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誰發明的榴彈槍
宋朝的神機營
『貳』 炮彈的發明和完善都經歷了什麼
所有早期的炮彈都不能爆炸,而是靠沖力來破壞或摧毀單個的目標。能爆炸的炮彈大約14世紀末才出現,但性能很差。在1421年攻克科西嘉的聖博尼法斯的戰斗中使用了安有導爆索的炮彈,威尼斯人1376年在賈德拉也使用了這種炮彈。使用這種帶導爆索的炮彈對炮手來說是極其冒險的:首先要在銅制或鐵制的炮彈殼內裝上炸葯,再安上引線,將其點燃,然後再小心翼翼地放進炮膛內。結果是許多炮筒部爆炸了,炮手也當即喪命。
1510年,又出現了鑄造的整發彈和球形實心彈。這些炮彈由稱作「榴彈炮」的特種火炮發射,彈上裝有彈托裝置,可以使「彈眼」和引信准確地對准炮膛軸線,朝向炮口。在法國國王路易十四時期,開始研究榴霰彈。直到18世紀晚期,人們都把炮彈稱為「槍榴彈」,這個詞原意指「石榴」,因為彈殼內的炸葯看起來象無數的石榴籽。
英國人施拉普內爾於1784年發明了子母彈,裡面裝的炸葯不多。而在此以前設計的炮彈都裝葯甚多,因為人們認為是用爆炸力量使彈片向四面八方飛散的。施拉普內爾的想法是只用足夠的炸葯炸開彈殼,讓彈殼內的若乾子彈以炮彈原來的速度繼續向前飛。子母彈於1804年在蘇利南的阿姆斯特丹堡首次得到應用,但由於炮彈在離開炮筒時要點燃炸葯,給子母彈預點火,所以很難掌握時機。1852年,博克塞上校改進了這種炮彈,用鐵片隔膜把炸葯和引信與彈頭隔開。他的炮彈在1864年開始使用,稱為「隔膜彈」。
由於博克塞引進了時間准確的引信,從1867年起,標准炮彈有了很大的改進。1882年,黑色炸葯首次為苦味酸所取代,接著梯恩梯又取代了苦味酸。1891年開始用無煙火葯。至此,炮彈已發展成熟了。
炮彈的種類現代炮彈的種類繁多,達上千種。若按用途分,可分為主用彈、特種彈、輔助彈3種。
主用彈即直接殺傷有生力量和摧毀目標的炮彈,如殺傷彈、爆破彈、殺傷爆破彈(這3種俗稱「榴彈」)以及混凝士破壞彈、穿甲彈、破甲彈、碎甲彈、縱火彈、化學彈、霰彈等。特種彈即完成特定戰術任務的炮彈。如發煙彈、照明彈、宣傳彈、曳光彈、干擾彈、電視偵察彈等。輔助彈是部隊訓練和靶場試驗等非戰斗使用的炮彈。如訓練彈、教練彈、試驗彈等。
按裝填物的類別,炮彈可分為常規炮彈、原子炮彈、化學炮彈、生物炮彈等。
按配用炮種可分為加農炮彈、榴彈炮彈、坦克炮彈、航空炮彈、高射炮彈、岸(艦)炮彈、迫擊炮彈和無坐力炮彈等。
按裝填方式可分為定裝式炮彈和分裝式炮彈。定裝式炮彈的彈丸和葯筒結合為一個整體,發射葯質量固定不變,發射時一次裝入炮膛。分裝式炮彈根據有無葯筒,可分為葯簡分裝式和葯包分裝式。葯簡分裝式炮彈發射時先裝彈丸,再裝發射裝葯,射速較慢,但能改變發射葯量,以獲得不同的初速和射程;葯包分裝式炮彈沒有葯筒,發射時將彈丸、發射葯包和點具分3次裝填,依靠炮閂來密閉火葯燃氣,其射速更慢。
按彈丸穩定方式可分為旋轉穩定和尾翼穩定兩類。旋轉穩定炮彈由線膛炮發射,出炮口時獲得高速旋轉而產生陀螺效應,使彈丸穩定飛行。尾翼穩定炮彈可在滑膛炮或線膛炮上發射,利用其尾翼使氣動力壓心移到質心後面,形成穩定力矩以保持彈丸飛行穩定。
按彈徑與火炮口徑的配合可分為適口徑、次口徑和超口徑3種。次口徑炮彈的彈徑小於火炮口徑,初速高,有些穿甲彈和殺傷彈力提高威力和射程就採用這種結構。超口徑炮彈的彈徑大於火炮口徑,彈丸露於炮口外,可獲得較好的毀傷效果,如迫擊炮彈、長榴彈等。
