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機關槍是怎樣發明的
機關槍的復發明者海勒姆·斯·制馬克沁原是美國的電機工程師。
馬克沁曾使用步槍進行射擊,他的肩膀被槍的後坐力撞得青一塊,紫一塊,就在那時他產生了更好地利用這種能量的念頭。在倫敦的作坊他研製出一種槍,可以利用子彈射出後產生的反作用力退出空彈殼,裝上新的子彈叩擊撞針。
由於每發子彈都可以引發下一發子彈,射手只要扣動扳機,槍就能自動而連續地發射。他同時設計出一種能把帆布彈帶上的子彈推上膛的裝置,保證了彈葯的供應,每個帆布帶上可裝250發子彈。為解決機槍射擊冷卻問題,他另做了個水套,內盛七品脫液體,包在槍上,這樣世界上第一支真正的機關槍製成了,人們叫它馬克沁槍,重40磅,每分鍾發射600發子彈。
⑵ 加特林機槍是誰發明的
加特林機槍是一種手動型多管旋轉機關槍。加特林機槍是由美國人理查·喬登·加特林(Richard Jordan Gatling,其人名一譯格林,故此槍也被譯作格林機槍或譯作蓋特機槍/機炮) 在1860年設計而成的,是在世界范圍內大規模第一支實用化的機槍。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前後,加特林機槍輸入中國,當時稱其為"格林炮"或"格林快炮"。50年代以後加特林原理首先被美國經重新改良後應用在槍械及小口徑航炮和防空炮上,使用該續射速普遍可以達到每分鍾每管1000發以上。
加特林本來是一個醫生,一生反倒致力於工程學。1861年美國內戰(南北戰爭)打響,加特林在醫院看到後送的死傷官兵真是太多了,除了戰場上的死傷外,很多士兵還死於疾病和營養不良。加特林認為要是能減少士兵的數量就能拯救數以千計的生命。加特林希望能發明一種槍,依靠兇猛的火力,一支槍能頂很多支步槍,讓一個士兵擁有很多士兵的戰鬥力(他的目標是一個士兵頂上一個連),從而減少戰場上士兵的人數,以達到減少戰爭傷亡的目的。[2]
1861年夏天,加特林開始設計構思轉管機槍,當年年底不僅設計出每發子彈的連貫射擊,還包括了兩點轉管機槍所共有的設計特點聲明:一個提供鎖膛的內有擊針的圓柱旋轉體,與槍管一起旋轉;每根槍管都有獨立的擊針。這使得以後所有與加特林機槍相似的設計都不能再獲得專利。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館藏加特林機槍(2張)
1862型加特林轉管機槍有兩種不同結構。第一種使用的是獨立的鋼制彈膛(彈膛與槍管分離),它的尾部封閉並裝有撞擊火帽。射手通過搖動曲柄帶動沿圓周均勻排列的槍管旋轉,裝滿彈葯的彈膛從供彈料斗中進入到每根槍管後面的閉鎖槽中。當槍管轉到某個特定位置時,擊針將彈葯擊發。而槍管轉動到另一位置時,射擊後的彈膛退出機槍。彈膛可以重復使用,槍管旋轉一周可完成6發彈葯的裝填、擊發和退彈,每分鍾達到了200發的射速,但是存在火葯燃氣泄露等缺點,這主要是因為當是流行使用最多的是紙殼槍彈,而金屬彈殼尚未普及[3] 。為解決這一難題,加特林使用了當時開發的獨立金屬彈殼彈葯。這種彈葯結構被後來所有機槍的設計者沿用。另一種結構使用的是0.58英寸口徑的銅質彈殼邊緣發火式彈葯。