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秦腔劇本的創造

秦腔劇本的創造

發布時間:2021-07-11 10:46:14

⑴ 秦腔是誰發明

秦腔,是起源於古代陝西、甘肅一帶的民間歌舞,是在中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長安生長壯大起來的,經歷代人民的創造而逐漸形成,因周代以來,關中地區就被稱為"秦",秦腔由此而得名,是相當古老的劇種。因以棗木梆子為擊節樂器,又叫"梆子腔",因以梆擊節時發出"恍恍"聲,俗稱"桄桄子"。清人李調元《雨村劇話》雲:"俗傳錢氏綴百裘外集,有秦腔。始於陝西,以梆為板,月琴應之,亦有緊慢,俗呼梆子腔,蜀謂之亂彈。""亂彈"一詞在我國戲曲聲腔中的含義很多,過去曾把崑曲、高腔之外的劇種都叫"亂彈",也有曾把京劇稱為"亂彈",也有的劇種以亂彈命名,如溫州亂彈、河北亂彈,便更多的仍用在以秦腔為先、為主的梆子腔系統的總稱上。 秦腔"形成於秦,精進於漢,昌明於唐,完整於元,成熟於明,廣播於清,幾經演變,蔚為大觀",是相當古老的劇種,堪稱中國戲曲的鼻祖,明代萬曆間(公元1573-1620年)《缽中蓮》傳奇抄本中,有一段註明用[西秦腔二犯]的唱腔演唱的唱詞,且都是上下句的七言體,說明秦腔在當時或在那以前不但形成、而且已外傳到其他地方了。

⑵ 關於秦腔的資料

秦腔唱腔為板式變化體,分歡音、苦音兩種,前者長於表現歡快、喜悅情緒;後者善於抒發悲憤、凄涼情感。依劇中情節和人物需要選擇使用。板式有慢板、二六、代板、起板、尖板、滾板及花腔,拖腔尤富特色。主奏樂器為板胡,發音尖細又清脆。 表演特點 秦腔,發源於陝西、甘肅一代,流行於陝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等地,因用「梆子」擊節,故也稱「陝西梆子」,又因陝西地處古函谷關以西,古稱「西秦」而有「西秦腔」之稱。當地也叫「梆子」、「桄桄」、「亂彈戲」、「中路秦腔」、「西安亂彈」、「大戲」等。 關於秦腔的起源,眾說不一,大體有形成於秦、形成於唐、形成於明的說法。明萬曆年間(1573-1620)抄本《缽中蓮》傳奇第十四齣曾用「西秦腔二犯」唱調,是關於秦腔最早的記載。該劇是江南無名氏之作,證明已經傳到江南,江南遠離陝西,傳播需要時間,這證明秦腔明中葉當已形成。另據調查,明代最早的秦腔班社是周至人所創辦的華慶班,曾馳名陝、甘一帶,後來秦腔在陝西發展成東、西、南、北、中五路,在甘肅又演變發展成東、南、中三路。各路秦腔因受各地方言和民間音樂影響,在語音、唱腔、音樂等方面,都稍有差別。建國以來,陝西東、西、南三路秦腔、甘肅秦腔都不發達,陝西中路秦腔起而代之,在整個西北地區均占絕對優勢。 秦腔的唱腔,寬音大嗓,直起直落,既有渾厚深沉、悲壯高昂、慷慨激越的風格,同時又兼有纏綿悱惻、細膩柔和、輕快活潑的特點,凄切委婉、優美動聽,為廣大人民群眾所喜愛。 秦腔的角色有「十三門二十八類」之說。老生分安工老生、衰派老生、靠把老生,須生分王帽須生、靠把須生、紗帽須生、道袍須生和紅生,小生分雉尾生、紗帽生、貧生,武生、幼生,老旦,正旦分挽袖青衣、蟒帶青衣,小旦分閨門旦、刀馬旦,花旦分玩笑旦、潑辣旦、武旦,媒旦,大凈,毛凈,丑分大丑、小丑、武丑。各門角色都有獨特的風格和拿手戲。其表演技藝質朴、朴實、粗獷、細膩、深刻、優美,以情動人,富有誇張性,生活氣息濃厚,程式嚴謹,技巧豐富。身段和特技有趟馬、拉架子、吐火、吹火、噴火、擔子功、梢子功、翎子功、水袖功、扇子功、鞭掃燈花、頂燈、咬牙、耍火棍、跌撲、髯口、蹺工、獠牙、帽翅功等。 秦腔的臉譜講究莊重、大方、干凈、生動和美觀,顏色以三原色為主,間色為副,平塗為主,烘托為副,所以極少用過渡色,在顯示人物性格上,表現為紅忠、黑直、粉奸、神奇的特點,格調主要表現為線條粗曠,筆調豪放,著色鮮明,對比強烈,濃眉大眼,圖案壯麗,寓意明朗,性格突出,格調「火暴」,和音樂、表演的風格一致。秦腔臉譜歷史悠久,在陝西武功境內出土的明代「康海臉譜」是目前發現的最早的秦腔臉譜,陝、甘兩省的秦腔由於各自形成了不同的演出風格,故在臉譜塑造上也涌現出了許多流派,比如甘肅秦腔就有隴南派臉譜、隴東派臉譜和代表甘肅中路秦腔的「耿派」臉譜,陝西各路秦腔也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秦腔臉譜。 秦腔所演的劇目數以萬計,傳統劇目大多出自民間文人之手,題材廣泛,內容紛繁。因時代久遠,佚散頗多,據原陝西省劇目工作室(現省藝術研究所)1958年挖掘整理的統計僅存約3000多本。這些劇目主要以反映歷史事件的悲劇、正劇居多,表現民間生活、婚姻愛情的劇目有佔有一定比例。歷史劇多是取才於「列國」、「三國」、「楊家將」、「說岳」等說部中的英雄傳奇或悲劇故事,其中三國戲有108個,楊家將戲有85個。其他題材還有神話、民間故事和各種公案戲。 辛亥革命後,西安易俗社30多位劇作家共編輯出了550多個劇本,其中孫仁玉、范紫東、高培支、李桐軒、李約祉五人成就最高,這些劇目中,《三回頭》、《三滴血》、《奪錦樓》、《雙錦衣》、《軟玉屏》、《櫃中緣》、《小姑賢》、《庚娘傳》、《韓寶英》等成為經常上演的保留劇目。另外,在革命邊區也涌現出了一批秦腔現代戲劇作家,創作劇本計有200多個,其中以馬建翎成就最高,代表劇目有《血淚仇》、《一家人》、《窮人恨》等等。建國後整理、改編的劇目有《游龜山》、《游西湖》、《三滴血》、《趙氏孤兒》、《竇娥冤》、《鍘美案》、《破寧國》、《四進士》、《白蛇傳》、《法門寺》、《烈火揚州》等,創作的現代戲中以《三世仇》、《祝福》、《西安事變》等影響較大。

