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中文創造

中文創造

發布時間:2021-07-17 02:25:19

Ⅰ 漢語是誰發明

漢語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語言之一,是至今通用語言時間最長的語言之一。漢語的歷史演變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漢語的書寫系統——漢字,非表音文字,不能如表音文字那樣直接知道同一個字歷史上的發音。幸運的是,在漢字(特別是形聲字)、詩歌的韻律以及對外國人名的翻譯中可以找到有效的信息。

上古漢語

相傳黃帝時中原有「萬國」,夏朝時還有三千國,周初分封八百諸侯,而「五方之民,言語不通」(《禮記·王制》)。

上古漢語存在於周朝前期和中期(公元前11到前7世紀),文字記錄有青銅器上的刻銘、《詩經》、歷史書書經以及部分《易經》。

據《禮記·中庸》第二十八章記載:「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可見周朝建立時期就開始實行語言文字的統一。

春秋初期,見於記載的諸侯國還有170多個。至戰國時期,形成「七雄」,「諸侯力政,不統於王,……言語異聲,文字異形」(《說文解字·敘》)。

先秦諸子百家在著作中使用被稱為「雅言」的共同語。「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論語·述而》)

秦朝重新統一之後,進一步規范了文字,以小篆作為正式官方文字。

中古漢語

這種漢語使用於隋朝、唐朝和宋朝(公元7世紀到10世紀),可以分為《切韻》(公元601年)涉及到的早期以及《廣韻》(公元10世紀)所反映的晚期。高本漢把這個階段稱為「古代漢語」。

語言學家已能較自信地重構中古漢語的語音系統。這種證據來自幾個方面:多樣的現代方言、韻書以及對外語的翻譯。

正如印歐語系的語言可以由現代印歐語言重構一樣,中古漢語也可以由方言重建。另外,中國古代的文學家花費了很大的精力來總結漢語的語音體系,這些資料仍然是現代語言學家工作的基礎。最後,漢語的語音可以從對外國語言的翻譯中了解到。

近代漢語

近代漢語是古代漢語與現代漢語之間以早期白話文獻為代表的漢語。

現代漢語

現代漢語是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范的漢語。

書面語和口語

書面語和口語的差別一直相當大。在「五四」時期白話文運動以前,書面語和口語的區別實際上是古今語的區別。以唐宋時代為例,當時人口裡說的是白話,筆下寫的是文言,即以先秦諸子和《左傳》《史記》等廣泛傳誦的名篇為範本的古文文體。這種情形往上大概可以推到兩漢時期。往下一直延續到20世紀初葉。孫中山1925年立的遺囑就還是用文言寫的。不過2000年來作為書面語的文言本身也在變化。仿古終歸難以亂真,後世人模仿古語不可能不受當時口語的影響。有人指出韓愈的文章里就有明顯的不合先秦語法的地方。清代桐城派古文家模仿先秦文和唐宋古文家的文章,結果當然更為駁雜。清末梁啟超用一種淺顯的文言文寫政論文章。由於通俗易懂,風行一時,為報章雜志所廣泛採用。目前台灣、香港以及海外中文報刊多數仍舊沿用這種文體。五四運動時期開展的文學革命提出了反對文言文、提倡白話文的主張。這場運動席捲全國,影響深遠。短短幾年之間,白話文學就站穩了腳跟。不過這種白話文學作品的語言並不是真正的口語,而是拿北方官話做底子,又受到明清白話小說相當大的影響,還帶著不同程度的方言成分以及不少新興詞彙和歐化句法的混合的文體。魯迅的作品可以作為這種文體的典型的代表。

以上說的是文學作品 。至於新聞報道、 政府文告、公文、商業合同、甚至私人信件,往往還是用的文言。這一方面是傳統習慣使然,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文言文有簡括的優點。這種情形,就全國范圍來說,一直延續到40年代末。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文言文才完全讓位給白話文。除了打電報和有意擬古以外,沒有人再寫文言了。

