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慎獨是中國儒家創造出來的修身術

慎獨是中國儒家創造出來的修身術

發布時間:2021-07-17 13:14:25

Ⅰ 我國最早提出「慎獨」的是哪個學派

「慎獨」是我國古代儒家創造出來的具有我國民族特色的自我修身方法。最先見於 《禮記·大學》和《禮記·中庸》。

Ⅱ 儒家學說「慎獨」是誰提出的意思是求大神幫助

「慎獨」是我國古代儒家創造出來的具有我國民族特色的自我修身方法。最先見於 《禮記·大學》和《禮記·中庸》。 [編輯本段]《大學》中的慎獨 《大學》第一次出現慎獨一詞: 【原文】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譯文】 所謂使自己的意念誠實,就是說不要自己欺騙自己。就如同厭惡污穢的氣味那樣(不要欺騙自己),就如同喜愛美麗的女子那樣(不要欺騙自己),這就叫做讓自己對自己滿意。所以君子(為了讓自己對自己滿意)就一定會獨自面對自己的內心。 【註解】1、「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是解釋前一句話的「毋自欺也」;2、慎獨,在這里約等於捫心自問。如聶文濤博克:「孔子說的仁道,那是講給君子的。而我,曾經放棄了很多次救助孩子的機會,因此不能再談什麼仁道。我今天所要做的,是人道,是追求做人的基本價值。換句話說,面對這些孩子,我能否捫心自問:我還是一個人嗎?」。 《大學》第二次出現慎獨一詞: 【原文】 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獨也。 【譯文】 那些沒有道德修養的人,在閑居獨處的時候,無論什麼壞事都做得出來。當他們見到那些有道德修養的人,卻又躲躲藏藏企圖掩蓋他們所做的壞事。而裝出一付似乎做過好事的模樣,設法顯示自己的美德。每個人來看自己的時候,都像能看到肝肺一樣(直視內心),(自欺的結果只能是底氣不足),那麼(自欺)還有什麼用嗎?這就叫做內心的真誠會直達外表,所以君子一定會真誠面對自己。 【註解】1、「人之視己」,這里的人不是別人,而是每個人。每個人看自己的時候,都能看得很深,「如見其肺肝然」。2、這里講的是慎獨與真誠。 【原文】 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 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 【譯文】 曾子說:「十隻眼睛看著,十隻手指著,這難道不令人畏懼嗎?!」 財富可以裝飾房屋,品德卻可以修養身心,使心胸寬廣而身體舒泰安康。所以,品德高尚的人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 【道理 】 做人要發自內心的誠實,不能有半點虛偽,因為'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 [編輯本段]《中庸》中的慎獨 【原文】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 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譯文】 (駕馭本性的)道啊,是時刻不能離開的。那些可以離開的束縛,都不能稱之為道。因此君子會因為擔心有自己看不到的地方而更加嚴謹,會因為擔心有自己聽不到的地方而更加小心。沒有比在那些不易察覺的地方更能表現出君子人格的,也沒有比細微之處更能顯示君子風范的。所以,君子是要嚴肅地面對自己的。 【註解】1、道,是用來駕馭本性的道。2、「其所不睹」的「其」,是君子自己,而不是別人。這是先秦的基本句法。「其所不聞」的「其」也是這個意思。3、「莫見乎隱」的主語是君子的特徵,這種特徵應該近似理解成君子的品格。4、「獨」是自己的意思;「慎其獨」是要嚴肅的面對自我。 君子,不是擔心會在別人看不到的地方放縱自己,不是這樣的。做一個坦盪的君子,不需要別人來約束自己。君子要捫心自問:看自己像個君子嗎?這是慎獨。聶文濤說:慎獨不是怕丟人,而是怕喪失人格。 [編輯本段]傳統解釋 這一解釋是社會上廣為接受的,字面上也比較容易為世人接受的解釋。 朱子解釋《大學》的「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說:「獨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獨知之地也。言欲自修者知為善以去其惡,則當實用其力,而禁止其自欺。使其惡惡則如惡惡臭,好善則如好好色,皆務決去,而求必得之,以自快足於己,不可徒苟且以殉外而為人也。然其實與不實,蓋有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獨知之者,故必謹之於此以審其幾焉」 「慎獨」指的是人們在個人獨自居處的時候,也能自覺地嚴於律己,謹慎地對待自己的所思所行,防止有違道德的慾念和行為發生,從而使道義時時刻刻伴隨主體之身。 劉少奇對慎獨作了更通俗的解釋:一個人獨立工作、無人監督時,有做各種壞事的可能。而做不做壞事,能否做到「慎獨」, 以及堅持「慎獨」所能達到的程度,是衡量人們是否堅持自我修身以及在修身中取得成績大小的重要標尺。「慎獨」作為自我修身方法,不僅在古代的道德實踐中發揮過重要作用,而且對今天的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仍具有重要的現實價值。

