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開國創造人最早

開國創造人最早

發布時間:2021-07-16 22:26:53

① 亞洲的文明起源於哪裡最早的亞洲人是在哪裡誕生的

亞洲的文明起源:
10萬年前,棕色ren種最先走出非洲,他們沿著印度洋岸邊,經過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擴展,來到了印度,形成了達羅毗荼人。達羅毗荼人長期以來都是棕色ren種,直到白種的雅利安人入侵才使他們發生了混血,他們是所知的棕色ren種中文化發展的最為先進的一支,後來創造了哈拉巴文化。目前,棕色ren種也留存在安達曼群島上,並保持著非常純的血統。接著,棕色ren種東繼續東進,到了東南亞。當時的海平面比現在要低好多,巺他群島與中南半島連成一片,澳大利亞和伊利安島以及美拉尼西亞的許多島嶼也連在一起。6萬年前,棕色人z到達並佔領了這片地區。到後來海平面抬升以後,澳大利亞和伊利安島遠離亞洲大陸,棕色ren種在這兩塊孤立的大陸上居住到了現在。4萬多年前,棕色ren種又北上佔領整個東亞大陸,創造了中國的舊石器時代晚期文化,如山頂洞人、資陽人。當時的日本列島與朝鮮半島、美洲與亞洲都是連在一起的,棕色人種沿著今對馬海峽到達日本,成為繩文人,並且沿著今白令海峽到了美洲。

此時整個東亞、南亞大陸及澳洲只分布著棕種人的Y染色體單倍群C、D型。

7萬年前,黃白種人也離開非洲,他們沒有走海岸線,而是走陸路,6萬年前到達西亞(蘇美爾、伊朗、巴基斯坦、阿富汗)並定居在那裡,形成歐亞人群,他們的Y染色體是F。

接著,白種人從歐亞人群分離出去,一部分回遷到以色列和北非,即今天的閃含語系,染色體是G、J;一部分繼續向北遷移到到達裏海北岸游牧,即今天的印歐語系,染色體是I、H、。公元前3000年,印歐語系離開故鄉分好幾路向四面八方擴張。西支染色體是I,西支一路到了希臘,西支二路到了義大利(這兩路分別是古希臘和古羅馬文化的起源)。西支三路穿過中歐一直到達不列顛諸島(凱爾特人的祖先)。西支還有兩路北上到了東歐波羅的海,西邊的為日爾曼、東邊的為斯拉夫。這些西支白種人每到一處,就征服或同化當地的土著(北歐的尼安德特人),把自己的語言傳播到那裡。

東支一路(染色體是H)向東遷移,首先到了中亞繼而到達蒙古高原,稱吐火羅人,他們後來全部同化於突厥人之中,但卻使突厥人由黃種人變成為黃白混血人種。公元前1000年,最後一撥西支白種人也離開裏海北岸的故鄉,一路南下分別佔領了黃種人的伊朗、蘇美爾、阿富汗和達羅毗圖語系的印度,他們都號稱雅利安人。

5萬年前,白人分離出去之後,剩餘的歐亞人群(染色體突變為K)一支沿喜馬拉雅山南麓匆匆通過,進入東南亞,這期間也融入了少量棕色人種的基因。剩餘的歐亞人群另一支留居西亞(蘇美爾、伊朗、巴基斯坦、阿富汗)故土,到後來創造了人類最早的文明----蘇美爾文明和伊朗-阿富汗的先雅利安文明。

4萬年前,在東南亞的密林里,歐亞人群演變為黃種人,Y染色體由K突變為O、P。黃種人逐漸發展壯大了起來,在與棕色ren種的對比中,漸漸占據了優勢,並最終將自己居住區域(華南-東南亞)的棕色ren種不分男女全部予以種zu mei絕,而不是同化融合。也就是說,此時華南南部和東南亞隨著黃種人的到來,Y染色體發生了C、D被O的替換。

