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誰能提供一些關於中國當代青少年創造力的數據
學生就是要「學會生」 2006-01-13 22:27:37
大 中 小
「教育既應提供一個復雜的、不斷變動的世界的地圖,又應提供有助於在這個世界上航行的指南針」。教育的重要作用,是使每一個人「有能力在自己的一生中抓住和利用各種機會,去更新、深化和進一步充實最初獲得的知識,使自己適應不斷變革的世界」。 「學生」二字最根本的含義就是學會生存和發展。對於當代學生來說,一個「生」字自然應該理解為求知與創新,因為不求知無以創新,不創新無以生存。在終身學習的時代,每個人都是學生,生生不息,人類才有希望。 學生就是要「學會生」●孫雲曉 一架小型飛機遭遇罕見的沙塵暴,墜落在茫茫沙漠之中,機身已經撞壞了,機上倖存的人們危在旦夕。 在一望無際的沙漠中心,他們與外界失去了任何聯系,誰也不可能走出這死亡地帶,而機上殘存的水和食物僅能維持幾天。時間一點點過去,死神在一步步逼近。 2005年的五一長假期間,我在欣賞美國電影《鳳凰劫》時,被這突然襲來的災難情節緊緊地揪住了心。這是一群在沙漠中尋找石油的工人,在他們奉命撤離時,卻意外陷入絕境。 令人驚奇的是,一位偶然加入該群體的工人提出一個大膽設想。他說:「咱們造一架飛機吧!機身撞爛了,可以用機尾當機身,照樣可以飛起來,這是咱們脫險的唯一希望!」 大家全愣住了,連那位經驗豐富的飛行員也不相信會成功。的確,那位造飛機的倡議者只造過玩具飛機,誰敢相信他呢?但是,一位寧死也要走出沙漠的工人說:「人總要有點希望才能活下去!」他充滿哲理的話語激起了大家絕地求生的勇氣和信念,他們開始造飛機。盡管很多人將信將疑,可這架機尾改做機身的飛機,最終還是載著他們脫離了險境…… 觀眾們都明白,這是一個虛構的故事,然而都被深深地感染了,因為它揭示了一個極為重要的哲理——人生活在希望中,而希望在創造中。這絕非虛構的道理,這是無數生命奇跡的啟示。 我從這部電影和這個哲理,想到了青少年的學習生活,我願與大家討論一個最普遍又是最深刻的問題:什麼是學生?什麼是學習?我們該引導學生怎樣學習? 幾乎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中國的父母最重視孩子的學習。所以,華人學習成績比較優秀,是全球都公認的事實。實際上,這是一個模糊的印象,或者說是用某些既定標准考量的結果。若不信,請看:在一些有關想像力與創造力的國際比賽中,中國一流中小學派出的選手,參賽成績差不多總是名落孫山。因此,《中國青年報》曾發出驚呼:「中國學生的想像力哪兒去了?」 不久前,由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與北京師范大學教育系合作,在全國10個省市對3737名中小學生進行了一次有關中小學生學習的大型調查。我直接參與了那次調查,至今清楚地記得調查的結果:在上課聽講遇到問題當場舉手提問的學生中,小學生佔13.8%,(已經夠少的了!)初中生和高中生居然僅佔5.7%和2.9%!進一步分析,調查者發現,「沒有把握就不舉手」者最多:小學生佔34.8%,初中生佔48.8%,高中生佔42.8%。可是,「知道也不舉手」者中,小學生佔4.5%,初中生佔14.5%,高中生竟佔33.8%!為什麼年齡越高越不敢或不願提問題了呢?專家們認為,年齡越大的學生越怕回答失誤丟面子,他們為了「面子」而選擇沉默。 更值得關注的一組數據是,在表示「喜歡學習」的學生中,小學生僅佔8.4%,初中生佔10.7%,而高中生最低,僅為4.3%!我們同時還發現,小學生以「考大學」為學習目的的人數比例(14%)竟然超過了初中生(8.3%)和高中生(11.1%)。我們在另一項調查中發現,60%以上的城市中小學生的學習動機是扭曲的,而扭曲的學習動機主要來自於過大的學習壓力。 