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有那些發明家的故事
瓦特
一個夏日的早晨,天氣 晴朗,畫眉在樹上唱著悅耳的歌。在英國格拉斯哥大學的校園里,有一個人正在散步。他邁著緩緩的步伐,在綠茵茵的草坪上踱來踱去。他時而望著廣闊的天空,時而瞧瞧乎坦的操場,時而皺起雙眉……突然,他臉上流露出笑容,心情豁然開朗,他想出來了,想出了解決蒸汽機的有效辦法。他高興地跑起來,腳步騰空。霎時間,他的身影便出現在陪伴他多年的操作台上。他就是蒸汽機的發明家瓦特。曾有人說:"瓦特發明蒸汽機,是因為他有超人的天才和智慧。"其實不然。為了說明這個問題,還是講講關於瓦特勤奮學習,刻苦鑽研;發明創造的故事吧。
水蒸汽的啟示
隨著智育的發展,瓦特對客觀存在的一些事物都發生了濃厚的興趣,產生了好奇和鑽研之心。這為他以後發明蒸汽機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在瓦特的故鄉--格林諾克的小鎮於上,家家戶戶都是生火燒水做飯。對這種司空見慣的事,有誰留過心呢?瓦特就留了心。有淮?他在廚房裡看祖母做飯。灶上坐著一壺開水。開水在沸騰。壺蓋啪啪啪地作響,不停地往上跳動。瓦特觀察好半天,感到很奇怪,猜不透這是什麼緣故,就問祖母說?什麼玩藝使壺蓋跳動呢"
祖母回答說:"水開了,就這樣。"
瓦特沒有滿足,又追問:"為什麼水開了壺蓋就跳動?是什麼東西推動它嗎?"
可能是祖母太忙了,沒有功夫答對他,便不耐煩地說:"不知道。小孩子刨根問底地問這些有什麼意思呢。"
瓦特在他祖母那裡不但沒有找到答案,反而受到了冤枉的批評,心裡很不舒服,可他並不灰心。
連續幾天,每當做飯時,他就蹲在火爐旁邊細心地觀察著。起初,壺蓋很安穩,隔了一會兒,水要開了,發出嘩嘩的響聲。摹地,壺里的水蒸汽冒出來,推動壺蓋跳動了。蒸汽不住地往上冒,壺蓋也不停地跳動著,好象里邊藏著個魔術師,在變戲法似的。瓦特高興了,幾乎叫出聲來,他把壺蓋揭開蓋上,蓋上又揭開,反復驗證。他還把杯子、調羹遮在水蒸汽噴出的地方。瓦特終於弄清楚了,是水蒸汽推動壺蓋跳動,這水蒸汽的力量還真不小呢。
就在瓦特興高采烈,歡喜若狂的時候,祖母又開腔了:"你這孩子,不知好歹,水壺有什麼好玩的,快給我走開!"她漫不經心地說。
他的祖母過於急躁和主觀了,這隨隨便便不放在心上的話,險些挫傷了瓦特的自尊心和探求科學知識的積極性。年邁的老人啊,根本不理解瓦特的心,不知?水蒸汽"對瓦特有多麼大的啟示!水蒸汽推動壺蓋跳動的物理現象,不正是瓦特發明蒸汽機的認識源泉嗎?
一七六九年,瓦特把蒸汽機改成為發動力較大的單動式發動機。後來又經過多次研究,於一七八二年,完成了新的蒸汽機的試制工作。機器上有了聯動裝置,把單式改為旋轉運動,完善的蒸汽機發明成功了。
由於蒸汽機的發明,加之英國當時煤鐵工業發達,所以英國就成為世界上最早利用蒸汽推動鐵制"海輪"的國家。十九世紀,開始海上運輸改革,一些國家進入了所謂的"汽船時代"。從此,船隻就行駛在茫茫無際的海洋上了。隨之而來,煤礦、工廠、火車也全應用了蒸汽機。體力勞動解放了,經濟發展了。這不能不說是蒸汽機發明的成果。當然也是蒸汽機的發明家瓦特的功勞。因此,瓦特在世界上享有盛名。
瓦特的一生充滿著艱苦和斗爭,他走過的道路是多麼坎坷不平啊。他在艱苦和坎坷中為人類造了福,為人類前進,開辟了新的里程。瓦特十分重視學習和實踐。學習,豐富了他的智慧;實踐,結出了豐碩的成果。諾貝爾是聞名世界的大科學家、發明家,也是一個成功的企業家。他發明的炸葯、雷管開創了人類征服自然的新紀元,以他身後龐大的基金所設的諾貝爾獎金,更使他飲譽世界。
艾爾弗雷德.伯哈德.諾貝爾於1833年10月21日出生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市一個貧困潦倒的工程師兼商人家裡。他的父親英莫紐?諾貝爾(人稱老諾貝樂)是一位富有才華的發明家和商人,曾創建瑞典第一家橡膠公司。
----------------------------------------------------------------------
就在諾貝爾出生的前一年,一場大火把家業燒了個精光,老諾貝爾的生意由此開始衰落,並在諾貝爾1歲時破產。被生活所迫,老諾貝爾後來不得不隻身離家到俄國從商謀生。
諾貝爾自幼勤奮好學,好奇心很強。到俄國後,為了學好俄文,他常常挑選一些俄文名著譯成瑞典文,再翻譯成俄文。後來他又用這種方法學會了英文、法文和德文。有一次,他父親的一位叫西蒙的教授請諾貝爾父子觀看硝化甘油爆炸力的試驗。錘子落在鐵砧上,受錘地的硝化甘油立即發生爆炸。小諾貝爾被這奇妙的現象迷住了。當他得 知這種爆炸力極強的東西可以用來開礦鑿山,但危險性極大無法使用時,就萌發了發明炸葯的念頭。
到16歲時,迫於生計,他不得不中斷學習,孤身遠渡重洋到了美國,在一家工廠當學徒。此後,他還曾到法國、德國、英國、義大利等國的幾家工廠當過學徒。學徒期間,他每天在勞動10多個小時之後,仍堅持學習,困了就把腦袋伸到水龍頭下沖一沖。就這樣,他憑自學學到了不少的技術和科學知識,不但在科學、文學和哲學方面奠定了一定的基礎,而且在機械方面做出了好幾項革新,表現出了很強的獨創能力。
1854年,諾貝爾回到彼得堡,和父親一起,一邊從商,一邊從事炸葯的研製工作。一次,由於公司遇到了財政困難,父親派他去倫敦、巴黎,向當地銀行磋商貸款。結果是空手而歸,家業再遭破產。不得已,全家於1859年返回瑞典。
當時為了適應開礦山、發展工業和加強軍事力量的需要,許多化學家都在致力於炸葯的研製。炸葯的應用前景很廣闊,市場很大。諾貝爾父子看準了形勢,為了實現自己的發明願望,也為了重振家業,他們從事起如何利用硝化甘油巨大爆炸力潛能的研究。但手頭上缺乏資金,無法進行規模大的試驗。諾貝爾再次奉父命前往巴黎尋求貸款。這一次,他很順利,帶回了10萬法郎。用這筆錢,他們辦起了自己的工廠。
