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在青銅器時代創造的

在青銅器時代創造的

發布時間:2021-07-17 05:26:32

㈠ 青銅器背後的故事

在國家博物館「珍藏特展」的樓梯轉口處,巨大的宣傳背板上,噴印著一件精美異常的青銅器,它就是聞名遐邇的「四羊方尊」,也是每一位參觀者看到的第一件歷史文物。

「尊」是一種盛酒器,一般為圓形、鼓腹、侈口,也有少數方尊。四羊方尊便是其中一例,它方口,長頸,高圈足。頸部飾三角夔紋和獸面紋,肩部飾高浮雕蛇身而有爪的龍紋,從方尊四邊蜿蜒於前,龍頭居中,探出器體外。肩部四角是四個卷角羊頭,羊角是事先鑄成後配置在羊頭的陶范內,再合范澆鑄的,羊頭再與器身合范鑄成。如果沒有高超的合范技術,很難達到整器渾然一體的效果。尊腹即為羊的前胸,羊腿則附於高圈足上。羊的前胸及頸背部飾鱗紋,兩側飾有美麗的長冠鳳紋,圈足上是夔紋,整體飾有細雷紋。器體高58.3厘米,重近34.5公斤。

羊,通祥,在古代寓意吉祥,四羊方尊以四羊、四龍相對的造型顯示了青銅禮器的至尊。四羊方尊集線雕、浮雕、圓雕於一器,把平面圖像和立體雕塑結合起來,把器物和動物形狀結合起來,以高超的鑄造工藝製成,真是匠心獨運,鬼斧神工。在商代的青銅方尊中,四羊方尊形體的端莊典雅是無與倫比的。

說起四羊方尊的由來,還有一段曲折的故事。

1938年4月,湖南省寧鄉縣黃材鎮龍泉村村民姜景舒兄弟在村邊的山腰上挖土種紅薯時,鋤頭碰到一塊硬物,他們想清除這塊硬物,猛一鋤頭下去,「哐鐺」的一聲,從土裡濺出一塊銹銅片,四羊方尊就此出世,因當時正是抗戰時期,國難當頭,也註定了四羊方尊開始了它曲折不凡,歷經磨難的坎坷經歷。

姜景舒看著黑漆般的四羊方尊,裡面還裝滿了黑色的泥土,他不知道方尊的真正價值,但知道一定是一件不同尋常的寶貝。

很快,村裡人知道姜景舒挖到了寶貝,源源不斷的有人來參觀、撫摸,為了避免四羊方尊被絡繹不絕的參觀者損壞,姜景舒不得不請當地鄉紳出面維持秩序,但還是防不勝防,四羊方尊的一個羊頭的角尖還是碰掉了,再也沒能找回來。

1938年5月,黃材鎮萬利山貨號的店主張萬利以400大洋購得四羊方尊。但這400塊大洋實際上到了姜景舒手裡的只有248塊——中間經過了當地保長、甲長和鄉紳的層層盤剝。當年,姜景舒還只有17歲,生活在一個有10多口人的大家庭里,生活艱難,這248塊大洋讓他們家的生活有了極大的改善。當時,姜景舒買了9擔稻穀、兩塊地、一處山丘,使原來貧窮的生活一下殷實了許多。不過他也許無法意識到,四羊方尊帶給他的,遠不止是這些。新中國成立後,由於四羊方尊代表了商晚期青銅器最高工藝的成就,姜景舒的名字還被寫進了初中歷史課本和各種文物書籍中。

隨後,長沙市西牌樓怡豐祥牛皮商號的老闆趙佑湘,不動聲色地以1萬元大洋將四羊方尊輕易購得,並盤算著以更高的價格轉賣。但沒過多久,當時的長沙縣國民政府偵查到四羊方尊的消息後,立刻派員將趙佑湘拘獲,並將四羊方尊沒收,上繳省政府,保存在中國人民銀行湖南省分行的地庫中。

本來找到一個安穩妥善的歸宿是很幸運的,但是國運多舛,侵華日軍開始轟炸長沙,使四羊方尊遭遇了更大的劫難。

1938年下半年,湖南分行的工作人員為了躲避轟炸和戰亂,攜帶四羊方尊轉移到湖南西部的沅陵縣,但非常不幸的是,在一次空襲中,一顆炸彈在四羊方尊的不遠處爆炸,把它炸碎成20多塊……

