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日本發明茶

日本發明茶

發布時間:2021-07-11 13:07:44

1. 茶葉的發明人是誰

茶葉的發明人是浙江餘姚田螺山一帶的先民。

6000多年前,生活在浙江餘姚田螺山一專帶的先民就開始植屬茶樹,田螺山是迄今為止考古發現的、我國最早人工種植茶樹的地方。

茶葉源於中國,茶葉最早是被作為祭品使用的。但從春秋後期就被人們作為菜食,在西漢中期發展為葯用,西漢後期才發展為宮廷高級飲料,普及民間作為普通飲料那是西晉以後的事。



(1)日本發明茶擴展閱讀:

價值功效

19世紀初,茶葉的成分才逐漸明確起來。經過現代科學的分離和鑒定,茶葉中含有機化學成分達四百五十多種,無機礦物元素達四十多種。

有機化學成分主要有:茶多酚類、植物鹼、蛋白質、氨基酸、維生素、果膠素、有機酸、脂多糖、糖類、酶類、色素等。而鐵觀音所含的有機化學成分,如茶多酚、兒茶素、多種氨基酸等含量,明顯高於其他茶類。

無機礦物元素主要有:鉀、鈣、鎂、鈷、鐵、鋁、鈉、鋅、銅、氮、磷、氟、碘、硒等。鐵觀音所含的無機礦物元素,如錳、鐵、氟、鉀、鈉等均高於其他茶類。


2. 日本的抹茶來歷

品茗飲茶,自古講究器具使用。小巧精緻的茶具賞心悅目,自然不必多說,而使用大茶具也別有一番情趣。雖說北京曾出過著名的大碗茶,可要是和日本的大碗茶相比,就是小巫見大巫了。

這種大碗茶產自奈良市西北著名的西大寺。那裡每年4月和10月的第二個周末,都會舉行「大茶盛式」活動。日語中「盛」是「器具」之意,「大茶盛」就是大茶碗的意思。這種大茶碗也真夠大的,高21厘米,直徑為36厘米,周長107厘米,重達7公斤,堪稱茶具中的巨無霸。

源自700多年前的施捨

為何要使用如此巨大的茶碗喝茶呢?據說在1239年,西大寺的高僧向寺院內的菩薩獻茶後,為保佑「玉體安穩,萬民豐樂」,將剩下的供茶施捨給聚集在寺中的信徒們飲用。當時,茶葉大多從中國進口,是高級奢侈品,只有貴族和僧侶間才流行飲茶,而日本民間,茶是被當成包治百病的葯物使用的。

施茶給眾人飲用時,因沒有足夠的茶具,就用一個大水盆盛滿茶水,一人一口,一直傳遞著喝下去。這樣的做法在信徒中受到好評,西大寺的名氣也越來越大。後來,這種發放茶水給參拜寺廟的信徒喝的傳統就流傳下來,直到今天。西大寺使用的茶具依然保持著當年的模樣,成了日本獨一無二的大茶碗。

喝大碗茶戰戰兢兢

現在,飲茶已成了日本人的日常生活習慣,但很多人仍然相信寺院的茶水能祛病除邪。西大寺每年春秋舉行的「大茶盛式」都人滿為患,盡管門票4000日元一張,還是極難買到。儀式本身與其說是分發茶水,更像是宗教儀式表演。參加者被帶到鋪著榻榻米的日式房間,跪坐在蒲團上等待。寺院長老在眾僧侶簇擁下,神態庄嚴地緩緩踱進屋,開始講述大茶碗的來龍去脈。聽者正襟危坐,說者話音朗朗。然後,長老在眾人注視下煎煮茶水。茶有兩種,一種是煎茶,即把茶葉投入開水直接煎熬;還有一種是日本特有的抹茶,先把烘乾的茶葉粉碎,然後加入開水攪拌成糊狀。喝茶時5人一組,分得一個大茶碗。長老用長長的茶勺象徵性地向碗里注入茶水後就可飲用了。