在克服如何使獨立的彈膛與槍膛同軸這一難題上,加特林使用了錐形槍膛,槍膛後部直徑更大,使得彈丸進入槍管更加容易。於是在19世紀末期,它成為了歐洲各國控制並擴張殖民地的重要武器;經過改進後的加特林機槍射速最高曾達到每分鍾1200發,這在1882年是個驚人的數字。但它也存在一個問題:它的最大弱點是射手在戰場上由於敵軍沖鋒過程中與自己的距離不斷拉近導致情緒激動並殺紅了眼不能控制自己,會發瘋似得把手柄轉動的越來越快,造成機槍過熱卡殼或炸膛。
⑶ 機槍是怎麼被發明出來的
機槍已經成為地面部隊的重要武器。可是,該槍的發明,既不是出自於軍械專家,更非出自有經驗的戰斗人員,而是出自於一名電氣工程師之手。這個人叫馬克沁,是美國人。馬克沁出身於窮苦人家,為了擺脫窮苦命運,他從小養成了好學和勤於思考的習慣,見到什麼問題,都要想個明白。遇到什麼困難,他總想找出解決的辦法。靠著這種刻苦學習和善於思考的精神,馬克沁成了小有名氣的電氣發明家,並在紐約開了一家照明設備安裝廠。他既是廠長,又是工程師。為了尋找電器照明設備的市場,有一年,馬克沁到歐洲進行考察。在歐洲考察期間,他參觀了一家兵工廠,在這里,對武器一竅不通的馬克沁,看到了一種奇怪的武器,即多管槍。這種槍有10根槍管,每根槍管中裝一粒子彈,需要4名士兵發射。在搬運時,需要10多個人抬。沒有槍械知識的馬克沁,看了一會兒,覺得這種設計方式很好笑,他就對工廠的一個負責人說:「用一根槍管連續發射和用10根槍管相繼發射,究竟哪一種方式更合理?」
「當然是用一根槍管連續發射更合理。」廠方的負責人很乾脆地回答。
「那麼,為什麼不用一根槍管,而用10根槍管呢?」馬克沁不解地問。
「原因很簡單,正是由於沒有人能夠解決用一根槍管連續發射的難題,才想出了用10根槍管相繼發射的辦法。」兵工廠的人回答說。
解決這個問題有那麼難嗎?」馬克沁問。
「也許在你看來不是難題,可是,我們卻一直解決不了。」廠方人員客氣地回答說。
喜歡向難題挑戰的馬克沁,決心攻下這個難題。從歐洲回到美國後,他暫停了自己的電氣安裝業務,集中精力解決單管連發問題。對槍械缺乏起碼知識的馬克沁,找來了各種各樣的步槍,一件件解剖、分析、思考。他找到了火槍不能連續射擊的關鍵,這就是槍膛靠什麼開鎖、槍拴靠什麼拉開的問題。
有一天,馬克沁扛著一支老式步槍來到郊外,他想體驗一下打槍的滋味。找到一處有土坡阻擋的地方,馬克沁就趴在地上,右肩抵著槍托,左手端著槍身,眯起左眼,瞄了一陣之後,他用右手勾動了板機。「砰」的一聲,子彈飛出,馬克沁的耳朵被震的嗡嗡響,他的右肩也隱隱作疼。耳朵響是子彈出膛時產生的強烈雜訊所致,而肩疼是什麼原因產生的呢?馬克沁不明白,他又打了第二槍、第三槍、第四槍。每一次槍響時,槍托都強有力地作用於他的右肩上。這是什麼力量?馬克沁趴在地上思索。想著想著,他豁然開朗,原來子彈殼中的火葯,在燃燒時會產生多個方向的力。由於彈殼和槍管的限制,只有兩個方向的力產生了作用,一個方向是彈頭所指的方向,另一個方向就是與彈頭相反的方向。前一個力使彈丸飛出槍膛,後一個力使槍體向後運動。這後一個力就是後坐力。
