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構建和諧社會、創造文明生活需要做些什麼 運用政治術語
中國如何「構建和諧社會」?
● 易憲容
「構建和諧社會」是中國今年「兩會」的主題,也是「兩會」代表的共識及政府工作報告中的三大任務之一。可以說,政府工作報告基本上是圍繞著如何構建和諧社會在各個具體事項上展開。
現在要問的是,什麼是社會主義的和諧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如何可能?有人認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惠及十幾億人口的小康社會;有人認為和諧社會是一種理想、一種社會的終極目標;也有人認為和諧社會是人氣比較順,心態平和,彼此交往謙讓有禮、互敬互助。
對於前兩種解釋來說,比較大而化之,如果以此涵義,可能會讓民眾覺得到與現實相去太遠,可望不可求,因此這樣的理解是不符合中國和諧社會之本義的。對於後者,則比較具體實在,但沒有辦法用制度與規則來界定。
社會掠奪泛濫破壞和諧
在本文來看,和諧社會盡管有它的社會基礎、政治基礎、思想基礎及經濟基礎,但這些基礎歸結到一點就是社會中的每一個人能否根據個人的約束條件,來盡個人的社會責任及分享個人應有的權利,同時,個人的努力能夠通過社會公平公正的評價體系得到認可,不會受剝削與掠奪。
以個人應有的權利擴張為基礎,以此就能夠擴展到家庭和諧、組織和諧、社會和諧、國家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而這種多層次和諧不僅是有機的、動態的,而且是具體的、實在的,應該體現在每一個人現實的生活中,體現在每一個人衣住行的點點滴滴上。而只有每一個人的應有權利得到尊重與保護,才是中國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也是和諧社會之動力與源泉。
在現實生活中,為什麼會有不和諧的現象存在?如在中國,為什麼社會財富分配的兩極分化會越來越嚴重,農村與城市的二元結構越來越扭曲,貧者居無片瓦富者豪宅遍布會越來越明顯?為什麼民眾對房價的瘋漲反應會如此之強烈?股市投資者會對股市的低迷大聲吶喊?就在於中國現有的制度安排及法律規則出現某種程度的不公平。
正是由於制度規則的不公平,一方面不少民眾應有的權利或是不能夠真正分享,或是容易受到侵害與剝奪,另一方面又有人利用這種不公平大獲其利,從而一部分人掠奪另一部分人,社會掠奪泛濫,和諧社會如何可能。
比如,中國的銀行體系就是通過制度規則讓整個社會大部分金融資源集中少數銀行手中,然後行政機構又通過利率管制的方式來獨享這些資源。在這里,通過利率管制,一方面國內銀行以十分低的利率迫使全國民眾的儲蓄進入壟斷性銀行,另一方面銀行又能夠輕而易舉地以高利差向企業與個人信貸。這種不合理的制度規則使廣大民眾的財富流向國內銀行體系及少數企業與有權的個人,同時國內銀行與獲得銀行貸款的人也輕易地獲得高利潤。
國內銀行是這樣,國內股市、房地產等市場都是如此。可以說,如果這樣一些制度規則不能夠改變,和諧社會是無法建立的。
還有,中國房地產業為什麼在短短的時間內涌現許多富翁?為什麼中國的富翁一半以上會是房地產商?為什麼中國的房價會在短期內節節瘋漲?這既有在征地中對農民與城市居民的利益掠奪,也有對消費者的掠奪,對全國儲蓄民眾的掠奪。因為,中國房地產業以非市場化的方式,把房地產市場所需要的要素(土地、資金、勞動力等)成本讓全國民眾來承擔,而讓房地產的收益歸少數人所有。這種對民眾利益的侵害,可能是目前中國社會不和諧的最大的根源。
個人利益必須受到保護
那麼,在目前的情況下,構建和諧社會如何可能?最關鍵的方面就是通過法律制度來確立民眾的基本權利,通過法律制度規則來保證民眾的基本權利不受掠奪。只有這樣,民眾才能夠在現有的市場條件下力得其所,社會和諧就得以形成。
當然,個人基本權利得以確立與保護就得有一套利益沖突的協調機制。因為,在市場中,個人之間、個人與組織之間、組織與組織之間、組織與政府之間、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之間及國家之間,各種利益矛盾與沖突不可避免。當這些利益發生沖突時,不僅需要個人有正當表達利益訴求的渠道,也有接受這些訴求並在決策過程中表達的渠道。
在中國的社會中,為什麼惡性事情經常發生?為什麼民眾不能夠通過正式的渠道來爭取個人利益?原因在於這種機制沒有建立,或是機制不暢通。
