發明的。自漢朝以後一直到唐朝,風箏還是軍用品。爾後才從軍用逐漸轉到游戲、娛樂。風箏在本質上是一種重於空氣的飛行器,它是利用空氣動力升空的原始飛行器,其飛行原理和現代飛機相似。它大約在14
世紀傳入歐洲,對飛機的發明有重要影響,可以說風箏是現代飛機的祖先。
人類飛行最早是受到動物,特別是鳥類飛行的啟發。當時的人,以為只要插上帶羽毛的翅膀,就可以像鳥兒一樣自由飛翔。我國西漢末年的王莽時代,就有人做了嘗試。據《漢書·王莽傳》中說:漢朝為了攻打匈奴,玉莽廣泛徵募有特殊技能的人。一天,來了一位打獵的青年,說自己會飛,可以從空中偵察匈奴。王莽說:好,那就請你飛起來讓我看看吧。這位自稱會飛的青年用大鳥的羽毛做了一副大翅膀,用繩子綁在兩臂上,他的頭和身上都披戴羽毛,把翅膀、羽毛用環和帶子系住,只見他把兩翼左右平伸,像老鷹一樣,從高空滑翔下來,飛了幾百步遠。可惜,由於無法控制速度,他在落地時摔成重傷。這是我國史書上記載的最早的人力飛行試驗,這位勇敢的青年可以算是近代滑翔機的創始者了。