抗戰勝利了,而破碎的四羊方尊還靜靜地躺在湖南分行的地庫中。新中國成立後,周總理頒布了保護國家文物的指示,1952年,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專家蔡季襄在中國人民銀行湖南省分行的地庫中,找到了四羊方尊的碎片。

1954年5月,修復這件國寶的重任,落在了古玩修復專家張欣如身上。經過兩個多月的艱苦工作,四羊方尊終於恢復了它瑰麗庄嚴的身形。四羊方尊修復後,一直沒有展出,到1959年中國歷史博物館(今國博)成立,四羊方尊調到北京,從此落戶中國國家博物館。
2007年3月30日到7月1日,包括四羊方尊在內的55件(套)國家博物館珍寶在湖南省博物館展出,這也是四羊方尊自1959年離別故土的第一次回歸,新聞的熱點再一次引起了對四羊方尊的探究
由於從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開始,四羊方尊的出土地――湖南寧鄉陸續出土了大批的青銅器,被稱為「寧鄉青銅器群」,四羊方尊便是其典型的代表,也是寧鄉出土最早的青銅器之一。
為什麼湖南寧鄉會出土這些如此精美的青銅器,四羊方尊的主人又是誰呢?史料中記載,長沙首次建立城邑是在戰國中期。
在經過了考古發掘後,考古工作者在湖南寧鄉黃材鎮發現了一座西周時期的「炭河裡」古城。依據古城的規模以及出土文物的精美程度,考古工作者推測,這里曾是一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而寧鄉地區也曾存在過一個獨立於西周的地方方國。
按推測,方國的最高統治者應該就是四羊方尊的主人,那麼,這個方國的最高統治者究竟是誰呢?
春秋末期,楚國的勢力進入長沙後,對南部展開了大規模的軍事行動,湖南全境隨後納入楚國版圖,使得長沙成為楚國南部的軍事重鎮,而在此之前,我國長江以南的廣大地區生活著一個古老、龐大的民族——越人,那麼「炭河裡」古城是否可能是越人建造的呢?
可這一推測卻與當地的青銅文化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偏差。青銅文化是商周文化的典型代表,僅僅在長江以北地區流傳。而寧鄉本地所出土的青銅器花紋精巧,顯示了成熟的青銅冶煉技術。這一技術,越人並沒有掌握。同時,由於出土青銅器具有典型的中原文化傳統,通過史料,專家提出了另外一種解釋。
據史料記載,江漢平原東部地區,以其高超的文化發展水平和青銅冶鑄技術,成為湖南、湖北一帶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當地居民為古代「三苗」的後裔。受到強大的周王朝勢力壓迫,他們南逃進入湘江流域,與本地土著民族結合。不過對此,依然有專家提出質疑。
由於缺乏直接的證據,究竟「炭河裡」古城是寧鄉當地人所建立,還是商代南逃奴隸主所建立,現在考古學界依然存在很大的爭論。而寧鄉出土的這些青銅器究竟是產自哪裡,也成為了湖南考古學界的一個千古之謎。
四羊方尊究竟產自哪裡?他的主人是誰?這一問題也出現了不同的聲音。
觀點一:中原遷移商人之物
寧鄉附近沒有銅礦,也沒有冶煉遺址。加之四羊方尊具有典型的中原傳統風格。有專家推測,四羊方尊應當是產自中原。在南逃時被帶往寧鄉。
觀點二:土著人當地冶煉
出土於寧鄉黃材的「人面紋方鼎」內壁銘文「大禾」二字,此前出土的器物銘文中也出現過「大禾」二字,有人據此推測,商周時期這里應有一個名為「大禾」的方國。依據這批青銅器的精美程度,有人推測,「大禾」國已具備高超的青銅器製作藝術。
觀點三:文明融合的產物
即在商人在本地鑄造或是本地民族在中原工匠指導下鑄造。「三苗」部落受到周王朝勢力壓迫,進入湘江流域。為了生存,他們不得不入鄉隨俗,改變原來的生活習俗,與本地土著民族密切結合,在這里修造城池、建築宮殿,也鑄造青銅器,從而創造了獨具特色的「炭河裡文化」。
四羊方尊的主人是誰,這么多年來,一直沒有得出明確的結論。而「炭河裡」古城究竟是誰建造,目前也存在很多不同的說法。三千年前,這里究竟發生過什麼事情?現在我們還不得而知,不過由四羊方尊引發的種種謎團,也讓四羊方尊更具傳奇色彩。
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長河,實在有太多的未解之謎。