2.5—3萬年前,黃種人分化成了沿海支和內陸支。

第四紀晚更新世冰期(距今7萬年)不僅僅造成了海平面下降、大陸邊緣延伸,另一個效應是一些不高的山都是積雪冰封,使得南嶺等山脈成了黃種人向北進入長江流域的天然障礙。當然,還是有一少部分人母系遺傳ab3st父系遺傳特色單倍體為P進入了北方,他們與後來到來的黃種人混合以後形成了黃種人的北亞支,又稱阿爾泰。先期進入北方的阿爾泰群率先與北方土著棕色人種發生融合,由於人數劣勢,阿爾泰人不可能xiao滅遇見棕色ren種,於是阿爾泰人和棕色人種大量融合混血,阿爾泰Y染色體除了固有的P之外,也混入了大量棕色人種的D和C。此時的阿爾泰分為三部:西為突厥,中為蒙古,東為通古斯。1萬年前,阿爾泰在與棕色ren種混血的基礎上,由與當時北上的兩支黃種人廣泛地發生了混血。東部阿爾泰群混有較多的沿海支成分O1,中部阿爾泰混有較多的內陸支成分O3。後來印歐語系的吐火羅人東遷突厥游牧區,在長期的戰爭和交往中,吐火羅人被突厥群同化,所以後來的匈nu、堅昆、丁零、金山突厥等突厥部落,都是黃白混血人種。隨著突厥族群的西遷中亞,他們與當地的晚於吐火羅人到來的印歐語系的雅利安人也發生融合。一部分阿爾泰人通過白令海峽進入美洲大陸,進入美洲之後這部分阿爾泰人發生了基因突變,Y染色體由P變為Q,形成了印第安人,印第安人消滅了先期到達美洲大陸的棕色r種,統治了整個美洲大陸。

1萬年前,冰期結束,使得黃種人大量北上,開創了一個全新的新石器時代,農業文明的星星之火在各地的黃種人中燃燒了起來,社會發展的火車頭被拉動了。黃種人的北上也是分兩條路線進行的。

西部內陸支的百濮民族通過雲南、貴州、四川這條路線北上,並且分出了兩支。一支沿著長江往下走,到了長江中游(以江漢平原為中心,南包洞庭湖平原、西盡三峽川東、北達豫南豫中、東抵鄱陽湖的廣大地區),形成南蠻(苗瑤),Y染色體是O3d。南蠻先後創造了石門皂市下層文化(為前5000)→大溪文化(前4400--前3300)→屈家嶺(湖北京山縣)文化(前3000—前2000)→湖北龍山文化(青龍泉三期,前2400, 與中原龍山文化有較大區別)四種新石器文化。百濮另一支沿著四川的幾條大河北上,來到了黃河上游、渭河地區,形成了漢藏民族,Y染色體是O3,特別是O3e。

東部的沿海支的百越民族進入浙江、江蘇創造了越文化,繼而進入山東,創造了先東夷文化。

由於廣西西部和雲南居住著百濮,湖南北部居住著苗瑤,所以百越最早的擴散方向是空曠無人的東北和正東。北部百越向東北遷徒進人江西,形成干越。部分干越後來西遷,形成後來的侗族水族,侗族水族一部更向西遠遷到貴州西北部,成仡央族群,在商朝時建立了夜郎國;部分干越後來東遷進人浙江,形成了於越,在太湖平原和寧紹平原創造了燦爛的新石器文化。於越先後創造了浙江餘姚河姆渡文化(前5000~前4000年)、太湖流域馬家浜文化(分為馬家浜和崧澤兩期,為前4300~前3300年)、良渚文化(前3300~前2200年,與山東龍山文化有更密切的聯系)、南京北陰陽營文化、安徽潛山薛家崗第三期文化(前3200~前3000年)。

南部百越朝正東遷移,進人福建、台灣,形成了閩越各部。甌越一半屬於北部百越、一半屬於南部百越。南部百越小規模進入海南島也較早,但是大規模進入海南是較晚的事,形成黎族。漢朝時武帝滅南越,壯傣族群開始大規模西遷,到唐朝時進入雲南和泰國;1215年更從雲南的勐卯國西遷至印度。

東部沿海支的南島民族,與百越民族相反,他們不是向北,而是向南面廣闊的大洋進發。公元前3000年之後,逐漸從馬來半島擴散到台灣、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越南占城。公元後又進一步擴散到馬達加斯加、密克羅尼西亞[馬紹爾、吉爾伯特(吉里巴斯)、關島查莫羅、加羅林群島(波納佩-雅普-特魯克)、帕拉烏、諾魯]、美拉尼西亞[斐濟、莫圖、雅比姆、索羅門群島、萬那杜]、波里尼西亞[紐西蘭毛利、烏維亞、薩摩亞、湯加、吐瓦魯(艾利斯)、鈕埃、庫克群島拉羅通加、社會群島塔西提、土阿莫圖、馬克薩斯、夏威夷。在太平上的島嶼上的南島族群與土著棕色r種大量融合混血形成馬來r種。

