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像這樣的一個制度,是我們社會中自然而然就產生了的。而且在中國古代的時候,就會有這樣一個投訴的制度。
❷ 最終批準的領導在文件上圈閱,沒寫其它意見,可以視為批准同意嗎
當然就是同意了。領導一天看的文件那麼多,每個都簽寫意見,還不把領導累死。。
❸ 「零報告」制度是誰發明的,無聊
就是將初次上報報表到本次上報報表的時段內沒有出現新情況,也要將報表填上0上報的制度叫「零報告制度」,這個上報報表時間是上級規定的,目的是為了掌握某時段內的最新情況,現在不單在傳染病統計工作是實行「零報告制度」,在一些特殊時期的其他工作也實行「零報告制度」,比如自然災害、交通安全、生產安全......。最先是起於何時沒有考證過,大概是從「非典」流行時開始的吧
❹ 蘇聯政治委員制度是誰發明的
政治委員不是誰發明的,而是世界各國從古至今都有的中央派出的監督軍隊的官員(監軍制度)又一種形式。
而且蘇聯只是前期設有政治委員,後期取消。
1917年,俄國臨時政府在軍隊中引進政委制度以確保政府對其的政治控制。
在十月革命後, 政委在蘇聯紅軍中一直保留到1942年。
在紅軍和蘇軍中, 政委僅在以下時期存在:1918-1924年、1937-1940年、以及1941-1942年。
在蘇聯軍隊不設政委的其它時段,蘇聯軍隊實行一長制,各級部隊設立政治工作副職。
政委與所在部隊的軍事主官擁有同樣的職務等級,共同指揮部隊,對部隊負全責,軍事指揮命令必須有政委的附簽。但是,政委往往是從地方黨政部門調入部隊應急配齊領導班子,且由於俄國軍隊長期傳統,政委的軍銜一般低於該職務等級的基礎軍銜。例如,蘇聯衛國戰爭初期,集團軍司令員的軍銜是上將、中將、少將,而集團軍政委的軍銜往往是「師級政委」、「旅級政委」、「團級政委」(1943年之前蘇聯軍隊的軍、政軍銜體系的名稱不同)。
另外,在危急情況下,政委也可以命令並指揮所在軍隊。
❺ 是誰發明這規矩。。。
這是生存法則,哥們,節哀
❻ 文件後綴是是誰發明的,發展過程怎樣
這個太多了.EXE
應用文件.GHO
備份文件.INF
系統啟動文件.BMP
最早的圖片文件.GIF
帶動態效果的圖
片.RAR
壓縮文件.ZIP
壓縮文件.TXT
文本文件.DOC
WORD文檔.XML
EXCEL文檔.ISO
光碟鏡像還有很多
自己搜索下
❼ 各位大師好,請問中央的圈閱的由來
「圈閱」就是領導人審閱文件後,在自己的姓名處畫圈,表示已經看過。
我們黨的圈閱制度是這樣形成的:
1948年2月,毛澤東親自主持制定《中共中央關於土地改革中各階級的劃分及其待遇的規定》,隨即讓新華社電台拍發各中央分局,要求各地認真討論,並將意見迅速匯報中央。此後,毛澤東等候著各地的反映。
3月里的一天,毛澤東突然問起東北方面調查土改和討論規定的材料來了沒有。擔任秘書的胡喬木告訴他說早就來了。毛澤東追問道:「來了為什麼不及時送給我看?」葉子龍說:「大概還沒有來呢!」可胡喬木說清楚地記得電文已經來了。
葉子龍連忙去找,結果從文件堆里翻出來。他見電文上畫了許多勾。按照當時的習慣,領導人閱看電報、文件後,就在頭一頁上畫上勾,所以葉子龍說:「這份電文您已經看過了。」毛澤東聽了有些不悅,說:「我根本就沒有看過!」
為了改變這種誰看了誰沒看搞不清的狀況,葉子龍想出了個辦法:他在送傳電報、文件前,先在電報、文件上署好各位領導的名字,哪位領導看過了,就在自己的名字上畫一個圈,這樣一來,誰看了誰沒看一目瞭然。領導人傳閱電報、文件在名字上畫圈的制度,就這樣形成了,並一直沿用至今。
❽ 到底是誰發明了「一國多制」
中國的旋渦式存在不斷捲入眾多族群,必定形成多族群多文化的共存局面,而共存是一個共同的理性選擇,否則各方永無寧日,顯然不符合任何一個族群的利益。多族群多文化如何共存,或者說,如何在「合」中有「分」,就成為任何一個主政王朝必須解決的問題。這個問題本來在先秦的天下時代中並不存在,因為天下體系本身就是一個分合一體模式,而在大一統的制度條件下如何實現分合一體,就變成了一個新問題。如何在大一統制度下建構萬民共在方式的問題導致中國發明並一直實行混合制度,一國兩制或一國多制。