㈦ 風箏發明者是誰

不少外國專家、學者評論說:鳳箏是中國傳統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在《世界科技》一書中把風箏列為中華民族向歐洲傳播的重大科學發明之一;美國華盛頓國家航空和空間博物館中明確記載:「最早的飛行器是中國的風箏和火箭。」這充分說明,中國是世界上最早製作風箏的國家。國外多以「飛唐」、「飛龍」譽之。
風箏,是一種以線牽拉,藉助風力升空的玩具,我國北方稱為「紙鳶」,南方稱為「鷂子」。後來不斷改進,在紙鳶頭上裝有竹笛或琴弦,微風一吹,便發出古箏奏鳴之音,悅耳動聽,由此得名為「風箏」。每到陽春三月,風箏高放,五彩繽紛,裊裊飄搖,猶如只只輕盈的蝴蝶、振翅的小鳥在空中爭奇斗艷,情景十分有趣。魯迅先生在《風箏》一文中曾對鄉村放風箏時的情景作了一番具體描寫:「故鄉的風箏時節,是春二月,倘聽到沙沙的風輪聲,仰頭便能看見一個淡墨色的蟹風箏或嫩藍色的蜈蚣風箏。……但此時地上的楊柳已經發芽,早的山桃也都吐蕾,和孩子們天上的點綴相照應,打成一片春日的溫和。」不久前,在上海中山公園舉行的首屆民俗風情游藝會的中央廣場上空,幾十隻凌雲高越、各帶巧思的濰坊風箏,組成了一幅絢麗多姿、光彩奪目的美麗圖景。的確,在氣候宜人的春秋佳日,雲淡風輕,人們到郊外曠野去放自己製作的各種各樣的風箏,眼看它隨風扶搖,高入雲霄,不僅是一種賞心樂事,也是一項有益於身心健康的體育活動。
如同許多古老的文化成果一樣,風箏首先出現在中國大地的天空上,且問世年代久遠。那麼,風箏究竟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其發明權應該歸誰呢?這是一個眾說紛壇的問題。
據考證,紙鳶的前身是木鳶,其實是古人所製造的早期飛行器。可惜這種技藝久巳失傳,古籍上只有片斷的記載。有人認為,最早發明風箏的是春秋戰國時的魯班。《墨子。魯問》篇說:「今輸子(即魯班)削竹木以為鵲(象鷹一樣的風箏)。成而飛之,三日不下。」《淮南子。齊俗》稱:「魯般(班)墨子,以木為鳶而飛之,三日不集」,再次肯定了這種說法。《鴻書》則更明確地記載道:春秋時期,魯國欲攻打宋國,於是「公輸般為木鳶以窺宋城」。《意林》卷三也說:「魯班刻木鳶,飛三日不下」。《抱朴子。釋滯》也道:「公輸飛木之翩翱。」所謂「木」就是「木鳶」的同義詞。可見,如果把木鳶作為中國最早的風箏來看的話,那麼,魯班不僅是中國木工的創始人,而且還是最早製作中國風箏的先驅者。從風箏的產生過程來看,遠在古代,人類就嚮往著飛上天空,嚮往著掙脫一切羈絆的自由,因而也產生了許多充滿幻想的美麗的故事,木鳶的出現正是這種幻想的產兒。從魯班當時的特殊地位看,以他的手藝是極有可能製作出木鳶這類原始的飛行器的。
也有學者指出,「鵲」與「鳶」有別,說魯班作「木鳶」不可信。據古文獻考證,世界上第一隻風箏是墨子製作的。《墨子》說:「斫本為鷂,三年而成,蜚(飛)一日而敗」;《韓非子。外儲說左上》記載:「墨子為木鳶,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這「鷂」、「鳶」方是中國風箏之雛型。
不少專家對此指出,把「木鳶」說成是最早的風箏。實乃千古錯案。「木鳶「是用木頭製作的靠滑翔前進的鳥形飛行器,而風箏則是用紙糊以牽引為動力的飛行器。據此,他們認為風箏實由漢初名將韓信所發明。根據是:(1 )宋高承《事物紀原》記載說:「紙鳶俗渭之風箏,古今相傳雲是韓信所作。高祖之徵陳豨也(公元前196 年),信謀從中起,故作紙鳶,放之以量未央官遠近,欲以穿地隧入官中也。「(2 )王三聘《古今事物考》亦有同樣記載。又傳劉邦與項羽決戰時,韓信率大軍圍楚軍於垓下,日夜趕制了一隻風箏,派一個身輕的人坐在上面。乘著夜風悄然來到楚官上空,唱起了凄涼哀婉的楚歌,致使楚兵思鄉心切,軍無鬥志,最後一敗塗地。這些傳說雖不可盡信。但以紙作風箏在漢朝就已出現,卻是可能的。若此,則風箏的發明權就該歸韓信所有了。
有人指出,古籍所記韓信製作「紙鳶」的文字中都未提到用繩子牽引這個關鍵問題,因而很難說韓信是風箏的發明者。五代的李鄴剖篾扎架,糊紙引線,方最早發明了風箏。《詢芻錄》說:「紙鳶又名風鳶。初五代漢李鄴於宮中作紙鳶,引線乘風為戲,後於鳶者以竹為笛,使風人作聲,如箏鳴,俗呼風箏。」朗瑛的《七修類稿》也載:「紙鳶本五代漢隱帝與李鄴所造,為宮中之戲者。」這都證明,風箏的真正發明者為五代的李鄴。
其實,這種風箏的首創下延到五代十國的觀點,恐怕是不確切的,因為遠在南北朝時期的蕭梁時代,風箏就已經使用於軍事方面了。據《獨異志》記載:「梁武太清三年,侯景圍台城,簡文縛紙鳶,飛空告急於外。」這就是說:南北朝時的候景帶兵圍困粱武帝於台城,軍事謀土羊侃給梁武帝想出了一個妙法:在城裡放風箏,把討救兵的告急文書通過空中的風箏送了出來。
不久,援兵趕到,梁武帝才被救出重圍。而梁武帝太清三年,即公元549 年,這比五代十國時的李鄴要早整整四個世紀。其實,至少在唐代,風箏不僅用於軍事,也成了人們娛樂的高級玩具。風箏上不僅裝有弦或笛,有的還把明亮豪華的燈籠帶上夜空,那景緻無疑是很動人的。從上面的證據來看,說五代的李鄴發明了風箏是不確切的,它的真正發明者是誰,至今還是個未解之謎。
大約在18世紀中葉,風箏傳到了國外,並和不少國外著名科學家結下了緣分。1752年,美國的富蘭克林,在雷雨到來時,利用風箏證實了雷電原是雲層中的放電現象,從而揭守了雷電的奧秘,使風箏為科技史上增添了光輝的一頁。1915年,在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天津風箏藝人魏無素製作的彩繪風箏,榮獲了金質獎章。第二年,北京巧手哈長英製作的花式風箏,也獲得了銀質獎章。北京風箏藝術公司的費寶齡所研製的蝴蝶、燕子、齊天大聖等風箏,曾先後在20多個國家展出,受到了國際行家的贊美和好評。天津著名的楊柳青風箏廠生產的200 多種產品,已遠銷英、美、法以及香港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近年來,我國最大的風箏產地——濰坊所生產的各類特色風箏,更是在國內外市場上走俏。我國古老的風箏,現已風靡全球,當今不少國家興起了「風箏熱」。法國與我國電影工作者還曾合作拍攝過一部電影,片名就叫《風箏》,風箏已經成為各國人民友誼的紐帶了。另外。國外現在還盛行「乘風箏飛行」的體育項目:運動員手攀風箏,腳踏滑板,佇立水面,向前快速滑行。
目前,包括風箏的發明權是誰等問題在內的有關風箏藝術的探討,正吸引著眾多的中外學者和一般市民,相信風箏的發明時間、創始人等問題,不久將被徹底弄清。

