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經濟蕭條是什麼
長時期的高失業率、低產出、低投資、企業信心降低、價格下跌和企業普遍破產。工商業低落的一個溫和的形式是衰退(recession),它同蕭條有許多共同點,但在程度上較弱。今天,衰退的精確定義是實際國民生產總值至少連續兩個季度下降。
大蕭條是以商業和普遍繁榮的衰退為特徵的一種經濟狀況。
B. 經濟蕭條
現在許多人在問:美國的次貸危機到底是怎麼爆發的?又怎麼引起金融危機的?我看了潘石屹的一篇博文,題目是《走進經濟危機的中心》,他回答了許多人的疑問,值得一讀。同時,介紹一下什麼是"CDS"金融產品?
走進經濟危機的中心
——與華爾街Permal基金經理主席Isaac Souede 一席談
我們在書中、電影中常常看到對許多歷史大事 件的描述,而今天我們正經歷著這樣的歷史大事件。這次全球金融海嘯是百年不遇的大事件,在我們的有生之年,再遇到的機會可能也很小了。為了更進一步了解由 美國引起的金融海嘯,我和張欣飛到了紐約,走進了華爾街——金融海嘯的中心,與華爾街一位著名的基金經理主席Isaac先生和他夫人善敏一起吃了晚餐。因 為時差的關系,對我來說,這頓飯就相當於早餐一樣。
因為對華爾街歷史演變過程沒有詳細的了解,也沒有從時間上梳理過這里的發展變化,我一直對這次金融危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Isaac先生從歷史的角度簡單談了引起這次金融危機的原因。
1929年美國爆發了一次巨大的經濟大蕭條。美國政府通過一個立法,把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分開,就是不能由同一家銀行既做商業銀行,也做投資銀行。這個法律的目的主要是確保商業銀行儲戶的安全,降低商業銀行的風險。
1999年,柯林頓時代發生了一些變化。我 在1999年底曾去了一趟哈佛,當時最熱的一句廣告語是「世界因互聯網而改變!」,那種狂熱,現在回想起來還歷歷在目。大家認為時代變了,行業之間要融 合,大的商業銀行也可以做投資銀行的業務,徹底改變了1929年以來商業銀行要和投資銀行截然分開的規定。這樣一來,金融杠桿的作用就得到了充分發揮。以 前是商業銀行杠桿的倍數小,投資銀行杠桿的倍數大。杠桿就相當於自有資金能啟動貸款資金的倍數,杠桿倍數小需要的股本金、自有資金的量要大;杠桿大則只需 要很小的股本金和自有資金就可以啟動更多資金來賺錢。商業銀行介入投資銀行業務後,等於大的自有資金加上大的杠桿,把風險大大放大了。
2000年,還是柯林頓時代,在美國出現了一種法律監管不是非常完善的CDS信用違約互換,CDS成為了最時髦的金融產品。因為沒有很強的法律監管,CDS這個金融產品膨脹很快。
時間到了布希時代,尤其是IT泡沫破裂之後,為了尋找美國經濟新的活力,就確定將房地產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政府積極扶持「兩房」,以60倍的杠桿給低收入購房做按揭貸款。
2001年到2006年,美國的房地產市場由於政府通過按揭貸款的支持,很快火爆起來。發展到了2007年,美國人購房的按揭貸款已經和美國的GDP一樣大。這些通過「兩房」給低收入人的住房貸款很快就有人還不上錢了,這種還不上錢的比率越來越高,就引發了次貸危機。
當時的中國也遇到同樣的問題,把住宅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銀行和民間也在不斷地創新新的金融產品。我記得在中央電視台《對話》節目創辦前幾期,建行上海分行在節目上推薦本行的新產品「零首付」,我還曾被邀請參加了這次節目。
美國就在搞住房按揭貸款的「零首付」。
