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算盤是哪個朝代發明的
算盤的來歷,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00年,據說我國當時就有了"算板"。古人把10個算珠串成一組,一組組排列好,放入框內,然後迅速撥動算珠進行計算。 算盤究竟是何人發明的,現在無法考察。但是它的使用應該是很早的。東漢末年,數學家徐岳《數術紀遺》載:「珠算控帶四時,經緯三才。」北周甄鸞注雲:「刻板為三分,位各五珠,上一珠與下四珠色別,其上別色之珠當五,其下四珠各當一。」漢代即有算盤,但形制於近日不同 。不過,中梁以上一珠當五,中梁以下各珠當一,則與現代相同,又據徐岳說,他的老師劉洪曾問學於道家天目先生,天目先生解釋了14種計算方法,其中一種就是珠算,可見至遲在東漢已經出現算盤。有些歷史學家認為,算盤的名稱,最早出現於元代學者劉因(1249——1293年)撰寫的《靜修先生文集》里。在《元曲選》無名氏《龐居士誤放來生債》里也提到算盤。劇中有這樣一句話:「閑著手,去那算盤里撥了我的歲數。」公元1 算盤
274年,楊輝在《乘除通變算寶》里,1299年朱世傑在《算學啟蒙》里都記載了有關算盤的《九歸除法》。公元1450年,吳敬在《九章詳注比類演算法大全》里,對算盤的用法記述較為詳細,張擇瑞在《清明上河圖》中畫有一算盤,可見,早在北宋或北宋以前我國就已普遍使用算盤這一計算工具了。
2. 算盤是什麼時候發明的誰發明的
算盤最早是由東漢末數學家徐岳發明的。
「珠算」一詞最早見於東漢徐岳所撰的《數術版記遺》,權其中有雲:「珠算控帶四時,經緯三才。」大意是:把木板刻為3部分,上、下兩部分是停游珠用的,中間一部分是作定位用的。每位各有5顆珠,上面一顆珠與下面四顆珠用顏色來區別,後稱之為「檔」。上面一珠當五,下面四珠每珠當一。
(2)什麼時期什麼人發明了算盤擴展閱讀:
我國的算盤由古代的「籌算」演變而來。「籌算」就是運用一種竹簽作籌碼來進行運算。唐代末年,已見籌算乘除法的改進,到宋代產生了籌算的除法歌訣。15世紀中期,《魯班木經》中有製造算盤的規格。由於算盤普及,論述算盤的著作也隨之產生,流行最久的珠算書是1593年明代程大位所輯的《演算法統宗》。
由於珠算盤運算方便、快速,幾千年來一直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普遍使用的計算工具,即使現代最先進的電子計算器也不能完全取代珠算盤的作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剛剛在亞塞拜然首都巴庫通過,珠算正式成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也是我國第30項被列為非遺的項目。
3. 算盤的發明者是誰,是在什麼時候,什麼地點發明的
算盤是隸首發明的,隸首是黃帝時代的人。隸首為何發明算盤?事情還得從黃帝說起。
黃帝打敗了炎帝,天下的產權都歸黃帝所有。黃宮的財物越來越多,算帳成了大問題。那時候算帳方式是結繩記事、刻木為號。就是在繩子上打結或在木板上刻上記號。比如張三借給李四穀子十斤,張三就得在繩子上打十個結,或者在木板上用刀刻上十個記號。百姓之間的小帳用結繩刻木還能對付,黃宮財產收入若用結繩刻號來計算,估計每年算帳累死的人和現在的礦難有一拼。負責黃宮財務的官員們嫌結繩刻號太麻煩,集體偷懶發明了一句成語:「不計其數」。每年秋後向黃帝報帳時,都在帳本上寫上「不計其數」。這些人的小聰明騙得了自己,卻騙不了心中有數,集聖明英明於一體的黃帝。
黃帝每天和素女研究、探索房中術之餘,也研究「不計其數」是個什麼數?雖說天下都歸了黃帝,可黃帝的心眼還是很小的,對「不計其數」疑心大起。難怪黃帝起疑心,那些記帳的官員們打著「不計其數」的幌子,做貪污腐敗的勾當。老百姓看在眼裡,怒在心裡,罵在嘴裡。也只是罵罵而已,誰也想不出對付「不計其數」的辦法來。黃帝下詔,普天之下徵集能工巧匠製造算數工具。隸首的機會來了。
隸首不是人名,是個職稱。炎帝敗於黃帝,手下的人不是戰死就是做了黃帝的俘虜。那時候對俘虜沒有優待這一說,凡是俘虜都當作奴隸對待。隸首,奴隸之首也,說白了是奴隸的頭頭,說學術了是以奴制奴,與後世的「以夷制夷」異曲同工。
隸首的聰明,是公認的。別人在繩子上記事打結打的是死結,隸首卻能打出蝴蝶結。後來,蝴蝶結的技術傳到了西方,與西裝搭配引導了服裝新潮流。隸首是蝴蝶結之父。
當然,發明算盤可不像打蝴蝶結那麼簡單。蝴蝶結起碼有蝴蝶作參照物。算盤沒有,只能憑空想像。隸首絞盡腦汁,天天想、夜夜想、時時想、刻刻想;吃飯想、拉屎想,終於在上廁所的時候想出了算盤的載體(形狀)。
那天,隸首胡亂吃了些發餿的飯菜。片刻之間,腹內疼痛,隸首直奔茅房。叉腿解帶,脫褲蹲身,括約肌動;潑刺作響,便溲俱下;腹內輕松,通體舒泰。隸首無意中看見兩膝之間的長方形茅坑,大喊一聲,「TMD」!
