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春秋戰國時期的服飾,建築風格特點簡寫
春秋戰國時期建築特點
主要是列國的都城,如東周王城洛邑、齊國臨淄、燕下都、趙國邯鄲故城、秦咸陽城、楚郢都、鄭韓城等等.這時期的建築也同其它藝術門類一樣取得了很高成就.各諸侯國為著本身的生存和擴張,都不惜人力物力精心營造自己的都城,使之成為軍事、政治、文化的中心.因各國都城所處的地理位置不同,營建時因地制宜,所以各有特點.但在很多方面又都是一致的或者是近似的,如宮城都由城牆和濠溝包圍著,全城由宮城和郭城兩部分組成,宮城的王宮處在全城中軸線最顯要的位置,郭城內均有市(商業區),宮城與郭城隔開,左右對稱布局,主要建築按中軸線左右分布,等等.從建築成就來說,當時發明了多功能的磚瓦,為建築的發展提供了極大的方便.斗栱的發明與使用,奠定了中國古典建築特有的美感形式,台榭建築是那個時代獨有的建築類型,此外,對建築的嚴格的等級限制,也為歷代建築所遵循.春秋戰國時期的工藝美術,最富活力,品種豐富,成就最大.青銅工藝處於巔峰向衰落的過渡期,可謂燦爛輝煌.與西周及商代相比,產生了許多新特點.形制由原來的莊重威嚴向輕巧實用方向發展,產生了許多新器形,日常生活用的銅器增多,製作亦日漸精巧.青銅器銘文,除個別的例外,大多變短,像西周那種通過鑄長銘文來顯示赫赫家史或宣揚禮制的青銅器基本上不見了.青銅紋飾向兩個極端發展,一是帶有威嚴神秘氣氛的獸面紋變為簡練的幾何紋;一是描繪現實生活的場景.裝飾手法,紋飾刻鏤更淺細,前期之粗花變為工整的細花.新工藝(失蠟法、鑲嵌、刻紋)的提高和推廣,使青銅器走向華巧工緻的新時期.失蠟法是鑄造青銅器的高超技術,其優點可以使青銅器紋飾更為多樣而精緻,它的運用和推廣極大地提高了青銅器的鑄造水平.鑲嵌(或錯金銀)技術運用於青銅圖案裝飾,可使青銅器的造型多變、紋飾繁縟、絢爛多彩.因為鑲嵌用的飾物金、銀、鉛、玉、綠松石等質地不同、色澤不同,與青銅器表面顏色形成對比,因此鑲嵌紋飾醒目、突出.刻紋銅器的紋飾,製作起來更方便,紋飾題材比以前更寬廣了.總的來看,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器,審美功能被強調、突出,實用功能削弱了,神秘禮製成分幾乎沒有了.這是青銅工藝從奴隸制禮樂制度下掙脫出來的重要標志,體現出新興地主階級以華巧為美的新觀念.
2 春秋戰國的深衣和胡服
春秋戰國時期,中原一帶較發達地區涌現出一大批有才之士,在思想、政治、軍事、科學技術和文學上造詣極深。各學派堅持自家理論,競相爭鳴,產生了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以老莊為代表的道家、以墨翟為代表的墨家以及法家、陰陽家、名家、農家、縱橫家、兵家、雜家等諸學派,其論著中有大量篇幅涉及服裝美學思想。儒家提倡「憲章文武」、「約之以禮」、「文質彬彬」。道家提出「被(披)褐懷玉」、「甘其食,美其服」。墨家提倡「節用」、「尚用」,不必過分豪華,「食必常飽,然後求美,衣必常暖,然後求麗,居必常安,然後求樂」。屬於儒家學派,但已兼受道家、法家影響的苟況強調:「冠弁衣裳,黼黻文章,雕琢刻鏤皆有等差。」法家韓非子則在否定天命鬼神的同時,提倡服裝要「崇尚自然,反對修飾」。《淮南子·覽冥訓》載「晚世之時,七國異族,諸侯製法,各殊習俗」,比較客觀地記錄了當時論爭紛紜,各國自治的特殊時期的真實情況。
深衣:
春秋戰國特別是戰國時期盛行的一種最有代表性的服式。
胡服:
是與中原人寬衣大帶相異的北方少數民族服裝。當然,一說為原內地勞動人民所服之式,也是可信的。所謂胡人之服的主要特徵是短衣、長褲、革靴或裹腿,衣袖偏窄,便於活動。趙國第六個國君趙武靈王是一個軍事家,同時又是一個社會改革家。他看到趙國軍隊的武器雖然比胡人優良,但大多數是步兵與兵車混合編制的隊伍,加以官兵都是身穿長袍,甲靠笨重,結扎繁瑣,動輒即是幾萬、幾十萬甚至上百萬,而靈活迅速的騎兵卻很少,於是想用胡服,學騎射。《史記·趙世家》記,趙武靈王與臣商議:「今吾將胡服騎射以教百姓,而世必議寡人,奈何?」肥義曰:「王既定負遺俗之慮,殆無顧天下之議矣。」於是下令:「世有順我者,胡服之功未可知也,雖驅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後仍有反對者,王斥之:「先王不同俗,何古之法?帝王不相襲,何禮之循?」於是堅持「法度制令各順其宜,衣服器械各便其用」。果然使趙國很快強大起來,隨之,胡服的款式及穿著方式對漢族兵服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成都出土的採桑宴樂水陸攻戰紋壺上,即以簡約的形式,勾畫出中原武士短衣緊褲披掛利落的具體形象。
這是商周時代的典型服裝,腹圍前加了一條上窄下寬像斧,形的裝飾物,就是「韍」.
