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大公報創造人

大公報創造人

發布時間:2021-07-17 10:53:54

① 大公報是人民日報的前身嗎

人民日報(People's Daily)是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機關報。1948年6月15日,由《晉察冀日報》(其前身是1937年10月在河北省阜平縣試辦,同年12月11日正式創刊的《抗敵報》,1938年4月升格為中共晉察冀邊區黨委的機關報,1940年11月7日,《抗敵報》改名為《晉察冀日報》)和晉冀魯豫《人民日報》(1946年5月15日創刊於河北邯鄲,當時是中共晉冀魯豫中央局機關報,1946年7月1日,毛主席親筆題寫了「人民日報」四個字的報頭。)合並而成的中共華北局機關報《人民日報》在河北省平山縣里庄創刊,開始使用毛澤東同志第二次為人民日報題寫的報頭。1949年3月15日,人民日報遷入北京(當時的北平)。同年8月1日,中共中央決定將人民日報轉為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機關報,並沿用了1948年6月15日的期號。

② 《大公報》三字是誰題的

早期大公報
《大公報》以「忘我之為大」的「大」字,和「無私之為公」的「公」字作為報名,這是一個響當當的報名,因此以「大公」為名的報紙特別多,歷史上一共有七個,包括「五四」前後在湖南長沙出版的那一家,毛主席曾為長沙的這家《大公報》寫過文章。但堅持下來的只有目前在香港出版的這一家。《大公報》創刊於一九○二年六月十七日,今年九十八年周年了。她是中國歷史上壽命最長的一家報紙,是中國報紙中的老壽星。(已經超過《申報》和《字林西報》)。
《大公報》經歷了四個階段:英斂之時期,王郅隆時期,新記公司時期和一九四八年以來的後五十二年在香港辦報的時期。由滿族愛國知識分子創辦的一份支持改革的報紙開始,經過受皖系政客把持的一個短暫時期,和資產階級「文人論政」的一段時期,到在香港作為愛國愛港報紙的時期,整個報紙的歷史是一以貫之的。《中國大網路全書》是把她當作一個辭條合起來寫的。
在舊中國,《大公報》具有崇高的聲望。在各個歷史時期都起過重大的影響。是當時輿論界的重鎮。一九一九年巴黎和會時期派往法國采訪和會消息的唯一的一名中國記者,就是《大公報》的胡政之。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唯一的一名長駐歐洲的中國的戰地記者,就是《大公報》的蕭乾,在波茨坦會議的現場,在東京灣的米蘇里號戰艦上舉行的日本簽字投降儀式的現場,在紐倫堡審判納粹戰犯的現場,都有《大公報》的記者在場。朱啟平在米蘭里號戰艦上所寫的那篇題為《日落》的通訊,已經成為中國新聞史上的經典性的名篇。第一個派記者(曹谷冰)到蘇聯采訪,報道中蘇建交後蘇聯情況的,是《大公報》。第一個派記者(范長江)深入邊區,發表系列通訊,向全國公開發行。在舊中國,《大公報》曾經出過天津、上海、武漢、重慶、桂林、香港等六個版,日總發行量接近二十萬份,這在當時,是一個空前的數字。
周恩來總理在一九五八年和費彝民談舊《大公報》的歷史貢獻時,曾經肯定了三點,即第一,她是愛國的;第二,她是堅持抗日的;第三,她為中國的新聞界培養了大量傑出的人才。《中國大網路全書新聞出版卷》為近代以來的一百零八位傑出的新聞工作者設立了專門的辭條,其中《大公報》人佔了十二條。(包括英斂之、張季鸞、胡政之、王芸生、范長江、楊剛、彭子岡、徐盈、蕭乾等)佔九分之一。列名《中國新聞年鑒》「中國新聞界名人簡介」欄的《大公報》編輯記者有三十六人之多,是所有報紙中最多的。
《大公報》培養出來的著名的經營管理人才如曹谷冰、金誠夫、李子寬、費彝民、王文彬;著名主筆如王芸生、徐鑄成、李俠文、蔣蔭恩、曾敏之、譚文瑞,著名記者如范長江、蕭乾、楊剛、子岡、徐盈、孟秋江、朱啟平,著名政論家梁厚甫,著名報刊活動家金庸等等,不僅蜚聲於時,在兩岸三地和國際上也有一定影響。
《大公報》的貢獻,還表現在她為中國新聞事業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經驗。

