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國徽創造史

國徽創造史

發布時間:2021-07-17 12:35:22

『壹』 國徽的誕生

新中國的第一枚國徽是在沈陽第一機床廠製作完成的。

國徽是代表國家的徽章、紋章,為國家象徵之一,也是民族的象徵。只有特定的國家重要文件才能蓋上國徽大印,正式生效。

國徽上通常有來自自然的元素,如動物植物,但也可能有其他事物,用以表現該國的風土人情、歷史文化或意識形態。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國徽屬於盾徽。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中間是五星照耀下的天安門,周圍是谷穗和齒輪。

(1)國徽創造史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中間是五星照耀下的天安門,周圍是谷穗和齒輪。麥稻穗、五星、天安門、齒輪為金色,圓環內的底子及垂綬為紅色,金、紅兩種顏色在中國是象徵吉祥喜慶的傳統色彩。

天安門象徵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不屈的民族精神;齒輪和麥稻穗象徵工人階級與農民階級;五顆星代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站起來了。

1949年7月,全國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為了迎接新中國的成立,在《人民日報》登出了向全國徵求國旗、國徽及國歌詞譜的啟事,明確提出對國徽設計的要求是:

1、要有中國特徵;2、要有政權特徵;3、形式要庄嚴富麗。

『貳』 國徽是誰在什麼時候設計出來的

國徽是由清華大學營建系和中央美術學院分別組織人力對國徽方案進行設計競賽,在1949年8月政務院討論時,高修改設計塑造的國徽模型被審議通過,1950年9月20日毛澤東主席命令公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的內容為國旗、天安門、齒輪和谷穗(國旗和天安門象徵國家,齒輪象徵工人階級,谷穗象徵農民階級),象徵中國人民自「五四」運動以來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斗爭和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新中國的誕生。

1950年6月18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第二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圖案及對該圖案的說明。同年9月20日,毛澤東主席命令公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

(2)國徽創造史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法》第三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象徵和標志。一切組織和公民,都應當尊重和愛護國徽。

第四條下列機構應當懸掛國徽:

(一)縣級以上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二)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

(三)中央軍事委員會;

(四)各級人民法院和專門人民法院;

(五)各級人民檢察院和專門人民檢察院;

(六)外交部;

(七)國家駐外使館、領館和其他外交代表機構。

鄉、民族鄉、鎮的人民政府可以懸掛國徽,具體辦法由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政府根據實際情況規定。國徽應當懸掛在機關正門上方正中處。

