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社會新風尚是什麼意思
社會的新的風格和時尚,包括人們的道德標准、服裝搭配、思想品質等
Ⅱ 有沒有關於"社會新風尚"的資料
一、尊老
薌城素有憐老尊老之舉,民間家庭中小輩辦事都要事先徵求長輩意見;小輩有事外出,先告知長輩,回家後主動面見長輩;長輩身體疾苦病痛,小輩則送葯端湯、精心護理,使老人「生有所養,老有所終」。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人民政府關心人民疾苦,尤其是孤寡老人。1956年農業合作後,對鰥寡孤殘者實行「五保」(保吃、保住、保穿、保醫、保葬)政策。各鄉鎮街道對其轄區內的孤寡老人包干到戶, 帶領發動群眾互助互濟、街鄰相幫。60年代開展「學雷鋒、樹新風」的活動,群眾中照顧孤寡老人的好人好事層出不窮。1988年,全區開展「九九」敬老月活動,先後成立老年體育協會和老年大學,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敬老、尊老、愛老、養老的社會新風尚得以發揚光大。1995年9月,對年滿70歲以上的老人,乘坐公共汽車實行半價。
二、敬師
封建社會里,平民百姓入仕出人頭地的主要途徑是讀書登第。 南宋,朱熹任漳州知州,倡儒學,史稱為「朱子過化」。後來書院附設朱子祠成為一俗。元、明、清三朝,鄉里設有社學。每逢歲前,將諸生姓名列出敬請有學識可為師表的人過目,若許可,則在歲後擇日,備禮於學,學生迎謁再拜,先生才授課。
漳人「讀書力田」成為風尚,明初就已有「海濱鄒魯」之譽。在這種努力向學的風氣中,傳統學識的先生和傳授技藝的師傅,均受學生、學徒及其家長的尊敬。「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婦孺皆知。弟子考中功名作官,但對師長則一如往者,尊崇有加,徒弟學藝出師,即使技藝高超,仍執以師禮。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文化教育日益普及。特別在80年代,教育受到社會普遍重視,尊師重教蔚然成風。自1985年開始,每年9月10 日定為教師節。每逢這一天,不少學生前往老師家中拜訪。 重大節日及教師節為教育辦實事、慰問教師活動逐步成為社會新風尚的一個主要內容。1992年以來,薌城區政府投資建教師住房 25000平方米的「教師新村」,購買4部客車,用於接送在郊區工作的教師上下班,解決了教師住房難、乘車難和醫葯費超支報銷難的「三難」問題,使尊師重教更趨社會化。
三、互敬互助
薌城自古宗親鄰里、親朋好友注重禮尚往來。民情淳樸、熱情好客,逢親遇友習慣點頭招呼。宗族成員中論輩不論歲,都要以輩份高低稱謂。在社會上一般按年齡以伯、叔、嬸、姨、兄、弟等稱謂稱呼對方。
歷史上,民間十分重視血緣、親緣、地緣的聯系與交往,素有敦親睦鄰的優良傳統。親戚、宗親之間,衣食住行婚喪喜慶,習慣互相支持,素有喜慶不失禮,治喪皆出力的族居舊俗。鄰里之間,和睦相處,互相幫助,一家有事,鄰里各家都熱心相助。「遠親不如近鄰」,「千金買厝,萬金買厝邊」被視為鄰里交際的信條。
社會交際中,誠信重義,封建社會知交摯友,時興結拜兄弟,同甘共苦。清末,在一些商埠城市建有漳州會館。民國以來,社會發展擴大了社交面,逐漸出現社團交際活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海外華僑及香港、台灣、澳門地區的薌城人組織了跨地跨國的「商會」、「聯誼會」、「同鄉會」等一系列社團,在聯絡鄉情、增迸友誼、共幫互濟、共建桑梓文明之中,發揮重大作用。隨著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出現了各式各樣的「協會」、「老人會」等組織,各階層的社交活動十分活躍。學校、機關、工廠等單位、系統出現了舉辦晚會、舞會、茶話會等多種交誼活動,頗受青年喜愛,形成一股新的社交潮流。
四、濟困扶貧
薌城民性慷慨豪爽,素有濟困扶貧的美德。古往今來,宗親觀念濃厚,不論是工農商學,「親引親」、「鄰幫鄰」的傳統習俗經久不衰。社會生活中,衣食住行、婚喪喜慶,一家有困難,四鄰共扶助。