黃種人沿海支和內陸支分別來到北方以後,對當地的棕種男人進行了殺戮和驅逐,但保留了少量棕種nv人。但是這個過程並不是很快就完成的。棕種男人已經在北方生活了這么長時間,並繼續在許多偏遠的山區躲藏了很長時間。直到商代的人骨材料中,我們還可以發現可能是棕色人種的成分,而且為數不少。只是他們依然是黃種人殺戮的對象,在殷墟的祭祀坑裡有大量的棕色人種俘虜的頭骨。這個替換的過程在中國進行到了非常晚的時期,唐代昆侖奴的傳說與此有關。甚至到清代,廣東官宦家庭中還有過豢養「小黑人」的案例。在台灣,最早到達的南島原住民有著滅絕「矮黑人」的傳說。黃種人對棕種男人進行了種族滅絕,成了遠東唯一的主宰。

當歷史進入了階級社會,情況就發生了變化,奴隸的需求使得黃種人對遭遇到的棕種男人不再滅殺。那段時期黃種人才到達的邊緣地區,比如青藏高原、日本列島,棕色r種的成分被大量地保留了下來。在菲律賓、印尼、泰馬邊境的Senoi,棕色人種甚至到目前還繼續作為一個獨立的種族而存在。而且在南島向太平洋、印度洋拓展的過程中,甚至避開了棕色r種居住的區域。

日本列島在棕色人種繩文人到來時還可以通過大陸架很容易地到達,而當黃色人種來到東北亞時,已成為茫茫大洋相隔的海島,是黃種人傳說中的蓬萊仙島。現在北海道的蝦夷人和種子島的部分居民就是繩文人的後代。日本的黃種人----彌生人,是中國春秋戰國時從東亞大陸遷入的,彌生人在九州島登陸,然後向本州島及更東北方向擴張的過程中,對舊石器的繩文人進行了征服和奴役,造成了日本繩文人比例的下降。但是到1800年,本州島的北部和庫頁島,都還是蝦夷人的領地。從日本各地的遺傳結構看,棕色r種的遺傳比例雖然是從西往東遞減,但各地的該種成分都不在少數。所以日本人總體上應該算是兩個人種的混血。

漢藏民族一支形成了藏緬族群(羌人),他們創造了馬家窯文化,以隴西為中心,西至河西走廊和青海省北部,北達寧夏南部,南抵四川省北部。馬家窯文化是仰韶文化的一種地方性的變體,年代為前3300--前2050年。齊家文化起源於中原之陝西龍山文化,隨著不斷向西發展,分布與馬家窯文化地域重合,開始承襲了馬家窯文化的若干因素,地域性也就顯得更加突出,實屬龍山文化的變體。齊家文化早期為前2000年,已普遍出現銅器,晚期年限可到商代。至於甘肅西部的火燒溝文化,則已進入比較發達的青銅時代,為前1900~前1700。

藏緬族群不斷南下,佔領了原屬棕色r種的和兄弟民族百濮的很多地盤,並於之通婚,融合成現在的藏族人、羌族人、氐族人、彝族人、緬甸族人、土家族人。

其中,藏族是秦漢時期藏緬族群中的兩支唐旄發羌(仙女),南下進入青藏高原,與當地的棕色人種土著雅礱(獼猴)混血而形成的。現在的藏族人的遺傳結構還能看到大量的D 型Y 染色體(當然O3型染色體佔50%以上)。而觀察藏族的面貌特徵,甚至在同一個村子中,也會看到兩種截然不同的樣式,有的人是挺拔的羌人的面容,有的人則是敦圓的棕色r種面貌,膚色的差異也很大。氐族現在僅存於四川和甘肅邊界地區,有著驚人的Y 染色體遺傳結構----全部的D 型,說明他們是棕色土著的後代,並且在漢藏語中,「氐」就是「底層」的意思。羌人來到青藏高原,把原本就在這里的棕色土著稱為「氐族」,因為他們「原抵」就在那裡。羌族也含有部分的D 型,但還是以O3 為主;再看漢族,就幾乎不含有D 型了。

