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火箭是誰發明的
К.E.齊奧爾科夫斯基提出設計原理,R. H.戈達德試飛了第一枚火箭。
1903年,俄國的К.E.齊奧爾科夫斯基提出了製造大型液體火箭的設想和設計原理。1926年3月16日美國的火箭專家、物理學家R. H.戈達德試飛了第一枚液體火箭。
20世紀50年代以來,火箭技術得到了迅速發展和廣泛應用,其中尤以各類可控火箭武器(導彈)和空間運載火箭發展最為迅速。從火箭彈到反坦克導彈、反飛機導彈和反艦導彈以及攻擊地面固定目標的各類戰術導彈和戰略導彈。
各類火箭武器正在繼續向提高命中精度、抗干擾能力、突防能力和生存能力的方向發展。此外,反導彈、反衛星等火箭武器也正在研製和發展之中,在地地彈道導彈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運載火箭,已廣泛用於發射衛星、載人飛船和其他航天器等。
中國古代火箭有箭頭、箭桿、箭羽和火葯筒四大部分。火葯筒外殼用竹筒或硬紙筒製作,裡面填充火葯,筒上端封閉,下端開口,筒側小孔引出導火線。點火後,火葯在筒中燃燒,產生大量氣體,高速向後噴射,產生向前推力。
其實這就是現代火箭的雛形。火葯筒相當於現代火箭的推進系統。鋒利的箭頭具有穿透人體的殺傷力,相當於現代火箭的戰斗部。尾端安裝的箭羽在飛行中起穩定作用,相當於現代火箭的穩定系統。而箭桿相當於現代火箭的箭體結構。中國古代火箭外形圖,首次記載於公元1621年茅元儀編著的《武備志》中。
火箭出現後,在中國被迅速地用於軍事行動和民間娛樂中。10~13世紀,在宋、金、元的戰爭中,已應用了火槍、飛火炮、震天雷炮等火葯武器。那時的飛火炮和現代的火焰噴射器相似,是一種原始的火箭武器。
北宋後期,在民間盛行的煙火戲中,人們利用火葯燃氣的反作用力,製成了能夠高飛和升空的「流星」(或稱「起火」)、"爆竹"為節日增添了喜慶的氣氛。從工作原理看,流星、爆竹已具有火箭的特點。
『貳』 中國什麼時候發明的火箭
歷史上的5月18日中國發射第一枚遠程運載火箭
2007年05月18日13:50【字型大小大中小】【留言】【論壇】【列印】【關閉】
圖為運載火箭點火起飛。
1980年5月18日至21日,中國向太平洋海域發射第一枚遠程運載火箭獲得圓滿成功。新華社發(資料照片)
『叄』 火箭是誰發明的
是羅伯特·哈金斯·戈達德發明的。
羅伯特·哈金斯·戈達德(現代火箭技術之父,1882年10月5日-1945年8月10日)是美國教授、工程師和發明家,液體火箭的發明者。
他於1926年3月16日發射了世界的第一枚液體火箭。戈達德共獲得了214項專利,其中83項專利在他生前獲得。
設立於1959年的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月球上的戈達德環形山(Goddard Crater)也以他的名字命名。
(3)中國發明的火箭擴展閱讀:
羅伯特·哈金斯·戈達德的研究成果:
他從1920年開始研究液體火箭,1926年3月16日在馬薩諸塞州沃德農場成功發射了世界上第一枚液體火箭。而德國的V-2火箭試驗成功,已經是1942年以後的事了。
是美國最早的火箭發動機發明家,被公認為現代火箭技術之父。
