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發明降落傘的故事
降落傘是大家都熟悉的一種空降器具,它能使人員和物體從空中安全降落到地面,因而在軍事、民用和體育等方面都有著廣泛的用途。然而,降落傘從萌芽到發明運用,卻經歷了一段漫長的歷程。 有這么一個源自我國遠古時代的故事。 據說舜自幼喪母,父親偏愛後妻及後妻所生的兒子,因而漸漸地討厭舜。一次,父親想加害舜,讓他爬樓梯到高處修理糧倉,然後偷偷撤去木梯,在底下放火企圖燒死舜。舜急中生智,抓起身旁的一頂蘆葦大斗笠,雙手把它高舉過頭頂,縱身躍下,結果安然脫險。可以說,這是遠古時期人們對降落傘原理的最早嘗試。 如果說4000多年前舜的這個故事還帶有濃厚的神話色彩,那麼到了17世紀,人們使用降落傘的嘗試卻是活生生的事實。 這個勇敢的冒險家是義大利的一名囚犯,叫拉文。1638年,他因犯罪被關進了監獄。但他並不甘心呆在獄中,因而時刻在思考合適的方法越獄。經過長時間的細心觀察,他終於發現圍牆有個地方可以攀登,便在心裡牢牢記住了這個地方。可是,這面圍牆高達20多米,即便爬了上去,又怎能下得來呢?如果直接從牆上往下跳,不摔死也會殘疾。身陷牢籠的拉文,不可能找到繩子或者別的工具。為此大傷腦筋。 過了些日子,拉文的親人來探監,走時忘了把傘帶走。因為傘不過是普通的用具,獄方也沒有多過問,這把傘就留在拉文身邊。正為如何越獄而傷神的拉文,百無聊賴地玩弄這把傘,忽然他心裡一動:也許這把傘能派上用場。於是,他動手撕破衣服搓成布繩,用以加固傘的支撐能力。結果,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拉文借著這把「降落傘」成功地逃到監獄圍牆之外。不過,他沒跑多遠就被抓了回來。 拉文的冒險試驗雖然沒能達到自己的最終目的,但他的做法卻啟迪了許多人的才思。當時,他越獄時所用的「降落傘」還只是一種雛形而已。 那麼,是誰創造出世界上第一個降落傘呢?榮譽應當歸屬於法國的盧諾爾曼。盧諾爾曼從小就富於幻想,常常冒出一些讓人覺得不可思議的念頭。盧諾爾曼的家鄉有座高塔,他經常和小夥伴們一起到塔上遊玩,在那裡度過了許多美好的少年時光。 「要是我們能像小鳥那樣,可以用翅膀翱翔該有多好!」 「對!要是我們有翅膀,就可以從塔頂飛到地上,再也用不著慢吞吞地下樓梯了。」 嘰嘰喳喳的小夥伴們總是浮想聯翩。少年盧諾爾曼每天望著這座高塔,心裡也總想著怎樣才能從塔頂上安然無恙地落到地面。後來,盧諾爾曼長大了,但他仍然忘不了心中的那個夢想:總有一天,他要像小鳥那樣從塔上「飛」下來。於是,他開始搜集有關的材料,著手構想如何實現這個宿願。在17世紀一位名叫德·馬爾茨的作家所寫的小說中,盧諾爾曼看到文中主人公從高層城堡越獄時,把兩條被單的角系在一起,然後兩手抓住被單的兩端,利用風力的托舉,緩緩落地。同時,義大利囚犯拉文越獄的方法也給了他很大的啟發。 時間一天天地過去,反復的揣摩之後,盧諾爾曼終於設計出世界上第一頂真正意義上的降落傘,他決定到高塔上試降。試降那天,聞訊趕來的人們將高塔圍得水泄不通。有人替他的安全捏把汗,有人抱著懷疑的態度,有人只不過想瞧個熱鬧,更有人甚至等著看盧諾爾曼的笑話。 「從這么高的塔上落下來,不死也得殘疾!」 「是啊,還是別冒這個險了。」 