漢藏民族另一支東進,形成原始漢人。公元前9000年,原始漢人逐漸散布整個黃土高原和華北平原西半部,在這里他們創造了發達的前仰韶文化。黃河流域地處黃土地帶,屬半乾旱的氣候環境,自然植被以耐乾旱的蒿屬等草本植物為主。氣候比今日溫暖濕潤,年平均溫度高於現在2℃。而黃土含有礦物肥料物質,土質松疏,易於墾植,形成較發達的粟作農業文化。前仰韶文化以河南新鄭裴李崗(前5500~前4900年)、河北武安磁山(前5400~前5100年)、甘肅秦安大地灣(前5200~前4800年)為代表,陝西西鄉(漢中市東)李家村遺址比大地灣文化稍晚。他們農業經濟的色彩比較濃厚,採集漁獵仍占相當的比例。

原始漢人具有簡單形式的顱頂縫、圓鈍的眶形、突出的顴骨、低凹的鼻樑、淺的犬齒窩、低矮的鼻前棘以及比較扁平的面部;顱長中等兼高顱型、眶型中等偏低、中等的面寬和面高、闊鼻傾向、齒槽突頜以及中等的身高(平均約1.68米),接近現代黃種人的東亞(遠東)類型,其中某些特徵(如闊鼻、低眶及突頜等)更接近南亞類型,或可視之為繼承了舊石器時代晚期智人的特徵。

由於此時禽獸多而人少,於是原始漢人巢居以避之,晝拾橡栗,暮棲木上,這時的首領被稱為有巢氏。之後原始漢人發明鑽燧取火,這時的首領稱為燧人氏。這個時期,突厥群和蒙古群(被稱為戎狄)都臣服於原漢族,自動向北撤離,突厥退縮到黃土高原北部並開始遷移到蒙古高原,蒙古退縮到北京並開始遷移到大興安嶺森林,沒有退縮的突厥和蒙古,與原始漢人融合,操帶阿爾泰特徵的漢語。

由於原始漢族人一般是sha戮所征服地的阿爾泰和棕色人種男人,而保留女人,所以阿爾泰女性的ab3st和棕色人種女性的ag/axg保留到後來漢族的Gm血統中,而阿爾泰男性的P和棕色人種男性的D/C都未能進入後來漢族的Y染色體。所以,從父系而言,漢族人從他走出非洲那天起,一直到現在都是血統最純正的民族。

漢族Y染色體單倍群主要是O3(不含O3e)、O3e、O3e1三種類型,其中前兩種在藏緬民族中普遍存在,而且也更古老。O3在南亞語群體和苗瑤語群體中就存在。唯有O3e1是漢族才獨有的,這個類型誕生於原始漢人的故鄉黃土高原(甘南寧夏陝北)。

伏犧氏之後,公元前3200年,原始漢人進入了以農業種植為主要經濟生產的階段,首領稱神農氏。神農氏亦定都宛丘,並遍嘗百草,發明了中醫。神農氏為開拓生產、生活空間,逐漸向東北發展,與生活在今山東西南部的東夷部落斧燧氏發生沖突。神農氏將其擊敗、兼並。隨後,神農氏部落由今河南淮陽地區遷移至今山東曲阜一帶。附近各部落自動歸附,組成部落聯盟。此戰是中國古代文獻中有記載的第一次作戰行動。神農氏文化也是原始漢人與東夷文化的融合。

燧人氏、伏犧氏和神農氏創造了發達的仰韶文化(北達河套及長城沿線,南接鄂西北,東至豫東,西至甘青接壤地區,前5000—前3000),農業經濟發達,除粟、黍一類耐旱作物外,還種植蔬菜。家畜仍限於豬、狗兩種,也發現有雞。定居生活相當穩固。仰韶文化已經進入發達的氏族社會階段。仰韶文化在黃土高原的遺存,分為北首嶺、西安半坡、河南陝縣廟底溝、山西芮城西王村4個類型;黃土高原的東南邊緣與華北平原的過渡地帶,即洛陽以東的豫中地區,劃分為河南陝縣廟底溝和鄭州大河村兩個類型;沿太行山東麓的華北平原,即豫北、冀南一帶,可劃分為安陽後岡、安陽大司空村兩個類型。仰韶文化廟底溝期出現了像陝西華陰西關堡和華縣泉護村等面積達百萬米2的中心聚落。

神農氏末期,公元前2600年,今河南新鄭出現一個強大漢語部族少典氏(有熊氏),後來該部族由於黃河洪水西遷到今甘肅天水。同時,在今洛陽至華山一帶則居住著原始漢語部落有蟜氏。今岐山南部的渭水支流姜水居住著原始漢語部落有牛氏。有牛氏與有蟜氏婚姻繁衍成炎帝部落。有熊氏娶有蟜氏,生黃帝於姬水(天水)。

