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為什麼說思維是一個復雜的心理過程
思維屬於哲學上認識論研究的范疇,是一個復雜的心理過程。毛主席在《實踐論》中說:「認識的真正任務在於經過感覺而到達於思維……即到達於論理的認識。」清楚地表明認識過程就是思維過程。
人們頭腦中的思維活動,是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對感性認識材料進行分析和綜合,通過概念、判斷、推理的形式,形成合乎邏輯的理論體系,反映客觀事物的本質屬性和運動規律。思維的結果就是人們對客觀事物的正確認識和把握,包括外部形狀和內在結構。
唯物辯證法認為:人們的認識過程是從具體到抽象,再從抽象到具體的過程。人們通過感官接觸到的是具體的事物,有了感性認識。在此基礎上,把事物分解成各個部分,把它們從整體中抽取出來分析,人們的認識就從感性具體發展到理性抽象,然後上升到理性的具體,達到理性認識。這種理性認識是感官所不能直接感覺到的,是思維對於感性認識進行加工的結果。
哲學家把這個「通過概念、判斷、推理」的思維形式叫作邏輯思維或抽象思維。還有一些同志認為另有個獨立於邏輯思維之外的「形象思維」。為了辨明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的問題,還應當先從「形象」與「抽象」說起。
一、抽象與形象與「抽象」這個詞比較起來,「形象」這個詞容易理喻。大凡客觀之物都具有一定的形象,而在哲學上談論最多的「視覺形象」更容易被人們把握和理解。那麼,「抽象」又是什麼呢?
哲學家認為,抽象是相對於具體而言。簡單地說,抽象就是從具體中抽取出來的表象。從具體事物中抽出來什麼表象?應當是抽取其本質的東西,而不是如瞎子摸象似的隨便摸到一部分就能抽象,只有用這最本質的東西才能形成概念,進行判斷和推理。文學家認為抽象是作者賦予人物形象的內在氣質,如精神、思想、世界觀,抽象就是「抽出來的形象」。藝術家認為抽象是從自然景物中抽出來的某些形式,在抽象派畫家眼裡,景物是由一組線條或幾何圖形構成的,是具體形象中的本質部分。這就清楚地表明了兩者的關系:形象中蘊含著抽象概念,抽象又離不開表象的影子。
比如,全世界六十多億人有著共同之點,人的特徵可以抽象到用一個經絡模型來概括(或者用亞當和夏娃兩個來概括)。但每個人的形象又各不相同,即使是孿生,他們的父母也能分清其間的差別。世界上的事物如此之巨細,以至於不用抽象的方式就不可能綜合考慮某類問題,不用形象的方式就區別不了此事物與彼事物的分別所在。這正是抽象和形象不能互相取代的原因。
以上分析表明,「抽象」與「形象」是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有著互相依存的關系,不可能獨立地存在。不存在不具備任何意義的具體形象,也不存在沒有任何來源的抽象概念。通常說「科學是抽象概念,文藝是形象作品」,這種說法並不正確,起碼是不夠嚴謹。
科學研究確實是偏重於抽象的概念,但是科學研究仍然離不開形象的影子。比如數學是很抽象的科學,在幾何中(包括平面幾何、立體幾何、解析幾何等)都離不開具體的形象。在天文學、地質學中更離不開對具體對象的觀察。文藝作品中確實是偏重於形象創造,但是文藝也離不開概念與判斷。音樂家能從五線譜中理解作者的詩情畫意,靠的是對音樂的概念和判斷;而不懂音樂的人即使聽到了這個曲子的彈奏也可能無動於衷。實際上,抽象與形象難解難分。朗格甚至認為:「一切真正的藝術都是抽象的。一件藝術品就是一個符號,藝術家的任務自始至終都是創造符號,而符號的製造又需要抽象」(見《藝術符號美學》一書)。