總之,和諧社會的核心不是理想,而是民眾基本權利的享有與保護,而這種享有與保護得由政府來提供相應的法律制度,有一套有效的利益協調機制。這些都是中國經濟得以持續發展的核心。沒有市場經濟,中國經濟不能繁榮,沒有和諧社會就不能長治久安。中國能否走向和諧社會,需要一點一點地來做。
·作者是中國社科院金融所金融發展室主任
《中共中央關於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提出,要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不斷提高黨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這一條在中國社會發生深刻變化的今天顯得尤其重要和迫切。
古今中外,無論是當權者還是一般善良的百姓,都希望有一個和諧的環境、和諧的社會。對此,各國政治先哲們開過許多葯方,當今世界也不乏長期沒有動亂、沒有戰爭、社會矛盾不那麼尖銳、各方面關系比較和諧的社會的例子。但問題在於,執政的中國共產黨如何在今天中國的具體環境下構建和諧的社會?
機會平等,是實現社會和諧至關重要的條件,也是一些國家的成功經驗。機會平等,就是每個公民,不管貧富「貴賤」、能力高低、是男是女,都有平等參與機會競爭的權利。競爭的結果是另一回事,但每個人都享有得到這種機會的權利,這種權利受法律保護不可剝奪。這是社會公正與正義的重要體現,也是人權的重要內容。一個社會能保證做到機會平等,就能最大限度地激活社會活力,調動人們的積極性,就能使人們心平氣順。今天社會上許多怨氣就是產生於我們這個社會還沒有真正做到機會平等。如公職、就業、教育等關繫到每個人切身利益的事情上,有些人、有些群體被公開或暗中剝奪了平等爭取機會的權利。各種社會不公,有些單位和企業實際存在的性別歧視、年齡歧視和長相歧視現象,由少數人甚至個別人在小范圍選用幹部的做法,以及經濟活動中的種種黑箱作業……無不屬於這方面的問題。那些被無辜排斥在機會之外的人們,怎麼能讓他們跟社會和諧呢?
發展是實現社會和諧的根本之道。須知,貧困是產生社會不和諧甚至社會沖突的最根本、最普遍的原因。只有最大限度地減少、減輕貧困,才能有效地醫治許多社會病和消除社會裂痕。 而發展是消除貧困的根本途徑。鄧小平看得准,他剝去種種貌似革命的假社會主義理論的外衣,指出「貧窮不是社會主義」,提出「發展才是硬道理」,而且要加快發展。20多年來,國家成就斐然,初步實現了小康,貧困人口和貧困現象大為減少。這為我國實現社會和諧奠定了較好的物質基礎。但這個基礎對13億人口的大國來說,還不夠堅實,還必須長期堅持發展這個執政黨第一要務不動搖,最終徹底消除貧困,鏟除社會不和諧的土壤。
抽肥補瘦,縮小貧富差別,是緩和社會矛盾,增進社會和諧的普遍做法。有窮有富,是迄今為止的社會常態。我們過去沒有認識到,我們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試圖建立一種人人過著一樣貧富生活的社會。實踐證明,那種模式抑制了人們的勞動積極性和創造精神,失去競爭能力,是不成功的。改革開放後,由於實行允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的政策,極大地調動了人們的積極性,推動了社會生產大發展。但由於人的能力不同,主客觀條件不同,獲得機遇的先後和多寡不同,於是就出現了一般社會都會出現的窮富差別,地區差別。對於這種現象,黨、政府和社會,首先應承認合理合法的差別,不應採取貧富拉平的做法,要繼續鼓勵通過誠實勞動和合法競爭發財致富,同時通過政策為弱勢人們和地區創造必要的條件增強他們的致富能力,尤其要通過依法稅收將富人和富裕地區的一部分財富收上來進行第二次分配,部分稅收用於發展公益事業,部分用於對弱勢群體和弱勢地區的補貼,這叫「抽肥補瘦」。實踐證明,這是許多國家都實行的有效政策。
當然,對以權謀私,通過各種腐敗手段非法暴富的人,必須堅決沒收非法所得,實行堅決打擊。他們與勞動致富者和合法經營致富者有著本質的不同。