由於茶碗又大又重,一個人單獨喝茶實在困難,需要兩邊的人協助才能捧起茶碗。喝茶時,頭幾乎要全部埋進碗中,從正面看,根本就瞧不見喝茶人的臉。由於緊張,不少人喝大碗茶時戰戰兢兢。據說,每年都有人把茶碗滑落,被大碗茶搞得狼狽不堪。
您還可以搜索更多相關資

3. 茶是誰發明的

到底是誰發明了茶葉? 中國歷史上有很長的飲茶記錄,已經無法確切地查明到底是在什麼年代了,但是大致的時代是有說法的,並且也可以找到證據顯示,確實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飲茶的習慣是從中國傳過去的。所以,很多人認為飲茶就是中國人首創的,世界上其他地方的飲茶習慣、種植茶葉的習慣都是直接或間接地從中國傳過去的。 但是也有人能夠找到證據指出,飲茶的習慣不僅僅是中國人發明的,在世界上其他一些地方也是飲茶的發明地,例如印度、非洲等。1823年,一個英國侵略軍的少校在印度發現了野生的大茶樹,從而有人開始認定茶的發源地在印度,至少是也在印度。中國當然也有野生大茶樹的記載,都集中在西南地區,記載中也包含了甘肅、湖南的個別地區。 陸羽減一畫成「茶」字 中國飲茶起源眾說紛紜。追溯中國人飲茶的起源,有的認為起於上古,有的認為起於周,起於秦漢、三國、南北朝、唐代的說法也都有,造成眾說紛紜的主要原因是因唐代以前無「茶」字,而只有「荼」字的記載。直到茶經的作者陸羽,方將荼字減一畫而寫成「茶」,因此有茶起源於唐代的說法。 中國歷史上的茶源說 神農說唐·陸羽《茶經》:「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在中國的文化發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與農業、植物相關的事物起源最終都歸結於神農氏。 而中國飲茶起源於神農的說法也因民間傳說而衍生出不同的觀點。有人認為茶是神農在野外以釜鍋煮水時,剛好有幾片葉子飄進鍋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黃,喝入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腦,以神農過去嘗百草的經驗,判斷它是一種葯而發現的,這是有關中國飲茶起源最普遍的說法。 西周說 晉·常璩《華陽國志·巴志》:「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茶蜜……皆納貢之。」這一記載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紂時,巴國就已經以茶與其他珍貴產品納貢與周武王了。《華陽國志》中還記載,那時已經有人工栽培的茶園了。 秦漢說 現存最早較可靠的茶學資料是在漢代,以王褒撰的《僮約》為主要依據。此文撰於漢宣帝三年(公元前五十九年)正月十五,是在茶經之前,茶學史上最重要的文獻,其文內筆墨間說明了當時茶文化的發展狀況。 