替他擔心的人們都這么好心地勸阻他,但盧諾爾曼心志不移。他一定要實現自己的夢想,要像小鳥那樣從空中悠悠而降。為了安全起見,他把一些略重於體重的石頭綁在降落傘上,然後,他從塔頂向下扔出了降落傘和石頭。在眾人的目光下,石頭並沒有像人們所想的那樣快速落到地上。相反,墜著石頭的降落傘像盛開的鮮花一樣,悠悠地在空中飄盪,最後徐徐降落在地面上。這么一來,盧諾爾曼信心大增。圍觀的人們關切地注視著他下一步的試驗——這回可是盧諾爾曼雙手緊緊地抓住降落傘的底繩,輕輕地縱身向塔外一跳。屏住呼吸的人們緊張地睜大眼睛,紋絲不動,生怕那一幕慘劇出現。有些人甚至閉上眼睛,准備聽到那凄慘的叫聲。可是,盧諾爾曼跳出塔外後,心情多少有些緊張的他反而變得踏實起來——他覺得自己真的像只小鳥一樣在悠悠地飛翔。最後,盧諾爾曼緩緩地安全降落,什麼意外也沒有發生。「成功了!我成功了!」盧諾爾曼腳一落地就興奮地大叫起來,周圍的人們也齊聲為他喝彩! 這是發生在1783年的事情。後來,降落傘的結構得到了較大改進。但由於時代的限制,降落傘的發展仍然很緩慢。直到世界邁入20世紀的門坎之後,由於飛機的問世和航空事業的發展,降落傘的設計、製造和應用才有了長足的進步。 如今,這朵在藍天綻放的花朵越來越為人們所熟悉、喜愛。
2. 關於根據荷葉發明了雨傘的故事
雨傘一開始是魯班受到花葉的啟發而發明,後來傳說是他的妹妹發明的。
我國民間流傳著魯班的妹妹發明雨傘的故事。傳說中有一次魯班俏皮的小妹妹與其打賭,說看誰能有辦法讓外出遊玩的人們免遭雨淋,而且還規定了完成期限。
此後魯班就日夜不息地建亭子。到了期限這天,魯班共建了十八個精美的亭子,可是他的小妹呢,只做了一個小亭子,就讓魯班輸得心服口服了。原來,小妹做的是一把小巧、精緻的竹架、絹頂,能撐著走的「小亭子」——這就是傳說中傘的由來。
也有傳說魯班妻子雲氏也是一位巧匠。《玉屑》上還記述,她是雨傘的發明者,第一把雨傘就是她送給丈夫出門給人家蓋房屋時用的。"傘"字早有出現,她大概是造出了能撐合的傘。
(2)傘的發明小故事擴展閱讀:
古時候,雨天和炙熱的夏天困擾著人們,人們不得不躲避到小亭子的下面而不能外出。有這樣一個傳說,魯班圍繞著他的四鄰建造了許多小亭子供大家使用,但仍然不能讓人們在狂風暴雨的季節自由地外出活動。
魯班的妻子這時照著他丈夫所建亭子的樣式,製成了一個重量輕的竹亭子且帶油紙——這就是最早的雨傘。魯班的妻子對魯班說:「你建造的房子不能搬起移動。我的傘,能帶它到處走動並可以在各種季節里提供防護」。
在中國,傘是公元前450年左右由魯班的妻子發明的,傘被稱作「能移動的房屋」。在英國,在18世紀才開始使用雨傘。
傘一度是女性的專用品,表示女人對愛情的態度。把傘豎起來,表示對愛情堅貞不渝;左手拿著撐開的傘,表示「我現在沒有空閑時間」。把傘慢慢晃動,表示沒有信心或不信任雨傘;把傘靠在右肩,表示不想再見到你。
3. 雨傘的發明故事
是誰發明的雨傘?對這個問題一直眾說紛芸。有的說,埃及人最早使用雨傘,早在公元前1200年,埃及()的貴族們外出旅遊時常常要奴隸(slave)為他們撐太陽傘(parasol)。羅馬人用傘遮擋地中海地區的陽光。在中國,傘是公元前1000年由魯班的妻子發明的,傘被稱作「能移動的房屋」。
