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筷子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基本介紹】
[編輯本段]
現在世界上人類進食的工具主要分為3類:歐洲和北美用刀、叉、匙,一餐飯三器並用;中國、日本、越南、韓國和朝鮮等用筷;非洲、中東、印尼及印度次大陸以手指抓食。中國是筷子的發源地,以筷進餐少說已有3000年歷史,是世界上以筷為食的母國。筷子看起來只是非常簡單的兩根小細棒,但它有挑、撥、夾、拌、扒等功能,且使用方便,價廉物美。筷子也是當今世界上一種獨特的餐具。凡是使用過筷子者,不論華人或是老外,無不欽佩筷子的發明者。可是它是何人發明?何時創造誕生?現在誰也無法回答這個問題。堂堂中華古國,都找不到記載這一對人類文明做出偉大貢獻的點滴文字資料,也許是我們的先民當時缺少文字,或是記錄筷子的書籍佚失殆盡?總之,回答這個懸案的只有「史無記載」4個字。當然,研究筷箸文化,也不是找不到任何旁證材料。
【相關傳說】
[編輯本段]
·1.姜子牙與筷子
這一傳說流傳於四川等地,說的是姜子牙只會直鉤釣魚,其他事一件也不會干,所以十分窮困。他老婆實在無法跟他過苦日子,就想將他害死另嫁他人。
這天姜子牙釣魚又兩手空空回到家中,老婆說:「你餓了吧?我給你燒好了肉,你快吃吧!」姜子牙確實餓了,就伸手去抓肉。窗外突然飛來一隻鳥,啄了他一口。他疼得「阿呀」一聲,肉沒吃成,忙去趕鳥。當他第二次去拿肉時,鳥又啄他的手背。姜子牙犯疑了,鳥為什麼兩次啄我,難道這肉我吃不得?為了試鳥,他第三次去抓肉,這時鳥又來啄他。姜子牙知道這是一隻神鳥,於是裝著趕鳥一直追出門去,直追到一個無人的山坡上。神鳥棲在一枝絲竹上,並呢喃鳴唱:「姜子牙呀姜子牙,吃肉不可用手抓,夾肉就在我腳下…。」姜子牙聽了神鳥的指點,忙摘了兩根細絲竹回到家中。這時老婆又催他吃肉,姜子牙於是將兩根絲竹伸進碗中夾肉,突然看見絲竹噝噝地冒出一股股青煙。姜子牙假裝不知放毒之事,對老婆說:「肉怎麼會冒煙,難道有毒?」說著,姜子牙夾起肉就向老婆嘴裡送。老婆臉都嚇白了,忙逃出門去。
姜子牙明白這絲竹是神鳥送的神竹,任何毒物都能驗出來,從此每餐都用兩根絲竹進餐。此事傳出後,他老婆不但不敢再下毒,而且四鄰也紛紛學著用竹枝吃飯。後來效仿的人越來越多,用筷吃飯的習俗也就一代代傳了下來。
這個傳說顯然是崇拜姜子牙的產物,與史料記載也不符。殷紂王時代已出現了象牙筷,姜子牙和殷紂王是同時代的人,既然紂王已經用上象牙筷,那姜子牙的絲竹筷也就談不上什麼發明創造了。不過有一點卻是真實的,那就是商代南方以竹為筷。
·2.妲己與筷子
這個傳說流傳於江蘇一帶。說的是商紂王喜怒無常,吃飯時不是說魚肉不鮮,就是說雞湯太燙,有時又說菜餚冰涼不能入口。結果,很多廚師成了他的刀下之鬼。寵妃妲己也知道他難以侍奉,所以每次擺酒設宴,她都要事先嘗一嘗,免得紂王鹹淡不可口又要發怒。有一次,妲己嘗到有幾碗佳餚太燙,可是調換己來不及了,因為紂王已來到餐桌前。妲己為討得紂王的歡心,急中生智,忙取下頭上長長玉簪將菜夾起來,吹了又吹,等菜涼了一些再送入紂王口中。紂王是荒淫無恥之徒,他認為由妲己夾菜喂飯是件享樂之事,於是天天要妲己如此。妲己即讓工匠為她特製了兩根長玉簪夾菜,這就是玉筷的雛形。以後這種夾菜的方式傳到了民間,便產生了筷子。
這則傳說,不像第一個傳說充滿著神話色彩,而比較貼近生活,有某些現實意義,但依然富於傳奇性,也與史實不符。考古學家在安陽侯家莊1005號殷商墓中發掘出的鋼箸(筷),經考證其年代早於殷紂末期的紂王時代,顯然,筷子既不是紂王發明,也非妲己創造,應是更早的產物。