後坐力能不能利用?馬克沁給自己提出了這樣的問題。經過思索,他認為完全可以利用,比如,用它拉動槍拴、打開槍膛、退出彈殼等。經過一年多的研究,馬克沁終於利用後坐力,製造出第一支連發的自動槍。馬克沁為自己的發明而高興,他帶著自己的發明,找到美國軍方負責裝備采購的人員,向他們介紹自己發明的自動槍。而美國的裝備定購人員,知道馬克沁是個著名的電氣發明家,也知道他既沒有當過兵,又缺乏軍械知識,所以,對他的發明不僅置之不理,還稱他是騙子。馬克沁很失望,也很生氣,他耗盡家財,耽誤了生意,結果,搞出來的東西卻得不到承認。一氣之下,他來到英國。
英國人起初也不相信馬克沁的發明,無奈,他只好向親戚朋友借了一點錢,在倫敦郊外買了一塊地皮,建了一個簡陋的小工廠,開始試制他的自動槍。1884年5月,馬克沁終於製成了全自動槍,他在倫敦郊外的射擊場進行了實驗,實驗結果使參觀的政客、貴族都嘖嘖稱奇。一名叫做維克斯的英國軍火商看中了馬克沁的發明,決定與他合作,聯合生產這種自動槍支,並命名該種自動槍為「機關槍」。不久,德國人、俄國人、法國人等都到英國購買這種槍支,就連美國人聽到英國人生產了自動槍之後,也遠涉重洋,前來購買樣品,准備仿造。
雖然是英國人最先生產了馬克沁機槍,但是,首先讓世人見到它的真正威力的卻是德國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索姆河戰役中,德國人讓英法聯軍償到了馬克沁機槍的厲害。1916年7月,英法聯軍與德軍在法國的索姆河展開了一場大規模會戰。聯軍人數多於德軍,而且,他們還有騎兵突擊和側應。戰鬥打響後,聯軍很快突入德軍陣地,德軍並沒有立刻還擊。聯軍指揮官自以為取得戰場主動,就盲目下令投入十幾個團的步兵和騎兵向德軍陣地猛攻。當聯軍距離德軍前沿陣地僅有數十米之後,德軍密集排列的馬克沁機槍突然撤掉偽裝,同時開火了。密集的子彈雨點般向聯軍泄來。聯軍成排成排地倒在前沿陣地上。第一個波次的進攻被打退後,英法聯軍的指揮官不服氣,又組織了第二、第三次沖鋒,結果,索姆河會戰變成了屠宰場,手握馬克沁機槍的德軍成了屠夫,而英法聯軍則成了被屠宰的對象。在一天之內,聯軍傷亡超過5萬人,5個野戰師被葬送了。索姆河一戰,使馬克沁機槍出了名。從此,他成為步兵中最有威力的輕武器。也成為各國軍隊爭相購買和仿造的兵器。
⑷ 重機槍是怎麼發明出來的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1916年7月,英法聯軍發動了後來在戰爭史上極為著名的索姆河戰役。它的著名,不僅僅由於其血腥——雙方激戰4個月,共死傷130萬人,還由於該戰役使用了兩種對20世紀的戰爭影響極大的新式武器。其中一種的亮相是在戰役發動的第一天。
7月1日,10萬名精銳的英軍躍出塹壕,高聲吶喊著越過彈坑累累的開闊地帶,向德軍撲去。但是,令人奇怪的是德軍陣地竟一片寂靜。可這令人產生不祥之感的寂靜並未持續多久,突然,「噠噠噠」,清脆的槍聲炒豆般地響了起來,一時間,就像有無數的人同時點燃了中國人過去時放的鞭炮,幾乎要將戰場上每個人的鼓膜震破。
啊,太悲慘了,英軍士兵一排排倒了下去,進攻被徹底瓦解了。事後統計,在這一天之中,英軍傷亡官兵竟達57000餘人。
機槍是一種帶有槍架或槍座,能實施連續擊發射擊的自動槍械。它與步槍、手槍不同,它一出世就是自動武器,可以說是一切自動槍械的鼻祖。
步槍在戰場上出現以後,人們為了加強射擊火力,曾想過各種辦法,其中之一是採用增加槍管的辦法。有人將好幾支槍管排起來裝在一起,叫做排槍,但使用起來頗不方便。