同時,在這個過程中還發生了幾件事情:以前美國證監會(SEC)規定只有在上漲時才可以賣空,現在股票市場中下跌時也可以賣空。這個技術環節的變化也成為股票市場下滑的加速器。
另外,伴隨著泡沫成長起來的全過程,格林斯潘的金融政策不斷減息,使市場上面的資金非常便宜。
在這個鏈條中,最前面是社會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後面跟著一長串的杠桿放大、CDS等等衍生產品。
以上這些就是造成這次百年不遇金融風暴的原因,為這次經濟危機埋下了伏筆,有了這些原因,一定會有今天的結果。
我們以摩根士丹利為例來看一下這個結果形成 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因為股本金最低要求降低了,他們貸了許多的款,杠桿的倍數達到了30倍,就是說用一塊錢的股本金可以貸30塊錢的貸款。而在市場上 資金便宜的情況下,利率很低,只有4%—5%,當時摩根士丹利的股票高達每股80美元。這種不能長久持續的泡沫破裂之後,摩根士丹利的股票下跌到每股8美 元多,他們的借款的利率也從4—5%上漲到20%。同時,摩根士丹利也購買了許多CDS。金融危機發生之後,首先是銀行之間互相不信任了,各自銀行之間的 貸款急劇減少,國家之間的貸款就更少了。信心的危機更加重了各方面危機。金融市場上沒有錢,維持這種游戲的環境變了,大的危機就來了。
在過去的72小時,由於政府向銀行注入了大 量的資金,比如美國政府注入了2500億美元,如果按10倍的杠桿就可以達到25000億美元。雖然市場基本平穩下來了,但銀行的經營更趨於保守,回到了 傳統的銀行。這次風暴會對未來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呢?現在能看到的簡單來說會有以下幾點:
第一,銀行的業務本地化。不再相信別人和別的國家。對我們中國的影響就是,以後發展靠自己,別人指不上了;
第二,政府加強對金融機構的監管。這次金融危機是從購房的次貸引發的。在中國房地產界也有人不斷地創新,如:「保租銷售」、「無理由退房」、「零首付」都有可能演變成為沒有監管的金融產品。萬幸的是在中國遠遠沒有美國人搞的這樣大;
第三,金融產品趨於簡單化,復雜的衍生產品沒有市場;
第四,數學模型沒有人相信了,更相信自己的大腦;
第五,新的發明不再時髦,人的經驗變得重要了;
第六,市場中的透明度更重要。
現在市場上人們的心態都是現金為王,但很快為了刺激經濟,政府就不斷降息,就會有比較高的通貨膨脹,現金也會不值錢。比如美國聯邦儲備局的主席伯南克,他 的做法就會對擁有現金的人進行懲罰,例如90天的國家債券利息基本上是零,而又有3—4%的通貨膨脹,實際的利率是負的。
鏈接:
「CDS」是什麼產品?
一、定期存單(CDS)
定期存單(Certificates of Deposit)的縮寫,CDs.
定期存單(CDs)是相對低風險及容易轉換 成現金的投資。定期存單通常提供比一般儲蓄帳戶要高的利息。不同於其它投資,定期存單的第一個十萬是有聯邦存款保險的。一般來說,當投資者購買CD時, 投資者投資一個固定的款項,固定的時期(六個月、一年, 五年, 或更久),在定期存單到期時,銀行會付投資者本金加利息。但是如果在定期存單到期前投資者想拿回本金,投資者可能要付罰款或放棄部份利息所得。
象許多其它產品一樣,現在的CDs 變得更加復雜。投資者現在可以選擇有變化利率的CDs 、長期CDs, 和有其它特殊性能得CDs。一些長期,高利率的CDs 有被"收回"的特點。也就是說發行銀行可以選擇在任何時間讓CD到期。只有發行銀行而不是投資者可以這樣做。例如, 當利率下跌時銀行可以讓高利率的CDs到期。但如果投資者投資在長期CD上,並且利率隨後上升,投資者將被鎖定在低利率中。
二、信用違約互換(掉期)(CDS)