㈡ 古代服裝的春秋戰國服裝
由於連年戰爭,戰國時期各種禮儀逐漸廢除不用。戰國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各諸侯國的服飾,由於風土所限,相應地產生一些變化。從湖南長沙出土的戰國楚墓中的彩繪木俑身上,可以看到當時很有代表性的服飾特點。這時候的服飾以沿寬邊的下身纏繞式的肥大衣服。其纏繞是將前襟向後身圍裹,即採取橫線與斜線的空間互補,獲得靜中有動和動中有靜的裝飾效果。因為衣料比較輕薄,為了防止薄衣纏身,所以採用平挺的錦類織物鑲邊,邊上再裝飾雲紋圖案,即「衣作綉,錦為沿」,將實用與審美巧妙地結合。
袍的款式有三種類型。第一型:後領下凹,前領為三角形交領。兩袖下斜向外收殺,袖筒最寬處在腋下,小袖口。此型尺寸較小,比較實用。 第二型:兩袖平直,寬袖口,短袖筒。後領直起,前領為交領(三角形)。衣身較寬松,為罩於表面的袍服。 第三型:長袖,袖下部呈弧狀(袖下面的弧線稱為「胡」,據《後漢書·輿服志》說它是仿效牛的頸項下有垂胡之形而設計的)。衣身寬松,有華貴的風度。此種款式至西漢仍繼續流行。
春秋戰國時期的服飾紋樣是從商周奴隸社會的裝飾紋樣傳統基礎上演化而來。
戰國時期服飾紋樣的題材,具有一定的象徵含義,當時最為流行的龍鳳既寓意宮廷昌隆,又象徵婚姻美滿。鶴與鹿都象徵長壽。翟鳥是後妃身份的標志,鴟鵂(貓頭鷹)象徵勝利之神,以上題材多用於刺綉中。絲織紋樣因受提花工藝的限制,戰國時多限於菱形紋、方棋紋、復合菱形紋及在這類幾何紋內填充人物、車馬、動物等的變體紋樣。
戰國時期男子著裝,衣長不過膝,以連續矩紋和條紋作裝飾,此種圖案與當時的漆器器皿邊飾十分相似。男裝以交叉領、窄袖、腰間束帶為基本樣式。戰國時期的帶鉤質地多為金、銀、銅、鐵、玉,在帶鉤上刻有花紋,有時也鑲上綠松石,顯示尊貴富有。還有一種金銀錯的手工工藝,對金石進行加工後,其外觀更加精緻華貴。戰國時期的冶鐵業比較興旺,可以製做男人身上懸掛的銅刀;工藝也屬上乘,如一種二十五公分長的小彎刀,刀背上雕刻有各式花紋,當時廣為人們喜愛和佩帶,名為「容刀」。這時的掛刀,已不完全為實用,很大程度上裝飾取代了實用。
實物考證
長沙戰國楚墓出土帛畫人物與木俑,尚有衣襟右側向後身呈三角形延伸的曲裾袍式。
湖南長沙戰國楚墓出土的漆奩裝飾人物紋,所繪人物穿大袖、寬下擺、V字形交領長袍,腰間緊束腰帶,體態秀美。《屍子》:「楚靈王好細腰,而國中多餓人。」此漆奩人物畫所表現的,也正是細腰的裝束。此外,所有人物衣著領口、袖口、下擺及腰帶均為白色,可能是在深色袍子之內襯穿白色襯衣。頭冠雖不清楚,但都有纓帶下垂,系於頜下。
㈢ 中國服飾的春秋戰國
春秋戰國的中國服飾介紹及圖解:
春秋戰國時期織綉工藝的巨大進步,使服飾材料日益精細,品種名目日見繁多。河南襄邑的花錦 ,山東齊魯的冰紈、綺、縞、文綉,風行全國。工藝的傳播,使多樣、精美的衣著服飾脫穎而出。春秋戰國時期,不僅王侯本人一身華服,從臣客卿也是足飾珠璣,腰金佩玉,衣裘冠履,均求貴重。古人佩玉,尊卑有度,並賦以人格象徵。影響所及,上層人士不論男女,都須佩帶幾件或成組列的美麗雕玉。劍,是當時的新兵器,貴族為示勇武兼用自衛,又必佩帶一把鑲金嵌玉的寶劍。腰間革帶還流行各種帶鉤,彼此爭巧。男女的帽,更引人注目,精緻的用薄如蟬翼的輕紗,貴重的用黃金珠玉;形狀有的如覆杯上聳。鞋,多用小鹿皮製作,或用絲縷、細草編成;冬天皮衣極重白狐裘,價值千金。女子愛用毛皮鑲在袖口衣緣作出鋒,還有半截式露指的薄質錦綉手套,無不異常美觀。春秋戰國時期的衣著,上層人物的寬博、下層社會的窄小,已趨迥然。深衣有將身體深藏之意,是士大夫階層居家的便服,又是庶人百姓的禮服,男女通用。公元前307年趙武靈王頒秦漢服飾胡服令,推行胡服騎射,便於騎射活動。春秋戰國時期的衣服款式空前豐富多樣,不僅表現於深衣和胡服。樂人有戴風兜帽的,舞人有長及數尺的袖子,有人還常戴鴟角或鵲尾冠,穿小袖長裙衣和斜露臂褶的下裳。
㈣ 春秋戰國時期的服飾是什麼樣子的
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一種上下連在一起的服裝,叫「深衣」,人們以穿著深衣而為時尚。另外,由於趙武靈王大力推行胡服,從而使服飾產生了巨大變化,他推行的胡服騎射,適應了戰爭的需要,促使趙國趨於強盛。春秋戰國時期的服飾出土不少,僅湖北江陵馬山磚廠一號楚墓出土的綉、羅、絹、紗、絛等衣物就有10餘件,十分珍貴。
㈤ 什麼是春秋戰國期間盛行的一種最有代表性的服式
曲裾深衣是春秋戰國期間盛行的一種最有代表性的服式。
【拓展延伸】
曲裾深衣後片衣襟接長,加長後的衣襟形成三角,經過背後再繞至前襟,然後腰部縛以大帶,可遮住三角衽片的末梢。這一狀況可能就是古籍資料提到的"續衽鉤邊"。"衽"是衣襟。"續衽"就是將衣襟接長。"鉤邊"應該是形容繞襟的樣式。
曲裾出現,與漢族衣冠最初沒有連襠的罩褲有關,下擺有了這樣幾重保護就符合理並合禮得多,因此,曲裾深衣在未發明袴的先秦至漢代較為流行。開始男女均可穿著。男子曲裾的下擺比較寬大,以便於行走;而女子的則稍顯緊窄,從出土的戰國、漢代壁畫和俑人來看,很多女子曲裾下擺都呈現出"喇叭花"的樣式。慢慢地,男子曲裾越來越少,曲裾作為女子衣裝保留的時間相對長一些。直到東漢末至魏晉,女子深衣式微,襦裙始興,曲裾深衣自然也幾乎銷聲匿跡。後來漫漫的歷史長河中,大行其道的女服則是襦裙。
㈥ 春秋戰國時期的服飾都有什麼顏色
戰國時期,陰陽家學說甚盛,各大戰國的旗幟顏色與服飾主色都是極有講究,有據而定的。講究的依據就是該國的天賦德命。陰陽家認為,任何一個王朝和邦國,都有一種上天賦予的德性,這種德性用五行來表示,就是金木水火土五種德性。這個國家與王朝的為政特點,必須或必然的與它的德性相符合,它所崇尚的顏色即國色,也必須與它的德性相符合。惟其如此,這個國家才能在上天佑護下安穩順暢的運行。黃帝政權是土德,就崇尚黃色,旗幟服飾皆為土黃。夏王朝是木德,崇尚青色。殷商王朝為金德,其興起時有白銀溢出大山的吉兆,是以崇尚白色。周王朝為火德,先祖得赤烏之符,自然便崇尚紅色。當時天下對這種五德循環說無不認可,立政立國之初,便已經確定了自己的德性。
