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dna基因識別技術是誰發明的
人體細胞有總數約為30億個鹼基對的DNA,每個人的DNA都不完全相同,因此通過分子生物學方法顯示的DNA圖譜也因人而異,由此可以識別不同的人。在1984年,英國遺傳學家A·J·傑弗里斯發明了DNA鑒定技術,可以通過檢查血跡、毛發、唾液等判明身分,這是由於人體各部位的細胞都有相同的DNA。
⑵ DNA鑒定技術的出現年代
法醫鑒識
法醫可利用犯罪現場遺留的血液、精液、皮膚、唾液或毛發中的DNA,來辨識可能的加害人。此過程稱為遺傳指紋分析或DNA特徵測定,此分析方法比較不同人類個體中許多的重復DNA片段的長度,這些DNA片段包括短串聯重復序列與小衛星序列等,一般來說是最為可靠的罪犯辨識技術[131]。不過如果犯罪現場遭受多人的DNA污染,那麼將會變得較為復雜難解[132]。首先於1984年發展DNA特徵測定的人是一名英國遺傳學家阿萊克·傑弗里斯[133]。到了1988年,英國的謀殺案嫌犯科林·皮奇福克,成為第一位因DNA特徵測定證據而遭定罪者[134]。利用特定類型犯罪者的DNA樣本,可建立出資料庫,幫助調查者解決一些只從現場採集到DNA樣本的舊案件。此外,DNA特徵測定也可用來辨識重大災害中的罹難者
PCR這項技術是由凱利·穆利斯(Kary Mullis)發明,並因此在七年之後,1993年10月,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該項殊榮。穆利斯的想法是,利用一種人工方法,和反復相同程序的方法,並利用一種特殊的酶——即DNA聚合酶來擴增特定的DNA片段。
DNA聚合酶天然存在於生物體內,在細胞分裂前進行DNA的復制。當DNA開始復制時,解旋酶將雙股的DNA分開成兩個單股。DNA聚合酶便結合在兩DNA單股鏈上,生成互補鏈。在穆利斯最初的PCR反應中,將DNA聚合酶用於體外試驗。雙鏈DNA被加熱到96℃,使得雙鏈分離成為兩條單鏈。但是在這個溫度下,DNA聚合酶被破壞,因此在每個循環的加熱步驟後必須補充新的聚合酶。穆利斯的原始PCR反應效率極低,需要大量時間和DNA聚合酶,並且在整個PCR反應中都需要人來照看。
PCR的應用
基因圖譜建立
親子鑒定
偵測遺傳疾病
克隆基因
基因突變研究
DNA遺傳演化
基因表現比較
⑶ DNA是誰先發明出來的
轉基因技術的成熟經歷了一定的過程,中間有很多人、很多實驗都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是前人不懈努力的結果。
簡單說一下吧
轉基因動物最早的典型例子就是1982年由美國華盛頓大學Palmiter等報告的「超級小鼠」。(一般認為這是產生轉基因小鼠的技術體系成熟的標志)
但在這之前,1974年,Jaenisch等用顯微注射的方法將SV40的DNA導入到小鼠的胚囊中,在自帶小鼠的肝、腎組織中檢測到了SV40的DNA,這證明將外源基因導入胚胎細胞中並實現整合是可能的。1980年,Gordon等採用受精卵原核顯微注射法,首次成功地將皰疹病毒和SV40的DNA片段導入小鼠基因組,當時Gordon和Ruddle稱這種轉化小鼠為「轉基因小鼠」。
轉基因植物,1983年採用農桿菌介導方法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例轉基因植物——轉基因煙草。
⑷ DNA一詞的發明者是誰
1909年,丹麥植物學家和遺傳學家約翰遜首次提出「基因」這一名詞。
⑸ DNA最早什麼時候用於鑒定
DNA是高分子聚合物,DNA溶液為高分子溶液,具有很高的粘度,可被甲基綠染成綠色。DNA對紫外線(260nm)有吸收作用,利用這一特性,可以對DNA進行含量測定。當核酸變性時,吸光度升高,稱為增色效應;當變性核酸重新復性時,吸光度又會恢復到原來的水平。較高溫度、有機溶劑、酸鹼試劑、尿素、醯胺等都可以引起DNA分子變性,即DNA雙鏈鹼基間的氫鍵斷裂,雙螺旋結構解開—也稱為DNA的解螺旋.