㈡ 青銅器的歷史起源

最早的青銅器出現於6000年前的古巴比倫兩河流域。蘇美爾文明時期雕有獅子形象的大型銅刀是早期青銅器的代表。在中國,距今5000-4000年,相當於堯舜禹傳說時代。古文獻上記載當時人們已開始冶鑄青銅器。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的龍山時代遺址里,經考古發掘,在幾十處遺址里發現了青銅器製品。

夏朝青銅器是中國青銅歷史上的快速發展時期,偃師二里頭遺址青銅鑄造作坊面積超過1萬平米。二期至四期都有冶煉青銅器的出土,一期青銅鑄造遺跡里也有冶煉痕跡。

在商周時期,中國的青銅器形成了獨特的造型系列:容器、樂器、兵器、車馬器,等等。青銅器上布滿了饕餮紋,夔紋或人形與獸面結合的紋飾,形成神靈的圖紋,反映了人類從原始的愚昧狀態向文明的一種過渡。

到了東漢末年,陶瓷器得到較大發展,把日用青銅器皿進一步從生活中排擠出去。至於兵器,工具等方面,這時鐵器早已佔了主導地位。隋唐時期的銅器主要是各類精美的銅鏡,一般均有各種銘文。自此以後,青銅器除了銅鏡外,可以說不再有什麼發展了。

(2)在青銅器時代創造的擴展閱讀

中國奴隸社會時代大量製作的青銅器,不僅為奴隸主階級所佔有,而且是他們統治勢力的象徵。當時的奴隸主貴族,往往由於各種政治特權,如祭祀,戰功、冊命、賞賜等,驅使奴隸工匠雕鑄各種各樣的青銅器。另外還有樂器、兵器和生產工具等等,其名稱和造型樣式,遠較原始社會的陶器為繁復多樣。

這類青銅器,性質上雖屬於工藝品製作,但從設計塑型、雕模,尤其是器身的花紋裝飾,都屬於雕塑藝術的創作范圍。商、周青銅器製作特點,主要表現在器形和紋飾的構成上,是運用對稱、連續等富有裝飾性的藝術手法,用變化多樣的曲線、弧線,構成各種形象的浮雕、線刻。

不論器形整體或紋飾部分,都顯示出渾朴、莊重和精緻、瑰麗的氣質,但同時也具有威嚴、神秘的氣氛,反映了奴隸主階級的階級意識和審美觀點。

商、周青銅器與原始時代的陶器塑作相比,在雕鑄技術上遠為進步。而有關青銅器的製作過程也遠為復雜。從器形花紋設計到雕模鑄造,特別是花紋和雕模的工作,要按照不同的器物形象、用途,來決定花紋的內容和形式,分別施以不同的陽線、陰線和浮雕等手法。

如此,製作一件青銅器,就需要多方面才能的工奴雕塑家來集體完成。它的製作目的和要求,雖然是受著奴隸主階級思想的支配,但在多種多樣的器形和花紋的設計製作中,也體現了身受壓迫的工奴們的藝術才華和對生活的美好願望。