六朝說 中國飲茶起於六朝的說法,有人認為起於「孫皓以茶代酒」,有人認為系「王肅茗飲」而始,日本、印度則流傳飲茶系起於「達摩禪定」的說法。然而秦漢說具有史料證據確鑿可考,因而削弱了六朝說的正確性。 安溪人的美麗傳說 世代以來,安溪流傳著很多生動感人的茶的傳說,或追溯名茶起源,或剖析特色,或渲染神奇,或頌揚機智,或寄託希望,雅俗共賞,眾口相傳。 「打獵將軍烏龍」的傳說從某種意義上總結了安溪勞動人民長期的生產實踐和經驗。「烏龍太子傳烏龍」的傳說傳頌著古老茶鄉美麗的愛情故事。「佛手茶起源」的傳說展現了安溪先人美好而豐富的想像。而鐵觀音發源的兩個傳說「魏說」和「王說」,更為茶鄉人民所津津樂道。 「魏說」———觀音托夢 相傳,清雍正三年(1725年)前後,西坪堯陽松林頭(今西坪鎮松岩村),老茶農魏蔭(1702—l774年)勤於種茶,又信奉觀音,每日晨昏必在觀音佛前敬奉清茶一杯,從不間斷。 有一天晚上,魏蔭在熟睡中夢見自己荷鋤出門,行至一溪澗邊,在石縫中發現一株茶樹,枝壯葉茂,芬芳誘人。魏蔭好生奇怪,正想探身採摘,突然傳來一陣狗吠聲,把一場好夢擾醒。第二天清晨,魏蔭循夢中途徑尋覓,果然在觀音侖打石坑的石隙間,發現一株如夢中所見的茶樹,細加觀察,葉形橢圓,葉肉肥厚,嫩芽紫紅,青翠欲滴,異於它種。他喜出望外,遂將茶樹移植至家中的一口破鐵鼎里,悉心培育,經數年壓枝繁殖,株株茁壯,葉葉油綠。便適時採制,果然茶質特異,香韻非凡,乃視為家珍,密藏罐中。每逢貴客嘉賓臨門,才取出沖泡品評。凡飲過此茶的人,均贊不絕口。 一天,有位塾師飲了此茶,便驚奇地問:「這是何好茶?」魏蔭就把夢中所遇和移植經過詳告塾師。並說此茶是在岩石中發現,岩石威武勝似羅漢,移植後又種在鐵鼎中,想稱它為「鐵羅漢」。塾師聽後搖頭道:「有的羅漢猙獰可怖,好茶豈可俗稱。此茶乃觀音托夢所獲,還是稱『鐵觀音』才雅!」魏蔭聽後,連聲叫好。 「王說」———皇帝賜名 相傳,安溪西坪堯陽南岩(今西坪鎮南岩村),有位仕人叫王士讓,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出生,雍正十年(1732年),中副車,乾隆十年(1745年)任湖廣(今湖北)黃州府蘄州通判,卒任上。士讓平時喜歡收集奇花異草,曾築書房於南山之麓,名為「南軒」。 乾隆元年(1736年)春,士讓告假回家,訪親問友,常與親朋好友聚於南軒。一日,見層石荒園間有株茶樹異於它種,遂移植南軒之圃,朝夕管理,精心培育,壓枝繁殖,枝葉茂盛,圓葉紅心。採製成品,烏潤肥壯,氣味超凡。泡飲之後,香馥味醇,沁人肺腑。乾隆六年(1741年),士讓奉召赴京,在拜謁禮部侍郎方苞時,以此茶饋贈。方苞品其味非凡,遂轉獻內廷。乾隆飲後甚喜,召見士讓垂問堯陽茶史,士讓如實稟告此茶發現始末。乾隆細察、掂量此茶,認為此茶烏潤結實,沉重似「鐵」,味香形美,猶如「觀音」,便賜名為「鐵觀音」。
希望採納