⑶ 秦腔的起源

秦腔又稱亂彈,源於西秦腔,流行於我國西北地區的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地,又因其以棗木梆子為擊節樂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稱「桄桄子」(因以梆擊節時發出「恍恍」聲)。明末無名氏《缽中蓮》傳奇中使用了〔西秦腔二犯〕的曲牌,故知其源於甘肅。甘肅古稱西秦,故名之。清康熙時,陝西涇陽人張鼎望寫《秦腔論》,可知秦腔此時已發展至成熟期。待到乾隆年間,魏長生進京演出秦腔,轟動京師。對各地梆子聲腔的形成有著直接影響。是陝西八大怪之一。
【秦腔的分類】秦腔唱腔為板式變化體,分歡音、苦音兩種,前者長於表現歡快、喜悅情緒;後者善於抒發悲憤、凄涼情感。依劇中情節和人物需要選擇使用。板式有慢板、二六、代板、起板、尖板、滾板及花腔,拖腔尤富特色。主奏樂器為板胡,發音尖細清脆。
[編輯本段]【秦腔表演的特點】
秦腔唱詞結構是齊言體,常見的有七字句和十字句,也就是整出戲詞如同一首七言無韻詩一樣排列整齊。和唱詞相對應的是曲調,秦腔板腔音樂結構可以歸納為秦腔「散板——慢板——由中板而入於急板——結束」的過程,也即打板節奏從慢到略快、快、極快、結束以前的漸慢、最終結束的過程。演唱者根據這種循序漸進的節奏,層層推入地展開故事情節。那麼如何來改變節奏的快慢呢?這正是秦腔唱腔「板路」起的作用。秦腔屬於板式變化體劇種,有二六板、慢板、帶板、墊板、二倒板、滾板等六大板式。二六板就是兩個「六板」,一個六板要敲六下梆子,都是強拍。其它各種板式都是將二六板加快、減慢、自由、轉板等變化而成的。這樣藝術家就可以根據劇情需要,使用不同的節奏來表達情感了。
秦腔唱腔中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彩腔」,假嗓唱出,音高八度,多用在人物感情激盪、劇情發展起伏跌宕之處。其中的拖腔必須歸入「安」韻,一句聽下來飽滿酣暢,極富表現力,也是與其他的劇種有明顯區別的地方。另外,秦腔的唱腔有歡音和苦音之分。顧名思義,歡音擅長表現歡快、喜悅的情緒;苦音適合抒發悲憤、凄涼的情感。這些都需要表演者對劇本的拿捏把握,以更好地表達情感的輔助唱法。
秦腔的伴奏分文場和武場。所用的樂器,文場有板胡、二弦子、二胡、笛、三弦、琵琶、揚琴、嗩吶、海笛、管子、大號(喇叭)等;武場有暴鼓、干鼓、堂鼓、句鑼、小鑼、馬鑼、鐃鈸、鉸子、梆子等。秦腔中最主要的樂器當然是板胡,其發音尖細清脆,最能體現秦腔板式變化的特色。
秦腔的角色分為四生、六旦、二凈、一丑,共計十三門,又稱「十三頭網子」。演唱時須生、青衣、老生、老旦、花臉多角重唱,所以也叫做「唱亂彈」。有人贊美秦腔是「繁音激楚,熱耳酸心,使人血氣為之動盪」,正是出於秦腔表演的特色。秦腔的表演朴實、粗獷、細膩、深刻,以情動人,富有誇張性。辛亥革命後,西安成立了易俗社,專演秦腔,銳意改革,吸收京劇等劇種的營養,唱腔從高亢激昂而趨於柔和清麗,既保存原有的風格,又融入新的格調。
[編輯本段]【秦腔的起源】
秦腔,是起源於古代陝西、甘肅一帶的民間歌舞,是在中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長安生長壯大起來的,經歷代人民的創造而逐漸形成,因周代以來,關中地區就被稱為"秦",秦腔由此而得名,是相當古老的劇種。因以棗木梆子為擊節樂器,又叫"梆子腔",因以梆擊節時發出"恍恍"聲,俗稱"桄桄子"。清人李調元《雨村劇話》雲:"俗傳錢氏綴百裘外集,有秦腔。始於陝西,以梆為板,月琴應之,亦有緊慢,俗呼梆子腔,蜀謂之亂彈。""亂彈"一詞在我國戲曲聲腔中的含義很多,過去曾把崑曲、高腔之外的劇種都叫"亂彈",也有曾把京劇稱為"亂彈",也有的劇種以亂彈命名,如溫州亂彈、河北亂彈,便更多的仍用在以秦腔為先、為主的梆子腔系統的總稱上。
[編輯本段]【秦腔的發展】
秦腔"形成於秦,精進於漢,昌明於唐,完整於元,成熟於明,廣播於清,幾經演變,蔚為大觀",是相當古老的劇種,堪稱中國戲曲的鼻祖,明代萬曆間(公元1573-1620年)《缽中蓮》傳奇抄本中,有一段註明用[西秦腔二犯]的唱腔演唱的唱詞,且都是上下句的七言體,說明秦腔在當時或在那以前不但形成、而且已外傳到其他地方了。
[編輯本段]【秦腔的演變】
秦腔因其流行地區的不同,演變成不同的流派:流行於關中東部渭南地區大荔、蒲城一帶的稱東路秦腔(即同州綁子,也叫老秦腔、東路梆子);流行於關中西部寶雞地區的鳳翔、岐山、隴縣和甘肅省天水一帶的稱西路秦腔(又叫西府秦腔、西路梆子);流行於漢中地區的洋縣、城固、漢台區、勉縣一帶有漢調恍恍(實為南路秦腔,又叫漢調秦腔、桄桄戲);流行於禮泉、富平、涇陽、三原、臨潼一帶的稱北路秦腔(即阿宮腔,亦稱遏宮腔);流行於西安一帶的稱中路秦腔(就是西安亂彈)。其中的西路入川後成為梆子;東路在山西為晉劇,在河南為豫劇,在河北成為梆子,所以說秦腔可以算是京劇、豫劇、晉劇、河北梆子這些劇目的鼻祖。各路秦腔因受各地方言和民間音樂影響,在語音、唱腔、音樂等方面,都稍有差別。近五十年來,東、西、南、北三路秦腔的發展趨於停滯,有被中路秦腔取而代之的趨勢。
[編輯本段]【秦腔劇目】
秦腔所演的劇目,據現在統計約三千個,多是取才於「列國」、「三國」、「楊家將」、「說岳」等說部中的英雄傳奇或悲劇故事,也有神話、民間故事和各種公案戲。它的傳統劇目豐富,已抄存的共2748本。