㈢ 青銅器時代包括哪些朝代

中國的青銅時代
中國的青銅時代為夏、商、西周和春秋戰國時代。現存至今的司母戊大方鼎是世界上罕見的大型青銅器。

㈣ 淺談中國青銅器發展史

在印度河流域,使用最普遍的青銅器是工具與武器,有斧、鐮、鋸、刀、劍、鏃、矛頭等。還有手鐲、腳鐲之類的裝飾品。越南的青銅器製品與中國相仿。東南亞各國的青銅器受到中國南部青銅器的深刻影響。與中國北方鄰近的國家與地區的青銅器如曲柄刀、短劍、錛、弓形器等顯然與中國北方出土的某些器物相似。日本更不用說了,青銅劍、戈、矛等是由大陸傳去的。歐洲在公元前1600年後,邁錫尼文明興起,裝飾豪華的青銅武器是其代表。在此之前的米諾斯文明已進入青銅時代。巴爾於和東南歐也曾以青銅文化發達而著名。其中銅斧、三棱短劍、四棱錐子很有特點。而在西班牙與葡萄牙一帶,青銅也多鑄成武器,如刀、斧、劍、戟、弓箭。總而言之,中國以外的世界其他國家與地區的青銅製品顯然以武器與工具為主,生活器皿為輔。而在中國恰恰相反,以生活(包括祭祀用的)器皿為主,武器與工具雖然不少,但畢竟所佔比例較小。
世界各地的上古青銅器絕大部分沒有鑄刻銘文。只有像印度河流域之類的地區發現有少量刻有銘文的青銅器。而中國大批有銘文的青銅器與之形成鮮明對比。從世界范圍來看待中國青銅器,則中國青銅器的特點一目瞭然。
中國古代青銅器鑄造技術
泥范鑄造、失蠟鑄造、金屬型鑄造,被稱為中國古代三大鑄造技術。青銅器的鑄造,主要採用泥范鑄造和失蠟鑄造。中國的青銅器鑄造以泥范為主,並在近代興起砂型鑄造之前的三千多年時間內,泥范分范合鑄一直是最主要的鑄造成形方法,春秋中期以前幾乎是唯一的方法。這和美索不達米亞、埃及等地以失蠟鑄造為主的情況截然不同,是中國獨有的技術道路。
泥范鑄造:
一、制模:
1、選料與加工
2、塑制模型
3、翻制范、芯
4、鑄型組合
二、熔煉:
1、築爐及選料
2、配料及熔煉
三、澆鑄:渾鑄或分鑄
四、修整
五、補鑄或加工

六、成品
失蠟鑄造:
1、塑制內范
2、制蠟模
3、制外范
4、自然乾燥
5、失蠟、烘焙
6、熔煉、澆注
7、鑄後加工
青銅器主要紋飾
獸面紋:各種動物或幻想中物象頭部正視的圖案。其特點以鼻樑為中線,兩側作對稱排列,通常至上而下為角、眉、目(目的兩側有的有耳)、鼻、嘴及獠牙,兩側有左右展開的體軀和獸尾,下有曲張的爪,有的則略去。獸面紋反映了那時期人們對自然力量的崇拜。
鳳鳥紋:這種的鳳鳥紋指一種想像中的神鳥,頭部有華麗的冠飾,嘴部為呈彎鉤狀的啄,體軀和尾部裝飾性很強。鳳鳥是風神,又是天神的使者。
龍紋:有蜿蜒軀體的動物大都歸屬為龍紋。在中國神話中龍是水神,被視為神秘的靈物,人們把它看作自然力量的形象而加以崇拜。
青銅器鑒賞
青銅器工藝的冶鑄方法與青銅器的造型及裝飾方法密切相關。
青銅器都是鑄成的,不是敲擊或剜鑿成的。鑄造是把原料放在熔爐內經高溫熔化成液體,然後倒入模型中,待溫度下降後,銅液在模型中就凝成了人所要求的器物。拆除范便得到了成品。
商代晚期的鑄銅工場遺址已經在河南安陽發現(其他發現下節介紹)。對於周代以來的青銅器冶鑄已有初步了解。
青銅器的范是陶制的,由多塊拼成,一部分稱為外范,上面並且有花紋。外范在翻鑄時形成銅器器形的外面。一部分是內范,在翻鑄時形成銅器器形的內面。外范和內范全部拼合在一起時,內外之間空隙部分,留待銅液填充而形成所要製作的銅器。所以,范上的凸凹和左右與實際器物上的凸凹和左右應恰恰相反。在安陽曾發現很多陶范和為了製造陶范所用的「模」。模就是模仿實際的銅器的形狀,為制范的坯型。
直接用陶范翻鑄銅器是古代青銅器鑄造的一般的方法。花紋和文字都是鑄出來的,不是刻的(戰國時的文字有刻成的)。但商代已有多種鑄造辦法,例如:兩次鑄法創造了銅器上的提梁或鏈條,特別是鏈殺的鑄造,是金屬熔冶技術上的重大發明
蠟模法;在翻鑄結構較復雜或鏤空的裝飾時,范型的設計比較困難,往往內用蠟模,外加濕柔陶泥塗墁,於後自然成為范。然後加燒使蠟熔解流出,遺留之空隙為澆鑄時之銅液填充,即成型。在戰國以前是否已經使用尚難證實。
青銅器的裝飾在設計時就知道利用鑄造技術上的特點,避免鑄造技術上的種種困難。殷代銅器上往往有突出的觚稜,就是因為陶范拼合時有不能完全密合的缺點,主動加以利用而產生的。而且每一塊陶范上的花紋各自形成一,完整單位,以避免兩范拼合時花紋相錯,因而取得對稱或重復連續花紋的效果。青銅器上裝飾面的分割也就是由於陶范的分塊。因而裝飾和造型是密切結合的。西周以後,青銅器花紋粗獷單純,也和器壁變薄有關。戰國時代更充分利用了捺印花紋的簡便方法,產生了繁復的圖案。
古代青銅器的鑄造方法與造型及裝飾方法的密切聯系,說明中國工藝美術中藝術與技術相結合的傳統。