『叄』 國徽 的來歷

1949年7月,全國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為了迎接新中國的成立,在《人民日報》登出了向全國徵求國旗、國徽及國歌詞譜的啟事,明確提出對國徽設計的要求是:甲、要有中國特徵;乙、要有政權特徵;丙、形式要庄嚴富麗。 全國各界人士紛紛投身於這一具有歷史意義的工作之中。同時,受中央之命,負責徵集國徽圖稿的清華大學營建系和國立北平藝專(1950年改為中央美術學院)都成立了國徽設計小組。截止1949年8月20日,共收到國內及海外華僑寄來的國徽稿件一百一十二件,圖案九百幅。這些稿件和圖案雖各具特色,但都有不足之處,故都未被採納。因此,在1949年9月下旬的政協全體會上,只通過了國旗方案和國歌詞譜,沒有公布國徽方案。 後來,全國政協第一屆委員會決定邀請清華大學營建系和中央美術學院分別組織人力對國徽方案進行設計競賽。 其中,清華大學營建系國徽設計組由我國著名建築學家、營建系主任梁思成教授擔任組長,成員有梁思成先生的夫人、建築學家林徽因、 油畫家李宗津、中國建築專家莫宗江、建築設計師朱暢中、汪國瑜、胡允敬、張昌齡以及研究中國古建築學的羅哲文等。 中央美術學院國徽設計組由著名工藝美術家、教授張仃、張光宇、周令釗、鍾靈等組成。 為了趕在1950年的國慶節掛上新國徽,兩個設計組的專家和學者們,對各種構思和設想認真推敲,反復研究。梁思成、林徽音夫婦抱病參加設計工作。大家懷著極其興奮的心情,決心拿出最美好的設計,為祖國增光。 根據政協國旗、國徽審查小組提出的要求及各界人士提出的意見,並比較了所有設計方案,兩個國徽圖案設計組最後確定了國徽圖案有如下內容: 用齒輪、麥稻穗,五星、綬帶作為題材,體現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工農聯盟政權和全國人民的大團結。 把天安門作為題材的一部分設計進去,用以代表「五四」民主運動發祥地、新中國的誕生地,以天安門作為民族精神的象徵。 我們的國徽上的麥稻穗,是誰提議畫進國徽圖案里的呢? 1942年冬天,山城重慶,寒風陣陣,宋慶齡同志在她寓所,為歡送董必武同志返回延安而舉行茶話會。周恩來同志和鄧穎超也應邀出席。茶桌上擺著重慶近郊農民送來的兩串顆粒飽滿的禾穗,被爐火映照得金光燦燦。這時有人贊美這禾穗真象金子一般。宋慶齡說:「它比金子還寶貴。中國人口百分之八十都是農民,如果年年五穀豐登,人民便可豐衣足食了。」周恩來同志撫摸著飽滿的禾穗,意味深長地說:「等到全國解放,我們要把禾穗畫到國徽上。」果然,全國解放以後,他沒有忘記自己在那次茶話會上的講話,在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圖案時,他建議要把麥稻穗畫上去。 兩個國徽圖案設計組除了確定了上述圖案內容,清華設計組還從「中國特徵」這一要求出發,在圖案的色彩上決定使用紅、金二色:紅色體現我國吉壽喜慶的民族色彩傳統,金色體現華貴富麗。金、紅相間,互為襯托,更增加了圖案的瑰麗色彩。 為了使國徽從形式上更庄嚴、肅穆,清華設計組決定把天安門畫成正立面圖,把象徵我國政權的五星紅旗作為天空背景覆蓋著祖國大地,端正地放在國徽圖案的正中軸線上,左右對稱,用以體現中華民族軒昂氣質。 在造型上,兩個設計組在設計過程中還參考了各國國徽圖案,並對我國古代的銅鏡、玉璧、玉環等禮儀文物的裝飾紋樣及工藝效果,進行了研究和借鑒。 兩個組的專家、學者們,經過將近半年辛勤努力,對數十個設計圖案反復比較、精心研究,各完成了一幅自己認為最滿意的圖案。 當兩組的方案放在一起比較時,風格大相徑庭。梁思成小組設計的國徽,核心內容是一塊玉璧,玉璧有國器的象徵,也含指祖國統一、完璧歸趙,文人氣息濃郁。但周總理認為這個方案沒有體現出新中國的政權特色。張仃小組的方案則明確提出:紅色齒輪、金色嘉禾象徵工農聯盟,五角星象徵工人階級的政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齒輪嘉禾下方結以紅帶,象徵全國人民大團結和國家富強康樂;天安門為主體。 當時中央比較傾向張仃小組的方案,為兩組召開了一次交鋒會,負責人各自陳述自己的觀點。張仃認為,他的原創主體是天安門,工農聯盟的創意來自周恩來。在設計說明裡他闡述得很明白:天安門是中國燦爛文化和悠久歷史的象徵,同時又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運動開始的地方,1919年的五四運動就發生在這里,新中國也在這里宣布成立,因此將天安門作為國徽的主體是不言而喻的。 最終,中央傳達了一條意見:國徽當中一定要有天安門的形象,接納了張仃小組的方案。周恩來將進一步完善國徽設計的工作交給了梁思成。(當時梁思成是非黨人士,張仃是從解放區來的。周恩來對張仃說:「你們合作吧。」)國徽掛到天安門上,據說有功人員八名,梁思成、張仃、林徽因、張光宇、高庄、鍾靈、周令釗等每個人獎勵八百斤小米。梁思成還建議多給高庄一些,因為他修改有功。當時高庄建議,把所有的獎金都捐獻給抗美援朝,得到無一例外的贊成。於是沒有一個人去領取,都捐獻了。鍾靈實話實說:周恩來才是這枚國徽的總設計師,只有他才知道主席的意見,也知道如何安排在什麼時間、地點讓毛澤東有興趣拍板。這是典型的集體創作 1950年9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向全國頒發了公布國徽的命令。從此,我國庄嚴而美麗的國徽誕生了。