1926年3月16日,在馬薩諸塞州的奧本,冰雪覆蓋的草原上,戈達德發射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枚液體火箭。火箭長約3.4米,發射時重量為4.6公斤,空重為2.6公斤。飛行延續了約2.5秒,最大高度為12.5米,飛行距離為56米。這是一次了不起的成功,宣告了現代火箭技術的誕生。
1930年12月30日,戈達德研製的一枚新的液體火箭發射成功,高度達到610米,飛行距離300米,飛行速度達到800千米/小時,打破了以往的火箭飛行記錄。
1931年,他在火箭發射試驗中,首先採用了現代火箭目前仍然使用的程序控制系統。
1932年,他首開先河,用燃氣舵控制火箭的飛行方向。同年,首次解決了用陀螺儀控制火箭飛行姿態的問題。
1935年,戈達德研製的的液體火箭最大射程已達到20千米,時速達到1103千米,是人造飛行器第一次超過音速。
戈達德共獲得了214項專利,其中83項專利在他生前獲得。
事實上,美國是現代火箭技術真正起步的地方,戈達德也被公認為現代火箭技術之父。
『肆』 中國發明過什麼火箭
「火箭」這個詞在公元三世紀的三國時代就已出現。在公元228年的三國時期,魏國第一次在射出的箭上裝上火把,當時蜀國丞相諸葛亮率軍進攻陳倉(今陝西寶雞東)時,魏國守將郝昭就用火箭焚燒了蜀軍攻城的雲梯,守住了陳倉。「火箭」一詞自此出現。不過當時的火箭只是在箭頭後部綁附浸滿油脂的麻布等易燃物,點燃後用弓弩射至敵方,達到縱火目的的兵器。
北宋的軍官馮繼升、岳義方、唐福等(公元10世紀後期),曾向朝廷獻過火箭及火箭製造方法。那時的火箭已經使用了燃燒效能更好的火葯,但仍由弓弩射出。從而出現了人類歷史上最早、最原始的「火葯箭」。它用紙糊成筒,把火葯裝在筒里壓實,綁在箭桿上,用弓發射出去。後來在原始火箭基礎上做了改進,將火箭直接裝入桿中間,爆時聲響很大,藉以恐嚇敵人。
『伍』 中國火箭發展史
火箭是以熱氣流高速向後噴出,利用產生的反作用力向前運動的噴氣推進裝置。它自身攜帶燃燒劑與氧化劑,不依賴空氣中的氧助燃,既可在大氣中,又可在外層空間飛行。火箭在飛行過程中隨著火箭推進劑的消耗,其質量不斷減小,是變質量飛行體。現代火箭可用作快速遠距離運送工具,如作為探空、發射人造衛星、載人飛船、空間站的運載工具,以及其他飛行器的助推器等。如用於投送作戰用的戰斗部(彈頭),便構成火箭武器。其中可以制導的稱為導彈,無制導的稱為火箭彈。
大家知道中國是火葯的故鄉,也是火箭的祖先。中國人發明火箭這樣一個事實已經被世界所公認。中國早在三國時期就開始使用火箭,不過當時這個火箭還不是採用噴氣推進的,而是在箭桿上綁上柴草、棉布。澆上油,點燃用弓箭射出去。到了唐朝末年和宋朝初年的時候,這個時候火葯替代了早期的易燃物,就成為了真正利用噴氣推進的火箭。當時火箭用於戰爭,就是這個,左邊帶著箭頭就是飛槍劍,右邊這個帶了一個刀,就叫飛刀劍。宋朝的時候出現了很多煙花爆竹,這些爆竹也是噴氣的原始火箭。明朝時期的毛元儀在他的著作裡面就記載了30多種火箭的基本原理和結構,像其中有飛火飛天、火龍出水等。中國是從明朝開始發射火箭的,大明史嘉靖年間,萬戶進行最早的火箭升空試驗,成為現代載人飛行先驅,現在月球和火星均有以其名字命名的環形山。全世界最早的宇航員,他那次升天中壯烈殉職。最後在189米高空中爆炸。啟動裝置為36筒火箭,外置安全帶和座椅,4個氣球,這是人類歷史上最震撼的場面!可以這樣說古代火箭的基本結構和原理,為現代火箭的設計和製造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奠定了世界火箭的起跑線!