對付活動目標的末制導炮彈火炮對付的大多是固定的點狀目標或集團群體目標,所以一般使用具有顯著殺傷爆破作用的榴彈,如果要對付遠距離的活動點狀目標,普通炮彈就無能為力了。於是美國首先為其155毫米火炮研製成功了激光半主動末段制導炮彈——「銅斑蛇」。
發射這種「銅斑蛇」炮彈時,火炮就象發射普通炮彈一樣,把末制導炮彈送到目標附近的上空,飛行到靠近目標的一定范圍時,接收到來自目標反射的激光信號,開始制導飛行,直至命中目標。目標反射的激光信號靠另外一個激光目標指示器照射到目標上,所以是半主動式末制導炮彈。這種未制導炮彈集中了許多優點,如火炮初速高、彈丸飛行大部分時間靠自然彈道飛行、不會受到外來干擾、彈丸在飛行最後階段可改變飛行彈道追蹤目標以及命中精度高等,使大炮真正具備了攻擊遠程活動點狀目標的能力。
炮彈的構成現代炮彈由彈丸和發射裝葯兩部分構成。彈丸包括引信、彈體和裝填物,用以殺傷有生力量和摧毀目標。引信是利用目標信息和環境信息,在預定條件下引爆或引燃彈體戰斗部裝葯的控制裝置。發射裝葯包括發射葯、葯筒、底火和輔助元件。發射葯是發射彈丸的能源,葯筒用來連接彈丸、底火和盛裝發射葯,保護發射葯不受潮或損壞。發射時,筒體膨脹,與火炮葯室貼緊以密閉火葯氣體。底火受火炮機械或電的作用發火,點燃發射葯,產生膛壓推動彈丸運動。
『叄』 火箭筒是誰發明的
火箭筒是一種發射火箭彈的攜帶型反坦克武器,主要用於近距離打擊坦克、裝甲車輛和摧毀工事等目標。
早在1598年,中國明朝人趙士楨就曾發明過一種叫「火箭溜」的火箭發射裝置,它可賦予火箭一定的射向和射角,堪稱是現代軍用火箭發射裝置的原始雛形。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坦克出現在戰場上。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納粹德國大量使用坦克。給美、英、蘇等反法西斯盟國的軍隊以巨大威脅,各國都大力研製攜帶型的步兵反坦克武器。
1942年春天,在美國的阿伯丁試驗場上,反坦克槍榴彈的發射試驗即將開始,這時,兩個青年軍官帶著他們自己研製的另一種反坦克武器,悄悄來到試驗場的一側。當一輛配合槍榴彈試驗的坦克靶車返回時,這兩個青年軍官瞄準靶車射擊,隨著「噝……轟」的聲響,第一發擊中目標,接著第二發也准確命中。這一突如其來的情況,使在場觀看榴彈試驗的將校們大為愕然,一齊把視線轉向這兩個年輕人。其中,負責美國地面部隊武器發展工作的陸軍少將巴尼斯,接過青年人手中的武器打了一發,命中目標。參謀人員也接踵而上,直到把所有的火箭彈打光為止。這種反坦克武器的意外出現,使為發展坦克武器而焦慮的巴巴斯將軍喜出望外,當場其立即投入小批量生產,並迅速裝備部隊。而那兩位青年軍官則更是欣喜若狂,他們沒料到,在經歷了長期冷遇後,他們的夢想竟會如此奇跡般地得以實現。
這種新型武器就是世界上最早的反坦克火箭筒,這兩個青年軍官就是它的發明人,陸軍上校斯克納和他的助手中尉厄爾。
火箭筒由發射筒和火筒彈兩部分組成,發射筒上裝有瞄準具和擊發機構。射擊時,火箭彈飛行,火箭彈後部多半裝有穩定尾翼,彈頭多為穿甲彈或破甲彈。火箭筒的有效射程一般為100─400米。