在英國,在18世紀才開始使用雨傘。佰納斯 傘一度是女性的專用品,表示女人對愛情的態度。把傘豎起來,表示對愛情遙堅貞不渝;左手拿著撐開的傘,表示「我現在沒有空閑時間」。把傘慢慢晃動,表示沒有信心或不信任;把傘靠在右肩,表示不想再見到你。
到了19世紀男人開始使用傘。
由於英國多雨傘是英國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成為傳統的英國生活方式的象徵,成為倫敦商人和官員必之物,英國人的象徵——約翰牛就手中拿著雨傘。在文學作品、電影中也是不可缺少之物。英國於1969年建立傘博物館。傘還有多種用途。傘有時被當作武器。1978年,一們被流放的保加利亞(Bulgaria)人在滑鐵盧大橋上被刺客用傘尖刺傷,中毒身亡。有的傘柄可以噴灑胡椒粉,用來制止惡狗追咬。有的傘柄里有燈光可照明探路。
英國有一種催淚傘,若遇到歹徒,一按傘柄即可噴出催淚瓦斯(tear gas),把歹徒驅跑。傘也能預示人的運氣。如果傘掉在地上,不要自己揀起來,否則壞運氣就會到來。如果在陽光明媚的日子裡打開傘,那就意味你把雨帶來。不要在屋裡撐開傘,也不要把傘放在床上。
4. 油紙傘的發明故事
1、傘相傳由魯班之妻雲氏發明。據傳,早在春秋末年,我國古代著名木工師傅魯班常在野外作業,若遇下雨,常被淋濕。魯班妻子雲氏想做一種能遮雨的東西,她就把竹子劈成細條,在細條上蒙上獸皮,樣子象「亭子」,收攏如棍,張開如蓋。實際上,這就是後來的桑「劈竹為條,蒙以獸皮,收攏如棍,張開如蓋」,但初期的傘多以羽毛、絲綢等物料製作。發明紙後,絲由紙代替,製成紙桑宋時稱綠油紙桑以後歷代均有改進,油紙傘,油散蝙式傘,最後形成今天的大眾用品。
2、油紙傘實際出現的時間不明,約於唐朝傳至日本、朝鮮。明朝開始於民間普及,《天工開物》提到:「凡糊雨傘與油扇,皆用小皮紙。」,沈括《夢溪筆談》也提到:「以新赤油傘,日中覆之。」江南地區由於氣候潮濕多雨,當時制傘業十分蓬勃。在一些文學作品如《白蛇傳》等也可以看到油紙傘的蹤影。
油紙傘後來傳至亞洲其他地區如日本、朝鮮、越南、泰國、寮國等地。油紙傘除了是擋陽遮雨的日常用品外,也是嫁娶婚俗禮儀一項不可或缺的物品,中國傳統婚禮上,新娘出嫁下轎時,喜娘會用紅色油紙傘遮著新娘以作避邪。日本傳統婚禮上,新娘也會被紅色油紙傘遮著,老人喜好像徵長壽的紫色傘,送葬時則要用白色桑日本傳統舞蹈也會以油紙傘作道具,茶道表演時用的要用「番殺。
5. 盧諾爾曼發明降落傘的故事
盧諾爾曼發明降落傘的故事
降落傘是大家都熟悉的一種空降器具,它能使人員和物體從空中安全降落到地面,因而在軍事、民用和體育等方面都有著廣泛的用途。然而,降落傘從萌芽到發明運用,卻經歷了一段漫長的歷程。
有這么一個源自我國遠古時代的故事。
據說舜自幼喪母,父親偏愛後妻及後妻所生的兒子,因而漸漸地討厭舜。一次,父親想加害舜,讓他爬樓梯到高處修理糧倉,然後偷偷撤去木梯,在底下放火企圖燒死舜。舜急中生智,抓起身旁的一頂蘆葦大斗笠,雙手把它高舉過頭頂,縱身躍下,結果安然脫險。可以說,這是遠古時期人們對降落傘原理的最早嘗試。
如果說4000多年前舜的這個故事還帶有濃厚的神話色彩,那麼到了17世紀,人們使用降落傘的嘗試卻是活生生的事實。