隸首無師自通,首開「TMD」之先河,是國罵之父。
二
就像牛頓看見蘋果落地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瓦特看見水壺蓋振動發明了蒸汽機、阿基米德在浴缸泡澡泡出了浮力定律一樣,隸首在茅房發現了算盤的載體。古代的民間茅坑大都是長方體,其形狀一直延用至今。隸首是這樣想的,長方形的茅坑能夠載屎載尿,我設計的這個東西也應該像茅坑一樣方便實用。
算盤的載體有了,往裡面添加什麼內容又成了隸首頭疼的問題。隸首有個毛病,心裡有事,睡不好覺、吃不下飯,食慾不振。這天隸首在屋裡憋得頭暈目眩,來到街上轉悠。恰巧有個買糖葫蘆的小販吆喝著從隸首身邊經過。隸首一下子有了胃口,買了一串糖葫蘆。吃到第五個也就是最後一個糖葫蘆的時候,隸首大喊了一聲「TMD!」賣糖葫蘆的小販誤解了,大聲回敬隸首,「你TMD!」
隸首吃糖葫蘆找到了算盤檔和算盤珠,天下第一個算盤伴著「TMD」粗口誕生了。隸首一鼓作氣,大喊N聲「TMD」,發明了珠算加減法口訣。
幾乎與隸首發明算盤的同時,黃帝和素女搞出了中國特色的性學名著《素女經》。黃帝號召天下的百姓學習。隸首買了一本《素女經》反復學習、揣摩N遍,寫了讀經感,然後帶著算盤拜見黃帝。
三
黃帝見到隸首,問他手裡拿的是什麼東西。隸首說是算盤。帝曰,何為算盤?隸曰,算乃數矣,盤則盤古,兩者合一,夫算盤焉。帝報數試之,首念念有詞,雙手撥珠,噼啪作響,其算神速,令帝驚之。黃帝問隸首算盤是怎麼搞出來的?隸首拿出筆記,侃侃而談。我看見陛下冠冕上的長方形版(也叫延),發現了算盤的載體;看見冕延掛著一串串的玉珠,想出了算盤珠;讀完《素女經》,找出了隱藏其中的加減法口訣。如「一上一」來自「令女正偃卧向上,男伏其上」。「九去一進一」,實為「九淺一深」。雲雲。黃帝聽罷,龍顏大悅。加封隸首為宮廷會計師,每月享受黃家津貼。
明眼人一看便知,隸首是在扯淡。那麼隸首為何在黃帝面前扯淡吶?他不怕掉腦袋嗎?