斯克的和厄爾發明的火箭筒於1942年5月投入生產,6月份就生產了5000隻,並交付部隊使用。當時,美軍第1集團軍正在非洲北部的突尼西亞與德軍「沙漠之狐」隆美爾率領的裝甲軍團激烈鏖戰。第一批利器初試鋒芒,便首戰告捷,為挫敗德軍起到了重要作用。火箭筒當時尚未正式定名,而它我外形頗似美國一位著名喜劇演員所使用的長管形樂器「巴祖卡」(Bazooka),因而美軍士兵把這種新型武器謔稱為「巴祖卡」。直至今天,在美國和西歐,仍把反坦克火箭筒稱為「巴祖卡」。
70年代以後,盡管反坦克導彈得到迅速發展和普遍使用,但火箭仍是近距離主要反坦克武器之一。在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中,埃及軍隊使用火箭筒和其他反坦克武器相配合,曾給以色列的裝甲部隊以沉重打擊,取得頗為可觀的戰果。
『肆』 誰發明了火箭筒
火箭筒 是一種發射火箭彈的攜帶型反坦克武器,主要用於近距離打擊坦克、裝甲車輛和摧毀工事等目標。 早在1598年,中國明朝人趙士楨就曾發明過一種叫「火箭溜」的火箭發射裝置,它可賦予火箭一定的射向和射角,堪稱是現代軍用火箭發射裝置的原始雛形。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坦克出現在戰場上。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納粹德國大量使用坦克。給 美、英、蘇 等反法西斯盟國的軍隊以巨大威脅,各國都大力研製攜帶型的步兵反坦克武器。 1942年春天,在美國的阿伯丁試驗場上,反坦克槍榴彈的發射試驗即將開始,這時,兩個青年軍官帶著他們自己研製的另一種反坦克武器,悄悄來到試驗場的一側。當一輛配合槍榴彈試驗的坦克靶車返回時,這兩個青年軍官瞄準靶車射擊,隨著「噝……轟」的聲響,第一發擊中目標,接著第二發也准確命中。這一突如其來的情況,使在場觀看榴彈試驗的將校們大為愕然,一齊把視線轉向這兩個年輕人。其中,負責美國地面部隊武器發展工作的陸軍少將巴尼斯,接過青年人手中的武器打了一發,命中目標。參謀人員也接踵而上,直到把所有的火箭彈打光為止。這種反坦克武器的意外出現,使為發展坦克武器而焦慮的巴巴斯將軍喜出望外,當場其立即投入小批量生產,並迅速裝備部隊。而那兩位青年軍官則更是欣喜若狂,他們沒料到,在經歷了長期冷遇後,他們的夢想竟會如此奇跡般地得以實現。 這種新型武器就是世界上最早的反坦克火箭筒,這兩個青年軍官就是它的發明人,陸軍上校斯克納和他的助手中尉厄爾。
『伍』 榴彈發射器哪國發明
美國。
50年代,為了提高步兵的獨立作戰能力,填補手榴彈與迫擊炮之間的火力空白,內美國首先全容面開展了對小型榴彈及其發射裝置的研製工作。1953年,馬修森工具公司生產的、外形很象史蒂文斯12號撅把式獵槍的單發發射器被軍方選中,並於次年命名為M79式40mm榴彈發射器(亦稱榴彈槍)。1960年初,正式定型第一個40×46mm,SR制式榴彈高爆殺傷彈。1961年M79式榴彈發射器正式交付部隊使用。
自60年代以來,榴彈發射器得到了迅速發展。美國陸、海、空三軍在越南戰場上先後試用了包括單發(整體型和附裝型)、自動和機載等十餘種不同型號、不同類型的榴彈發射器,包括40×46,mmSR和40×53,mmSR兩大系列50餘種40mm榴彈。1969年,美軍又研製出使用輕便的M203式槍掛榴彈發射器,用以取代M79式榴彈發射器。
『陸』 世界上的第一把槍是誰發明的叫什麼哪個國家的什麼時候為什麼發明它