4. 日本的茶道

日本茶道源自中國。日本茶道是在「日常茶飯事」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將日常生活行為與宗教、哲學、倫理和美學熔為一爐,成為一門綜合性的文化藝術活動。它不僅僅是物質享受,而且通過茶會,學習茶禮,陶冶性情,培養人的審美觀和道德觀念。
日本茶道大概是喝飲料最復雜的方式了。作為一個中國人,你很難想像喝茶要有那麼正式的儀式,要有那樣多的禮法。要進行一次日本茶會,一座合乎規矩的花園別墅是不可少的,參加茶會,你能吃到三碗米飯、一碗鍋巴泡飯、一盤涼拌菜、兩個燉肉丸子、三段烤魚、一堆腌蘿卜塊、一些鹹菜、幾個蘑菇、少許海味、三碗大醬湯和一碗清湯、一道甜點、還有二兩清酒,然後你還可以去參觀花園,並且特意去廁所看看,但絕對不能在廁所里解決個人問題。這些活動要花去你四小時的時間,而整個茶會里你喝到了兩次約一百毫升茶水,你一生也不會喝到比這更難喝的東西了。整個茶會期間,從主客對話到杯箸放置都有嚴格規定,甚至點茶者伸哪只手、先邁哪只腳、每一步要踩在榻榻米的哪個格子里也有定式,正是定式不同,才使現代日本茶道分成了二十來個流派。十六世紀前的日本茶道還要繁瑣得多,現代茶道是經過千利休刪繁就簡的改革才成為現在的樣子。
茶葉由遣唐使傳入日本,正在日本全面學習中國大陸文明的時期,茶是舶來品,珍貴且新奇,喝茶是時髦行為,而請人喝茶無異於擺闊。貴族家裡有幾斤茶葉,那是身份財富的象徵。泊來的茶葉經過長途運輸,味道難以保證,數量又有限,茶會的重點自然也就轉到大吃大喝的宴會上去了。日本貴族的飲食以生冷油膩為主,凈是生魚刺塊(就是大塊生肉,後來多切幾刀就改叫刺身),茶能化油,為宴會後的消食佳品。以後宋代點茶法傳入,點出的茶水又太濃,空腹喝會很刺激胃粘膜,所以喝茶與吃燉肉倒也相得益彰。千利休發明了傳飲法,就是一碗茶端上來,不管有多少人,都必須從碗的同一位置喝茶,傳到最後一人要正好喝完。這種喝法令與會的武士們有些歃血為盟的感覺,而量的掌握尤為重要,武士都很重視尊嚴,座位靠後的人喝不到,難免械鬥,或者至少切腹,血濺當場。
九世紀後期,日本停派遣唐使。這時官方單向的學習停止,民間雙向的交流開始。日本的島國文明不同於中國的大陸文明。中國地大人多,物產豐饒,自然有無數發明,也經得起浪費,而日本彈丸小島,不能首創,亦無資源,就必須把學來的東西發揮到極致,必須舉一而反三。所以九世紀後日本雖然還在學習中國的新文明,卻也開始加上自己的特色。現在我們看日本的傳統建築,覺出與中原不同,卻也說不上差別何在,大約室町時代的日本人看這些建築,就和北京人看西客站差不多。同樣,面對一種食物,中國人想到的,往往是怎樣吃,從而滿足身心,而日本人想的,卻是怎樣由此而提升自身,故爾茶在中國可以是工夫茶可以是三泡台總是飲料,在日本卻成了禪茶一體的茶道。 如果不是村田珠光到千利休,把禪的內涵引入茶道,那麼今天流傳的可能就是日本料理道,席間的茶水也早被可樂代替了。日本人選擇茶來賦予特殊意義,幾乎就是因為它難喝。只要理解了禪,就不難理解日本茶道。甚至可以說,不難理解整個遠東文明。

日本茶道是必須遵照規則程序來進行喝茶活動,而茶道的精神,就是蘊含在這些看起來繁瑣的喝茶程序之中。
進入茶道部,有身穿樸素和服,舉止文雅的女茶師禮貌地迎上前來,簡短地解說:進入茶室前,必須經過一小段自然景觀區。這是為了使茶客在進入茶室前,先靜下心來,除去一切凡塵雜念,使身心完全融入自然。開宗明義的一番話,就能領略到了正宗茶道的不凡。
然後在茶室門外的一個水缸里用一長柄的水瓢盛水,洗手,然後將水徐徐送入口中漱口,目的是將體內外的凡塵洗凈,然後,把一個干凈的手絹,放入前胸衣襟內,再取一把小摺扇,插在身後的腰帶上,稍靜下心後,便進入茶室。
日本的茶室,面積一般以置放四疊半「榻榻米」為度,小巧雅緻,結構緊湊,以便於賓主傾心交談。茶室分為床間、客、點前、爐踏等專門區域。室內設置壁龕、 地爐和各式木窗,右側布「水屋」,供備放煮水、沏茶、品茶的器具和清潔用具。床間掛名人字畫,其旁懸竹製花瓶,瓶中插花,插花品種和旁邊的飾物,視四季而有不同,但必須和季節時令相配。
每次茶道舉行時,主人必先在茶室的活動格子門外跪迎賓客,雖然進入茶室後,強調不分尊卑,但頭一位進茶室的必然是來賓中的一位首席賓客(稱為正客),其他客人則隨後入室。

