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在美術活動中培養幼兒的創新能力
一、樹立正確的美術教育觀,少提供範例,表現創作個性。 不同的教育觀念會產生不同的教育方法,效果自然也大不一樣。傳統的美術活動往往將示範與範例作為主要的教學方法,這種模式最大的弊端是束縛了幼兒豐富的想像力和創造力。結合新教材,我探索了美術教學的新模式,更新了美術教育的觀念,即創設情境――觀察講述――創造作畫――共同評價。教師不再是教給幼兒現成的機能技巧,而是通過創設寬松的談話環境,引導幼兒觀察、想像、思考,在實際操作中摸索繪畫方法,掌握繪畫機能,教師給予適當的指導,最後師生共同評價作品。這樣,既有利於培養幼兒的創造力,又能反展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例如:繪畫《半個西瓜皮》,我先讓幼兒從不同角度去觀察這個西瓜皮像什麼?添上輔助材料會變成什麼?再出示各種自製玩具,讓幼兒自由講述,想像這個西瓜皮可以組合成哪些畫面?然後把自己想像的圖畫畫出來。幼兒畫出來的作品可真是五花八門,有的畫了小螞蟻坐著西瓜船在海上旅行,有的把西瓜皮畫成一個個在天空遨遊的降落傘,有的畫出了一輛輛的汽車在馬路上行駛……,打到了預期的效果。 二、積極鼓勵,增強幼兒自信 (一)教師要給予幼兒及時的肯定和鼓勵,為幼兒創造能力提供保護的土壤,促其茁壯成長。 比如一次繪畫課上,屠星宇把每個小朋友的頭發都畫得豎起來了,看上去挺難看的。我便走過去問他:「這些小朋友都怎麼啦?」他說:「他們都來到了太空,人飛起來了,頭發也豎起來了。」我贊賞地點點頭說:「哦,原來是這樣,你真會想像!」我們教師遇到這種情況時不要急於去批評指正孩子,抹煞孩子地想像力,而是要讓孩子說說自己地理由,同時給予及時地肯定與鼓勵,這樣會收到很好地效果。 (二)幼兒畫畫地過程是游戲地過程,也是表現他們情感和想像力地過程,即使他們畫得一塌糊塗,教師也要找到孩子的閃光點給予肯定和鼓勵。 在一次繪畫《我的房子》時,劉強小朋友畫了一座二層樓,房頂加了一個梯形,又開了一扇圓形的窗戶,一隻小鳥停在窗戶上,背景還畫了太陽,草地上有兩個小朋友在游戲,還有大大的雨點,看上去好像許多地方都違背了科學常識,但他的想像力是豐富的,他畫得速度較快,線條自由,色彩隨意,我想這可是一幅好畫。於是又去指導別的孩子作畫了。再回過頭來看時,吃驚得發現這張畫已面目全非了,縱橫交錯的線條畫滿了整個畫面,好好的一幅畫全給破壞了,正想責備他時轉念一想:先問問他再說吧。他卻像講故事一樣說開了「外面颳起了大風,風越刮越大,雨越下越大,小朋友回家了,來到房頂把小鳥嚇跑了,大風把小鳥的房子颳倒了,小鳥的房子也沒有了。」他很欣賞自己的作品,沒有覺得這張畫被破壞了,這正是一種創造,用自己繪畫的語言表達了自己的主題。 三、創設環境,營造氛圍。 創設健康、融洽、輕松、活躍的氣氛,有利於鼓勵幼兒大膽想像、大膽提問、大膽創造,在進行美術創作時,我們應多對幼兒說「讓我們試一試」、「你肯定能畫好的」一類的話,多鼓勵、多容忍、多欣賞,多給幼兒自主、自由的機會。 傳統的美術活動往往只是局限與一節課,一個游戲,一到時間就把美術活動材料收拾整理好。而這時往往有的幼兒作品還未完成,於是幼兒的創作慾望銳減,熱情頓消,剝奪了孩子體驗成功的快樂。現在活動室里有了專門的美工區,幼兒在晨間、課間,飯後隨時都能來此進行創作,給了幼兒充分的時間,充分的時間,充分選擇的機會,在沒有壓力、較為寬松的氛圍下,充分發揮自己的創造力。 四、幼兒美術教育不是孤立進行的。 美術活動要培養幼兒的創造力,就要為幼兒創造環境,讓孩子接觸自然、接觸社會,開闊眼界,增長知識,不能把幼兒關在活動室里剝奪他們的體驗,感受和體驗社會生活的權利,我們要培養他們善於從周圍環境發現美,感受美,鼓勵他們大膽的創造形象。 經過一段時間的嘗試努力,幼兒從事美術活動的興趣明顯提高了,而且各方面能力也得到了培養,在活動中幼兒充分發揮了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將學到的經驗遷移到其他活動,不僅在美術活動中有一定的創造能力,在其他語言、智力等活動中也有一定的創造性表現。
B. 美術活動中如何培養幼兒創造性