⑷ 新秦腔的發展歷史是怎樣的

1921年,易俗社赴漢口演出,新秦腔以其健康清新的內容,嚴肅認真的表演,震動了武漢三鎮,受到各界的好評。

在此影響下,山東、河北、天津、甘肅、寧夏、陝西等地,都相繼成立了仿照陝西易俗社建制的戲曲團體。如山東、河北、天津的易俗社,甘肅的化俗學社、平樂學社,寧夏的覺民學社等。

新中國成立後,在「百花齊放,推陳出新」方針的指引下,大力進行了改戲、改人和改制,使得秦腔劇目繁榮了起來。秦腔劇團也如雨後春筍般遍及西北地區,秦腔藝術有了進一步發展和提高。

1952年,舉行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秦腔《游龜山》獲得劇本創作獎、演出二等獎。劉毓中、蘇育民、王天民、宋上華、孟遏雲、楊金鳳、劉易平、張新華等著名秦腔演員分別獲得一、二、三等獎和獎狀。

1958年,由陝西省戲曲研究院二三團和西安易俗社三大秦班,組成了「陝西省赴京匯報演出團」,隨帶秦腔《游西湖》、《三滴血》、《趙氏孤兒》到京匯報演出,轟動北京,廣受好評。

當時的田漢、梅蘭芳、尚小雲、曹禺、歐陽予倩、馬少波、陽翰笙等許多著名戲劇藝術家在報刊上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評論文章,對三大秦班給予了高度評價和贊美,秦腔被譽為「老樹紅花」。

在20世紀70年代末,秦腔大步走向熒屏,實現了歷史性的跨越。陝西電視台創辦了「秦之聲」欄目,將熒屏藝術與秦腔藝術巧妙地結合,不斷推出新劇目和名家新秀,組織了各種形式的群眾秦腔演唱會和各種大賽,是農村群眾最受歡迎的欄目。

後來,《秦之聲》欄目通過衛星向全世界的觀眾進行播出,極大地開闊了秦腔視野,爭取和培養了一代秦腔愛好者,對於繼承和發揚秦腔藝術,起到了十分積極的作用。

⑸ 秦腔的劇種起源

秦腔的劇種起源:
秦腔,中國漢族最古老的戲劇之一,起於西周,源於西府(核心地區是陝西省寶雞市的岐山(西岐)與鳳翔(雍城))。具有8000年文明史的天水,也是秦腔的發源地。
天水有個古跡叫牧馬灘,是當年秦朝放牧的地方,也是為宮廷選擇良馬的御所,也是當年秦始皇的先祖的古籍,秦朝的先民東移時,也把自己當時的自娛的唱腔也帶到了陝西,由於秦朝的強大,以及生活的富足,人們當時的娛樂也只是擊缶而歌,沒有形成定勢的唱腔和招勢,隨著一匹匹良馬和天水送馬人的不斷的來往於天水與關中,西部的歌謠和故事被當時的聰明人編成了故事並且帶進了當時的秦國。
具當地的傳說,當時秦穆公很喜歡聽歌謠和傳說,就廣為搜集當時的好聽的歌曲,但他都不滿意,後來,有個天水的送馬人叫禺餮的就把流傳在天水的民間小調和說唱故事情節的說唱人,帶到了當時的國都咸陽.秦穆公聽了很高興,並且經常讓他們為他說唱,禺餮看見國王喜歡,就組織了一個更大的說唱團隊來到了秦國,還組織聰明的說書人繼續為他編唱.由於宮廷的暢行.這種不成熟的藝術也就流到了民間.到了唐朝,李世民在長安看到起源於天水的秦腔後也感覺很好,由於他的先祖也是天水人,他的父親李淵就在天水所生,據說是在今天的皂郊梢子坡,一說是燒紙坡,李淵離開家鄉時,在坡下燒紙而祭奠祖先,然後離開天水到了山西.今天的梢子坡是黃河和長江兩大水系的分水嶺.
秦腔的唱腔定型發展在唐朝,隨著社會的安定和富足,人們的精神需求也就越來越豐富.長安也是國際化的都市,秦腔的發展也就自然不在話下.今天的天水每到了有重大的慶典和節日,當地的人們都要組織演唱集會.家裡蓋房子也要請秦腔的藝人來家裡安神.
秦腔以關中方言語音為基礎,特別是涇河、渭河流域諸縣的語言發聲為「正音」。因周代以來,關中地區就被稱為"秦",秦腔由此而得名,是相當古老的劇種之一。因以棗木梆子為擊節樂器,又叫"梆子腔",因以梆擊節時發出"恍恍"聲,俗稱"桄桄子"。清人李調元《雨村劇話》雲:"俗傳錢氏綴百裘外集,有秦腔。始於陝西,以梆為板,月琴應之,亦有緊慢,俗呼梆子腔,蜀謂之亂彈。""亂彈"一詞在中國戲曲聲腔中的含義很多,過去曾把崑曲、高腔之外的劇種都叫"亂彈",也曾把京劇稱為"亂彈",還有的劇種也以亂彈命名,如溫州亂彈、河北亂彈但是,更多的仍用在以秦腔為先、為主的梆子腔系統的總稱上。