二、抽象思維與形象思維形象與抽象有著相互依存的關系。同樣,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也是相互依存的。不存在沒有形象思維的抽象思維,也不存在沒有抽象思維的形象思維。思維的過程和方式只有一個途徑,即上面所說的「對感性認識材料進行分析和綜合,通過概念、判斷、推理的形式,達到對客觀事物的正確認識」。有的同志硬要把這個過程分解為:「若對感性材料的分析綜合、判斷推理是通過『概念』來進行,便是抽象思維;若是通過『形象』來進行,便認為是形象思維。」並且把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看作是相互獨立的兩種思維方式,「抽象思維以製造『概念』為目的,比如科學定理;形象思維以製造『形象』為目的,比如文藝作品」。他們斷言:「文藝創作根本不藉助於抽象思維,而是進行形象思維,在創作過程中總不能離開形象;抽象思維的整個思維過程就是一個抽象的過程,抽象思維所取得的成果只是抽象的東西。」這種論點確實遭遇到很大的問題(見《形象思維的論點與疑點》一文)。如果這個問題說不清楚,那麼科學與藝術之親合關系就更加的說不清了。
筆者認為:思維的過程和方式只有一個,在這一過程中,分析綜合、判斷推理既可以藉助於邏輯(抽象),也可以藉助於形象。在思考一個問題時,實際上兼用這兩者。科學研究也需藉助於形象,文藝創造也需藉助於抽象。可以把思維過程中藉助於邏輯的叫抽象思維,把藉助於形象的叫形象思維,但這兩者相互依存,不構成各自獨立的兩種思維方式。這應當是對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的解釋。
科學研究表明,大腦的思維是個復雜的反射過程,這種反射是外界事物刺激感官而引起的,是在大腦皮層左右兩半球和中樞神經的參與下進行的。當外界對象作用於人的感覺器官時,感覺器官把接收到的外界刺激通過神經系統傳入大腦,引起大腦皮層的活動,從而產生了意識。這種意識與大腦中早已存錄的有關知識結合起來,形成思維過程,最終得到思維結果。從這個研究中可以看出,思維過程中既藉助了形象(感官刺激),也藉助了抽象(意識加入)。
在實際生活中,思維確是既藉助於形象也藉助於抽象。比如我們每天都看到太陽光,但是感覺不到太陽光的運動速度,因為它太快了,這是感覺表象達不到的地方。對於光速,只能藉助於抽象思維來把握,那是每秒30萬千米的高速度。
阿恩海姆(《視覺思維》一書的作者)對思維中的形象與抽象兩者之關系問題已經說得很透徹。他認為,人們看到了一種形象時就有了抽象思維活動,而每當人們思考一個問題時都有某種具體形象作為出發點。
Ⅱ 什麼是創造力
創造力,是人類特有的一種綜合性本領。創造力是指產生新思想,發現和創回造新事物答的能力。它是成功地完成某種創造性活動所必需的心理品質。它是知識、智力、能力及優良的個性品質等復雜多因素綜合優化構成的。
一個人是否具有創造力,是區分人才的重要標志。
(2)創造活動是一種復雜的心理過程擴展閱讀
影響因素:
1、知識
包括吸收知識的能力、記憶知識的能力和理解知識的能力。吸收知識、鞏固知識、掌握專業技術、實際操作技術、積累實踐經驗、擴大知識面、運用知識分析問題,是創造力的基礎。
2、智力
智能是智力和多種能力的綜合,既包括敏銳、獨特的洞察力,高度集中的注意力,高效持久的記憶力和靈活自如的操作力,還包括掌握和運用創造原理、技巧和方法的能力等。這是構成創造力的重要部分。
3、人格
包括意志、情操等方面的內容。它是在一個人生理素質的基礎上,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是創造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創造素質。優良素質對創造極為重要,是構成創造力的又一重要部分。
Ⅲ 藝術創造過程中的主要環節有哪些
藝術創造活動是一種由多種精神活動和技術活動構成的復雜過程,又有多內層次的心理活容動交錯地介入其中.但為了具體地分析研究,一般我們把藝術創造分為互相關聯、漸層推進的三個主要環節—藝術創造的興發階段、構思階段和物化階段.現在,我們就來看看在各個環節上審美體驗對藝術創造的作用.