作為一所以「藝術教育」為特色的幼兒園,在以往的藝術活動中,我們一直存在著「重技能輕情感」「重教師輕兒童」的現象。教師在兒童藝術活動中,多以「像不像」作為評價兒童藝術活動的標准,教育過程中忽視兒童情感、態度的培養,把創造性的表現活動降格為機械的模仿、訓練。在貫徹《綱要》的過程中,我們反思自己的藝術教育...活動,分析兒童藝術活動的特點,用新理念剖析教師的教育行為、教育評價標准,我們的藝術教育觀念、教育行為發生著變化。 一、「像不像」扼殺了兒童藝術活動的靈魂——創造性 以繪畫為例,在我們關注「像不像」的時候,繪畫活動通常是這樣的四步曲:出示範例、示範、操作、講評。活動後,我們會收到每位小朋友的作品,他們畫的和教師的範例像極了,看起來大家畫得都很好,作為教師的我們也很有成就感。新《綱要》的學習,使我們學會了反思自己的教育行為。我們來分析一下整個繪畫過程: ●示範的環節中,教師畫一步,孩子畫一步,教師畫什麼,孩子畫什麼,在這個過程中,兒童只是學會了照著教師的範例畫畫,脫離了教師的示範,兒童依舊什麼都不會畫、不敢畫,他只是一個被動的接收器,不是一個主動的學習者,更談不上創造性地表達自己的情感。 ●在操作環節中,如果教師認為太陽是紅的,孩子的筆下就不能畫出其他的顏色。教師用公認的造型符號代替了兒童的雙眼,孩子畫出的是教師眼中的世界。 ●在評價環節中,教師以「像不像」為評價標准,雖然教師一再強調:要和其他小朋友畫得不一樣,可孩子的作品卻像克隆的一樣,千人一面,千篇一律。正是教師的一步步示範,一句句步驟講解「辛辛苦苦」地剝奪了兒童的自主觀察和創造性表現。 很顯然,這樣的結果與《綱要》的理念是相悖的。那麼,我們的藝術活動應該追求什麼呢?在不斷地思索中,在無數次的觀念碰撞中,在一次次解讀《綱要》中,教師們認識到:感受、喜歡、大膽表現才是我們在藝術活動中應該追求的教育價值,我們的藝術教育活動不是以造就藝術家為最終目的的,藝術教育是通過藝術活動,提高幼兒對藝術的興趣,培養幼兒的藝術審美創造力,發展幼兒智力,促進幼兒全面發展的藝術啟蒙教育。兒童藝術活動的發生和進行,是追求快感和美感體驗的過程,它所反映的只是他身邊的、經歷過的事物或兒童的想像、幻想。兒童藝術活動更多的需要情緒、情感的支持,所以我們應該變過去的「要我畫」為「我想畫」 「我能畫」。 二、「想不想」是兒童藝術創造活動的內驅力,教師要為兒童「大膽地想」「富有個性地想」創設條件 1.為兒童創設自由、輕松、和諧、積極的藝術活動氛圍,支持、鼓勵兒童「大膽地想」 美術活動是兒童「另一種語言」的表達過程,兒童用繪畫表達情感。「繪畫是兒童心靈的窗口,它反映兒童內心的情感世界」。教師要善於理解、接納和欣賞兒童美術作品所反映的他們對周圍世界的認識和感受,要善於為兒童創設「想畫、敢畫、願意畫」的時間和空間,幫助他們大膽地表現對世界的看法和認識。在進行畫魚的美術活動中,針對幼兒喜歡看動畫片的特點,教師播放了《海底總動員》,動畫片馬上吸引了孩子的目光,激發了他們活動的興趣。讓孩子看動畫片並非放任幼兒,教師在觀看中提示幼兒認真觀察自己喜歡的魚的形態、變化,引導幼兒去捕捉自己的興趣點。「你們喜歡哪一種魚?」「它長得什麼樣,你能說一說嗎?」然後同家長、孩子們一起營造自己的「魚世界」。孩子們帶來了自己最喜歡的鯨魚模型、動畫魚、毛絨玩具魚,教師在班內安置了水族箱,家長帶來各種關於魚類的書籍。孩子們提出了許多關於「魚」的問題, 「魚為什麼有那麼多顏色?」「魚睡覺不閉眼是真的嗎?」「為什麼魚的尾巴長得不一樣?」教師將這些問題記錄下來,進行整理,有的又拋給孩子,有的請家長幫忙回答,有的需要教師和孩子進行現場觀察後再找答案。這個過程,看似與美術活動無關,其實這正是兒童感知魚、體驗魚、喜歡魚、探索魚的過程。隨後教師注意到孩子們有了捏魚、畫魚的需求,剛開始,只有幾個孩子在美工區用彩泥捏魚,教師立刻為孩子們提供了烤箱,將他們的作品烘乾,並和孩子們一起製作海底世界的背景圖。這一行動立即激發了其他孩子的創作靈感,他們紛紛為自己班內的海底世界出謀劃策,有的要剪魚、有的要畫魚、有的要折魚。教師為孩子們准備了卡紙、皺紋紙、牛皮紙、彩色橡皮泥、本色陶泥、牙簽、玻璃瓶、易拉罐、顏料等,教師發現沒有教孩子怎樣畫魚、捏魚,可孩子們畫得五彩繽紛,捏得惟妙惟肖,當教師從烤箱中拿出孩子們自己捏的作品時,孩子們高興得手舞足蹈,「這是我捏的!」