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巴赫創造了

巴赫創造了

發布時間:2021-07-16 22:45:17

Ⅰ 巴赫的偉大創造是什麼

運用音樂概括哲理和刻畫心理,則是巴赫的偉大創造,巴赫也因此被譽為「音樂之父」,其功績自然非同一般,他的作品之多、水平之高也是罕見的。

Ⅱ 巴赫都創作了怎樣的音樂

1717-1723年,巴赫在奎登宮廷任樂長。這是他得到待遇最好的時期,在此,他除了寫教會音樂和管風琴作品以外,還可以寫一些其他的東西。因為他的主人是新教徒,巴赫為教會寫了簡單樸素的贊美詩並用贊美詩創作大量其他教會音樂作品。他創作了大量組曲、協奏曲、奏鳴曲及鍵盤樂,既有宗教音樂,又有大量為教學或宮廷娛樂用的世俗音樂。此間,他的妻子逝世,1721年他又娶了一位富有歌唱才能的女子為妻。巴赫的2個妻子一共生了20個孩子,只有一半活了下來,其中4個兒子成為下一代德國作曲家中的佼佼者。

Ⅲ 巴赫創作樂曲的故事

1、《勃蘭登堡協奏曲》

1718到1719年冬,巴赫從克滕到柏林,為勃蘭登堡大公演出,大公叫巴赫送一些作品給他,巴赫從他在克滕創作的作品中選了這六首協奏曲,抄完加上獻詞獻給了大公。這六首協奏曲本不是一套,各首需要的樂器組合不同,所以巴赫對它們所起的標題是《六首不同樂器的協奏曲》。

大公去世後,召集的樂手解散,不用的樂譜以一部協奏曲四十八個分尼的廢紙價格賣掉。幸運的是這些協奏曲被巴赫的弟子、當時著名的作曲教師奇倫貝格買去,後來被送給了他的弟子——普魯士亞馬利亞公爵之女,也就是腓特烈大帝的妹妹,這些手稿才得以保存。

2、《馬太受難曲》

創作於1724至1727年間,取材於《聖經》中對耶穌受難過程的敘述。整部作品結構宏大,共有78首分曲。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有35首,描述了耶穌被門徒出賣和最終被捕的過程;第二部分有43首,描述了耶穌受審,被釘十字架和被埋葬等場景。

3、《B小調彌撒曲》

17世紀末歐洲出現了一種新的教會音樂,而巴赫的「b小調彌撒」就屬於這一種,那就是「康塔塔一彌撒」(Cantata-Mass)。

在這種彌撒中,獨唱與合唱之間有強烈的對比,管弦樂的色彩宏麗,廣泛地描寫著感情,把一切歌劇及清唱劇(Oratorio)中的手法也引用到彌撒中來了,在「b小調彌撒」中女高音的花腔式的唱法是來自義大利的歌劇。

二重唱是來自阿戈斯蒂諾·斯特凡尼(Agostino Steffani 1654-1728)的手法。

(3)巴赫創造了擴展閱讀

巴赫把西歐不同民族的音樂風格融為一體,集義大利、法國和德國傳統音樂中的精華,曲盡其妙,珠聯璧合。

巴赫自己在一生中並未享有盛名,而且在死後五十年中就已被世人遺忘。但是在近一個半世紀中他的名氣卻在不斷地增長,一般認為他是西方音樂史中最偉大的兩三位作曲家之一,而且有些人認為他是其中最偉大的作曲家。

傑出的管風琴、小提琴、大鍵琴演奏家,世人普遍認為其是音樂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並尊稱他為「西方近代音樂之父」,他也是西方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Ⅳ 巴赫的生平及做出的貢獻

巴洛克時期的德國作曲家,傑出的管風琴、小提琴、大鍵琴演奏家,被普遍認為是音樂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並被尊稱為「西方近代音樂之父」