『肆』 國徽的設計者是誰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的1949年7月10日,新政協籌委會在《人民日報》等大報上刊登了公開徵集國旗、國徽圖案及國歌詞譜的啟事。

當時梁思成是國旗、國徽評選委員會的顧問,另外,他和夫人林徽音都是清華大學國徽設計組的負責人。國徽徵稿結束時,共收到900多件設計圖案,但都未被選中,政協籌委會決定把設計國徽的任務交給清華大學和中央美院。

梁思成夫婦認真分析了徵集來的國徽資料,首先明確了國徽和商標的區別,認為國徽是一個國家的標志,它應體現一個民族的歷史,一個國家的意志,一個政黨的主張。中國的國徽要有中國的特徵,能突出政權特徵,形式也要庄嚴富麗,要表現出中國人民的自豪感。於是他們以百倍的熱情投入到這項神聖的工作中。經過幾個月不分晝夜的奮戰,國徽圖案終於誕生了。而梁思成和林徽音卻在終評的前一天雙雙病倒,只得讓秘書去參加評選工作。

『伍』 我國的國徽誕生於那年那月

高中歷史老師回答您
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俗稱新政協)通過了國號,國旗,國徽,代國歌等重大決議。為新中國的誕生做好了一切准備。

『陸』 國旗、國徽的設計者是誰

我國的國旗,設計者是曾聯松。曾聯松,是浙江瑞安人,畢業於中央大學(南京大學前身)經濟學,1938年5月,曾聯松經同學黃大明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建國之後,歷任第五屆、第六屆上海市政協常委。1999年10月19日,曾聯松在上海病逝,骨灰存放在當地龍華烈士陵園。

雖然國旗和國徽比較常見,但是他們都代表著國家,都有配套的法律規定,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都對其作出嚴格說明。製作國旗和國徽也有嚴格的要求和標准,如《GB 15093-2008 國徽》就規定了國徽的樣式、材質及色彩。2004年9月30日,為了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5周年,國家郵政局還特意發行了一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國微》特種郵票。

國旗和國徽雖然常見,但是他確實庄嚴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主權的象徵和標志,所以尊敬愛護國旗和國徽,人人有責。

『柒』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的來歷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的來歷:

1950年,全國政協第一屆會議第二次會議,毛澤東宣布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國徽圖案通過後,由梁思成推薦,清華大學建築系高庄規范並簡化了國徽的幾何設計圖稿,於當年8月最終完成。1950年8月18日在政務院會議室召開的關於國徽使用、國旗懸掛、國歌奏唱辦法及審查國徽圖案座談會上,高庄的修正方案被最終採用。修正後的圖案在綢帶、稻粒和形狀上有所變更。會後高庄和徐沛真對國徽進行定型,繪制了墨線圖和剖面圖上報中央政府。

1950年9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發布中央人民政府命令,將這一設計定為國徽: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第二次會議所提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圖案及對該圖案的說明,業經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八次會議通過,特公布之。

含義: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上的圖案均有其象徵意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徽象徵著中國人民自「五四」運動以來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斗爭和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新中國的誕生。四顆小五角星環繞一個大五角星,象徵著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全國人民的大團結;齒輪和麥稻穗象徵著工人階級領導下的工農聯盟;天安門則體現了中國人民的革命傳統和民族精神,同時也是我們偉大祖國首都北京的象徵。國徽在顏色上用正紅色和金紅色互為襯托對比,體現了中華民族特有的吉壽喜慶的民族色彩和傳統,既庄嚴又富麗。