黃帝長大後與他的前輩伏羲一樣,受肥沃的中原吸引,離開故地,向東發展,到達今黃陵縣。後沿洛水南下,在今大荔縣朝邑一帶渡過黃河,又沿著中條山和太行山西麓向北,最後沿著桑乾河走出山嶺,在今河北北部涿鹿、懷來境內的平原上定居。炎帝八世孫榆罔氏率共工、四岳沿渭水向東遷徙,沿著黃河南岸到達今山東境內,又從山東渡河北遷,與黃帝部落相遇。公元前2600年,兩個親緣部落為爭奪霸主,在汾河下游的阪泉地區發生激戰。炎帝被打敗,歸服了黃帝,以兩個部落為基礎,華北平原西部、汾河平原南部、渭河平原東部的諸多遠古漢語部落逐漸融合成華夏族。

這時原居山東的東夷首領蚩尤西進,原居淮南的三苗(苗瑤先祖)首領誇父也北進中原。東夷與三苗結成聯盟,蚩尤任盟主,共同對付華夏族。公元前2700年,華夏族領袖黃帝在河北省涿鹿縣大敗蚩尤誇父聯軍並殺之,蚩尤部下搶得蚩尤屍體,秘密歸葬濮陽西水坡,稱「帝丘」。聯軍殘眾向冀州撤退,黃帝窮追不舍,東夷、三苗(九黎氏)倉皇渡黃河南逃。三苗南退長江中游,東夷東退泰山,華夏族佔領河南大部,定都新鄭,陪都涿鹿縣。經過與東夷文化之交流,適合漢語特點的文字---漢字正式出現。黃帝死葬橋山,在漢代上郡陽周縣(今陝北靖邊縣東南)。北魏曾以漢泥陽縣(今甘肅省正寧縣)置陽周縣,橋山也隨陽周縣名南遷而南遷了數百里。

這里我要單獨說一下東夷人,很多韓國人自稱是東夷人的後代,還說是東夷人發明了漢字。客觀的說歷史上的東夷人不僅存在,而且是一個富有創造力的優秀民族。

黃種人沿海支的百越人沿著中國大陸的海岸線一路向北走進入了山東,過了山東再向北走與通古斯人相遇,大量的百越人融合了少量的通古斯人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東夷。東夷部落都以鳥為圖騰。東夷民族形成的早期是以越人血統為主體的,在早期山東出土的人骨材料中,頭骨的形態接近於蒙古人種的南亞類型或南部邊緣類型,這說明東夷人是以百越血統為主體無疑,越人是黃種人南亞種,而通古斯人是黃種人北亞種。在山東濟南附近的Y染色體樣本種含有較高的沿海支的成分01,大概佔了6%。也說明了東夷人的存在。

後來在東夷與華夏的戰爭與融合中,東夷人群中大量融入了內陸支的03,所以早期的東夷人可以看作百越在山東的分支。與炎黃部落發生戰爭的部落首領蚩尤就是來自東夷部落,後來蚩尤的九黎部落與苗瑤族群的三苗部落結盟,做了東夷與苗瑤聯盟的首領。所以後來苗瑤人把蚩尤認作自己的祖先。東夷歷史上與華夏融合的最為徹底,顓頊是黃帝之孫,從小被送到東夷部落長大,後來做了東夷人的首領,顓頊後來返回中原打敗炎帝系的共工,繼承了祖先的帝位。中國古代有顓頊孫女女修吞蛋生大業的傳說。現在有研究古史的專家考證,顓頊的孫女嫁給了東夷人,女修嫁給東夷嬴姓為妻,生下皋陶(大業)。大業娶黃帝部落的女華為妻,生子名伯益(大費)。伯益輔佐禹治水成功,娶舜的親屬姚玉女為妻,並佐舜調馴鳥獸,稱為柏翳。伯益的後裔分為兩支:一支叫大廉,稱為鳥俗氏,另一支叫若木,稱為費氏。

商族是東夷部落的一支,商族強大起來了以後滅掉了華夏族建立的夏朝,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二個朝代商朝,華夏族被擊敗後退回自己發源地,東夷取代華夏控制了中原。後來陝西的黃帝的嫡系姬姓部落聯合渭水平原上的炎帝嫡系姜姓部落伐商,武王伐紂就是華夏族打敗東夷重新控制中原。姜子牙因為助武王伐紂有功被封在齊地,所以當時的齊國國君是華夏血統,普通百姓則是東夷人。

