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發明類課程

發明類課程

發布時間:2021-07-17 17:42:58

A. 科學小發明

1.日常生活中的小發明 套洗襪 每次洗完衣服後,將成雙的襪子挑揀出來晾掛往往是件煩惱的事。雖然可以在洗滌之前用飾扣將成雙的襪子固定住以解決這個問題,但是這種方法容易使洗後的襪子變形,穿得也不舒服,而且也不適用於女式尼龍長襪。 套洗襪...
2.什麼都好奇 小發明的製做方法
這不能算是真正的發明 所謂的小發明只是靠自己奇特的思想把某些日常用品簡單化而已.....
夜鳴蟬
3.幫忙想個小發明
日常生活中的小發明 套洗襪 每次洗完衣服後,將成雙的襪子挑揀出來晾掛往往是件煩惱的事。雖然可以在洗滌之前用飾扣將成... ... 《江南時報》 (2004年07月23日 第三十二版) 環保雙層塑料袋 實現方法:環保雙層塑料袋的實現很簡單,只要...
4.節約小發明的製作方法!
用碎布把啤酒瓶蓋裹起來,然後再按你自己想要的形狀縫在一起,可以做成雜物盒,也可以是杯墊;把不用的吸管按照你的要求可以穿成掛簾、隔斷;用裝冰箱、電視等大件電器的包裝箱製做簡單的傢具如小書櫃、床頭櫃、CD架等。只要你是生活中的有心人,處處留意,...
5.製作小發明誰知道
來來來,俺們教你點管用的。 最簡單的:做個筆筒!!家裡有不用的玻璃杯子沒?或者摔掉了把的茶杯什麼的,試一下,只要夠重能放住筆的都可以。 找塊漂亮的布,或者彩紙,給杯子做件衣服。牛皮紙也挺好,包在杯子上量一下,剪出合適的一塊來,接頭處要多...
6.請說明一種小發明的製作方法!
自製孔明燈 (1)用薄紙剪成如圖所示規格的紙片.將第一張紙片的一邊與第二張的一邊粘在一起,再將第三張,第四張......依次同樣粘上去,直到拼成一個兩端漏空,直徑約60厘米的球狀物....
7.科技小發明
最簡單的:做個筆筒!!家裡有不用的玻璃杯子沒?或者摔掉了把的茶杯什麼的,試一下,只要夠重能放住筆的都可以。 找塊漂亮的布,或者彩紙,給杯子做件衣服。牛皮紙也挺好,包在杯子上量一下,剪出合適的一塊來,接頭處要多留出一厘米左右的富餘。找點膠水,...
8.小發明提議
我告訴你一個簡單的方法,在DVD盒裡面的兩邊都貼上紙,左面寫上你的課程表,右面寫上你的座右銘。這樣一個小製作就做好了。 以上方法僅供參考!!
9. 經過簡單的現場定位後,警方發現兩輛事故車由於嚴重受損,無法快速駛離現場,已造成隧道北線嚴重擁堵,在隧道口僅有一輛牽引車... ...小發明第一次進入市級比賽 別小看,二年級的學生占毅鳴,他也會搞科技小發明!今年國慶節,去黃山旅遊時,他發現索道纜...

B. 可以學發明的小學科目是什麼

《小學生創造發明》課程具有以下基本特點:課程目標明確,具有鮮明的時內代特點;課容程結構合理,課程內容和方法體現了發明課程的教育特徵;形式活潑、圖文並茂,體現了中小學生的年齡特徵;注重實踐,緊密聯系實際,以典型案例啟迪思想和方法,能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具有可操作性,體現創造發明課程的顯著特色。

C. 中學生創新課程都有哪些

創業創新課程類型

船業創新課分為理論課和實踐課

開展動態的創新思維訓練是為了培養同學們的創新意識和創新實踐能力。在課堂教學中把原本是教師講解的內容設計成問題,讓同學們尋找生活中的例子進行理解,然後替代教師來講解,教師起引路的作用。這類歸為理論課。

在實踐教學中,教師設計問題和情境,由同學們以團隊為單位自己進行創新或創業方案的設計,並完成自己所設計的方案,為學生提供創新實踐的機會。這類歸為實踐課。

(三)創業創新課程學習要求

動腦、動手、動口相結合,變單純接受知識為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積極開展創業創新的團隊訓練。