從1970年4月,長征一號火箭成功發射東方紅1號衛星開始,到今年10月底,我國已經完成研製生產並正式發射過的長征運載火箭的型號有9種,它們是:長征一號,長征二號,長征二號丙/長征二號丙改,長征二號丁,長征二號捆,長征三號,長征三號甲,長征三號乙,以及長征四號。其中,長征二號丁和長征四號由上海航天局研製,其他7種火箭都是由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研製的。長征火箭已經累計發射了49次,成功42次,兩次由於星箭協調原因而失敗,總成功率為87.75%。
一、 長征一號
長征一號是為發射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而研製的三級運載火箭。它的一、二級火箭採用當時的成熟技術,並為發射衛星做了適應性修改,第三級是新研製的以固體燃料為推進劑的上面級。1970年4月24日,長征一號火箭首次發射,將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順利送入軌道,發射獲得圓滿成功。1971年3月3日,長征一號火箭第二次發射,把實踐一號科學試驗衛星准確送入軌道,又一次取得圓滿成功。相對於70度傾角、440公里高的圓軌道,長征一號火箭的運載能力為300公斤,此火箭共進行了兩次發射,均獲得成功。長征一號的研製成功,揭開了我國航天活動的序幕。
二、 長征二號
隨著推力為120噸的YF-100液氧煤油發動機和推力為50噸的YF-77氫氧發動機先後完成長程試車,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基地審批立項,中國新一代、組合化的運載火箭系列長征-5 號的研製也進入關鍵階段。長征五號運載火箭系列以120噸和50噸兩種發動機為基礎,構成5米直徑、3.35米直徑和2.25米直徑三種模塊,形成「通用化、系列化、組合化」的新一代運載火箭系列。其中5米模塊包含兩個50噸級的YF-77發動機,3.35米模塊則包含兩個120噸級的YF-100發動機。模型便是長征-5號運載火箭系列中最為強大的型號,以5米模塊(2個50噸YF-77)為芯級,以4個3.35米模塊(2個120噸YF-100)為助推器。
『陸』 中國火箭是誰第一發明的
芬
.
布朗
(
德國人
)
13
世紀時
,火箭已被中國做為武器之用
;
但飛往外太空的火箭卻是
20
世紀後才製造的版
;
20
世紀後
,美國的哥權達特
.
蘇俄的卓可夫斯基
.
德國的奧貝爾特等人投入研究的行列使火箭得以復甦
;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
,德國的芬
.
布朗開發完成了
v2
號火箭
;
軍用武器中
v2
號火箭是外太空火箭的原形
;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
,投誠於美國的芬
.
布朗
,在美國陸軍繼續研究外太空火箭
,美國藉芬
.
布朗之力
,快速提升製造火箭的技術
;
1969
年
。阿波羅十一號成功地登陸月球表面
『柒』 中國第一個火箭是誰發明的
明初,陶成道第一個想到利用火箭飛天的人,被稱為「世界航天第一人」。
萬戶,
原名陶廣義,後被朱元璋賜名「成道」。原是浙江婺城陶家書院山長,喜好鑽研煉丹技巧。一次煉丹事故後,轉為試制火器。元末,吳王朱元璋下婺州,陶成道率一乾弟子相投,獻火神器技藝。在歷次戰事中屢建奇功,受到朱元璋封賞「萬戶」,從此陶成道被人稱為「萬戶」。明初,陶成道第一個想到利用火箭飛天的人,被稱為「世界航天第一人」。
晚年,陶成道把47個自製的火箭綁在椅子上,自己坐在上面,雙手舉著2隻大風箏,然後叫人點火發射。設想利用火箭的推力,加上風箏的力量飛起。不幸火箭爆炸,萬戶也為此獻出了生命。