Ⅳ 人在進行創造活動時哪些因素會影響其過程
審美體驗與藝術創造
審美體驗,作為美感心理的建構和展開,它始終是發生在個體生命中的過程,令人震撼而又難以言說。不過,通過藝術活動,審美體驗可以被具體化和符號化。在藝術創造活動、藝術作品的存在方式和藝術接受過程中,每一個環節都關聯著審美體驗。
審美體驗既是藝術創造活動的起點,又是貫穿在其中的創造性動力因素。藝術創造活動是一種由多種精神活動和技術活動構成的復雜過程,又有多層次的心理活動交錯地介入其中。但為了具體地分析研究,我們一般把藝術創造分為互相關聯、漸層推進的三個主要環節――藝術創造的興發階段、構思階段和物化階段。
藝術的興發看起來是突然降臨在主體身上的一種慾望和激情,但它卻不是什麼神秘力量的作用,而是過去和現在的審美體驗醞釀而導致的精神爆發效應。鍾嶸有一段文字說明了詩歌創作的慾望與激情,他說:「若乃春風春鳥,秋月秋蟬,夏雲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諸詩也。嘉會寄思以親,離群托詩以怨。至於楚臣去境,漢妾辭宮;或骨橫朔野,魂逐飛蓬……凡斯種種,感盪心靈,非陳詩何以展其義,非長歌何以騁其情?」這種豐富的痛苦體驗、深沉的憂患意識積聚和醞釀,成為激活詩歌創作的慾望和激情。
藝術構思,是主體在豐富體驗的基礎上,通過以情感為中心的多種心理活動對感知材料進行審美改造和組織,把客觀物象變為審美意象的過程。「操千曲而後曉其聲」,這是音樂家的豐富體驗;「收盡奇峰打草稿」,這是畫家的豐富體驗;「遍歷人生百態,嘗盡苦辣酸甜」,這是文學家的豐富體驗。體驗越是豐富,感受越是深刻,情感越是強烈,審美的創造力也越是巨大。體驗不僅給藝術構思所帶來的是豐富的材料,而且最重要的是賦予藝術構思以內在的邏輯。「楊柳岸曉風殘月」(柳永),這幾樣事物在詩人心中成為如此凄美的審美意象,就是由情感的支配而形成的一個活生生的有機體。被情感浸透、為情感所凝集在一起的諸種意象,通過想像生成為審美意象。由此可見,藝術構思的內在邏輯是審美體驗。
藝術物化,是指藝術主體把心靈中的審美體驗創造性地轉化為生動可感的藝術形象。如果說,客觀存在的山水留在感知活動中的印象是「眼中山水」,藝術家心靈中構思的山水審美意象是「胸中山水」,那麼,經過藝術家的創造性符號實踐和運用精湛的技術呈現出來的山水就是「畫中山水」。藝術家艱辛而快樂的勞動,就是要把豐富的生命體驗變為生動可感的藝術形象。曹雪芹寫作《紅樓夢》,「十年辛苦不尋常」,把人生的凄涼和辛酸、歷史的沒落與哀婉,都化為賈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蒼茫命運和眾多的人物形象,其中滿紙荒唐言,實在是一把辛酸淚。無論是小說的形象,還是其它藝術形象,都是主體心靈中審美意象的物化,而審美意象正是審美體驗在心靈中生成的無形影像,它們的最後根據就在審美體驗之中。
從藝術興發、構思和物化三個主要環節上看,審美體驗作為動力、邏輯和根據貫穿在藝術創造過程中。沒有審美體驗,也就沒有藝術創造。
Ⅳ 如何理解思維是一個復雜的心理過程
思維屬於哲學上認識論研究的范疇,是一個復雜的心理過程。毛主席在《實踐論》中說:「認識的真正任務在於經過感覺而到達於思維……即到達於論理的認識。」清楚地表明認識過程就是思維過程。
人們頭腦中的思維活動,是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對感性認識材料進行分析和綜合,通過概念、判斷、推理的形式,形成合乎邏輯的理論體系,反映客觀事物的本質屬性和運動規律。思維的結果就是人們對客觀事物的正確認識和把握,包括外部形狀和內在結構。