七大戰國更是無一例外。魏國從晉國而出,自認承繼了晉國正統,而晉國是王族諸侯,當然是周之火德,魏國便承繼火德,旗幟服飾皆尚紅色。韓國也出於晉國,但為了表示自己有特立獨行的德性,便推演出木德,旗幟服飾皆為綠色。趙國亦出於晉國,卻推演出更加特殊的「火德為主,木德為輔,木助火性,火德愈烈」的火木德,旗幟也就變成了七分紅色三分藍色。齊國較為微妙,論發端的姜齊,並非周室的王族諸侯。且春秋中期以前的天下諸侯,尚沒有自立國德的僭越行為,所以姜齊仍然以天子德性為德性,旗幟服飾皆為紅色。即或稱霸天下的齊桓公,也是尊王的,自然也是紅色。但到了田齊時代,戰國爭雄,齊國既不能沒有自己的天賦德性,又不能從傳承的意義上接受火德,於是齊國推演出「火德為主,金德為輔,金煉於火,王器恆久」的火金德,旗幟服飾變成了紫色。其中惟有楚國是蠻夷自立而後被冊封,很長時間里楚國是旗有五色而服飾皆雜,中原諸侯嘲笑楚國是「亂穿亂戴亂德性」。
進入戰國,楚國便推演出「炎帝後裔,與黃帝同德」的土德,旗幟服飾變成了一色土黃。不過最為特殊的還是燕國。論本體,燕國是正宗的王族諸侯,承繼火德順理成章天下沒有非議。然燕國久處幽燕六百年,對周室王族不斷衰敗的歷史刻骨銘心,獨立之心萌生已久。燕國公族認為,先祖的火德已經衰敗,作為王族旁支後裔的燕國若承繼火德,這把火必然熄滅,要興盛,須反其道而行之,於是推演出「燕臨北海,天賦水德」,確定了燕國的水德。燕國之水是煙波浩淼的藍色大海,於是燕國的旗幟服飾就選定了藍色。
在七大戰國中,惟有秦國沒有確定宣示自己的德性,但卻是舉國尚黑,令列國百般嘲笑,說秦國蠻荒之地不懂王化。秦國卻是不理不睬,依舊黑色不改,在戰國眼裡成了一個乖戾怪誕充滿神秘的西部邦國。
㈦ 春秋戰國時期服裝有何特色請舉出代表。
考古發現的服裝實物是最直接的材料,但服裝是很難長期保存到今天的,因此研究春秋戰國時期的服裝款式,除出土服裝實物外,還要依靠出土的人物雕塑、繪畫等間接資料作為補充。
1.湖北江陵馬山戰國楚墓出土的服裝實物:
(1)袍類裁法有正裁、斜裁兩種。
正裁法:袍分上衣下裳兩部分,上衣正裁共8片,正身2片寬各32厘米,雙袖各3片,寬42厘米、43厘米、45厘米。以上8片拼合之後,再從下邊縫合。在雙袖與正身相接的腋下,另拼一塊長37厘米、寬24厘米的長方形,便於手臂上下活動。領緣用緯起花的絛帶做成,正裁,至大襟部分向下延伸44厘米。下裳正裁共5片,大、小襟正面兩片各寬45厘米,其他三片各寬41厘米。裾緣下擺緣直裁另拼縫。
斜裁法:上衣部分正身和雙袖均斜裁,共8片,寬度23厘米、26厘米、17厘米,袖緣、領緣也斜裁。下裳正裁共8片,每片寬20厘米至37厘米不等。
袍的款式有三種類型。
第一型後領下凹,前領為三角形交領。兩袖下斜向外收殺,袖筒最寬處在腋下,小袖口。此型尺寸較小,比較實用。
第二型兩袖平直,寬袖口,短袖筒。後領直起,前領為交領(三角形)。衣身較寬松,為罩於表面的袍服。
第三型長袖,袖下部呈弧狀(袖下面的弧線稱為「胡」,據《後漢書·輿服志》說它是仿效牛的頸項下有垂胡之形而設計的)。衣身寬松,有華貴的風度。此種款式至西漢仍繼續流行。
以上三種類型,均為交領、右衽、直裾式,上衣與下裳連為一體。另外觀察長沙戰國楚墓出土帛畫人物與木俑,尚有衣襟右側向後身呈三角形延伸的曲裾袍式,實物於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西漢墓有所發現。