Ⅲ 關於"慎獨"的出處

「慎獨」是我國古代儒家創造出來的具有我國民族特色的自我修身方法。最先見於 《禮記·中庸》:「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 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這里強調的「道」 「不可須臾離」之意,是「慎獨」得以成立的理論根據。

【完整譯文】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4;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譯文】 所謂使自己的意念誠實,就是說不要自己欺騙自己。就如同厭惡污穢的氣味那樣厭惡邪惡,就如同喜愛美麗的女子那樣喜愛善良。只有這樣,才能說自己的意念誠實,心安理得。所以道德修養高尚的人必須謹慎地對待獨處的時候,使自己規行矩歩。
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獨也。
【譯文】 那些沒有道德修養的人,在閑居獨處的時候,無論什麼壞事都做得出來。當他們見到那些有道德修養的人,卻又躲躲藏藏企圖掩蓋他們所做的壞事。而裝出一付似乎做過好事的模樣,設法顯示自己的美德。其實別人的眼睛是雪亮的,看透這些壞人壞事,就像是見到他們的五臟六腑一樣,那麼這種隱惡揚善的做法,又有什麼益處呢。這就是說,人心裡有什麼樣的實際德性,外表就必然會有什麼樣的言行表現。所以有道德修養的人必須謹慎地對待獨處的時候,即使獨處之時,也要使自己規行矩歩。
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 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
【譯文】曾參說:「一個人若是被許多雙眼睛注視著,被許多隻手指點著,這難道不是嚴肅可怕的嘛!」 財富可以修飾房屋,使房屋華麗;道德可以修養人的身心,使人思想高尚。心胸寬廣開朗,身體自然安適舒坦,所以有道德修養的人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誠實。

傳統解釋
[編輯本段]
這一解釋是社會上廣為接受的,字面上也比較容易為世人接受的解釋。
朱子解釋《大學》的「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說:「獨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獨知之地也。言欲自修者知為善以去其惡,則當實用其力,而禁止其自欺。使其惡惡則如惡惡臭,好善則如好好色,皆務決去,而求必得之,以自快足於己,不可徒苟且以殉外而為人也。然其實與不實,蓋有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獨知之者,故必謹之於此以審其幾焉」
「慎獨」指的是 人們在個人獨自居處的時候,也能自覺地嚴於律己,謹慎地對待自己的所思所行,防止有違道德的慾念和行為發生,從而使道義時時刻刻伴隨主體之身。
劉少奇對慎獨作了更通俗的解釋,一個人獨立工作、無人監督時,有做各種壞事的可能,而不做壞事。能否做到「慎獨」, 以及堅持「慎獨」所能達到的程度,是衡量人們是否堅持自我修身以及在修身中取得 成績大小的重要標尺。「慎獨」作為自我修身方法,不僅在古代的道德實踐中發揮過重 要作用,而且對今天的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仍具有重要 的現實價值。

較新的解釋
[編輯本段]
這一解釋是一些專門研究中國古代哲學、儒學的學者所持的意見。所謂「慎獨」或「慎其獨」,就是持守或牢固地保持自我的道德本性和本心。從功夫論說,「慎獨」就是面對自我的身心如何「以心治身」;面對外部世界,如何不被外物所左右而保持道德自覺。從消極的角度說,「慎獨」是一個防止和約束「自我非道德性」萌生和出現的過程;從積極的角度說,「慎獨」則是一個保持和守護「自我」道德本性的過程

清人主張釋「慎獨」的「慎」為「誠」,相應地有人就把「獨」解釋為「身」, 如陳碩甫說:「《中庸》言慎獨,即是誠身。」( 見王先謙《荀子集解·不苟篇》,中華書局,1997年)