東夷以鳳為祖圖騰,繁衍為以各種鳥為子圖騰的諸多部落。原始東夷創造了先進的海岱文化:發明了帶羽毛弓箭、創造了原始的文字(對漢字的誕生有啟蒙作用)、製作青銅器與冶鐵、製造舟-車、發展農業與治水。為緊鄰民族華夏之文化的發展和推進,起到了關鍵和決定性作用,中原華夏文明就是文化相對落後的西部華夏族吸收先進的東部東夷族文化後進入文明社會進而在周朝超越東夷文化的。

現在很多漢族當中有很多人在東夷人的後代,出自漢姓中也有很出自東夷的姓氏,比如孔、金、林、徐、嬴、黃、風、子、房凡,還有趙姓馬姓。少昊金天氏,原來是黃帝的兒子,後來做了東夷的首領,東夷化以後發展為嬴姓。

東夷人有一支移民到了朝鮮半島,這也是現在韓國人自稱是東夷人後代的原因,實際上古代東夷人以越人血統為主體,說百越語。後來融入大量華夏血統改說漢語。現在的韓語屬於通古斯語,韓國人以阿爾泰血統為主體,看看韓國人的相貌特徵就知道,韓國人中最多的是蒙古型的大圓臉和通古斯型的寬大長臉。只有極少人具有越人特徵和漢人特徵。由此可以推測,早期移民到朝鮮半島的東夷人已經被外來民族取代。說百越語的東夷人到了朝鮮半島以後,因為同通古斯地區接壤,開始逐漸融入更多的通古斯血統,後來某個強大起來的通古斯蠻族侵入,殺光了絕大多數東夷人,可能只有極少量的東夷男人作為奴隸和少量的東夷女人作為通古斯人的玩物被保留下來。大量的通古斯人融合了少量的東夷人成為了高麗人。高麗人當然說的是征服者通古斯人的語言了。現在朝鮮半島的03型Y染色體的人則是後來移民到朝鮮的漢族人的後代。

從商朝王族箕子朝鮮到唐朝中期,朝鮮中北部長期為中國郡縣,唐朝至現在,朝鮮也用中國附庸國,所以古代朝鮮社會長期通用漢語、漢字。最初,朝鮮只有貴族有姓,936年王氏高麗開始為平民創建姓氏。由於受唐朝影響比較大,很多朝鮮人自創李為姓。14世紀末,遼東房始祖李齊13世孫東漢玄菟都尉李寶後裔李成桂滅掉王姓高麗建立李氏朝鮮,仿漢族傳統,下令以前被賜王姓的人恢復原姓,同時大賜李姓。

朝鮮眾多李姓的本貫(祖籍地)不同。既有新羅、高麗時自己創李氏或者被賜李姓的(比如全州李氏、公州李氏、仁川李氏),也有從中國傳入的,比如唐朝援新羅將領李茂(延安李氏始祖)的後裔、西漢文人李般第24代孫李璜(固城李氏始祖)、高麗開國功臣蒙元人李之蘭(青海李氏始祖)、漢樂浪太守隴西李氏李震(安岳李氏始祖)、萬曆東援抗倭大將李如松-李如海(隴西李氏)等。

朝鮮(包括韓國)人口最多的金、朴、李、崔、鄭五大姓中,金氏可考的106個本貫(來源於新羅國王金閼智、伽耶國王金首露,金姓來自神話傳說)、朴氏的70多個本貫(來自新羅國王始祖朴赫居世,新羅國王雖然是同一家族,卻有朴、金兩個姓, 朴姓亦來自神話傳說)、崔氏43個本貫,全為本土起源。李氏109個本貫中,有30多個始祖來自中國。鄭氏35個本貫中,只有瑞山鄭氏、琅琊鄭氏兩個本貫的始祖來自中國。