1944年,Oswald Avery 利用致病肺炎球菌中提取的DNA使另一種非致病性的肺炎球菌的遺傳性狀發生改變而成為致病菌,才證實了DNA是遺傳的物質基礎.
最早的應用工作是甄別身份
遺傳學從本世紀之初即成為生物學領域最活躍的熱門學科,發展非常迅速,學派紛呈,新發現層出不窮。DNA的發現更是吸引了眾多生物學家投入研究。DNA是如何遺傳的,其分子結構是破譯遺傳密碼的關鍵。列文結構模型子後的40年間,生物學家們提出了五花八門的結構模型,但都不成功。直到1953年才由沃森和克里克給它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1950年夏天,美國人沃森獲得了博士學位。此時的生物學界正在進行一種叫雙結構螺旋研究競賽。結晶學研究的權威富蘭克林已成功推出DNA分子有多股鏈,呈螺旋狀。對DNA一無所知的沃森,在丹麥皇家學會聽完勞倫斯.布拉格關於DNA的演講後,決定研究DNA的三維模型結構。真有些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氣魄。當時他的同學斯騰特認為他瘋了。
沃森進入英國劍橋大學卡文迪許實驗室後,認識了英國學者可里克,他們很快發現彼此都對DNA的分子結構極感興趣,便決定合作研究。他們提出:生命分子的三維結構是由線性密碼中所蘊含的信息所決定。然而,他們的研究招來實驗室方面的非議:DNA的X射線衍射圖提供者威爾金斯對他們的研究也不熱心。幾起幾落的遭遇,使克里克心灰意冷。而沃森沒有動搖,他堅信DNA是所有分子中最重要的王牌,是萬木子本,是打開生命之門的鑰匙。他和克里克一起,採用物理,化學的科學原理與方法,來揭示DNA結構的奧妙。最後,他們提出的DNA雙螺旋模型認為,必須由兩股核苷酸鹼基的任意排列順序,來決定高度有序的DNA三維結構。這是一個成功的模型,它由兩條右旋但反向的鏈繞同一個軸盤旋而成,活像一個螺旋形的梯子,生命的遺傳密碼就刻在梯子的橫檔上。這個模型就是我們今天在掛圖上和生物實驗室看到的那個樣子。
⑹ 親子鑒定是誰發明出啦來的
親子鑒定的原理來自孟德爾遺傳定律。 而你想問的應該是用遺傳標記做親子鑒定,但是這個也經過長期的發展,從最初的HLA多態性到rflp到現在STR作為遺傳標記,所以你要說清楚。
⑺ DNA是誰發明的
最早分離出DNA的弗雷德里希·米歇爾是一名瑞士醫生,他在1869年,從廢棄綳帶里所殘留的膿液中,發現一些只有顯微鏡可觀察的物質。由於這些物質位於細胞核中,因此米歇爾稱之為「核素」(nuclein)。到了1919年,菲巴斯·利文進一步辨識出組成DNA的鹼基、糖類以及磷酸核苷酸單元[3],他認為DNA可能是許多核苷酸經由磷酸基團的聯結,而串聯在一起。不過他所提出概念中,DNA長鏈較短,且其中的鹼基是以固定順序重復排列。1937年,威廉·阿斯特伯里完成了第一張X光繞射圖,闡明了DNA結構的規律性。
⑻ 親子鑒定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最早在三國時期就有了,以前是滴血認親,滴骨認親。後面孟德爾提出遺傳學說後,就慢慢開始使用DNA親子鑒定了。
⑼ 發明親子鑒定的人是誰
滴骨驗親 滴骨驗親法就是將生者的血液滴在死人的骨骸上,若血液能滲透入骨則斷定生者與死者有血源關系,否則就沒有。三國時期的吳國人謝承所撰的《會稽先賢傳》就記載有以弟血滴兄骨骸之上認領長兄屍骨的事例;(《南史·豫章王綜傳》也記載有以子之血滴於父骨之上驗親的事例;至宋代,著名法醫學家宋慈將滴骨驗親法收入《洗冤集錄》中。據從現代的觀點來看,這種方法並不科學,但開創了用血型鑒別血源關系的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