(2)禪衣交領、右衽、直裾,上衣與下裳相連,雙袖呈胡狀。
(3)夾衣衣長及膝,交領、右衽、直裾,上衣與下裳相連。
(4)〓(qiū音秋)衣是一種短袖式對襟衣,〓字可與裯字相通。用整塊衣料上部左右剪開,疊成雙袖,下部左右內折成兩襟,再用綉絹鑲領,兩襟、下擺、袖口等緣而成。兩襟對中(對襟式),腰與下擺等寬,凹後領。原件尺寸很小,是為殉葬所特製,置於小竹笥中,外系竹簽自名〓衣。
(5)單裙下擺稍大於裙腰,裙面用8片縫拼,寬分別為27厘米、27厘米、27.5厘米、26厘米、27厘米、24厘米、27厘米、26厘米,下擺緣寬12.5厘米。
(6)綿袴由袴腰和袴腳兩部分組成,袴腰4片,每隻袴腳連上2片,每片寬30.5厘米,長45厘米。袴腳左右各2片,其中1片用整幅絹,寬50厘米,長61厘米。另1片用半幅絹,寬25厘米,長59厘米。袴腳上部一側拼入1塊長12厘米,寬20厘米的長方形袴襠,1條寬邊與袴腰相接。1條邊縫在袴腳上,折疊成三角形,展開呈漏斗狀。袴腳下部拼有1塊長32厘米,寬9厘米的條紋袴邊,做成小袴口,袴腳的各拼縫處均鑲嵌絲絛。綉絹作面料,深黃絹里。袴腳上部與袴腰相連。但兩襠不相連。後腰敞開形成開襠。袴腰寬0.5厘米,袴長116厘米。
(7)帽展開呈不規則圓台形,折疊時呈前高後低,頂部外凸,上有圓孔。帽後里側裝有組帶兩束,應是帽系。幅高18.5厘米,前邊長25厘米,後邊長40厘米。面料紅棕色絹,里料深黃色絹;大菱形紋錦鑲邊。
(8)麻鞋前端尖頭半圓形,側視呈緩坡狀,里層用草編,表層用麻布髹黑漆;再在外包錦面。鞋底用麻線編結,從中向外逐圈編繞27圈。底下編成許多乳釘狀線結。長23厘米,高5厘米。
2.各地出土有關春秋戰國時期服飾的間接材料。
有關春秋戰國時期服飾的間接資料很多,現在選擇一些服裝結構比較清晰的人物雕刻、繪畫形象,供讀者參考。
湖南長沙戰國楚墓出土的漆奩裝飾人物紋,所繪人物雖極簡練,但作風非常寫實。其在中間坐者在室內,為觀舞的主人。立者在室外作舞蹈表演,所穿大袖、寬下擺、V字形交領長袍,腰間緊束腰帶,體態秀美。《屍子》:「楚靈王好細腰,而國中多餓人。」此漆奩人物畫所表現的,也正是細腰的裝束。此外,所有人物衣著領口、袖口、下擺及腰帶均為白色,可能是在深色袍子之內襯穿白色襯衣。頭冠雖不清楚,但都有纓帶下垂,系於頜下。
河南洛陽金村韓墓出土的兩件戰國長袖曲裾袍舞女玉雕,式樣均為交領、右衽,袍長曳地,腰束大帶。
湖南長沙仰天湖戰國楚墓出土女木俑,穿繪綉交領右衽曲裾袍,領及衽邊均飾以較寬的錦緣。
湖南長沙戰國楚墓出土的彩繪木俑,多數穿直裾袍,只有一個穿曲裾袍。袍式長者曳地,短者及踝,袍裾沿邊均鑲錦緣。袍身紋飾為雷紋和重菱紋,重菱紋又稱為「杯紋」,因它形似雙耳漆杯,或稱為「長命紋」,取長壽吉利的含義。
河南洛陽金村韓墓出土戰國青銅玩雀女孩,上衣為立領式,立領是在領窩加領座才能製成的。裙裳長僅及膝,為中短裙。腰間束有璫的革帶,革帶上掛著懸有組玉佩的組帶。足穿革靴,發分左右梳兩條長辮。用現代人的審美眼光來看,也是頗為時髦的。圖中柱上的小雀是後人加上去的。