唯物辯證法認為:人們的認識過程是從具體到抽象,再從抽象到具體的過程。人們通過感官接觸到的是具體的事物,有了感性認識。在此基礎上,把事物分解成各個部分,把它們從整體中抽取出來分析,人們的認識就從感性具體發展到理性抽象,然後上升到理性的具體,達到理性認識。這種理性認識是感官所不能直接感覺到的,是思維對於感性認識進行加工的結果。
哲學家把這個「通過概念、判斷、推理」的思維形式叫作邏輯思維或抽象思維。還有一些同志認為另有個獨立於邏輯思維之外的「形象思維」。為了辨明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的問題,還應當先從「形象」與「抽象」說起。
Ⅵ 創造力往大處說是什麼
往大處說是打破常規的思維方式。
創造力,是人類特有的一種綜合性本領。一個人是否具有創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嶺。它是知識、智力、能力及優良的個性品質等復雜多因素綜合優化構成的。創造力是指產生新思想,發現和創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成功地完成某種創造性活動所必需的心理品質。
真正的創造活動總是給社會產生有價值的成果,人類的文明史實質是創造力的實現結果。對於創造力的研究日趨受到重視,由於側重點不同,出現兩種傾向,一是不把創造力看作一種能力,認為它是一種或多種心理過程,從而創造出新穎和有價值的東西,二是認為它不是一種過程,而是一種產物。一般認為它既是一種能力,又是一種復雜的心理過程和新穎的產物。
有人認為,根據創造潛能得到充分的實現。創造力較高的人通常有較高的智力,但智力高的人不一定具有卓越的創造力。根據西方學者研究表明,智商超過一定水平時,智力和創造力之間的區別並不明顯。創造力高的人對於客觀事物中存在的明顯失常、矛盾和不平衡現象易產生強烈興趣,對事物的感受性特別強,能抓住易為常人漠視的問題,推敲入微,意志堅強,比較自信,自我意識強烈,能認識和評價自己與別人的行為和特點。
創造力與一般能力的區別在於它的新穎性和獨創性。它的主要成分是發散思維,即無定向、無約束地由已知探索未知的思維方式。按照美國心理學家吉爾福德的看法,發散思維當表現為外部行為時,就代表了個人的創造能力。
可以說,創造力就是用自己的方法創造新的,別人不知道的東西。
Ⅶ 為什麼說寫作是一種非常復雜的充滿變數的創造活動
寫作這項工作是軟磨硬的工作。表面看挺輕松,實際上勞心勞力費神,是一項特殊的工作。寫好一部作品,要充分體驗生活,要把自己放到作品當中,要靠靈感和生活體驗去做艱苦的創造性勞動。所以想寫作的人多,真正能拿出成功作品的人少,能有流芳百世作品的人就更少。
Ⅷ 發明創造所憑借的最主要的心理活動過程是 A.無意想像 B.有意想像 C.再創想像 D.創造想像
創造想像。
創造想像是用以積累的知覺材料作為基礎,使用許多形象材料,並把他們加以深入,通過組合,創造出新的形象來。
在新作品創作、新產品創造時,人腦中構成的新形象都屬於創造想像。創造想像是對已有的感性材料進行深入的分析、綜合、加工和再造,在頭腦中進行創造性的構思。
創造想像具有創造出新的、獨立性和新穎性等特點。例如作家所創作的藝術形象雖來源於生活,但它又高於生活。工程師發明的新機器,雖然綜合了許多機器的特點,但它又具備有前所未有的新性能、新造型,因此它比再造想像更加復雜、更困難。它需要對已有的感性材料進行深入的分析、綜合、加工、改造,在頭腦中進行創造性的構思。
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務,利用自己以往經驗在頭腦中獨立創造新形象的過程稱為創造想像。區別「創造想像」與「再造想像」的關鍵,是看個體是否在頭腦中獨立創造了新形象。