清未民初,龍溪縣民間自發的社會慈善事業漸興。創辦養老所、育嬰所、平民所、施醫所等福利機構。開展一些諸如收容孤老,棄嬰、義診施葯、賑濟食品等救世濟貧活動。
農村中宗族父兄,有婚喪葬之事,全鄉老少,必來相助。婚姻名曰「湊喜」,喪葬名曰「弔奠」。男停耕,女停織,齊集當事之家,克盡所能,共襄事務。即使鄰鄉遠族,亦須派代表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人民政府發展了社會福利事業,孤兒寡母、生活無依的現象驟然減少,特別是自然災害,一旦有難,八方支援。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物質生活普遍提高,個別貧困地區的扶貧工作受到政府和社會的充分重視。
五、崇尚善舉
薌城民風淳樸,崇尚善舉長久不衰。封建社會中,舉凡鋪路造橋,建寺修祠,無不慷慨解囊集資興辦。境內山溪隴畔,原本道路極其崎嶇,田徑阡陌曲折,羊腸鳥道皆是。農閑之間,一鄉之長,長期召集鄉中子弟,在轄區內共同修路,甲鄉如此,乙鄉亦如此。倘有不組織修路,左右鄰鄉必鄙視該鄉鄉長無能,譏笑謾罵,莫敢回嘴,相習成風。過往橋樑上一般都建屋,俗稱曰亭,即可雨天避雨,又是祭祀場所。
凡屬宗姓之親,遇有急難之事,則所親者必先援助,由親及疏,由近及遠,或出力,或出財,絕無吝惜。即使外縣、外省人流落鄉間,一敘同姓之親,亦致敬有加,不敢怠慢。舊時同宗叔侄,有被異姓欺凌、同鄉土地有被別社侵佔,必開祖祠大門,召集宗族會議,或爭斗或寧息,當眾表決。如若當息,族長必須代子弟向對方卑禮厚幣乞和。如若當爭,必集全村力量,以對付對方,任何犧牲都不顧。遠近數十里宗姓,須派遣家長慰問。因此常發生械鬥。清,鄉村每有械鬥動則連結數十鄉。民國期間此習猶存。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摧毀了封建宗族體系,除偶有時個別村莊械鬥外,此風基本已息。
60年代廣泛開展「學雷鋒、樹新風」活動。80年代開展「五講、四美、三熱愛」活動。90年代加強重視精神文明的建設活動。社會上不斷涌現舍已為人,拾金不昧、義務服務等新人新事。1990年由薌城區公安局創建的「110」報警台, 從打擊搶劫斗毆到為民排憂解難均全心盡力,樹立了薌城文明新風尚。1993年4月12日成立「漳州市見義勇為基金會」,至1995年底薌城區境內被市級見義勇為基金錶彰人數共31人,省級見義勇為基金會表彰9人, 中華見義勇為基金錶彰的有2個。
六、家庭和睦
薌城民間家庭成員間,一向以父嚴母慈子孝、兄友弟恭、婆媳妯娌和睦禮讓為風尚。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薌城婦女擺脫夫權、族權和神權的封建桎梏,與男性一樣享有社會活動的權利,逐漸形成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互愛互信互敬互助的新風尚。80年代在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的指導下,積極倡導開展五好家庭活動。自1980年開始各街道鄉鎮持續開展「五好家庭」評比活動,到1995年共評出27546 戶「五好家庭」。「五好家庭」中的成員成為鄰里和單位里的榜樣,加強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觀念。
Ⅲ 社會新風尚
家鄉的新面貌 五年級五班 黃振鵬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隨著時代的變遷我的家鄉也發生了日新月異的大變化。 小時候爺爺總是給我講從前的故事從那一個個動人心弦的故事中我得知在三十年前的堂邑只是一個宛如貧民區的地方。從前我們的家鄉沒有今天的高樓大廈而是一座座矮小的茅屋。那時候「電視」、「電話」在人們心中簡直是「天方夜譚」書店、商店更是寥寥無幾。人們不懂得科學種植更不知道溫室大棚„„如同生活在一個沒有科技的世界裡。 而如今一幢幢高樓拔地而起。一輛輛高檔汽車飛馳在公路上,電視機、電冰箱、空調„„一件件「新式物件」都搬進了老百姓的家裡。