用正確的手段和方法,化解和處理社會矛盾,是增進社會和諧所應該提倡的文明方法。其實社會矛盾任何時候、任何國家都會存在的,只是尖銳程度不同而已。社會要形成習慣於用合理合法的方式表達利益要求和用合理合法的方式化解和處理矛盾的機制和社會氛圍。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上,只會用以暴力對暴力的方式來處理矛盾,結果矛盾不但解決不了,還造成巨大的社會動盪和社會積累的巨大破壞,最後還是人民吃虧。今天的社會與過去不同了,執政者與人民群眾之間,各個社會群體之間,不存在不可調和的根本矛盾,是根本利益一致前提下的矛盾,完全應該而且能夠通過溝通、協調、調解以至行政、法律等文明的方式來解決。通過教育,在全社會形成團結互助,平等友愛,扶貧濟困的風氣,形成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風氣,形成講誠信,重責任,國家利益和人民利益高於一切的風尚。
在中國建立和諧的社會,關鍵是執政黨自身。首先執政黨內部,特別是領導高層,必須是和諧的,團結的。過去一個嚴重的教訓,是黨的高層不和諧,斗爭不斷。高層不和諧,下面各級能和諧?黨內不和諧,社會能和諧?今天不同了,全黨上下很和諧。全國有數以百萬計的黨組織,7000萬黨員,只要共產黨內部和諧,全國就亂不了。當然黨內要和諧,必須發揚黨內民主,營造黨內發表不同意見和平等討論的環境,要建立健全黨內民主制度和監督制度,把全黨積極性調動到提高黨的執政能力上來。
改革開放,是各個社會階層和社會群體利益格局的調整。中國共產黨任重道遠。但有充分理由相信,中國共產黨有能力在改革開放過程中,不斷調整化解各種矛盾,建立起中國歷史上最和諧的社會。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放到與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相並列的突出位置,號召全黨不斷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這是一個具有時代性、戰略性的重大決策。各級黨組織要從社會轉型、體制轉軌時期的實際出發,以與時俱進的精神,不斷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正確處理影響和諧社會建設的一些重大關系。
一是正確處理經濟建設與社會各項事業發展的關系,全面落實科學的發展觀。我們黨所主張建立的和諧社會,是一個全面系統的目標,僅靠GDP的增長,無法支撐起一個人民所嚮往的全面的小康社會。因此,各級黨委必須把落實科學的發展觀作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根本,按照 「五個統籌」的要求,實現社會各個方面的和諧發展。要堅決克服一些地方在經濟建設上捨得投入,而在社會事業發展上無所作為的傾向,要切實把社會事業的發展放到重要位置,與經濟建設一同部署、一同推動、一同檢查、一同落實,促進經濟建設與科教文衛、社會保障、環境保護等各項社會事業的協同共進。
二是正確處理激發社會活力與維護社會穩定的關系,為改革發展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既充滿活力又富有秩序的社會。一方面,我們要通過改革,激發社會各階層的創造性活力,放手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另一方面,也要注意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可承受的程度統一起來,在保持社會生機和活力的前提下謀求社會秩序的和諧穩定,始終做到「活而不亂」。因此,必須高度重視和妥善解決改革中因利益調整引發的社會矛盾,避免體制轉軌、社會轉型時期社會矛盾的激化。要自覺把社會和諧作為穩定工作的最高目標,堅持以和諧指導穩定工作,以和諧檢驗穩定工作,切實解決影響社會穩定的一些深層次矛盾和問題。
三是正確處理效率與公平、先富與共富的關系,妥善協調不同社會階層、群體和地區之間的利益矛盾。實現共同富裕和社會公平是和諧社會建設的兩根支柱。當前群眾對行業壟斷、城鄉差別、幹部特權、收入差距拉大等現象十分不滿。建設和諧社會,必須正確處理效率與公平、先富與共富的關系,既要通過深化改革,完善市場體制,提高資源配置和利用效率,又要通過宏觀調控,在二次分配中維護社會公平;既要鼓勵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裕起來,又要防止兩極分化;既要保護發達地區、優勢產業和先富群體的發展活力,又要高度重視和關心欠發達地區、比較困難的行業和群眾。各個地方在加快發展的同時,要把維護社會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綜合運用財政、信貸、就業、扶貧開發、法律援助等手段,逐步建立符合和諧社會目標要求的,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分配公平和人道主義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保障機制,使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