這個勇敢的冒險家是義大利的一名囚犯,叫拉文。1638年,他因犯罪被關進了監獄。但他並不甘心呆在獄中,因而時刻在思考合適的方法越獄。經過長時間的細心觀察,他終於發現圍牆有個地方可以攀登,便在心裡牢牢記住了這個地方。可是,這面圍牆高達20多米,即便爬了上去,又怎能下得來呢?如果直接從牆上往下跳,不摔死也會殘疾。身陷牢籠的拉文,不可能找到繩子或者別的工具。為此大傷腦筋。
過了些日子,拉文的親人來探監,走時忘了把傘帶走。因為傘不過是普通的用具,獄方也沒有多過問,這把傘就留在拉文身邊。正為如何越獄而傷神的拉文,百無聊賴地玩弄這把傘,忽然他心裡一動:也許這把傘能派上用場。於是,他動手撕破衣服搓成布繩,用以加固傘的支撐能力。結果,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拉文借著這把「降落傘」成功地逃到監獄圍牆之外。不過,他沒跑多遠就被抓了回來。
拉文的冒險試驗雖然沒能達到自己的最終目的,但他的做法卻啟迪了許多人的才思。當時,他越獄時所用的「降落傘」還只是一種雛形而已。
那麼,是誰創造出世界上第一個降落傘呢?榮譽應當歸屬於法國的盧諾爾曼。盧諾爾曼從小就富於幻想,常常冒出一些讓人覺得不可思議的念頭。盧諾爾曼的家鄉有座高塔,他經常和小夥伴們一起到塔上遊玩,在那裡度過了許多美好的少年時光。
「要是我們能像小鳥那樣,可以用翅膀翱翔該有多好!」
「對!要是我們有翅膀,就可以從塔頂飛到地上,再也用不著慢吞吞地下樓梯了。」
嘰嘰喳喳的小夥伴們總是浮想聯翩。少年盧諾爾曼每天望著這座高塔,心裡也總想著怎樣才能從塔頂上安然無恙地落到地面。後來,盧諾爾曼長大了,但他仍然忘不了心中的那個夢想:總有一天,他要像小鳥那樣從塔上「飛」下來。於是,他開始搜集有關的材料,著手構想如何實現這個宿願。在17世紀一位名叫德·馬爾茨的作家所寫的小說中,盧諾爾曼看到文中主人公從高層城堡越獄時,把兩條被單的角系在一起,然後兩手抓住被單的兩端,利用風力的托舉,緩緩落地。同時,義大利囚犯拉文越獄的方法也給了他很大的啟發。
時間一天天地過去,反復的揣摩之後,盧諾爾曼終於設計出世界上第一頂真正意義上的降落傘,他決定到高塔上試降。試降那天,聞訊趕來的人們將高塔圍得水泄不通。有人替他的安全捏把汗,有人抱著懷疑的態度,有人只不過想瞧個熱鬧,更有人甚至等著看盧諾爾曼的笑話。
「從這么高的塔上落下來,不死也得殘疾!」
「是啊,還是別冒這個險了。」
替他擔心的人們都這么好心地勸阻他,但盧諾爾曼心志不移。他一定要實現自己的夢想,要像小鳥那樣從空中悠悠而降。為了安全起見,他把一些略重於體重的石頭綁在降落傘上,然後,他從塔頂向下扔出了降落傘和石頭。在眾人的目光下,石頭並沒有像人們所想的那樣快速落到地上。相反,墜著石頭的降落傘像盛開的鮮花一樣,悠悠地在空中飄盪,最後徐徐降落在地面上。這么一來,盧諾爾曼信心大增。圍觀的人們關切地注視著他下一步的試驗——這回可是盧諾爾曼雙手緊緊地抓住降落傘的底繩,輕輕地縱身向塔外一跳。屏住呼吸的人們緊張地睜大眼睛,紋絲不動,生怕那一幕慘劇出現。有些人甚至閉上眼睛,准備聽到那凄慘的叫聲。可是,盧諾爾曼跳出塔外後,心情多少有些緊張的他反而變得踏實起來——他覺得自己真的像只小鳥一樣在悠悠地飛翔。最後,盧諾爾曼緩緩地安全降落,什麼意外也沒有發生。「成功了!我成功了!」盧諾爾曼腳一落地就興奮地大叫起來,周圍的人們也齊聲為他喝彩!
