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無籽西瓜是誰發明的
1938年,黃昌賢在美國攻讀博士學位時,就以應用植物激素首次成功培育出無籽西瓜而轟動美國及歐洲生物學界,登入園藝科學的殿堂。當時,美國的許多報刊以「以中國人育成無籽西瓜」、「無籽西瓜由年輕華人育成」等為題,刊登了黃昌賢的事跡和照片,譽他為「無籽西瓜之父」,「無籽西瓜大師」。因為這一傑出成就,他被選為美國科學促進協會(AAAS)榮譽會員、獲美國西格馬賽(Sigma Xi)科學榮譽學會會員稱號,並獲得金鑰匙獎。美國科學促進會將應用植物激素育成無籽西瓜列為1938年世界生物學成就之一。 先前,1936年美國密執安州立大學植物生理學教授古斯塔佛遜(F.G. Gustafson)博士利用人工合成的植物激素做實驗,第一次使番茄、西葫蘆、茄子、辣椒和一些觀賞植物獲得了單性結果的無籽果實,證明了應用某種植物激素能使植物子房不經受精作用就自然發育成無核果實,但他在西瓜、南瓜方面的實驗則未獲成功。但黃昌賢受到古氏論文的啟發,敏銳地意識到植物激素能產生無籽果實,將會使植物生理學發生重大突破,對植物花果發育生理理論的發展和植物果實的優化將會有深遠影響,在生產應用上也很有發展前景。於是,他充分利用美國圖書館的豐富資料,全面系統地研究了30年代初期一些植物生理學家利用化學葯劑在植物扦插繁殖上的應用技術,還特別與從事植物激素研究並獲得多種植物插條生根的專家齊摩門博士聯系。根據齊氏的經驗,他採用了扦插生根最有效的激素——萘乙酸(NAA)和吲哚丁酸(IBA)對西瓜進行試驗。他夜以繼日地學習、研究,實踐,經過反復試驗,終於在1938年培育成功大小正常、品質優良的無籽西瓜。在同年的美國園藝學會年會上,黃昌賢報告了這一成果,闡述了培育的方法,提出用化學葯劑——秋水仙鹼(C22H25O6N)處理普通西瓜的植株,可促其染色體倍增,產生四倍體植株。再採用萘乙酸混合其他激素塗抹花的柱頭,便能獲得果形大小正常、完全無籽的西瓜。而他用這種激素處理的黃瓜、辣椒等,經專家鑒定,認為所結無籽果實都比古斯塔佛遜的要好
Ⅱ 西瓜最早起源那裡,是怎樣得來的
西瓜的原產地在非洲熱帶的乾旱沙漠地帶。考古學家現已在埃及古墓中,發現有西瓜子和葉片;在南非卡拉哈里半沙漠地區,迄今為止,仍有野生西瓜種;而且根據西瓜熱耐旱的特點,南非小氣候環境和風土條件也非常適合西瓜起源的自然搖籃。因此現在一般認為西瓜起源於非洲。西瓜的傳播首先從埃及傳到小亞細亞地區,一支沿地中海北岸傳到歐洲腹地,十九世紀中葉移植到美國,又進入北美和南美。另一支則經波斯向東傳入印度;向北經阿富汗,越帕米爾高原,沿絲綢之路傳入西域、回紇,引種到中國內地。
西瓜傳入中國新疆地區大約是在唐代初年,而傳入中國內地大約是在五代、宋遼時期。西瓜一詞見於《新五代史》:「(胡矯)居虜中七年,當周廣順三年亡歸中國,略能道其所見,雲:自幽州西北入居庸關,明日又西北入石門關……又行三日,遂至上京,……自上京東去四十里,至真珠寨,始食菜,明日東行,地勢漸高,西望平地,松林郁然,數十里遂入平川,多草木,始食西瓜。雲契丹破回紇得此種,以牛糞覆棚而種,大如中國冬瓜而味甘。」 1995年夏秋之際,考古人員在赤峰市敖漢旗境內一座大型壁畫墓中,發現了中國迄今已知時代最早的西瓜圖畫(見圖) 。從而證實了胡嶠的記載是可信的。然而,契丹只是把西瓜從西域帶到了他們所統治的北方地區,至於南方西瓜種植則在其後。據現已發現的南宋施州郡守秦伯玉於咸淳六年(1270)所立《西瓜碑》的記載,推測淮西(南?)地區種植西瓜的時間開始於南宋紹熙元年(1190)前後。 但當時所種的西瓜,瓜種可能並不是直接來自北方,因為碑中另外還提到了一種「回回瓜」,它是庚子嘉熙(1240)「北游帶過種來」,咸淳五年(1269)試種並取得成功的。
Ⅲ 西瓜是哪個人首次發現的
【西瓜名字的由來】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西瓜產地,但西瓜並非源於中國。西瓜的原生地在非洲,它原是葫蘆科的野生植物,後經人工培植成為食用西瓜。