拿美國人加特林發明的加特林排槍來說吧,它有10根槍管,利用手柄和鼓輪使槍管轉動,鼓輪轉動時,傳動機構完成打開槍機、裝彈、閉鎖和擊發動作,緊張操作時,一分鍾可發射數百發子彈,有較大的威辦。但是,雖說日本人在日俄戰爭中曾用這種排槍給俄國人以重大殺傷,可它既大又笨,需要配備4名射手用手拚命搖動才能射擊,這當然要影響到它的使用。不過,加特林排槍日後也給馬克沁發明理機槍以很多啟發。
在兵器發展史上有一個有趣現象:許多重大的發明或突破,往往不是由武器專家,而是由一些「外行」來完成和實現的。重機槍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海勒姆·馬克沁出生於美國一個貧困的家庭,14歲就輟學進廠當了學徒,但他勤奮好學,一邊做工掙錢,一邊堅持自學,後來成為電氣機械發明家。馬克沁是在無意中加入到武器發明者行列之中的。在一次去歐洲考察的時候,馬克沁看到軍人在操作多管排槍,這種武器的威力給他留下很深的印象,但這種武器的笨重和操作不便也給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能不能用一支槍管連續發射子彈來獲得密集火力呢?」馬克沁認為,用人工操作的多管排槍來實現連續射擊不是一個理想的選擇,理想的是用一支槍管來連續發射子彈。
為什麼不試一試呢?電機工程師馬克沁是個喜歡給自己出難題的人,他決心在武器這個陌生的領域里試試自己的身手。
可是,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項工作的關鍵是要找到一種新的動力,以便迅速把槍膛里的彈殼退出,又不斷壓上新的子彈。一天,馬克沁在用步槍射擊後,發現自己抵槍托的肩膀被撞得青一塊、紫一塊。這原本是人們熟視無睹的現象,卻引起了他的注意。他想,能產生這么大後坐力的火葯氣體為什麼不能加以利用呢?
於是,馬克沁循著這個目標摸索起來。這個對武器結構陌生的門外漢盡管工作條件差,沒有人指導,又缺少專門設備,但他埋頭苦幹,克服了許多困難。經過兩年的反復試驗後,他終於在1883年製造出了一支單管槍,這支槍以子彈發射時的火葯燃氣為動力,可以自動連續進行子彈的裝填和發射。這支槍除了槍管是購置的以外,其餘零件全是自製的。這支後來被人稱為馬克沁重機槍的槍,就是世界上第一支自動槍。
馬克沁原想將他的重機槍給美國軍隊使用,可是他們並不相信這位同胞——「這位仁兄完全是武器原門外漢,怎麼可能有成功的發明呢?」不得已,馬克沁只能去歐洲尋找知音。
1887年,馬克沁帶上他的重機槍到俄國彼得堡進行表演。開始時人們並不在意,可射手扣動扳機後,槍口就「噠噠噠」地冒出火舌,子彈帶像流水似的進入槍膛,半分鍾時間竟發射了300發子彈,把靶子打得像個馬蜂窩。這一來,觀摩的人個個驚得目瞪口呆,簡直不相信親眼看到的這一切竟是真的,待槍聲停息後許久,才突然爆發出熱烈的掌聲。
馬克沁重機槍在1899~1902年的英布戰爭中初露鋒芒,但大顯身手卻是在前述索姆河戰役中,這時人們才真正認識到了它的價值。以後,機槍很快地普及和發展起來了。
⑸ 機槍是哪個國家發明
機槍是帶有槍架或槍座,能實現連發射擊的自動槍械.