這是發生在1783年的事情。後來,降落傘的結構得到了較大改進。但由於時代的限制,降落傘的發展仍然很緩慢。直到世界邁入20世紀的門坎之後,由於飛機的問世和航空事業的發展,降落傘的設計、製造和應用才有了長足的進步。
如今,這朵在藍天綻放的花朵越來越為人們所熟悉、喜愛。
6. 編寫400字左右「傘的發明」的小故事
4000年前,一個孩子頭頂一片大荷葉,冒雨行走,雨珠從凸面的荷葉斜邊上滾下來,這啟發人們發明了傘。"頭頂荷葉,這種現象有可能使人從中受到啟發以至創造發明出傘,但也有可能是孩子模仿成人頭戴頭笠之類的天真童稚,這與孩子們腰揣木頭手槍,騎著一匹竹馬沒有多大分別。即使退一步,頭頂荷葉的啟示當在情理之中,但"4000年前"雲雲,又從何說起呢?其實,關於傘的發明,民間有種種傳說。流傳較廣而又有文字記載的還是那位神通廣大的"魯班先師"。據說魯班在鄉間為百姓做活,媳婦雲氏每天往返送飯,遇上雨季,常常挨淋。魯班在沿途設計建造了一些亭子,遇上下雨,便可在亭內暫避一陣。亭子雖好,總不便多設,而且春天孩兒臉,一日變三變,夏季雷陣雨,說來就來,以至"迅雷不及掩耳"。雲氏突發奇想,"要是隨身有個小亭子就好了"。魯班聽了媳婦的話,茅塞頓開。這位本領高強、無所不能的中國發明大王依照亭子的樣子,裁了一塊布,安上活動骨架,裝上把兒。於是世界上第一把"傘"就這樣問世了。而據《玉屑》記載,傘是魯班的媳婦為關心終日在外勞作的丈夫而發明的。看來,若要申請專利,還是魯班夫婦倆人共享比較合理,這傘的發明,是他們夫妻恩愛、相互關心的產物,用一時髦的話說,這是愛的結晶。
7. 有關造傘的故事三百字
魯班造傘
很久很久以前,世界上沒有傘,那時候,人們出門很不方便。夏天,太陽曬得皮膚火辣辣的痛。下雨天,把衣服淋得濕漉漉的。後來,我國有個叫魯班的木匠,動了好多好多腦筋,發明了傘。這可真不容易呢。下面講的就是魯班造傘的故事。
魯班的爺爺是巧木匠,爸爸也是巧木匠。魯班從小就跟著爸爸學,他很聰明,又很用心,學了幾年,就會造房子了,還會造橋。大晴天,他想,太陽曬著真不好受,得做個東西遮一遮才好;下雨天,他想,大雨淋著真受不了,得做個東西擋一擋才好。後來他想,要能做個東西,又能遮太陽又能擋雨,那才好呢。
魯班動起腦筋來了,他跟幾個木匠一起在路邊造了一個亭子,亭子的頂是尖尖的,四面用幾根柱子撐住。接著,他們隔一段路造一個亭子,造了許多亭子。這樣,走路的人就方便多了,雨來了,躲一躲;太陽曬得難受了,歇一歇,喘口氣兒。
魯班給大家辦了件好事,大家都很感激他。可是魯班自已挺不滿意,他想,要是雨下個不停,那該怎麼辦呢?人總不能老蹲在亭子里不走哇。
還得再想辦法!魯班心想:要是能把亭子做得很小,讓大家帶在身上,該多好啊!可是得用什麼法子才能把亭子做得輕輕巧巧呢?為了這個事兒,他吃飯不香,睡覺不甜。
魯班想了許多天,還是沒有想出來。一天,天氣熱極了,他一邊做工,一邊抹汗。忽然看見許多小孩子撲通撲通跳到荷花塘里去玩水,過了一會兒,他們上岸來,一個孩子摘了一張荷葉,倒過來頂在小腦袋上。
魯班覺得挺好玩,就問他們:「你們頭上頂著張荷葉干什麼呀?」小孩子七嘴八舌地說了起來:「魯班師傅.您瞧,太陽像個大火輪,我們頭上頂著荷葉,就不怕曬了。」