四
黃帝一統天下,對奴隸從來沒有放心過。這一點隸首心知肚明。雖說自己貴為隸首,在奴隸眼裡像個人似的,在黃帝眼裡其實還是個奴隸,人家只不過是利用你的聰明而已。隸首發明算盤,除了想證明自己比別人聰明之外,更想在黃帝面前提高身份。前面說過,隸首的算盤與黃帝的《素女經》幾乎同時問世。隸首想證明算盤實用好用,成為天下人的算數工具,必須得到黃帝的認可。中國古代很多發明沒有流傳下來的主要原因,是沒有得到皇帝們的認可。不是失傳就是流傳到西方,讓洋鬼子們佔了便宜。隸首有先見之明,買了一本《素女經》活學活用,為算盤尋找黃家理論依據。假如隸首不在黃帝面前扯淡,實話實說。我這算盤是上茅房、吃糖葫蘆發明的,黃帝會怎麼想?朕冒著陽萎的風險,奮不顧身翻雲覆雨地和素女搞房中術,好不容易搞出了《素女經》,你小子上趟茅房拉泡屎、吃個糖葫蘆就發明了算盤,天下人知道了,豈不是說你小子比朕還聰明?一般來講,凡是被人稱作聖明或英明的人都不喜歡比自己聰明的人。隸首要想得到黃帝認可,不扯淡是不行的。
扯淡,不能瞎扯。尤其在黃帝面前不能瞎扯,得一本正經地扯,推陳出新地扯、古為今用地扯、投其所好地扯。隸首天才地運用了四扯淡經,扯得黃帝心悅誠服。「盤則盤古也」,隸首就扯的深得帝心。黃帝說他的先祖是開天劈地的盤古,坐天下根紅苗正天經地義。其實黃帝的說法更是扯淡,假如炎帝坐了天下也可以說自己是盤古之後,這句話的強權在於誰也不敢去證明其真偽。
隸首靠扯淡當上了黃宮會計師,總算出人頭地。但他並不快樂。算盤並沒有按照他原來的設想,成為天下人的算數工具。黃帝打算讓天下的男人女人都來學習《素女經》,一直苦於沒有合適的人選來推廣,隸首正好派上了用場。黃帝愛聽扯淡可並不傻,命隸首寫算盤和《素女經》之辯證關系,以其人之扯淡,還治其人之扯淡。隸首不敢違抗黃帝的命令,埋頭論證扯淡。
五
算盤和《素女經》到了百姓手裡,反響卻出乎黃帝和隸首的預料之外。百姓對算盤和《素女經》的熱情並不高,覺得太麻煩。想學算盤的人對《素女經》不感冒,喜歡《素女經》的人覺得背口訣不如「九淺一深」來得痛快。要命的是算盤和《素女經》是黃帝指定的必修課,二者缺一不可。老百姓每天幹活累得要死要活的,哪有閑心學這玩意。結繩記事用了多年,雖說麻煩可也習慣了。做愛不是數數,只要老婆能把孩子生出來,誰還在乎九淺一深?
黃帝倒是「九淺一深」了,素女生出的兒子一個比一個白痴。有一次,黃帝對老兒子說,你去把門關上。結果連城門都關上了。大兒子跟蒼頡學字,學到「三」就不學了。黃帝問他為何不學。大兒子說,一是一橫,二是二橫,三是三橫,後面的不用學了,我都知道了,當老師太簡單了。黃帝半信半疑,找個小孩當大兒子的學生。那時候學生識字,先從名字開始。大兒子提筆在手,問小孩叫什麼名字。小孩說我叫萬百千。大兒子開始一橫一橫地寫萬字,從宮內橫到宮外。黃帝問你這是幹啥?大兒子說,我在寫萬字,才畫了一千橫。差點把黃帝氣死。兒子們不中用,黃帝只好把天下交給了學習《素女經》的積極分子,堯。
一些游手好閑的人添枝加葉把《素女經》改編成色情讀物,老百姓稱之為「黃書」,一時間暢銷天下。黃帝知道了非常生氣,命隸首清除精神污染。隸首帶人搜查,燒了一批「黃書」,殺了一些人。老百姓害怕,紛紛拿起掃帚將「黃書」掃地出門,史稱「掃黃」。隸首郁悶終生,算盤也沒有成為天下人的算數工具。直到後世的孔子和董仲舒出現,算盤才起了變化。
六
春秋之際,諸子百家爭鳴。孔子是聖人,一眼看出,所謂的百家爭鳴爭的只是王權這一家。孔子不甘心當子路等人的老師,要當帝王之大師。孔子看見算盤,悟出「以聖為王」之道。小小的算盤好比天下,臣民如同算珠。只要帝王們掌握了運算口訣,治理天下如撥算珠。即便那個帝王用錯了口訣,撥亂了算珠。後來者只需搖晃一下算盤,撥亂反正,一切如初,天下久也。孔子為自己的新發現激動不已,周遊列國推銷聖王之道。遺憾的是,那些打打殺殺的霸主們目光短淺,誰也不在乎什麼聖王之道。孔子懷才不遇,逝者如斯夫,嗟嘆長已矣。
孔子失敗的原因是不識人間煙火。霸主們奉行的是刀把子裡面出政權,孔子偏偏強調「周監於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你說周王文武哥倆好,等於說現在的王不好。既然看不起現在的王,人家也沒必要接受你的理論當你的學生。
又過了N年,西漢的董仲舒領悟了孔子學說的真諦,向漢武帝講解聖王之道的種種好處。漢武帝覺得此道有利可圖,罷黜了百家,全盤儒化。漢武之後的皇帝們紛紛效仿。算盤傍著聖王之道,打遍天下無敵手。直到遇見洋鬼子的PC。
洋鬼子們先用大炮打開了算盤的天下,後用PC搶佔了天下的算盤。久經歷史考驗的算盤成了雞肋。
七
天下人的思維逃脫不了算盤的桎梏。什麼東西一旦成了天下思維的產物,也就成了思維天下的犧牲品。儒術如此,算盤亦如此。 「天不生仲尼,萬古常如夜」。孔子這盞明燈照亮千年,油枯耗盡。遇見火力強大的電燈豈有不暗之理?算盤打了數千年,依舊是九去一進一,一下五去四,怎能與日奔月騰的PC相比?
