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漢字的筆畫是誰發明的
要說是誰規定的漢字筆畫順序,我國倒有四大法定文本為漢字的書寫過程正本清源,小學老師教你的寫一個字是先寫橫還是豎就是按照這些規矩來的。
早在1988年,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和新聞出版署就聯合發布了《現代漢語通用字表》,規定了漢字的字形結構、筆畫數和筆順。
雖然這是人為規定的,但這些規則是遵從人們的書寫習慣的,筆順是按漢字的筆畫和結構的特點而約定俗成的,是人們寫字經驗的總結。經過了歷代無數的實踐和長期的優化選擇積累傳承下來的,習慣使然。而先人琢磨書寫過程中各個點畫著筆的先後順序,主要是為了實現行筆便利、順當的目標。
千百年來,人們都是以右手操控工具進行書寫活動的。在這一前提下,漢字逐漸擺脫了古文字書寫的線條描畫形式。在進入今文字階段之後,隸書的筆畫書寫大致呈現從左到右、從上到下、從右上到左下、從左上到右下的走向,根據腕、肘關節向內彎曲的生理特性所決定的,從而順應了右手的生理機能,大大方便了漢字的書寫。
楷書是受行書影響而形成的,比隸書更具有順勢而為的意味。比如在毛筆物理性能的限制下,筆鋒落紙時最自然的指向總是左上方或左方、上方,因而在楷書所有筆畫的書寫中,筆鋒都是從筆畫的左上方或者左方、上方入紙做出起筆的動作,使得楷書的形態也更趨於模式化。即使在書寫工具多元化的今天,漢字的書寫仍然沿襲了這一整套的筆畫書寫方式。
筆畫順序還與這個字的空間分割和格局有密切關系。比如「國」字當然也可以先把框畫完再寫裡面的,但這樣稍不注意空間分割和布局就會別扭。而先寫裡面的字再封口,玉的第一橫定位切割的空間對後面的筆畫分布有參考的價值,如果最後出現偏差,還可以適當調高封筆或者調低來補救。
想想電視劇中那執筆揮毫的瀟灑風姿,就明白書寫流暢度是多麼重要。筆畫之間的動作要連貫呼應才會得心應手。像草書和篆書這樣的雖然可以適當打亂一下傳統意義上的筆畫順序,但也離不開連貫二字,並且這種打亂也不是無節制的,如果什麼字都不按正常的筆順來,你寫的草書可能沒人看得懂。
沒有經過書法訓練的現代人,識別草書就更困難了。不信你看我國草書傳統項目,一筆寫成的「虎」字
漢字歷史悠久,所謂標准筆順實際上也是變化的。如「左」、「右」二字的第一筆在歷史上是不一樣的,「方」的第三筆是折還是撇,規范和個人習慣已經有偏差,錯誤的筆順用的人多了說不定也會變成日後的規范,畢竟寫的順手還是不順手,只有寫字的人知道。
㈡ 字是誰發明的
倉頡,稱蒼頡,復姓侯剛, 號史皇氏,軒轅黃帝史官,曾把流傳於先民中的文字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漢字創造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他根據野獸的腳印研究出了漢字,為中華民族的繁衍和昌盛做出了不朽的功績。但普遍認為漢字由倉頡一人創造只是傳說,不過他可能是漢字的整理者,被後人尊為「造字聖人」。
倉頡的籍貫,據《萬姓統譜·卷五十二》:記載,「上古倉頡,南樂吳村人,生而齊聖,有四目,觀鳥跡蟲文始制文字以代結繩之政,乃軒轅黃帝之史官也」。 《明一統志·人物上古》亦記載:「倉頡,南樂吳村人,生而齊聖,有四目,觀鳥跡蟲文始制文字以代結繩之政,乃軒轅黃帝之史官也」。
全國有多處紀念倉頡的遺跡,有倉頡造字、造字台、倉頡陵、倉頡廟、等。
㈢ 用筆墨寫字是什麼時代,由誰發明的
《尚書·多士》中,周文王為安置殷商遺民時曾經說到:「唯殷先人,有冊有典。」