躍躍欲試 腦力激盪

心有靈犀 一點就通

感悟夢幻 超越自我

體驗創造 放飛心靈

.八仙過海 各顯神通

快樂分享 回味無窮

學有所得 課後拓展

(四)創業創新課程需要轉變觀念

WTO的學習觀、就業觀、智慧觀

學習觀的新視野:教師的職責是一張「地圖」,真正去游覽、欣賞、探索大自然的奧秘的是學生自己。

就業觀的新視野:國際大市場。向大學生呼籲「創造新職業,何必守著現有的職業群!」WTO就是一個全球就業的大市場。

智慧觀的新視野:系統科學方法論。方法論給人以智慧,但卻缺少創造技法課程,創新思維訓練的教學活動就是在追求這個目標。 與此同時要更好的學會合作。

————(21世紀中國教育論壇)

D. 校本課程開發有哪些

校本課程開發有課程選擇、課程改編、課程整合、課程補充、課程拓展、課程新編,具體內容如下:

1、課程選擇:課程選擇是校本課程開發中最普遍的活動,是指從眾多可能的課程項目中決定學校付諸實施的課程計劃的過程。

2、課程改編:課程改編是指針對與原有課程准備對象不同的群體進行的課程上的修改。

3、課程整合:課程整合是指超越不同知識體系而以關注共同要素的方式來安排學習的課程開發活動。

4、課程補充:課程補充是指以提高國家課程的教學成效為目的而進行的課程材料開發活動。

5、課程拓展:課程拓展是指以拓寬課程的范圍為目的而進行的課程開發活動。

6、課程新編:課程新編是指全新的課程單元開發。例如,突出學校特點的「特色課程」、地方性專題課程即我們所說的「鄉土教材」以及時事專題課程,就可以歸為這一類型。

根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學校基於本校實際,推進校本課程建設,值得鼓勵,但要科學地完善課程結構,規范有序地開發相關的校本教材,努力構建具有學校特色的校本課程體系。

E. 國家課程科學課中與發明相關的是哪一個

在我國小學科學課程的發展史上,其名稱經歷了格致→博物→理科→自然→常識→自然常識→自然→科學的變化。發展歷程大致劃分為四個時期。
跟發明有關的是第一個時期:

第一個時期(1903~1948)
這一時期,沒有形成我國自己的科學教材教法體系,先學日本,後學英美(主要是美國)。盡管我國古代的科學教育很發達,但在1903年前沒有單獨開設科學課程。在1903年前,我國科學教育的途徑有二:一是「學校」形態的科學教育,主要為統治階級的孩子所享受,其特點是以識字、讀書、背書為主,多是語文、自然、社會綜合性的教材。如先秦的有《詩經》、《爾雅》,李斯的《倉頡篇》,趙高的《爰歷篇》,胡毋敬的《博學篇》。漢代以來的有司馬相如的《凡將篇》,史游的《急就篇》,班固的《太甲篇》,蔡邕的《勸學》、《女史幼學》,陸機的《吳章》。再有李瀚(唐代)的《蒙求》,周興嗣(六朝)的《千字文》,王應麟(宋代)的《三字經》、《小學紺珠》,方逢辰(宋代)的《名物蒙求》……以及近代的《家塾蒙求》、《幼學瓊林》等等,自然知識主要靠教師講解,即使課文是聯系實際的,而教學卻往往只是講講聽聽,脫離實際。此種教風,代代相傳至今,很難根除。二是如遠古時代那樣在「大自然」的「課堂」里以「大自然」本身為「教材」,通過跟隨大人在生產勞動的實踐中來學習的路線。這條路線存在於廣大勞動人民之中。正如管子說的「農之子常為農」,「工之子常為工」,工農之子成天跟著大人「少而習焉,其心安焉,不見異物而遷焉。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肅而成,其子弟之學不勞而能」。我國古代的許多精湛科學技術就是這樣家傳師承地傳下來而發展的。歷代的出土文物,我國遠古的蠶桑、打井、彩陶、冶煉、建築……等發明及後世的四大發明等足可為證。可惜勞動人民被排除在學校之外,一般不識字,他們的創造發明很少有文獻保存下來,也因此有不少技藝失傳了。在小學正式開設科學課程是1903年,當時稱為格致課。1898年7月,康有為向光緒皇帝上奏《請開學校折》,建議仿德、日學制,通令全國各省、府、縣、鄉開辦學校。1903年全國各官立小學堂,規定開設格致課,這便是我國最早的科學課。課本叫《格致》,用四言韻語寫出,為教10歲內外童子之用。內容譯自日本,主要有:鄉土之動物、植物、礦物;尋常物理、化學現象;生理衛生等。當時高小開設8科,格致課排於第7位。民國以後,課程名稱先改為博物(1912年1月9日,中華民國政府頒布《普通教育管行課程標准》中規定:高等小學開設12科,將格致改為博物,位居第6,初小不設此科,後改為理科(1912年9月中華民國07 收稿日期:2003 04 16項目來源:湖南省教育科學「十五」規劃重點課題《小學科學新課程實施研究》政府頒布的《小學校令》又規定:高等小學砍掉博物、理化,改設理科),再改為自然、常識。1922年,小學改為四二制,初小設《社會》(包括衛生、公民、歷史、地理)、《自然》兩科。「自然」之名自此始。高小設衛生、公民、歷史、地理、自然五科。規定「鄉村學校無力單獨設科的,可將社會、自然合並為《常識》科。「常識」之名自此始,它是「社會」和「自然」的合稱。教材仍是譯自日本,而日本又是從英美引進的。1929年(民國18年)頒布第一個課程標准,把高小的歷史、地理和一部分衛生合並為《社會》科,個人衛生部分並入《自然》科,初小則把社會、自然合並為《常識》科。後經四次修訂,一直用到解放前夕。後幾次的修訂基本上只是改變從日本引進現成內容,而根據英美教育學說自編教材。解放前各解放區先後也有自編自然教材,基本上是參照國民黨區的教材,而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加以改造,結合抗戰和解放戰爭期間戰爭和生產生活的需要,反映農村生產生活的需要多,反映城市的少。但在教學上注意理論聯系實際,強調實踐論的認識路線和為革命、政治服務。