信用違約互換(Credit Default Swap,CDS)是 目前全球交易最為廣泛的場外信用衍生品。ISDA(國際互換和衍生品協會)於1998年創立了標准化的信用違約互換合約,在此之後,CDS交易得到了快速 的發展。信用違約互換的出現解決了信用風險的流動性問題,使得信用風險可以像市場風險一樣進行交易,從而轉移擔保方風險,同時也降低了企業發行債券的難度 和成本。
在CDS合約中,CDS買方定期向CDS賣 方支付一定的費用,這個費用一般用基於面值的固定基點表示。如果不出現信用主體違約事件,則CDS賣方沒有任何現金流出;而一旦信用主體出現違約,CDS 賣方有義務以現金形式補償債券面值與違約事件發生後債券價值之間的差額,或者以面值購買CDS買方所持債券。CDS賣方可由主承銷商或商業銀行等第三方來 擔任,並且可以在銀行間市場或其他市場進行CDS的交易,從而轉移自身的擔保風險。
在企業債券發行中引入信用違約互換,可以實 現企業、CDS買方、賣方三方的共贏。對企業來說,通過發行附有CDS的企業債券,不僅可以降低債券的發行門檻,擺脫對銀行擔保的依賴,而且有利於提高債 券的信用等級,降低融資成本。從CDS買方角度看,通過支付一定的費用可以實現對企業信用風險的有效規避,獲取穩定的收益。從CDS賣方來看,公司通過收 取相應費用實現自身的收益,並且可以通過出售CDS進行擔保風險的對沖。
同時,在企業債券發行中引入違約擔保互換,有助於促進我國金融市場的發展和完善。首先,CDS轉移了企業債券的擔保風險,使銀行系統風險下降,從而保障了 銀行資產的安全性;其次,CDS推動了我國債券品種的多樣化,豐富了債券市場的投資產品,為市場提供了多樣化的投資工具,可以滿足不同風險偏好投資者的需 求;再次,CDS對於我國創新金融產品,發展真正意義的信用產品,對於市場對信用風險定價的重視都會起到積極的作用。其交易將實現固定收益類產品的信用風 險在買賣雙方之間的轉移。在交易中,CDS的買方按標的資產面值的一定比例定期向賣方進行支付,直到到期或指定的違約事件的發生為止。而賣方在違約事件發 生時或在到期日向買方支付標的資產的面值。
三、信貸違約掉期(互換)(CDS)
信貸違約掉期 Credit Default Swap
定義:
一種轉移交易方定息產品信貸風險的掉期安排。
信貸違約掉期=貸款違約保險
很多術語都故意把名字叫得"刁鑽"顯示其深奧
貸款違約保險的內容是:
定義:
A:申請貸款者
B:放貸者(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
C:保險提供者
流程:
A向B申請貸款,B為了利息而放貸給A,放貸出去的錢總有風險(如A破產,無法償還利息和本金),那麼這時候C出場,由C對B的這個風險予以保險承諾,條件是B每年向C支付一定的保險費用。如萬一A破產的情況發生,那麼由C補償B所遭受的的損失。
信貸違約掉期是一種新的金融衍生產品,類似保險合同。債權人通過這種合同將債務風險出售,合同價格就是保費。如果買入信貸違約掉期合同被投資者定價太低,當次貸違約率上升時,這種「保費」就上漲,隨之增值。
C. 中國經濟會蕭條嗎
5年之內可能會出現金融方面的問題,很多投資者對中國5年後的金融市場持悲觀態度。經濟發展速度減緩也是必然的(個人覺得還是正確的),但經濟大蕭條是不會的,到蕭條那個級別經濟會負增長的。中國頂多金融市場劇烈震盪一下,還是被世界金融危機逼的。中國經濟一倒退,世界經濟就玩完了。
你要區域性分析,我們就來討論一下,中國目前的發展問題在哪裡,為什麼會引起人們的質疑:
一方面,中國的經濟發展的動力主要來自投資,這導致了中國必須面對經濟發展減速而通貨膨脹的兩難選擇。如果繼續供應貨幣,將會對宏觀調控造成很多不利影響。如果掐斷投資,經濟必然減速。
而另一方面,不良投資也是我們應該去面對的問題之一。去年國內很可觀的一部分投資,轉換成了空房子和並不能投產的工廠。