為紀念萬戶,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將月球上的一座環形山以這位古代的中國人命名。
『捌』 中國發射的所有的火箭
中國長征系列火箭發射記錄
發射序號 運載火箭 發射日期 衛星 任務 發射基地 結果 備 注
1 CZ-1 F-01 1970.04.24 東方紅一號 LEO 甘肅酒泉(JSLC) 成功 播送東方紅樂曲
2 CZ-1 F-02 1971.03.03 實踐一號 LEO 甘肅酒泉(JSLC) 成功 運行8年多
3 CZ-2 F-01 1974.11.05 返回式科學試驗衛星(尖兵1號) LEO 甘肅酒泉(JSLC) 失敗 光學偵察衛星
4 CZ-2C F-01 1975.11.26 第1顆返回式衛星(尖兵1號) LEO 甘肅酒泉(JSLC) 成功 光學偵察衛星,運行3天後返回
5 CZ-2C F-02 1976.12.07 第2顆返回式衛星(尖兵1號) LEO 甘肅酒泉(JSLC) 成功 光學偵察衛星,運行3天後返回
6 CZ-2C F-03 1978.01.26 第3顆返回式衛星(尖兵1號) LEO 甘肅酒泉(JSLC) 成功 光學偵察衛星,運行3天後返回
7 CZ-2C F-04 1982.09.09 第4顆返回式衛星(尖兵1號) LEO 甘肅酒泉(JSLC) 成功 光學偵察衛星,運行5天後返回
8 CZ-2C F-05 1983.08.19 第5顆返回式衛星(尖兵1號) LEO 甘肅酒泉(JSLC) 成功 光學偵察衛星,運行5天後返回
9 CZ-3 F-01 1984.01.29 東方紅二號實驗通信衛星 GTO 四川西昌(XSLC) 失敗 發射成功,星未入軌
10 CZ-3 F-02 1984.04.08 東方紅二號實驗通信衛星 GTO 四川西昌(XSLC) 成功 定點東徑125°上空
11 CZ-2C F-06 1984.09.12 第6顆返回式衛星(尖兵1號) LEO 甘肅酒泉(JSLC) 成功 光學偵察衛星,運行5天後返回
12 CZ-2C F-07 1985.10.21 第7顆返回式衛星(尖兵1號) LEO 甘肅酒泉(JSLC) 成功 光學偵察衛星,運行5天後返回
13 CZ-3 F-03 1986.02.01 東方紅二號甲實驗通信衛星 GTO 四川西昌(XSLC) 成功 定點東徑103°上空
14 CZ-2C F-08 1986.10.06 第8顆返回式衛星(尖兵1號) LEO 甘肅酒泉(JSLC) 成功 光學偵察衛星,運行5天後返回
15 CZ-2C F-09 1987.08.05 返回式衛星(搭載法國微重力實驗裝置) LEO 甘肅酒泉(JSLC) 成功 光學偵察衛星,運行5天後返回
16 CZ-2C F-10 1987.09.09 第10顆返回式衛星(尖兵1號A) LEO 甘肅酒泉(JSLC) 成功 光學偵察衛星,運行8天後返回
17 CZ-3 F-04 1988.03.07 東方紅二號甲通信衛星(中星1號) GTO 四川西昌(XSLC) 成功 定點東徑87.5°上空
18 CZ-2C F-11 1988.08.05 返回式衛星(搭載德國微重力實驗裝置) LEO 甘肅酒泉(JSLC) 成功 光學偵察衛星,運行8天後返回
19 CZ-4 F-01 1988.09.07 風雲一號極軌氣象衛星 SSO 山西太原(TSLC) 成功
20 CZ-3 F-05 1988.12.22 東方紅二號甲通信衛星(中星2號) GTO 四川西昌(XSLC) 成功 定點東徑110.5°上空
21 CZ-3 F-06 1990.02.04 東方紅二號甲通信衛星(中星3號) GTO 四川西昌(XSLC) 成功 定點東徑98°上空
22 CZ-3 F-07 1990.04.07 亞洲1號通信衛星(美國休斯公司) GTO 四川西昌(XSLC) 成功 外星1
23 CZ-2E F-01 1990.07.16 巴基斯坦科學實驗衛星/澳星模擬星 LEO 四川西昌(XSLC) 成功 一箭雙星。外星2,外星3