③ 庸報的創辦人

勤奮與機遇
《庸報》的創辦人是出身貧寒的寧波人董顯光(1887-1971)。董的父親是基督徒,以木匠生意為生計,曾為附近的教會修造房屋。少年時的董顯光,一面幫父親做活,一面讀私塾。他聰慧好學,勤奮機敏,為教會牧師所賞識,由教會資助送到上海美國長老會所辦的中西書院讀書。後又轉入清心中學,一直攻讀到18歲,因為父親修房時不慎失足摔落不幸致死,董顯光不得不綴學,回到家鄉挑起養家糊口的重擔,因此在奉化龍津中學擔任英文教員。
人生的變化不可預測。董顯光未曾料到在奉化龍津中學任教時,竟成了蔣介石的英文啟蒙老師。這一師生之誼,為董日後步入政界創造了條件。董顯光另一個更大的機遇是,他的母親與美國北美長老會傳教士費啟鴻的夫人瑪麗·夢克麗蘭相識,交往密切,經其推薦,董顯光成為官費留學生,於1908年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留學。1913年學成回國,湊巧和孫中山先生同乘一艘遠洋輪,從而結識了孫中山先生。孫中山和董交談後,很賞識他的才幹,將他推薦為國民黨的機關報———上海英文《中國共和報》的副主編兼記者;同時孫還送他一把手槍留念。董在上海任職不久,孫中山又調他到北京擔任《北京日報》(英文版)主筆,兼任美國《紐約時報》駐北京記者。這也為董以後成為國民黨中央宣傳部副部長做了堅實的鋪墊。
1915年,日本帝國主義乘袁世凱意欲稱帝之機,向袁提出了「二十一條」作為支持他當皇帝的條件,同時威脅袁世凱,如把「二十一條」的內容泄露給歐美國家,則將採取報復行動。董顯光作為《紐約時報》駐京記者,以特殊的新聞渠道掌握了「二十一條」的梗概,並以特快消息發到美國。《紐約時報》收到後,即以「日本向中國提出賣國要求」的大標題,作為報紙的頭條新聞刊出,引起世界轟動。這使袁世凱大為驚慌,日本駐華使館更是大鬧中國外交部,定要追究泄漏消息的人。因此,董顯光不得不避居至天津,藏身在法租界內,至191
董顯光看到天津作為有九國租界的國際都市,卻只有一份由英租界工部局操控的英文版《京津時報》。感到發展報業大有市場。於是他聯合了正在天津當律師的北洋大學法律系教授福克斯,在1918年創辦了一份英文版的《華北明星報》,由福克斯出任社長和總主筆。董作為後台老闆任董事,同時任上海《密勒氏評論報》特約評論員。《華北明星報》在美國內華達州注冊,這樣既可發行海外,又免受官方干涉。董顯光又以重金聘請了美籍猶太人索科爾斯基為《華北明星報》的副主筆,此人不但熟悉中國國情,且社交廣泛,還擔任了時任直隸警察廳廳長楊以德的顧問。同時聘請曾任舊金山《紀事報》天津專欄編輯和在東京、北京、上海當過記者的美國人克立福德為編輯兼記者;還有一位名為協福森的外國知名編輯。