巴赫把西歐不同民族的音樂風格融為一體。他集義大利、法國和德國傳統音樂中的精華,曲盡其妙,珠聯璧合,天衣無縫。

巴赫充分發揮古鋼琴的演奏技巧,發明了五指並用的彈鍵盤指法,奠定了今日的鋼琴指法。

Ⅳ 巴赫創作的四個時期分別是什麼

不是只有三個時期嗎
第一個時期(1708-1717)是魏瑪時期,任職管風琴師,因此創作了大部分的管風琴曲,而他創作的重要的形式就是托卡塔與賦格,這一時期重要作品為《d小調托卡塔與賦格》與《管風琴作曲集》等。
第二個時期(1717-1723)科滕時期,他的創作集中在古鋼琴和其他器樂體裁上,作由古鋼琴曲《平均律鋼琴曲集》被後人譽為「鋼琴家的《舊約全書》」還作有三套各六首的古鋼琴組曲《英國組曲》《法國組曲》《帕蒂塔》。在協奏曲方面代表作是《六首勃蘭登堡協奏曲》。在其他器樂曲中《為獨奏小提琴而作的六首奏鳴曲與帕蒂塔》和《為獨奏大提琴而作的六首組曲》。
第三個時期(1723-1750)萊比錫時期,主要以聲樂為主,他創作了大量的康塔塔。最著名的是《太陽神和牧神的爭吵》《咖啡康塔塔》和《農民康塔塔》,他的重要聲樂作品有《馬太受難樂》《約翰受難樂》,這是兩首清唱劇風格的受難樂,作有《b小調彌撒》。還有兩部重要的器樂作品《音樂的奉獻》和《賦格的藝術》。

Ⅵ 巴赫共創作了多少首曲子

巴赫是一位多產的作曲家。他的作品包括有將近300首的大合唱曲;組成《平均律鋼琴曲集》的一套48首賦格曲和前奏曲;至少還有140首其它前奏曲;100多首其它大鍵琴樂曲;23首小協奏曲;4首序曲;33首奏鳴曲;5首彌撒曲;3首聖樂曲及許多其它樂曲。總計起來,巴赫譜寫出800多首嚴肅樂曲。 巴赫的作品深沉、悲壯、廣闊、內在,充滿了18世紀上半葉德國現實生活的氣息。他譜寫了許多充滿戲劇性因素的大型聲樂作品,其中《馬太受難曲》、《b小調彌撒》是最有影響的作品。在這些作品中,巴赫作為一個虔誠的新教教徒,通過宗教音樂形式(受難曲、彌撒、經文歌、康塔塔等),抒發了對人類災難、痛苦的憐憫、同情以及對和平與幸福未來的渴望。與前人的作品相比,巴赫這種充滿宗教內容及復調音樂思維的作品更為廣闊地揭示了人的內心世界,但同時,他的音樂從來沒有脫離德國的音樂傳統。《平均律鋼琴曲集》是巴赫在「純音樂」領域留下的重要遺產之一。作為一部具有德意志精神的作品,《平均律鋼琴曲集》體現出了那種嚴謹的德國式思維。另外,巴赫的《法國組曲》、《英國組曲》和六首《勃蘭登堡協奏曲》等樂隊作品,也都表達了作曲家對和平和美好生活的祈求與渴望。這些作品在德意志民族人民的內心深處激起了強烈的共鳴。 巴赫一生的主要功績:第一,把音樂從宗教附屬品的位置上解放了出來,使之平民化。音樂不總是歌頌上帝,也歌唱平凡的生命。 第二,他把復調音樂發展成主調音樂,大大豐富了音樂的表現力。 第三,他確立了鍵盤樂器十二平均律原則。 第四,除了聲樂作品外,巴赫奠定了現代西洋音樂幾乎所有作品樣式的體例基礎。因此巴赫被後世尊稱為「西方音樂之父」。 巴赫Bach -《無伴奏大提琴組曲》

Ⅶ 巴赫創作過的協奏曲都有什麼

巴赫的協奏曲形式多樣,他寫過兩首小提琴與樂隊的協奏曲,一首為兩把提琴與樂隊的協奏曲,他還是音樂史上首先為羽管鍵琴創作和改編協奏曲的少數作曲家之一。

他的協奏曲代表作是其六首《布蘭登堡協奏曲》(BWV1046—1051)。在這套作品中,巴赫除了採用義大利作曲家的協奏曲的原則手法外,還增加了自己的特點,如加強獨奏曲與全奏主題的統一,用增長華彩段來擴充樂曲的形式及採用裝飾性來展開賦格段(第5首),又如有的協奏曲只為弦樂而寫,沒有競奏的獨奏樂器(第3,6首)等。