經過反復試驗,諾貝爾認識到,要使硝化甘油發生爆炸,只須把它加熱到170攝氏度至180攝氏度。為此,必須尋找出一種安全的引爆裝置。
1862年初夏,諾貝爾進行了一次探索性試驗。這次試驗獲得了成功。但是,引爆所用的火葯多而硝化甘油少,威力小成本高,沒有實用價值。 為了找到一種量少但能引爆硝化甘油的可靠物質,諾貝爾又進行一次又一次的帶有極大危險性的實驗,但均告挫折。經過多次的失敗,諾貝爾發現了失敗的原因,並最終成功地發明了用少量的一般火葯,引爆硝化甘油的引爆物。這項"諾貝爾引爆法"的發明,使諾貝爾於1864年生平第一次獲得了由瑞典政府簽發的專利證。
這種炸葯的威力極大,在爆破工程中可以節省大量人力財力。因此,它剛一問世,就得到普遍運用。
諾貝爾的公司由此重新振興起來。 正當諾貝爾四處推廣由他發明的炸葯的時候,卻發生了一系列的意外爆炸事故,使人們對諾貝爾的新發明產生了懷疑和恐懼。瑞典政府下令禁止運輸炸葯,不準諾貝爾在陸地上試驗,法國、英國、葡萄牙等國也下令禁止製造、貯存和使用新炸葯,這使他的炸葯和公司陷入困境之中。 面對四面楚歌的形勢,諾貝爾決心走出困境。經過認真的多方思考和大量的秘密試驗,諾貝爾首先解決了硝化甘油的就地製造問題,以避免長途運輸中發生的爆炸危險。接著又集中精力研究硝化甘油的安全運輸方法。經過反復試驗,他終於找出穩定硝化甘油化學性質的方法,並且又利用硅藻土吸收硝化甘油的方法,制 成了兩種安全的硅藻土猛炸葯。為了解除人們的顧慮,挽回已經造成的不良影響,他親自到各地表演,用事實證明猛炸葯的爆破威力和安全性能。終於這種新型炸葯又一次被利用到了開礦和築路上。後來,就是這類炸葯炸穿了阿爾卑斯山,提前好幾年打通了長達14.5公里的隧道,節約開鑿費用500多萬元。諾貝爾也由此名揚天下,瑞典政府收回了當初的禁令,由驅逐變為歡迎,英國、法國、德國為他簽發了發明專利證。諾貝爾的公司終於又柳暗花明。
------------------------------------------------------------------------------
愛迪生小時並不聰明,但善於觀察,勤於思考,喜歡追根問底.有一次,父親見他一動不動地趴在草堆里,非常奇怪地問:」你這是干什麼?」小愛迪生不慌不忙地回答:」我在孵小雞呀!」原來,他看到母雞會孵小雞,想自己也試試.父親又好氣又好笑,告訴他,人是孵不出小雞的.回家的路上,他還一個勁地盯著父親問:」為什麼母雞能孵小雞,我就不能呢?」從此,大家都說愛迪生是個」獃子」.有一次,為了想知道火的奧秘,他竟在鄰居谷倉里燃起一堆火,引起了一場火災.事後,他挨了父親一頓毒打.
愛迪生7歲時上學,當時學校課程設置十分呆板,還搞體罰.幼小的愛迪生對此十分不滿意.老師講得枯燥無味,引不起他的興趣.他功課學得不好,可腦子里卻裝著很多稀奇古怪的問題.同學們都說他笨,老師也說他是個低能兒.在學校學習不到3個月,他就被迫退學.這是他一生所受到的唯一的正規教育.
愛迪生的母親親自教孩子讀書寫字,不厭其煩地解答他所提出的各式各樣的問題.有一次,母親給他買了本《自然讀本》,他立即被書上介紹的小實驗迷住了.他在家裡搞起了小實驗室,把零花錢都用在購買實驗用品上,一有空就做實驗.
愛迪生11歲時,到火車上當了報童.在得到列車長允許以後,他在行李車的一個角落裡,布置了一個簡單的小實驗室.一次,火車的震動把一瓶黃磷震翻在地,著起了火.火舌向行李堆舔去.愛迪生急忙脫下衣服撲打,拚命地喊:」救火啊!」大家聞聲趕來,把火及時撲滅了.列車長勃然大怒,狠狠地打了愛迪生一記耳光,並把他的實驗用品統統扔出車外,愛迪生的右耳被打聾了.
後來,愛迪生當了一名夜班報務員.一天清晨三四點鍾,他下班扛起白天從舊書店買來的幾十本書回住處.巡邏的警察遠遠看見他,疑心是小偷,就大聲喊他站住.可惜他耳朵聾,聽不見,仍然急急忙忙地趕路,警察以為他要逃跑,忙舉槍射擊.當呼嘯的子彈擦著耳邊飛過,愛迪生才站住了.警察追上來,一問才知道是個聾子,扛的全是舊書,不覺抽了一口涼氣,說:」算你有運氣,要是我的槍法准,那你白送了一條命!」
由於愛迪生對人類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受到了全世界的尊重.1922年,他被評選為美國當代12大偉人中的第一名.
Ⅱ 發明家的小故事
一個夏日的早晨,天氣 晴朗,畫眉在樹上唱著悅耳的歌。在英國格拉斯哥大學的校園里,有一個人正在散步。他邁著緩緩的步伐,在綠茵茵的草坪上踱來踱去。他時而望著廣闊的天空,時而瞧瞧乎坦的操場,時而皺起雙眉……突然,他臉上流露出笑容,心情豁然開朗,他想出來了,想出了解決蒸汽機的有效辦法。他高興地跑起來,腳步騰空。霎時間,他的身影便出現在陪伴他多年的操作台上。他就是蒸汽機的發明家瓦特。曾有人說:"瓦特發明蒸汽機,是因為他有超人的天才和智慧。"其實不然。為了說明這個問題,還是講講關於瓦特勤奮學習,刻苦鑽研;發明創造的故事吧。
水蒸汽的啟示
隨著智育的發展,瓦特對客觀存在的一些事物都發生了濃厚的興趣,產生了好奇和鑽研之心。這為他以後發明蒸汽機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在瓦特的故鄉--格林諾克的小鎮於上,家家戶戶都是生火燒水做飯。對這種司空見慣的事,有誰留過心呢?瓦特就留了心。有淮?他在廚房裡看祖母做飯。灶上坐著一壺開水。開水在沸騰。壺蓋啪啪啪地作響,不停地往上跳動。瓦特觀察好半天,感到很奇怪,猜不透這是什麼緣故,就問祖母說?什麼玩藝使壺蓋跳動呢"
祖母回答說:"水開了,就這樣。"
瓦特沒有滿足,又追問:"為什麼水開了壺蓋就跳動?是什麼東西推動它嗎?"