上文指出,現代書面漢語是包含許多不同層次的語言成分的混合體。無論從句法上或詞彙上看都是如此。拿句法來說,書面語句式除了跟口語相同的那一部分之外,有的是從文言來的,後來漸漸融化在書面語里,成為書面語句式的一部分。例如「進行、加以、予以、給予」是書面語用得十分頻繁的幾個動詞。這些動詞原來的意義已經虛化,主要的功能是放在雙音動詞前邊以適應句法和節奏上的要求。這種句法構造來源於文言。「進行」的前身是「行」(另行議處),「加以」的前身是「加」(嚴加管束),「予以」和「給予」的前身是「予」(不予追究)。在文言句法里,「行、加、予」前邊必須跟一個單音副詞配合,造成雙音節構造,後邊的動詞也必須是雙音節的。在現代書面語里,這幾個動詞都雙音節化了,後邊還是要求跟雙音節的動詞,語法上的制約是一脈相承的。

現代書面語開始形成的時候,曾經從舊白話小說的語言里繼承了一些句式。這個階段現在已經結束。我們能看到的只是一些遺跡。例如「在+處所詞」的構造可以放在動詞前頭(「在台上坐著」),也可以放在動詞後頭(「坐在台上」)。在北京話里,前置的「在」用「跟」、用[āi] 或是 [tǎi],後置的「在」用[·t?],都不用「在」。用「在」的說法是從舊白話小說里繼承下來的。

有些書面語句式是受外國語(英語、日語、俄語等)的直接或間接(通過翻譯作品)的影響產生的。在這方面可以舉一個影響全部書面語句式的重要語法現象作為例證。上文曾經提到,漢語里主語和謂語關系鬆散。句子的主語往往可以不說出來。有些句子甚至根本沒有主語。現代口語和古漢語都是如此。可是現代書面語要求句子在形式上都要有主語。如果沒有,就會感到結構不完整,邏輯上不周密。這顯然是受了印歐語的影響。

書面語在詞彙方面的特點是雙音詞的比重大。書面語雙音詞除了從文言里繼承下來的一部分以外,大都是19世紀末葉以來100多年間新出現的。其中一部分是從日文轉借過來的(如經濟、幹部等),另一部分是新造的。新創造的詞大都是利用原有的語素 (書面上就是漢字) 造成的復合詞。這種構詞方式是能產的,生命力很強。

漢語是精確的。記得在本人早年讀書的時候,語文課本上堂而皇之地寫著:「走拼音化道路是漢語的必然趨勢。」其中最主要的一條理由便是,英文可以打字,而漢語不能。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漢字的鍵盤輸入速度已遠遠超過英文,而且速度還在不斷快速提高。可英文輸入呢?卻似乎滯步不前了。

[編輯本段]漢語的發展

漢字的構詞法巧奪天工。詞頭前綴、詞尾後綴是英文常用的構詞法。

Saccharose(糖精)和Saccharomycetes(酵母菌)有相同的拉丁詞頭,但記住它們即便對英美人士也非易事,至少我測試過的幾個母語是英文的工科研究生是這樣。一維的串狀結構是導致其不醒目不明了的直接原因。試問讀書至研究生,連酵母菌與糖精都不知道,又該叫人作何感想呢?

用漢字組詞描述起來簡潔明了。即便是沒吃過糖精、沒用過酵母菌的沒受過教育的中國人,他也明白糖精可能是糖的「精煉部分」,比糖更甜(盡管這不確切);酵母菌是「一種能引起發酵的細菌」。但英文就不能如此簡單地組詞,即便組出來也恐怕令人難以接受:糖精=Sugessece="Sugar"+"Essence"(「糖」與「精」合起來),酵母菌=Yeabacteria="Yeast"+"Bacteria"(「發酵」與「細菌」合起來)。這豈不是太不像話了?