算老珠黃,隸首在天之靈,嘆息之餘,吟詩一首。
算盤裡面有扯淡
扯淡裡面有算盤
算盤裡面的扯談是算盤
扯淡裡面的算盤是扯淡
扯淡裡面有多少算盤
算盤裡面有多少扯淡
算盤裡面的扯淡不是扯淡
扯淡裡面的算盤不是算盤
扯淡成算盤
算盤成扯淡
其實算盤就是算盤
扯淡就是扯淡
4. 中國人在什麼時候發明了算盤
一般認為算盤是15世紀發明的。
15世紀中期,《魯班木經》中有製造算盤的規格。公元1450年,吳敬在《九章詳注比類演算法大全》里,對算盤的用法有較為詳細的記述。張擇瑞在《清明上河圖》中畫有一算盤,可見,早在北宋或北宋以前我國就已普遍使用算盤這一計算工具了。
5. 請問算盤是在什麼時候由誰發明的
勤勞智慧的中國古代人民.
關於算盤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六百年,那時有一種工具叫算版。古人以十個算珠穿成一串,一組組的排列好,放入框內,然後迅速的撥動算珠進行計算。東漢末年,許月在《零記憶》中記載,他的老師劉鴻訪問隱士天木先生時,天木先生解釋了十四種計算方法,其中一種就是珠算,採用的計算工具很接近現代的算盤。這種算盤每位有五個可動的算珠,上面一棵相當於五,下面四棵每棵相當於1。這一明確記載說明我國算盤的出現比歐洲各國要早。在這本書里,還出現了珠算一詞。不過珠算發現後很長時間沒有得到普及。大約到了宋、元時,珠算逐漸流行起來。宋代珠算在商業中開始佔有一定的位置。清明上河圖中,趙泰成商店的櫃台上就放者一把算盤。它和我們現在使用的基本一樣。到了元代,在一些小說、雜文中都用算盤珠用於比喻。
6. 算盤是什麼時候被誰發明的,你知道嗎
中國傳統的計算工具。中國古代的一項重要發明,在阿拉伯數字出現前廣為使用的計算工具。
現存的算盤形狀不一、材質各異。一般的算盤多為木製(或塑料製品),算盤由矩形木框內排列一串串等數目的算珠,中有一道橫梁把珠統分為上下兩部分,算珠內貫直柱,俗稱「檔」,一般為9檔、11檔或15檔。檔中橫以梁,樑上2珠(財會用為1珠,每珠為5;梁下5珠(財會用為4珠),每珠為1。用算盤計算稱珠算,珠算有對應四則運算的相應法則,統稱珠演算法則。相對一般運算來看,熟練的珠算不遜於計算器,尤其在加減法方面。用時,可依口廖,上下撥動算珠,進行計算。珠算計算簡便迅捷,為我國商店普遍使用的計算工具。
算盤的起源與普及
算盤是由早在春秋時期便已普通使用的籌算逐漸演變而來的。珠算最早見於文獻的當推東漢《數術記遺》一書,可見漢代已出現用珠子計算的珠算方法及理論。算盤名稱之見於算書者以宋代《謝察微算經》為最早,可以確定至遲在宋代,有橫梁的穿檔的大珠算盤已經出現。至元代,算盤的使用已十分流行。宋元之間的劉因就寫有《算盤》詩。明代記載更多,如《瀛涯勝覽》、《九章詳注比類演算法大全》諸書都有關於算盤的記載。明初時,中國算盤流傳到日本,其後又流傳到俄國,又從俄國傳至西歐各國,對近代文明產生了很大的影響。15世紀中葉,《魯班木經》中有製造算盤的規格。現在我們可以看到的算盤材料有木、竹、銅、鐵、玉、景泰藍、象牙、骨等等。小的可以藏入口袋,大的要人抬。
隨著算盤的使用,人們總結出許多計算口訣,使計算的速度更快了。這種用算盤計算的方法,叫珠算。在明代,珠算已相當普及,並且出版了不少有關珠算的書籍,其中流傳至今,影響最大的是程大位(1533~1606)的《直指演算法統宗》 (1592)。
《演算法統宗》是一部以珠算應用為主的算書。全書共17卷,有595個應用題,多數問題摘自其他算書,但所有計算都改用珠算。書中載有算盤圖式和珠算口訣,並舉例說明如何按口訣在算盤上演算。其中開平方和開立方的珠演算法是程大位首先提出來的。書末附錄「算經源流」記載了宋元以來的51種數學書名,其中大部分已失傳,這個附錄便成了寶貴的數學史料。
