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誰發明了新式的燈
中國燈具工業最早起源於上海。上海是我國最早建立的現代城市,使用現代燈具內也最早,約在20世紀容20年代就已經開始規模使用電燈。
1921年,民族工商業者胡西園等試製成功第一隻國產白熾燈。隨著白熾燈生產的發展,其他光源產品也相繼問世。
1927年,許石炯試制小電珠成功,並在閘北東洋花園開設公明電珠廠,生產日月牌、光榮牌2.5伏、3.8伏小電珠、聖誕泡。產品暢銷長江流域及華北一帶。
㈡ 你,造紙術是我國的是誰發明的印刷術也是古代的誰發明的電話時,誰發明的電燈是誰發明的你回答。
蔡倫造紙術 畢升活字印刷術 愛迪生電燈 貝爾電話
㈢ 中國發明電燈的是誰
電燈不是中國人發明的,發明電燈的是英國人漢弗萊·戴維
最早實用的電燈是白熾燈,但早在白熾燈誕生之前,英國人漢弗萊·戴維用2000節電池和兩根炭棒製成了弧光燈,但這種弧光燈亮度太強產熱太多又不耐用,一般場所根本無法使用。
1854年,移民美國的德國鍾表匠亨利·戈貝爾用一根放在真空玻璃瓶里的碳化竹絲,製成了首個有實際效用的電燈,持續亮了400個小時,不過他並沒及時申請專利。1860年,英國人約瑟夫·斯旺也製成了碳絲電燈,但他未能獲得使碳絲保持長時間工作的良好真空環境。
直到1878年,英國的真空技術發展到合乎需要的程度,他才發明真空下用碳絲通電的燈泡,並且獲得英國專利。斯旺自己的屋子是英國用電照明的第一所私人住宅。
(3)我國是誰發明了燈擴展閱讀:
中國的第一盞電燈
中國的第一盞電燈出現在清光緒五年四月初八 (1879年5月28日),,當時在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工作的電氣工程師英國人畢曉浦(J. D. Bishop)在境內乍浦路一幢倉庫里,以10馬力(7.46千瓦)蒸汽機為動力,帶動自激式直流發電機發電,點燃碳極弧光燈,由此,宣告電燈在中國開始投入使用。
1882年英國人立德爾購買美國製造的發電設備,在南京路江西路北角(今華東電業管理局)創辦了中國第一家發電廠,並在外灘一帶串接15盞電燈。夜幕下,眩人眼目的弧光燈吸引了成百上千的市民翹首圍觀。
㈣ 彩燈是誰發明的
彩燈,又名花燈,是我國普遍流行的傳統的民間的綜合性的工藝品。彩燈藝術也就是燈的綜合性的裝飾藝術。 彩燈的產生,是從人類運用火、發明燈、製造燈具等發展而來的。燧人氏發明了鑽木取火,人類燃起了火堆,點燃了火把,這火堆、火把就是原始燈的起源。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人類開始用動植物和礦物的油蠟來作採光的燈。《周禮、司恆氏》載「凡邦之大事,供燭庭燎、燭麻燭也」,可見,周朝就有了燭燈。到了戰國,燈的製造工藝蓬勃發展,這在屈原《楚辭》中就有所表述:「蘭膏明燭華銅錯」。漢代是銅燈製作的鼎盛時期。《西京雜記》載:「漢高祖入咸陽宮,秦有青玉五枝燈,高七尺五寸,下作蟠螭,口銜燈,燃則鱗甲皆動,煥炳若列星盈盈。」到了唐朝,元宵放燈發展成盛況空前的燈市,京城「作燈輪高二十丈,衣以錦綺,飾以金銀,燃五萬盞燈,簇之如花樹」。這之後,各地花燈活動尤為盛行。宋代,花燈發展到了高峰,樣式變化萬千。《東京夢華錄》記載:汴京(開封)宮廷扎做燈山,有普賢、文殊佛騎獅子、白象等燈。 中國彩燈,飲譽古今;自貢燈會,久負盛名。勤勞智慧的自貢人民,不僅將無與倫比的井鹽技術奉獻給了世界,而且將美輪美奐的彩燈工藝貢獻給了人類。在千百年來廣布年節燈會的神州大地上,自貢燈會脫穎而出,薈萃了中國燈文化的風采,贏得了「天下第一燈」的美稱,使這座全國歷史文化名城,以「千年鹽都」、「恐龍之鄉」、「南國燈城」名播四海。 自貢地區的年節燈會有著悠久的歷史和鮮明的特色。這里自唐以降便有新年燃燈的習俗,延至清代即有「獅燈場市」、「燈竿節」;到二十世紀初,又漸形成節日的提燈會,更有放天燈、舞龍燈、戲獅燈、鬧花燈等活動。從而發展為集地區民風民俗之大成的會節聲聞海內。 據史籍記載,唐宋時自貢地區已逐步形成新年燃燈、元宵節前後張燈節彩的習俗。唐宋時期的自貢地區,新年和元宵放燈、燃燈之時,民間雜技、雜耍等表演活動亦盡現其間,深得觀燈民眾的喜愛。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著名愛國詩人陸游曾在其寫下的《沁園春》一詞中寫到:「一別秦樓,轉眼新春,又近放燈」,可見當時自貢地區新春張燈、放燈已為約定俗成的民俗活動。當然,這與生來形成的燈會尚有差異。所以,唐宋時期應為自貢燈會的萌芽時期或初始階段。
麻煩採納,謝謝!
㈤ 我國科學家誰發明了新型燈
是我國著名電光源專家蔡祖泉,他一生發明了很多新型燈,為中國電光源領域的科技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1963年研製成功我國第一隻高壓汞燈;1964年研製成功我國1000瓦鹵鎢燈,此後又相繼研製出脈沖氙燈、氫弧燈、氪光譜燈、超高壓強氙燈、充碘石英鎢絲燈、超高壓強汞燈等10餘類照明光源和儀器光源,大大縮短了我國電光源研究水平與國際上的差距。
其中長弧氙燈在上海人民廣場點亮後,這盞100KW的人造小太陽,被稱為中國人的爭氣燈。
(5)我國是誰發明了燈擴展閱讀:
個人經歷
蔡祖泉最初是從一個學徒工走上光源研究的道路。抗日戰爭時期年僅16歲、只有小學3年級水平的蔡祖泉就到中法葯廠玻璃製造車間學徒,生產玻璃葯水瓶,在那裡從事了十年的玻璃製造工作,並參加了中共地下黨。
他曾協助幾位大學教授從事葯劑實驗工作,後來上海交通大學物理系建設X光管實驗室,周同慶和方俊鑫教授希望將他調去協助進行X光管研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