第二個時期(1949~1979)
解放以後,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我國的教育事業得到了飛速發展,黨和政府非常重視科學教育,在小學中高年級一直開設自然常識課,後又改為自然課。這一時期仍沒有形成我國自己的科學教材教法體系,20世紀50年代學前蘇聯,60、70年代基本上是「停課鬧革命」。在這一時期,國家先後頒布了三個教學大綱。1956年頒布學習前蘇聯的第一個自然教學大綱,規定初小階段的自然課在語文課中進行教學,高小每周兩課時自然課,初小學「生物界自然」,高小學「無生物界自然」。大綱規定的自然教學的目的任務是:「教給兒童一些初步的自然科學知識,促進兒童的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綜合技術教育等全面發展。」具體提出了六大任務,中心任務是「使兒童對周圍自然界最普通的物體和現象獲得必要的、初步的具體知識;在這些知識的基礎上,使兒童逐漸認識一些他們所能理解的自然現象間的相互聯系;了解人能征服自然,使自然為人類服務」。1963年頒布第二個自然教學大綱,砍掉了歷來初小都有的自然或常識課,目的任務與1956年的大綱基本相同,但更多地強調「擴大兒童的知識領域,培養兒童愛科學的品德,為兒童進一步學習和將來參加勞動准備必需的基礎」。全國統一使用人教社出版的《高級小學課本自然》1~4冊和「教學指導書」,直至「文化大革命」前夕。
1966~1977年,各地自編《科學常識》,全國無統一的學制、教學計劃和教材,實際上是「停課鬧革命」。1977年12月教育部發布《全日制十年制學校小學自然常識教學大綱(試行草案)》(「自然常識」之名自此始),目的任務也與1963年大綱基本相同,在更多地強調「擴大學生的知識領域」的同時,強調「通過自然常識教學對學生進行政治思想教育,逐步培養學生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為學生進一步學習和將來參加三大革命運動打下初步的基礎」。但仍只在小學最後兩年設《自然常識》課,每周兩課時,但學制已改為五年制,所以學習的年級從原來的五、六年級調到四、五年級。內容基本上保持了第二個大綱的內容(第二個大綱把原在初小四年內的生物界自然和生理衛生全部包到了五、六年級,而課時不僅未增加,反而比解放初減了一課時),再增加適應現代化需要的先進科學技術的內容,因此,教學內容呈現出「深、難、重」的弊端。1978年秋起全國統一使用人教社出版的《全日制十年制學校小學課本自然常識》1~4冊及相應教參。由上可知,在1980年以前,我國小學科學課程發展還未成氣候,教材教法體系尚未成形。