公元1132年,中國南宋的軍事家陳規發明了一種火槍,這是世界軍事史上最早的管形火器,它可稱為現代管形火器的鼻祖。到了南宋開慶元年(1259年)壽春府人創造了一種突火槍,該槍用巨竹做槍筒,發射子窠(內裝黑火葯、瓷片、碎鐵、石子等)。
公元13世紀,中國的火葯和金屬管形火器傳入歐洲,火槍得到了較快的發展。15世紀初,西班牙人研製出了火繩槍。後來,被明王朝仿製,稱之為鳥銃,直到1547年出生的法國人馬漢,將火繩點火改為燧石點火,在轉輪火槍的基礎上改進而成,大大簡化了射擊過程,提高了發火率和射擊精度,使用方便,而且成本較低,便於大量生產。
(6)槍餾彈發明擴展閱讀
槍械的分類
1、手槍:一種單手發射的短槍,是近戰自衛使用的小型武器,在50米內具有良好的殺傷效能,手槍是16世紀以後開始研製的,開始主要是轉輪手槍,就是通過轉動彈盤和槍管將槍彈發射出去,所以一支槍有多個槍管。
2、步槍:一種單兵便攜的長管槍械,有效射程式400米,有的可發射槍榴彈。步槍是最早的一種槍械,13世紀出現射擊火器之後就開始研製步槍,經過數百年的發展,基本趨於完善.早期的步槍是單發裝填,以後出後了自動退殼和送彈的單發半自動步槍,戰斗射速每分鍾15-20發。
3、沖鋒槍:是指雙手持握、發射手槍子彈的單兵連發槍械,曾被稱作 「手提機關槍」。它是介於手槍和機槍之間的武器,比步槍短小輕便,便於突然開火,射速高,火力猛,適用於近戰或沖鋒,因而得名 「沖鋒槍」。但,由於現代自動步槍已經具有和沖鋒槍相似的效能,所以沖鋒槍和步槍很難區分。
『柒』 炮彈的發明和完善的特性是什麼
所有早期的炮彈都不能爆炸,而是靠沖力來破壞或摧毀單個的目標。能爆炸的炮彈大約14世紀末才出現,但性能很差。在1421年攻克科西嘉的聖博尼法斯的戰斗中使用了安有導爆索的炮彈,威尼斯人1376年在賈德拉也使用了這種炮彈。使用這種帶導爆索的炮彈對炮手來說是極其冒險的:首先要在銅制或鐵制的炮彈殼內裝上炸葯,再安上引線,將其點燃,然後再小心翼翼地放進炮膛內。結果是許多炮筒部爆炸了,炮手也當即喪命。
1510年,又出現了鑄造的整發彈和球形實心彈。這些炮彈由稱作「榴彈炮」的特種火炮發射,彈上裝有彈托裝置,可以使「彈眼」和引信准確地對准炮膛軸線,朝向炮口。在法國國王路易十四時期,開始研究榴霰彈。直到18世紀晚期,人們都把炮彈稱為「槍榴彈」,這個詞原意指「石榴」,因為彈殼內的炸葯看起來像無數的石榴籽。
英國人施拉普內爾於1784年發明了子母彈,裡面裝的炸葯不多。而在此以前設計的炮彈都裝葯甚多,因為人們認為是用爆炸力量使彈片向四面八方飛散的。施拉普內爾的想法是只用足夠的炸葯炸開彈殼,讓彈殼內的若乾子彈以炮彈原來的速度繼續向前飛。子母彈於1804年在蘇利南的阿姆斯特丹堡首次得到應用,但由於炮彈在離開炮筒時要點燃炸葯,給子母彈預點火,所以很難掌握時機。1852年,博克塞上校改進了這種炮彈,用鐵片隔膜把炸葯和引信與彈頭隔開。他的炮彈在1864年開始使用,稱為「隔膜彈」。
由於博克塞引進了時間准確的引信,從1867年起,標准炮彈有了很大的改進。1882年,黑色炸葯首次為苦味酸所取代,接著梯恩梯又取代了苦味酸。1891年開始用無煙火葯。至此,炮彈已發展成熟了。
『捌』 炮彈是怎麼被發明出來的