</TD></TR></TBODY></TABLE>

㈧ 風箏是由誰發明的

風箏發明者是墨翟(相傳)。

風箏是由古代勞動人民發明於中國東周春秋時期,至今版已2000多年。相傳墨翟以木頭制權成木鳥,研製三年而成,是人類最早的風箏起源。後來魯班用竹子,改進墨翟的風箏材質,更而演進成為今日多線風箏。

到南北朝時,風箏開始成為傳遞信息的工具;從隋唐開始,由於造紙業的發達,民間開始用紙來裱糊風箏;到了宋代,放風箏成為人們喜愛的戶外活動。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宋蘇漢臣的《百子圖》里都有放風箏的生動景象。

(8)風箏是韓信發明的擴展閱讀:

風箏的構造:

風箏的形狀主要是模仿大自然的生物,如雀鳥、昆蟲、動物及幾何立體等。而圖案方面,主要由個人喜好而設計,有宣傳標志、動物、蝴蝶、飛鳥等,琳琅種種。

風箏的建造材料除了絲絹、紙張外,還有塑膠材料。骨桿有竹篾、木材及膠棒。有人設計出一種無骨風箏,它的結構是引入空氣於絹造的風坑之內,令風箏形成一個輕輕飄的氣枕,然後乘風而上。

中國、馬來西亞、菲律賓及日本等,亦有一種大形的風箏,每到風箏節就將它放到蔚藍的天空,該等風箏之尺碼由十至二十尺不等。骨桿則用大竹升來造,由百餘人來放。

閱讀全文

與風箏是韓信發明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會議記錄 瀏覽:94
版權貿易十一講 瀏覽:370
綜治辦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總結 瀏覽:903
知識產權局專業面試 瀏覽:75
馬鞍山市是哪個省的 瀏覽:447
馬鞍山市保安 瀏覽:253
股權轉讓樣本 瀏覽:716
工程管理保證書 瀏覽:198
社區矛盾糾紛排查匯報 瀏覽:352
新疆公共就業服務網登陸 瀏覽:316
侵權著作權案件審理指南上海 瀏覽:145
馬鞍山陸建雙 瀏覽:853
北京東靈通知識產權服務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 瀏覽:6
海南證券從業資格證書領取 瀏覽: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