㈤ 青銅器產生於哪幾個朝代

最早的青銅器出現於6000年前的古巴比倫兩河流域。蘇美爾文明時期雕有獅子形象的大型銅刀是早期青銅器的代表。

在中國,距今5000-4000年,相當於堯舜禹傳說時代。古文獻上記載當時人們已開始冶鑄青銅器。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的龍山時代遺址里,經考古發掘,在幾十處遺址里發現了青銅器製品。

青銅器介紹:

青銅器文化的載體是以青銅為材料的青銅器,古代採用一種非常特殊的工藝(今人稱之為青銅鑄造工藝)製作出來的器物,青銅器成為古代燦爛文明的載體之一。

中國古代的青銅器文化十分發達,並以製作精良,氣魄雄偉、技術高超而著稱於世。奴隸主把青銅器作為宴享和放在宗廟里祭祀祖先的禮器。

史學上所稱的「青銅時代」是指大量使用青銅工具及青銅禮器的時期。保守的估計,這一時期主要從夏商周直至秦漢,時間跨度約為兩千年左右,這也是青銅器從發展、成熟乃至鼎盛的輝煌期。

由於青銅器以其獨特的器形、精美的紋飾、典雅的銘文向人們揭示了先秦時期的鑄造工藝,文化水平和歷史源流,因此被史學家們稱為「一部活生生的史書」。中國的古文明悠久而又深遠,青銅器則是其縮影與再現。

(5)在青銅器時代創造的擴展閱讀:

青銅器的歷史地位:

青銅時代創造的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大約從夏代開始,中國進入青銅時代。到了商代,青銅器的應用幾乎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由於青銅工具的銳利遠勝於石器,加以當時的鑄造技術可以製作出適合於不同用途的各種手工工具和農具,有力地推動了社會生產的發展。因此,擁有眾多人口的都邑出現了。

在這些都邑中,建造起巨大的宮殿;修造大型王陵;構築起城垣與壕溝之類的防禦設施。在都邑與各地之間有馬車與舟船等交通工具相連結。

還出現了契刻的甲骨文,用於記錄社會生活中的事件;天文、歷法、醫學等科學也發展起來。青銅工具用於采礦業,可以采出更多的礦石。

冶煉業發展的結果,反過來又促使青銅鑄造業的發展。這種良性循環,使中國的青銅時代得到了充分的發展。它所創造的燦爛的青銅文化,在世界文化遺產中佔有獨特的地位。

㈥ 青銅發明於幾千年前它用於當時人們的什麼和什麼中青銅器上的文字鑄銘著時代的什麼

青銅器發明於大約四千年前的夏商時期
用於當時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戰爭和祭祀
青銅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鑄銘著時代的歷史信息

㈦ 夏商西周時期的燦爛的青銅文明的創始人是誰

夏商西周時期燦爛的青銅文明的創始人是廣大奴隸。

背景知識:

青銅時代專(或稱屬青銅器時代或青銅文明)在考古學上是以使用青銅器為標志的人類文化發展的一個階段。青銅時代必須具備這樣一個特點:青銅器在人們的生產、生活中占據重要地位,偶然地製造和使用青銅器的時代不能認定為青銅時代 。

當時的奴隸正是在生產青銅器等方面產生巨大作用。

(7)在青銅器時代創造的擴展閱讀:

中國早期銅器的發生和發展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即:公元前4500 - 公元前2500年的發生階段,主要利用銅的氧化共生礦還原熔煉各種原始銅合金; 公元前 2500年 - 公元前 2000 年的發展階段,主要以冶煉紅銅為主,並逐漸向冶煉青銅發展; 公元前 2000年 ---公元前1600年的成熟階段,以冶煉青銅為主,青銅冶鑄技術形成。 這三個階段,也就是中國青銅器起源從萌芽經過發展到形成

㈧ 我國青銅器時代最早出現在哪個朝代

應該是商朝,商朝就有了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青銅器.