一個是厭倦學習,一個是不敢質疑,這兩大問題成為當代中小學生學習與發展的重大障礙,並有可能對民族性格的形成產生消極影響,值得我們給予高度重視。 知道嗎?最近30年人類積累的知識,相當於過去2000年的總和未來兩年產生的信息量將比過去一萬年還多 這些驚人的數據出自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工程院院長徐匡迪之口。2005年4月21日下午,在中央黨校禮堂,我親耳聆聽這位科學家的激情演講。他介紹說,大型計算機的運算速度之快,已經達到每秒130萬億次,並可能達到每秒300萬億次!在談到對策時,他講得最多的兩個詞就是「創新」和「自主創新」。 我一邊聽一邊想,人類生存的世界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學習的理念與方式也必須來一場革命! 也許,正是基於這樣的背景,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1996年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的報告,即《學習:內在的財富》值得格外關注,因為它提供了極為珍貴的教育戰略。該報告最核心的思想是「終身學習」和「教育四大支柱」,而終身學習應建立在全體社會成員都能不斷進行四種學習——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和學會做人的基礎上。 對於教師與父母來說,應當怎麼做呢?毫無疑問,從觀念到行為都需要發生一些變化。 第一,要使我們的教育觀念現代化。「教育既應提供一個復雜的、不斷變動的世界的地圖,又應提供有助於在這個世界上航行的指南針」。教育的重要作用,是使每一個人「有能力在自己的一生中抓住和利用各種機會,去更新、深化和進一步充實最初獲得的知識,使自己適應不斷變革的世界」。因為,「人既是發展的第一主角,又是發展的終極目標」。 第二,樂學是萬善之源。為此,「同學業失敗現象作斗爭應被視為社會的緊迫需要」。「學校應能對每個學生的潛力形成一個正確的看法」,把「尊重個人的多樣化和特性」當做是一個根本的原則。「教育系統本身不應導致出現排斥現象」,「成功的基礎教育能夠激起繼續學習的慾望」。每個兒童無論他在哪裡,都應使他能夠「以恰當的方式學習科學而且終身成為『科學之友』」。 第三,21世紀最重要的學習是學會並不斷提高運用知識和處理信息的能力。「這種學習更多的是為了掌握認識的手段,而不是獲得經過分類的系統化知識。既可將其視為一種人生手段,也可將其視為一種人生目的」。「作為目的,其基礎是樂於理解、認識和發現」。 第四,人才的概念從資格轉向能力,即綜合素質遠比學歷、職稱等資格重要。「能力則是每個人特有的一種混合物,它把通過技術和職業培訓獲得的嚴格意義上的資格、社會行為、協作能力、首創能力和冒險精神結合在一起」。「交往能力、與他人共事的能力、管理和解決沖突的能力越來越重要」。而這些「的確不一定是持有最高文憑的人獨具的能力」。 第五,培養健康人格永遠是教育的核心任務和根本使命。因此,應當警惕「世界因技術發展而非人化」。「教師的巨大力量在於做出榜樣」。「發展的目的在於使人日臻完善;使他的人格豐富多彩……來承擔各種不同的責任」。教育的基本原則,「應當促進每個人的全面發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審美意識、個人責任感、精神價值等方面的發展」。 第六,學校與家庭應當建立起密切而牢固的合作關系。「家庭是一切教育的第一場所,並在這方面負責情感和認識之間的聯系及價值觀和准則的傳授」。「家長與教師之間必須進行真正的對話,兒童的協調發展要求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互相補充」。 