第三個時期(1980~2000)
這一時期開始初步形成我國自己的科學教材教法體系。1981年3月教育部頒發《全日制五年制小學教學計劃(修訂草案)》,明確指出「根據四化需要,必須加強小學自然科學常識教育,培養少年兒童從小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志趣」,並將課程名稱恢復為「自然」,取消了畫蛇添足的「常識」兩個字,並從三年級起開設。1982年秋,在科學啟蒙教育大師劉默耕的領銜下,具有嶄新的教育理念(「自然課就是教孩子們『搞科學』」)的《自然》及指導《自然》課教學的《教師用書》,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1992年國家教委又頒發了新的九年義務教育《自然教學大綱》,規定從小學一年級就開設自然課。義務教育小學自然教材是以教科書為基礎的系列教材,品種除教科書以外,同時供應教師教學用書,以後又陸續供應掛圖、幻燈片、投影片等。它有「六·三」學制和「五·四」學制兩套,分別供兩種學制的學校使用。這套小學自然教科書是在總結建國以來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寫的七套自然教材和研究國外的小學科學(或理科)教材,以及調查研究小學實際的基礎上編寫的。教科書基本體現了如下特點:一是注重科學學科的特點,貫徹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為提高整個民族的科學素質打下基礎。二是遵循兒童身心特點,處理好內容的深度廣度,做到難易適度,分量適當。選擇的大多是常見的、兒童感興趣的,且能夠親自進行觀察、實驗和操作的教學內容,體現了趣味性和實踐性。三是貫徹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加強與生活、生產、社會實際的聯系。在兒童接受能力允許的條件下,新教科書在闡明自然規律和概念時,盡可能多地聯系生活、生產、社會實際。四是注重兒童智能發展。新教科書進一步明確了本學科中各項能力培養的要求、方法和途徑,確定了能力的結構體系。五是既注意了本學科各年級教材之間的縱向聯系,又注意了與小學其他各門學科之間的橫向聯系。與此同時,遵照國家教委關於中小學教材建設「在國家統一要求下實現教材多樣化」的精神,從1993年開始,上海、廣東、江蘇等各地教材建設風起雲涌。其中,以蘇科版小學自然教材最具影響。該教材的主要特色如下:第一,教材指導思想較先進。教材增加了表現科學、技術、社會相互關系的綜合性課題,強調自然教學要讓小學生經歷科學研究過程,「真槍實彈」地開展科學研究活動,體現了科學教育的新思想。第二,教材內容選擇較合適。教學內容的選擇充分考慮了學生的學習願望和動機,一改以往單純用知識點作標題的做法,代之以一些生活化、兒童化、口語化的標題,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還增加了許多開放性的內容,促進學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到社會中去,並將自然課的學習從課堂延伸到課外,擴展到社會和家庭,為教師創設一個民主、和諧、開放的教學氛圍奠定了基礎。第三,教材內容編排較合理。教材突出了單元結構,將一學期的學習分解成若干個階段。在一個單元中,學生對相關問題可進行比較集中的研究,易於保持濃厚的興趣,認識可以不斷深化,且有助於系列化地訓練相關能力。隨著年級的升高,教材中的能力要求也隨之不斷提高。第四,教材呈現方式較活潑。教材圖文並茂,低年級課文更是以圖為主,而且是以照片為主。圖多,照片多,一方面真實地反映了自然和客觀實際,擴大了學生的視野,縮小了學生與被認識對象之間的距離;另一方面有利於激發小學生學習自然的興趣,培養他們親近自然,珍愛自然的情感。在這一時期,還涌現出了一批具有自身教學風格的自然教學名家,除了已故的科學教育大師級人物劉默耕先生、現在小學科學教育界知名人物路培琦和章鼎兒,還有如運用「假說演繹法」的北京特級教師應飛、運用「自然法」的北京特級教師鄭乃強、運用「學玩融合法」的湖南特級教師任曉暉、運用「啟發式綜合教學法」的江蘇教師蔡正秋、運用「五步式自然實驗教學法」的湖南教師龍正啟、運用「導探教學法」的上海教師沈人驊等等。由上可見,至此,我國小學科學課程發展已成氣候,教材教法體系初步形成。