機槍帶有兩腳架、槍架或槍座,能實施連發射擊的自動槍械。機槍以殺傷有生目標為主,也可以射擊地面、水面或空中的薄壁裝甲目標,或壓制敵火力點。通常分為輕機槍、重機槍、通用機槍和大口徑機槍 。根據裝備對象,又分為野戰機槍(含高射機槍)、車載機槍(含坦克機槍)、航空機槍和艦用機槍。輕機槍裝有兩腳架,重量較輕,攜行方便。戰斗射速一般為80~150發/分,有效射程500~800米。重機槍裝有穩固的槍架,射擊精度較好,能長時間連續射擊,戰斗射速為200~300發/分,有效射程平射為800~1000米,高射為500米。通用機槍,亦稱兩用機槍,以兩腳架支撐可當輕機槍用,裝在槍架上可當重機槍用。大口徑機槍,口徑一般在12毫米以上,可高射2000米內的空中目標 、地面薄壁裝甲目標和火力點。
加特林多管式機關槍──多管式機槍起源於15世紀、16世紀的多管式機槍以及後來的的多管炮。美國著名機械師理查德·傑丹·加特林於1862年發明了手搖式多管重機槍。加特林把6至10根槍管並列安裝在一個旋轉的圓筒上,手柄每轉動一圈,各槍管依次完成裝彈、射擊、退殼等動能。一個熟練的射手,每分鍾可發射約400發子彈。加特林機槍是世界上第一支成功的多管式機關槍,雖然它後來被其它的新型機槍所取代,但它的結構原理至被作戰飛機和軍艦上的多管速射炮所應用並保留著 「加特林機關槍(炮)」的名字。
馬克沁重機槍──美國工程師海勒姆·斯蒂文斯·馬克沁出身貧寒,通過勤奮自學而成為知名的發明家。1882年,馬克沁赴英國考察時,發現士兵射擊時常因老式步槍的後坐力,肩膀被撞得青一塊紫一塊。這說明槍的後坐具有相當的能量,這種能量來自於槍彈發射時產生的火葯氣體。馬克沁正是從人們習以為常、熟視無睹的後坐現象中,為武器的自動連續射擊找到了理想的動力。馬克沁首先在一支老式的溫切斯特步槍上進行改裝試驗,利用射擊時子彈噴發的火葯氣體使槍完成開鎖、退殼、送彈、重新閉鎖等一系列動作,實現了單管槍的自動連續射擊,並減輕了槍的後坐力。馬克沁在1883年首先成功地研製出世界上第一支自動步槍。後來,他根據從步槍上得來的經驗,進一步發展和完善了他的槍管短後坐自動射擊原理。他還改變了傳統的供彈方式,製作了一條長達6米的帆布彈鏈。為機槍連續供彈。為給因連續高速射擊而發熱的槍管降溫冷卻,馬克沁還採用水冷方式。馬克沁在1884年製造 出世界上第一支能夠自動連續射擊的機槍,射速達每分鍾600發以上。
馬克沁重機槍首次實戰應用是在1893─1894年南中非洲羅得西亞英國軍隊與當地麥塔比利──蘇魯士人的戰爭中,在一次戰斗中,一支50餘人的英國部隊僅憑4挺馬克沁重機槍打退了5000多麥塔比利人的幾十次沖鋒,打死了3000多人。
馬克沁重機槍獲得成功後,許多國家紛紛進行仿製,一些發明家和設計師針對馬克沁重機槍的原理和結構進行改進和發展。1892年,美國著名械設計家勃朗寧和奧在利陸軍尉馮·奧德科萊克幾乎同時發明了最早利用火葯燃氣能量的導氣式自動原理的機槍,這種自動原理為今天的大多數機槍年採用。美國槍械設計師B·B·霍奇基斯所設計的1814型機槍是最早的氣冷式機槍,這種機槍取消了水冷式機槍上笨重的注水套筒,使機槍較為輕便。
輕機槍──最早的機槍都很笨重,僅適用於陣地戰和防禦作戰,在運動作戰和進攻時使用不方便。各國軍隊迫切需要一種能夠緊隨步兵實施行進間火力支援的輕便機槍。
丹麥炮兵上尉烏·歐·赫·麥德森,在馬克沁發明重機槍後不久,即開始研製輕機槍。在18世紀90年代,麥德森設計製造了一挺可以使用普通步槍子彈的機槍,定名為麥德林輕機槍。該機槍裝有兩腳架,可抵肩射擊,全重不到10公用。麥德林機槍性能十分可靠,口徑和結構多變可適應不同用戶要求,因此是當時軍火市場上的熱門貨。