朝鮮的秦-魯-南宮-康-經(隨同箕子東遷朝鮮的琴應,魯啟, 南宮修,康侯, 景如松)、王(王氏高麗王建的祖先來自中國)、吳(陳留吳氏吳鳳,官任漢樂浪郡太守,遷朝鮮)、張(浙江人張貞弼,唐吏部尚書,後歸朝鮮;元朝時還有陪同公主東渡的張卿)、閔(宋朝使臣閔稱道)、印(晉朝使臣印瑞)、左(蒙元駐耽羅島牧馬官左亨蘇)、杜(北宋真宗時因逃避迫害的兵部尚書杜慶寧後裔)、孔(明末曲阜孔氏渡海避難)、明(被流放的明玉珍之子明升)、朱(南宋末避難的朱熹之孫朱潛, 朱潛婿具存裕)、南(唐玄宗按廉使金忠赴日本途中,遭遇台風漂流至朝鮮盈德,歸化新羅,被賜南姓)、安(唐憲宗派李瑗三個兒子討伐倭寇,有功於朝鮮,被賜安姓)、白(蘇州人白宇經,唐吏部尚書,為奸人所陷逃至新羅)、秋(南宋高宗門下侍中秋磕來韓,定居於咸興)、禹(禹玄,高麗顯宗時來韓)、諸-葛(新羅興德王時,諸葛亮的20世孫公巡歸化來韓)、孟(新羅貞聖王時,孟子40世孫承訓傳播儒學來韓)、程(程頤14世孫思祖,陪侍元順帝公主來韓)、董(董仲舒51代孫承宣,恭悠王時來高麗)、陳(宋朝陳誘, 明太祖時陳普才, 萬曆東援將領陳磷)、千(明萬曆援朝將千萬里)、石(1160年郎將石鄰)、林、柳、車、盧、羅、呂、芮、劉、卞、邊、蔡、曹、池、丁、范、方、房、洪、蔣、吉、廉、潘、任、沈、慎、宋、魏、閻、嚴、楊、殷、等姓氏完全來自中國。

所以韓國人是一個通古斯人為主體的國家,只有很少量的越人血統,漢人血統的部分來自後來文明時期的中國移民。韓國人說自己是說明東夷人的後代可以說是牛bi吹大了。事實上,正是韓國人侵入朝鮮半島取代了東夷人,現在韓國為了顯示自己很優秀,又說把自己說成是被自己消滅了的東夷人。

在中國大陸的東夷人已經完全融入華夏,成為漢族的一部分,另外,在江漢平原的苗瑤在後來與中原的華夏族的交往中開始逐漸認同華夏文化,改說漢語,把自己看成是華夏族人,這些華夏化的苗瑤成為楚人的最初來源,被接受華夏文化的苗瑤語族反被楚人看作夷蠻。百越在浙江的分支於越建立越國。越國人在春秋時期已經開始華夏化,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越國的越人完全融入華夏文化圈。在嶺南的越人在漢武帝滅了南越國以後也逐漸融合入華夏。

由此可以看到漢族的形成一開始就不是單一民族,構成漢族的兩大主源是華夏東夷,兩大支源是苗瑤百越。華夏血統佔了主體地位。即黃帝的O3e1血統和炎帝的O3e/O3血統。苗瑤的Y染色體是03d,東夷和百越特色的單倍群是01。可以看出,漢族是由血緣相近的民族組成,即Y染色體都是0型的黃種人族群。也就是1萬年前進入亞洲大陸的黃種人沿海支和內陸支。

阿爾泰人的Y染色體是以P,D,C為主,混有少量0型。現在的韓國人,日本人都是說通古斯語的阿爾泰人,不是什麼東夷人的後代。

② 最早的人類從哪來的

約6500萬年前,一顆寬度約16公里的隕石撞擊到了今天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島上,造成巨大災難,當時地球上包括恐龍在內的三分之二的動物物種消亡滅絕,爬行動物的黃金時代結束,原始哺乳類動物逃過劫難經過漫長歲月存活下來,之後迅速進化。

人類進化起源於森林古猿,從靈長類經過漫長的進化過程一步一步發展而來。經歷了猿人類、原始人類、智人類、現代人類四個階段。

因現今考古學的發展,史前文明被逐步否定,考古學已經有大部分進化中的古人猿化石。配合現今生物學的發現,發現了遺傳基因 DNA是進化的,證實了類中性進化論的真實性。

(2)開國創造人最早擴展閱讀

早期智人(early Homosapiens) 約3萬到25萬年前,舊石器中期起源於非洲,後向歐亞非各低中緯度區擴張(除了美洲),這是人類第2次走出非洲。(大荔人、馬壩人、丁村人、許家窯人、尼安德特人都屬於早期智人)。

直立人走出非洲後,約60萬年前在歐洲演化出海德堡人,海德堡人又於約30萬年前演化出尼安德特人,主要分布在歐洲和中近東。就歐洲和近東而言,幾乎可以肯定是從直立人的西部群體中產生出了尼安德特人,但是東亞、南亞和非洲的直立人的情況還不是很清楚。