獨的解釋:
《五行》篇的「說」,從喪服制度與內心悲哀的關系,解釋《詩·邶風·燕燕》「之子於歸,遠送於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之詩句說:「能差池其羽然後能至哀。言至也。差池者,言不在衰絰。不在衰絰也,然後能至哀。夫喪,正絰修領而哀殺矣,言至內者之不在外也。是之謂獨。獨也者,舍體也。」另外還有「舍其體而獨其心」、「舍夫五而慎其心之謂獨」的說法。明確地把「心」界定為「獨」,或者以「心」為「獨」。
《荀子·不苟》篇:「君子養心莫善於誠,致誠則無它事矣。惟仁之為守,惟義之為變化代興,謂之天德。天不言而人推其高焉,地不言而人推其厚焉,四時不言而百姓期焉。……夫此順命,以慎其獨者也。善之為道者,不誠則不獨,不獨則不形,……夫誠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唯所居以其類至。」
明儒中,則有:
劉宗周:「聖賢千言萬語說本體說工夫,總不離慎獨二字,獨即天命之性所藏精處,而慎獨即盡性之學。」(《劉子全書》卷五《聖學宗要•陽明王子》)
「獨之外別無本體,慎獨之外別無功夫。」(《劉子全書》卷八《中庸首章說》)
「慎獨之功,只向本心呈露時隨處體認去,使得全體熒然,與天地合德。」(《劉子全書》卷六《證學雜解》)

慎的解釋:
《左傳》:「慎守其一」
《周書》:「慎,德之守也。守終純固」
上博簡《三德》:「君子不慎其德」、「慎守其□」、「各慎其度,毋失其道」
《成之聞之》篇:「敬慎以守之,其所在者入矣」、「言慎求之於己,而可以至順天常矣。……故君子慎六位,以祀天常」
《韓非子·解老》:「今治身而外物,不能亂其精神。真者,慎之固也。修之身,其德乃真。」
睡虎地秦簡《為吏之道》:「凡為吏之道,必清挈正直,慎謹堅固,審悉無私」
從以上「慎」的一些用例,可以得出幾點重要看法:一是「慎」與「守」直接合用,「慎守」可以解釋為「持守」(或者「專注」);二是「慎」與「固」和「堅固」放在一起使用,其「慎」有牢固保持的意思;三是根據文句的意思,「慎」可釋為「守」;四是「慎」關注的都是人的「內心」和「內在性」。根據這幾點,「慎獨」的「慎」完全可以從「保持」、「敬重」、「敬持」、「專注」、「持守」和「固守」等相近的意義上加以界定,這應該正是「慎獨」之「慎」的確切意義。

Ⅳ 文言文《慎獨》

慎獨是一種情操;慎獨是一種修養;慎獨是一種自律;慎獨是一種坦盪。所謂慎獨,是指人們在獨自活動無人監督的情況下,憑著高度自覺,按照一定的道德規范行動,而不做任何有違道德和法律之事。這是進行個人道德修養的重要方法,也是評定一個人道德水準的關鍵性環節。
「慎獨」一詞,出自秦漢之際儒家著作《禮記•中庸》一書:「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東漢楊震的「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三國時劉備的「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清代林則徐的「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無一不是慎獨自律、道德完善的體現。革命領袖劉少奇同志在《論共產黨員的修養》中引用了該詞並賦予新意,他指出:對於認真進行道德修養的共產黨員來說,「即使在他個人獨立工作、無人監督、有做各種壞事的可能的時候,他能夠『慎獨』,不做任何壞事。」無數革命前輩,由於地下工作的需要,常常獨立作戰,正是靠這種高度自覺的慎獨精神,給後人留下了「清白於世,忠誠一身」的光輝典範。
慎獨修養離不開在實踐基礎上的內訟自省,離不開嚴格的自我批評和積極的思想斗爭,離不開經常性的自我道德審視、評價和揚棄。《論語》上說:「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努力做到慎獨,注意清理思想深處隱而不顯的不健康因素,反省在微小的事情上暴露出來的錯誤觀念。「千里之堤,潰於蟻穴」。有許多勞教人員就是因為缺乏慎獨意識,在某些「無人之境」中,利令智昏,心存僥幸,做了不該做的事,從而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直到進了監獄才懊悔不已。
朋友們,慎獨是懸掛在你心頭的一記警鍾,慎獨是阻止你陷進深淵的一道屏障,慎獨是提升你自身修養走向完美的一座殿堂,而拒絕慎獨,就像放任「病毒」在自己的肌體內蔓延滋長,最終結果就是徹底毀滅自己。因此,為人做事都應該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防微杜漸,警鍾長鳴;不唯慎獨,還要慎權、慎欲、慎微、慎眾,自重、自省、自警、自勵,在孤獨中磨礪自我,在寂寞中成就事業,以逐步把自己培養成為一個道德高尚的人,並共同把我們全社會的道德水平推向更高的境界。