算盤的種類
值得注意的是,算盤一詞並不專指中國算盤。從現有文獻資料來看,許多文明古國都有過各自的算盤。古今中外的各式算盤大致可以分為三類:沙盤類,算板類,穿珠算盤類。
①沙盤是在桌面、石板等平板上,鋪上細沙,人們用木棍等在細沙上寫字、畫圖和計算。②後來逐漸不鋪沙子,而是在板上刻上若干平行的線紋,上面放置小石子(稱為「運算元」)來記數和計算,這就是算板。19世紀中葉在希臘薩拉米斯發現的一塊1米多長的大理石算板,就是古希臘算板,現存在雅典博物館中。算板一直是歐洲中世紀的重要計算工具,不過形式上差異很大,線紋有直有橫,運算元有圓有扁,有時又造成圓錐形(類似現在的跳棋子),上面還標有數碼。③穿珠算盤指中國算盤、日本算盤和俄羅斯算盤。日本算盤叫「十露盤」,和中國算盤不同的地方是算珠的縱截面不是扁圓形而是菱形,尺寸較小而檔數較多。俄羅斯算盤有若干弧形木條,橫鑲在木框內,每條穿著10顆算珠。在世界各種古算盤中,中國的算盤是最先進的珠算工具。
黃帝時代有沒有算帳先生,或者說,有沒有能打會算的「會計」?當今人不得知曉。
傳說,算盤和算數是黃帝手下一名叫隸首的人發明創造的。至今在農村還流傳著隸首當初算賬時,發明的中國式的「阿拉伯」字母。80歲以上的年老人還會寫、會用。這十個字母的寫法:|、‖、�、×、�、�、�、�、夕、十。比如三斤八兩的寫法「��」二斗四升寫法是「‖×」十八丈布寫法「十�」;三尺四寸木材寫法「�×」。
黃帝統一部落後,先民們整天打魚狩獵,制衣冠 ,造舟車,生產蒸蒸日上。物質越來越多,算帳、管帳成為每家每戶每個人經常碰到的事。開始,只好用結繩記事,刻木為號的辦法,處理日常算帳問題。有一次,狩獵能手於則,交回7隻山羊,保管獵物的石頭只承認交回1隻,於則一查實物,正好還是7隻。為啥只記1隻呢?原來石頭把七聽成1,在草繩上只打了一個結。又有一次,黃帝的孫女黑英替嫘祖領到9張虎皮,石頭在草繩上只打了6個結,短少了3張。所以出出進進的實物數目越來越亂,虛報冒領的事也經常發生。黃帝為此事大為惱火。
有一天,黃帝宮里的隸首上山采野果,發現一樹熟透的山桃。他爬上樹邊摘邊吃,不知吃了多少,只覺得口流酸水,肚內發脹,再沒敢多吃,跳下樹來,坐在地上休息。
突然發現扔在地上的山桃核非常好看。他一個一個從地上揀起來,一數個,正好20個。他想:這十個桃核好比10張虎皮,另十個好比10隻山羊皮。今後,誰交回多少獵物,就發給他們多少山桃核。誰領走多少獵物,就給誰記幾個山桃核。這樣誰也別想賴帳。隸首回到黃帝宮里,把他的想法告訴給黃帝。黃帝想了想覺得很有道理。就命隸首管理宮里的一切財物帳目。隸首擔任了黃帝宮里總「會計」後,他命人採集了各種野果,分開類別。比如,山渣果代表山羊;栗子果代表野豬;山桃果代表飛禽;木瓜果代表老虎、豹子……不論哪個狩獵隊捕回什麼獵物,隸首都按不同野果記下帳。誰料,好景不長。各種野果存放時間一長,全都變色腐爛了,一時分不清各種野果顏色,帳目全混亂了。為這事隸首氣的直跺腳。最後,他終於想出一種辦法。他到河灘揀回很多不同顏色的石頭片,分別放進陶瓷盤子里。這下記帳再也不怕變色腐爛了。由於隸首一時高興沒有嚴格保管。有一天,他出外有事,他的孩子引來一群玩童,一見隸首家放著很多盤盤,里邊放著不同顏色的美麗石片,孩子們覺得好奇,你爭我看一不小心,盤子掉地打碎,石頭片全散了。隸首的帳目又亂了。他一人蹲在地上只得一個個往回拾。隸首妻子花女走過來,用指頭把隸首頭一指說:「好笨蛋哩!你給石片上穿一個眼,用繩子串起來多保險!」聰明人就怕人點竅。隸首頓時茅塞大開,他給每塊不同顏色石片都打上眼,用細繩逐個穿起來。每穿夠 十個數或100個數,中間穿一個不同顏色的石片。這樣清算起來就省事多了。隸首自己也經常心中有 數。