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曲胡笳救孤城教案
一曲胡笳救孤城
關鍵字:
教學目標:
1、自學本課生字,知道「騷擾、水泄不通 、騷動、哀傷凄婉」等詞語的意思。了解成語「四面楚歌」的出處。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嘗試用簡練的語言歸納課文的主要內容。
3、想像說話,感受名將劉琨在困境中的心境,對他「一曲胡笳救孤城」的舉動產生敬佩之情。
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齊讀課題。
1、出示胡笳圖片及資料,播放胡笳曲。
2、聽了胡笳的聲音後,你用什麼詞語來形容你的感受?學生回答的同時,教師貼出「悅耳動聽」、 「哀傷凄婉」詞卡
3、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4、教師結合圖片講讀第一小節。(講解時充實關於西晉、匈奴騎兵、劉琨的知識)
(設計意圖:播放胡笳的錄音,將學生帶入到情境之中,激發了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調動起了學生的閱讀期待。老師的資料穿插,豐富了學生的信息)
二、整體感知全文。
1、學生自由讀課文,思考:晉陽城為什麼成了一座孤城?劉琨又是怎麼利用胡笳挽救了孤城?畫出相關語句。
2、反饋
(1)學生回答第一個問題時出示文章第二小節。引導學生分析成為孤城的原因。引讀此段落。
(2)學生回答第二個問題時,出示第七小節。請男同學讀讀這段話。同時紅筆標出「勾起、感染、士氣低落、無心作戰」。
(3)你能利用老師給的提示語,用簡潔的話把課文的主要內容總結出來嗎?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的「整體把握能力」。本環節抓住文章的脈絡,有效地將整篇課文串聯起來。並讓學生藉助提示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三、學習課文3--6小節
1、吹奏胡笳正是劉琨的計謀。這個計謀是受到了一個啟發才突然想起來的。
2、媒體出示圖片,引讀文章第三小節
3、假如你是劉琨,此時此刻,你會想到些什麼呢?
4、配樂再讀此段文章。
5、媒體出示「四面楚歌」的故事,指名讀故事。
6、媒體出示句子:「他忙叫人取來匈奴人最喜愛的樂器----胡笳,朝著匈奴兵營吹奏起來」學生閉眼睛聽音樂想像。
7、想像練習說話: 「胡笳曲是那麼悅耳動聽,又是那麼哀傷凄婉,就像是年老的慈母在呼喚久別的孩子:「 。」 又像是年輕的妻子在思念著在外的丈夫:「 。」
8、「他一遍遍地吹奏著那深情的樂曲,連自己也被感動得流下了熱淚。」這是為什麼呢?劉琨自己為什麼流淚呢?
9、分角色朗讀4、5小節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音樂中融入課文,創設情景,讓學生更好的體驗人物的心境。句式的出現訓練了學生的想像和語言表達能力。)
五、總結全文
1、教師導語後引讀六小節,復現七小節。
2、出示最後一小節,齊讀。