Ⅳ 慎獨文言文 翻譯

慎獨
「慎獨」是我國古代儒家創造出來的具有我國民族特色的自我修身方法。最先見於 《禮記·中庸》:「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 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這里強調的「道」 「不可須臾離」之意,是「慎獨」得以成立的理論根據。

傳統解釋
這一解釋是社會上廣為接受的,字面上也比較容易為世人接受的解釋。
朱子解釋《大學》的「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說:「獨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獨知之地也。言欲自修者知為善以去其惡,則當實用其力,而禁止其自欺。使其惡惡則如惡惡臭,好善則如好好色,皆務決去,而求必得之,以自快足於己,不可徒苟且以殉外而為人也。然其實與不實,蓋有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獨知之者,故必謹之於此以審其幾焉」
「慎獨」指的是 人們在個人獨自居處的時候,也能自覺地嚴於律己,謹慎地對待自己的所思所行,防止有違道德的慾念和行為發生,從而使道義時時刻刻伴隨主體之身。
劉少奇對慎獨作了更通俗的解釋,一個人獨立工作、無人監督時,有做各種壞事的可能,而不做壞事。能否做到「慎獨」, 以及堅持「慎獨」所能達到的程度,是衡量人們是否堅持自我修身以及在修身中取得 成績大小的重要標尺。「慎獨」作為自我修身方法,不僅在古代的道德實踐中發揮過重 要作用,而且對今天的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仍具有重要 的現實價值。

較新的解釋
這一解釋是一些專門研究中國古代哲學、儒學的學者所持的意見。所謂「慎獨」或「慎其獨」,就是持守或牢固地保持自我的道德本性和本心。從功夫論說,「慎獨」就是面對自我的身心如何「以心治身」;面對外部世界,如何不被外物所左右而保持道德自覺。從消極的角度說,「慎獨」是一個防止和約束「自我非道德性」萌生和出現的過程;從積極的角度說,「慎獨」則是一個保持和守護「自我」道德本性的過程

清人主張釋「慎獨」的「慎」為「誠」,相應地有人就把「獨」解釋為「身」, 如陳碩甫說:「《中庸》言慎獨,即是誠身。」( 見王先謙《荀子集解·不苟篇》,中華書局,1997年)

獨的解釋:
《五行》篇的「說」,從喪服制度與內心悲哀的關系,解釋《詩·邶風·燕燕》「之子於歸,遠送於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之詩句說:「能差池其羽然後能至哀。言至也。差池者,言不在衰絰。不在衰絰也,然後能至哀。夫喪,正絰修領而哀殺矣,言至內者之不在外也。是之謂獨。獨也者,舍體也。」另外還有「舍其體而獨其心」、「舍夫五而慎其心之謂獨」的說法。明確地把「心」界定為「獨」,或者以「心」為「獨」。
《荀子·不苟》篇:「君子養心莫善於誠,致誠則無它事矣。惟仁之為守,惟義之為變化代興,謂之天德。天不言而人推其高焉,地不言而人推其厚焉,四時不言而百姓期焉。……夫此順命,以慎其獨者也。善之為道者,不誠則不獨,不獨則不形,……夫誠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唯所居以其類至。」
明儒中,則有:
劉宗周:「聖賢千言萬語說本體說工夫,總不離慎獨二字,獨即天命之性所藏精處,而慎獨即盡性之學。」(《劉子全書》卷五《聖學宗要•陽明王子》)
「獨之外別無本體,慎獨之外別無功夫。」(《劉子全書》卷八《中庸首章說》)
「慎獨之功,只向本心呈露時隨處體認去,使得全體熒然,與天地合德。」(《劉子全書》卷六《證學雜解》)