試想一下,有什麼人會不喜歡上述的教育?在這樣一種充滿人文關懷並且活力無限的教育中,怎麼會有厭學者?怎麼會有失敗者?因為它激發出了人的認知需要,即獲得知識與能力的需要,而這種需要恰恰是每個人最重要最穩定的內在的學習動力。 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是一所充滿創造力的學校,究其原因,就是不斷給學生提供機會。1999年,該校一批學生參與了中國科學院的一項重大科研項目——人類基因組測序的研究。機會自然難得,矛盾也接踵而來。由於研究需要的時間長,與期末考試發生了沖突。讓學生們萬萬想不到的是,劉彭芝校長聽取了大家的意見之後,果斷地宣布:「既然全力以赴攻科研對你們成長更為有利,那就搬到郊外的實驗室去吧。課不用上了!期末考試免了!」這一個決定解放了學生,並被以後的事實證明其意義非同尋常。後來,這些學生的研究論文獲得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一等獎,多名學生考入劍橋、耶魯、清華、哥倫比亞等著名大學,踏上了科學研究之路。 我想起江西九江陳忠教授的話:「學生學生,是要學會生,不是學會死啊!」我完全贊同他的觀點,「學生」二字最根本的含義就是學會生存和發展。對於當代學生來說,一個「生」字自然應該理解為求知與創新,因為不求知無以創新,不創新無以生存。在終身學習的時代,每個人都是學生,生生不息,人類才有希望。
『貳』 佰草集去年通過「尋美中國,發現中國美」得了哪些獎
去年佰草集憑借「尋美中國,發現中國美」營銷案例獲得2012年度中國網路廣告最佳網路整合營銷案例獎。 給他們做數字營銷的是武漢國信映盛,這次的案例武漢國信映盛通過策略為主導,憑借創意、設計、平台、內容、執行、資源優勢進行營銷矩陣化的解決方案,從佰草集案例獲獎得到了成功。
『叄』 請問哪個瞬間讓你們發現中國變強大了
國慶閱兵時
『肆』 中國創新指數排名全球第144,這是否是一個非常優秀的排行
在經歷了眾多的艱難險阻之後,中國已經變得越來越強大,人們已經從當初的一天餓三頓到現在每天都可以吃好喝好的狀態,在不缺吃喝之後中國也是在飛快的發展,人們也是有了很多新穎的想法並在努力的去實現它。
因為他們的教育非常好,所以他們的人民真的非常的具有創造力,而在中國,人們不僅有創造力更有執行力,所以我們祖國在全球的創新指數排名才會上升的那麼快,所以對於現在的中國來說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排名,但是仍然需要努力,希望以後祖國能夠變得更加的強大。
『伍』 你從什麼方面發現中國比以前更發達、更強大了,正在為世界做出貢獻
現在是國富了。很有財富。很有實力。可以全世界的人都知道 。科技發展。海水深潛。大飛機製造。熱核聚變研究。航天科技發展。
『陸』 2020中國創新指數排名全球14名,這說明了哪些問題
我覺得說明我們中國越來越發展。人民更注重有質量的發展。人們的錢包鼓了起來,想要更加有質量的生活。所以他們才會有哪些比較創新的想法。只有日子過好了才會有創造力。因為如果連溫飽都不能保證的話。人們想的就只是掙錢。我覺得就是因為我們中國的經濟變好了。
我覺得我們中國的組織力和執行力已經是非常優秀了。如果還能加上創造的能力。相信我們一定就能為世界第一了。
『柒』 為何說:可怕的不是中國,是中國人無窮的創造力
隨著我們現在的時代不停的發展,和我們現在各位小夥伴們的經濟水平不斷的在提高,我們現在許多小夥伴們的生活要是和從前相比較起來來說的話,那改變可不是一點。
小夥伴們都知道,我們現在的中國各個方面的發展都是很強勁和很快速的,所以這就讓許多其他國家地區的人們開始對我們中國感到好奇,了解過後才發現我們中國人們的創造力竟然如此驚人,在許多國家看來根本無法做到的事情都被我們中國發明和創造出來了,並且我們中國是從不輕易放棄的,所以一個又一個令人驚訝的創造出現在了人們的視野里,可想而知我們中國人的創造力有多強。