是誰發明了一國多制?毫無疑問,一國多制的發明與周朝的天下經驗有著淵源關系,但不是周朝的發明。周朝的天下體系兼容並蓄,合中有分,萬國一體而各有其俗,然而天下體系不是一國秩序,而是世界秩序,並非一國多制,而是包含多國多文化的世界制度。但可以肯定,周朝的天下概念是一國多制的靈感來源,秦漢以來,中國歷代都大致奉行周朝天下體系「不求變俗」原則的政治遺產。事實上並非完全不變其俗,而是不全變其俗,各族群在共存中互化之事一直存在。
秦朝過於短暫,未及面對一國多制問題就終結了。當漢朝與匈奴捲入膠著博弈,繼而又開通西域,才開始直面眾多族群如何共處的問題。漢承秦制,以「大一統」制度取代了周朝的「協和萬邦」秩序,然而,一統制度只是解決了直轄地域的「同」問題,卻不能解決「不同」之族群之間的「和」問題。對於軍事實力與漢朝相當或雖略遜卻難以平定的匈奴,漢朝試圖通過和親方式將其納入朝貢概念,但匈奴與漢朝是競爭對手,並不是漢朝的加盟者,朝貢實為名不副實的概念挪用。不過,既然秦漢以來的中國仍然沿用天下的概念,是一個內含天下結構的國家,因此,漢朝並沒有把匈奴看成是對等的外國,而是理解為秩序挑戰者,因為漠北地區仍然屬於舟車可達的天子法定地域,正如賈誼在解釋漢朝與匈奴關系時所言:「今天子自為懷其民,天子之理,豈下臨人之民哉?」 很明確指出了匈奴是天子之民,而不是他國之民。漢朝的政治新經驗其實首先來自開通西域。西域存在眾多小部族,缺乏統一性,眾多部族之間多有沖突,與匈奴也有沖突,而又居於絲綢之路一帶,與漢朝有著可期待的貿易利益,因此有積極性與漢朝建立加盟的政治關系並尋求強漢的庇護,「西域思漢威德,咸樂內屬」 。當漢朝的勢力延伸至西域,就面臨文化差異問題。郡縣制的直接統治並不適宜於加盟的西域族群,於是漢朝發明了一種秩序延伸制度,稱為「都護」 ,即監護官制度。漢朝設立的西域都護府,相當於郡的地位,卻不是郡。都護府沒有太守(行政主官),只設都尉或校尉(軍事主官)。這意味著,都護府只是軍事監護單位,而不是社會管理單位。都護府的主要功能是軍事據點,駐軍屯田,看護西域,所看護的西域小國最多時達50個。 由於不具行政管理功能,都護府意味著不幹涉西域各部族的自治秩序,只維護西域與中央王朝的加盟關系。都護府大概是中國最早的「一國多制」秩序,其「羈縻」原則成為後來隋唐羈縻制度的基礎。
十六國時期北方游牧族群進入中原建立了並立割據的多個政權,治下漢人眾多,因此實行「胡漢分治」制度。匈奴劉淵的漢國最早建立胡漢分治,皇帝身兼胡漢兩族之共主,下轄兩套官員,分管胡人和漢人。基本格局是胡人當兵,漢人種田,胡官統軍,漢官管理經濟和社會,因此,胡漢分治同時就是兵民分治, 於是把國家劃分為「軍隊」和「社會」兩個空間,雖是兩制,卻不是政治上的一國兩制,更像是社會分隔制度,或者說社會分治制度。
唐朝的羈縻制度則是具有政治性的創新,在某種程度上具有天下概念的古意。唐朝地域廣大,族群眾多,因此設立羈縻州作為中原「正州」以外地區的行政單位,其分治原則是有分民而無分土,是相當成熟而靈活的一國多制的制度安排。值得注意的是,唐朝的羈縻制度只是以中原為政治核心,卻排除了文化中心意識,是一個基於文化平等的政治制度,唐太宗也因威重德隆而身兼天子與天可汗雙重身份,成為農耕地區與游牧地區的共主。唐太宗對此制度創新十分得意,他宣稱:「自古帝王雖平定中夏,不能服戎狄。朕才不逮古人而成功過之」,並且解釋說:「朕所以能及此者,止由五事耳。自古帝王多疾勝己者,朕見人之善,若己有之。人之行能,不能兼備,朕常棄其所短,取其所長。人主往往進賢則欲置諸懷,退不肖則欲推諸壑,朕見賢者則敬之,不肖者則憐之,賢不肖各得其所。人主多惡正直,陰誅顯戮,無代無之,朕踐祚以來,正直之士,比肩於朝,未嘗黜責一人。