③ 開國27位偉人都是誰

開國七大偉人:

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陳雲、林伯渠、鄧子輝。

十大元帥:

朱德,林彪,彭德懷,劉伯承,賀龍,陳毅,羅榮桓,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

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是中國國家最高軍銜。

十大將軍:

粟裕,徐海東,黃克誠,陳賡,譚政,肖勁光,張雲逸,羅瑞卿,王樹聲,許光達。

1955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首次實行軍銜制,此次軍銜等級設置是在中國傳統軍銜等級體系的基礎上,參照了前蘇聯、朝鮮等國的軍銜制而設定的,其中將官設置為四級,即:大將、上將、中將、少將。

(3)開國創造人最早擴展閱讀

光榮授銜

1955年9月2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二次會議通過了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的決議。

27日下午5時,在北京懷仁堂隆重舉行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及授予勛章典禮,毛澤東主席頒發命令狀,授予朱德、彭德懷、林彪、劉伯承、賀龍、陳毅、羅榮桓、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並授予一級八一勛章、解放軍歷史上著名的「十大元帥」由此確立。

大將人選

除了粟裕等10人,中央原還擬定授予李先念、張鼎丞、鄧子恢、譚震林等我黨優秀的軍事家大將軍銜,但因為他們當時都已經轉業,不再負責軍事工作,而且本人也提出辭去軍銜,故未授予軍銜。而徐海東大將和許光達大將個人認為自己軍銜太高,提出辭去大將軍銜,未被批准。

④ 開國元勛的開國人物

1:朱德,1886年12月1日生,字玉階。四川儀隴人。1909年考入雲南陸軍講武堂,同年加入中國同盟會。1955年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1976年7月6日在北京逝世,終年90歲。

2:彭德懷(1898—1974),原名得華,湖南湘潭人。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中國人民解放軍的重要領導人之一。1974年11月29日逝世。

3:林彪,軍事家。1955年被授予元帥軍銜。1971年9月13日在蒙古人民共和國溫都爾汗地區機毀身亡。

4:劉伯承,1892年生,曾用名劉伯堅,四川省開縣人。1955年被授予元帥軍銜。1986年10月7日在北京逝世,終年94歲。

一九五五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次實行了軍銜制。 在中南海懷仁堂,毛澤東授予朱德等十人元帥軍銜; 周恩來授予粟裕等十人大將軍銜。 中國軍隊著名的十大元帥和十大將由此確立。 1、元帥——朱德(1886-1976)四川儀隴縣人 朱德,無論從哪個方面思考,第一把元帥交椅非他莫屬。

⑤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開國員老有哪些具體一點。

要活著的嗎?還是…

⑥ 新中國開國偉人是幾位

印在舊版本100元鈔票上,四個人:毛劉周朱

⑦ 中國的開國人是誰

毛主席在1949在北京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

⑧ 發明創造的人有哪些什麼時候發明的

公元前 400 萬年左右,東非的史前人發明了石刀和卵石器
公元前 2 萬年左右,在法國多敦專河區的屬洞穴里,發現有 2 萬多年歷史的
骨制縫衣針
公元前 1 萬年左右,地中海沿岸居民已發明用魚網捕魚
公元前 7500 年左右,英國的約克君星沼出土的古代短槳,表明當時人類
已發明了船
公元前 4000 年,米索布達米亞人發明了楔形文字,蘇默人以及與之貿易
的波斯、巴比倫、亞述等地人均採用這種楔形文字
公元前 3500 年,米索布達米亞的一個蘇默人擁有的圖章刻有犁的圖形,
是迄今所知最早的犁形農具
公元前 2000 年,米索布達米亞人發明了牆垛建築技術

⑨ 人類最早的文字之一的創造者是誰

人類最早的文字之一的創造者是倉頡。

閱讀全文

與開國創造人最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會議記錄 瀏覽:94
版權貿易十一講 瀏覽:370
綜治辦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總結 瀏覽:903
知識產權局專業面試 瀏覽:75
馬鞍山市是哪個省的 瀏覽:447
馬鞍山市保安 瀏覽:253
股權轉讓樣本 瀏覽:716
工程管理保證書 瀏覽:198
社區矛盾糾紛排查匯報 瀏覽:352
新疆公共就業服務網登陸 瀏覽:316
侵權著作權案件審理指南上海 瀏覽:145
馬鞍山陸建雙 瀏覽: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