更是這幾年隨著小康社會的來到電腦——這個只能在電視里看到的稀罕玩意也入住咱們家了。溫室大棚也如雨後春筍``````現在的社會才是真正的「天方夜譚」稍不留神就能冒出棟樓房來。 隨著全市的經濟發展我們的小學生也得到了許多「實惠」從前那排排瓦磚房已變成了窗明幾凈的教學樓粉筆飛揚的小黑板已漸漸被音影俱全的多媒體所替代。 看著家鄉翻天覆地的變化心裡樂滋滋的。我暗下決心一定要刻苦學習將家鄉的明天建設地更加輝煌 家鄉的新時尚 五年級五班 李嘉璇 我們家鄉大部分人家安裝了電腦上網成了我們的時尚。 「 要旅遊上qq,」在我們的家鄉興起了這樣一群旅遊qq旅他們通過網路交流出遊信息制定旅遊計劃成為旅遊新時尚。 「最近計劃去濟南旅遊有想去的q我.。」當發出這個信息以後馬上有人回復。大家一起討論出遊時間制訂出遊計劃很快達成了滿意的方案。「以前即使有機會出去旅遊也往往不知去哪裡。不過現在好了可以和網友討論有不會的問題可以問問網友。」 我們家鄉是大蒜之鄉家鄉的大蒜蒜苔除了恆溫庫儲存一些外其他也是通過電腦和客戶聯系往外賣增加了農民的收入。 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幾乎家家都有了電腦給人們帶來了方便能從電腦上交朋友購物沒事的時候還可以和朋友聊聊天。那天星期六我想遠方的一個親戚了就打開了電腦和他視頻聊天跟當面說話一樣說累了我給他發一個笑臉他給我發一個很有意思聊得不亦樂乎。 電腦雖然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方便但是我們不能常坐在電腦旁一是對眼睛不好二是對身體不好。所以我們玩電腦要有節制不能隨心所欲。 我相信我們家鄉還會有方便人們生活的新事物出現我期待著這天的到來。 團結就是力量 五年級五班 侯國秀 去年冬天下了一場大雪路上堆滿了積雪村長組織村民掃雪。 村民有的拿鏟子有的拿掃帚向公路走去。我們家也不例外爸爸拿鏟子我拿掃帚一起去掃公路。爸爸鏟我就掃大家都熱火朝天的幹了起來我一會幫奶奶掃一會幫爸爸掃累得我滿頭大汗。我對爸爸說「我休息一會再掃行嗎」爸爸猶豫了一下說「那好吧。」我就在旁邊休息了一會兒看著周圍的人有的在彎腰往大樹下除雪有的用掃帚使勁打掃著雖然是冬天個個額頭上布滿了汗珠。看著這幅情景我又拿起掃帚掃起來。過了一會兒經過大家的不懈努力公路上的積雪被我們清理完了。 我們的團結不僅體現在掃雪上還體現在自覺上。 有一次我的朋友侯海華拿著打火機點火玩不知怎麼他家的玉米皮堆燃燒起來。大家看到他家冒黑煙趕緊趕了過去發現真的著火了有的拿水桶潑有的接上管子用水龍噴。大火很快被我們撲滅了要是晚來一步房子就可能被火燒了。侯海華的爸爸一直說「謝謝謝謝大家」 真是團結就是力量。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 五年級五班 王宇婷 昨天天氣又悶又熱吃過晚飯我和媽媽去外面走走。鄰居們也都出來散步了遠處不時傳來悶雷聲。 忽然叔叔火急火燎的走進來說「咋辦家裡蓋房買了車水泥快到家時車壞了眼看要下雨了連快塑料布也沒有水泥可要泡湯了。」媽媽一聽也犯愁「車壞在哪裡了」「街口。」「可家裡沒有大一點的塑料布咋辦」 「別急看鄰居家誰有大一點的塑料布。」說話的是趙爺爺。原來媽媽和叔叔的談話被鄰居們聽見了於是大家都回家去拿塑料布。汽車司機李師傅說「毛病出在哪走我和你去看看。於是我們一起去街口。 來到街口大夥七手八腳的把塑料布蓋在水泥上用繩子系結實。李師傅仰面鑽在車下用手電筒找毛病。等他從車下爬出來借燈光一看成大花臉了。他又拿起搖把使勁地搖起車來。一下兩下······八下、十下······車子「突突」兩下就停了。「哎我找到毛病了。」經過檢查原來是固定油門拉線的螺絲鬆了。李師傅緊了緊螺絲用搖把搖幾下車立即發動起來了。車修好了叔叔激動地說「謝謝你們」 叔叔上車走了望著遠去的車影。我感嘆道:真是一方有難八方幫助
Ⅳ 社會新風尚的事例
業精於勤荒於嬉,出自韓愈的《勸學解》.意思是說學業由於勤奮而精通,但它卻荒廢在嬉笑聲中,事情由於反復思考而成功,但他卻能毀滅於隨隨便便.古往今來,多少成就事業的人來自於業精於勤荒於嬉.有個很好的典故說的也是這個道理.