河北燕下都戰國遺址出土銅人,穿右衽矩形交領長袍,腰束革帶,用帶鉤扣接。
湖南長沙子彈庫戰國楚墓出土馭龍升天圖帛畫,畫著一個男子駕一條龍,龍前是魚,龍後是鷺鶿鳥,表示能入海或升天。男子頭戴切雲冠,長纓結於頜下,腰束大帶,袍式寬松、廣袖、曲裾,長可掩足。即當時的深衣。
湖南長沙陳家大山戰國楚墓出土少女龍鳳帛畫。畫一女子合手祈禱,身穿廣袖寬松曳地曲裾長袍,袖身肥大,袖口縮斂,下側弧線成垂胡狀,腰束大帶,與長沙子彈庫戰國楚墓所出土帛畫中駕龍男子的袍式基本相同。
《爾雅·釋衣》謂袖身擴大部分為「祛」,袖口縮斂部分為「袂」,這種袖式後來稱為「琵琶袖」。袍與衫的區別,在於有沒有袖口,有袖口的為袍,無袖口的為衫。
湖北隨縣戰國曾侯乙墓出土編鍾虡(jù音據)中層的銅人,上衣是矩形交領、緊身、窄袖、衣襟下擺左長右短呈曲波形彎曲,領緣有幾何花邊為飾。下穿折襇裙裳,裙裳左右兩側各有一條幾何紋直條圖案為飾。裙的長度短者及膝,長者及地。均穿於上衣之內。腰間束革帶,掛有垂纓及心形囊。腰右側佩短劍。頭戴上寬下緊的平頂帽,為儀仗樂隊的裝束。
幾組戰國楚墓出土的組佩俑,當時諸侯禮聘及祭天祀神所穿禮服都佩玉,所謂君子無故,玉不去身。
河北平山三汲戰國中山王墓出土的玉人,均穿左衽、矩形交領、窄袖上衣,大方格紋面料中長裙,裙長及踝。發式或總發於頂,在頂上梳髻。或作披發式,頭發後垂於背。有的在頭上插戴高高的牛角形梳冠為飾,頗與今苗族姑娘的角形銀冠相似。為古代鮮虞族人服飾。
商代以馬駕車,古代以馬狩獵或驅逐侵犯牛羊的狼群,戰國七國中原戰爭中才有大規模騎兵,故以為起始於戰國趙武靈王,騎兵代替戰車,象徵運動速度增強,《簡子》議兵說楚軍「輕利僄遬(速),率(驟)如飄風」。「善用兵者,感忽悠暗,莫知其所從出。」《戰國策·齊策一》齊軍「疾如錐矢,戰如雷電,解如風雨。」《孫子兵法》「攻其不備,出其不意」「始(靜)如處女……後(動)如脫兔」。《史記·白起列傳》:「秦奇兵二萬五千人絕趙軍後,又一軍五千騎絕趙壁間」。楚亦有騎兵一萬,《古禽經》「鶡冠,武士服之,像其勇也」。應劭《漢官儀》:「虎賁,冠插鶡尾,鶡,鷙鳥中之果勁者也,每所攫撮應爪摧碎。尾上當所貢」。《續漢書》:「羽林左右監皆冠武冠,加雙鶡尾」。穿虎紋錦褲。
㈧ 傳統服飾的春秋戰國服飾
春秋戰國的衣服,是直筒式的長衫,把衣、裳連在一起包住身子,這種衣服叫「深衣」。還有一種「單衣」,是沒有里子的寬大衣服。他們頭上還戴「幘」;幘是用來包住頭發的頭巾,不讓它們披散下來。
春秋戰國時期的服飾紋樣是從商周奴隸社會的裝飾紋樣傳統基礎上演化而來。
戰國時期服飾紋樣的題材,具有一定的象徵含義,當時最為流行的龍鳳既寓意宮廷昌隆,又象徵婚姻美滿。鶴與鹿都象徵長壽。翟鳥是後妃身份的標志,鴟鵂(貓頭鷹)象徵勝利之神,以上題材多用於刺綉中。絲織紋樣因受提花工藝的限制,戰國時多限於菱形紋、方棋紋、復合菱形紋及在這類幾何紋內填充人物、車馬、動物等的變體紋樣。
袍的款式有三種類型。第一型:後領下凹,前領為三角形交領。兩袖下斜向外收殺,袖筒最寬處在腋下,小袖口。此型尺寸較小,比較實用。 第二型:兩袖平直,寬袖口,短袖筒。後領直起,前領為交領(三角形)。衣身較寬松,為罩於表面的袍服。第三型:長袖,袖下部呈弧狀(袖下面的弧線稱為「胡」,據《後漢書·輿服志》說它是仿效牛的頸項下有垂胡之形而設計的)。衣身寬松,有華貴的風度。此種款式至西漢仍繼續流行。