第四個時期(2001~至今)

這一時期,較完善的科學教材教法體系開始形成,新的科學教材處於實驗階段。2001年初,國家教育部開始組織編寫新的《國家小學科學課程標准》。根據新的課程標准,學科的名稱由原來的「自然」改為「科學」。這一改動不僅反映了教學內容上的擴展,從以自然現象、事物為主拓展到整個自然科學領域,包括與自然科學有關的人文精神、價值觀以及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STS)等等,而且還包含了科學探究的方法與過程。2001年全國《科學》課改實驗區38個,2003年在對實驗教材進行修訂後全國實驗區增加至380個,學生人數達1/3;2004~2005年將進入課改推廣階段,2004年學生人數要達2/3,2005年人數將達100%。作為這次《科學》課改的指南———《國家小學科學課程標准》(以下簡稱《標准》),從培養全體小學生的科學素養,進而促進全民科學素養提升的良好願望出發,在結構、內容、體例、表述等方面都作了一些探索和革新,其主要特點如下:一是與時俱進。《標准》十分重視在時代發展、科技進步、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確定學科定位,提出「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這一提法既體現了當前知識經濟初現端倪,以信息技術為標志的現代科技高速發展,對生活在這樣時代的人所必須具有的科學素養的高度關注,又體現了以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為核心的素質教育對學校教育的全面性要求,即不但要讓學生學習基本知識與技能,更要全面發展包括情感、態度、價值觀、方法、能力等方面的整體素質,真正體現了「與時俱進」。二是高瞻遠矚。《標准》是集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紐西蘭、日本、加拿大、俄羅斯、香港、台灣等國家與地區的科學課程標准與教材和我國歷年來的教學大綱與教材之大成,再結合我國小學科學教育的實際,提出了「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科學課程應具有開放性」、「科學課程的評價應能促進科學素養的形成與發展」等基本理念與課改思路。這使得本學科的改革起點高、定位遠,可謂「高瞻遠矚」。三是系統完善。《標准》系統地給出了小學科學課程的課改理念、課程目標、內容標准、教學建議、課堂教學實施與評價、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教材編寫的思路與設計原則、教師的專業要求與隊伍建設、科學教學活動的類型與設計、科學教室的設置等內容,為科學教師有效實施小學科學教育提供了依據。四是靈活變通。作為課程標准,既要給教材編寫者與教師正確的目標與具體內容要求,使他們知道通過該學科的教學,學生必須達到什麼目標,但又不能把實現目標的過程與方法定得過死,束縛了他們的創造性。《標准》對目標,以學生為第一人稱,講述他們通過學習必須學會或達到的程度;對過程,則以建構的方式既給教師如何實現目標提供啟示或範例,又允許教師開發與創造更有效的實施方法與途徑,倡導教師「『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從而使教師能靈活變通的去實施《標准》。目前,《科學》教材已有多種版本。除了教科版、蘇教版和河北版已經投放實驗區,還有海淀版,青島版通過了審定,湖南、廣東、湖北、河南也都正在積極籌備推出新的教材。新的《科學》教材都緊扣《標准》,各具特色。概括起來新教材主要有如下特點:第一,在指導思想上,體現了活動性、過程性、主動性和發展性。新教材更多地關注學習者本人,強調學習的過程。教材通過設計系列活動(如實驗、討論和一些小欄目)讓學生去親身經歷(教科版為了引起小學生情感上的共鳴,還特意採用了一些小學生自己的設計和習作),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去認識自然和社會,從而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第二,在內容選擇上,體現了基礎性、綜合性、實用性和時代性。新教材精選了學生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並特別注重從學生的現有經驗出發,從兒童身邊的自然事物和現象中選取內容,便於他們以生活經驗和周圍環境為基礎進行探究活動。不僅如此,在內容上還強調科學與社會的關系,增加了反映科學技術發展中的新成果、新話題和社會生活中人們共同關注與亟待解決的問題,使學生從科學課程的學習中增強社會責任感並真實地感受和體驗科學的本質及科學、技術和社會之間的關系。第三,在內容組織上,體現了探究性、整合性和邏輯性。新教材以學生的自主探究為主線,把科學知識的學習貫穿在學生的探究活動之中,以整合方式打通了各學科的人為界限,建構了以學生活動為主的整體框架,將內容上有聯系的活動組成一個教學單元,全面體現大單元綜合的編排思想,而且結構設計由淺入深,循序漸進,適應了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邏輯性強。這種形式的編排有助於學生認知能力、探究能力的發展和態度、情感、價值觀的培養。第四,在呈現方式上,體現了多樣性、趣味性和啟發性。打開一本本新教材,可以發現,幾乎冊冊形式多樣,活潑可愛(出現了以童話、詩歌、謎語等形式來表達科學內容)。教材印刷精美,圖文清晰,色彩艷麗,文字優美,導語生動,富有啟發性和趣味性,對小學生具有吸引力。總之,這次科學課改的方向是正確的,它將極大地完善我國小學科學課程的教材教法體系。我們有理由相信,我國小學科學課程的發展前景一片光明。

