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囍」字的由來嗎源於哪個朝代由何人起始
「囍」字有吉祥如意和雙喜臨門的寓意,也可說喜上加喜。人們大多把它用在婚慶的剪紙上,用來表示婚禮當天高興的氣氛。「囍」是好的寓意,再加上代表喜慶的紅色,就顯得更加的奪目,讓看到的人都能感受到這家人的喜悅之情。在婚房貼囍字兒的習俗由來已久,是漢族的習俗之一。囍字也更寓意著一對新人的未來生活的幸福美滿。
故事還是很有趣的。現在我們的習俗還是在結婚時貼「囍」字,好的傳統就應該流傳下去。
❷ 喜字誰發明的
大紅喜字,掛在洞房的門窗上,不但渲染氣氛,還象徵著雙喜臨門。據史料記載,「囍」的由來與宋代王安石有關。
相傳王安石二十歲時,從撫州臨川到京都洛陽趕考,途經馬家鎮住店候試,一天飯後上街,偶見鎮上馬員外家門上高掛著一對走馬燈籠。旁邊貼一上聯:「走馬燈,燈走馬,燈息馬停步。」王安石看罷沉吟半天,拍手叫絕:「好對!好對只可惜沒有下聯。」此話被馬家老家院聽到,便立即進家稟告馬員外,待馬員外聞訊出來時,王安石已赴了考場。
無獨有偶,事又湊巧,王安石在考試中因交頭卷而受到主考官的賞識,主考官便傳他面試,考官指著廳關的飛虎旗說:「飛虎旗,旗飛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隨口以「走馬燈,燈走馬,燈息馬停步」相對。考官見他對的既快又工整,實在贊嘆不已。
離了考場,王安石春風得意,信步又走到馬員外家門外,誰知他竟被老家院認出,被邀請進院謁見馬員外,還未等王安石開口說明來由,馬員外就將「走馬燈」上聯吟了一遍,並叫僕人取來筆墨紙硯,請王安石對對子。王安石信手寫道:「飛虎旗,旗飛虎,旗卷虎藏身」。馬員外見他對的又快又工整,即以女兒相許,並擇佳日在馬府完婚。原來走馬燈的上聯,是馬員外為馬小姐選婿而出的。
新婚之上,正當新郎新娘拜天地時,報子來報:「王大人金榜題名,得中進士,明日赴瓊林宴!」馬員外聽後更加高興,便又重開酒宴,王安石喜上加喜,不免多喝了幾杯。高興之餘,取來筆硯,在紅紙上揮筆寫下了一個「囍」字貼在門外,並吟道:「巧對樣成雙喜歌,馬燈旗虎結絲羅」。從此,「囍」字便做為新婚之禧的象徵,相沿至今。
❸ 雙喜字的介紹
雙喜字結構巧妙,是中國美術民俗中的一絕,兩個並列的喜字方正、對稱,骨架結構穩定,如男女並肩攜手而立,又有四個口子,既象徵男女歡喜,又象徵子孫滿堂,家庭融洽與美滿。雙喜字是象徵男女婚姻成立的一種特殊符號。一般有女出嫁,大門上貼單喜字,有子娶媳婦,則貼雙喜字,只要過路的人看到單喜或雙喜,則立即明白此戶人家在辦喜事。
❹ 中國雙「喜」字是由誰發明的
王安石。
❺ 中國男女結婚時要在門和窗上貼紅色的喜字,請問這是古時候誰發明的
「喜——「喜」屬於會意字,甲骨文的「喜」是上為「鼓」本字,下為「口」,「鼓」表示歡樂,「口」則指發出歡聲。准與其說它是一個漢字,還不如說它是一種吉祥圖符。」這是網路的解釋,有道理。
我的解釋是(測字法):喜——上面為吉,吉祥、吉利之意;下面兩「口」相連,寓意兩個人、兩口子連在一起,比翼連枝之意。