簡介秦腔
秦腔"形成於秦,精進於漢,昌明於唐,完整於元,成熟於明,廣播於清,幾經演變,蔚為大觀",是相當古老的劇種,堪稱中國戲曲的鼻祖,明代萬曆間(公元1573-1620年)《缽中蓮》傳奇抄本中,有一段註明用[西秦腔二犯]的唱腔演唱的唱詞,且都是上下句的七言體,說明秦腔在當時或在那以前不但形成、而且已外傳到其他地方了。
秦腔又稱亂彈,流行於中國西北的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地,其中以寶雞的西府秦腔口音最為古老,保留了較多古老發音。又因其以棗木梆子為擊節樂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稱"桄桄子"(因為梆擊節時發出"恍恍"聲)。
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⑹ 秦腔劇本

王寶釧-----正旦(簡稱旦)
王允----老生(簡稱生)
家院----雜角(雜)
生(慢板)
我離了相府奔城南,寒窯里去看兒寶釧,
行來至鴻溝用目看,(二六)見一位婦人化紙錢,
她頭上缺少帕兒苫,身穿一領布丁衫,
腰系羅裙少半片,足下的綉鞋露指尖,
前容兒不曾看得見,後影好似兒寶釧,
我二老雙雙都在世,兒與何人化紙錢?
是是是來明白了,因平貴命喪西涼川,
丞相家女兒識大理,妻與夫化錢理當然。
我一步來得遲罷了,我兒回上寒窯院。
觀寒窯只有四堵牆,想要看天站廳堂,
下無磚瓦上無梁,到晚來還能見月亮,
怪道來奴才不回轉,他為的凍暖夏又涼,
叫家院上前去叩門,你就說來了年邁人(齊)
雜:稟相爺,來到寒窯。
生:上前叩門。
雜:三姑娘開門來,相爺到了。
旦(二六):耳聽窯外有人喚,言說是爹爹到窯前,
我這里開門把父見,王寶釧跪倒在父面前(留)
生(搖板):老了老了真老了,寒窯里老了兒寶釧。
旦:兒先問爹爹好不好,我的娘安康可安康?
生:問父好為父好,你的娘為你兩淚汪。
旦:問爹爹你不在相府,來到了寒窯為哪樁?
生:我兒既問來路情,聽父與你說心上,
(二導板)八月中秋擺宴場,(慢板)舉家滿門坐兩廂,
父叫聲金釧你大姐在,(二六)叫銀釧你二姐她應一言,
父叫聲寶釧人不在,推杯不飲淚下來,
細思想搬兒回相府,與兒另選意中人(留)
旦(二六):爹爹講話無道理,孩兒我不進相府門,
當初擊掌盟誓願,老爹爹莫要費苦心。
生:栽松栽柏莫栽花,養兒女莫養外姓家。
旦:既然兒是外姓家,老爹爹就該忘記她。
生:穿綢穿緞莫穿紗,生兒女莫生女娃娃。
旦:既嫌兒是女娃娃,當初何不掐死她(留)
生(雙椎帶板)奴才講話太可憎,氣得老夫滿腹疼,
叫家院催轎莫久停,今後權當兒莫生。
王寶釧,小蠢材,唉,蠢材呀(下)
旦(做看狀,唱緊七椎)
我見得爹爹他走遠(喝場)爹爹,尊堂父,老爹爹,
不由叫人淚不幹,若要我把愁眉展(截)
除非是平郎回窯院。
平郎,平郎,唉,平郎呀。
(完)

⑺ 秦腔有哪些劇目

秦腔的劇目有有《春秋筆》、《八義圖》、《紫霞宮》、《和氏璧》、《惠鳳扇》、《玉虎墜》、《麟骨床》、《鴛鴦被》、《射九陽》、《哭長城》、《伐董卓》、《白蛇傳》、《梵王宮》等。

秦腔(Qinqiang Opera), 別稱梆子腔,中國西北地區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秦腔是以漢族文化為主體, 並與其他民族文化融合之產物, 可以說是古代絲綢之路上諸族音樂文化交流的結晶,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一支奇葩。

秦腔,是起源於古代陝西、甘肅一帶的民間歌舞,是在中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長安生長壯大起來的,經歷代人民的創造而逐漸形成,因周代以來,關中地區就被稱為「秦」,秦腔由此而得名。

(7)秦腔劇本的創造擴展閱讀:

秦腔可分為東西兩路:西路流入川成為梆子;東路在山西為晉劇,在河南為豫劇,在河北成為梆子。所以說秦腔可以算是京劇豫劇、晉劇、河北梆子這些劇目的鼻祖。

秦腔又名「秦聲」「亂彈」「梆子腔」。民間俗稱「大戲」,清代中葉以後,北京等地亦稱「西秦腔」「山陝梆子」。秦腔在陝西境內,因各地方言、語音的不同而演變形成了四路:流行於關中東府同州(今大荔)地區的,稱「同州梆子」(即東路秦腔)。