·3.大禹與筷子
這個傳說流傳於東北地區。說的是堯舜時代,洪水泛濫成災,舜命禹去治理水患。大禹受命後,發誓要為民清除洪水之患,所以三過家門而不入。他日日夜夜和凶水惡浪搏鬥,別說休息,就是吃飯、睡覺也捨不得耽誤一分一秒。
有一次,大禹乘船來到一個島上,飢餓難忍,就架起陶鍋煮肉。肉在水中煮沸後,因為燙手無法用手抓食。大禹不願等肉鍋冷卻而白白浪費時間,他要趕在洪峰前面而治水,所以就砍下兩根樹枝把肉從熱湯中夾出,吃了起來。從此,為節約時間,大禹總是以樹枝、細竹從沸滾的熱鍋中撈食。這樣可省出時間來制服洪水。如此久而久之,大禹練就了熟練使用細棍夾取食物的本領。手下的人見他這樣吃飯,既不燙手,又不會使手上沾染油膩,於是紛紛效仿,就這樣漸漸形成了筷子的雛形。
雖然「傳說」主要是通過某種歷史素材來表現人民郡眾對歷史事件的理解、看法和感情,而不是嚴格地再現歷史事件本身,但大禹在治水中偶然產生使用筷箸的最初過程,使當今的人們相信這是真實的情形。它比姜子牙和妲己制筷傳說顯得更純朴和具有真實感,也符合事物發展規律。
【起源情況】
[編輯本段]
·筷子名稱的來歷
說到筷子,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關於筷子的名稱,各個時代叫法不同。先秦的時候叫「挾」。秦漢時期又叫「箸」。隋唐的時候稱「筋」。李白曾有詩句描寫道:「停杯投筋不能食」。直到宋代的時候,才有「筷」的稱呼。
筷子的「筷」字是怎麼發展演變過來的呢?它為什麼叫做筷子呢,筷子這個詞,在漢語里有關的讀音就有三個,要說字最少有六個,常見的是箸,一個竹子頭加一個或者的「者」,這個字還有個異體字,就是住旁邊在加個木字旁,這個字最早在說文解字里就有記載,講的就是吃飯的工具。
為什麼後來的人都不寫不呼「箸」,而有了「筷子」這個名稱呢?說來有趣,它與一種禁忌習俗有關。明人《推篷寤語》中說:世有誤惡字兩呼為美字者,如立箸諱滯,呼為快子,今因流傳之久,至有士大夫間,亦呼箸為快子者,忘其始也。還有一種說法,明代有一部書里說,說現在吳中也就是現在的江浙一帶的土著,這個箸就不叫箸,叫筷子。原因是因為江浙一帶的人撐船的多,船戶人家撐船有很多講究,有很多忌會,說這個「箸」跟「停住」的那個「住」字同音,撐船的人總想著一帆風順,住不走,這不就挺麻煩的嗎?就把這個「箸」改成「快」,快快的走,那麼詞變了,發音變了,字也變了,還是竹子頭,不是「者」了,是快慢的「快」,我們現在的筷子的「筷」其實就是一個方言字。
·筷子的誕生與發展
促成筷子誕生,最主要的契機應是熟食燙手。上古時代,因無金屬器具,再因獸骨較短、極脆、加工不易,於是先民就隨手採摘細竹和樹枝來撈取熟食。當年處於荒野的環境中,人類生活在茂密的森林草叢洞穴里,最方便的材料莫過於樹木、竹枝。正因如此,小棍、細竹經過先民烤物時的撥弄,急取燙食時的撈夾。蒸煮谷黍時的攪拌等,筷子的雛形逐漸出現。這是人類在特殊環境下的必然發展規律。從現在筷子的形體來研究.它還帶有原始竹木棍棒的特徵。即使經過4000餘年的發展,其原始性依然無法改變。
當然,任何傳說總是經過歷代人民的取吉舍、剪裁、虛構、誇張、渲染甚至幻想加工而成的,大禹創筷也不例外。它是將數千年百姓逐漸摸索到的制筷過程,集中到大禹這一典型人物身上。其實,筷箸的誕生,應是先民群眾的集體智慧,並非某一人的功勞。不過,筷子可能起源於禹王時代,經過數百年甚至於年的措索和普及,到商代成了和匕共同使用的餐具。
到了現代社會,不僅僅只有中國人在使用筷子,筷子被作為中國飲食文化的象徵被帶到了外國。在外國的一些中餐廳,我們可以看到外國人也正在學習使用筷子。國外中餐廳筷子的包裝上多印有筷子的使用方法,以方便外國人的學習。另外,一些新式的筷子也被開發出來,這些筷子能更容易被熟練掌握使用。