與拼音文字一維串狀前後綴構詞法不同,漢字是通過二維方式構字的。例如:

「人」在無門的四堵牆內便成了「囚」;

「木」在無門的四堵牆內要受「困」;

「露」--下「雨」天在大馬「路」上要暴「露」在雨水之下了;

「米」(與糧食有關)「唐」(表聲)=「糖」;

柴「禾」上長「草」=「菌」;

「木」「林」「森」——分別是tree、woods和forest的意思,但比較之下哪一種構詞法更好?答案一目瞭然。

在當今的英語社會,早期英文造字所遵循的拉丁詞根早字法也已逐漸被甩開了,類似以上造的Sugessece,Yeabacteria可一點都不是笑話,日常生活中天天都有。商店裡不同品牌的巧克力、糖果總會有不同的名字,有些名字在字典里找不到,它們會隨某個廠家的某種巧克力糖的產生而產生,消亡而消亡。當一個澳大利亞人讀到這個詞時,他不會意識到這是北美某個地區的很受歡迎的一種糖果,多半隻能和中國人一樣搖搖頭罷了。

信息科技時代偏愛漢字。不知您是否了解《模糊數學》、《模糊控制》或《神經網路》等新學科領域?如果接觸過,您便會理解人類的藝術、哲學、感覺看似不「精確」,但實為目前它們超越了當今人類的知識水平所能精確描述的范圍。隨著人類認識能力的提高,它們逐漸會被人類以全新的知識結構所精確地把握,以上所舉的新學科只是這一新知識結構序幕的小插曲。漢字集中體現了東方藝術哲學,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底蘊之所在。限於目前的科技水平,它的智慧我們尚不能完全認識,對它的發掘方興未艾。這種說法不是沒有根據的的,畢竟15年前也沒有人意識到傳統漢字出版業要被淘汰;10年前的人沒有料到漢字的輸入會比英文快,而且還會更快;5年前的人沒有想到傳統的報業媒體會被逐漸淘汰,《南方都市報》會與百年老報《大公報》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在互聯網上搶碼字新聞。誰又不敢斷言若干年之後漢字編程不可能或不如英文呢?

漢字是靈活的,但需要靈活的人使用;漢字是聰明的,但有賴於聰明人的開發;漢字是充滿智慧的,需要有智慧的人認識到她的價值。為漢語驕傲!更為堅信漢語時代即將到來的中國人的熱情與信心而歡呼!

Ⅱ 中文漢字是誰發明的

漢字從倉頡造字的古老傳說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發現,歷代中國學者一直專致力於揭開漢字起源之屬謎。關於漢字的起源,中國古代文獻上有種種說法,如「結繩」、「八卦」、「圖畫」、「書契」等,古書上還普遍記載有黃帝史官倉頡造字的傳說。現代學者認為,成系統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個人創造出來,倉頡如果確有其人,應該是文字整理者或頒布者。

Ⅲ 中文是誰創造的

簡體是誰創造的 近代的漢字簡化行為,始於太平天國。在太平天國控制的地區內,實行了簡體字政策,以一批簡化了的漢字,取代原來的漢字。這批簡化了的漢字,部份源於元朝以來,因受非漢族的蒙古人統治所影響,而錯寫、誤寫的字,部份則由太平天國新造出來。這些字並不依照漢字原來的六書系統,也不依從歷來的漢字字體演化。但筆劃比原來漢字減省。 到近代的1909年,陸費逵在《教育雜志》創刊號上發表論文《普通教育應當採用俗體字》。這是近代中國的發展和變遷里,首次公開提倡使用簡體字。 在五四時期,錢玄同積極宣揚中文字筆畫太多,過於繁復,在學術和教育界使用時諸多不便,開始了把漢字簡化及拼音化的研究,在1935年公布第一批簡體字。 簡體字的出現,使中國人減少了讀古文的能力,也減少與傳統文化的隔閡感。不過簡體字的大規 模推行是在解決後的掃盲運動中,畢竟簡體字比較容易被廣大民眾接受吧,有好有壞。 內容太多,你可以看下面的網址,祝你開心參考資料: http://www.leeboyoung.cn/bbs/simple/index.php?t1308.html