慎的解釋:
《左傳》:「慎守其一」
《周書》:「慎,德之守也。守終純固」
上博簡《三德》:「君子不慎其德」、「慎守其□」、「各慎其度,毋失其道」
《成之聞之》篇:「敬慎以守之,其所在者入矣」、「言慎求之於己,而可以至順天常矣。……故君子慎六位,以祀天常」
《韓非子·解老》:「今治身而外物,不能亂其精神。真者,慎之固也。修之身,其德乃真。」
睡虎地秦簡《為吏之道》:「凡為吏之道,必清挈正直,慎謹堅固,審悉無私」
從以上「慎」的一些用例,可以得出幾點重要看法:一是「慎」與「守」直接合用,「慎守」可以解釋為「持守」(或者「專注」);二是「慎」與「固」和「堅固」放在一起使用,其「慎」有牢固保持的意思;三是根據文句的意思,「慎」可釋為「守」;四是「慎」關注的都是人的「內心」和「內在性」。根據這幾點,「慎獨」的「慎」完全可以從「保持」、「敬重」、「敬持」、「專注」、「持守」和「固守」等相近的意義上加以界定,這應該正是「慎獨」之「慎」的確切意義。

Ⅵ 請篩選、整合下面文字中的主要信息,擬寫一條「慎獨」的定義。要求:語言簡明,可增刪詞語。(6分)「慎

慎獨亦叫慎心,是最早載於《禮記?中庸》中的以小心翼翼地固守本性,無怨無悔地遵循,矢志不移地追求為原則的由中國儒家創造出的一種靠強大的「精神防線」來抵擋形形色色的誘惑的修身術。

Ⅶ 什麼是慎獨,淺談慎獨的現實意義

慎獨是指在閑居獨處無人監督之時,更須謹慎從事,自覺遵守各種道德准則。

「慎獨」是說慎重承擔自己具有獨立性的生命,或者說是謹慎面對自己生命本質上具有獨立的事實。

慎獨是儒家的一個重要概念,慎獨講究個人道德水平的修養,看重個人品行的操守,是個人風范的最高境界。

(7)慎獨是中國儒家創造出來的修身術擴展閱讀:

獨立特別是在說人的感覺具有無法被任何他者替換來感覺的根本事實。比如說你肚子餓了,這是很踏實的感覺,別人不能好意幫你吃東西,只有你自己吃東西肚子才能感覺飽。

你心裡很難過,懂得體貼與同情的別人只能「感同身受」你的難過,這個感同身受意思是說他會想起自己往日很難過的情境,因此特別知道如何細致對待你,卻無法跟你替換來難過,來進去此刻你自己難過的情境本身。

「獨」字就是獨立,承認生命本質上的獨立,與其往外逐浪,不如承認浪起浪落都在心內,獨立是對本體的一種具象描寫,當你看見你自身的獨立,你就看見本體。

每個人降生在這個宇宙里,都具有完全獨立的心靈,來吸收與消化他感知的各種訊息,並做出自覺適當的回應,這是人會駕馭萬物,與天並立共存的原因。因此「慎獨」兩字首先只是要人開始確認自己如此珍貴的存在現象。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慎獨

Ⅷ 「慎獨」出自那個典故

出自《文子·精誠篇》:「聖人不慚於景,君子慎其獨也,舍近期遠,塞矣。」,東漢鄭玄注《中庸》「慎獨」雲:「慎其家居之所為。」

人們一般理解為「在獨處無人注意時,自己的行為也要謹慎不苟」《辭海》,或「在獨處時能謹慎不苟」《辭源》。

另外出土於湖北沙洋的郭店楚簡儒家類的典籍《五行》各有二章特地議論「慎獨」簡本《五行》16~18雲: 「淑人小人,其義一也」。能為一而後能為小人,小人慎其獨也。 「展望弗及,興高采烈」。能差池共羽而後能至哀,小人慎其獨也。

意思:

「慎」就是小心謹慎、隨時戒備;「獨」就是獨處,獨自行事。意思是說,嚴格控制自己的慾望,不靠別人監督,自覺控制自己的慾望;

「慎獨」:是一種修為境界;

怎麼達到「慎獨」這種境界:樹立遠大理想和抱負,不斷地提高自己的修養;

包含態度與方法。謹慎治學態度,推動」知行反「認識模式,以窮理盡性地形成完整的系統知識,慎全獨一。

(8)慎獨是中國儒家創造出來的修身術擴展閱讀:

「慎獨」是我國古代儒家創造出來的具有我國民族特色的自我修身方法。作為修養方法,就是強調在沒有外在監督的情況下始終不渝地、更加小心地堅持自己的道德信念,自覺按道德要求行事,不會由於無人監督而肆意妄行。

儒家的一個重要概念,慎獨講究個人道德水平的修養,看重個人品行的操守,是個人風范的最高境界。出於《大學》《中庸》對於其含義,東漢鄭玄注《中庸》「慎獨」雲:「慎其家居之所為。」人們一般理解為「在獨處無人注意時,自己的行為也要謹慎不苟」《辭海》,或「在獨處時能謹慎不苟」《辭源》。

Ⅸ 「慎獨」一詞最早的出處

「慎獨」是我國古代儒家創造出來的具有我國民族特色的自我修身方法。最先見於 《禮記·中庸》:「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 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這里強調的「道」 「不可須臾離」之意,是「慎獨」得以成立的理論根據。

【完整譯文】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4;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譯文】 所謂使自己的意念誠實,就是說不要自己欺騙自己。就如同厭惡污穢的氣味那樣厭惡邪惡,就如同喜愛美麗的女子那樣喜愛善良。只有這樣,才能說自己的意念誠實,心安理得。所以道德修養高尚的人必須謹慎地對待獨處的時候,使自己規行矩歩。
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獨也。
【譯文】 那些沒有道德修養的人,在閑居獨處的時候,無論什麼壞事都做得出來。當他們見到那些有道德修養的人,卻又躲躲藏藏企圖掩蓋他們所做的壞事。而裝出一付似乎做過好事的模樣,設法顯示自己的美德。其實別人的眼睛是雪亮的,看透這些壞人壞事,就像是見到他們的五臟六腑一樣,那麼這種隱惡揚善的做法,又有什麼益處呢。這就是說,人心裡有什麼樣的實際德性,外表就必然會有什麼樣的言行表現。所以有道德修養的人必須謹慎地對待獨處的時候,即使獨處之時,也要使自己規行矩歩。
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 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
【譯文】曾參說:「一個人若是被許多雙眼睛注視著,被許多隻手指點著,這難道不是嚴肅可怕的嘛!」 財富可以修飾房屋,使房屋華麗;道德可以修養人的身心,使人思想高尚。心胸寬廣開朗,身體自然安適舒坦,所以有道德修養的人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誠實。

傳統解釋
[編輯本段]
這一解釋是社會上廣為接受的,字面上也比較容易為世人接受的解釋。
朱子解釋《大學》的「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說:「獨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獨知之地也。言欲自修者知為善以去其惡,則當實用其力,而禁止其自欺。使其惡惡則如惡惡臭,好善則如好好色,皆務決去,而求必得之,以自快足於己,不可徒苟且以殉外而為人也。然其實與不實,蓋有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獨知之者,故必謹之於此以審其幾焉」
「慎獨」指的是 人們在個人獨自居處的時候,也能自覺地嚴於律己,謹慎地對待自己的所思所行,防止有違道德的慾念和行為發生,從而使道義時時刻刻伴隨主體之身。
劉少奇對慎獨作了更通俗的解釋,一個人獨立工作、無人監督時,有做各種壞事的可能,而不做壞事。能否做到「慎獨」, 以及堅持「慎獨」所能達到的程度,是衡量人們是否堅持自我修身以及在修身中取得 成績大小的重要標尺。「慎獨」作為自我修身方法,不僅在古代的道德實踐中發揮過重 要作用,而且對今天的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仍具有重要 的現實價值。

較新的解釋
[編輯本段]
這一解釋是一些專門研究中國古代哲學、儒學的學者所持的意見。所謂「慎獨」或「慎其獨」,就是持守或牢固地保持自我的道德本性和本心。從功夫論說,「慎獨」就是面對自我的身心如何「以心治身」;面對外部世界,如何不被外物所左右而保持道德自覺。從消極的角度說,「慎獨」是一個防止和約束「自我非道德性」萌生和出現的過程;從積極的角度說,「慎獨」則是一個保持和守護「自我」道德本性的過程

清人主張釋「慎獨」的「慎」為「誠」,相應地有人就把「獨」解釋為「身」, 如陳碩甫說:「《中庸》言慎獨,即是誠身。」( 見王先謙《荀子集解·不苟篇》,中華書局,1997年)