結婚貼的是雙喜「喜喜」,兩口子,排排坐,樂呵呵,吉上加吉。
紅色,為喜慶、熱烈的顏色。
至於是誰發明的,孤聞不知。
大汗中……
❻ 筷子是誰發明的中國人是何時開始用筷子的
據說,世界上共有三種吃東西的方式,直接用手拿東西吃的佔百分之四十,用刀叉的佔百分之三十,還有百分之三十則用筷子。
筷子,是中國人的一大發明。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時代就開始命名用筷子,不過最初並不叫「筷」。據古文獻記載,那時人們把筷子稱為「箸」或「夾(上加竹旁)」。在公元六、七世紀時,筷子也被稱為「筋」。「筷」這個稱呼是怎麼出現的呢?據文獻記載說,中國東部江南一帶的人認為「箸」和「住」的發音是一樣的,在江邊行船的人很忌諱「停住」,就取反意叫「箸」為「快」。到公元10世紀的宋朝,人們又在「快」上加了「竹」頭,因為筷子大都用竹子做成的緣故。於是,中國人發明的這件食具就有了現在大家都知道的名字「筷」。
筷子是如何發明的呢?有人推測,遠古人烤東西吃時,隨手摺兩根樹枝或竹枝,用來夾著吃,這樣既不燙手,又能趁熱吃到美味,於是就演變成了筷子。筷子的結構極為簡單。從形狀來說,是兩根小細棍,中國的筷子是上粗下細,上方下賀,這種造型的優點是拿起來方便,不容易滑,也不容易轉動放在桌子上不會滾,夾菜入口的一端光滑圓潤不會傷著唇吞。筷子傳到日本後,日本人將筷子做成圓錐形,這是因為日本多食生冷食物,如生魚片之類,用這種筷子更方便。
❼ 雙喜字是從哪個朝代開始的
北宋王朝;神宗年間;王安石年輕科舉考狀元;又加新婚;所以發明的雙喜字; 人生有四大喜事;古語說的好;洞房花燭夜,金榜提名時;久旱逢甘霖;他鄉遇故知;頭兩喜事被王安石碰上了;這就是雙喜由來;
❽ 秦國的李斯發明了雙喜字嗎嗎
不是,據傳說是王安石。
相傳王安石年輕時去京師汴梁趕考,途中看見一戶姓馬的讀書人家在門樓上掛著一盞走馬燈,燈上寫著半副對聯:「走馬燈,燈馬走,燈熄馬停步。」原來這戶人家有個才貌雙全的女兒要招婿,小姐自己想出這半副聯語來,誰能對上就和誰做夫妻。王安石欣賞這聯語構思巧妙,暗自愛慕上了制聯人。
到了汴京,王安石順利闖過詩、賦、策論三關,沒想到主考官還要來一次考應對敏捷的面試。輪到王安石面試時,主考官手指衙門前豎立的飛虎旗,出了個下聯:「飛虎旗,旗虎飛,旗卷虎藏身」,要求王安石對出上聯。王安石靈機一動,開口就把馬家姑娘制的那半副聯語當上聯對了出來。考官大喜,連連頷首稱贊。
王安石出來後,不等發榜就星夜兼程趕赴馬家。那盞挑女婿的走馬燈還在,王安石就用考官出的下聯應對。馬小姐說對得妙,這門婚事就成了。
拜天地的那天,忽有報子來傳:「王安石進士及第,金榜題名!」這可真是喜上添喜呀!樂不可支的王安石馬上在紅紙上揮筆寫下兩個連體的「喜」字貼在門上,再賦詩一首:「巧對聯成雙喜歌,走馬飛虎結絲羅。洞房花燭題金榜,小登科遇大登科。」從此,人們逢有新婚吉慶時,都愛在門戶、廳堂和洞房器物上貼上紅紙的雙喜字,反映了人們盼望喜事成雙來臨的心理。
也有傳故事中的主人公是明代書生方明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