從此,宮里宮外,上上下下,再沒有發生虛報冒領的事了。隨著生產不斷向前發展,獲得的各種獵物、皮張、數字越來越大,品種越來越多,不能老用穿石片來記帳目。隸首好像再也想不出什麼好辦法了。有一次,他上山尋孩子,發現滿山遍野成熟紅歐粟子。每株上邊只結十顆,全部鮮紅色的,非常好看。他順手摺了幾枝,拿在手裡左看右看;又想利用紅歐粟子作算帳的工具,但又一想,不行,過去已經失敗過。隸首獨自一人坐在地上,越想越沒主意了。這時,岐伯、風後、力牧三個人上山采草葯,發現隸首手裡幾串紅歐粟子。人坐在地上發呆。風後問隸首在想什麼?隸首扭頭一看,原是三位老臣,趕忙站起來,把剛才記帳,算帳的想法告訴了三位老臣。風後是指南車創始人之一。他聽了隸首的想法,接過隸首的話說:「我看今後記帳,算帳不再用那麼多的石片。只用100個石片,就可頂十萬八千數。」隸首忙問:「怎麼個頂法?」風後叫隸首把紅歐粟全摘下來,又折回下十根細竹棒,每根棒上穿上十顆,一連穿了十串,一並插在地上。風後說:「比如,今天獵隊交回5隻鹿,你就從竹棒上往上推5顆紅歐粟子。明天再交回6隻鹿,你就再往上推6顆。」隸首說:「那不行!一根棒上只穿十顆,已經推上去5顆,再要往上推6個,那就沒有紅歐粟子可推了。」風後說:「我問你,5個加6個是多少?」隸首說:「當然是11個!」風後說:「對呀!你就該向前進一位。從顆數上看,只有兩個。實際上是11個數。再有,如果獵隊交回九隻鹿,那你怎麼記算?再進一位;9個加11個是多少?當然是20個。從竹棒上的顆數看;只有兩顆紅歐粟子,實際上頂20個數。就是說,每夠十個數,每夠100個數,都要向前進一位。比如,再有獵隊交回80隻鹿,那麼怎麼記演算法?20加80,整100數,再進位,竹棒子顆數就成為一個紅歐粟子。實際上它頂100個數。」隸首又問:「進位後,怎麼能記得下!」力牧接著說:「這好辦,進位後,應劃個記號。比如,十個數後邊劃個圈(10);100個數後邊劃兩個圈(100);1000個數後邊劃三個圈(1000);10000個數後邊劃四個圈(10000)。這就叫個、十、百、千、萬。隸首明白了進位道理後,信心百倍增加。回家作了一個大泥盤子,把人們從龜肚子挖出來白色珍珠揀回來,給每顆上邊打成眼。每10顆一穿,穿成100個數的「算盤」。然後在上邊寫清位數;如十位、百位、千位、萬位。從此,記數、算帳再也用不著那麼多的石片了。算盤,中華民族當代「計算機」前身,5000年前就這樣誕生了。隨著時代不斷前進,算盤不斷得到改進,成為今天的「珠算」。特別是民間,當初認字人不多,但是,只要懂得了算盤的基本原理,和操作規程,人人都會應用。
所以,算盤在古老中國民間很快廣泛流傳和被應用。
7. 在什麼年代,誰發明了算盤
主要有三說。
一是清代數學家梅啟照等主張的東漢、南北朝說。其依據是,東漢數學家徐岳寫過一部《數術記遺》,其中著錄了十四種演算法,第十三種即稱「珠算」,並說:「珠算,控帶四時,經緯三才。」後來,北周數學家甄鸞對這段文字作了注釋,稱:「刻板為三分,其上下二分以停游珠,中間一分以定算位。位各五珠,上一珠與下四珠色別,其上別色之珠當五,其下四珠,珠各當一。至下四珠所領,故雲『控帶四時』。其珠游於三方之中,故雲『經緯三才』也。」這些文字,被認為是最早關於珠算的記載。但是一些學者認為,此書描寫的珠算,充其量不過是一種記數工具或者只能作加減法的簡單算板,與後來出現的珠算,不能同日而語。