早在四千年前,埃及人就種植西瓜,後來逐漸北移,最初由地中海沿岸傳至北歐,而後南下進入中東、印度等地,四五世紀時,由西域傳入我國,所以稱之為「西瓜」。
據明代科學家徐光啟《農政全書》記載:「西瓜,種出西域,故之名。」明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按胡嬌於回紇得瓜種,名曰西瓜。則西瓜自五代時始入中國;今南北皆有。」這說明西瓜在我國的栽培已有悠久的歷史。
Ⅳ 西瓜最早出現在哪個朝代
自有紀錄以來,第一次記有西瓜收成的要在5000年前的古埃及。西瓜果實經常被放在法老的陵墓,作為來世享用。事實上,在埃及神話中,他們相信西瓜是由賽特的精液所產出。
直至公元10世紀,契丹人首次從中亞將西瓜帶回中國。陶弘景在《本草經集注》時,曾述「永嘉有寒瓜甚大,可藏至春者。」李時珍引用其言,認同其所述「蓋五代之先,瓜種已入浙東,但無西瓜之名,未遍中國爾」,相信「寒瓜」就是西瓜。現時中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西瓜生產國。
於13世紀,摩爾人入侵歐洲,並同時將西瓜帶入。於1615年,西瓜這個字才在英文字典上首次出現。於1500年代,西瓜才被引進至北美洲的印第安人。早期的法國探險家發現原住民在密西西比河種植西瓜,直至1629年,西瓜才從英國被引入美國,首次種植於麻薩諸塞州。而非洲的黑人奴隸及歐洲殖民亦有協助於將西瓜帶往世界各地。到20世紀,美國、俄羅斯皆發展為西瓜生產大國。
Ⅳ 西瓜是最早在哪裡生長的,然後被發現傳到世界各地的
早在四千年前,埃及人就種植西瓜,後來逐漸北移,最初由地中海沿岸傳至北歐,而後南下進入中東、印度等地,四五世紀時,由西域傳入中國,所以稱之為「西瓜」。
據明代科學家徐光啟《農政全書》記載:「西瓜,種出西域,故之名。」明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按胡嶠於回紇得瓜種,名曰西瓜。則西瓜自五代時始入中國;今南北皆有。」這說明西瓜在中國的栽培已有悠久的歷史。
埃及栽培西瓜已有五六千年的歷史。過去,有人引宋代歐陽修《新五代史·四夷附錄》說:五代同州郃陽縣令胡嶠入契丹「始食西瓜」,「契丹破回紇得此種,以牛糞覆棚而種,大如中國冬瓜而味甘」,「周廣順三年(953)……嶠歸」。於是,西瓜從五代時由西域傳入中國的說法,似乎成了定論。近年報刊上談論西瓜的文章多持此說。1981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學生課外讀物《衣食住行史話》中就有「西瓜始於五代」一節。其實,這種說法並不確切。
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指出:西瓜又名寒瓜。「陶弘景(南北朝時人)注瓜蒂言永嘉(晉懷帝年號)有寒瓜甚大,可藏至春音,即此也。蓋五代之先瓜種已入浙東,但無西瓜之名,未遍中國爾。」《南史·滕曇恭傳》說,曇恭「年五歲,母楊氏患熱,思食寒瓜,土俗所不產。曇恭歷訪不能得,銜悲哀切。俄遇一桑門問其故,曇恭具以告。桑門曰:『我有兩瓜,分一相遺。』還以與母,舉室驚異,尋訪桑門,莫知所在」。唐代段成式的《酉陽雜俎》卷十九記載隱侯(沈約)的《行園》詩雲:「寒瓜方卧壠,秋蒲正滿陂。紫茄紛爛熳,綠芋都參差。」從詩中談到寒瓜卧壠的時節看,正跟西瓜相符。另外,舊北京曾稱先上市的西瓜為「水瓜」,後上市的為「寒瓜」;今訪老農,也說晚西瓜確有「寒瓜」一稱。看來,上述文獻資料可以和李時珍的說法相印證。然而,李時珍的說法幾百年來似乎並未引起人們的注意。1976年,廣西貴縣西漢墓槨室淤泥中曾發現西瓜籽;1980年,江蘇省揚州西郊邗江縣漢墓隨葬漆笥中出有西瓜籽,墓主卒於漢宣帝本始三年(前71年)。這就無可辯駁地證明了李時珍記載的可靠性。
西瓜,顧名思義,是西域傳來的瓜。五代以前,既然它已經傳入中國東南沿海地區,卻又不叫西瓜,而因其性寒解熱,稱寒瓜。因此,西瓜是從西域傳入中國的說法似有疑問。那麼,它是從什麼路線傳入中國的呢?