流行於中府西安地區的,稱「西安亂彈」(即中路秦腔);流行於西府鳳翔地區的,稱「西府秦腔」(即西路秦腔);流行於漢中地區的,稱「漢調桄桄」(即南路秦腔)。

⑻ 秦腔的創始人是誰

秦腔,是起源於古代陝西、甘肅一帶的民間歌舞,是在中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長安生長壯大起來的,經歷代人民的創造而逐漸形成,因周代以來,關中地區就被稱為"秦",秦腔由此而得名,是相當古老的劇種。因以棗木梆子為擊節樂器,又叫"梆子腔",因以梆擊節時發出"恍恍"聲,俗稱"桄桄子"。清人李調元《雨村劇話》雲:"俗傳錢氏綴百裘外集,有秦腔。始於陝西,以梆為板,月琴應之,亦有緊慢,俗呼梆子腔,蜀謂之亂彈。""亂彈"一詞在我國戲曲聲腔中的含義很多,過去曾把崑曲、高腔之外的劇種都叫"亂彈",也有曾把京劇稱為"亂彈",也有的劇種以亂彈命名,如溫州亂彈、河北亂彈,便更多的仍用在以秦腔為先、為主的梆子腔系統的總稱上。 秦腔"形成於秦,精進於漢,昌明於唐,完整於元,成熟於明,廣播於清,幾經演變,蔚為大觀",是相當古老的劇種,堪稱中國戲曲的鼻祖,明代萬曆間(公元1573-1620年)《缽中蓮》傳奇抄本中,有一段註明用[西秦腔二犯]的唱腔演唱的唱詞,且都是上下句的七言體,說明秦腔在當時或在那以前不但形成、而且已外傳到其他地方了。
演變
秦腔因其流行地區的不同,演變成不同的流派:流行於關中東部渭南地區大荔、蒲城一帶的稱東路秦腔(即同州綁子,也叫老秦腔、東路梆子);流行於關中西部寶雞地區的鳳翔、岐山、隴縣和甘肅省天水一帶的稱西路秦腔(又叫西府秦腔、西路梆子);流行於漢中地區的洋縣、城固、漢台區、勉縣一帶有漢調恍恍(實為南路秦腔,又叫漢調秦腔、桄桄戲);流行於乾縣、禮泉、富平、涇陽、三原、臨潼一帶的稱北路秦腔(即阿宮腔,亦稱遏宮腔);流行於西安一帶的稱中路秦腔(就是西安亂彈)。西路亂彈流入四川後,與川北的燈戲、高腔長期共處,互相融匯,又採用四川語言,便逐漸形成獨具風格的四川梆子--彈戲;東路亂彈在京劇、晉劇、豫劇、河北梆子等劇種的形成過程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各路秦腔因受各地方言和民間音樂影響,在語音、唱腔、音樂等方面,都稍有差別。近五十年來,東、西、南、北三路秦腔的發展趨於停滯,有被中路秦腔取而代之的趨勢。
傳播
秦腔的鼎盛時期在乾隆年間(1736-1795年),這個時期,全國很多地方都有秦腔班社,僅西安一地共就有三十六個秦腔班社,如保符班、江東班、雙寨班、錦綉班等。 秦腔因其流行地區的不同,衍變成不同的流派:流行於關中東部渭南地區的稱東路秦腔;流行於關中西部寶雞地區的稱西府秦腔;流行於漢中地區的叫漢調秦腔;流行於西安一帶的稱西安亂彈(就是中路秦腔)。各路秦腔因受各地方言和民間音樂影響,在語音、唱腔、音樂等方面,都稍有差別。近五十年來,東、西、南三路秦腔都不發達,中路秦腔起而代之,在整個西北地區均占絕對優勢。
編輯本段常見劇目
秦腔所演的劇目,據現在統計約三千個,多是取才於「列國」、「三國」、「楊家將」、「說岳」等說部中的英雄傳奇或悲劇故事,也有神話、民間故事和各種公案戲。它的傳統劇目豐富,已抄存的共2748本。 備受觀眾喜愛的曲目有《春秋筆》、《八義圖》、《紫霞宮》、《和氏璧》、《惠鳳扇》、《玉虎墜》、《麟骨床》、《鴛鴦被》、《射九陽》、《哭長城》、《伐董卓》、《白蛇傳》、《梵王宮》、《法門寺》、《鐵公雞》等。新中國建立後還創作了《黃花崗》、《漢宮案》、《屈原》等膾炙人口的佳作。

⑼ 求一篇關於秦腔的議論文,1500字左右,急。。謝謝大家啦

發表評論 查看評論 0 條
大 中 小 【訪問量】118

論秦腔藝術的保護與發展
劉天利
【學科分類】著作權
【出處】西安財經學院學報
【摘要】秦腔藝術是我國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其申請為人類口頭及非物質文化遺產優秀作品的基本條件已經具備。但秦腔藝術在當代面臨著生存和發展的危機,且秦腔藝術的保護是一項長期、艱巨的工程,因此,保護秦腔藝術,應在完善相關立法的同時,通過政府資助和政策支持,積極探索生產性保護和市場化經營的保護、傳承和發展之路。
【關鍵詞】秦腔;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律保護;生產性保護
【寫作年份】2010年

【正文】

秦腔是我國最古老的地方劇種之一,和京劇、崑曲等一樣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的重要文化遺產。秦腔藝術由古代陝西、甘肅一帶的民間歌舞演繹而來,因關中地區被稱作「秦」而得名。其吟唱者以棗木為擊節樂器,以梆為板,月琴、二胡應之,亦有緊慢,俗稱梆子腔。秦腔藝術往往要求演繹者聲脆、音廣而高,俗稱吼秦腔,由於秦腔演繹需要以豪放、粗獷的方式表現,正好契合了秦文化粗放、大氣、豪爽、不排外、包容的精神氣質,比較適宜於西北人吟唱。其演繹者一般均具有濃郁的地方口音(主要是陝西關中地區、甘肅一帶的土話),反映了秦地人民耿直爽朗、慷慨好義的性格和純朴敦厚、勤勞勇敢的民風。