巴赫共寫了四首管弦樂組曲(BWV1066—1069),它們每一首都以法國序曲作為開始,它們都感情充沛動人,反映了巴赫創作輕松樂觀的一面。現在流行的《G弦詠嘆調》就是從第三首管弦樂組曲的慢樂章改編的。

Ⅷ 巴赫創作特徵及歷史貢獻

特徵:
巴赫的作品深沉、悲壯、廣闊、內在,充滿了18世紀上半葉德國現實生活的氣息。他譜寫了許多充滿戲劇性因素的大型聲樂作品,其中《馬太受難曲》、《b小調彌撒》是最有影響的作品。在這些作品中,巴赫作為一個虔誠的新教教徒,通過宗教音樂形式(受難曲、彌撒、經文歌、康塔塔等),抒發了對人類災難、痛苦的憐憫、同情以及對和平與幸福未來的渴望。與前人的作品相比,巴赫這種充滿宗教內容及復調音樂思維的作品更為廣闊地揭示了人的內心世界,但同時,他的音樂從來沒有脫離德國的音樂傳統。《平均律鋼琴曲集》是巴赫在「純音樂」領域留下的重要遺產之一。作為一部具有德意志精神的作品,《平均律鋼琴曲集》體現出了那種嚴謹的德國式思維。另外,巴赫的《法國組曲》、《英國組曲》和六首《勃蘭登堡協奏曲》等樂隊作品,也都表達了作曲家對和平和美好生活的祈求與渴望。這些作品在德意志民族人民的內心深處激起了強烈的共鳴。
從音樂的旋律特徵上講,由於他的音樂是多聲部,因此模仿手法是重要的,結果因造成音樂連綿不斷的交織、發展,但卻欠缺後來古典派的方整、段落分明和結構上清晰。而這卻正是巴赫的特性,顯然,我們是不能用樂句、樂段去分析巴赫的。此外,從和聲的發展來看,大、小調功能體系和聲是巴赫最後確定、成型的。即使到了18世紀中葉為止,在當時和聲所能達到的基礎上,其成果是要歸功於巴赫,他甚至被貝多芬稱之為「和聲的創造者」。

歷史貢獻:
巴赫一生的主要功績:第一,把音樂從宗教附屬品的位置上解放了出來,使之平民化。音樂不總是歌頌上帝,也歌唱平凡的生命。 第二,他把復調音樂發展成主調音樂,大大豐富了音樂的表現力。 第三,他確立了鍵盤樂器十二平均律原則。 第四,除了聲樂作品外,巴赫奠定了現代西洋音樂幾乎所有作品樣式的體例基礎。因此巴赫被後世尊稱為「西方音樂之父」。巴赫 Bach -《無伴奏大提琴組曲》

Ⅸ 巴赫創作的意義是什麼

巴赫創作的意義不在於「創新」,而在於他融會貫通了幾個世紀以來,歐洲音樂和他同時代人的音樂創作的豐富經驗,特別是義大利、法國等不同民族的音樂風格,與德國的音樂傳統相結合,融為具有獨特魅力的音樂風格。從這個意義上講,他是歐洲早期音樂的總結和里程碑。他把大小調和聲體系與高度發展的復調音樂完美地結合在一起,以嚴謹的結構、精美的形式、嚴密的邏輯和精湛的技巧,表現了深刻的哲理、強烈的戲劇性和高尚優美的抒情性。因此,他是歐洲音樂的集大成者,在音樂史上佔有突出的地位。

Ⅹ 巴赫作了哪些貢獻

巴赫在音樂律制方面的巨大貢獻——《平均律鋼琴曲集》

巴赫的《平均律鋼琴曲集》是以創作實踐來證明十二平均律的的優越性和實用
價值的劃時代作品,常被稱為「全部音樂史上最重要的里程碑之一」,「鋼琴音樂
的《舊約全書》」,而貝多芬的三十二首奏鳴曲則被稱為「鋼琴音樂的《新約全書
》」。

在此以前,鍵盤樂器大多按「中庸律」調音,能夠演奏而不會走調的音階,只
有降B,F,C,G,D,A等大調和g,d,a等小調,因此作曲家在選調和轉調上受到很
大的限制;而採用了十二平均律,就可以自由選用大小二十四個調,並自由轉調。
所以說,沒有巴赫對平均律的實踐,近現代音樂的發展要延遲很長一個時期。