推測它是由「海上絲綢之路」傳入中國的。漢武帝曾派「譯長」,募商民,攜絲綢,乘海船去西方國家「市明珠、璧流離、奇石、異物。海船從雷州半島啟航,沿北部灣西岸和越南沿海航行,繞過越南南端金甌角,再沿暹羅灣,順馬來半島海岸南下,到達新加坡,又西折,穿越馬
西瓜
六甲海峽,沿孟加拉灣到達已程不國,「漢之譯使自此還矣」(《漢書·地理志》);這條海道,就是所謂的「海上絲綢之路」。
「已程不國」是今天的什麼地方呢,多數學者認為是斯里蘭卡,也有人說是非洲東部的阿比西尼亞。無論哪種說法對,都說明漢武帝時代中國和非洲交通的海路已經打開了。因為在漢代,阿拉伯人已經掌握了印度洋上信風的秘密,能夠東西穿航印度洋。這樣,斯里蘭卡和南洋群島完全有可能成為中國和非洲交通的中轉站。非洲的西瓜可以經過斯里蘭卡或南洋群島再傳入中國。廣西和江蘇漢墓出土的西瓜籽,就是海上絲綢之路溝通中非文化交流的佐證。
另外,據1959年2月24日《光明日報》報道:在浙江杭州水田畈新石器時代遺址中也曾發現過西瓜籽。如果這個考古收獲確實可靠的話,中國有西瓜的歷史至少在四千年以上,而且西瓜原產非洲的說法,又另當別論。
Ⅵ 誰是第一個發現西瓜可以吃的人...
西瓜的原產地,不是中國,而是遙遠的非洲沙漠。
南北朝末,曾沿中亞西亞的絲綢之路,一度傳入中國南方,稱為「寒瓜」,但未能普遍栽種。五代時期,才由一位名胡嶠的人,從契丹那裡把瓜種帶回。《新五代史·四夷附錄二》載(《本草綱目·果五》將其采入):胡嶠本為後漢同州
Ⅶ 西瓜是哪個國家最先發現的是誰最先吃西瓜
西瓜的原產地在非洲熱帶的乾旱沙漠地帶。考古學家現已在埃及古墓中,發現有西瓜子和葉片;在南非卡拉哈里半沙漠地區,迄今為止,仍有野生西瓜種;而且根據西瓜熱耐旱的特點,南非小氣候環境和風土條件也非常適合西瓜起源的自然搖籃。因此現在一般認為西瓜起源於非洲。西瓜的傳播首先從埃及傳到小亞細亞地區,一支沿地中海北岸傳到歐洲腹地,十九世紀中葉移植到美國,又進入北美和南美。另一支則經波斯向東傳入印度;向北經阿富汗,越帕米爾高原,沿絲綢之路傳入西域、回紇,引種到中國內地。
西瓜傳入中國新疆地區大約是在唐代初年,而傳入中國內地大約是在五代、宋遼時期。西瓜一詞見於《新五代史》:「(胡矯)居虜中七年,當周廣順三年亡歸中國,略能道其所見,雲:自幽州西北入居庸關,明日又西北入石門關……又行三日,遂至上京,……自上京東去四十里,至真珠寨,始食菜,明日東行,地勢漸高,西望平地,松林郁然,數十里遂入平川,多草木,始食西瓜。雲契丹破回紇得此種,以牛糞覆棚而種,大如中國冬瓜而味甘。」 1995年夏秋之際,考古人員在赤峰市敖漢旗境內一座大型壁畫墓中,發現了中國迄今已知時代最早的西瓜圖畫(見圖) 。從而證實了胡嶠的記載是可信的。然而,契丹只是把西瓜從西域帶到了他們所統治的北方地區,至於南方西瓜種植則在其後。據現已發現的南宋施州郡守秦伯玉於咸淳六年(1270)所立《西瓜碑》的記載,推測淮西(南?)地區種植西瓜的時間開始於南宋紹熙元年(1190)前後。 但當時所種的西瓜,瓜種可能並不是直接來自北方,因為碑中另外還提到了一種「回回瓜」,它是庚子嘉熙(1240)「北游帶過種來」,咸淳五年(1269)試種並取得成功的。
Ⅷ 西瓜起源於什麼時期
西瓜的原產地在非洲熱帶的乾旱沙漠地帶。考古學家現已在埃及古墓中,發現有西瓜子和葉片;在南非卡拉哈里半沙漠地區,迄今為止,仍有野生西瓜種;而且根據西瓜熱耐旱的特點,南非小氣候環境和風土條件也非常適合西瓜起源的自然搖籃。因此現在一般認為西瓜起源於非洲。