魯班抓過一張荷葉來,仔細瞧了一瞧,荷葉圓圓的,上面有一絲葉脈,朝頭上一罩,又輕巧,又涼快。
魯班心裡一下亮堂起來,他趕緊跑回家去,找了一根竹子,劈成許多細細的條條,照著荷葉的式樣,扎了個架子;又找了一塊羊皮,把它剪得圓圓的,蒙在竹架子上。「好啦,好啦!」他高興得叫了起來,「這玩意兒擋雨遮太陽,輕輕巧巧。」
魯班的妻子聽見他大呼小叫的,趕緊從屋裡跑出來問他!「出了什麼事了?」
魯班把剛做成的東西遞給妻子,說:「你試試這玩意兒,以後大家出門去帶著它,就不怕雨淋太陽曬了。」
魯班的妻子瞧了瞧,又想了想,說:「不錯不錯。不過,雨停了,太陽下山了,還拿著這么個玩意兒走路,可不方便了。要是能把它收起來,這才好呢.」
「對,對!」魯班聽了很高興,就跟妻子一起動手,把這玩意兒改成可以活動的,用著它,就把它撐開;用不著,就把它收攏。這玩意兒是什麼呀?就是咱們今天在用的傘。
8. 雨傘是誰發明的,他們的故事。
雨傘是我國發明的。 據說,早在春秋末年,我國古代的著名工匠魯班,常在野外作業,常被雨雪淋濕。魯班的妻子雲氏,看到丈夫這樣辛苦,就想做一種能遮雨的東西。她把竹子劈成細條,在細條上蒙上獸皮,樣子很像「亭子」,而且收張自如,真是「收攏如棒,張開如蓋」。這就形成了以後的傘。古時傘也寫作饊,饊即傘也。 據《傘物紀原》雲:「六韜曰:天雨不張蓋幔,周初事也。通俗文曰:張帛避 雨,為之饊,蓋即雨傘之用,三代已有也。」可見古代傘是用絲制的,東漢時蔡倫發明了造紙術後,絲帛年用紙傘代替了,宋時制出了綠油紙傘。以後歷代對傘均有改進,如有紙傘、油傘、蝙式傘,形成了今日的琳琅滿目的大眾用品。 饊在古代被列為官方儀式之一,如羅傘在後魏時就有了。當時官階的不同,羅傘的顏色、大小有嚴格的區別,這種習慣一直傳到明朝。 1747年,我國的傘傳入英國,成為英國第一把傘。當時有一個英國人到中國旅行,看到我國人民張著油紙傘在雨中行走,認為很適用方便,就買了一把使用,回國時便把它帶回了英國,然後又造了一把形狀似香菇的絲布傘用之,不久遍布了全英 國。今天雨傘已在世界各地廣泛使用了。 今天,雨傘是我國人民,尤其是南方人民必備之物,人們外出總要帶著雨傘,既可遮雨又可遮陽光,一舉兩得。折疊傘更是攜帶方便。
9. 傘的發明故事
傘是誰發明的?對這個問題一直眾說紛芸。有的說是在公元前1200年,由埃及版人發明的。
咱們中國權人認為傘是中國發明的,是在公元前1000年,由魯班的妻子雲氏的提示,並且由魯班親自製作的。
據說當時魯班在鄉間為百姓做活,媳婦雲氏每天往返送飯,遇上雨季,常常挨淋。魯班在沿途設計建造了一些亭子,遇上下雨,便可在亭內暫避一陣。可是亭子雖好,但總不便多設,而且四季雷陣雨,說來就來,說不定雨就「迅雷不及掩耳」地下起來。雲氏突發奇想:「要是隨身有個小亭子就好了」。魯班聽了媳婦的話,茅塞頓開。這位本領高強、無所不能的中國發明大王就依照亭子的樣子,裁了一塊布,安上活動骨架,裝上把兒,傘就被發明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