3、劉琨以柔克剛,長嘯懾敵,歌樂退兵,不動一槍一彈,不傷一兵一卒,退了圍城的匈奴騎兵,挽救了一座孤城,挽救滿城百姓的生命,也使得多少將士不至於埋屍他鄉。胡笳曲竟然有了如此大的魔力,勝過強兵勁弩。真是「一曲胡笳救孤城, 。」(小組合作想一想能與之相對應的句子。)
(設計意圖:深化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培養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
2. 五年級一曲胡笳救孤城的主要內容
《一曲胡笳救孤城》記敘了西晉末年,名將劉琨仿效「四面楚歌」之計,用一曲胡笳擊退匈奴騎兵,救了一座古城的故事,贊頌了劉琨面對入侵強敵時的勇敢與智慧。
課文開篇先交代了時代背景,西晉末年,北部邊疆很不安寧。接著寫匈奴騎兵將晉陽城圍了個「水泄不通」,晉陽成了一座「孤城」。在劉琨沉著指揮下,守城將士「利用有利地勢英勇抗擊,一次次打退敵人的進攻」。
然後課文用5個自然段詳細描寫了一天晚上,劉琨登樓巡察,面對冷月、荒漠,由此想起了「四面楚歌」的故事,就讓人取來了匈奴人最喜愛的樂器——胡笳,對著匈奴兵營深情吹奏。劉琨的胡笳曲勾起了匈奴騎兵的思鄉情,匈奴將領眼看將士們無心戀戰,就連夜撤兵了。
「一首胡笳曲,救了一座孤城,被傳為千古佳話。」課文就此戛然而止,顯得簡潔傳神,既交待了故事的結果,又點了題。
(2)一曲胡笳救孤城創造性復述擴展閱讀
《一曲胡笳救孤城》寫法上的特點
1、注重環境描寫
故事發生在北部邊疆晉陽城,這里是邊塞,有「冷月、荒漠、山丘……」,再加上五萬匈奴騎兵圍城,「孤城」這獨特的環境使讀者身臨其境,增加了文章的可讀性。作者也寓情於景,通過環境渲染守城之艱辛、破敵之艱難。
2、抓住典型事例寫人
劉琨以兩千人馬守住晉陽城,使五萬匈奴騎兵主動撤走,這絕非一般的以弱敵強、以少勝多,可謂神奇,劉琨這一被歷史塵封的英雄人物形象瞬間清晰地呈現在讀者面前。
劉琨的智慧不但在其愛國,能夠不畏強敵,勇守城池,更在於其有著深厚的音樂素養,從自己嘯聲在匈奴兵營引發騷動而想到「四面楚歌」的故事,從而計上心頭,以一曲胡笳勾發匈奴騎兵思鄉之情,促其自動退兵。
3. 《一曲胡笳救孤城》閱讀答案
足智多謀,臨危不亂
西晉末年,劉琨受命守城,面對匈奴騎兵,他沉著應戰,但還是快守不住了。他在晚上巡查時,受長嘯的啟發,想到了用胡笳曲感動匈奴,擾亂軍心。最終,匈奴騎兵連夜撤走了。
4. 語文問題,一曲胡笳救孤城
1、想像練習說話: 「胡笳曲是那麼悅耳動聽,又是那麼哀傷凄婉,就像是年老的慈母在呼喚久別的孩子:「 兒啊,歸來吧 。」 又像是年輕的妻子在思念著在外的丈夫:「 夫啊,歸來吧 。」
2、劉琨以柔克剛,長嘯懾敵,歌樂退兵,不動一槍一彈,不傷一兵一卒,退了圍城的匈奴騎兵,挽救了一座孤城,挽救滿城百姓的生命,也使得多少將士不至於埋屍他鄉。胡笳曲竟然有了如此大的魔力,勝過強兵勁弩。真是「一曲胡笳救孤城, 四面楚歌起鄉思 。」
5. 一曲胡笳救孤城是一個 什麼典故
西晉末年,北方匈奴騎兵經常南下騷擾,北部邊疆很不安寧。晉懷帝任命名將劉琨為並州刺史,駐守晉陽城。