西瓜的傳播首先從埃及傳到小亞細亞地區,一支沿地中海北岸傳到歐洲腹地,十九世紀中葉移植到美國,又進入北美和南美。另一支則經波斯向東傳入印度;向北經阿富汗,越帕米爾高原,沿絲綢之路傳入西域、回紇,引種到中國內地。
西瓜的傳說:
西瓜,顧名思義,是西域傳來的瓜。五代以前,既然它已經傳入中國東南沿海地區,卻又不叫西瓜,而因其性寒解熱,稱寒瓜。因此,西瓜是從西域傳入中國的說法似有疑問。推測它是由「海上絲綢之路」傳入中國的。
漢武帝曾派「譯長」,募商民,攜絲綢,乘海船去西方國家「市明珠、璧流離、奇石、異物。海船從雷州半島啟航,沿北部灣西岸和越南沿海航行,繞過越南南端金甌角,再沿暹羅灣,順馬來半島海岸南下,到達新加坡,又西折,穿越馬六甲海峽,沿孟加拉灣到達已程不國,「漢之譯使自此還矣」(《漢書·地理志》);
這條海道,就是所謂的「海上絲綢之路」。「已程不國」是今天的什麼地方呢,多數學者認為是斯里蘭卡,也有人說是非洲東部的阿比西尼亞。無論哪種說法對,都說明漢武帝時代中國和非洲交通的海路已經打開了。
因為在漢代,阿拉伯人已經掌握了印度洋上信風的秘密,能夠東西穿航印度洋。這樣,斯里蘭卡和南洋群島完全有可能成為中國和非洲交通的中轉站。非洲的西瓜可以經過斯里蘭卡或南洋群島再傳入中國。廣西和江蘇漢墓出土的西瓜籽,就是海上絲綢之路溝通中非文化交流的佐證。
Ⅸ 無籽西瓜誰發明的
1938年,黃昌賢在美國攻讀博士學位時,就以應用植物激素首次成功培育出無籽西瓜而轟動美國及歐洲生物學界,登入園藝科學的殿堂。當時,美國的許多報刊以「以中國人育成無籽西瓜」、「無籽西瓜由年輕華人育成」等為題,刊登了黃昌賢的事跡和照片,譽他為「無籽西瓜之父」,「無籽西瓜大師」。因為這一傑出成就,他被選為美國科學促進協會(AAAS)榮譽會員、獲美國西格馬賽(Sigma Xi)科學榮譽學會會員稱號,並獲得金鑰匙獎。美國科學促進會將應用植物激素育成無籽西瓜列為1938年世界生物學成就之一。
先前,1936年美國密執安州立大學植物生理學教授古斯塔佛遜(F.G. Gustafson)博士利用人工合成的植物激素做實驗,第一次使番茄、西葫蘆、茄子、辣椒和一些觀賞植物獲得了單性結果的無籽果實,證明了應用某種植物激素能使植物子房不經受精作用就自然發育成無核果實,但他在西瓜、南瓜方面的實驗則未獲成功。但黃昌賢受到古氏論文的啟發,敏銳地意識到植物激素能產生無籽果實,將會使植物生理學發生重大突破,對植物花果發育生理理論的發展和植物果實的優化將會有深遠影響,在生產應用上也很有發展前景。於是,他充分利用美國圖書館的豐富資料,全面系統地研究了30年代初期一些植物生理學家利用化學葯劑在植物扦插繁殖上的應用技術,還特別與從事植物激素研究並獲得多種植物插條生根的專家齊摩門博士聯系。根據齊氏的經驗,他採用了扦插生根最有效的激素——萘乙酸(NAA)和吲哚丁酸(IBA)對西瓜進行試驗。他夜以繼日地學習、研究,實踐,經過反復試驗,終於在1938年培育成功大小正常、品質優良的無籽西瓜。在同年的美國園藝學會年會上,黃昌賢報告了這一成果,闡述了培育的方法,提出用化學葯劑——秋水仙鹼(C22H25O6N)處理普通西瓜的植株,可促其染色體倍增,產生四倍體植株。再採用萘乙酸混合其他激素塗抹花的柱頭,便能獲得果形大小正常、完全無籽的西瓜。而他用這種激素處理的黃瓜、辣椒等,經專家鑒定,認為所結無籽果實都比古斯塔佛遜的要好
http://www.hpe.sh.cn/ShowNews.asp?ArticleID=1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