《華北明星報》有了這幾位資深的外國編輯、記者辦報,很快名聲大揚,足以和《京津泰晤士報》(原《京津時報》)抗衡。同時,董顯光在經營上以降低訂報費(時一般報紙為每年20-30元,《華北明星報》僅收10元)和天天出報,與其他中外文報紙競爭,一年後就成為天津發行量最多的英文報。
創立中文版《庸報》
經過幾年的辦報,董顯光在天津報業界聲譽鵲起,且得心應手。於是他辭去了順直水利委員會外事秘書的職務,於1925年3月和順直水利委員會的一位同仁王鏤冰聯手創辦了天津《庸報》。董自任社長、發行人,由王鏤冰任報社經理,聘邰光典為總編輯,並聘姜希弟、王芸生、秦豐川為編輯。
董顯光之所以取名《庸報》,是由於接受了控制華北平津大局的直系軍閥吳佩孚的二萬元開辦費,以迎合吳佩孚尊孔崇孟的儒學中庸之道。報社設在原法租界的32號路(今赤峰道)美商大來洋行後院。
《庸報》一改過去各報第一版都以社論和廣告為主的編排形式,而將時事要聞放在第一版,是為華北報界的首創。但董和王之間的合作卻時有矛盾,以致一年後王鏤冰脫離《庸報》而辦《商報》。於是董親赴上海向《申報》的史量才求援,經董、史協商,史將《庸報》作為上海《申報》在天津的分館,並為《庸報》增添了一台新式捲筒機和一套製版設備,又為《庸報》裝置了無線電台。同時將社址遷移至法租界內的26號路(今濱江邊外文書店音像部),《庸報》自此每日出對開兩大張。
《庸報》在董、史合作後,人員也進行了調整。史量才派蔣光堂替代王鏤冰為《庸報》經理,聘北京《晨報》原副總編張琴南為天津《庸報》總編輯,辭退了吸上大煙的邰光典,又請報刊名人許世遠主持副刊,並聘南開中學的姜公偉、北平藝專的張鳴和原《庸報》的桂步光三人加盟辦副刊。副刊定名為《另外一頁》,廣請京津文化界名人撰稿,吸引了很多讀者。新聞部有賈俊秀、王儒玲,采訪部有趙泉、李世琦、宋雨霖、董鳳儀、王瑞符等。
董顯光還特別聯系了京津體育界的名人董守義、章輯五、李清安、李友珍等「南開五虎將」和足球名將孫思敬(號稱孫鐵腿)等,專寫體育報道和評論,受到青年學生的熱烈歡迎。同時,董又聘人專譯路透社英文稿,充實了國際新聞。《庸報》的這些改變,可稱「脫胎換骨」,從而報紙聲名日噪,銷路大增,日售二萬多份,成為天津三大報紙之一(另兩份為《大公報》、《益世報》)。
1931年「九·一八」事變,1933年史量才又在上海被日本特務暗殺,華北局勢緊張。董顯光即授意蔣光堂:《庸報》要根據政局的變化,相機行事,有權變之策。董本人即攜眷南下,被蔣介石委以國民黨中央宣傳部副部長兼國際宣傳處處長之重任。
至1935年,日方步步緊逼平津。於是《庸報》通過北寧鐵路局局長陳覺生的關系,以五萬元代價全部盤售給日本在津的特務機關。蔣光堂、張琴南、許君遠等老報人也都脫離《庸報》,轉至《大公報》或《商報》等報社。至1937年後天津淪陷,《庸報》為日本同盟通訊社接管,辦至1944年停刊。後以天津《華北新報》之名出版。