「這是我的海馬!」「我的章魚真漂亮!」一個孩子們自己營造的「海底世界」呈現在每一個孩子面前。巨大的成功帶給孩子無比的自信,更激發了他們進一步探索的願望,他們以更加積極的態度參與到活動中來,教師提供的豐富材料激發了他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2.創設富有探索性、創造性的環境,支持兒童「富有個性地想」 美術活動是幼兒喜歡的—『種形式,孩子喜歡的是過程,而對於結果是不在意的。兒童美術最大的特點是兒童主觀和情感的表達,每位兒童對周圍世界的認識和感受各不相同,兒童美術活動帶有鮮明的個性,教師應對兒童富有個性的表現予以鼓勵,支持兒童大膽地想。在「我是小小坦克手」活動中,教師首先和孩子們共同參觀了坦克訓練基地,各式坦克的型號、速度、作用,孩子們聽得津津有味,偌大的坦克試驗場更是激發了孩子們的探究慾望,「為什麼坦克的跑道是拱形的?」「為什麼坦克能走坡路啊?」在乘坐坦克之後,大家對坦克的作用了解得更加全面而且具體。尤其在聽完坦克叔叔講關於每』一輛坦克的故事後,一種神聖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孩子們爭先恐後地與各式坦克、與英勇的坦克叔叔合影留念。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和孩子對於坦克的認識都
C. 淺談角色游戲對幼兒創造力的影響
供參考!!! 淺談角色游戲對幼兒創造性能力的培養 關鍵詞:角色游戲 創造力 創新意識 一、問題的提出瑞士心理學家認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造就能創新的而不是簡單重復前人所做過事的人。人類社會的進步與發展,離不開創新:世界各國的經濟競爭實質上是科技的競爭,是人的創新與發明的競爭;創新決定著一個國家、民族的綜合實力,關系著一個國家的命運和前途。吉爾富特也說:「沒有哪一種現象或一門學科,象創造問題那樣,被如此長久地忽視,又如此突然地復甦。」在當代,也只有在國際競爭日益激烈的現今社會,創新和創造教育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一言以蔽,實施創新教育已成為時代的要求。我們的幼兒教育是基礎教育,因此幼兒園的創新教育任重而道遠。有研究表明,人的創造力的發展始於幼兒時代,每個幼兒都具有潛在或正在萌發的創造力,而這種創造能力對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創造能力是智力活動的一種表現,創造能力越高的人往往具有較好的個性品質和積極的情感體驗,表現為自信、自立,興趣廣泛,喜歡探索、情感豐富等,這些品質會對孩子今後的學習生活、工作產生積極的影響。因此,如何最大限度地開發幼兒的創造潛能,使更多幼兒將來成為創造型人才,自然也就成為了每個幼教工作者思考的中心問題。而創造潛能的挖掘就在於幼兒生活中的游戲。對孩子來說游戲不僅是娛樂,而且還是學習。孩子往往通過游戲來對現實生活進行創造性的反映,游戲的虛構性、象徵性、愉悅性符合幼兒的思維特點。角色游戲在幼兒園游戲中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在角色游戲中,兒童按照自己的意願,以模仿和想像,藉助真實和替代的材料,通過扮演角色,用語言、動作、表情等,創造性地再現周圍社會生活的游戲,角色游戲是幼兒期典型的游戲形式。為此我們進行了在角色游戲中培養幼兒創造能力的研究嘗試。 二、實施過程 (一)克服模式化,發展創造力。在平時的游戲當中,不難發現教師在指導中存在著成人化、真實化、功利化的傾向。她們往往以自己的意圖代替幼兒的意願,過分追求游戲內容和替代物的真和像,而忽視幼兒象徵性行為的發展。如有的孩子把學花片向上拋或向下擲,教師就認為這是不愛護玩具;有的孩子把娃娃家裡的煤氣灶拆掉了,教師就認為這是「破壞」行為,輕者給予批評教育,重者禁止游戲。我通過觀察、了解之後,將拋雪花片替代為「放鞭炮」,用擲雪花片替代為「種花」並予以肯定,引導他們在地上圍上「欄桿」。