在1901年,義大利的吉庇比·佩利諾也曾研製出一種性能非常出色的輕機槍,在世界上處於領先地位。義大利當局決定對其嚴加保密,為了不走漏風聲,竟下令不準生產佩利諾機槍,卻從國外訂購大批性能劣於佩利諾機槍的重機槍裝備義大利軍隊。直到1916年,義大利軍隊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吃到了缺少輕機槍的苦頭之後,才匆忙將佩利諾機槍投入生產裝備軍隊。
輕重兩用機槍─輕重兩用機槍又稱通用機槍,它既可以成為輕機槍,因便靈活,緊隨步兵實施行進間火力支援;又可以成為重機槍,發揮射程遠,連續射擊時間長的威力。
德國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敗國。在這次大戰中,水冷式重機槍顯示了很大威力。所以在1919年美、英、法等戰勝國強加給德國的凡爾塞和約中,明文禁止德國對任何水冷式重機槍的研製。希特勒建立德國納粹政權的初期,既要重整軍備,發展新武器,又要掩人耳目,避免列強的制裁。所以德國在發展輕機槍的幌子下,研製了一種新型的機槍。這種槍改水冷為空氣冷卻,槍管裝卸非常簡便,用更換槍管的辦法解決因連續射擊而發生的槍管過熱問題,供彈方式既可用彈鏈,又可用彈鼓,既可配兩腳架,又可裝三腳架。這種MG─34式機槍裝在兩腳架上,配上彈鼓,就是輕機槍(重12公斤);裝在三腳架上,配上彈鏈,就是重機槍;若在高射槍架上,又可作高射機槍用。並還能安裝在坦克和裝甲車上。這是世界上第一種輕重兩用機槍。它後來改進發展為MG─43輕重兩用機槍。
帶有兩腳架、槍架或槍座,能實施連發射擊的自動槍械。機槍以殺傷有生目標為主,也可以射擊地面、水面或空中的薄壁裝甲目標,或壓制敵火力點。通常分為輕機槍、重機槍、通用機槍和大口徑機槍 。根據裝備對象,又分為野戰機槍(含高射機槍)、車載機槍(含坦克機槍)、航空機槍和艦用機槍。輕機槍裝有兩腳架,重量較輕,攜行方便。戰斗射速一般為80~150發/分,有效射程500~800米。重機槍裝有穩固的槍架,射擊精度較好,能長時間連續射擊,戰斗射速為200~300發/分,有效射程平射為800~1000米,高射為500米。通用機槍,亦稱兩用機槍,以兩腳架支撐可當輕機槍用,裝在槍架上可當重機槍用。大口徑機槍,口徑一般在12毫米以上,可高射2000米內的空中目標 、地面薄壁裝甲目標和火力點。
MG─34式機槍於1934年研製成功,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顯示了它的優越性,使得其它國家紛紛效仿,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研製出了多種兩用機槍。如今,輕重兩用機槍已經是基本取代了重機槍的地位。
⑹ 機關槍是怎麼發明的
機關槍抄的發明者海勒姆·斯·馬襲克沁原是美國的電機工程師。
馬克沁曾使用步槍進行射擊,他的肩膀被槍的後坐力撞得青一塊,紫一塊,就在那時他產生了更好地利用這種能量的念頭。在倫敦的作坊他研製出一種槍,可以利用子彈射出後產生的反作用力退出空彈殼,裝上新的子彈叩擊撞針。
由於每發子彈都可以引發下一發子彈,射手只要扣動扳機,槍就能自動而連續地發射。他同時設計出一種能把帆布彈帶上的子彈推上膛的裝置,保證了彈葯的供應,每個帆布帶上可裝250發子彈。為解決機槍射擊冷卻問題,他另做了個水套,內盛七品脫液體,包在槍上,這樣世界上第一支真正的機關槍製成了,人們叫它馬克沁槍,重40磅,每分鍾發射600發子彈。
⑺ 機關槍是誰發明的
機關來槍簡稱機槍,是裝有自槍架、能自動連續發射的槍,分輕、重、高射等幾種。機關槍源於英國,由英國人海勒姆·馬克沁發明。馬克沁出生在美國,他40歲時到了倫敦。那時歐洲各國造出的步槍都很笨重,於是他想:能不能把火葯氣體的力量利用起來,造出一種自動射擊的槍呢?