可能是祖母太忙了,沒有功夫答對他,便不耐煩地說:"不知道。小孩子刨根問底地問這些有什麼意思呢。"
瓦特在他祖母那裡不但沒有找到答案,反而受到了冤枉的批評,心裡很不舒服,可他並不灰心。
連續幾天,每當做飯時,他就蹲在火爐旁邊細心地觀察著。起初,壺蓋很安穩,隔了一會兒,水要開了,發出嘩嘩的響聲。摹地,壺里的水蒸汽冒出來,推動壺蓋跳動了。蒸汽不住地往上冒,壺蓋也不停地跳動著,好象里邊藏著個魔術師,在變戲法似的。瓦特高興了,幾乎叫出聲來,他把壺蓋揭開蓋上,蓋上又揭開,反復驗證。他還把杯子、調羹遮在水蒸汽噴出的地方。瓦特終於弄清楚了,是水蒸汽推動壺蓋跳動,這水蒸汽的力量還真不小呢。
就在瓦特興高采烈,歡喜若狂的時候,祖母又開腔了:"你這孩子,不知好歹,水壺有什麼好玩的,快給我走開!"她漫不經心地說。
他的祖母過於急躁和主觀了,這隨隨便便不放在心上的話,險些挫傷了瓦特的自尊心和探求科學知識的積極性。年邁的老人啊,根本不理解瓦特的心,不知?水蒸汽"對瓦特有多麼大的啟示!水蒸汽推動壺蓋跳動的物理現象,不正是瓦特發明蒸汽機的認識源泉嗎?
一七六九年,瓦特把蒸汽機改成為發動力較大的單動式發動機。後來又經過多次研究,於一七八二年,完成了新的蒸汽機的試制工作。機器上有了聯動裝置,把單式改為旋轉運動,完善的蒸汽機發明成功了。
由於蒸汽機的發明,加之英國當時煤鐵工業發達,所以英國就成為世界上最早利用蒸汽推動鐵制"海輪"的國家。十九世紀,開始海上運輸改革,一些國家進入了所謂的"汽船時代"。從此,船隻就行駛在茫茫無際的海洋上了。隨之而來,煤礦、工廠、火車也全應用了蒸汽機。體力勞動解放了,經濟發展了。這不能不說是蒸汽機發明的成果。當然也是蒸汽機的發明家瓦特的功勞。因此,瓦特在世界上享有盛名。
瓦特的一生充滿著艱苦和斗爭,他走過的道路是多麼坎坷不平啊。他在艱苦和坎坷中為人類造了福,為人類前進,開辟了新的里程。瓦特十分重視學習和實踐。學習,豐富了他的智慧;實踐,結出了豐碩的成果。諾貝爾是聞名世界的大科學家、發明家,也是一個成功的企業家。他發明的炸葯、雷管開創了人類征服自然的新紀元,以他身後龐大的基金所設的諾貝爾獎金,更使他飲譽世界。
艾爾弗雷德.伯哈德.諾貝爾於1833年10月21日出生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市一個貧困潦倒的工程師兼商人家裡。他的父親英莫紐?諾貝爾(人稱老諾貝樂)是一位富有才華的發明家和商人,曾創建瑞典第一家橡膠公司。
就在諾貝爾出生的前一年,一場大火把家業燒了個精光,老諾貝爾的生意由此開始衰落,並在諾貝爾1歲時破產。被生活所迫,老諾貝爾後來不得不隻身離家到俄國從商謀生。
諾貝爾自幼勤奮好學,好奇心很強。到俄國後,為了學好俄文,他常常挑選一些俄文名著譯成瑞典文,再翻譯成俄文。後來他又用這種方法學會了英文、法文和德文。有一次,他父親的一位叫西蒙的教授請諾貝爾父子觀看硝化甘油爆炸力的試驗。錘子落在鐵砧上,受錘地的硝化甘油立即發生爆炸。小諾貝爾被這奇妙的現象迷住了。當他得 知這種爆炸力極強的東西可以用來開礦鑿山,但危險性極大無法使用時,就萌發了發明炸葯的念頭。
到16歲時,迫於生計,他不得不中斷學習,孤身遠渡重洋到了美國,在一家工廠當學徒。此後,他還曾到法國、德國、英國、義大利等國的幾家工廠當過學徒。學徒期間,他每天在勞動10多個小時之後,仍堅持學習,困了就把腦袋伸到水龍頭下沖一沖。就這樣,他憑自學學到了不少的技術和科學知識,不但在科學、文學和哲學方面奠定了一定的基礎,而且在機械方面做出了好幾項革新,表現出了很強的獨創能力。
1854年,諾貝爾回到彼得堡,和父親一起,一邊從商,一邊從事炸葯的研製工作。一次,由於公司遇到了財政困難,父親派他去倫敦、巴黎,向當地銀行磋商貸款。結果是空手而歸,家業再遭破產。不得已,全家於1859年返回瑞典。
當時為了適應開礦山、發展工業和加強軍事力量的需要,許多化學家都在致力於炸葯的研製。炸葯的應用前景很廣闊,市場很大。諾貝爾父子看準了形勢,為了實現自己的發明願望,也為了重振家業,他們從事起如何利用硝化甘油巨大爆炸力潛能的研究。但手頭上缺乏資金,無法進行規模大的試驗。諾貝爾再次奉父命前往巴黎尋求貸款。這一次,他很順利,帶回了10萬法郎。用這筆錢,他們辦起了自己的工廠。
經過反復試驗,諾貝爾認識到,要使硝化甘油發生爆炸,只須把它加熱到170攝氏度至180攝氏度。為此,必須尋找出一種安全的引爆裝置。
1862年初夏,諾貝爾進行了一次探索性試驗。這次試驗獲得了成功。但是,引爆所用的火葯多而硝化甘油少,威力小成本高,沒有實用價值。 為了找到一種量少但能引爆硝化甘油的可靠物質,諾貝爾又進行一次又一次的帶有極大危險性的實驗,但均告挫折。經過多次的失敗,諾貝爾發現了失敗的原因,並最終成功地發明了用少量的一般火葯,引爆硝化甘油的引爆物。這項"諾貝爾引爆法"的發明,使諾貝爾於1864年生平第一次獲得了由瑞典政府簽發的專利證。
這種炸葯的威力極大,在爆破工程中可以節省大量人力財力。因此,它剛一問世,就得到普遍運用。