以後,孩子們發揮了更大的創造性,不僅在地上圍上「欄桿」,還分別用替代物做「一串紅」、「花瓶」、「花籃」。可見,孩子們在賦予物品以象徵性的過程中,想像力和創造力得到了充分的發展。 (二)拓寬游戲主題,為再創造准備。幼兒角色游戲的主題內容往往是幼兒所處的實際生活的反映,是幼兒感知生活,或者經過幼兒的思維加工以後所形成的生活經驗的表現。所以幼兒所處的生活經驗是角色游戲的主題內容的直接來源,處於不同生活環境的幼兒會產生不同的主題內容。如馨馨喜歡做醫生的游戲,她打針的模仿動作很逼真,因為她經常看到當醫生的媽媽給別人看病的情景,所以對醫療小器械及各種小器械的使用方法比較熟悉;而明明在玩汽車時,嘴裡不斷發出「嗚——」的呼嘯聲,我經過了解發現,明明最近剛坐過火車,火車上的汽笛聲音和感覺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將坐火車的感受和經驗用到了開汽車上。總之,幼兒角色游戲的主題內容是生活經驗的再現。其次,根據幼兒思維的具體形象特點,我經常引導幼兒細致地觀察和了解身邊的父母、老師以及周圍熟悉的成人的職業及生活方式,使幼兒對成人的日常生活有了感性的認識,並能進行簡單的模仿,為角色游戲提供了豐富的活動素材,為再創造打下基礎。 (三)自製游戲材料,培養創新意識。 著名的教授楊振寧曾提出:「中國的小孩在動手的興趣和能力方面明顯不如歐洲國家和美國的小孩,主要是沒有動手的機會。」動手實踐機會和能力的缺乏,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我國幼兒創新素質的發展。因此,我經常組織幼兒一起動手製作游戲材料。比如:新開設的「理發店」缺少各式發型,於是我便帶領幼兒一起製作「發型」。在製作過程中,我們先討論製作的材料,幼兒想出了製作發型的各式材料如尼龍袋、編織袋、泳帽等,最後通過大家一致討論用浴帽來做發型既簡便又容易裝飾。接著我們一起分工合作,在畫、折、剪、帖等操作中大家都發揮了超出預料的效果,最後在大家的精心設計下,一個個精美漂亮的發型就被製作出來了。另外,在游戲中替代物的使用,也能充分發揮幼兒的想像。在游戲過程中,幼兒對於成品玩具或教師自製的模擬玩具只有短暫的興趣,為此,我投放了大量的半成品,啟發幼兒積極地使用替代物,使幼兒做到以物代物,一物多用。將原本要製作成品玩具的材料,如紙、牙膏盒、棒冰棍、橡皮泥等分放在美工區里,讓幼兒找找、想想、動動製作出自己所需要的各種物品。通過幼兒自己動手製作材料,既可以促進幼兒想像力、創造力的發展,同時還通過動手實踐,可以使思維和想像變為現實,從而讓幼兒看到自己的創新成果,體驗到創新的樂趣。在製作過程中,也培養了幼兒動手動腦的習慣和能力,使幼兒的創新能力逐漸發展,創新意識更加強烈。 (四)採用內指導,拓寬創造空間。開展角色游戲,要將充分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和充分調動幼兒的主體積極性有機結合起來。合理的指導方式有助於實現這兩者的結合。內指導是指教師作為幼兒的游戲夥伴,和幼兒共同處於游戲情景中的指導。它雖然不是直白地傳遞教育意圖,但它似乎更符合角色游戲的特徵和幼兒的意願,能充分體現教育者對幼兒的尊重,使幼兒在不知不覺中接受教師的影響。當教師觀察到某個游戲主題情節單調、重復、缺乏新意時,可設計某些新的誘發情節,以引發幼兒進一步開展游戲,推動游戲情節的發展,或使游戲內容更加豐富多彩。如在情節單調的「醫院」游戲中,我以探病者為由給「病人送花」,從而產生「花店」主題;以貨車司機的身份給氣氛平淡的「動物園」送去兩只「來自非洲的大象」,並告訴孩子「大象」會表演。幼兒就是這樣不停地將角色游戲的主題處在動態的擴展、深化和轉換之中,將自己的想像力和創造力發揮地淋漓盡致,從而也拓寬了幼兒游戲的創造空間。另外,我還通過設置疑難情景,促使幼兒發揮想像力、創造力,主動克服困難。如我故意以顧客身份到「理發店」去「燙發」,引導孩子自己想辦法,尋找合適材料(如布條或紙條)來替代或製作頭發;又如我還扮演乘客,要求「公交車」買票並報站,以激發幼兒解決問題的積極性,提高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體會角色游戲是幼兒最自發、最普遍、最喜歡的一種游戲,因為它是一種快樂的、滿足需要和願望的、自發的、不同尋常的行為。