巴赫很早就把自己的鍵盤樂器調成十二平均律,並寫了《平均律鋼琴曲集》第
一集,包含以大小二十四調為序的《二十四首前奏曲和賦格》(1722年)。晚年在
萊比錫又寫了第二集,包含另外二十四首前奏曲和賦格(1744年)。

巴赫寫作《平均律鋼琴曲集》,是受了先輩作曲家費歇爾(約1665—1746)的
啟發。費歇爾在1702年出版了《新風琴音樂的阿莉阿德尼》,包含二十首前奏曲和
賦格曲,分屬二十個不同的調。這部作品的標題起源於希臘神話,阿莉阿德尼是古
典神話中克里特島國王米諾斯的女兒,她的母親帕西法厄生了一個牛頭人身的怪物
,米諾斯把它幽禁在一座迷宮里,並命令雅典人民每年進貢七對童男童女喂養這個
怪物。雅典王子忒修斯發誓為民除害,依仗阿莉阿德尼給他的線球和魔刀,釘死了
這個怪物,然後順上路的線走出了迷宮。「新風琴音樂的阿莉阿德尼」,意思就是
指示風琴演奏家通過五花八門的大小調迷宮的引路人(因此西方有句成語「阿莉阿
德尼的線」來比喻解決問題的方法)。這部作品用了大小二十四調中的十九個調,
只有升C和升F大調,降e,降b和升g小調沒有用,而e小調用了兩次。所有的前奏曲
和賦格曲都是很短小的樂曲,主題和《平均律鋼琴集》中的主題很相似。巴赫吸收
前人經驗譜成的《平均律鋼琴曲集》運用全部大小二十四調,寫成有高度藝術價值
的作品,是音樂史上的第一例。
很多人談論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必然想到他的音樂結構,巴赫的音樂織
體和對位有精密的數學比例,對配器的發揮,亦是給演奏者加深難度。

巴赫的音樂深深地影響整個歐洲樂壇,他一生寫過很多教堂音樂。人們愛把巴赫的
精神象徵對上帝的奉獻,他的音樂艱深、神聖、嚴肅,心靈與上帝同在。

傅雷寫給傅聰的家書就有這樣的說法:「巴赫被基督教精神束縛,常常匍匐在神的
腳下呼號,懺悔,誠惶誠恐的祈求。」這是傅雷對巴赫的偏見。

巴赫的與貝多芬的音樂,同樣是「力」的表現,巴赫的「力」,建立在高度與深度
,心靈與上帝同在的同時,亦把人生的七情六慾,苦難、恐懼與痛苦升華。苦中有
歡樂,有疲倦,而更大的精神是明知生命之苦,而仍得堅持。

貝多芬的音樂,縱橫交錯,樂句與樂句之間並發出的「力」,氣魄磅薄,完全是大
宇宙,大人生,他沒有家庭,沒有子女,所以連痛苦都是大人生的痛苦。很多樂章
,都流露出與命運抗爭的英雄本色。

說巴赫的音樂太富哲理,太多宗教思想,那倒不如說巴赫經歷了人間的極苦以及看
破官場虛偽。然而,他把這些大是大非都升華了。

他的A小調小提琴協奏曲作品BWV1041寫於1720年,據說是巴赫寫給他自己的,三十
五歲的他,意氣豐盛,卻遭受生活之苦與家人的死亡之痛。巴赫一共生有十二個兒
女,排在前面八個,其中有六個死於孩提時候。第一任妻子死於一七二○年夏天。

樂曲分三部份,第一快板,第二行板,第三部份是非常快板,全個作品很富樂思樂
味,是對巴赫作深入了解的一個樂章。

閱讀全文

與巴赫創造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會議記錄 瀏覽:94
版權貿易十一講 瀏覽:370
綜治辦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總結 瀏覽:903
知識產權局專業面試 瀏覽:75
馬鞍山市是哪個省的 瀏覽:447
馬鞍山市保安 瀏覽:253
股權轉讓樣本 瀏覽:716
工程管理保證書 瀏覽:198
社區矛盾糾紛排查匯報 瀏覽:352
新疆公共就業服務網登陸 瀏覽:316
侵權著作權案件審理指南上海 瀏覽:145
馬鞍山陸建雙 瀏覽: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