諾貝爾的公司由此重新振興起來。 正當諾貝爾四處推廣由他發明的炸葯的時候,卻發生了一系列的意外爆炸事故,使人們對諾貝爾的新發明產生了懷疑和恐懼。瑞典政府下令禁止運輸炸葯,不準諾貝爾在陸地上試驗,法國、英國、葡萄牙等國也下令禁止製造、貯存和使用新炸葯,這使他的炸葯和公司陷入困境之中。 面對四面楚歌的形勢,諾貝爾決心走出困境。經過認真的多方思考和大量的秘密試驗,諾貝爾首先解決了硝化甘油的就地製造問題,以避免長途運輸中發生的爆炸危險。接著又集中精力研究硝化甘油的安全運輸方法。經過反復試驗,他終於找出穩定硝化甘油化學性質的方法,並且又利用硅藻土吸收硝化甘油的方法,制 成了兩種安全的硅藻土猛炸葯。為了解除人們的顧慮,挽回已經造成的不良影響,他親自到各地表演,用事實證明猛炸葯的爆破威力和安全性能。終於這種新型炸葯又一次被利用到了開礦和築路上。後來,就是這類炸葯炸穿了阿爾卑斯山,提前好幾年打通了長達14.5公里的隧道,節約開鑿費用500多萬元。諾貝爾也由此名揚天下,瑞典政府收回了當初的禁令,由驅逐變為歡迎,英國、法國、德國為他簽發了發明專利證。諾貝爾的公司終於又柳暗花明
Ⅲ 有哪些發明家發明了什麼東西的故事
列舉如下:
1、愛迪生發明電燈
美國發明家愛迪生。是鐵路工人的孩子,小學未讀完就輟學,在火車上賣報度日。愛迪生是一個異常勤奮的人,喜歡做各種實驗,製作出許多巧妙機械。他對電器個性感興趣,自從法拉第發明電機後,愛迪生就決心製造電燈,為人類帶來光明。
愛迪生在認真總結了前人製造電燈的失敗經驗後,制定了詳細的試驗計劃,分別在兩方面進行試驗:一是分類試驗1600多種不同耐熱的材料;二是改善抽空設備,使燈泡有高真空度。他還對新型發電機和電路分路系統等進行了研究。
愛迪生將1600多種耐熱發光材料逐一地試驗下來,唯獨白金絲性能量好,但白金價格貴得驚人,務必找到更適宜的材料來代替。1879年,幾經實驗,愛迪生最後決定用炭絲來做燈絲。他把一截棉絲撒滿炭粉,彎成馬蹄形,裝到坩鍋中加熱,做成燈絲,放到燈泡中,再用抽氣機抽去燈泡內空氣,電燈亮了,竟能連續使用45個小時。就這樣,世界上第一批炭絲的白熾燈問世了。
2、貝爾發明電話
貝爾,1847年生於英國,年輕時跟父親從事聾啞人的教學工作,曾想製造一種讓聾啞人用眼睛看到聲音的機器。
1873年,成為美國波士頓大學教授的貝爾,開始研究在同一線路上傳送許多電報的裝置――多工電報,並萌發了利用電流把人的說話聲傳向遠方的念頭,使遠隔千山萬水的人能如同應對面的交談。於是,貝爾開始了電話的研究。
1875年6月2日,貝爾和他的助手華生分別在兩個房間里試驗多工電報機,一個偶然發生的事故啟發了貝爾。華生房間里的電報機上有一個彈簧粘到磁鐵上了,華生拉開彈簧時,彈簧發生了振動。與此同時,貝爾驚奇地發現自己房間里電報機上的彈簧顫動起來,還發出了聲音,是電流把振動從一個房間傳到另一個房間。
貝爾的思路頓時大開,他由此想到:如果人對著一塊鐵片說話,聲音將引起鐵片振動;若在鐵片後面放上一塊電磁鐵的話,鐵片的振動勢必在電磁鐵線圈中產生時大時小的電流。這個波動電流沿電線傳向遠處,遠處的類似裝置上不就會發生同樣的振動,發出同樣的聲音嗎?這樣聲音就沿電線傳到遠方去了。這不就是夢寐以求的電話嗎!
3、富蘭克林發明避雷針
1752年,46歲的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用綢子做了一個風箏,並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天氣里用麻線把風箏放上天空,麻線下端系了一把金屬鑰匙,當雨水把麻線澆濕以後就變成了導電體。這時,他把手靠近鑰匙,突然看到電火花在鑰匙和手指之間跳過,同時,手指感到一陣刺痛。這個實驗證明了天空中打雷實際上就是一種大規模的放電現象。
由此,使富蘭克林想到,如果在高大的建築物上裝一根金屬導線,導線下端接地,根據尖端放電的原理,就可避免建築物遭到雷擊的危險。這就導致了避雷針的發明。
由於避雷針的發明,人類生活的世界就多了幾分安全。關於避雷針的發明,似乎是一個偶然事件。一個巧合提醒了一位偉人突發奇想,導致了發明和創造。
4、史蒂芬孫發明火車
史蒂芬孫在煤礦工作時,每天看到運煤工人總是用力地把煤從礦井裡一點點地背出來,工作非常辛苦,就萌發了一個偉大的念頭:他要製造一輛既可以運很多煤又跑得很快的蒸汽機車。於是他就埋頭設計起這樣的機車來。
1814年,史蒂芬孫造出了一台名叫「半統靴號」的火車頭。當他駕駛這個火車頭,在煤礦進行試車表演時,很多人都嘲笑這輛只能拖30噸貨物,每小時只能走六七公里,樣子像笨鴨子一樣丑,走起路來像地震一樣響的破車。還有一些不懷好意的人竟然到處造謠,說:火車的聲音很響,這會使牛受驚,不敢吃草,從而牛奶就沒有了;
雞鴨受驚,從而蛋就沒有了;而且火車的煙筒里會放出毒氣,將殺絕飛鳥;火星四濺,將釀成火災;倘若鍋爐爆炸,後果更是不堪設想,乘客將遭斷手摺骨之痛!一些原來贊成火車試驗的官員,聽到這些謠言也開始極力反對,並且非常肯定地說用蒸汽機車做交通工具是根本不可能的。
面對技術上的困難和這些謠言帶來的壓力,史蒂芬孫並沒有像另外一些也在發明火車的人那樣灰心喪氣,止步不前。他始終相信自己發明的火車會給人類帶來巨大的幫助,因此鼓足勇氣,總結經驗,決心繼續研究和改進火車。