四是正確處理行政管理與社會自我管理的關系,打造社會管理新格局。真正的和諧社會是一個國家權力與公共權利良性互動的社會,是國家的行政管理與公民個人的自主管理相統一的社會。目前我們在很大程度上依然沿用著過去以行政管理為主導的社會管理體制,這同經濟社會的發展不相適應。各級黨委政府,要按照「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總要求,堅決克服一切恩賜思想和包辦代替的做法,在進一步提高黨和政府管理社會的效能的同時,善於通過村民自治、社區自治組織,社會團體、行業組織、中介組織以及工青婦等群眾組織和各類群眾代表會議等,形成社會管理的整體合力。
五是正確處理發揮傳統政治優勢與創新群眾工作機制的關系,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的群眾工作。正確處理新形勢下的人民內部矛盾,既要發揮黨組織與人民群眾密切聯系的組織優勢,發揮思想政治工作的傳統政治優勢,更要注意創新群眾工作的運行機制,建立一套確保我們黨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始終實現、維護和發展好人民根本利益的長效機制。一些地方之所以社會矛盾比較突出,干群關系緊張,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對群眾冷暖漠然視之、不聞不問,致使群眾有苦無處訴、有理無處說、有冤無處申;有的工作責任心不強,推諉扯皮,久拖不決,致使小事拖大、矛盾激化;有的辦關系案、人情案,甚至貪污受賄,以權謀私,引起民憤;有的動輒使用專政工具壓制普通上訪群眾,引起群眾不滿。這些問題的根源在於,我們的群眾工作機制僵化,缺少應對新時期、新形勢下各種新矛盾、新問題的有效辦法。各級黨委政府都要認真研究和把握新形勢下群眾工作的特點和規律,把工作重點放在建立群眾工作的長效機制上,逐步建立順暢的民意溝通機制、有效的矛盾調處機制、便民利民的服務機制、公正的司法機制、完善的監督機制和嚴格的責任追究機制。
http://www.2008red.com/member_pic_94/files/hze/html/article_1447_1.shtml
⑵ 創造和創舉的區別
盡管兩者都具有前所未有的現實意義,但必定有所區別。創造是發明、建立前所未有的事物;創舉則是構建前所未有的行動,偉大的創舉。
⑶ 「營造」和「創造」有什麼區別
「營造」和「創造」的區別如下:
1、兩者的拼音不同。
營造的拼音為:yíng zào,創造的拼音是:chuàng zào。
2、兩者的含義不同。
「營造」的意思是:指建造;構造,編造;建築工程及器械製作等事宜。
「創造」的意思是: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論、做出新的成績或東西。
3、兩者的出處不同。
營造出自唐代房玄齡等人合著的《晉書·五行志上》:「清掃所災之處,不敢於此有所營造。」
譯文:清理打掃受災害的地方,不敢在這些位置建造其他的新東西。
創造出自南朝沈約《宋書·禮志五》:「至於秦漢,其(指南車)制無聞,後漢張衡始復創造。」
譯文:在秦漢設計的指南車,沒有什麼名氣。後來在漢朝時,張衡又重新想出新的方法製造出來。
1、營造的近義詞——營建[ yíng jiàn ]:營造、建造的意思。
2、營造的近義詞——興建[ xīng jiàn ]:開始建築(多指規模較大的)。
3、創造的近義詞——創設[ chuàng shè ]:指開始建立;創造條件,使原來不具備條件也能實現。
4、創造的近義詞——締造[ dì zào ]:意思是造業、建造、創立、建立。
5、創造的反義詞——模擬[ mó nǐ ]:也作摹擬。模仿現成的樣子。
⑷ 構建和諧社會、創造文明生活需要做些什麼
思想體系的建設與凈化迫在眉睫,如何建立和鞏固群體的信仰問題,是社會穩定的基石!個人方面,盡孝、行善、慎獨則可矣!