維果斯基指出,游戲創造了幼兒的最近發展區,幼兒在游戲中的表現總是超出他的實際年齡,高於他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現,游戲就好象是放大鏡的焦點,凝聚和孕育著發展的所有趨向。它可使幼兒在游戲中獲得愉快的情緒體驗,得到能力的培養。在角色游戲中,幼兒自己設定目標、方法,玩中學,自主地完成整個活動,表達了孩子的思想和情感體驗。同時,角色游戲又十分強調想像和創造的應用。我深感在游戲中制定切實可行的游戲計劃,選擇合適的游戲內容,實行因人而異的指導,是培養幼兒創造力的有效途徑。因此,這也是我此次嘗試的價值。
D. 如何在繪畫活動中培養幼兒的創造力
一、以游戲活動為途徑,激發幼兒創造的興趣
興趣是幼兒學習的內部動機,興趣從哪裡來呢?幼兒最感興趣的活動就是游戲。如果能把游戲和美工教學活動有機地結合起來,圍繞培養幼兒創造力這個目標組織教學活動,孩子們的興趣便會油然而生。孩子們在學習中所獲得的新知識和技能,也就會在游戲過程中得到鞏固和加強,並在多次嘗試、體驗、感悟後,使創造力得到充分地發展。如「說畫」的游戲,就能激發幼兒創造的興趣。在大班主題「有趣的植物」中的小主題「秋天的花」,我讓幼兒想一想、說一說與花有關的詞和句,並創作出自己的作品,用畫面或泥塑表現出來。每個幼兒都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在積極思考後創作出了自己的作品。如:花瓶、花籃、花傘、花衣服、花園、花盆等。有位小朋友還表現出了較完整的情節:一排高矮不一的小泥人在大泥人的帶領下在花園里賞花。在教師的啟發下,孩子們為這位小朋友的作品取名為「花兒好看我不摘」。通過游戲「說畫」,不僅激發了幼兒創作的興趣,同時還對幼兒進行了愛護花草樹木、保護環境的思想教育。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說:「游戲是兒童的生命」。游戲活動使兒童能與他人和外界廣泛接觸,所以幼兒對事物的觀察、感受、體驗較其他教學形式更加深刻持久。只要教師在游戲時精心組織並給予科學的指導和幫助,啟發幼兒在游戲中對感興趣的事物進行有意觀察,在頭腦中儲存記憶,形成表象,游戲中幼兒玩和學的過程,也就變成了幼兒非常好的創造過程。游戲時選擇富於創造性的素材,最能激發幼兒創造的興趣。游戲是幼兒想像和創造的源泉。通過游戲來激發幼兒在美工活動中創造興趣,是一種培養幼兒創造力的有效方法。
二、以幾何圖形為發散點,引導幼兒進行積極思考
幼兒的思維方式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所以,在繪畫教學中教師可將計算教學中幼兒學過的幾何圖形的具體形象,作為引導幼兒進行創造性思維的材料。如:畫圓形物體時,讓幼兒看著圓形,啟發他們聯想,幼兒能想到車輪、呼啦圈、鏡子,再啟發誘導,會進一步想到太陽、西瓜、娃娃的臉等,接著就可以組織幼兒玩「圓圓變了」的繪畫游戲。教師讓幼兒以圓形為思維發散點,想一想,然後畫出生活中常見的圓形物體。通過教師的啟發、誘導和鼓勵,孩子們紙上畫的圓,有的變成了救生圈,有的變成了小熊貓的頭,有的變成了糖葫蘆和節日的氣球……通過這一活動,孩子們越變越開心,變出的形象也越來越多。孩子們不但掌握了圓形的基本畫法,在畫的過程中創造性思維也得到了鍛煉和拓展,再如教幼兒畫小老鼠時,教師可設計「點、線、圖形組畫」的方法來引導幼兒進行創造性思維。教師示範,邊念邊畫「一座半圓山,山上兩個圓,山中一個點,山前一個叉,山後一條線」,這樣一隻活靈活現的小老鼠就畫出來了。孩子們都很喜歡這種利用點、線、圖形組畫的方法,逐步訓練後,他們還自編、自念、自畫,創作出雞、兔等其他形象。通過生動、形象的描述和幼兒對幾何圖形的正確認識用應用,幼兒掌握了「點、線、圖形組畫」的創作。這種以幾何圖形為基點,逐步發散,豐富思維材料,引導幼兒從簡單到復雜,由淺入深進行創造性思維的主法,有效地鍛煉了幼兒思維的廣闊性、靈活性和獨特性,使幼兒的思維在創造性方面得到較好的發展。
三、以豐富的繪畫活動內容為手段,充分挖掘幼兒的創造力