『捌』 國徽是由誰創作設計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由清華大學建築系梁思成、林徽因、李宗津、莫宗江、朱倡中等人所組的設計小組與中央美術學院張仃、張光宇等人的設計小組集體創作

1950年6月18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第二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圖案及對該圖案的說明。國徽圖案通過後,由梁思成推薦,清華大學建築系高庄規范並簡化了國徽的幾何設計圖稿,於當年8月最終完成。

1950年8月18日在政務院會議室召開的關於國徽使用、國旗懸掛、國歌奏唱辦法及審查國徽圖案座談會上,高庄的修正方案被最終採用。修正後的圖案在綢帶、稻粒和形狀上有所變更。會後高庄和徐沛真對國徽進行定型,繪制了墨線圖和剖面圖上報中央政府。1950年9月20日,毛主席命令公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

(8)國徽創造史擴展閱讀

應當懸掛國徽的機構包括:

1、縣級以上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2、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

3、中央軍事委員會。

4、各級人民法院和專門人民法院。

5、各級人民檢察院和專門人民檢察院。

6、外交部。

7、國家駐外使館、領館和其他外交代表機構。

鄉、民族鄉、鎮的人民政府可以懸掛國徽,具體辦法由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政府根據實際情況規定。

『玖』 中國的國徽由來

中國國徽的歷史由來:
1950年9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發布命令,公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圖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政務院邀請有關人士開會討論國徽設計問題。按中央規定,組成國徽的素材為國旗、天安門、齒輪、谷穗與紅綬帶,而完美的組合則需要依靠藝術家們的政治和藝術修養。會上,清華大學建築系教授高庄的發言語驚四座、擲地有聲:「在塑造國徽模型時,我有一個願望,就是想使我們的國徽更庄嚴、更明朗、更健康、更堅強、更程式化、更統一;並賦予更高的民族氣魄和時代精神,以冀我們國徽的藝術性提到國際水平,永放光芒。」當時,由清華大學梁思成教授等人設計的國徽平面圖案,已由政協代表大會審議通過。

「華夏,原為族名,它由黃炎聯盟擴大繁衍而來。華夏族是漢族的前身。後來,華夏又成了中國的別稱。『華夏』二字的含義,主要有兩種說法:一些人認為是美好盛大的意思;一些人認為是華山和夏水的合稱。中國,長期作為地域概念使用,與中原、中土同義。在古代,華夏族、漢族主要居住在中原(黃河流域),並在這里建立國家,而少數民族多分布在周邊,並在那裡建立政權,因此,一些華夏族、漢族也稱本族建立的國家為『中國』。16世紀、17世紀,西方人開始稱明、清王朝為『中國』。此時,『中國』不僅包括漢族,還包括兩個王朝境內的其他民族。鴉片戰爭後,『中國』一詞出現在外交文書上。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國內外通常將其簡稱為『中國』,』中國』正式作為國名。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這一概念的含義更加豐富完整,56個民族生活在遼闊的疆域里。」

閱讀全文

與國徽創造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會議記錄 瀏覽:94
版權貿易十一講 瀏覽:370
綜治辦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總結 瀏覽:903
知識產權局專業面試 瀏覽:75
馬鞍山市是哪個省的 瀏覽:447
馬鞍山市保安 瀏覽:253
股權轉讓樣本 瀏覽:716
工程管理保證書 瀏覽:198
社區矛盾糾紛排查匯報 瀏覽:352
新疆公共就業服務網登陸 瀏覽:316
侵權著作權案件審理指南上海 瀏覽:145
馬鞍山陸建雙 瀏覽:853
北京東靈通知識產權服務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 瀏覽: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