二是清代學者錢大聽等主張的元明說,即算盤出現在元朝中葉,到元末明初已普遍使用。元代陶宗儀《南村輟耕錄》第二十九卷《井珠》,引當時諺語形容奴僕說:「凡納婢僕,初來時日擂盤珠,言不撥自動;稍久,曰算盤珠,言撥之則動;既久,日佛頂珠,言終日凝然,雖撥亦不動。」後人稱此為「三珠戲語」。把老資格的奴婢比作算盤珠,撥一撥動一動,說明當時的算盤已很普及。宋末元初人劉因的《靜穆先生文集》中有一首以《算盤》為題的五言絕句:「不作翁商舞,休停餅氏歌。執籌仍蔽簏,辛苦欲如何。」這也是算盤在元代出現的明證。至於明朝,永樂年間編的《魯班木經》中,已有製造算盤的規格、尺寸,還出現了徐心魯《算珠演算法》、程大位《直指演算法統宗》等介紹珠算用法的著作,因此算盤在明代已被廣泛使用,這是毫無疑問的了。
隨著新史料的發現,又形成了算盤起源於唐朝、流行於宋朝的第三說。其依據是,一,宋代名畫《清明上河圖》中,畫有一家葯鋪,其正面櫃台上赫然放有一架算盤,經中日兩國珠算專家將畫面攝影放大,確認畫中之物是與現代使用算盤形制類似的串檔算盤。二,1921年在河北巨鹿縣曾挖掘到一顆出於宋人故宅的木製算盤珠,已被水土淹沒八百年,但仍可見其為鼓形,中間有孔,與現代算珠毫無兩樣。三,劉因是宋末元初人,他的《算盤》詩,與其說是描寫元代的事物,還不如說是宋代事物的反映更為確切。同樣,陶宗儀的「三珠戲語」所見元人諺語中已有算盤珠之說,也反映出「是法盛行於宋矣」(《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演算法統宗」條)。四,元初的蒙學課本《新編相對四言》中,有一幅九檔的算盤圖,既然在元初已為訓蒙內容,可見已是尋常之物,它的出現,至少可上推到宋代。此外,宋代的算盤從形制看已較成熟,沒有新生事物常有的那種笨拙或粗糙。因此,較多的算學家認為,算盤的誕生還可上推到唐代。因為宋以前的五代十國時期戰亂不斷,科技文化的發展較為滯緩,算盤誕生於此時的可能性較小。而唐代是中國歷史上的盛世,經濟文化都較發達,需要有新的計算工具,使用了兩千年的籌算在此時演變為珠算,算盤在這時被發明,是極有可能的。
8. 誰發明了算盤什麼時候發明得
徐岳?~22)字公河,東漢著名數學家、天文學家,世界第一位「珠算」提出者和「算盤」記錄者,東萊(今萊州市)人,東漢靈帝時,著名天文學家劉洪「按數術成算」創造了「乾象歷」,並「親授其法」予徐岳。徐岳潛心鑽研晦、朔、弦、望、日月交食等歷象端委,進一步完善了「乾象歷」,後又把該歷法傳授給吳國中書令闞澤,使歷法得以在吳國實行。歷法的鑽研為徐岳以後從事算學研究打下了堅實基礎。他搜集先秦以來的大量數學資料,撰寫出《數術記遺》、《算經要用》等數學著作。《數術記遺》詳細地記錄了他與劉洪算術問答的精華,介紹了14種計算方法。第一次記載了算盤的樣式,並第一次定名為「珠算」。漢獻帝延康元年(220)病逝。
9. 算盤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中國是算盤的故鄉,在計算機已被普遍使用的今天,古老的算盤不僅沒有被廢棄,反而因它的靈便、准確等優點,在許多國家方興未艾。因此,人們往往把算盤的發明與中國古代四大發明相提並論,珠算盤也是漢族發明創造的一種簡便的計算工具。北宋名畫《清明上河圖》中趙太丞家葯鋪櫃就畫有一架算盤。由於珠算盤運算方便、快速,幾千年來一直是漢族普遍使用的計算工具,即使現代最先進的電子計算器也不能完全取代珠算盤的作用。
關於算盤的來歷,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00年,據說我國當時就有了"算板"。古人把10個算珠串成一組,一組組排列好,放入框內,然後迅速撥動算珠進行計算。 算盤究竟是何人發明的,現在無法考察。但是它的使用應該是很早的。東漢末年,數學家徐岳《數術紀遺》載:「珠算控帶四時,經緯三才。」北周甄鸞注雲:「刻板為三分,位各五珠,上一珠與下四珠色別,其上別色之珠當五,其下四珠各當一。」漢代即有算盤,但形制於近日不同 。不過,中梁以上一珠當五,中梁以下各珠當一,則與現代相同,又據徐岳說,他的老師劉洪曾問學於道家天目先生,天目先生解釋了14種計算方法,其中一種就是珠算,可見至遲在東漢已經出現算盤。有些歷史學家認為,算盤的名稱,最早出現於元代學者劉因(1249——1293年)撰寫的《靜修先生文集》里。在《元曲選》無名氏《龐居士誤放來生債》里也提到算盤。劇中有這樣一句話:「閑著手,去那算盤里撥了我的歲數。」公元1 算盤
