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入侵檢測技術的發展趨勢
對分析技術加以改進:採用當前的分析技術和模型,會產生大量的誤報和漏報,難以確定真正的入侵行為。採用協議分析和行為分析等新的分析技術後,可極大地提高檢測效率和准確性,從而對真正的攻擊做出反應。協議分析是目前最先進的檢測技術,通過對數據包進行結構化協議分析來識別入侵企圖和行為,這種技術比模式匹配檢測效率更高,並能對一些未知的攻擊特徵進行識別,具有一定的免疫功能;行為分析技術不僅簡單分析單次攻擊事件,還根據前後發生的事件確認是否確有攻擊發生、攻擊行為是否生效,是入侵檢測技術發展的趨勢。
增進對大流量網路的處理能力:隨著網路流量的不斷增長,對獲得的數據進行實時分析的難度加大,這導致對所在入侵檢測系統的要求越來越高。入侵檢測產品能否高效處理網路中的數據是衡量入侵檢測產品的重要依據。
向高度可集成性發展:集成網路監控和網路管理的相關功能。入侵檢測可以檢測網路中的數據包,當發現某台設備出現問題時,可立即對該設備進行相應的管理。未來的入侵檢測系統將會結合其它網路管理軟體,形成入侵檢測、網路管理、網路監控三位一體的工具。
1. 基於agent(注:代理服務)的分布協作式入侵檢測與通用入侵檢測結合
2. 入侵檢測標準的研究, 目前缺乏統一標准
3. 寬頻高速網路實時入侵檢測技術
4. 智能入侵檢測
5. 入侵檢測的測度
② 入侵檢測技術是屬於主動的還是被動的
不用管教材,教材也會錯的,是人操作的,就有可能出錯,朋友你說呢
入侵檢測系統
(Intrusion-detection system,下稱「IDS」)是一種對網路傳輸進行即時監視,在發現可疑傳輸時發出警報或者採取主動反應措施的網路安全設備。它與其他網路安全設備的不同之處便在於,IDS是一種積極主動的安全防護技術。
③ 入侵檢測技術和入侵檢測系統,理論上,概念上的區別是什麼呢
入侵檢測技術:對「入侵」事件進行感知、識別的技術。是概念級的非特定方法。
入侵檢測系統,是以上技術和其他配套技術加以集成,形成的應用系統。
④ 簡述入侵檢測的過程
入侵檢測技術(IDS)可以被定義為對計算機和網路資源的惡意使用行為進行識別和相應處理的系統。包括系統外部的入侵和內部用戶的非授權行為。
是為保證計算機系統的安全而設計與配置的一種能夠及時發現並報告系統中未授權或異常現象的技術,是一種用於檢測計算機網路中違反安全策略行為的技術。
誤用入侵檢測的主要假設是具有能夠被精確地按某種方式編碼的攻擊。通過捕獲攻擊及重新整理,可確認入侵活動是基於同一弱點進行攻擊的入侵方法的變種。誤用入侵檢測主要的局限性是僅僅可檢測已知的弱點.對檢測未知的入侵可能用處不大。
入侵檢測的原理:
異常入侵檢測原理構築異常檢測原理的入侵檢測系統,首先要建立系統或用戶的正常行為模式庫,不屬於該庫的行為被視為異常行為。但是,入侵性活動並不總是與異常活動相符合,而是存在下列4種可能性:入侵性非異常;非入侵性且異常;非入侵性非異常;入侵性且異常。
設置異常的門檻值不當,往往會導致IDS許多誤報警或者漏檢的現象。IDS給安全管理員造成了系統安全假象,漏檢對於重要的安全系統來說是相當危險的。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入侵檢測
⑤ 4k技術是誰的發明
4K,是一種高清顯示技術。主要應用於電視行業、電影行業、手機行業等。