Ⅱ 筷子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和使用筷子的國家,遠在商紂時期,我國古人就開始使用筷子。 筷子在一些研究者看來,這是中國的,在飲食上是中國的國粹。在我們的《周禮》上就記著:「子能食食,教以右手」。就是說孩子到能吃飯的時候,你一定教他用右手拿筷子吃飯。筷子,從文獻記載來講,應該是在商代最早發明。但是,考古提供一些證據呢,應該說能證明商代有了筷子,但是還可以往前提。因為在殷墟出土了一座大墓里頭出土了銅制的筷子頭,它只是一個套頭,銅做的。然後上面要接上一個木桿,來做成一個完整的筷子。當然,現在出土的時候,那木桿已經腐朽了。最早的筷子應該是比較簡單,後來就做成銅的,做成了金銀的,甚至是還有玉的,但大量地使用的還是竹木製的。 我們現在發現最早的銅筷子,應該是屬於春秋時代的,在雲南的一座銅棺里頭,發現有一雙筷子。另外,在安徽的貴池一座春秋墓里頭發現了一雙筷子。這個筷子有圓的,有扁的,還沒有像我們現在的一頭圓一頭方的這種筷子。我們還要提到漢代畫像石。漢代畫像石里頭有很多使用筷子的場面,在他們的飯桌上,在他們的盤子、碗里頭,都明確地放有筷子,它都刻畫出來,比較生動。其中,有一幅 《孝子圖》,他的兒子拿著筷子夾著一個食物送到他父親的嘴裡去,表示他的孝敬,表現了用筷子的場面。在敦煌的一幅壁畫上面,也是男男女女圍坐在一起,在吃飯,大家每人面前除了一個勺子,還有一雙筷子,這兩大件,一件不能少。 在著名的《韓熙載夜宴圖》里頭,在這些夜宴的主人的餐桌上面,也放了有筷子。不仔細看呢是看不出來,但是當時的畫工是很仔細,是畫了筷子的;而且是一個人一雙,是畫得很明確。在其他的一些繪畫的材料上,我們都能看到筷子的圖像,它表現了古代中國人把筷子作為餐桌上必備的一個餐具。這應該是中國飲食文化一個文明的象徵
Ⅲ 「筷子」是誰發明的,在什麼時間發明的
關於筷子的發明,有很多不同的傳說。以下僅供參考:
筷子是中華民族發明的進食工具。據考古資料證明,在遠古時代,先民已懂得用樹枝和竹枝夾取食物。關於筷子的起源,中國東北地區流傳著這樣的故事:
大禹為治好水患,曾經三過家門而不入,就連吃飯、睡覺,也捨不得躭誤一分一秒。有一次,大禹在野外煮肉吃,陶鍋的肉很燙手,無法立刻用手抓食,他不想浪費時間,便砍下兩根樹枝,把肉夾出來吃。久而久之,大禹練成了用樹枝夾取食物的本領,他的部下見他這樣吃飯,既不燙手,也不會把雙手弄臟,於是紛紛仿效,這樣就產生了用筷子吃飯的習俗。
筷子古稱箸,古籍《韓非子·喻老》載:「昔者紂為象箸,而箕子怖。」紂王為商代末期的君主,可見早在公元前11世紀我國已出現象牙精工製造的筷子。也就是說,我國有史記載的用筷歷史已有3000多年。此外,民間關於筷子的傳說也不少,一說姜子牙受神鳥啟示發明絲竹筷,一說妲己為討紂王歡心而發明用玉簪作筷,還有大禹治水時為節約時間以樹枝撈取熱食而發明筷子的傳說。
1961年雲南祥雲大波那銅棺木出土3根圓銅筷,經碳14測定為公元前495年左右春秋中晚期文物。
Ⅳ 筷子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說起「筷子」,想必每一位中國人都非常熟悉,因為它作為一種飲食工具在我們在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觸的。同時,它也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並且成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