⑸ 「構建」的同義詞有哪些
「構建」的同義詞有:
1、創建【chuàng jiàn】:創立。
2、建設【jiàn shè】: 創立新事業;增加新設施;充實新精神。
3、建立【jiàn lì】:開始成立或產生。
4、構造【gòu zào】:猶捏造,製造,建造。
5、創造【chuàng zào】: 首先想出或做出(前所未有的事物)。
構建 [ gòu jiàn ]
建立(一般用於抽象事物)。例 :~新的哲學體系。
造句
1、構建質量誠信體系,建設安全健康環境。
2、構建和諧社會,必須研究解決農民工問題。
3、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4、假如你想和你的敵人構建和平,那你必須和你的敵人一起努力。那樣他就變成了你的戰友。
5、加強黨風廉政建設,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⑹ 建立和構建哪個更好
建立一般用於一個實體的東西,比如實體的經濟或者實體的建築。實體的王朝等等。而構建可以使虛擬的東西比如構建一個宏偉藍圖。構建一個思想意識。構建一個畫面。
⑺ 「創立」 與 「創建」 兩個詞有區別么
沒有區別,兩者是近義詞:
一、創立[ chuàng lì ]
初次建立。
引證:葉君健 《火花》二:「回有了他,他和老伴答辛辛苦苦創立起來的這個家就不會散。」
二、創建[ chuàng jiàn ]
創立。
引證:陳其通 《萬水千山》第一幕:「在我們偉大領袖 毛主席 的正確路線指引下,創建了以 瑞金 為中心的中央紅軍根據地。」
(7)構建和創造擴展閱讀
創立/創建的反義詞:
一、重建[ chóng jiàn ]
重新建設或建立;重新組建。
二、摧毀[ cuī huǐ ]
用強大的力量破壞。
引證:柳青 《銅牆鐵壁》第十七章:「上級命令必須組織我方的一切重炮火力摧毀那個陣地,打散敵人的首腦機關。」
⑻ 建構和構建有何不同
在維基網路( http://zh.wikipedia.org )里可以查到「建構」,而沒有「構建」說法。維基網路對「建構」的解釋是: 建構一個借用自建築學的詞語,原指建築起一種構造,是指在已有的文本上,建築起一個分析、閱讀系統,使人們可以運用一個解析的脈絡,去拆解那些文本中背後的因由和意識形態。建構主要應用在文化研究、社會科學和文學批評的分析上,建構既不是無中生有的虛構,亦不是閱讀文本的唯一定案,而是一種從文本間找到的系統。與建構相對的是解構,解構著重在對各文本間的剖析、閱讀,建構著重在系統的建立。 然而在中華語文網上又看到轉摘的一篇文章上的另一說法,該文是從詞語的詞序顛倒角度上來對「構建」與「建構」進行了剖析,以下是中華語文網上《從是建構還是構建說開去》( http://mypage.zhyww.cn/pagex.asp?pgid=90456 )這篇文章的部分摘錄: 首先,讓我們來比較一下這兩組詞: 女子與子女:兩個詞均為名詞,前者指女性的人;後者指兒子和女兒,其內涵較前者寬廣一些。 火急與急火:前者是形容詞,意為非常緊張,如十萬火急。後者是名詞,一是指燒煮東西時的猛火,如急火煮不好飯;二是指因著急而產生的火氣,如急火攻心。 可見,詞語的詞序顛倒後,其詞性和意義已不再一樣了。 其實,只要我們稍加分析還可發現,詞語的詞序顛倒之後,將出現以下幾種情況。 一、詞性、詞義及色彩均已發生了變化。 如:同夥與夥同 「同夥」:色彩為貶義,作動詞,指共同參加某種組織,從事某種活動;作名詞,指同夥的人。 