作為電視行業顯示技術的革命性突破,4K已經成為行業內的常青樹,熱度從2012年開始就一直是有增無減。那麼,為何4K的熱度一直有增無減呢?畫質技術作為電視的核心要素,與3D、多屏互動等技術相比,畫質技術給人們帶來的不是一時新鮮感,它是從本質上提升電視的表現力,讓用戶能夠感受到最優秀的畫質所帶來的視覺盛宴。 [1] 2004年7月1日,由好萊塢7大電影公司組成的數字電影推進聯盟(Digital Cinema Initiative)修訂並推出了其技術文檔4.0行業標准,規定的數字影院清晰度分為兩級,即DCI 2K(2048x1080,每秒24幀或48幀)和DCI 4K(4096x2160像素,最低每秒60幀),其中DCI 4K(4096x2160)的信息量則是高清電視的4倍多。 在經歷多個版本的修訂後,國際電信聯盟(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即ITU)於2012年8月23日發布了超高清電視(Ultra HDTV)的國際標准:ITU-R Recommendation BT.2020。標准對超高清電視的解析度、色彩空間、幀率、色彩編碼等進行了規范。 [2]
為了響應DCI的相關文件,索尼於2004年10月推出了基於其SXRD(Silicon X-tal Reflective Display)硅晶體反射顯示器件技術的數字影院4K投影機SRX-110/105。但由於當時的攝影機、存儲設備等相關技術的限制,業內幾乎沒有能力大量製作4K解析度的影片,所以當時SRX-110/105隻能用於工程投影和虛擬演示。
除此之外,多次參與國際電信聯盟(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即ITU)制定電視行業相關國際標準的日本放送協會NHK,也自建有下一代超高清電視的相關標准,稱作Super Hi-Vision,並且多次在國際級展會上展出相關設備,但設備相當龐大,十分不便。
國內的4K片源比較少,4K電視無用武之地的情況,怎樣觀看4K影片就成了一個比較重要的話題了,LG採用了至真4K圖像處理引擎,該引擎可以通過自適應優化畫質提升技術,對普通清晰度畫面進行復雜運算、分析和優化,使畫面更接近超高清畫質,讓4K電視擺脫片源滯後、不足的困境。
2014年5月,開博爾發布的mstar 9180晶元的Q9,其先進的四核64位A9級架構晶元,同時支持硬解極清4K片源與網路高效視頻格式H.265,是當時行業內的一個技術新突破。
2015年5月,創維發布GLEDSlimE6200系列,其精湛的工藝和至高的性價比,成為4K電視就是業內的一匹亮眼黑馬。
參考文獻:
電視常識大講堂:為何4K解析度是主流? .新浪科技[引用日期2015-12-01]
2. What is Ultra High Definition? .Ultra HD[引用日期2015-12-01]
⑥ 入侵檢測技術的原理 是什麼
入侵檢測技術原理是通過對入侵行為的過程與網路會話數據特徵匹配,從而判斷該數據會話的可靠性。
⑦ 3d技術是誰發明的
1947年,匈牙利人丹尼斯 蓋博 (Dennis Gabor)在研究電子顯微鏡的過程中,提出了全息攝影術(Holography)這樣一種全新的成像概念。全息術的成像利用了光的干涉原理,以條文形式記錄物體發射的特定光波,並在特殊條件下使其重現,形成逼真的三維圖像,這幅圖像記錄了物體的振幅、相位、亮度、外形分布等信息,所以稱之為全息術,意為包含了全部信息。但在當時的條件下,全息圖像的成像質量很差,只是採用水銀燈記錄全息信息,但由於水銀燈的性能太差,無法分離同軸全息衍射波,因此大量的科學家花費了十年的時間卻沒有使這一技術有很大進展。