有一年,匈奴騎兵五萬人馬入侵,將晉陽城圍得水泄不通。當時晉陽城裡守軍不過兩千,劉琨一面調集軍隊准備死守,一面派人出城求援。匈奴騎兵幾次攻城,劉琨指揮守軍沉著應戰,占據有利地勢英勇抗擊,一次次打退敵人的進攻,幾天過去了,援軍還未來到。城裡的兵力在減弱,糧食在減少。劉琨急得團團轉。
一天晚上,劉琨登上城樓巡察。這時,城裡城外一片寂靜,一輪明月掛在空中,月光下,遠處匈奴騎兵的營地隱約可見。劉琨凝視遠方,面對邊塞的冷月、荒漠、山丘、孤城……禁不住發出一聲聲長嘯。那一聲聲凄厲的長嘯,在夜深人靜時傳得很遠,傳到匈奴的兵營,把匈奴兵驚醒了。匈奴兵營里發出一陣騷動。
這一下啟發了劉琨,他想起了當年項羽的八千兵馬被「四面楚歌」唱敗的故事,想出了一個計謀。劉琨忙叫人取來匈奴人最喜愛的樂器——胡笳,朝匈奴兵營吹奏起來。胡笳曲是那麼悅耳動聽,又是那麼哀傷凄婉,就像是年老的慈母在呼喚久別的孩子,又像是年輕的妻子在思念在外的丈夫……
劉琨一遍遍地吹奏著那深情的樂曲,連自己也被感動得流下了熱淚。這時,忽然有人發現匈奴兵營有了動靜,傳來幽幽的哭泣聲。
「將軍,那邊有人在哭。」衛兵報告劉琨。「注意勸靜,嚴密防守。」劉琨及時作了布置,然後回營房和眾將商量對策。第二天一早,衛兵趕來報告,說匈奴兵已經全部撤走了。劉琨聽了,好似卸下了千斤重擔。
原來,昨夜劉琨的胡笳曲勾起了匈奴人的思鄉之情,並很快感染了大部分將士。他們士氣低落,有人還結伙逃回去了。匈奴首領眼看將士們已無心作戰,就下令連夜撤兵,退回家鄉去了。
一首胡笳曲,救了一座孤城,被傳為千古佳話。
6. 一曲胡笳救孤城 概括
西晉末年,數萬匈奴兵將晉陽嚴嚴圍住。劉琨見勢不妙,硬拼一定不行,於是一面嚴密防守,一面修書請求援軍。過了七天援軍還未到,城內糧草不濟、兵士恐慌萬狀。劉琨登上城樓,俯眺城外敵營,瞑思苦想對策。忽然他想起「四面楚歌」的故事,於是拿起胡笳吹奏起來。他吹得既哀傷、又凄婉,匈奴兵聽了軍心騷動。他們十分懷念家鄉,都泣淚而回.
7. 一曲胡笳救孤城閱讀答案
一曲胡笳就救孤城什麼意思
8. 《一曲胡笳救孤城》 答案
《一曲胡笳救孤城》中的孤城是:(晉陽 ) 。因為(兵力懸殊 援軍未到 兵力減弱 糧食減少 ),所以稱為孤城。
西晉末年,數萬匈奴兵將晉陽嚴嚴圍住。劉琨見勢不妙,硬拼一定不行,於是一面嚴密防守,一面修書請求援軍。過了七天援軍還未到,城內糧草不濟、兵士恐慌萬狀。劉琨登上城樓,俯眺城外敵營,瞑思苦想對策。忽然他想起「四面楚歌」的故事,於是拿起胡笳吹奏起來。他吹得既哀傷、又凄婉,匈奴兵聽了軍心騷動。他們十分懷念家鄉,都泣淚而回。
9. 一曲胡笳救孤城 全文概括 要寫到這幾點: 時間 人物 地點 為什麼要救孤城 怎樣救孤城
劉琨(人物)善吹鬍笳。公元307年(時間),劉琨出任並州刺史,進駐晉陽城(地點)。有一次,數萬匈奴士兵將晉陽圍困住。劉琨見勢不妙,如與敵軍硬拼,必然兵敗城破,於是一面嚴密防守,一面修書請求援軍。過了七天援軍還未到,城內糧草不濟、兵士恐慌萬狀(原因)。劉琨登上城樓,俯眺城外敵營,冥思苦想對策。忽然他想起「四面楚歌」的故事,於是下令會吹卷葉胡笳的軍士全部到帳下報到,很快組成了一個胡笳樂隊,朝著敵營那邊吹起了《胡笳五弄》(怎麼救)。他們吹得既哀傷、又凄婉,匈奴兵聽了軍心騷動。半夜時分,再次吹起這支樂曲,匈奴兵懷念家鄉,皆泣淚而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