所以,我個人認為,應該繼續施行「軟著路」政策,減少不必要投資,同時盡快把以前的過剩投資消化掉。(通俗的說,房子該賣的賣,工廠、設施該用的用)把一部分不良資產往良性轉化。牢固經濟基礎,做好經濟跳到另一個階段的准備。
中國的經濟現狀正是量變達到質變的前夕,危機理論告訴我們這個未必就是壞事。我們應該做好的,就是「action" 和」reaction"。
別慌了,你要是研究一下南美和北非經濟,再看中國的時候就不慌了。
D. 經濟蕭條的意思是什麼
經濟蕭條(depression):當經濟衰退(recession)連續超過3年,或者實際GDP(實際國民生產總值)負增長超過10%時稱為經濟蕭條(depression)。
經濟蕭條(depression),除了產出劇烈降低之外,通常伴隨著長時期的企業普遍破產、高失業率、企業信心降低和低投資。經濟衰退(recession)是工商業低落的一個溫和的形式,它同經濟蕭條有許多共同點,但在程度上較弱,持續時間也較短。
經濟蕭條是以商業和普遍繁榮的長期而劇烈的衰退為特徵的一種經濟狀況,判斷標準是:實際GDP負增長超過10%,或者經濟衰退(實際GDP負增長)連續超過3年。
(4)經濟肅條是人為創造的嗎擴展閱讀:
經濟蕭條的表現形式:
經濟衰退可能會導致多項經濟指標同時出現下滑,比如就業、投資和公司盈利,其它伴隨現象還包括下跌的物價(通貨緊縮)。當然,如果經濟處於滯脹(Stagflation)的狀態下,物價也可能快速上漲。
毀滅性的經濟衰退則被稱為經濟崩潰。經濟衰退與過量商品存貨、消費量的下降(可能由於對未來失去信心)、技術創新和新資本積累的缺乏,以及股市的隨機性有關。
市場經濟的特點之一是經濟周期的存在,然而經濟衰退並非總是存在。經濟學領域在「政府幹涉是可以抹平經濟周期(凱恩斯主義)、或是放大經濟周期後果的影響(真實經濟周期理論)、還是製造了經濟周期(貨幣主義)」的問題上存在著很多的爭論。
歷史上最糟糕的經濟衰退出現在20世紀30年代,當時的失業率大約是25%,也就是說4個人中就有1個人失業。這段經濟大蕭條給人們帶來的困難不僅僅限於收入的減少,對於某些人來說,它還破壞了正常生活和健康的家庭關系。
E. 經濟蕭條時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失業
不管是否通俗易懂,失業的類型,你需要了解,下面就是分類和說明。
1.摩擦性失業,由於求職的勞動者與需要提供的崗位之間存在著時間上的差異而導致的失業,如應屆畢業生找不到工作,工人想轉換工作崗位時出現的工作中斷等;
2.季節性失業,由於某些行業生產條件或產品受氣候條件、社會風俗或購買習慣的影響,使生產對勞動力的需求出現季節性變化而導致的失業;
3.技術性失業,由於使用新機器設備和材料,採用新的生產工藝和新的生產管理方式,出現社會局部勞動力過剩而導致的失業;
4.結構性失業,由於經濟、產業結構變化以及生產形式、規模的變化,促使勞動力結構進行相應調整而導致的失業;
5.周期性失業,市場經濟國家由於經濟的周期性萎縮而導致的失業
這些類型的失業在任何時期都同時存,只是強度各不相同。
再說說我的分析;經濟危機時,這些老闆錢不夠花,不漲工資(1),而且裁員(2),為了減少成本,這是造成失業的兩個原因,為了減少成本不在招新人(3),畢業學生和找工作的人,也保持失業。這時物價相對上漲,越多失業的工人沒錢買東西,賣的東西少了,老闆就越賺不到錢,他就越裁員,不漲工資,或者用機器替代工人(4),自動化設備的生產成本比人工的成本低,比替代的工人就永遠失業了。這里就包含1.2.3.5類失業。第4類失業的表現不明顯,但是任何時候這個失業也存在,是長期表現。
F. 現在中國面臨世界經濟衰退的可能性用人為製造通貨膨脹的方法能否幫助盡快走出蕭條