㈨ 創造了輝煌燦爛的青銅文化是哪個歷史時期

青銅時代(Bronze Age),又稱青銅器時代、青銅文明,在考古學上是以使用青銅器為標志的人類文化發展的一個階段。
青銅是紅銅和錫的合金,因為顏色青灰,故名青銅。由於青銅的熔點比較低,約為800℃,硬度高,為銅或錫的2倍多,所以容易融化和鑄造成型。青銅時代初期,青銅器具比重較小,甚或以石器為主,進入中後期,比重逐步增加。自有了青銅器和隨之的增加,農業和手工業的生產力水平提高,物質生活條件也漸漸豐富。青銅鑄造術的發明,與石器時代相比,起了劃時代的作用。
青銅時代是在三時代系統(Three-age System)中的第二時期,三時代系統是丹麥考古學家Christian Jürgensen Thomsen在1836年時所提出,共分為石器時代、青銅器時代與鐵器時代。
青銅時代的特色是青銅的廣泛使用,即利用銅與錫、鉛、銻或砷的合金製作工具和武器。世界上最早進入青銅時代的是兩河流域和埃及等地,始於公元前3000年。希臘和中國於公元前約2500年進入青銅時代,歐洲較晚,約在公元前1400年。美洲並沒有青銅時代,因為歐洲探險家將鐵直接引進,使美洲直接從石器時代跳至鐵器時代。[1]。
[編輯]中國的青銅時代

中國出土最早的青銅器物屬於甘肅馬家窯文化。
最早提出「青銅器時代」觀念的是張光直院士,他在《中國青銅時代》一書中明確指出夏、商、周三代為鼎盛期,而後還有春秋戰國時代,現存至今的司母戊大方鼎是世界上罕見的大型青銅器。不過依照杜正勝院士在《古代社會與國家》的看法,從石器時代到青銅器時代生產工具其實還沒有突破性的發展,只有階級和社會的轉變,因為青銅器主要作為禮器和兵器是政權的象徵。
根據考古的發現,商朝前期,以鄭州的二里崗為中心,輝縣的琉璃閣、洛陽的東干溝等殷商時期的遺址屬於這個時代;商朝的後期,以安陽的小屯村為中心,鄭州公園區的上層、洛陽的泰山廟遺址和墓葬屬這個時代;周朝前期(西周),主要代表遺址以西安市豐鎬村地帶、寶雞西周時期的墓葬;春秋時期以洛陽澗濱(澗濱)為中心、上村嶺虢墓、新鄭鄭墓、壽縣蔡侯墓為這個時期的代表;戰國時期,洛陽澗濱為中心,輝縣琉璃閣、古圍村,長沙和唐山的戰國墓地屬於這個時代。
根據最新的發掘成果,中國南方也在商朝前期進入了青銅時代,最有代表性的是湖北武漢的盤龍城遺址,湖南長沙的炭河裡遺址,江西新干大洋洲商代大墓等的出土青銅器,證實了長江流域也有發達的青銅文明。
在青銅時代,中國已經建立了國家(但這是郭沫若按照馬克思主義歷史觀的分法,如果依照Willian T.Sanders 與Barbara J.Price所提出的四個階段:游團、部落、酋邦、國家,那麼照此論述國家形成的必要條件有兩個,一是血緣關系在國家組織上被地緣關系所取代;二是擁有合法的武力,那麼商文化可能屬於酋邦而非國家),有了發達的農業和手工業,並且漢字也已經發展成熟。

閱讀全文

與在青銅器時代創造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會議記錄 瀏覽:94
版權貿易十一講 瀏覽:370
綜治辦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總結 瀏覽:903
知識產權局專業面試 瀏覽:75
馬鞍山市是哪個省的 瀏覽:447
馬鞍山市保安 瀏覽:253
股權轉讓樣本 瀏覽:716
工程管理保證書 瀏覽:198
社區矛盾糾紛排查匯報 瀏覽:352
新疆公共就業服務網登陸 瀏覽:316
侵權著作權案件審理指南上海 瀏覽:145
馬鞍山陸建雙 瀏覽: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