實物考證
長沙戰國楚墓出土帛畫人物與木俑,尚有衣襟右側向後身呈三角形延伸的曲裾袍式。
湖北江陵馬山戰國楚墓出土的服裝實物中袍類裁法有正裁、斜裁兩種。正裁法:袍分上衣下裳兩部分,上衣正裁共8片。其中,正身2片,雙袖各3片。以上8片拼合之後,再從下邊縫合。在雙袖與正身相接的腋下,另拼一塊長方形,便於手臂上下活動。領緣用緯起花的絛帶做成,下裳正裁共5片,大、小襟正面兩片。裾緣下擺緣直裁另拼縫。斜裁法:上衣部分正身和雙袖均斜裁,共8片。袖緣、領緣也斜裁。下裳正裁共8片。
湖南長沙戰國楚墓出土的漆奩裝飾人物紋中所穿大袖、寬下擺、V字形交領長袍,腰間緊束腰帶,體態秀美。《屍子》:「楚靈王好細腰,而國中多餓人。」此漆奩人物畫所表現的,也正是細腰的裝束。此外,所有人物衣著領口、袖口、下擺及腰帶均為白色,可能是在深色袍子之內襯穿白色襯衣。頭冠雖不清楚,但都有纓帶下垂,系於頜下。
㈨ 中國各朝代的服裝名稱
古代中國一向素享「衣冠王國」的美譽,服飾既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歷史發展和社會時尚嬗替的標志之一。
古人雲「衣食住行」,衣為先。在中國人眼中,穿衣是一件大事,穿衣是身份地位的象徵。
在中國傳統上,服裝還是政治的一部分,其重要性,遠超出服裝在現代社會的地位。
下面就帶大家來看看這幾個朝代所代表的是什麼樣的衣裝服飾吧~
春秋戰國時期·深衣袍服
在春秋一直到漢代,曲裾深衣,直裾深衣是當時深衣的主要款式。
曲裾深衣承接上衣下裳,是一種根據禮制而制定的衣服,一直以來都深受士大夫階級的喜愛。
其採用圓袖方領,以示規矩,意為行事要合乎准則;垂直的背線以示做人要正直;水平的下擺線以示處要公平。
漢代 ·漢服褒衣廣袖
漢服自古禮服褒衣博帶、常服短衣寬袖。當西方人用胸甲和裙撐束縛女性身體發展時,寬大的漢服已經實現了放任身體隨意舒展的特性。
漢服的袖子又稱「袂」,其造型在整個世界民族服裝史中都是比較獨特的。袖子,都是圓袂,代表天圓地方中的天圓。
袖寬且長是漢服中禮服袖型的一個顯著特點,漢服的禮服一般是寬袖,顯示出雍容大度、典雅、莊重、飄逸靈動的風采。
南北朝·華袿飛髾
魏晉時期衣冠一秉東漢追求繁華、奢麗的風格,敝屣旁邊加以垂飾飄帶。服裝看起來異常飄逸,這便是彼時辭賦中的「華袿飛髾」。
女子服飾則長裙曳地,大袖翩翩,飾帶層層疊疊,表現出優雅和飄逸的風格。
唐代·慣束羅衫半露胸
唐朝女服較之其他朝代,具有強烈的自信心與流行意識,更加追求大氣飄逸與華麗絢爛。
上穿短襦或衫,下著長裙,佩披帛,加半臂(即短袖)是唐代女子的傳統裝束。
這種唐女襦裙裝成為唐代乃至整個中國服裝史中最為精彩而又動人的一種配套裝束了。襦,一般只長到腰,很短,是唐代女服的特點。
從中國服裝史上看,唐代服飾是最華麗、最絢麗多姿的,從審美的角度看,唐朝服飾又是最大氣,雍容華貴的,這一點從當時人們崇尚牡丹花就能體現出來。