豐富的繪畫活動內容,離不開多種多樣的繪畫材料,所以我們應該重視發揮美工區在繪畫活動中的重要作用。美工區具有開放性、靈活性、多樣性三大特點,在美工區中進行豐富的繪畫活動,能使幼兒自由地進行自己喜歡的活動,照自己的意願和興趣表達自己的體驗和情感,從而做到表現美和創造美。要真正發揮美工區的這種作用,一是在美工區中應投放豐富的材料,為美工活動做好准備。在美工區中准備各種不同顏色、不同形狀、不同質地的紙,以及畫筆和顏料。豐富的材料,有效地激起幼兒學習使用不同工具和材料的慾望。二是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分層次、有計劃地教給孩子們不同的表現技法,為逐步增強幼兒的創造力和表現力提供前提條件,從而充分挖掘孩子們潛在的創造力。三是教師除了指導幼兒把觀察到的、感受到的、印象最深的形象記在腦子里,表現在畫面上,還要指導幼兒通過大膽想像和合理設計去表現。如:針對教師節開展「卡片送給好老師」的活動,讓孩子們自己動手裝飾送給老師的小卡片,教師要明確要求,認真指導,讓孩子們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表現技法裝飾出充滿童趣、各具特色的作品。在想像和製作的過程中,注意挖掘他們優良的創造思維品質。在指導幼兒想像和創作時,也要重視思維訓練的幾個方面:第一,思維要靈活,啟發和指導幼兒對一個物體從多個角度去觀察、去表現;第二,要引導幼兒在創作過程中充分發揮聯想,豐富作品內涵;第三,要積極創新,幫助和激勵幼兒樹立超過別人的信心,和與眾不同的表現方法,使作品有新意、有自己的特點。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形式和材料的運用,幼兒不是天生就會的,教師要教給幼兒基礎知識,耐心指導,孩子們才會做到靈活選擇運用。
在繪畫教學中,培養孩子創造力的方法很多,有待我們去探索、總結。創造力不是神秘和高不可攀的,而是一種普遍的心理能力,每個孩子都有巨大的潛能。只要我們付出時間、精力和智慧,充分挖掘和發揮美工活動的優勢,為孩子們提供充滿樂趣、充滿探索精神和積極創新的天地,幼兒的創造力就會得到很好的發展。
E. 美工區對幼兒成長的作用,它的打造怎樣體現與幼兒的互動
美工區為幼兒提供繪畫、手工等活動的條件,對培養幼兒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現美等能力具有很好的作用。
F. 幼兒園中班美工區能讓孩子得到怎樣的發展
根據中大班幼兒不同的年齡,教師創設適合於他們在美術方面發展的美區,在中班著重培養幼兒玩色的興致,在大班著重培養幼兒創意的想像,充分發揮美工區的教育作用。
G. 如何在繪畫活動中培養幼兒的創造性思維
1 寬松的繪畫氛圍的創設,能夠誘發幼兒的創造性思維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創設與教育相適應的良好環境,為幼兒提供活動和表現的機會與條件,既要為幼兒營造一個豐富的、可感知的物質環境,更要為幼兒營造一個寬松愉快的精神環境,使幼兒在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中生動、活潑、主動地發展。」因此,愉快、輕松的情緒,有利於發揮幼兒繪畫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實現有意識和無意識的統一,釋放巨大的學習潛能,而且具有美術氛圍的活動空間設計則是培養幼兒創造力的第一步。如班級活動室的布置,牆壁的美化等方面在構思上注重了形象的誇張,色彩的搭配鮮明,既富有美感又符合童趣。因為幼兒對美的感受,對新事物的興趣往往是基於非常直接的視覺形象。在美工區我為幼兒提供可一塊方便隨意塗抹的繪畫牆面,讓幼兒把園內外、節假日遊玩時的所見所聞所感都充分展示在這塊牆面上,有了這樣的氛圍,幼兒不僅可以隨時隨地地觀察美、欣賞美,還能隨意及時地表現美、創造美,從而誘發了幼兒的創造性思維。
2 生活經驗的豐富積累,能夠激發幼兒的創造性思維