來賓入室後,賓主相互鞠躬致禮,主客面對而坐,而正客須坐於主人上手(即左邊)。這時主人即去「水屋」取風爐、茶釜、水注、白炭等器物,而客人可欣賞茶室內的陳設布置及字畫、鮮花等裝飾。主人取器物回茶室後,跪於榻榻米上生火煮水,並從香盒中取出少許香點燃。在風爐上煮水期間,主人要再次至水屋忙碌,這時眾賓客則可自由在茶室前的花園中散步。待主人備齊所有茶道器具時,這時水也將要煮沸了,賓客們再重新進入茶室,茶道儀式才正式開始。
主人一般在敬茶前,要先品嘗一下甜點心,大概是為避免空肚喝茶傷胃。敬茶時,主人用左手掌托碗,右手五指持碗邊,跪地後舉起茶碗(須舉案齊眉與自己額頭平),恭送至正客前。待正客飲茶後,餘下賓客才能一一依次傳飲。飲時可每人一口輪流品飲,也可各人飲一碗,飲畢將茶碗遞回給主人。主人隨後可從里側門內退出,煮茶,或讓客人自由交談。在正宗日本茶道里,是絕不允許談論金錢、政治等世俗話題的,更不能用來談生意,多是些有關自然的話題。

5. 日本三大名茶是哪三大

宇治茶(京都府)、狹山茶(崎玉縣)、靜岡茶(靜岡縣)

6. 茶是起源於中國還是日本 哪個茶藝歷史悠久那麼「茶道」是日本的吧

中國歷史上有很長的飲茶紀錄,已經無法確切地查明到底是在什麼年代了,但是大致的時代是有說法的。並且也可以找到證據顯示,確實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飲茶的習慣是從中國傳過去的。所以,很多人認為飲茶就是中國人首創的,世界上其他地方的飲茶習慣、種植茶葉的習慣都是直接或間接地從中國傳過去的。

但是也有人能夠找到證據指出,飲茶的習慣不僅僅是中國人發明的,在世界上的其他一些地方也是飲茶的發明地,例如印度、非洲等。1823年,一個英國侵略軍的少校在印度發現了野生的大茶樹,從而有人開始認定茶的發源地在印度,至少是也在印度。中國當然也有野生大茶樹的記載,都集中在西南地區,記載中也包含了甘肅、湖南的個別地區。茶樹是一種很古老的雙子葉植物,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

在國內,也有關於茶樹的最早原產地的爭論,有好幾種說法。今人不少人認定在雲南,有一學者在認真研究考證以後斷言,雲南的西雙版納是茶樹的原產地。人工栽培茶樹的最早文字記載始於西漢的蒙山茶。這在《四川通志》中有載。

其實到底在哪裡現在對我們飲茶者來說並不重要。也許具有文化意義。我們可以先來看看學術界的一些說法:
飲茶的發源時間:

1.神農時期:唐·陸羽《茶經》:「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在中國的文化發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與農業、與植物相關的事物起源最終都歸結於神農氏。歸到這里以後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也正因為如此,神農才成為農之神。

2.西周時期:晉·常璩《華陽國志·巴志》:「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茶蜜......皆納貢之。」這一記載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紂時,巴國就已經以茶與其他珍貴產品納貢與周武王了。《華陽國志》中還記載,那時並且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園了。

3.秦漢時期:西漢。王褒《僮約》:「烹荼盡具」,「武陽買荼」,經考該荼即今茶。近年長沙馬王堆西漢墓中,發現陪葬清冊中有"

7. 茶發明的時間

中國自古有神農發現茶葉的傳說,成書於前公元2世紀《神農本草經》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相傳神農嘗百草後感到不適,躺於樹下。見到一種開白花的植物,便摘下嫩葉咀嚼而治好。到殷周時,茶不僅用作葯物,而且開始成為飲料,因此後人便開始喝茶的習慣。《詩經》中亦有「誰謂茶苦,其甘如薺」。據陸羽《茶經》有「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的記載。