事實上,卷冊典籍就是用毛筆寫的,殷商甲骨中,一些龜板胛骨不是白色的,而是有紅的、有黃的,這些都是先人上色的原因,那時候就存在毛筆一類的刷子,用在寫字的時候。——這是已經被現代考古學論證了的。
秦國蒙恬發明毛筆,應該是像英人瓦特發明蒸汽機一樣,是一種改良行為,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從無到有的發明。
㈣ 字帖是誰發明的
字帖是為了方便學生學習寫字由老師推薦的名家的字跡。
不是誰發明的,一般都是一些實用性的文章,由於人家寫的字好,就被後人推崇為學習寫字的模本了,這樣時間久了變成了字帖了。
㈤ 誰發明了手寫紙在蔡輪發明紙之前,人們用什麼寫字,外國人最早是用什麼寫東西的
最早的時候,人們是把文字刻在甲骨上,或寫在竹板、絲絹上,很不方便。
早在西漢西漢(公元前206—公元8年)初就已有了用廢舊麻繩頭和破布為原料製成的麻類植物纖維紙。早在蔡倫200年前的西漢初即已有用於書寫的麻紙。蔡倫的貢獻是組織並推廣了高級麻紙的生產和精工細作,促進了造紙術發展。
在西方,紙未引進以前的大多數書是用牛皮紙和羊皮紙製成的,這兩種紙就是經過特殊加工的羊皮和小牛皮;紙取代了希臘人、羅馬人和埃及人喜歡用的紙莎草紙。牛羊皮紙和紙莎草紙都是稀罕之物,而且造價昂貴。
公元二世紀紙在中國就有了廣泛的作用,不到幾百年時間中國人就向亞洲其他一些地區出口紙。在很長的時期里,他們對造紙技術保密。但是751年有些中國造紙工人被阿拉伯人俘虜,不久撒馬爾罕和巴格達都有了造紙業。造紙技術逐漸傳遍了整個阿拉伯世界。12世紀歐洲人從阿拉伯人那裡學到造紙技術。紙的使用逐漸廣泛起來,古騰堡發明現代印刷術後,紙在西方取代了羊皮紙,成為主要的書寫材料。
至於上廁所嘛,樹枝、樹葉、乾草、麻、土坷垃、秫秸桿都是代用品。
某翁如廁畢,提褲走人,不見擦拭。好事觀察多日發現:某翁起身瞬間以鞋後跟擦拭,難度極高,切勿模仿。
㈥ 寫字的筆記本是誰發明的
筆記本在很早就有了,
體現著自己不同的能力,
更表現了驚人的記憶能力。
㈦ 古代誰發明在竹板上寫字
簡牘是中國古代以經過整治的竹 、 木為記錄載體的文獻。「簡」是用竹、木削成的長條;「牘」是用木間或用竹剖成的板片。上面的文字是用毛筆書寫的。甲骨文和金文中已有「冊」字,故有學者認為殷商時期已利用簡為書寫材料。已發現的時代最早的簡是戰國初期的。根據文獻記載和考古發現可知,簡牘文獻流行於先秦,兩漢時期最盛,直到東晉末年才被已發明四五百年的紙質文獻所取代,作為主要的文獻形式在中國使用的時間長達千餘年。
㈧ 古代是誰發明在竹板上寫字
竹簡是我國歷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書籍形式,是造紙術發明之前以及紙普及之前主要的書寫工具,是我們的祖先經過反復的比較和艱難的選擇之後,確定的文化保存和傳播媒體,這在傳播媒介史上是一次重要的革命。它第一次把文字從社會最上層的小圈子裡解放出來,以浩大的聲勢,向更寬廣的社會大步前進。所以,竹簡對中國文化的傳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也正是它的出現,才得以形成百家爭鳴的文化盛況,同時也使孔子、老子等名家名流的思想和文化能流傳至今。
簡牘起源於商代,《尚書·多士》:惟殷先人,有冊有典。到了戰國時期,竹簡的使用變得十分廣泛,目前考古所發現的竹簡最早只能到這個時代。公元4世紀左右,由於紙已廣泛 使用,簡牘才為紙抄本所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