由於中國史書文籍上沒有專門記載筷子的產生發明,我們也無從斷定中國人使用筷子的具體時間,。但在古書《韓非子 喻老》中記載:「昔者紂為象箸,而箕子怖。」以及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紂為象箸,箕子嘆曰:彼為象箸,必為玉杯。」
「箸」(即助,指幫助吃飯的工具)是秦漢時期對筷子的稱呼,(筆者家鄉用方言講「筷子」即諧音「筷箸」不知各位讀者那邊是不是有這個叫法)也就是說,在商紂王時期就已經開始使用筷子了,這樣一來,中國人使用筷子的歷史最少可追溯至3000年前的商朝時期。
既然無從得知我們是何時開始使用筷子的,不妨來看看它的一個發展和所蘊含的一些文化知識。
「筷子」的發展
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實物筷子是在安徽貴池裡山徽家沖窯藏出土:青銅箸。經考證是春秋時期之物。也就是說在那個時期,筷子是貴族王室所用之物,並沒有走向尋常百姓家庭。
筷子真正開始普及是在秦漢時期,由於秦朝的建立打破了傳統的奴隸主貴族統治,以往王室貴族地位漸漸下移,而「筷子」作為傳統貴族的飲食餐具與其他文化習俗一並流入了民間。
同時,在漢朝建立之後,戰爭結束,經濟逐漸復甦,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提高,隨之而來的飲食習慣也趨於衛生整潔,不像以往用手抓飯抓菜,筷子的使用也就得到了普及。
而自秦漢朝之後,筷子製作材質的使用也得到了擴展,如竹料、木料、金、銀、銅、陶瓷、玉料等。當然在使用方面還是以竹料和木料為主,因為其製造成本低廉,多用於普通百姓家庭。其它材料所制筷子如金、銀、陶瓷多用於皇室和有身份地位的大戶人家。
到了明朝時期,筷子的形態發展成了「首方足圓」,首方,也就是筷子的頭部為方形狀;足圓,則指的是筷子的底部為圓形,而這種形態也沿用至今。
清朝時期筷子的變化主要在其製作工藝方面,如竹木鑲銀箸、象牙鑲銀箸、紅木鑲銀箸、青玉鑲赤金箸,在具備實用價值的同時,又彰顯出了在外觀上面的美感。
中國「筷子」文化
中國作為文化古國和禮儀之邦體現在各個方面,即使是一種再無普通不過的餐飲工具:筷子,也彰顯出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從筷子「首方足圓」的形態來看,它體現了古代中國人對於世界基本形態的理解,即「天方地圓」,「圓」代表天,「方」代表著地。在這種對世界「天方地圓」的認知觀下,又分化出了對筷子的一種使用要求:手持筷子時,大拇指在食指的上方,中指持中間,無名指則在小指的下方,寓意為天、地、人三才之像,同時也體現出了中國古人對於人與世界的一種關系理解。
除此之外,筷子也體現出中國古人對於「太極」和「陰陽」理念的遵守。
所謂太極,指的是:一;而陰陽,則指:二。
太極分陰陽,即為一分為二,代表世間萬物都由兩個對立面組成。陰陽合太極,即位合二為一,代表陰陽結合,寓意一個完美的結果。
這種太極、陰陽理念無疑體現出了中國古人的一種哲學觀,體現靈魂與肉體,理想與現實的結合。同時這種哲學觀也有別與西方的思維方式。譬如在餐廳里,倘若我們聽到有人呼喚服務員:「來一雙筷子」,則此人必為中國人,而說:「兩根筷子」,則一定是西方人。
Ⅳ 交子和會子分別什麼時候出現的
交子,公元1023年出現;會子,公元1160年出現。