作為秦文化演繹發展的核心區,陝西為秦腔藝術的產生、傳承和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文化底蘊。秦腔最早發源於秦地,並由秦人經過千年演繹,其唱腔可分為歡音和苦音兩種,並逐步形成不同流派。包括流行於關中東部渭南地區的東路秦腔;流行於關中西部寶雞地區的西府秦腔;流行於漢中地區的漢調秦腔;流行於西安一帶的中路秦腔。這四路秦腔雖受長期各地方言和民間音樂的影響,在語音、唱腔、配樂等方面稍有差別,但均紮根於秦地,與秦人賴以生息繁衍的秦文化在精神氣質上具有統一性,並在臉譜、身段(如趟馬、擔柴擔等)、化妝、特技(吐火、吹火)、以及語言聲韻(秦腔是十四韻,內有八聲)等方面,都有基本相同的風格。可以說,吼秦腔已經成為秦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秦腔生存現狀及其原因

隨著人們價值觀念、生存環境變遷等因素而走向多元化趨勢,經歷幾千年發展的傳統藝術在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時,其自身的發展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秦腔就是其中之一。以西安市為例,現在從事秦腔藝術表演的人員及其它相關人員的生存狀況差,職工工資水平低且主要靠政府差額撥款,差額率為50%左右,其餘要自己解決;秦腔劇場的建築和設施嚴重老化,不能滿足演出要求;通過演出獲得經濟收入早已無法解決演員和其他職工的生活問題;秦腔劇團的新老更替難以完成,老演員退休了,年輕人卻不願來,或者來了留不住;更重要的是,秦腔劇團現在的編、導、演、舞、美等主創人才嚴重青黃不接,劇團不能創作出更多適合現代人需求的新劇本或劇目,導致觀眾流失嚴重,接續困難。雖然目前西安曲江新區管理委員會在接收了相關秦腔劇團的管理權後,採取了一些新措施試圖扭轉,但是要根本改變秦腔發展傳承的窘迫境地卻非一朝一夕之事。

總的來說,造成上述局面有兩個方面的原因。首先,物質方面的原因主要一是資金匱乏,二是人才嚴重缺乏,三是政府政策上支持不夠或者忽視秦腔的傳承與發展。就陝西省和西安市而言,地方政府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政策關注和支持層次較低且不穩定,對秦腔等藝術形式的特別保障措施目前更是處於起步階段,完全沒有形成相應的體系。這種不足既表現在對傳統藝術發展政策的靈活性上控制較緊,沒有較為突出的政策引導和鼓勵措施;也表現在財政政策支持方面的杯水車薪,秦腔藝術的發展資金嚴重不足。

其次是文化環境方面。第一,秦腔藝術賴以發展和傳承的原生態環境發生重大變化,導致傳統秦文化對其影響力和支持力在逐步減弱;第二,秦腔藝術的群眾基礎越發薄弱,受眾中老年化,觀眾層次性弱化;第三,秦腔本身創新不足,這與生存環境變遷和人才的缺乏具有密切關系。秦腔藝術幾千年來紮根於秦地秦文化環境之中,其發展和傳承需要具有文化認同的主體來發揮其創造能力,但隨著社會環境和主體思想觀念的變化,再加上體制、人才等問題使得秦腔藝術得以產生、發展、傳承的文化條件不斷喪失。另外,很少考慮觀眾需求,沒有培養市場意識,往往為了評政府的獎而排戲,也是秦腔藝術發展的重要阻礙。上述因素相互交織,使得傳承並振興秦腔藝術將是一個龐大艱難的系統工程。

秦腔作為傳統藝術形式與新型文化形式雖有諸多的不同之處,考慮通過立法將其納入到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是完全必要且符合實際的。文章主要側重分析認定秦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屬性,通過在相關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國際公約和我國認可的現有法律法規及制度框架內,尋找對秦腔藝術保護發展的對策。

二、秦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屬性分析

我國關於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出現較晚,按照2008年5月14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申報評定暫行辦法》第二條的規定:非物質文化遺產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如民俗活動、表演藝術、傳統知識和技能,以及與之相關的器具、實物、手工製品等)和文化空間。其具體評審標准如下:(一)具有展現中華民族文化創造力的傑出價值;(二)紮根於相關社區的文化傳統,世代相傳,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三)具有促進中華民族文化認同、增強社會凝聚力、增進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的作用,是文化交流的重要紐帶;(四)出色地運用傳統工藝和技能,體現出高超的水平;(五)具有見證中華民族活的文化傳統的獨特價值;(六)對維系中華民族的文化傳承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因社會變革或缺乏保護措施而面臨消失的危險。滿足上述條件才是法律意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但在此之前的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公布了我國第一批518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包括秦腔在內。

當然從國際范圍來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受《關於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為人類口頭及非物質文化遺產優秀作品的評審規則》(以下簡稱《規則》)所規定條件限制。該規則具體規定:參選作品應該具備體現人類的創造天才的優秀作品的特殊價值,參評作品的特殊價值要從以下方面得到證實。1、或者是具有特殊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集中體現。2、或者在歷史、藝術、人種學、社會學、人類學、語言學及文字方面有特殊價值的民間傳統文化表達。3、申報的文化空間或文化表達形式,為了能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為人類口頭及非物質遺產優秀作品,還必須符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人類口頭及非物質遺產優秀作品」規則的五項條件。因此,此申報的作品應該:4、表明其深深紮根於文化傳統或有關社區文化歷史之中。5、能夠作為一種手段對民間的文化特性和有關的文化社區起肯定作用,在智力借鑒和交流方面有重要價值,並促使各民族和各社會集團更加接近,對有關的群體起到文化和社會的現實作用。6、能夠很好開發技能,提高技術質量。7、對現代的傳統具有唯一見證的價值。8、由於缺乏搶救和保護手段,或加速的演變過程、或城市化趨勢、或適應新環境文化的影響而面臨消失的危險。