④ 魯迅文章《中國人失去自信力了嗎》涉及的《大公報》(1934年8月27日的)原文是要《大公報》原文!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①
選自《魯迅全集》第六卷《且介亭雜文》(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版)
從公開的文字上看起來:兩年以前,我們總自誇著「地大物博」,是事實;不久就不再自誇了,只希望著國聯②,也是事實;現

作者 魯迅
在是既不誇自己,也不信國聯,改為一味求神拜佛③,懷古傷今了——卻也是事實。
於是有人慨嘆曰: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④。
如果單據這一點現象而論,自信其實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後來信「國聯」,都沒有相信過「自己」。假使這也算一種「信」,那也只能說中國人曾經有過「他信力」,自從對國聯失望之後,便把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會疑,一個轉身,也許能夠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條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漸玄虛起來了。信「地」和「物」,還是切實的東西,國聯就渺茫,不過這還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賴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虛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時就找不出分明的結果來,它可以令人更長久的麻醉著自己。
中國人現在是在發展著「自欺力」。
「自欺」也並非現在的新東西,現在只不過日見其明顯,籠罩了一切罷了。然而,在這籠罩之下,我們有並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
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乾的人,有拚命硬乾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雖是等於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⑤,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樑。
這一類的人們,就是現在也何嘗少呢?他們有確信,不自欺;他們在前仆後繼⑧的戰斗,不過一面總在被摧殘,被抹殺,消滅於黑暗中,不能為大家所知道罷了。說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則可,倘若加於全體,那簡直是誣蔑。
要論中國人,必須不被搽⑦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⑥脂粉所誆騙,卻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樑。自信力的有無,狀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為據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九月二十五日
(加黑字為當初發表時被國民黨刪掉的內容)
來自網路文庫http://ke..com/link?url=_k5aF1tHJ1M_szAku8DrVlQ0FjVVypH5

⑤ 什麼是大公報人

看 大公報 的人????

⑥ 1902年《大公報》創辦於哪裡

大公報於1902年6月17日在天津首次出版,其創辦人是英斂之。 在它漫長的歷史中,大公報曾幾度變遷,曾在上海、武漢、重慶、桂林和香港出版。香港版創刊於1938年8月13日,後來關閉,1948年3月15日復刊,一直到今天。 大公報最輝煌的時期是1926-1949,即所謂「新記」大公報時期,「四不主義」(不黨、不賣、不私、不盲)最為出名。張季鸞、王芸生等當家者讓它成為當時中國新聞界的翹楚1941年憑借在抗戰中的出色報道和評論,獲得美國密蘇里新聞學院授予的當年最佳外國報紙稱號,這是中國報紙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獲此殊榮 密蘇里新聞學院獎,是很高的榮譽。此前,東方只有日本的《朝日新聞》和印度的《泰晤士報》得到過這個殊榮。1941年4月,《大公報》收到密蘇里新聞學院的來函,認為「《大公報》刊行悠久,代表中國報紙。」「在中國遭遇國內外嚴重局勢之長時期中,《大公報》對於國內新聞與國際之報道,始終充實而精粹,其勇敢而鋒利之社評影響於國內輿論者至巨。」「《大公報》自創辦以來之奮斗史,已在中國新聞史上放一異彩,迄無可以頡頏者。」

⑦ 英達的家族傳奇,祖上曾有康熙皇後,曾祖創立《大公報》,還有什麼

英達,我國著名情景喜劇導演,同時也是一位知名演員,筆者認為英達的個人演技甚至比他當導演更厲害,不論是正角倪征燠還是比較邪的路易王他都能不露痕跡輕松駕馭,英達的演技確實不同凡響。

說遠了,本文主要是介紹一下英達所在的家族傳奇。

英如鏑滿文名叫英巴彥,是富饒的意思。他是英達和梁歡所生,也是英達最疼愛的孩子,從小在美國學習冰球,現在是一名冰球運動員。

以上就是英家這個傳承五代的家族簡介,人說富不過三代,孟子又說,君子之澤,五世而斬。英家之所以能傳承五代,在筆者看來主要是因為他們家族不是以家財傳家,而是以書香傳世。

閱讀全文

與大公報創造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會議記錄 瀏覽:94
版權貿易十一講 瀏覽:370
綜治辦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總結 瀏覽:903
知識產權局專業面試 瀏覽:75
馬鞍山市是哪個省的 瀏覽:447
馬鞍山市保安 瀏覽:253
股權轉讓樣本 瀏覽:716
工程管理保證書 瀏覽:198
社區矛盾糾紛排查匯報 瀏覽:352
新疆公共就業服務網登陸 瀏覽:316
侵權著作權案件審理指南上海 瀏覽:145
馬鞍山陸建雙 瀏覽: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