《綱要》中指出「引導幼兒接觸周圍環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豐富他們的感性經驗和審美情感,激發他們表現美、創造美的情趣。」根據人的生理特點:人腦中可以產生對未感知過的事物的想像,但不可能憑空產生,它必須從已感知事物的大量形象中抽取有關內容,經過粘合、誇張等特殊的思維方式才能形成。因此在此理論基礎上,我在教學中注意讓幼兒多看、多聽、多練,盡可能地讓幼兒去接觸五彩繽紛的大千世界,讓幼兒運用多種感官了解周圍的一切,獲得深刻細致的生活感受,並指導他們用筆畫下來,以此加深印象。如在畫《早市》前,我先組織幼兒參觀早市,引導他們觀察早市的布局以及各種菜的放法,人們的神態及市場中的氣氛等。回班後我組織幼兒畫早市中的所見所聞,幼兒的創作激情都很高,畫出的早市是「人多菜多」,放眼望去,一派熱鬧景象。有的還把菜農與顧客之間買賣交流的神態勾勒得淋漓盡致,三十個小朋友三十種畫法,畫完後還興致勃勃地介紹起自己的作品來。幼兒的好奇心、表現欲得到了極大的滿足,真所謂「見多識廣」。豐富的生活經驗不僅使幼兒增長了知識,而且在繪畫活動中還表現無比的熱情,同時促進了幼兒對周圍事物的觀察能力的發展,激起了思維的主動性和靈活性。
3 豐富聯想法的運用。能夠活躍幼兒的創造性思維
豐富聯想法是在引導幼兒感知事物的基礎上,通過回憶一件事物聯想另一件事物的方法。運用豐富聯想法能夠啟發引導幼兒積極地去聯想,從而擴大幼兒與形象之間的關系,發展幼兒的發散性思維,不斷豐富作品內容,使幼兒新穎的構思和創造才能得到萌生和發展。在指導幼兒繪畫過程中,有時我還會設定條件,啟發幼兒聯想或思維的遷移。我在教繪畫物體時要教他們觀察、歸納基本的形狀或反之用基本的形狀幫助啟發幼兒聯想物象或事物。例如:三角形――扇子、帆船等;紅色――太陽、嘴唇、鮮花等。啟發聯想也不能局限僅有的幾種,它是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體現。每當幼兒的創造力有所體現時,教師就應該及時鼓勵與表揚,提高他們的積極性。通過對現實生活中的各種事物的聯想,啟發幼兒的創造性思維,這是培養幼兒創新意識和才能的重要途徑。生活中的一切,只要教師有心,都可以成為觸動孩子聯想的引發物,從而培養幼兒聯想的興趣和習慣,以提高想像力和創造思維能力。
4 文學作品的欣賞與繪畫,能夠觸發幼兒的創造性思維
為了充分發掘幼兒的創造潛能,教師可選擇一些文學作品讓幼兒欣賞,並啟發幼兒大膽想像,大膽作畫,促進創造性思維的發展。例如:童話是具有幻想性質的故事,在一次創造性繪畫活動中,我首先讓幼兒聽童話故事《三隻蝴蝶》,然後讓幼兒發揮想像,用繪畫形式反映故事情節。通過這樣的活動,不僅促進了幼兒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同時也增強了幼兒對文學作品的理解。
5 作品的適宜評價,能夠保護幼兒的創造性思維
講評是溝通教師和幼兒之間交流的橋梁,能起概括、分析、提高的作用,它既是美術活動中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也是提高孩子審美能力的重要手段。《綱要》中指出「幼兒的創作過程和作品是她們表達自己的認識和情感的重要方式,應支持幼兒富有個性和創造性的表達,克服過分強調技能技巧和標准化要求的傾向。」《綱要》中還指出「為幼兒創設展示自己作品的條件,引導幼兒相互交流、相互欣賞、共同提高。」因此,在評價幼兒作品的時候,我遵循《綱要》的要求,從理解幼兒的角度出發,藉助幼兒的一顆童心去看作品,而不是用「像」與「不像」,「對」與「不對」作為評價幼兒作品的標准,更多地是讓幼兒相互審視、交流、發表見解與看法,說說「你畫的這是什麼?你為什麼要這樣畫?你覺得自己的畫好在哪裡?」……通過觀察和比較,去發現別人的長處及自己的不足,並能從中悟出道理,在以後的繪畫中取長補短。同時,教師應聽取幼兒自身對作品的表達設想,給予每位幼兒展覽作品的機會和權力,注意發現作品的獨創性,從而維護和肯定幼兒的創造性思維。
總之,通過一系列有目的、有計劃的繪畫活動,既能打開幼兒的思維想像之門,又能促進了創造思維的發展。在今後的教育中,讓我們幼兒教師給予每個幼兒充分表現的機會和權力,讓他們在繪畫這塊空地上,盡情地展開聯想的翅膀,發揮自己的潛能,打開智慧之門!