274年,楊輝在《乘除通變算寶》里,1299年朱世傑在《算學啟蒙》里都記載了有關算盤的《九歸除法》。公元1450年,吳敬在《九章詳注比類演算法大全》里,對算盤的用法記述較為詳細,張擇瑞在《清明上河圖》中畫有一算盤,可見,早在北宋或北宋以前我國就已普遍使用算盤這一計算工具了。 我國的算盤由古代的「籌算」演變而來。「籌算」就是運用一種竹簽作籌碼來進行運算。唐代末年,已見籌算乘除法的改進,到宋代產生了籌算的除法歌訣。15世紀中期,《魯班木經》中有製造算盤的規格。由於算盤普及,論述算盤的著作也隨之產生,流行最久的珠算書是1593年明代程大位所輯的《演算法統宗》。《演算法統宗》是一部以珠算應用為主的算書。全書共17卷,有595個應用題,多數問題摘自其他算書,但所有計算都改用珠算。書中載有算盤圖式和珠算口訣,並舉例說明如何按口訣在算盤上演算。其中開平方和開立方的珠演算法是程大位首先提出來的。書末附錄「算經源流」記載了宋元以來的51種數學書名,其中大部分已失傳,這個附錄便成了寶貴的數學史料。由於珠算口訣便於記憶,運用又簡單方便,因而在我國被普遍應用 ,同時也陸續傳到了日本、朝鮮、印度、美國、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算盤的出現,被稱為人類歷史上計算器的重大改革,就是 算盤
在電子計算器盛行的今天,它依然發揮著它特有的作用。 隨著算盤的使用,人們總結出許多計算口訣,使計算的速度更快了。這種用算盤計算的方法,叫珠算。在明代,珠算已相當普及,並且出版了不少有關珠算的書籍,其中流傳至今,影響最大的是程大位(1533~1606)的《直指演算法統宗》(1592)。 算盤的出現,被稱為人類歷史上計算器的重大改革,就是在電子計算器盛行的今天,它依然發揮著它特有的作用。現在,已經進入了電子計算機時代,但是古老的算盤仍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中國,各行各業都有一批打算盤的高手。使用算盤和珠算,除了運算方便以外,還有鍛煉思維能力的作用,因為打算盤需要腦、眼、手的密切配合,是鍛煉大腦的一種好方法。
10. 算盤什麼時候發明的
關於算盤的來歷,一說最早可以追溯到漢末三分時期,關羽所發明,據說我國當時就有了"算板"。古人把10個算珠串成一組,一組組排列好,放入框內,然後迅速撥動算珠進行計算。
據公開資料顯示,「珠算」一詞最早見於東漢徐岳所撰的《數術記遺》,其中有雲:「珠算控帶四時,經緯三才。」北周甄鸞為此作注,大意是:把木板刻為3部分,上、下兩部分是停游珠用的,中間一部分是作定位用的。每位各有5顆珠,上面一顆珠與下面四顆珠用顏色來區別,後稱之為「檔」。上面一珠當五,下面四珠每珠當一。而今天的解釋是:算盤為長方形,木框中嵌有細桿,桿上串有算盤珠,算盤珠可沿細桿上下撥動,通過用手撥動算盤珠來完成算術運算。[2]
古時候,人們用小木棍進行計算,這些小木棍叫"算籌",用算籌作為工具進行的計算叫"籌算"。後來,隨著生產的發展,用小木棍進行計算受到了限制,於是,人們又發明了更先進的計算工具--算盤。
到了明代,珠算不但能進行加減乘的運算,還能計算土地面積和各種形狀東西的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