獨的解釋:
《五行》篇的「說」,從喪服制度與內心悲哀的關系,解釋《詩·邶風·燕燕》「之子於歸,遠送於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之詩句說:「能差池其羽然後能至哀。言至也。差池者,言不在衰絰。不在衰絰也,然後能至哀。夫喪,正絰修領而哀殺矣,言至內者之不在外也。是之謂獨。獨也者,舍體也。」另外還有「舍其體而獨其心」、「舍夫五而慎其心之謂獨」的說法。明確地把「心」界定為「獨」,或者以「心」為「獨」。
《荀子·不苟》篇:「君子養心莫善於誠,致誠則無它事矣。惟仁之為守,惟義之為變化代興,謂之天德。天不言而人推其高焉,地不言而人推其厚焉,四時不言而百姓期焉。……夫此順命,以慎其獨者也。善之為道者,不誠則不獨,不獨則不形,……夫誠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唯所居以其類至。」
明儒中,則有:
劉宗周:「聖賢千言萬語說本體說工夫,總不離慎獨二字,獨即天命之性所藏精處,而慎獨即盡性之學。」(《劉子全書》卷五《聖學宗要�6�1陽明王子》)
「獨之外別無本體,慎獨之外別無功夫。」(《劉子全書》卷八《中庸首章說》)
「慎獨之功,只向本心呈露時隨處體認去,使得全體熒然,與天地合德。」(《劉子全書》卷六《證學雜解》)

慎的解釋:
《左傳》:「慎守其一」
《周書》:「慎,德之守也。守終純固」
上博簡《三德》:「君子不慎其德」、「慎守其□」、「各慎其度,毋失其道」
《成之聞之》篇:「敬慎以守之,其所在者入矣」、「言慎求之於己,而可以至順天常矣。……故君子慎六位,以祀天常」
《韓非子·解老》:「今治身而外物,不能亂其精神。真者,慎之固也。修之身,其德乃真。」
睡虎地秦簡《為吏之道》:「凡為吏之道,必清挈正直,慎謹堅固,審悉無私」
從以上「慎」的一些用例,可以得出幾點重要看法:一是「慎」與「守」直接合用,「慎守」可以解釋為「持守」(或者「專注」);二是「慎」與「固」和「堅固」放在一起使用,其「慎」有牢固保持的意思;三是根據文句的意思,「慎」可釋為「守」;四是「慎」關注的都是人的「內心」和「內在性」。根據這幾點,「慎獨」的「慎」完全可以從「保持」、「敬重」、「敬持」、「專注」、「持守」和「固守」等相近的意義上加以界定,這應該正是「慎獨」之「慎」的確切意義。

Ⅹ 什麼是慎獨

慎獨是在獨處中謹慎不苟。 語出《禮記·大學》:「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三國 魏 曹植 《卞太後誄》:「祇畏神明,敬惟慎獨。」 宋 彭乘 《續墨客揮犀·陶谷使江南》:「 熙載 使歌姬 秦蒻蘭 衣弊衣為驛卒女, 谷 見之而喜,遂犯慎獨之戒。」《官場現形記》第二十回:「我們講理學的人,最講究的是慎獨工夫,總要能夠衾影無愧,屋漏不慚。」 李劼人 《大波》第一部第一章:「在這種不開通、不文明的地方,身當人師的人,那敢不慎獨?」慎獨」是中國儒家創造出來的修身術,最早載於《禮記·中庸》中:「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與慎獨是中國儒家創造出來的修身術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會議記錄 瀏覽:94
版權貿易十一講 瀏覽:370
綜治辦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總結 瀏覽:903
知識產權局專業面試 瀏覽:75
馬鞍山市是哪個省的 瀏覽:447
馬鞍山市保安 瀏覽:253
股權轉讓樣本 瀏覽:716
工程管理保證書 瀏覽:198
社區矛盾糾紛排查匯報 瀏覽:352
新疆公共就業服務網登陸 瀏覽:316
侵權著作權案件審理指南上海 瀏覽:145
馬鞍山陸建雙 瀏覽:853
北京東靈通知識產權服務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 瀏覽:6
© Arrange www.jhzxd.com 2006-2021
溫馨提示:資料來源於互聯網,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