菲爾普斯曲線告訴我們:貨幣政策只能夠利用人民暫時「貨幣幻覺」來欺騙人民增加就業,短時間內可以刺激經濟增長,國民收入增加;但是長期內,具有理性預期的人們一定會識破政府的騙局,重新選擇失業,於是經濟依然會繼續低迷,但是物價卻上漲了,這就造成了所謂的「滯漲」。
所以人為製造通貨膨脹只會使經濟達到「滯漲」,而不會改變經濟衰退的現實。
G. 經濟蕭條是什麼意思
長時期的高失業率、低產出、低投資、企業信心降低、價格下跌和企業普遍破產。工商業低落的一個溫和的形式是衰退(recession),它同蕭條有許多共同點,但在程度上較弱。
那麼我們怎麼區分「經濟衰退」和「經濟蕭條」呢?一個比較慣常的經濟蕭條方法是觀察國民 經濟蕭條產總值的變化來確定「經濟蕭條」和「經濟衰退」的不同。任何經濟衰退期,真實國內生產總值下降超過10%,就可視為「經濟蕭條」。而「經濟衰退」中的經濟下跌卻不會那麼嚴重。
經濟蕭條時期錢是否更值錢不好說。經濟蕭條時期政府為刺激經濟,多印鈔票,隨之而來就是通貨膨脹,錢更不值錢了。
H. 為什麼說世界經濟大蕭條給希特勒創造了條件
1929年的世界經濟大蕭條給希特勒創造了一個好條件,他等待著的機會終於來到了。別人的悲慘痛苦,對他則是天賜良機。面臨飢餓危險的人極易鎮而走險。銀行的倒閉,企業的破產,使納粹分子變得更瘋狂了。希特勒看到,奪取政權的新機會已經到來。善於等待時機,又善於抓住時機是這個盜世裊雄一大法寶,他要將其變成他實現政治上野心的機會和力量。重要的一次機遇來到了:1929年10月從美國華爾街開始,在全世界颳起了一場黑色風暴。外國資本家紛紛撤走投放在德國的資金,德國經濟一瀉千里。失業、飢餓、失望、恐懼、怨恨、仇視籠罩著德國。德國政府坐不住江山了,總理像走馬燈似地換過一輪又一輪,誰也沒有回天之力,群眾不滿了,人們又走上了街頭。壟斷資本家不滿了,四處尋找自己的代理人。這個時候希特勒又站到演講台上去了,他抨擊政府,他向壟斷資本家許願保證給予他們足夠的市場,他向工人保證不會失業,向農民保證會有土地,向商人允諾不征重稅,彷彿他的帝國比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更激進,他也不在乎了,只要有人支持他,只要人們去選票站投他的票。沖鋒隊、黨衛隊身穿制服,雄赳赳、氣昂昂地走過頹喪的人群,吸引無數人羨慕的眼光,青年人反正無事可做,不如去參加沖鋒隊,又有飯吃,又神氣。沖鋒隊壯大了。壟斷資產階級慷慨解囊,給納粹黨提供巨額資金,給源源不斷的沖鋒隊新隊員發放裝備,組織大型、巨型的演講會,讓更多人加人到納粹黨的陣營中來。沖鋒隊員在街頭搭起施粥站,飢荒的人們如同當年維也納街頭的帝國元首感激涕零:納粹黨真是太好了!1930年納粹黨徒由1929年的17萬猛增到35萬,這一年納粹獲600多萬張選票,一躍而為全國第二大黨,第三帝國的美夢只是一步之遙。
I. 當前中國受到世界經濟的影響,有衰退的可能性,用人為製造通貨膨脹的方法,能否幫助中國盡快的走出蕭條
你的想法是錯誤的。通貨膨脹對經濟是沒有好處的。。。。。
一般通貨膨脹會引起嚴重的經濟問題。
要走出蕭條重要的是鼓勵人民消費,因為經濟形勢不好,消費者信心不足,不願意消費,導致總需求下降,商品價格下降。
人民都和以前一樣樂於消費,足以促進經濟的發展,相反通貨膨脹使得居民手中的錢嚴重貶值,消費能力下降,可能會惡化經濟,導致更嚴重的經濟衰退。。。
J. 如今經濟蕭條,是什麼造成的
原因有很多 但本質就很簡單
歷史上就沒有一個以zf為主導投資拉動的經濟體 可以持續發展
前蘇聯 就是有最好的例證
其結果就是低效 腐敗 消費不震 通脹 貧富懸殊 改革艱難
我們還有一塊是 走日本式的出口擴張 但是競爭力在通脹 和 成本上漲以後 幾乎消失
沒有品質 技術 研究 產業的一點競爭力 出口在外圍市場低迷以後 也無法在持續過去的增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