H. 如何通過美術教育活動培養幼兒的創造力,提出的背景
美術活動中培養幼兒的創造力,是提高孩子自信心,養成良好習慣的重要途徑。在教學實踐中根據幼兒的興趣差異、基礎水平不同,提供不同的操作材料,因人利導,善用鼓勵,合理安排幼兒學習與活動時間,能增強孩子的自信心。
一、激發幼兒興趣,因勢利導
興趣是幼兒學習的內部動機,幼兒最感興趣的活動就是游戲。如果能把游戲和美術教學活動有機地結合起來,孩子們的興趣便會油然而生。孩子們在學習中所獲得的新知識和技能,也就會在游戲過程中得到鞏固和加強,並在多次嘗試、體驗、感悟後,使創造力得到充分地發展。創造性思維是形成創造力的一個重要基礎。讓幼兒從小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掌握思考的方法,是培養幼兒創造力的必由之路。怎樣培養幼兒的創造性思維呢?這就需要教師為幼兒提供能激發創造性思維的材料,選擇能激活幼兒思考的教學內容和方法。我把幼兒帶來的舊掛歷裁成大小合適的紙張,另外,又准備了五六種色彩顏料盤。當然,我並不是讓幼兒認識顏色,而是讓幼兒通過玩色知道世界上色彩很多很多、很美很美,從而對美工活動產生興趣,產生美的情感。當我把各種顏色一一擺出來時,鮮艷的色彩立刻吸引了很多孩子圍上來。我用瓶蓋沾上顏料塗抹了一隻小豬,又隨意塗抹了一座房子,看著孩子們躍躍欲試,興趣激發起來了,我抓住時機加以點撥。瞧孩子們塗抹的作品還真有趣,像車、像人、像魚,紅一片,綠一片,看起來都很美。由於這些活動是幼兒感興趣的,所以他們會一直處於主動、積極的狀態。
二、在教學活動中,培養幼兒發現美的興趣
幼兒在教學活動中,選材一定要貼近幼兒的生活,生動有趣,幼兒對其感興趣的。根據自己的經驗所得,幼兒簡筆繪畫、編兒歌,這種形式的操作性、趣味性比較強。幼兒邊念兒歌邊畫畫,不僅提高幼兒的繪畫能力,對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也有一定的作用。如:我在教幼兒畫老鼠時,示範編的兒歌是「遠看一座圓頂山,坡上兩座蘑菇圓,青草長在山腳下,山後小溪繞山前」;還有畫牛的兒歌是:「一張方桌子,一個大麵包,兩片樹葉兩邊掛,兩只月牙對著瞧,桌子上面兩蘋果,麵包上面割一刀」等。這種語言與繪畫相結合的活動,使幼兒處在愉快、輕松的學習環境中,收到了較好的效果,在評價作品時要多鼓勵幼兒,肯定幼兒的作品,把作品張貼到牆上去,激發他們對美術繪畫的興趣。
三、採用多種形式,挖掘幼兒創造力
根據幼兒美術活動的內容,幼兒美術教學包括繪畫、手工、欣賞三大方面。豐富的美術活動內容,離不開多種多樣的材料,所以我們重視發揮美工區在美術活動中的重要作用。美工區具有開放性、靈活性、多樣性三大特點,在美工區中進行豐富的美術活動,能使幼兒自由地進行自已喜歡的活動,照自已的意願和興趣表達自已的體驗和情感,從而做到表現美和創造美。一是在美工區中應投放豐富的材料,為美工活動做好准備。在美工區中准備各種不同顏色、不同形狀、不同質地的紙,以及畫筆和顏料。豐富的材料,有效地激起幼兒學習使用不同工具和材料的慾望。二是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分層次、有計劃地教給孩子們不同的表現技法,為逐步增強幼兒的創造力和表現力提供前提條件,從而充分挖掘孩子們潛在的創造力。三是教師除了指導幼兒把觀察到的、感受到的、印象最深的形象記在腦子里,表現在畫面上,還要指導幼兒通過大膽想像和合理設計去表現。
四、引導孩子表現創造美
每個幼兒都有想像創造的潛力,想像創造性地學習不是,你想怎麼畫就怎麼畫」、「大膽地去畫」、「要畫得和別人不一樣」等空洞的鼓勵。我鼓勵幼兒創新,使孩子現有作品不同與自己以前的創作不一樣,讓孩子不滿足與自己已經掌握的方法;其次,要把「不一樣」具體、明確化,如:小變大、低變高、紅變綠等,應該盡量為幼兒提供自我表現的機會,鼓勵幼兒大膽地表現自己獨特的思想感情。
加登納曾說過:「差不多每一個孩子到4―7歲時,在有合適環境的鼓勵下,都是極賦予創造性的,對於所有的孩子來說,這個階段正是最自由的階段。」到了中班,我教他們初步按著各部分大小的最明顯的相互關系畫畫。他們的美術創造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運用已有的技能創造性地表達自己的認識與情感。如我給孩子一個方形,讓孩子想像創造畫,孩子們創造出美麗的不同的小手帕,小桌子。引導幼兒發現探索,用自己的方式創造圖像,表達自己的認識,是想像創造性美活動的重要特徵。我畫一桿國旗,中班李榮鈺小朋友畫出了,國旗,捐款…….,「中國加油」的畫。通過對生活環境的觀察描繪,提醒幼兒注意比較物體的相對大小,幫助他們較為正確地表現物體之間的比例關系。幼兒每前進一步,即是上一步的發展,又是下一步的准備。作為教師,應善於分析、了解幼兒產生哪些問題?應該如何引導幼兒自己解決這些問題?幼兒發現這些問題是由自己去探索、發現,找到答案時,他們就會在成功的喜悅中對自己充滿信心,並有更大的勇氣去迎接新的挑戰。
在美術教學中,培養孩子創造力的方法很多,有待我們去探索、總結。創造力不是神秘和高不可攀的,而是一種普遍的心理能力,每個孩子都有巨大的潛能。只要我們付出時間、精力和智慧,充分挖掘和發揮美工活動的優勢,為孩子們提供充滿樂趣、充滿探索精神和積極創新的天地,幼兒的創造力是會得到較好發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