交子,是發行於北宋於仁宗天聖元年(1023年)的貨幣,曾作為官方法定的貨幣流通,稱作「官交子」,在四川境內流通近80年。交子是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重要發明,是中國最早由政府正式發行的紙幣,也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的紙幣,比美國(1692年)、法國(1716年)等西方國家發行紙幣要早六七百年。
會子,是南宋於高宗紹興三十年(1160年)由政府官辦、戶部發行的貨幣,仿照四川發行錢引的辦法發行。會子是宋朝發行量最大的紙幣,起源於臨安,也稱作"便錢會子"(即匯票、支票),紹興五年(1135年)下詔禁止寄付兌便錢會子出城,因受到反對,次日取消。紹興三十年(1160年)二月,錢端禮為臨安太守,將會子官辦1,"許於城內外與銅錢並行。"
Ⅵ 轎子是什麼時候發明並普及的
轎子在我國大約有四千多年的歷史。據史書記載,轎子的原始雛形產生千公元前21世紀的夏朝初期。《尚書·益稷》中有一句話:"予乘四載,隨山刊木。"這是大禹自述其治水經過時講的。後人解釋,這四載是:"水行乘舟,陸行乘車,泥行乘橇,山行乘欙 。"(《史記·夏本紀》) 這個 "欙"(雷),就是最原始的轎子。它倒底是什麼樣子,有的古文獻說:"山行即橋"(《史記·河渠書》),這是由於欙是過山之用,負在一前一後兩個人肩上,遠望過去"狀如橋中空離地也"(《癸已類稿·轎釋名》),所以,在上古時,轎、橋二字相通。而它的具體形狀目前還無從可考。
轎子,一種靠人或畜扛、載而行,供人乘坐的交通工具,曾在東西方各國廣泛流行。就其結構而言,轎子是安裝在兩根杠上可移動的床、坐椅、坐兜或睡椅,有篷或無篷。轎子最早是由車演化而來。
Ⅶ 子彈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子彈是在1808年,法國人包利應用紙火帽,並使用了針尖發火。1814年,美國首先試驗將擊版發葯裝於鐵盂中用權於槍械。1817年,美國人艾格把擊發葯壓入銅盂中,火帽的應用對後膛裝填射擊武器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並獲得了迅速發展。
1821年,伯明翰的理查斯發明了一種使用紙火帽的「引爆彈」。後來,有人在長紙條或亞麻布上壓裝「爆彈」自動供彈,由擊錘擊發。
底火由傳火孔、發火砧及擊發劑組成。其作用是擊發時產生火焰,迅速而確實的點燃發射葯。擊發時,擊發劑受擊針與發火砧的沖擊而發火,火焰通過傳火孔點燃發射葯。
當發射時,擊針激發火帽(底火)。底火迅速燃燒引燃葯筒內的發射葯,發射葯產生瞬燃,同時產生高溫和高壓,將彈丸從葯筒內擠出,這時的彈丸在發射葯產生的高壓的推動下,向前移動,受到膛線的擠壓,產生旋轉,最終被推出彈膛。
Ⅷ 會子在什麼時候發明
會子,是南宋於高宗紹興三十年(1160年)由政府官辦、戶部發行的貨幣。會子是宋朝發行量最大的紙幣,起源於臨安,也稱作「便錢會子」(即匯票、支票)。
Ⅸ 筷子是什麼時候第一次出現,是誰發明的
中國很早就已經使用餐具,用勺子的歷史大概有8000年,用叉子的歷史約4000年,用筷子的時間上限還不確定,但至少已有3000年歷史,餐叉直到戰國時仍在用,河南洛陽的戰國墓葬曾出土捆成一捆的51枚餐叉。
戰國以後,餐叉可能被淘汰了,記載和實物較少出現。勺子和筷子在先秦時的分工很明確,勺子用來吃飯,筷子用來吃羹里頭的菜。
民間關於筷子的發明的傳說也不少,一說姜子牙受神鳥啟示發明絲竹筷,一說妲己為討紂王歡心而發明用玉簪作筷,還有大禹治水時為節約時間以樹枝撈取熱食而發明筷子的傳說。普通筷子的長度約為22-24厘米左右。筷子有很多工藝品,在設計方面融入了更多的傳統工藝,從而也成為人們收藏的選擇,並且也深受外籍人士的喜愛。