所有早期的炮彈都不能爆炸,而是靠沖力來破壞或摧毀單個的目標。能爆炸的炮彈大約14世紀末才出現,但性能很差。在1421年攻克科西嘉的聖博尼法斯的戰斗中使用了安有導爆索的炮彈,威尼斯人1376年在賈德拉也使用了這種炮彈。使用這種帶導爆索的炮彈對炮手來說是極其冒險的:首先要在銅制或鐵制的炮彈殼內裝上炸葯,再安上引線,將其點燃,然後再小心翼翼地放進炮膛內。結果是許多炮筒部爆炸了,炮手也當即喪命。
1510年,又出現了鑄造的整發彈和球形實心彈。這些炮彈由稱作「榴彈炮」的特種火炮發射,彈上裝有彈托裝置,可以使「彈眼」和引信准確地對准炮膛軸線,朝向炮口。在法國國王路易十四時期,開始研究榴霰彈。直到18世紀晚期,人們都把炮彈稱為「槍榴彈」,這個詞原意指「石榴」,因為彈殼內的炸葯看起來像無數的石榴籽。
英國人施拉普內爾於1784年發明了子母彈,裡面裝的炸葯不多。而在此以前設計的炮彈都裝葯甚多,因為人們認為是用爆炸力量使彈片向四面八方飛散的。施拉普內爾的想法是只用足夠的炸葯炸開彈殼,讓彈殼內的若乾子彈以炮彈原來的速度繼續向前飛。子母彈於1804年在蘇利南的阿姆斯特丹堡首次得到應用,但由於炮彈在離開炮筒時要點燃炸葯,給子母彈預點火,所以很難掌握時機。1852年,博克塞上校改進了這種炮彈,用鐵片隔膜把炸葯和引信與彈頭隔開。他的炮彈在1864年開始使用,稱為「隔膜彈」。
由於博克塞引進了時間准確的引信,從1867年起,標准炮彈有了很大的改進。1882年,黑色炸葯首次為苦味酸所取代,接著梯恩梯又取代了苦味酸。1891年開始用無煙火葯。至此,炮彈已發展成熟了。
『玖』 手榴彈是誰發明的呢
出現在彝族居住的西南邊境地區。雲南哀牢山彝族人民曾發明一種「葫蘆飛雷」。其造法是,將曬乾的葫蘆掏盡籽實,然後把火葯、鉛塊,鐵礦渣、碎鐵片等物裝進去,再在葫蘆的頸里塞上火草作引信。火草是當地的一種野生植物,有大葉和細葉兩種。人們把葉背上的一層白色皮棉剝下來曬干,捻成線,投入木炭熱灰中炮製成一種一點即燃的火草。狩獵時,先將葫蘆放在網兜中,點燃火草,掄起來,甩出去。關鍵是掌握好火草燃燒的時間,有經驗的獵人甩出去的葫蘆飛雷是在最接近目標的時候爆炸,其殺傷力很大。葫蘆飛雷也是一種手榴彈。
1856年,哀牢山地區以彝族雇農李文學為首的彝、漢、白、傣、苗各族人民舉行聯合反清大起義。1858年秋末,起義軍兩三千人進攻
嘉城。
嘉城位於哀牢山中斷東麓。那裡盛產鐵、鉛、銅等礦物,有官紳經營的礦場。
嘉是滇西哀牢山的經濟中心和軍事要塞。防守
嘉城的清軍有六七千人,他們不僅人多勢眾,又擁有火炮、火槍等先進武器,根本不把手持刀矛的兩三千起義軍放在眼裡。起義軍進據
嘉城西和城北外圍三四十里的地方,遲遲不發動攻擊,清軍誤以為起義軍害怕他們的火槍火炮。其實,起義軍是派人專門趕制葫蘆飛雷,同時專門培訓一批使用葫蘆飛雷的戰士。起義軍完成戰前准備工作以後,趁清軍守備鬆懈,接近
嘉城。守城清軍見起義軍戰士每人腰裡都系著大葫蘆,他們誤以為彝族人愛喝酒,是酒葫蘆,根本不在意。黎明前,起義軍突然向西門和北門發起猛攻。一時間,葫蘆飛雷滿天飛,劇烈的爆炸聲連成一片,震天動地,鉛塊、鐵片、礦渣,橫飛四射,清軍守城的炮手、槍手被炸得頭破血流,不戰自亂。城裡的內應迅速打開城門,起義軍一擁而入,清軍如落花流水,潰敗而逃。起義軍輕而易舉地攻佔了
嘉城。這大概是手榴彈在戰爭中的首次應用。
外國人使用手榴彈,始於1904年日俄戰爭。手榴彈無論是用於生產上,還是戰爭中,外國人都要比我們中國人晚很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