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故其種落皆依朕如父母。此五者,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 唐太宗所言雖是自我表揚,卻也基本如實。盛唐之時,各族才俊多為高官,長安胡人如雲,胡漢不分彼此,胡服胡樂皆成流行時尚。唐代羈縻州轄區內的制度依照該地區民俗而定,擁有很大程度的自治權。羈縻州的自治程度各有不同,其中自治程度最高的是完全維持族群傳統制度,從行政主官到各級官員皆由本族人擔任,此類羈縻州的都督、刺史、都護之類皆為部族首領世襲;自治程度其次的是中央派駐監督官員;自治程度稍弱的是中央派駐行政官員與本地官員聯合管理。據譚其驤的研究,羈縻州情況十分復雜,皆根據具體關系而定,部分羈縻州因關系變得更為密切而轉為正州,也有部分正州隨情勢變化而轉為羈縻州,另有一些遙遠的羈縻州有名無實,並無實際控制,只相當於朝貢國而已。
遼代實行蕃漢分治,北樞密院以契丹老法管理契丹人,南樞密院以漢法管理漢人。蕃漢分治沒有社會隔離的含義,並非胡漢分治的翻版,而是依俗而治。在遼朝高層中多有漢人官居宰相、樞密使、元帥、尚書、節度使、大將軍之類一等要職,如韓德讓官至大宰相、總南北二樞密,封晉王,已經位極人臣。 元朝制度則尤其復雜,大體上以蒙古制度為尊,同時附會漢法,多制並舉。例如法律是蒙古法、漢法以及回回法的多元聯合體。 元朝地域極其廣闊,大多數地區的社會文化情況對於元朝都是新經驗,而元朝尚未形成穩定成熟的制度就衰落了,因此制度缺乏一致性。粗略地說,元朝在軍事統治下基本上維持各地的傳統習慣,類似於軍人政權。明朝大致沿襲唐朝的一國多制,邊疆地區維持各族群的傳統制度,其中,元朝特為西南民族發明的自治土司制度在明朝進一步發展成為成熟制度。清朝繼承了明朝制度,在中原地區採用高度漢化的治理,在邊疆各地實行自治與中央監管的混合制度,在細節上又多有改進。大概言之,中國一直是多制的復合政治秩序:在先秦天下時代,是多國一體秩序;自漢以來,是一國多制。
❾ 我們國家是從什麼時候開始使用省市縣的誰發明的
1954年,憲法正式確認了省縣鄉三級為地方行政區化層級。當時市的法律地位不清晰,在省縣鄉三級行政區域劃分之外。到了1958年,正式實行市領導縣體制的范圍迅速擴大。保證了城市的農副產品供應,一般為一個大城市管理一個縣。在1959年9月17日召開的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九次會議中正式確定了市領導縣體制的法律地位。
在改革成功後確實達到了原本的目的,而且還更加清楚,更加條理分明的讓廣大群眾認識到政府部門的管理機構,讓基層群眾的各項權益能夠更好的實現!
❿ 圈閱的黨圈歷史
我們黨的圈閱制度是這樣形成的:
1948年2月,毛澤東親自主持制定《中共中央關於土地改革中各階級的劃分及其待遇的規定》,隨即讓新華社電台拍發各中央分局,要求各地認真討論,並將意見迅速匯報中央。此後,毛澤東等候著各地的反映。
3月里的一天,毛澤東突然問起東北方面調查土改和討論規定的材料來了沒有。擔任秘書的胡喬木告訴他說早就來了。毛澤東追問道:「來了為什麼不及時送給我看?」葉子龍說:「大概還沒有來呢!」可胡喬木說清楚地記得電文已經來了。
葉子龍連忙去找,結果從文件堆里翻出來。他見電文上畫了許多勾。按照當時的習慣,領導人閱看電報、文件後,就在頭一頁上畫上勾,所以葉子龍說:「這份電文您已經看過了。」毛澤東聽了有些不悅,說:「我根本就沒有看過!」
為了改變這種誰看了誰沒看搞不清的狀況,葉子龍想出了個辦法:他在送傳電報、文件前,先在電報、文件上署好各位領導的名字,哪位領導看過了,就在自己的名字上畫一個圈,這樣一來,誰看了誰沒看一目瞭然。領導人傳閱電報、文件在名字上畫圈的制度,就這樣形成了,並一直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