(8)創造活動是一種復雜的心理過程擴展閱讀
相關條件
1、強烈的創造願望
現代社會的發展不斷地向人們提出創造新事物、解決新問題的要求,當這種要求被人接受時,就會在人腦中變成創造性活動的需求和願望。
2、豐富的表象儲備
進行創造想像,還必須對有關事物進行細致觀察,儲備豐富的表象材料。因為,想像依賴於已有表象材料的數量和質量。
3、積累必要的知識經驗
進行創造想像,還必須對有關領域進行深入的研究,掌握必要的知識。每一項發明都是對相應領域深入研究的結果。例如,牛頓對物理學進行研究,發現了三大定律;達爾文對生物學進行研究,寫出了《物種起源》。
4、原型啟發
原型啟發,是指從其他事物上發現解決的方法。對問題解決起啟發作用的事物叫原型。任何一個人對某一項發明創造或革新,都不是憑空想像而來的,在開始總要受到某種類似事物的啟發。例如,魯班從茅草割破手得到啟發,發明了鋸子。
5、積極的思維活動
創造想像不是一般的想像,而是一種嚴格的構思過程,必須在思維的調節支配下進行。
6、靈感的作用
在創造想像的過程中,新的形象的產生往往帶有突然性,這種突然出現的狀態,稱為靈感。
此外,創造性思維能力,高水平的表象改造能力,豐富的情緒生活,正確的理想和世界觀也是創造想像的條件。
Ⅸ 智力是人的一種復雜的心理活動.是一種綜合能力,它包括哪些
各個學派觀點不同。其中二因素論:共同因素和個人因素;三維智力理論:內容、操作和產物三個維度;二維智力理論:晶體智力和流體智力;多元智力理論:語言、運算、運動、空間想像、音樂、社交、自然智力等等;智力三元論:經驗性智力、分析性智力和創造性智力。
Ⅹ 關於創造力的論文答辯老師一般會出什麼問題
創造力,是人類特有的一種綜合性本領。一個人是否具有創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嶺。它是知識、智力、能力及優良的個性品質等復雜多因素綜合優化構成的。創造力是指產生新思想,發現和創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成功地完成某種創造性活動所必需的心理品質。例如創造新概念,新理論,更新技術,發明新設備,新方法,創作新作品都是創造力的表現。創造力是一系列連續的復雜的高水平的心理活動。它要求人的全部體力和智力的高度緊張,以及創造性思維在最高水平上進行。同時也有同名書籍《創造力》。
創造力(creativityingenuity)
真正的創造活動總是給社會產生有價值的成果,人類的文明史實質是創造力的實現結果。對於創造力的研究日趨受到重視,由於側重點不同,出現兩種傾向,一是不把創造力看作一種能力,認為它是一種或多種心理過程,從而創造出新穎和有價值的東西,二是認為它不是一種過程,而是一種產物。一般認為它既是一種能力,又是一種復雜的心理過程和新穎的產物。
有人認為,根據創造潛能得到充分的實現。創造力較高的人通常有較高的智力,但智力高的人不一定具有卓越的創造力。根據西方學者研究表明,智商超過一定水平時,智力和創造力之間的區別並不明顯。創造力高的人對於客觀事物中存在的明顯失常、矛盾和不平衡現象易產生強烈興趣,對事物的感受性特別強,能抓住易為常人漠視的問題,推敲入微,意志堅強,比較自信,自我意識強烈,能認識和評價自己與別人的行為和特點。
創造力與一般能力的區別在於它的新穎性和獨創性。它的主要成分是發散思維,即無定向、無約束地由已知探索未知的思維方式。按照美國心理學家吉爾福德的看法,發散思維當表現為外部行為時,就代表了個人的創造能力。
可以說,創造力就是用自己的方法創造新的,別人不知道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