『捌』 最有創造力的名人有誰
袁隆平
『玖』 有哪些說明中國偉大創造力的例子
1、舵
舵,從舟,它聲。本義:船尾用以控制行向的裝置。單提「舵」字,默認一般指船舵,如把舵(掌舵)。隨著科技的發展和進步,也出現了「車舵(汽車駕駛時控制方向的裝置)」和「機舵(應用偏航運動原理製作的飛機末尾部分的附著有紋摺的,或可活動的輔助機翼,在飛行時用來控制其水平動向)」。
「船舵」,附設於船體外,利用船舶航行時作用於舵葉上的流體動力而控制船舶航向的裝置。通常由舵葉和舵桿組成。船舵是用來操縱和控制船舶航向的,一般位於船尾,又稱船尾舵,它是中國造船技術方面的一項重大發明。
2、廁紙
在中國沒有先進的造紙術的時候,古代人用廁籌來解決這一問題。稱「廁簡」。古代上廁,不用紙而用廁籌。籌為木或竹削成的小片。用畢後以水滌盡,以備下次再用。貴族之家,以錦襄盛籌,以備取用。紙張發明後,因價格較昂,仍用竹木籌。
或曰此俗傳自古代印度,故中國寺院中皆沿襲之。《北史。齊紀中》:「[文宣帝]沉酗既久,轉虧本性。雖以楊愔為宰輔,使進廁籌。」宋馬令《南唐書。浮屠傳》:「後主與周後頂僧伽帽,披袈裟,課誦佛經,跪拜頓顙,至為瘤贅。
親削僧徒廁簡,試之以頰,少有芒剌,則再加修治。」明陶宗儀《輟耕錄。廁籌》:「今寺觀削木為籌,置溷圊中,名曰廁籌。」
3、馬胸帶換具
大約在公元前4世紀中國人發明馬胸帶換具。在此之前,西方在公元8世紀換馬的唯一手段是「項前肚帶換具」。這是一種不合理的方法,因為皮帶勒在喉部,意味著馬一旦使出最大力氣就會立即窒息死亡。
我國發明的馬胸帶換具克服了這一缺點。我國的這項發明後來通過中亞傳到了歐洲。歐洲考古學家在公元7至10世紀的古墓中發現了胸帶換具遺物。
4、火葯
顧名思義,可由火花、火焰等引起劇烈燃燒的葯劑。據《范子葉然》的記載,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於民間民生應用,范子計然說「硝石出隴道」
火葯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是在適當的外界能量作用下,自身能進行迅速而有規律的燃燒,同時生成大量高溫燃氣的物質。在軍事上主要用作槍彈、炮彈的發射葯和火箭、導彈的推進劑及其他驅動裝置的能源,是彈葯的重要組成部分。
人類文明史上的一項傑出的成就。火葯是以其殺傷力和震懾力,帶給人類消停戰事、安全防衛的作用,成為了人類文明重要發明之一。
5、降落傘
公元前2世紀中國人發明了降落傘。許多人都知道達芬奇留下了降落傘的草圖,這標志著歐洲人最初產生製造降落傘提法的時間。但是遠在達芬奇1500年前,中國人已經發明了降落傘,並且在實際生活中極其成功地運用了它。
何以為證?我們可以從中國最偉大的歷史學家司馬遷的名著《史記》中找到最早的文學記載,此書完成於公元前90年。他是把降落傘看作是很久以前的古物這一事實,證明了降落傘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紀。
中國人在中世紀使用降落傘的例子,敘述了1192年在廣州親眼目睹的一些事情。那時候雲集了不少阿拉伯人,他們曾親自看到過中國人使用降落傘。法國人西蒙在《歷史性的關系》一書中也說過,他曾親眼看到過中國人使用降落傘表演雜技。
中國確實是發明降落傘的國家,用傘當作降落傘是其古老的傳統!西方人利諾曼德於1783年,多次從樹頂或房頂上跳下去,結果很成功,他把這叫降落傘;這比中國人發明降落傘晚了一千九百多年。
『拾』 發現中國好項目中設置的那些獎項靠譜嗎
中國好項目會不會讓「草根」變成「草上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