Ⅳ 誰創造中文字

倉頡未必系創造中文字既人,反而系整理文字既人文字系古人日積月累既生活經驗,積埋積埋再加上約定俗成咁慢慢發展出文字

Ⅳ 中文是誰創造的

漢字,」傳說」是黃帝時代的史官倉頡所創造的。他觀察萬物,依據物體的形狀造字版。不過雖說古書上有權記載,但這畢竟只是」傳說」而已。其實漢字是起源於先民」結繩記事」,是我們祖先共同努力的創作,倉頡可能只是」整理文字」的人。文字是因為使用上的需要而逐漸由少變多的,是約定俗成的。大家都知道秦始皇統一文字,所以在秦以前,文字的寫法也因為國家的不同而有不同。漢朝時候隸定,把圖畫式的小篆,改成一筆一畫的隸書,更方便傳抄使用,文字的形狀大約就定型了,當然還是有所改變與增加。

Ⅵ 漢語是誰發明的

漢語,人類主要語言種類之一。產生於中國中部,定型於漢朝,最初是漢民族的內通用語,後來容發展成為中華民族的共同語。20世紀中葉,藉助聯合國的形成,漢語進而發展為一種國際通用的語言。
和人類其他種類的語言一樣,漢語有古代和現代兩個形態,有口頭與書面兩個體系。
現代漢語與古代漢語都是漢語,時代上沒有截然的時間界限。
漢語在口頭上分方言與官腔,語音體系龐雜。隨方言流行的地域不同而各具情采,聲韻優美。漢語的官腔,一般隨中央政府駐地的變遷而更換。現代漢語的官腔叫「普通話」,以北方方言為基準音以北京語音為標准音。
漢語書面上以漢字為書寫符號。漢字源於象形符號,經歷了漫長的發展繁衍過程。漢字歷史悠久,目前尚不能斷定甲骨文就是最早的文字。漢字目前有繁體和簡體之分,繁簡古今總字數約87000,一般社會成員只要能夠認讀並書寫出3500個即可藉助漢文的語用習慣開展書面交際。〔真語文 08321提供〕

不是哪個人發明的

Ⅶ 中文簡體是誰創造的

簡體是誰創造的

近代的漢字簡化行為,始於太平天國。在太平天國控制的地區內,實行了簡體字政策,以一批簡化了的漢字,取代原來的漢字。這批簡化了的漢字,部份源於元朝以來,因受非漢族的蒙古人統治所影響,而錯寫、誤寫的字,部份則由太平天國新造出來。這些字並不依照漢字原來的六書系統,也不依從歷來的漢字字體演化。但筆劃比原來漢字減省。 到近代的1909年,陸費逵在《教育雜志》創刊號上發表論文《普通教育應當採用俗體字》。這是近代中國的發展和變遷里,首次公開提倡使用簡體字。 在五四時期,錢玄同積極宣揚中文字筆畫太多,過於繁復,在學術和教育界使用時諸多不便,開始了把漢字簡化及拼音化的研究,在1935年公布第一批簡體字。

簡體字的出現,使中國人減少了讀古文的能力,也減少與傳統文化的隔閡感。不過簡體字的大規 模推行是在解決後的掃盲運動中,畢竟簡體字比較容易被廣大民眾接受吧,有好有壞。

內容太多,你可以看下面的網址,祝你開心

Ⅷ 中文是誰發明的

漢字從倉頡造字的古老傳說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發現,歷代中國學者一直致力於揭開漢字起源之謎。關於漢字的起源,中國古代文獻上有種種說法,如「結繩」、「八卦」、「圖畫」、「書契」等,古書上還普遍記載有黃帝史官倉頡造字的傳說。現代學者認為,成系統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個人創造出來,倉頡如果確有其人,應該是文字整理者或頒布者。