1825年9月27日,天還沒有大亮,居住在英國斯多林克頓的許多男女老少就紛紛起床了。他們有的步行,有的騎馬,向同一個地方趕去。他們去干什麼呢?原來,史蒂芬孫要在那裡舉行一次試車表演。正當機車緩緩啟動時,一個青年騎馬疾馳而來,他大聲叫喊著要與史蒂芬孫的火車比試比試。於是,火車和馬開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比賽。
一開始,只見火車緩慢行駛,而馬則狂奔不已。一會兒後,火車的安全閥升起來了,鼓風機嘶鳴著,騰起團團煙霧,車速逐漸加快,很快火車與馬並駕齊驅了。再過一會兒,火車毫無倦意,一往直前,馬卻漸漸累了。越往後,馬就越顯得力不從心,被火車甩得越來越遠。
這條飛奔的鋼鐵長龍,可載重90噸,乘客400人,最高時速24公里。這就是世界上的第一列火車——「旅行號」。
從此,火車得到了人們普遍的稱贊和重視,正式登上了歷史舞台,使陸上交通運輸的發展,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期。史蒂芬孫那不畏艱辛,百折不回,勤奮學習,勇於創新的精神,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稱贊,也永遠值得我們學習。
5、魯班造傘
很久很久以前,世界上沒有傘。那時候,人們出門很不方便。夏天,太陽曬得皮膚火辣辣地痛;下雨天,把衣服淋得濕漉漉的。魯班想:要是能做個東西,又能遮太陽又能擋雨,那該多好呀!一天,天氣熱極了,他一邊做工,一邊抹汗。忽然看見許多孩子「撲通撲通」跳到荷花塘里去玩水,一會兒,一個孩子摘了一張荷葉,倒過來頂在腦袋上。
魯班覺得挺好玩,就問他們「你們頭上頂著張荷葉干什麼呀?」小孩子七嘴八舌地說了起來「魯班師傅,您瞧,太陽像個大火輪,我們頭上頂著荷葉,就不怕曬了。」魯班抓過一張荷葉來,仔細瞧了又瞧,荷葉圓圓的,一面有一絲葉脈,朝頭上一罩,又輕巧,以涼快。
魯班心裡一下亮堂起來。他趕緊跑回家去,找了一根竹子,劈成許多細細的條條,照著荷葉的樣子,扎了個架子;又找了一塊羊皮,把它剪得圓圓的,蒙在竹架子上。「好啦,好啦!」他高興得叫起來,「這東西既能擋雨遮太陽,又輕輕巧巧。」
魯班的妻子聽見他大呼小叫的,趕緊從屋裡跑出來問他:「出了什麼事了?」魯班把剛做成的東西遞給妻子,說:「你試試這玩意兒,以後大家出門去帶著它,就不怕雨淋太陽曬了。」
魯班的妻子瞧了瞧,又想了想,說:「不錯不錯,不過,雨停了,太陽下山了,還拿著這么個東西走路,可不方便了。要是能把它收攏起來,那才好呢。」「對,對!」魯班聽了很高興,就跟妻子一起動手,把這東西改成可以活動的,用著它,就把它撐開,用不著,就把它收攏。這東西是什麼呀?就是咱們今天的傘。
Ⅳ 發明家的故事
瓦特
一個夏日的早晨,天氣 晴朗,畫眉在樹上唱著悅耳的歌。在英國格拉斯哥大學的校園里,有一個人正在散步。他邁著緩緩的步伐,在綠茵茵的草坪上踱來踱去。他時而望著廣闊的天空,時而瞧瞧乎坦的操場,時而皺起雙眉……突然,他臉上流露出笑容,心情豁然開朗,他想出來了,想出了解決蒸汽機的有效辦法。他高興地跑起來,腳步騰空。霎時間,他的身影便出現在陪伴他多年的操作台上。他就是蒸汽機的發明家瓦特。曾有人說:"瓦特發明蒸汽機,是因為他有超人的天才和智慧。"其實不然。為了說明這個問題,還是講講關於瓦特勤奮學習,刻苦鑽研;發明創造的故事吧。
水蒸汽的啟示
隨著智育的發展,瓦特對客觀存在的一些事物都發生了濃厚的興趣,產生了好奇和鑽研之心。這為他以後發明蒸汽機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在瓦特的故鄉--格林諾克的小鎮於上,家家戶戶都是生火燒水做飯。對這種司空見慣的事,有誰留過心呢?瓦特就留了心。有淮?他在廚房裡看祖母做飯。灶上坐著一壺開水。開水在沸騰。壺蓋啪啪啪地作響,不停地往上跳動。瓦特觀察好半天,感到很奇怪,猜不透這是什麼緣故,就問祖母說?什麼玩藝使壺蓋跳動呢"
祖母回答說:"水開了,就這樣。"
瓦特沒有滿足,又追問:"為什麼水開了壺蓋就跳動?是什麼東西推動它嗎?"
可能是祖母太忙了,沒有功夫答對他,便不耐煩地說:"不知道。小孩子刨根問底地問這些有什麼意思呢。"
瓦特在他祖母那裡不但沒有找到答案,反而受到了冤枉的批評,心裡很不舒服,可他並不灰心。
連續幾天,每當做飯時,他就蹲在火爐旁邊細心地觀察著。起初,壺蓋很安穩,隔了一會兒,水要開了,發出嘩嘩的響聲。摹地,壺里的水蒸汽冒出來,推動壺蓋跳動了。蒸汽不住地往上冒,壺蓋也不停地跳動著,好象里邊藏著個魔術師,在變戲法似的。瓦特高興了,幾乎叫出聲來,他把壺蓋揭開蓋上,蓋上又揭開,反復驗證。他還把杯子、調羹遮在水蒸汽噴出的地方。瓦特終於弄清楚了,是水蒸汽推動壺蓋跳動,這水蒸汽的力量還真不小呢。
就在瓦特興高采烈,歡喜若狂的時候,祖母又開腔了:"你這孩子,不知好歹,水壺有什麼好玩的,快給我走開!"她漫不經心地說。
他的祖母過於急躁和主觀了,這隨隨便便不放在心上的話,險些挫傷了瓦特的自尊心和探求科學知識的積極性。年邁的老人啊,根本不理解瓦特的心,不知?水蒸汽"對瓦特有多麼大的啟示!水蒸汽推動壺蓋跳動的物理現象,不正是瓦特發明蒸汽機的認識源泉嗎?