小貼士大袖衫,大氣飄逸。充分反映了唐代繁華、恢弘、大氣的文化特徵,呈現出當時華麗開放的審美風尚。這種服飾是中晚唐時期的樣式,並一直流傳到五代。
清代 · 旗裝
滿族婦女著「旗裝」,梳旗髻,穿「花盆底」旗鞋。長期主要用於宮廷和王室。旗裝以滿地印花、綉花和襇等工藝手段作裝飾。
襟邊、領邊和袖邊均以鑲滾綉等為飾。清代以來,坎肩極為流行。罩穿在氅衣、襯
㈩ 春秋戰國時期衣服款式空前豐富對還是錯
春秋戰國時期的服飾紋樣是從商周奴隸社會的裝飾紋樣傳統基礎上演化而來,商周時期的裝飾紋樣造型,強調誇張和變形,結構以幾何框架為依據作中軸對稱,將圖案嚴緊地適合在幾何框架之內,特別誇張動物的頭、角、眼、鼻、口、爪等部位,以直線為主,弧線為輔的輪廓線表現出一種整體劃一,嚴峻獰厲的美學風貌,象徵著奴隸主階級政權的威嚴和神秘,這是奴隸社會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形成的時代風格。春秋戰國時期隨著奴隸制的崩潰和社會思潮的活躍,裝飾藝術風格也由傳統的封閉轉向開放式,造型由變形走向寫實,輪廓結構由直線主調走向自由曲線主調,藝術格調由靜止凝重走向活潑生動。但商周時期的矩形、三角形幾何骨骼和對稱手法,春秋戰國時期仍繼續運用,不過不受幾何骨骼的拘束,往往把這些幾何骨骼作為統一布局的依據,但並不作為「作用性骨骼」。即圖案紋樣可以根據創作意圖超越幾何框架的邊界,靈活處理。以湖北江陵馬山磚廠和長沙烈士公園戰國時期楚墓出土的刺綉紋樣為例,題材除龍鳳、動物、幾何紋等傳統題材外,寫實與變形相結合的穿枝花草、藤蔓紋是具有時代特徵的新題材。穿枝花草、藤蔓和活潑而富於浪漫色彩的鳥獸動物紋穿插結合,穿枝花草、藤蔓就順著圖案骨骼、矩形骨骼、菱形骨骼、對角線骨骼鋪開生長,起著「非作用性骨骼」(即不是死板顯露的幾何骨骼)的作用。它們穿插自由,有的順著骨骼線反復連續,有的將圖案中轉隔斷,有的作左右對稱連續,有的作上下對稱連續,有的按上下、左右錯開1/2的位置作移位對稱連續,穿枝花草、藤蔓既起裝飾作用,又起骨骼作用。在枝蔓交錯的大小空位,則以鳥獸動物紋填補裝飾。動物紋樣往往頭部寫實,而身部經過簡化,有的直接與藤蔓結為一體,有的彼此纏疊,有的寫實形與變形體共存,有的數種或數個動物合成一體,有的動物體與植物體共生,以豐富優美和多樣的形式,把動植物變體與幾何骨骼結合,反映了春秋戰國時期服飾紋樣設計思想的高度活躍和成熟。由於按幾何骨骼對位布局,靈活運用同位對稱與移位對稱結合等方法,又打破幾何骨骼的框架界限,因而紋樣既有嚴整的數序條例,又有靈巧的穿插變化,雖然結構十分繁復,層層穿插重疊,仍然繁而不亂。此外,幾何紋也很流行。
戰國時期服飾紋樣的題材,具有一定的象徵含義,當時最為流行的龍鳳既寓意宮廷昌隆,又象徵婚姻美滿。鶴與鹿都象徵長壽。翟鳥是後妃身份的標志,鴟鵂(貓頭鷹)象徵勝利之神,以上題材多用於刺綉中。絲織紋樣因受提花工藝的限制,戰國時多限於菱形紋、方棋紋、復合菱形紋及在這類幾何紋內填充人物、車馬、動物等的變體紋樣。限於篇幅,本書未能全部收入這些精美絕倫的紋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