中國俗語中的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亦都表明茶在中國文化中的重要性。

茶葉的起源還有其他傳說,比如印度佛教創始人發現茶統的傳說。印度和中國是最早飲茶的國家。茶葉從中國向東傳到朝鮮、日本,向北傳到蒙古、俄羅斯,後來通過絲綢之路傳到中亞、西亞和歐洲。

8. 日本茶道的創始人是那一位

茶葉由遣唐使傳入日本,正在日本全面學習中國大陸文明的時期,茶是舶來品,珍貴且新奇,喝茶是時髦行為,而請人喝茶無異於擺闊。貴族家裡有幾斤茶葉,那是身份財富的象徵。泊來的茶葉經過長途運輸,味道難以保證,數量又有限,茶會的重點自然也就轉到大吃大喝的宴會上去了。日本貴族的飲食以生冷油膩為主,凈是生魚刺塊(就是大塊生肉,後來多切幾刀就改叫刺身),茶能化油,為宴會後的消食佳品。以後宋代點茶法傳入,點出的茶水又太濃,空腹喝會很刺激胃粘膜,所以喝茶與吃燉肉倒也相得益彰。千利休發明了傳飲法,就是一碗茶端上來,不管有多少人,都必須從碗的同一位置喝茶,傳到最後一人要正好喝完。這種喝法令與會的武士們有些歃血為盟的感覺,而量的掌握尤為重要,武士都很重視尊嚴,座位靠後的人喝不到,難免械鬥,或者至少切腹,血濺當場。 始祖

9. 日本正宗茶道創立者

日本茶道源自中國。日本茶道是在「日常茶飯事」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將日常生活行為與宗教、哲學、倫理和美學熔為一爐,成為一門綜合性的文化藝術活動。它不僅僅是物質享受,而且通過茶會,學習茶禮,陶冶性情,培養人的審美觀和道德觀念。

茶葉由遣唐使傳入日本,正在日本全面學習中國大陸文明的時期,茶是舶來品,珍貴且新奇,喝茶是時髦行為,而請人喝茶無異於擺闊。貴族家裡有幾斤茶葉,那是身份財富的象徵。泊來的茶葉經過長途運輸,味道難以保證,數量又有限,茶會的重點自然也就轉到大吃大喝的宴會上去了。日本貴族的飲食以生冷油膩為主,凈是生魚刺塊(就是大塊生肉,後來多切幾刀就改叫刺身),茶能化油,為宴會後的消食佳品。以後宋代點茶法傳入,點出的茶水又太濃,空腹喝會很刺激胃粘膜,所以喝茶與吃燉肉倒也相得益彰。千利休發明了傳飲法,就是一碗茶端上來,不管有多少人,都必須從碗的同一位置喝茶,傳到最後一人要正好喝完。這種喝法令與會的武士們有些歃血為盟的感覺,而量的掌握尤為重要,武士都很重視尊嚴,座位靠後的人喝不到,難免械鬥,或者至少切腹,血濺當場。

九世紀後期,日本停派遣唐使。這時官方單向的學習停止,民間雙向的交流開始。日本的島國文明不同於中國的大陸文明。中國地大人多,物產豐饒,自然有無數發明,也經得起浪費,而日本彈丸小島,不能首創,亦無資源,就必須把學來的東西發揮到極致,必須舉一而反三。所以九世紀後日本雖然還在學習中國的新文明,卻也開始加上自己的特色。現在我們看日本的傳統建築,覺出與中原不同,卻也說不上差別何在,大約室町時代的日本人看這些建築,就和北京人看西客站差不多。同樣,面對一種食物,中國人想到的,往往是怎樣吃,從而滿足身心,而日本人想的,卻是怎樣由此而提升自身,故爾茶在中國可以是工夫茶可以是三泡台總是飲料,在日本卻成了禪茶一體的茶道。

如果不是村田珠光到千利休,把禪的內涵引入茶道,那麼今天流傳的可能就是日本料理道,席間的茶水也早被可樂代替了。日本人選擇茶來賦予特殊意義,幾乎就是因為它難喝。只要理解了禪,就不難理解日本茶道。甚至可以說,不難理解整個遠東文明。
(品韻石茶盤推薦,期待與您及廣大茶友共享茶生活!!)