Ⅸ 字~~就是我們的中文~~誰創造的好的 追加

漢 字 的 起 源 有 種 種 傳 說, 中 國 古 書 里 都 說 文 字 是 倉 頡 創 造 的。 說 倉 頡 看 見 一 名 天 神, 相 貌 奇 特, 面 孔 長 得 好 像 是 一 幅 繪 有 文 字 的 畫, 倉 頡 便 描 摹 他 的 形 象, 創 造 了 文 字。 有 的 古 書 說, 倉 頡 創 造 出 文 字 後, 由 於 泄 漏 了 天 機, 天 落 下 了 小 米, 鬼 神 夜 夜 啼 哭。 還 有 一
種 傳 說, 說 倉 頡 觀 察 了 鳥 獸 印 在 泥 土 上 的 腳 跡, 啟 發 了 他 發 明 文 字 的 靈 感。 這 種 種 傳 說 都 是 靠 不 住 的。 文 字 是 廣 大 勞 動 人 民 根 據 實 際 生 活 的 需 要, 經 過 長 期 的 社 會 實 踐 才 慢 慢 地 豐 富 和 發 展 起
來 的。
從 1954 年 秋 至 1957 年 夏, 中 國 考 古 工 作 者 多 次 發 掘 了 半 坡 遺 址(今 西 安 市 東 郊 半 坡 村 北), 發 現 了 早 在 6000 年 左 右 半 坡 人 在 長 期 的 生 活 和 生 產 實 踐 中, 創 造 了 具 有 文 字 性 質 的 劾 劃 符 號 和 繪 畫、 雕 塑、 裝 飾 品 等 藝 術 作 品。 半 坡 人 的 刻 劃 符 號 多 保 留 在 彩 陶 上, 這 可 以 看 作 是 原 始 的 中 國 文 字。 近 年 來, 中 國 在 山 東 莒 縣 陵 陽 河 大 汶 口 文 化 晚 期 的 一 處 遺 址 里 發 現 了 一 批 墓 葬 (距 今 已 有 4500 多 年), 出 土 了 大 量 的 文 物。 在 一 些 陶 尊 上 各 刻 有 一 個 圖 象 文 字, 共 發 現 了 10 多 個 單 字。 這 些 文 字 是 按 照 實 物 的 形 狀 描 繪 出 來 的, 所 以 稱 為 「象 形 字」。 字 體 的 結 構 與 甲 骨 文 上 的 象 形 字 十 分 相 似, 但 比 甲 骨 文 要 早 1000 多 年。 因 此, 「象 形 字」 是 中 國 最 早 的 文 字, 它 已 具 有 了 文 字 的 特 征。

參考:http://iask.sina.com.cn/search_engine/search_knowledge_engine.php?key=%BA%BA%D7%D6+%C6%F0%D4%B4&classid=0&title=%BA%BA%D7%D6+%C6%F0%D4%B4&gjss=0

Ⅹ 漢語誰發明的

倉頡,稱蒼頡,姓侯剛,號史皇氏,黃帝時史官,曾把流傳於先民中的文字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漢字創造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為中華民族的繁衍和昌盛作出了不朽的功績。但普遍認為漢字由倉頡一人創造只是傳說,不過他可能是漢字的整理者,被後人尊為「造字聖人」。

閱讀全文

與中文創造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會議記錄 瀏覽:94
版權貿易十一講 瀏覽:370
綜治辦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總結 瀏覽:903
知識產權局專業面試 瀏覽:75
馬鞍山市是哪個省的 瀏覽:447
馬鞍山市保安 瀏覽:253
股權轉讓樣本 瀏覽:716
工程管理保證書 瀏覽:198
社區矛盾糾紛排查匯報 瀏覽:352
新疆公共就業服務網登陸 瀏覽:316
侵權著作權案件審理指南上海 瀏覽:145
馬鞍山陸建雙 瀏覽: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