「夥同」:動詞,色彩為中性,意思是跟別人合在一起(做事),如他夥同幾個退休工人辦起了一家農機修配廠。了不得與不得了 「了不得」;多含褒義,一是指大大超過尋常的;很突出,如他高興得了不得。二是表示情況嚴重,沒法收拾,如:可了不得了,小孩不見了! 「不得了」: 多含貶義,一是表示情況嚴重,如哎呀,不得了,著火了。二是表示程度很深,如她急得不得了,可又沒有辦法。 二、詞性、詞義有變,卻無色彩之別。 如:產生與生產 「產生」:動詞,指 由已有事物中出現新事物;出現,如產生矛盾。 「生產」:動詞也可作名詞,指人們使用工具來創造個種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如工業生產;也指生孩子。 火燒與燒火 「火燒」:「燒」讀輕聲,名詞,指一種表面沒有芝麻的燒餅。 「燒火」:動詞,使柴、煤等燃燒(多指炊事),其中間可以插入其它成分,如燒火做飯,燒一次火等。 力量與量力 「力量」:名詞,力氣;能力。如團結就是力量。 「量力」:動詞,指衡量自己的力量,如度德量力、量力而行等。 三、詞性、詞義同中有變,無色彩之別。 如:工人與人工 都可作名詞,「工人」:多指從事體力勞動的人。 「人工」:人力、人力做的工,如人工操作;或者工作量的計算單位,如完成這項任務需要三個人工。不過,後者還可以作形容詞,意為人為的,主要用來區別於「自然」或「天然」,如人工呼吸,人工降雨等。 學科與科學 都可作名詞,「學科」:指按照學問的性質而劃分的門類,如自然科學中的物理、化學等;也可指學校教學的科目,如語文、數學等。 「科學」:指反應自然、社會、和思維等的客觀規律的分科的知識體系,如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等。但它還可以作形容詞,意為合乎科學的,如科學種田、這種說法不科學,等等。 四、只詞義有異,無詞性、色彩之別。 如:融通與通融 都是動詞,中性。「融通」:意為使(資金)流通;融會貫通,如融通古今;使融洽,相互溝通,如融通感情。「通融」:意為變通辦法,給人方便,如這事可以通融;也可指短期借錢,如我想跟你通融二百塊錢。 詞語與語詞 都是名詞,中性。「詞語」:指詞和短語;字眼。「語詞」:指詞、片語一類的語言成分。 學力與力學 都是名詞,中性。「學力」:指在學問上達到的程度。「力學」:指研究物體機械運動規律及其作用的科學。 這類詞語還有蜂蜜與蜜蜂、關閉與閉關等。 五、詞義由具體轉抽象,無詞性、色彩之別。 如:糧食與食糧 「糧食」:指共用的穀物、豆類和薯類的統稱。 「食糧」:除了指人吃的糧食外,還具有抽象的比喻義,如精神糧食、煤是工業的糧食等。 女兒與兒女 「女兒」:指女孩子,尤其是相對父母而言的。「兒女」:除了指子女,如把兒女撫養成人;男女,如兒女情長之外,還含有比喻義,如英雄的中華兒女。 這類詞語還有熟面與面熟、白血與雪白等。 六、詞性、詞義及色彩幾乎無變化,但使用對象和習慣說法有區別。 如:計算與算計 都是動詞、中性或貶義,都含有根據已知數通過數學方法求得未知數;考慮、籌劃;暗中謀劃損害別人的意思。 但在某些方面只能用「計算」,如計算機、計算器等,卻不用「算計」。而在「他總愛算計別人」一句中往往又不用「計算」。 火熱與熱火 都是形容詞、中性或褒義,都含有像火一樣的、親熱的、緊張激烈的意思。但要注意它們的使用對象,如他倆打得火熱、火熱的斗爭、火熱的太陽等一般不用「熱火」;而熱火朝天、那場面可熱火啦、他倆談得很熱火等處一般又不用「火熱」。 