一七六九年,瓦特把蒸汽機改成為發動力較大的單動式發動機。後來又經過多次研究,於一七八二年,完成了新的蒸汽機的試制工作。機器上有了聯動裝置,把單式改為旋轉運動,完善的蒸汽機發明成功了。
由於蒸汽機的發明,加之英國當時煤鐵工業發達,所以英國就成為世界上最早利用蒸汽推動鐵制"海輪"的國家。十九世紀,開始海上運輸改革,一些國家進入了所謂的"汽船時代"。從此,船隻就行駛在茫茫無際的海洋上了。隨之而來,煤礦、工廠、火車也全應用了蒸汽機。體力勞動解放了,經濟發展了。這不能不說是蒸汽機發明的成果。當然也是蒸汽機的發明家瓦特的功勞。因此,瓦特在世界上享有盛名。
瓦特的一生充滿著艱苦和斗爭,他走過的道路是多麼坎坷不平啊。他在艱苦和坎坷中為人類造了福,為人類前進,開辟了新的里程。瓦特十分重視學習和實踐。學習,豐富了他的智慧;實踐,結出了豐碩的成果。諾貝爾是聞名世界的大科學家、發明家,也是一個成功的企業家。他發明的炸葯、雷管開創了人類征服自然的新紀元,以他身後龐大的基金所設的諾貝爾獎金,更使他飲譽世界。
艾爾弗雷德.伯哈德.諾貝爾於1833年10月21日出生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市一個貧困潦倒的工程師兼商人家裡。他的父親英莫紐?諾貝爾(人稱老諾貝樂)是一位富有才華的發明家和商人,曾創建瑞典第一家橡膠公司。
就在諾貝爾出生的前一年,一場大火把家業燒了個精光,老諾貝爾的生意由此開始衰落,並在諾貝爾1歲時破產。被生活所迫,老諾貝爾後來不得不隻身離家到俄國從商謀生。
諾貝爾自幼勤奮好學,好奇心很強。到俄國後,為了學好俄文,他常常挑選一些俄文名著譯成瑞典文,再翻譯成俄文。後來他又用這種方法學會了英文、法文和德文。有一次,他父親的一位叫西蒙的教授請諾貝爾父子觀看硝化甘油爆炸力的試驗。錘子落在鐵砧上,受錘地的硝化甘油立即發生爆炸。小諾貝爾被這奇妙的現象迷住了。當他得 知這種爆炸力極強的東西可以用來開礦鑿山,但危險性極大無法使用時,就萌發了發明炸葯的念頭。
到16歲時,迫於生計,他不得不中斷學習,孤身遠渡重洋到了美國,在一家工廠當學徒。此後,他還曾到法國、德國、英國、義大利等國的幾家工廠當過學徒。學徒期間,他每天在勞動10多個小時之後,仍堅持學習,困了就把腦袋伸到水龍頭下沖一沖。就這樣,他憑自學學到了不少的技術和科學知識,不但在科學、文學和哲學方面奠定了一定的基礎,而且在機械方面做出了好幾項革新,表現出了很強的獨創能力。
1854年,諾貝爾回到彼得堡,和父親一起,一邊從商,一邊從事炸葯的研製工作。一次,由於公司遇到了財政困難,父親派他去倫敦、巴黎,向當地銀行磋商貸款。結果是空手而歸,家業再遭破產。不得已,全家於1859年返回瑞典。
當時為了適應開礦山、發展工業和加強軍事力量的需要,許多化學家都在致力於炸葯的研製。炸葯的應用前景很廣闊,市場很大。諾貝爾父子看準了形勢,為了實現自己的發明願望,也為了重振家業,他們從事起如何利用硝化甘油巨大爆炸力潛能的研究。但手頭上缺乏資金,無法進行規模大的試驗。諾貝爾再次奉父命前往巴黎尋求貸款。這一次,他很順利,帶回了10萬法郎。用這筆錢,他們辦起了自己的工廠。
經過反復試驗,諾貝爾認識到,要使硝化甘油發生爆炸,只須把它加熱到170攝氏度至180攝氏度。為此,必須尋找出一種安全的引爆裝置。
1862年初夏,諾貝爾進行了一次探索性試驗。這次試驗獲得了成功。但是,引爆所用的火葯多而硝化甘油少,威力小成本高,沒有實用價值。 為了找到一種量少但能引爆硝化甘油的可靠物質,諾貝爾又進行一次又一次的帶有極大危險性的實驗,但均告挫折。經過多次的失敗,諾貝爾發現了失敗的原因,並最終成功地發明了用少量的一般火葯,引爆硝化甘油的引爆物。這項"諾貝爾引爆法"的發明,使諾貝爾於1864年生平第一次獲得了由瑞典政府簽發的專利證。
這種炸葯的威力極大,在爆破工程中可以節省大量人力財力。因此,它剛一問世,就得到普遍運用。
諾貝爾的公司由此重新振興起來。 正當諾貝爾四處推廣由他發明的炸葯的時候,卻發生了一系列的意外爆炸事故,使人們對諾貝爾的新發明產生了懷疑和恐懼。瑞典政府下令禁止運輸炸葯,不準諾貝爾在陸地上試驗,法國、英國、葡萄牙等國也下令禁止製造、貯存和使用新炸葯,這使他的炸葯和公司陷入困境之中。 面對四面楚歌的形勢,諾貝爾決心走出困境。經過認真的多方思考和大量的秘密試驗,諾貝爾首先解決了硝化甘油的就地製造問題,以避免長途運輸中發生的爆炸危險。接著又集中精力研究硝化甘油的安全運輸方法。經過反復試驗,他終於找出穩定硝化甘油化學性質的方法,並且又利用硅藻土吸收硝化甘油的方法,制 成了兩種安全的硅藻土猛炸葯。為了解除人們的顧慮,挽回已經造成的不良影響,他親自到各地表演,用事實證明猛炸葯的爆破威力和安全性能。終於這種新型炸葯又一次被利用到了開礦和築路上。後來,就是這類炸葯炸穿了阿爾卑斯山,提前好幾年打通了長達14.5公里的隧道,節約開鑿費用500多萬元。諾貝爾也由此名揚天下,瑞典政府收回了當初的禁令,由驅逐變為歡迎,英國、法國、德國為他簽發了發明專利證。諾貝爾的公司終於又柳暗花明。
Ⅳ 著名的發明家有哪些人
1、沈括
沈括是宋代著名文學家和發明家。他寫有《夢溪筆談》一書,裡面記載了各回種地理、物理、化學方面的答知識,今天我們所用的指南針便是沈括發明的。
2、諸葛亮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的著名軍事家,它不僅料事如神,文采極好,且還是發明家。發現後發明過木牛流馬、孔明燈,並改進連弩弓。
3、張衡
張衡曾經做過《兩京賦》,它不僅是著名的文學家,也是著名的發明家。他先後發明了發明了渾天儀、地動儀。為了紀念張衡的偉大功績,太陽系中的1802號小行星命名為「張衡星」。
4、畢升
畢升是宋朝人,最大的貢獻在於發明了活字印刷術。印刷術在當代便已經出現了,但一直都是雕版印刷,可謂浪費人力物力。後來,畢升便發明活字印刷術,可以多次循環使用,促進了書籍的刊印和文化的傳播。
5、蔡倫
東漢時期人,雖然是一名宦官,但卻心懷大志。當時,社會上所使用的紙不僅造價成本高,而且紙質粗糙,並不適合書寫。蔡倫經過研究,改進了造紙術,使用稻草便能製造出質量很高的紙張。
Ⅵ 發明家的故事
一、水蒸氣的啟示
在火車出現之前,人們在陸地上的運輸和旅行,主要是靠人和其他動物進行的。但是不論是人還是其他動物,都有同樣的缺點:速度緩慢,易受天氣變化影響,需要中途休息和補充食物。那麼,能不能製造一種機器來代替人和其他動物進行運輸和旅行呢?被譽為「火車之父」的英國蒸汽機車發明家史蒂芬孫把這個設想變成了現實。
勤奮造就偉大的發明家1781年6月9日,史蒂芬孫出生於英國一個貧苦的礦工家庭。他的父親是煤礦里一個看管蒸汽機的司爐工,母親是一個普通的家庭婦女。全家8口人,主要靠父親微薄的收入來維持生活,日子過得十分艱難。史蒂芬孫上不起學,8歲那年,他就去給人家放牛了。
除了替人家放牛之外,史蒂芬孫還有一項工作就是給在煤礦工作的父親送飯。每次來到父親工作的鍋爐房,他都會被那些不停轉動著的機器迷住,他總是出神地看著鍋爐中熊熊燃燒的烈火,忘情地聽著機器隆隆轉動的聲音。
他很想弄明白:它們為什麼可以自動轉起來,而且力量會這么大?他想,自己長大以後,要是也能像父親那樣當一個司爐工,操縱巨大的蒸汽機幹活,那該多好!放牛的時候,他就常用泥巴來做自己想像中的蒸汽機,鍋爐、汽缸、飛輪等各種各樣的部件都有。
14歲那年,史蒂芬孫真的當上了一名見習司爐工,負責給蒸汽機添煤、加油和擦拭機器零件。看著機器在自己的操作下飛快地轉動,他高興極了。但是時間久了,他覺得只是看著機器轉動不過癮。他開始在心裡琢磨起來:這機器是怎麼轉動起來的?它的內部結構是什麼樣的。
有一天,別人都下班回家了,史蒂芬孫一個人偷偷地把蒸汽機拆開了,他把所有的零件都仔細觀察了一遍。但拆散容易裝配難,他忙乎了好半天,才勉強把蒸汽機重新安裝好。回家的路上,他老是提心吊膽,擔心蒸汽機第二天轉動不了。
誰知道第二天一發動,那台蒸汽機比平時轉得還要好。這次成功拆裝之後,他的膽子也大多了,以後就經常這樣拆了又裝,裝了又拆,把那台蒸汽機的各個零件都摸了個透。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史蒂芬孫多麼渴望自己也能造出一台機器。
他模仿著拆裝過的那台蒸汽機,試著畫了一張草圖送給煤礦的工程師看。工程師看後,高興地拍著他的肩膀說:「好啊,有志氣的孩子,希望你多讀書,多掌握科學知識,將來發明一台比蒸汽機更好的機器!」可是,史蒂芬孫從小沒有進過學校門,怎麼讀得懂高深的理論書籍呢?