因筷子的誕生史無記載,只能根據一些專家的種種推論和旁證來追溯占箸的產生,但大眾認為筷子的如此出現是歷史推衍的必然結果。
(9)耩子啥時候發明的擴展閱讀:
筷子的發源地:中國是筷子的發源地,以筷進餐少說已有3000年歷史,是世界上以筷進食的地區。筷子看起來只是非常簡單的兩根小細棒,但它有挑、撥、夾、拌、扒等功能,且使用方便,價廉物美。筷子也是當今世界上一種獨特的餐具。筷子是亞洲的人類緩慢演化過程中的產物,並不是由某個人所發明。
《儒林外史》第二十二回「走堂的拿了一雙筷子兩個小菜碟又是一碟臘豬頭肉。」沈從文《從文自傳·我讀一本小書同時又讀一本大書》「邊街又有小飯鋪門前有個大竹筒插滿了用竹子削成的筷子。」筷子是漢民族發明的進食工具,據考古資料證明,在遠古時代,中國先民已懂得用樹枝和竹枝夾取食物。
Ⅹ 骰子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骰子是許多娛樂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比如麻將等。這里說的骰子是指純粹以骰子定輸贏的賭博。相傳,骰子的發明人是三國時代的文學家植,最初用做占卜工具。後來才演變成後宮嬪妃的游戲,擲骰子點數賭酒或賭絲綢香袋等物。當時骰子的點穴上塗的是黑色,在唐代才增加描紅。
傳說唐玄宗與楊貴妃在後宮擲骰游樂,眼看要輸了,只有出現4點方能解救敗局,此時尚有一個仍在旋轉之中,唐玄宗心中焦急,便連喊「4!4!」,塵埃落定後果然是4。唐玄宗一高興,就讓高力士宣告天下,骰子上可以描紅,紅色通常是不能亂用的。
自清代開始,骰子的娛樂方式被基本決定下來,一般採用3枚骰子和下骰盅。最簡單的骰盅可用木碗或瓦缽替代,下面墊上一塊底板,扔骰時用骰盅蓋上,莊家和玩家均不知道骰子的點數。這種方法帶有神秘感,便於莊家營造氣氛,以使玩家聚台下注。在賭場,則有製作精美、與盅相配的骰盅賭具,名稱叫做骰寶。為防荷官疏乎搖骰或作弊,一代賭神葉漢發明了電動骰寶,迄今仍在澳門賭場使用。
骰子應用十分廣泛,現在社會上流行有各種定位骰子、黃金骰子、打破無物骰子、感應骰子、遙控骰子等。
一種游戲用具或賭具,用骨頭,木頭等製成的立體小方塊,六面分刻一 二 三 四 五 六點,有的地方叫色子。
現在的骰子有兩種顏色的點數,即一點和四點為紅色,而其餘的都是黑色,其顏色的變化與唐明皇有關。
tóu zǐ
骰子
賭具。也用以占卜、行酒令或作游戲。多以獸骨製成,為小正方塊,六面分刻一、二、三、四、五、六點,一、四塗以紅色,餘塗黑色。擲之視所見點數或顏色為勝負,故又稱投子、色子。相傳為 三國 魏 曹植 創制。 唐 溫庭筠 《新添聲楊柳枝詞》之一:「玲瓏骰子安紅豆,入骨相思知不知。」《新五代史·梁廣王朱全昱傳》:「 太祖 宴居宮中,與王飲博, 全昱 酒酣,取骰子擊盆而迸之。」 宋 陸游 《老學庵筆記》卷三:「羣蠻聚博其上。骰子亦以骨為之,長寸餘而匾,狀若牌子,折竹為籌,以記勝負。」 巴金 《家》十六:「在明亮的燈光下也有許多人圍著一張桌子吆喝地擲骰子。」參閱 清 顧張思 《土風錄》卷一。
中國古代最為重要,最有影響的博戲形式是擲骰子。骰子最早產生時形狀各異,上有各種刻紋,後來則統一為正方形或長方形,上刻一、二、三、四等點數,並以紅、黑顏色相區別。