馬克沁和他發明的機槍
從此,馬克沁就開始研究自動武器。他首先改變了供彈方式,造出一條長的彈帶,可是,最關鍵的是怎樣使槍自動地完成發射、抽殼、拋殼和供彈,馬克沁反復琢磨著,終於攻克難關。1884年,機關槍試驗成功,消息很快傳遍歐洲。此後,馬克沁不斷改進機關槍的性能,並且到各國進行實驗和表演。不久,英、美等國相繼裝備了機關槍。
⑻ 機關槍是誰發明的
世界上第一種現代意義的機關槍由英籍美國人馬克沁(Hiram Stevens Maxim)於1883年研發。
機槍是回一種帶有槍架或槍答座,能實現連發射擊的自動槍械。世界第一挺機槍是個叫伐商的比利時工程師(曾是拿破倫手下的上尉)於1851年設計的。該槍曾在1870、1871年的普法戰爭中用過。而普遍觀點認為,現代機槍的鼻祖是加特林多管式機槍。1862年,由美國人理查德·傑丹·加特林發明,這種槍有幾個槍筒,可以輪轉。1883年,美國人海爾曼·S·馬克沁進行革新,機槍變為單槍筒,利用後坐力,使上膛、射擊和退彈能同時完成,槍身用槍筒上的水套降溫,每分鍾可射擊650次,名為馬克沁機槍。
⑼ 機關槍是什麼時候發明,誰發明的
世界上第一支以火葯燃氣為能源的機槍,是英籍美國人H.S.馬克沁發明的,1883年他試驗成功了槍管短後坐自動原理,1884年應用這種原理的機槍取得了專利。這是槍械發展史上的一項重大技術突破。這種機槍的理論射速約為600發/分,槍身重量27.2千克,後人稱為馬克沁重機槍。它在英國對南非的殖民戰爭(1893~1894)中被首次使用。此後,其他國家也相繼研製成了各種重機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索姆河會戰中,1916年7月1日英軍向德軍發起進攻,德軍用馬克沁重機槍等武器,向密集隊形的英軍進行了猛烈持續的射擊,使英軍一天之中傷亡近6萬人。這個戰例足以說明重機槍的密集火力對集團有生目標的殺傷作用。為了使機槍能緊密伴隨步兵作戰,1902年丹麥人W.O.H.麥德森設計了一種有兩腳架帶槍托可抵肩發射的機槍,全槍重量9.98千克,稱為輕機槍。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軍用飛機和坦克問世,要求步兵有相應的防空和反裝甲的能力,為了提高機槍威力,出現了大口徑機槍。1918年德軍首先裝備了大口徑機槍,隨後法國、英國、美國也陸續裝備了大口徑機槍。軍用飛機和坦克也裝備了航空機槍和坦克機槍。軍艦則在機槍剛出現時就裝備了艦用機槍。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國設計了MG34通用機槍,槍身帶兩腳架全重12千克,1934年裝備部隊,配備彈鼓和兩腳架可作輕機槍用,配備彈鏈和三腳架可作重機槍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許多國家研製的新型通用機槍相繼出現,如美國的M60機槍,蘇聯的ПΚΜ/ПΚΜС機槍,中國的67-2式機槍等。
望採納!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