24 CZ-4 F-02 1990.09.03 風雲一號B/大氣1號甲/乙(氣球衛星) SSO 山西太原(TSLC) 成功 一箭三星
25 CZ-2C F-12 1990.10.05 第12顆返回式衛星(尖兵1號A) LEO 甘肅酒泉(JSLC) 成功 光學偵察衛星,運行8天後返回
26 CZ-3 F-08 1991.12.28 東方紅二號甲通信衛星(中星4號) GTO 四川西昌(XSLC) 失敗 發射成功,星未入軌
27 CZ-2D F-01 1992.08.09 第13顆返回式衛星(尖兵1號B) LEO 甘肅酒泉(JSLC) 成功 光學偵察衛星,運行15天後返回
『玖』 為什麼最早的火箭是中國發明的
「火箭」一詞根據古書記載,最早出現在公元3世紀的三國時代,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了。當時在敵我雙方的交戰中,人們把一種頭部帶有易燃物、點燃後射向敵方、飛行時帶火的箭叫做火箭。這是一種用來火攻的武器,實質上只不過是一種帶「火」的箭,在含義上與我們現在所稱的火箭相差甚遠。唐代發明火葯之後,到了宋代,人們把裝有火葯的筒綁在箭桿上,或在箭桿內裝上火葯,點燃引火線後射出去,箭在飛行中藉助火葯燃燒向後噴火所產生的反作用力使箭飛得更遠,人們又把這種噴火的箭叫做火箭。這種向後噴火、利用反作用力助推的箭,已具有現代火箭的雛形,可以稱之為原始的固體火箭。我國明朝人:萬戶火箭的發明最早出現在中國,在中國古代的記載中,火箭的含義比較廣泛,公元1128年南宋政權建立後,南宋、金和蒙古頻繁交戰,各方都使用了火器。 1161年11月,金國侵略中原時,南宋軍隊第一次使用了火箭武器——「霹靂炮」重挫金軍,這是人類歷史第一次在戰場上使用火箭武器。
『拾』 火箭是中國發明的嗎
火箭的發明最早出現在中國,在中國古代的記載中,火箭的含義比較廣泛,比如在電影電視中經常可以看到箭頭點燃,靠弓弩發射的竹箭也稱為火箭,而真正的火箭是在火葯出現後才發明的。從唐末到宋初火葯武器開始使用,但由於其配方和製作方法還處於初級階段,所以不足以作為推進的燃料。隨著火葯配方和製造技術的進步,12世紀初研製成功了固體火葯,並把它用於製造火器和焰火煙花,在使用這些火器與煙花特別是手持使用時,人們感到火葯燃燒會產生很強的後坐力,於是有心人在這種啟示下發明了新的火葯玩具。大約12世紀末到13世紀初出現的玩具「穿天猴」可以說是真正意義上利用反作用原理的火箭,將這種原理的火箭作為武器使用具有相當的殺傷力,所以在戰爭中也開始頻繁地使用它。
公元1128年南宋政權建立後,南宋、金和蒙古頻繁交戰,各方都使用了火器。1161年11月,金國侵略中原時,南宋軍隊第一次使用了火箭武器——「霹靂炮」重挫金軍,這是人類歷史第一次在戰場上使用火箭武器。連年的交戰使火箭技術逐漸被金和蒙古所掌握,於是當時各方兵工廠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火葯製造,在這種情況下火葯的配方有所改進,製造工藝漸趨成熟,其燃燒速度和爆炸力也得到增強。13世紀蒙古在先後三次的大舉西征中,採用了南宋的火器技術,用漢人工匠製造大炮。當時在歐洲戰場使用的火箭已有多箭齊發的火箭筒,這種集束式火箭發揮了絕大的威力,使歐洲人大為吃驚。當然在這幾次西征中,阿拉伯人從中掌握了火葯和火箭的技術,並進一步把它傳入了西方。
明代中國火箭發展進入了一個比較重要的時期,出現了很多種類的火箭,除了單級火箭,還發展了各種集束火箭、火箭彈和原始的多級火箭,並且對各種火箭的製造、應用、配備和發射劑原料配比及加工製造等都作了詳盡的敘述。在當時的水、步、騎兵中火箭武器已作為必備的武器,甚至還有專門的火箭部隊,有關火箭武器的使用、布陣、作戰技術和管理也都有條例規定。明代的《武備志》中曾有過這些火箭的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