10. 茶道是中國發明的還是日本發明的啊

當然是中國發明的。

茶道最早起源於中國。中國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將茶飲作為一種修身養性之道,唐朝《封氏聞見記》中就有這樣的記載:「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這是現存文獻中對茶道的最早記載。當時社會上茶宴是一種很流行的社交活動。唐呂溫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對茶宴的優雅氣氛和品茶的美妙韻味,作了非常生動的描繪。在唐宋年間,人們對飲茶的環境、禮節、操作方式等飲茶儀程都很講究,有了一些約定俗稱的規矩和儀式,茶宴已有宮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
宋徽宗趙佶是一個茶飲的愛好者,他認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閑和寧靜、趣味無窮:「至若茶之為物,擅甌閩之秀氣,鍾山川之靈稟,祛襟滌滯,致清導和,則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閑潔,韻高致靜......」
吳覺農先生認為:茶道是「把茶視為珍貴、高尚的飲料,因茶是一種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種藝術,或是一種修身養性的手段。」
庄晚芳先生認為:茶道是一種通過飲茶的方式,對人民進行禮法教育、道德修養的一種儀式。庄晚芳先生還歸納出中國茶道的基本精神為:「廉、美、和、敬」他解釋說:「廉儉育德、美真廉樂、合誠處世、敬愛為人。」
陳香白先生認為:中國茶道包含茶藝、茶德、茶禮、茶理、茶情、茶學說、茶道引導七種義理,中國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中國茶道就是通過茶是過程,引導個體在美的享受過程中走向完成品格修養以實現全人類和諧安樂之道。陳香白先生德茶道理論可簡稱為:「七藝一心」。
周作人先生則說得比較隨意,他對茶道的理解為:「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話來說,可以稱作為忙裡偷閑,苦中作樂,在不完全現實中享受一點美與和諧,在剎那間體會永久。」
「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認為「和、靜、怡、真」應作為中國茶道的四諦。因為,「和」是中國這茶道哲學思想的核心,是茶道的靈魂。「靜」是中國茶道修習的方法。「怡」是中國茶道修習的心靈感受。「真」是中國茶道終極追求。
台灣學者劉漢介先生提出:「所謂茶道是指品茗的方法與意境。」
1977年,谷川激三先生在《茶道的美學》一書中,將茶道定義為:以身體動作作為媒介而演出的藝術。它包含了藝術的因素、社交因素、禮儀因素和修行因素等四個因素。
久松真一先生則認為:茶道文化是以吃茶為契機的綜合文化體系,它具有綜合性、統一性、包容性。其中有藝術、道德、哲學、宗教以及文化的各個方面,其內核是禪。
熊倉功夫先生從歷史學的角度提出:茶道是一種室內藝能。藝能使人本文化獨有的一個藝術群,它通過人體的修煉達到人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目的。
人本茶湯文化研究會倉澤行洋先生則主張:茶道十一深遠的哲理為思想背景,綜合生活文化,是東方文化之精華。他還認為,「道是通向徹悟人生之路,茶道是至心之路,又是心至茶之路。
中國的茶道早於日本數百年甚至上千年,中國的茶道可以說是重精神而輕形式,在各歷史階段也有不同的表現,各種茶也不盡相同,百花齊放,但都體現了「清、敬、怡、真」的茶道精神。

閱讀全文

與日本發明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會議記錄 瀏覽:94
版權貿易十一講 瀏覽:370
綜治辦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總結 瀏覽:903
知識產權局專業面試 瀏覽: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