F. 誰發明的學習

家庭作業是一個叫羅伯特·納維利斯的義大利老師發明的。當時之所以有這樣的發明,主要就是將其作為一種對學生的懲罰手段。

但是沒有確鑿證據表明此人確實存在。而作業早在1905年前就存在了。1901加州曾立法廢除家庭作業。

(6)發明類課程擴展閱讀

作業,《辭海》解釋為「為完成生產、學習等方面的既定任務而進行的活動。」而《教育大辭典》則把完成學習任務的作業分為課堂作業和課外作業兩大類。

課堂作業是教師在上課時布置學生當堂進行檢測的各種練習,課外作業是學生在課外時間獨立進行的學習的活動。是檢測學生是否學會了課上的知識點的一種方法。

G. 考古學都要學那些課程

主要學習課程包括:史前考古,分新舊石器;歷史時期考古,按照夏商周、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田野考古學、考古繪圖、考古攝影、考古學理論方法、世界考古學、體質人類學、文化人類學等等。

所需要的書本即對應專業課的相應書籍名。

各門課程具體情況如下:

1、史前考古學和歷史考古學

從研究的年代范圍上劃分,考古學可分為史前考古學和歷史考古學兩大分支。也有人主張在兩者之間加入原史考古學而成為三大分支,但從實際意義來說,原史考古學的重要性不如前兩者。

史前考古學的研究范圍是未有文字之前的人類歷史,歷史考古學的研究范圍則限於有了文獻記載以後的人類歷史,兩者的界線在於文字的發明。世界各地,文字的發明有早有晚,所以各地區史前考古學的年代下限和歷史考古學的年代上限各有不同。

2、田野考古學

研究范圍-----墓葬

「田野考古學」的名稱,是20世紀初正式提出來的。但當時的田野考古學主要是勘察地面上的遺跡和遺物,依靠地圖進行調查,有時則要根據調查結果,測繪地圖,作為記錄的附件。

考古學研究是一個整體,田野調查發掘和室內整理研究有著密切的聯系,不能截然分割。但是,由於調查發掘工作有一套完整的方法論,而且還使用許多特殊的器材和設備,又要廣泛採用自然科學的手段,這就使得田野考古學有其相對的獨立性。

3、特殊門類

特殊考古學 作為考古學的分支,使用特殊考古學這一名稱,是為了與史前考古學、歷史考古學、田野考古學等考古學的主要分支相區別。它包括上述三大分支以外的其他各種分支。有的是按研究對象不同而分的,如美術考古學、宗教考古學、古錢學、古文字學和銘刻學等等。

4、美術考古學

考古學和古代美術史,往往有共同的資料。古代美術史的許多研究對象,從舊石器時代的洞穴壁畫、岩畫到各個時代的繪畫、雕刻、造像、各種工藝品及神殿、寺廟和石窟寺等等,都屬遺跡和遺物。考古學上的類型學和年代學等方法,也適用於古代美術史的研究。

但是,作為考古學的一個分支,美術考古學是從歷史科學的立場出發,把各種美術品作為實物標本,研究的目標在於復原古代的社會文化。這與美術史學者從作為意識形態的審美觀念出發以研究各種美術品相比,則有原則性的差別。

由於美術考古學的研究對象在年代上上起舊石器時代,下迄各歷史時代,所以它既屬於史前考古學的范圍,也屬於歷史考古學的范圍。又由於作為遺跡和遺物的各種美術品多是從田野調查發掘工作中發現的,所以美術考古學與田野考古學的關系也相當密切。