17歲的小學生沒有文化知識,就很難搞出發明創造。於是,17歲的史蒂芬孫第一次走進了學校,他要從小學一年級開始讀起。史蒂芬孫每天晚上都和七八歲的兒童坐在一起上課。他像羊群里的駱駝,雞群里的仙鶴那麼突出。
「嘻嘻,傻大個!」「嘿嘿,笨蛋!」教室外面常常會傳來這樣的譏笑聲。小學里的許多學生都譏笑這位「大學生」並沒有在念大學,卻是在念小學。
然而,史蒂芬孫不怕羞,不怕譏笑,他毫不介意,只顧埋頭苦讀。史蒂芬孫白天要到礦上上班,為了多掙些錢養家糊口,休息時間他還要替人家修理鍾表、擦皮鞋,每天累得筋疲力盡。可是到了晚上,史蒂芬孫總是第一個進教室,專心聽講,埋頭學習。放學以後,別人都睡了,他還在昏暗的燈光下復習功課、做作業。由於他勤奮好學,刻苦用功,很快就掌握了許多科學知識。
1803年,史蒂芬孫被提升為煤礦的機械修理工。1810年的一天,礦上的一台運煤車突然出了故障,許多機械師都找不出毛病在什麼地方。史蒂芬孫看了一會兒,就對總工程師說:「讓我試試吧。」那些機械師都不相信他,認為一個「毛頭小子」怎能把機器修好呢,但史蒂芬孫很快就把運煤車修好了。煤礦經理知道這件事後,馬上把史蒂芬孫提升為機械師。
史蒂芬孫在煤礦工作時,每天看到運煤工人總是用力地把煤從礦井裡一點點地背出來,工作非常辛苦,就萌發了一個偉大的念頭:他要製造一輛既可以運很多煤又跑得很快的蒸汽機車。於是他就埋頭設計起這樣的機車來。
1814年,史蒂芬孫造出了一台名叫「半統靴號」的火車頭。當他駕駛這個火車頭,在煤礦進行試車表演時,很多人都嘲笑這輛只能拖30噸貨物,每小時只能走六七公里,樣子像笨鴨子一樣丑,走起路來像地震一樣響的破車。
還有一些不懷好意的人竟然到處造謠,說:火車的聲音很響,這會使牛受驚,不敢吃草,從而牛奶就沒有了;雞鴨受驚,從而蛋就沒有了;而且火車的煙筒里會放出毒氣,將殺絕飛鳥;火星四濺,將釀成火災;倘若鍋爐爆炸,後果更是不堪設想,乘客將遭斷手摺骨之痛。
一些原來贊成火車試驗的官員,聽到這些謠言也開始極力反對,並且非常肯定地說用蒸汽機車做交通工具是根本不可能的。面對技術上的困難和這些謠言帶來的壓力,史蒂芬孫並沒有像另外一些也在發明火車的人那樣灰心喪氣,止步不前。他始終相信自己發明的火車會給人類帶來巨大的幫助,因此鼓足勇氣,總結經驗,決心繼續研究和改進火車。
1825年9月27日,天還沒有大亮,居住在英國斯多林克頓的許多男女老少就紛紛起床了。他們有的步行,有的騎馬,向同一個地方趕去。他們去干什麼呢?原來,史蒂芬孫要在那裡舉行一次試車表演。正當機車緩緩啟動時,一個青年騎馬疾馳而來,他大聲叫喊著要與史蒂芬孫的火車比試比試。於是,火車和馬開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比賽。
一開始,只見火車緩慢行駛,而馬則狂奔不已。一會兒後,火車的安全閥升起來了,鼓風機嘶鳴著,騰起團團煙霧,車速逐漸加快,很快火車與馬並駕齊驅了。再過一會兒,火車毫無倦意,一往直前,馬卻漸漸累了。越往後,馬就越顯得力不從心,被火車甩得越來越遠。
這條飛奔的鋼鐵長龍,可載重90噸,乘客400人,最高時速24公里。這就是世界上的第一列火車——「旅行號」。
Ⅶ 我認識了什麼的王二小,什麼的發明家魯班
據列傳記載,三皇五帝就有先民種煙的記載。然如此,讓魯班作拿煙式也沒有什麼依據和必要。且不與潮流一致。縱觀如此還不如小學課本中其身背草簍手持草葉(發明據的圖)更合適。
Ⅷ 最著名的發明家是誰
小時候我們認識的最多的是愛迪生。
對我們這個社會無而言,很多都是很偉大的發明家
例如瓦特,例如諾貝爾。
我個人認為最偉大的是達芬奇
列奧納多·達·芬奇 (1452-1519) da Vinci,Leonardo 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最負盛名的美術家、雕塑家、建築家、工程師、科學家、科學巨匠、文藝理論家、大哲學家、詩人、音樂家、和發明家。他生於佛羅倫薩郊區的芬奇鎮,卒於法國。其父為律師兼公證人,母為農婦,他15羅來 到佛羅倫薩,學藝於韋羅基奧的作坊, 1472年入畫家行會,70年代中期個人風格已趨成熟。1482--1499年間一直 作於米蘭,主要為米蘭公爵服務,進行了廣泛的藝術和科學活動,《岩間聖母》是他在這段時期創作的最有名的代表作。他是一位天才,他一面熱心於藝術創作和理論研究,研究如何用線條與立體造型去表現形體的各種問題;另一方面他也同時研究自然科學。
偉大的全才,甚至發明了很多在當時不可想像的東西,坦克,自行車,降落傘,直到現在他的手稿還在研究之中。被稱為達芬奇的密碼
Ⅸ 發明家有哪些發明的故事作文105個字的
1847年3月3日,亞歷山大·貝爾出生在英國的愛丁堡。他的父親和祖父都是頗有名氣的語言學家。