從上述非物質文化遺產應當具備的基本特質來看,秦腔作為我國傳統民間戲曲藝術,既符合我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申報條件,同時也符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規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基本要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應具有非物質性和活態性來兩個基本特質。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非物質性」,主要表現在其存在於精神領域的創造活動及結晶中,其存在和延續主要是以口傳心授的方式完成;而不是說該文化遺產並不存在物質的載體或表達形式;秦腔藝術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如此。活態性表明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本質上是一種活的流動的,不斷更新變化的文化,從活態角度去認識非物質文化遺產,即使是已經消失或者已被部分物質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首先,秦腔具有非物質性,其與現代以劇本形式表達的秦腔劇目存在源與流的關系。秦腔劇本是古老秦腔藝術的現實物質表達,它是秦腔藝術精神化的物質載體。探索對秦腔劇本實施版權保護,不能夠也不應該排斥秦腔的原生權利(即文化權利)的保護與傳承;同樣也不應認為秦腔藝術內容在一定程度上的物質化,就導致秦腔的存在形態、傳承方式等完全物質化、靜止化,或者喪失了其精神價值,畢竟作為藝術的秦腔與作為作品的秦腔劇本不完全等同。作為文化遺產,秦腔藝術更多是勞動人民對內心精神的陶冶和歷練,是智慧或思考等創造行為的結晶,是無形的。它能夠流傳並有廣泛的社會認同,除了以物質化的劇本形式予以保留外,更深層次的原因在於秦腔藝術的精神價值深深地紮根於它所存在的社區或民間文化環境,並與勞動人民的思想意識在一定層面上達到了共鳴,滿足了一定范圍人群的精神文化需求,從而被傳唱並以口頭等各種形式廣泛流傳。因而,真正能夠申報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只能是作為原生態的無形的秦腔藝術,而不是經過加工的物化的作品。原生態的無形的秦腔藝術的保護、傳承與發展是個系統工程,需要對該藝術本體和存在的周邊社區環境等配套實施全方位的保護。相反,物化的作品來源於原生態的藝術,但具有相對獨立性,可以通過現有的知識產權制度對其進行保護發展。

其次,秦腔的活態性表現在它是一種「活」的文化遺產,它在賴以生存的環境處於不斷發展和創新中;它是一種在具體時空中現場進行的「活」的演繹,不是一種靜態的「死」固態化物質。秦腔藝術產生於幾千年前的中國西北,深深紮根於秦人秦地文化之中,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藝術形式帶動和創造過輝煌的古代政治文明及豐富的地域文化;其傳承至今是對古老文明的獨特的見證和再現,並具有唯一性;對於西北民族乃至中華民族而言具有特殊的精神和文化價值;由於歷史的或現實的原因在現代社會環境中有逐漸衰亡的趨勢;因而應當將秦腔藝術申請為人類口頭與非物質遺產作品加以保護和發展。秦腔的物化成果比如劇本、道具、舞台、服飾、道具、樂器和圖像等外在形式是其發展過程中創造的物質財富,具有一定的靜止性,但這並不妨礙秦腔藝術本身作為活態精神文化的不斷發展和傳承。

三、關於秦腔保護發展的一些建議

基於上文的介紹和分析可知:在事實層面上,秦腔的現實狀態的確不容樂觀,其發展傳承存在諸多困難因素,彼此交織;在法律層面上,目前人們往往不能把秦腔與法律保護相統一,但並不否認二者存在客觀的密切聯系,只是在認知程度上存在缺陷或不足;在經濟層面上,秦腔素來被當作文化事業發展,也就是秦腔過去更多是由政府來出資支持和管理的,這與秦腔藝術產生、存在乃至發展的環境條件不相符合。因而,能否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變化一種思路,將秦腔藝術在一定程度上回歸其賴以生存的環境,嘗試將其一定程度的市場化發展,運用生產性手段進行傳承和發展,通過這種新的探索在發展中保護秦腔藝術,使其具有新的適應社會發展的生命力。

(一)完善秦腔等戲曲藝術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地方立法。

秦腔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的珍貴的文化資源,致力於對其保護是對古老秦文化的繼承和發揚。毋庸諱言,立法是一種長期穩定的保護方式,這正好符合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基本要求,需要一代一代做下去。但通過國家對秦腔等戲曲藝術進行專門立法保護既不可行,也不經濟,所以各地政府可以結合本地區的特色,專門進行契合實際的地方立法。就秦腔而言,地方立法應該明確秦腔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范圍、保護主體、客體和內容;確立秦腔藝術傳承人制度,並就評選等相關程序及如何管理作出規定;建立秦腔藝術保護基金,設立專門保護發展機構;設置獎勵和懲處措施等,真正將秦腔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納入法律體系中。

(二)探索生產性保護方式是對秦腔保護發展的最優選擇。

生產性保護方式是文化部副部長、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國家中心主任王文章在其撰寫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一書的導論部分提出來的。簡單來說就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不應該成為僵化的消極保存,而是在不違背其生存發展內在規律和自身運作方式、不扭曲其自然衍變趨勢的前提下,將其導入當代產業體系,使之在生產實踐中得到積極保護。生產性方式保護不是簡單地走產業化發展道路,要避免將生產性保護單純地往追求商品化上發展,避免不考慮其社會內涵、社會生態環境,使之純粹旅遊化、表演化、商品化;這種生產不只是簡單的物質生產,還有人自身尤其是精神文化認同和創新的生產,特別是是要讓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秦腔回到原有的生態中,實現有機更新。

通過立法對秦腔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具有被動性,應當探索對秦腔藝術的文化元素進行提煉,通過生產性方式實現秦腔的傳承和發展。對於秦腔來說,純粹法律保護對其傳承和發展來說是極為不利的,這樣只會靜止的、被動的毀滅這種藝術,這與秦腔的活態性特徵明顯背道而馳。文章認為:

1.生產性保護需要將秦腔賴以產生發展的人文及文化生態環境保持。

由於秦腔依賴於其生存發展的外在特定的原生生態環境,具有非獨立性的特徵,因而脫離該環境談論傳承是不切實際的。包括秦腔在內的任何一種民間藝術形式都產生於一定的文化生態之中,或一種文化時態之中,我們雖不可能去恢復文化時態,但我們可以藉助一定地區的人群生活使這一文化藝術有機地活在當代人的生活方式中。就秦腔來說,我們在保護其藝術形式時,要盡可能地保護與其相關的生態元素,比如一定的地域、一定的生產生活方式乃至一定的思想觀念和思維範式,這就要求對秦腔傳承具有核心價值的農村傳統文化生態保持完整,並對具有特殊價值的村落或特定區域進行動態整體性保護。當然,社會發展的腳步必然將在一定范圍內逐步沖淡原有地域、文化乃至觀念的束縛,這就要求我們要不斷地更新秦腔藝術的外在形式和內容,保持內在文化價值的傳承。比如通過動漫方式將秦腔表演形式現代化,可以填新詞,但其核心的秦文化和秦地鄉土氣息要保留在吟唱和演繹之中。在這一點上,浙江省文化廳初步規劃重點發展嵊州甘霖鎮前期越劇藝術保護區等一批民間藝術生態保護區的做法值得學習和借鑒。

2.生產性保護要求對秦腔實施有機更新。

有機更新方式就是對秦腔藝術的保護發展應當在變與不變之間找到平衡,所謂變指的是秦腔藝術的外在表現形式,可以通過舞台演出、電影和電視等方式來實現;吟唱的內容,如填詞等應當與當代的社會發展、與群眾的生產生活等密切相關方面不斷變化。所謂不變指的是秦腔核心的文化認同和文化傳統,以及秦腔賴以生產發展的的原生態環境不變化。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只可活在一定地域里,在一定的地域里才可顯示其藝術魅力,秦腔等戲曲藝術就是如此。對秦地世代相傳、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和資源,進行真實、動態、整體和可持續保護,保持秦腔藝術原生態環境,形成良性的民間藝術保護機制。有機更新拒絕脫離原生態環境而進行的創作和變化,講求藝術扎更是生活,來源於生活的基本標准;拒絕對秦腔藝術進行推倒重建式的改變,比如將其完全市場化或者產業化,使其喪失文化認同和精神價值的方式。

3.生產性保護可以對秦腔進行一定程度的市場化,引入新鮮的發展動力。

可以利用地域上秦地秦文化所具有的文化旅遊資源優勢,為秦腔藝術的市場化發展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台。首先,廣泛吸納社會資金參與秦腔藝術的保護發展工程,通過組建基金會接收社會各界捐助,為秦腔發展提供後續資金支持。其次,可採用戲企聯姻模式,通過企業投資秦腔藝術的方式,藉助於一定商業化手段實施資金或待遇對秦腔藝人的激勵作用,政府只要給予法規政策方面的優惠即可。再次,鼓勵社會各界參與秦腔藝術人才大培養行動,通過藝術培訓、音樂戲曲茶座等模式,給予秦腔愛好者活動發展的空間,也可適當給予一定的補貼,增加其積極性,由此可以更廣泛普及秦腔藝術,培養受眾。第四,在農村鼓勵成立民間自樂班,以提供資金激勵的方式鼓勵創作,參與民間演出,允許收取的一定的演出費用外加政府補助,提高民間藝人的主動精神。第五,有關政府管理部門可做一些組織工作與行政扶持、贊助,推薦優秀劇目成為秦腔文化遺產的代表作,

採用精品意識與非精品意識相結合方式發展秦腔。

(三)政府政策的支持和鼓勵是保護發展秦腔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

政策較之法律則更為靈活、高效,通過制定低位階的規范性文件,可以更有針對性對秦腔藝術保護傳承提供全面保障。秦腔的生產性保護道路,固然在基本原則規則方面需合乎法律根本精神,但在具體操作中很難把握變與不變的平衡關系。這就需要政府機關通過具體政策限定秦腔生產性保護的基本方向,秦腔不能完全產業化、市場化,但完全回歸原生態也不可能,因而政府政策的引導功能應發揮綱領作用。例如要將秦腔推向基層社區,回歸其相對原始的存在環境,就不可能運用法律強制的方式完成,否則會適得其反。相反,如果採用鼓勵的政策,在財政、人員、場所等方面予以靈活支持,通過積極引導可能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時注重人才培養,從娃娃抓起,可以在一些具有適當基礎的小學開設選修的秦腔藝術課程,也可以將該課程引入學生各個階段的學習之中;對於特殊人才給予一定的生活補助或補貼;對於熱衷於從事秦腔藝術的人員,給予一定的資助並培訓。

(四)加強對秦腔遺產傳承人的認定和保護,發揮他們傳播秦腔藝術和培養後繼人才方面的的積極作用。

目前,關於秦腔藝術傳承人的認定工作已經展開,但是要發揮這些人員的積極作用,單純的認定是遠遠不夠的。首先,我們可以通過認定過程來傳達一種信息,那就是政府鼓勵每個人在秦腔保護發展做出自己的努力。其次,應給予這些傳承人一定的物質和精神獎勵,符合市場經濟條件下理性經濟人的基本需求,易於被認同。第三,給予傳承人一定的政策優惠和政府補助,鼓勵他們在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圍內傳播秦腔藝術、培養人才。第四,建立能上能下的傳承人認定製度,否定傳承人制度終身制或者政府獎勵、補助終身制,節約秦腔藝術發展資金。秦腔遺產傳承人是秦腔藝術傳承的重要財富,但這一傳承能否繼續關鍵是下一代秦腔人才的培養。

小結

古老戲劇秦腔流傳至今乃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其面臨諸多生存發展困境,對其保護並發展是對待民族文化的一種慎重合理的態度。將秦腔藝術上升到法律客體的角度進行保護是必要的,也是秦腔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趨勢。希望通過政府支持和秦腔藝術本身一定程度的生產性保護發展,挽救這一民族文化遺產,但這一傳承的核心應當人才的培養和文化的認同,主要應當經過上文所述的資金、政策、生態環境、意識培養等方面來完成。

⑽ 秦腔的著名劇本

秦腔《二堂舍子》全本曲譜

閱讀全文

與秦腔劇本的創造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會議記錄 瀏覽:94
版權貿易十一講 瀏覽:370
綜治辦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總結 瀏覽:903
知識產權局專業面試 瀏覽: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