兄弟與弟兄 都是名詞、中性或褒義,都含有同是一父母所生的男子,也都可以有比喻義,如我們要多支援農民兄弟(弟兄)。但也要注意習慣說法,如兄弟民族、兄弟單位等,一般不說弟兄民族、弟兄單位。 此外,還有些詞語,詞序弄反了會惹出很大的麻煩來。例如,本來是要你去南海辦事,而通知時卻說成或寫成了海南。這樣一來,怎不令你勞民傷財呢? 像這樣詞序相反的地名還有不少,如開封與封開(一在河南,一在廣東)、越南(國名)與南越(我國秦漢時指現在的廣東與廣西一帶)等。 可見,詞語的詞序是不能隨便顛倒過來使用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的詞語都可以顛倒其詞序,如「城市」,就無詞序相反的詞語「市城」;「關懷」也無「懷關」的說法。隨便顛倒詞語的詞序,不僅令人難以接受,而且還會鬧出笑話來。如把「吃飯了」說成「飯吃了」。 那麼,「建構」與「構建」哪一個詞才是正確的呢?當然是「構建」正確,它有建立之意,且多用於抽象事物,如構建新的科學體系。但它卻根本沒有與之有相反詞序的詞語「建構」。 帶著疑問又去查閱了99看版的簡裝和精裝片辭海,上面都沒有「構建」與「建構」之說,看來二者還是個新生詞彙,以後究競誰能入選辭海,是個值得商榷探討的問題。在日常生活中常聽說「構建和諧社會」「構建…..」等,看來「構建」可能更能被日常老百姓所能接受點,我也贊同這一觀點;而對於有的人所用的「建構」一詞則可能來源於對認知學習領域的「建構主義」一詞的斷章取義罷了。
⑼ 「構建」的近義詞是什麼
構建的近義詞為:建立、建設
一、建立[ jiàn lì ]
釋義:
1.開始成立:~政權。~新的工業基地。
2.開始產生;開始形成:~友誼。~邦交。
3.興建,建設。
4.制定;訂立。
周恩來 《紅軍與群眾》:「如群眾尚未組成工農會,則更應該幫助群眾建立自己的群眾組織。」
二、建設[ jiàn shè ]
釋義:
1.建立;設置。
2.創立新事業;增加新設施:經濟~。~家園。~現代化強國。組織~。思想~。
3.陳設布置。
巴金 《探索集·訪問廣島》:「我們去的第一個地方就是在原子彈爆炸中心的廢墟上建設起來的和平公園。」
反義詞:廢除、拆除
一、構建[ gòu jiàn ]
釋義:建立(一般用於抽象事物)。
例句:構建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的有效機制。
二、廢除[ fèi chú ]
釋義:取消;廢止(法令、制度、條約等):~農奴制。~不平等條約。
周天度 《蔡元培傳》第四章第二節四:「1919年他在北京大學進一步廢止文、理科的科別……學長制也因之廢除。」
三、拆除[ chāi chú ]
釋義:拆掉(建築物等):~腳手架。~防禦工事。
巴金 《家》十八:「僕人們忙著拆除臨時的看台。」
⑽ 創造和製造有什麼不同的意思
創造和製造意思的區別為:指代不同、出處不同、側重點不同。
一、指代不同
1、創造版:想出權新方法、建立新理論、做出新的成績或東西。
2、製造:用人工使原材料成為可供使用的物品。
二、出處不同
1、創造:魯迅 《集外集拾遺補編·關於<小說世界>》:「新的年青的文學家的第一件事是創造或介紹,蠅飛鳥亂,可以什麼都不理。」
2、製造:蔣子龍 《開拓者》一:「工地上的節奏,緊張而又紊亂。有的地方人喊車鳴,人為地製造熱烈的氣氛。」
三、側重點不同
1、創造:創造是一個開發過程。
2、製造:製造是一個生產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