受家庭的影響,貝爾小時候就對語言很感興趣。他喜歡養麻雀、老鼠之類的小動物。他覺得動物的叫聲美妙動聽。上小學時,他的書本里,除了裝課本書外,還經常裝有昆蟲、小老鼠等。有一次,老師正在講《聖經》的故事,忽然他書包里的老鼠竄了出來,同學們躲的躲,叫的叫,弄得教室內大亂。老師怒不可遏,覺得這樣的學生不可教。
不久,貝爾的父親就將貝爾送到倫敦祖父那兒。這位慈祥的老人雖然很疼愛孫子,但對孫子的管教十分嚴厲。祖父深諳少年的學習心理,他不採用填鴨式的方法,硬逼貝爾學習書本上的知識,而是從培養貝爾的學習興趣入手。漸漸地,貝爾有了強烈的求知慾,學習成績也上去了,成了優等生。貝爾後來回憶道:「祖父使我認識到,每個學生都應該懂得的普通功課,我卻不知道,這是一種恥辱。他喚起我努力學習的願望。」
一年之後,貝爾又回到了故鄉愛丁堡。在他家附近,有一座磨坊。貝爾覺得這種老式水磨太費勁了,要改進改進。於是,他查閱各種圖書資料,設計出一幅改良水磨的草圖。這圖雖然畫得不規范,但構想卻十分巧妙。經過工匠的加工,水磨果然變得十分靈活,比原來省力多了。從此,他成了遠近聞名的「小發明家」。
貝爾從這里看到了發明創造的意義。每一項的發明,都將使很大一部分人受益,都是人類向前邁進的一塊基石。
1869年,22歲的貝爾受聘美國波土頓大學,成為這所大學的語音學教授。貝爾在教學之餘,還研究教學器材。
有一次,貝爾在做聾啞人用的「可視語言」實驗時,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在電流流通和截止時,螺旋線圈會發出雜訊,就像電報機發送莫爾斯電碼時發出的「嘀答」聲一樣。
「電可以發出聲音!思維敏捷的貝爾馬上想到,「如果能夠使電流的強度變化,模擬出人在講話時的聲波變化,那麼,電流將不僅可像電報機那樣輸送信號,還能輸送人發出的聲音,這也就是說,人類可以用電傳送聲音。」
貝爾越想越激動。他想:「這一定是一個很有價值的想法。」於是,他將自己的想法告訴電學界的朋友,希望從他們那裡得到有益的建議。然而,當這些電學專家聽到這個奇怪的設想後,有的不以為然,有的付之一笑,甚至有一位不客氣地說:「只要你多讀幾本《電學常識》之類的書,就不會有這種幻想了。」
貝爾碰了一鼻子灰,但並不沮喪。他決定向電磁學泰斗亨利先生請教。
亨利聽了貝爾的一五一十的介紹後,微笑著說:「這是一個好主意!我想你會成功的!」
「尊敬的先生,可我是學語音的,不懂電磁學。」貝爾怯怯地說,「恐怕很難變成現實。」「那你就學會它吧。」亨利斬釘截鐵地說。
得到亨利的肯定和鼓勵,貝爾覺得自己的思路更清晰了,決心也更大了。他暗暗打定主意:「我一定要發明電話。」
此後,貝爾便一頭扎進圖書館,從閱讀《電學常識》開始,直至掌握了最新的電磁研究動態。
有了堅實的電磁學理論知識,貝爾便開始籌備試驗。他請來18歲的電器技師沃特森做試驗助手。
接著,貝爾和沃特森開始試驗。他們終日關在試驗室里,反復設計方案、加工製作,可一次次都失敗了。「我想你會成功的」,亨利的話時時回盪在貝爾的耳邊,激勵著貝爾以飽滿的熱情投入研製工作中去。
光陰如流水,兩個春秋過去了。
1875年5月,貝爾和沃特森研製出兩台粗糙的樣機。這兩台樣機是在一個圓筒底部蒙上一張薄膜,薄膜中央垂直連接一根炭桿,插在硫酸液里。這樣,人對著它講話時,薄膜受到振動,炭桿與硫酸接觸的地方電阻發生變化,隨之電流也發生變化;接收時,因電流變化,也就產生變化的聲波。由此實現了聲音的傳送。
可是,經過驗證,這兩台樣機還是不能通話。試驗再次失敗。
經反復研究、檢查,貝爾確認樣機設計、製作沒有什麼問題。「可為什麼失敗了呢?」貝爾苦苦思索著。
一天夜晚,貝爾站在窗前,鎖眉沉思。忽然,從遠處傳來了悠揚的吉他聲。那聲音清脆而又深沉,美妙極了!
「對了,沃特森,我們應該製作一個音箱,提高聲音的靈敏度。」貝爾從吉他聲中得到啟迪。
於是,兩人馬上設計了一個製作方案。一時沒有材料,他們把床板拆了。幾個小時奮戰之後,音箱製成了。
1875年6月2日,他們又對帶音箱的樣機進行試驗。貝爾在實驗室里,沃特森在隔著幾個房間的另一頭。貝爾一面在調整機器,一面對著送話器呼喚起來。
忽然,貝爾在操作時,不小心把硫酸濺到腿上,他情不自禁地喊道:「沃特森先生,快來呀,我需要你!」
「我聽到了,我聽到了。」沃特森高興地從那一頭沖過來。他顧不上看貝爾受傷的地方,把貝爾緊緊擁抱住。貝爾此時也忘了疼痛,激動得熱淚盈眶。
當天夜裡,貝爾怎麼也睡不著。他半夜爬起來,給母親寫一封信。信中他寫道:
「今天對我來說,是個重大的日子。我們的理想終於實現了!未來,電話將像自來水和煤氣一樣進入家庭。人們各自在家裡,不用出門,也可以進行交談了。」
可是,人們對這新生事物的誕生反應冷漠,覺得它只能用來做做游戲,沒什麼實用價值。
貝爾一方面對樣機進行完善,另一方面利用一切機會宣傳電話的使用價值。
兩年之後的1878年,貝爾在波士頓和紐約之間進行首次長途電話試驗(兩地相距300公里),結果也獲得成功。在這以後,電話很快在北美各大城市盛行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