5、宗教考古學

宗教考古學。是以有關宗教的遺跡和遺物為研究對象的考古學分支。在古代,宗教信仰普遍存在於人類社會。因此,在研究人類社會的歷史時,必須把宗教活動也作為一個重要的方面。各個時代的神殿、寺廟、祭壇、祭具、造像、壁畫、經卷之類,都是宗教考古學的具體研究對象。

有的具有一定的美術價值,所以宗教考古學與美術考古學的關系也比較密切。在宗教考古學中,歐洲的基督教考古學、北非及西亞和中亞的伊斯蘭教考古學、南亞和東亞的佛教考古學是最為重要的,它們都屬歷史考古學的領域。

6、古錢考古學

以古錢為研究對象的考古學,稱為古錢學。由於古錢的鑄造年代明確,它便成為考古學斷代的最通常的依據之一。但是,作為考古學的一個分支,古錢學的研究有著更為廣泛和重要的意義。

古錢學的目標,不僅要判別各種古錢的鑄造年代,而且還要通過對錢的形狀、質料、重量、銘文、圖紋和鑄造技術的考察,辨別它們的發行者和發行地點,確定它們的價值,研究銘文、圖紋的意義和風格,從而為經濟史、文化史乃至美術史的研究提供材料。

7、古文字學和銘刻學

作為考古學的分支,古文字學和銘刻學的研究對象必須是鑄、刻或書寫於遺跡和遺物上的文辭,與一般的書籍文獻不同。含有文辭的遺跡和遺物,大體上可分兩類。

一類如墓誌、碑碣、印章、甲骨、簡牘、泥板、帛書和紙書等,文辭是器物的主要內容;另一類如紀念性建築物、雕刻品、繪畫、貨幣、度量衡器、鏡鑒、工具、武器和各種容器等,銘文處於附屬的地位。

古文字學和銘刻學的任務在於識別銘辭的文字,判讀辭句的意義,區別不同時代、不同地區的字體。此外,對銘文的研究還可以判明遺跡和遺物的年代、製作者、所有主、所在地、用途和製造目的等。古文字學和銘刻學對原史考古學和歷史考古學的研究有著很重要的意義。

8、航空考古學

航空考古學。是指使用飛機從空中向地面攝影,通過對所得照片的觀察、分析,判定遺跡和遺物的形狀、種類及它們的分布情形。航空考古學開始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末期。航空考古學成效甚大,可以看成是田野考古學中的一支生力軍。

9、水下考古學

水下考古學的萌芽可上溯到16世紀義大利人在海底探尋沉船。到了20世紀初期,水下的考古調查在世界各地進行,最有名的是在墨西哥奇琴伊察瑪雅文化遺址的「聖池」中尋找犧牲人和祭品,在突尼西亞馬赫迪耶港的海上探尋滿載古希臘美術品的羅馬沉船。

水底考古學的對象從沉沒物、沉船擴大到淹沒於湖底、海中的都市和港市等的遺址,而勘察、發掘及攝影記錄等的手段和方法也大為改善,使水底考古學以顯著的速度不斷取得成果。可以認為,水下考古學是田野考古學在水域的延伸。

(7)發明類課程擴展閱讀: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掌握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考古學的基本理論、知識、方法與技能;

2、能夠從事田野考古發掘、整理及編寫考古報告;

3、掌握博物館管理技能;

4、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和手段;

5、了解國內外考古學界最重要的理論前沿和發展動向;

6、具有從事考古學及歷史學研究的初步能力。

H. 科學技術簡史屬於什麼類型課程

閱讀全文

與發明類課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會議記錄 瀏覽:94
版權貿易十一講 瀏覽:370
綜治辦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總結 瀏覽:903
知識產權局專業面試 瀏覽:75
馬鞍山市是哪個省的 瀏覽:447
馬鞍山市保安 瀏覽:253
股權轉讓樣本 瀏覽:716
工程管理保證書 瀏覽:198
社區矛盾糾紛排查匯報 瀏覽:352
新疆公共就業服務網登陸 瀏覽:316
侵權著作權案件審理指南上海 瀏覽:145
馬鞍山陸建雙 瀏覽:853
北京東靈通知識產權服務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 瀏覽: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