由於骰子的點數可有許多種不同的組合方式,而擲骰時人們又無法預測所定的點數,因此骰子從產生之日起,便與賭博結下了不解之緣。中國古代的絕大多數博戲活動,都要通過擲骰來進行,有些博戲是直接用擲骰的方式來決出勝負,也有一些博戲則是要通過擲骰與行棋、打牌的結合才能決出勝負。前一種方式比較適合於文化層次較低、賭博意圖較強的人玩樂,而後一種方式則比較適合於文化層次較高,比較注重精神享受的人玩樂。但是盡管具體的表現形式有所不同,這些游戲活動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懸於投"。漢代班固在《弈旨》一文中雲:"博懸於投,不專在行。"也就是說,它們都是要通過擲骰子這種帶有很大偶然性的方式來進行游戲。 這種"懸於投"的特點,也成為中國古代的"博"與"弈"之間一個重要的分界線。博雖然也有很多是要行棋的,但由於都要用到骰子,因此它們的實質與完全憑智力來戰勝對手的圍棋、象棋有著很大的不同。
六博 中國古代的六博、樗蒲、雙陸等游戲形式,都是屬於行棋類的骰子博戲。六博本有大博和小博之分,大博用骰六枚,稱為"箸",小博用骰二枚,稱為"煢"。《顏氏家訓》雲:"古者大博則六箸,小博則二煢。"在比賽的時候,雙方互擲骰子,行棋步數則主要根據博彩而定。由此可見,六博之戲與骰子的關系非常密切,由於博彩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因此六博在古代時主要就是一種博戲的形式。
樗蒲和雙陸 樗蒲、雙陸等戲,也要經過擲骰子來決定行棋程序。樗蒲所用的骰子共有五枚,有黑有白,稱為"五木"。它們可以組成六種不同的排列組合,也就是六種彩。其中全黑的稱為"盧",是最高彩,四黑一白的稱為"雉",次於盧,其餘四種稱為"梟"或"犢",為雜彩。擲到貴彩的,可以連擲,或打馬,或過關,雜彩則不能。雙陸中的骰子為二枚,棋子稱為"馬"。行馬時,可以根據兩枚骰子的不同點數分別行兩馬,也可按兩枚骰子點數之和獨行一馬。如擲得三和五,合為八點,可一馬走三步,一馬走五步,也可一馬走八步。有的雙陸還規定"歸梁"後要將馬出盡。兩枚骰子之和在六點以上者出二馬,不足六點者不得出馬。
五木、投瓊和彩戰等 也有一些是不通過行棋而直接依靠擲骰子來分出勝負的博戲方式,這類博戲由於全憑骰子之彩的偶然性來決定勝負,不需要認真思考,因此其賭博性更強,也更受喜歡物質刺激之人的歡迎。如流行於東晉時的"五木",流行於唐代時期的"投瓊"、"彩戰"等形式就是如此。 "五木"本是樗蒲行棋時的一種擲骰活動,但後來"五木"逐漸從樗蒲中游離出來,變成為一種獨立的游戲。玩五木時不需要進行復雜的行棋,只要擲出骰子便可決定勝負。因此此法一出,便立即盛行於世。當時的許多士族、庶族和普通百姓都喜歡用這種方式來進行博戲。
唐代"投瓊"、"彩戰"之戲的形式與五木十分相仿。隨著雙陸的盛行,雙陸中的骰子在唐朝時也開始從雙陸中游離出來,由於它的排列組合比五木復雜,有趣得多,因此它很快就取代了五木,成為唐後一千餘年中最為流行的博戲方式。
雙陸中的骰子原為兩顆,唐中期以後,發展為六顆,六顆骰子可以組成難以計數的排列組合方式,於是便形成了後世名目繁多的"骰子格"。它們的總體原則是,以同色(又稱"渾花",全部為一種點數)為貴,駁雜為賤。在同色中,又以紅色為貴。各彩都有特殊的名稱,如四枚"四"稱為"滿園春",為最高彩,四枚"幺"稱為"滿盤星",四枚"六"稱為"混江龍",四枚"三"稱為"雁行兒"等等。 到了清代時期,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市民階層的擴大,擲骰博戲在中國的各個城鎮中大量普及起來,其名目和形式也極其繁多,如"趕老羊"、"擲挖窖"、"搖攤"、"壓寶"等等。這些博戲都是利用骰子來開展活動,它們大都具有十分深厚的賭博性質,其輸贏結果會使人或大發橫財,或傾家盪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