戰國時期的蘇秦,開始雖有雄心壯志,但由於學識淺薄,跑了許多地方都得不到重用.後來他下決心發奮讀書,有時讀書讀到深夜,實在疲倦、快到打盹的時候,就用錐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去,刺得鮮血直流.他用這種「錐刺股」的特殊方法,驅逐睡意,振作精神,堅持學習.後來終於成了著名的政治家上網路找找吧,有很多的相關信息和資料。
Ⅳ 社區新風尚有哪些
節約,環保,文明,懂禮貌
Ⅵ 創建文明社區倡議書
廣大市民群眾:
xx市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工作已進入決戰決勝的關鍵時期,作為「心憂天下,敢為人先」的xx市民,我們既是城市文明的受益者,更應是城市文明的創造者,我們有責任、有義務、有能力為xx創建一個和諧美好家園的全國文明城市,出一份力、添一份光。在此,我們向全體市民群眾發出如下倡議:
一、積極參與文明創建。創建全國文明城市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全體市民的共同參與。廣大市民群眾要積極參與文明家庭、文明樓幢、文明小區、文明社區的創建工作,參與社區開展的豐富多彩的群眾性文體活動,倡導並發揚健康、文明的社會新風尚。
二、努力爭當文明市民。廣大市民群眾要從我做起,講文明語言,行文明禮儀,養文明習慣,樹文明形象。要樹立「人人清潔,人人受益」的意識,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積極維護社區公共衛生,保持樓道公用部位的整潔、清潔,樓上居民不往樓下亂拋亂丟垃圾、雜物,平房及平房加樓居民不違章搭建,不隨意破牆開店、不亂設攤點。
三、大力倡導文明新風。積極倡導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紀守法的社會公德;倡導尊老愛幼、家庭和睦的家庭美德,搞好鄰里團結;倡導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群眾、奉獻社會的職業道德。形成「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社會新風,讓仰天湖社區充滿活力,處處有真情,人人有愛心。
各位市民群眾,小節之處顯大德,細節之中見文明。文明城市呼喚文明市民,文明市民創建文明城市。讓我們迅速行動起來,從現在做起,從自己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同心同德、萬眾一心,為建設文明和諧的新xx而努力奮斗!
Ⅶ 關於社會新風尚的公益廣告語長一點
規則是一汪藍色的水,而生活是一個在裡面的zd一條魚兒。魚兒不能沒有水,就像生活不能沒有規則。
創建文明城市」公益廣告
說文明話,做文明人.
共同創造新社會,文明用語伴我行.
手拉手撐起一片天,心連心說文版明話.
生活少不了文明用語,人群少不了歡聲笑語.
爭做文明市民共創美好家園
建文明城市做文明市民
人在和諧社會中情深深意也深深
地球是個大家庭人人需要講文明
人人爭做文明市民個個都是特區形權象
同心共建文明家園攜手打造和諧城市
用愛擁抱未來生活會更精彩
和諧社會文明社會
文明社會美麗家園
保護自然環境彰顯城市文明
與文明同行為增光添彩
Ⅷ 以社區新風尚為主題,給社區網站寫一篇新聞稿
2月18日(星期一),我興高采烈地來到營盤路社區。去參加那裡的社區活動。
上午8時半,我來到營盤路社區。社區里的一位叔叔把我帶到了警衛室。叔叔和藹可親地說:「今天的社區活動是讓你打掃這個警衛室。」我拿起拖把,拖了半天,汗流浹背,我不由自主地說:「啊,好累啊!」其中一個指導員見我這么累。就走過來告訴我到底要怎樣拖地。然後,我照著他的樣子把警衛室中間的一個小的會議室打掃完了。過了大約30分鍾以後,我就還剩下中間最大的工作室,這其實我是從最小的一個房間打掃到警衛室中間最大的房間。這就是一種順序,不是別有一番特色嗎?過了大約10分中後,我把所有的房間全都拖完了。我說:「指導員,我把這個警衛室中的所有房間全不打掃完了。」他檢查了一下說:「那麼,我們回去吧!」說著,我又蹦蹦跳跳地來到了營盤路社區,社區里的人告訴我,這一張社區活動的紙你星期四再來領。
雖然這是一次補做,但我也非常開心,因為我知道了勞動會讓我學到許多知識,就是一次打掃衛生也需要技巧,也有許多知識要學,只有通過勞動親身體驗過才能學到、得到。今後,我要多參加一些社區活動,使我以後也不會被人看不起,學到更多的知識。
Ⅸ 有沒有關於"社會新風尚"的口號
共創和諧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