由於全息攝影術的發明,丹尼斯 蓋博在 1971 年獲得了諾貝爾獎。
1962 年,美國人雷斯和阿帕特尼克斯在基本全息術的基礎上,將通信行業中「側視雷達」理論應用在全息術上,發明了離軸全息技術,帶動全息技術進入了全新的發展階段。這一技術採用離軸光記錄全息圖像,然後利用離軸再現光得到三個空間相互分離的衍射分量,可以清晰的觀察到所需的圖像,有效克服了全息圖成像質量差的問題。
1969年,本頓發明了彩虹全息術,能在白熾燈光下觀察到明亮的立體成像。其基本特徵是,在適當的位置加入一個一定寬度的狹縫,限制再現光波以降低像的色模糊,根據人眼水平排列的特性,犧牲垂直方向物體信息,保留水平方向物體信息,從而降低對光源的要求。彩虹全息術的發明,帶動全息術進入了第三個發展階段。 傳統全息技術採用鹵化銀等材料製成感光膠片,完成全息圖像信。
定影等後期處理,整個製作過程非常繁息的記錄,由於需要進行顯影、瑣。而現代的全息技術材質採用新型光敏介質,如光導熱塑料、光折變晶體、光致聚合物等,不僅可以省去傳統技術中的後期處理步驟,而且信息的容量和衍射率都比傳統材料較高。
然而,採用感光膠片或新型光敏介質,都需要通過光波衍射重現記錄的波前信息,肉眼直接觀察再現結果,這樣難以定量分析圖像的精確度,無法形成精確的全息影像。
20 世紀 60 年代末期,古德曼和勞倫斯等人提出了新的全息概念———數字全息技術,開創了精確全息技術的時代。到了 90 年代,隨著高解析度CCD的出現,人們開始用 CCD 等光敏電子元件代替傳統的感光膠片或新型光敏等介質記錄全息圖,並用數字方式通過電腦模擬光學衍射來呈現影像,使得全息圖的記錄和再現真正實現了數字化。
⑧ 什麼是入侵檢測,入侵檢測技術可以分為哪兩類
入侵檢測技術(IDS)可以被定義為對計算機和網路資源的惡意使用行為進行識別和相應處理的系統。包括系統外部的入侵和內部用戶的非授權行為,是為保證計算機系統的安全而設計與配置的一種能夠及時發現並報告系統中未授權或異常現象的技術,是一種用於檢測計算機網路中違反安全策略行為的技術。
入侵檢測方法很多,如基於專家系統入侵檢測方法、基於神經網路的入侵檢測方法等。目前一些入侵檢測系統在應用層入侵檢測中已有實現。
入侵檢測通過執行以下任務來實現:
1.監視、分析用戶及系統活動;
2.系統構造和弱點的審計;
3.識別反映已知進攻的活動模式並向相關人士報警;
4.異常行為模式的統計分析;
5.評估重要系統和數據文件的完整性;
6.操作系統的審計跟蹤管理,並識別用戶違反安全策略的行為。
入侵檢測系統典型代表
入侵檢測系統的典型代表是ISS公司(國際互聯網安全系統公司)的RealSecure。它是計算機網路上自動實時的入侵檢測和響應系統。它無妨礙地監控網路傳輸並自動檢測和響應可疑的行為,在系統受到危害之前截取和響應安全漏洞和內部誤用,從而最大程度地為企業網路提供安全。
入侵檢測系統目前存在的問題:
1. 現有的入侵檢測系統檢測速度遠小於網路傳輸速度, 導致誤報率和漏報率
2. 入侵檢測產品和其它網路安全產品結合問題, 即期間的信息交換,共同協作發現攻擊並阻擊攻擊
3. 基於網路的入侵檢測系統對加密的數據流及交換網路下的數據流不能進行檢測, 並且其本身構建易受攻擊
4. 入侵檢測系統體系結構問題
發展趨勢:
1. 基於agent(注:代理服務)的分布協作式入侵檢測與通用入侵檢測結合
2. 入侵檢測標準的研究, 目前缺乏統一標准
3. 寬頻高速網路實時入侵檢測技術
4. 智能入侵檢測
5. 入侵檢測的測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