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關於古代創造性的故事

關於古代創造性的故事

發布時間:2021-07-11 10:16:34

『壹』 古代名人創新故事

魯班發明鋸的故事

相傳有一年,魯班接受了一項建築一座巨大宮殿的任務。這座宮殿需要很多木料,魯班就讓徒弟們上山砍伐樹木。由於當時還沒有鋸子,他的徒弟們只好用斧頭砍伐,但這樣做效率非常低,工匠們每天起早貪黑拚命去干。累得精疲力盡,也砍伐不了多少樹木,遠遠不能滿足工程的需要,使工程進度一拖再拖,,眼看著工程期限越來越近,這可急壞了魯班。為此,他決定親自上山察看砍伐樹木的情況。上山的時候,由於他不小心,無意中抓了一把山上長的一種野草,卻一下子將手劃破了。魯班很奇怪,一根小草為什麼這樣鋒利?於是他摘下了一片葉子來細心觀察,發現葉子兩邊長著許多小細齒,用手輕輕一摸,這些小細齒非常鋒利。他明白了,他的手就是被這些小細齒劃破的。後來,魯班又看到一條大蝗蟲在一株草上啃吃葉子,兩顆大板牙非常鋒利,一開一合,很快就吃下一大片。這同樣引起了魯班的好奇心,他抓住一隻蝗蟲,仔細觀察蝗蟲牙齒的結構,發現蝗蟲的兩顆大板牙上同樣排列著許多小細齒,蝗蟲正是靠這些小細齒來咬斷草葉的。這兩件事給魯班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也使他受到很大啟發,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他想,如果把砍伐木頭的工具做成鋸齒狀,不是同樣會很鋒利嗎?砍伐樹木也就容易多了。於是他就用大毛竹做成一條帶有許多小鋸齒的竹片,然後到小樹上去做試驗,結果果然不錯,幾下子就把樹皮拉破了,再用力拉幾下,小樹桿就劃出一道深溝,魯班非常高興。但是由於竹片比較軟,強度比較差,不能長久使用,拉了一會兒,小鋸齒就有的斷了,有的變鈍了,需要更換竹片。這樣就影響了砍伐樹木的速度,使用竹片太多也是一個很大的浪費。看來竹片不宜作為製做鋸齒的材料,應該尋找一種強度、硬度都比較高的材料來代替它,這時魯班想到了鐵片。於是他們立即下山,清鐵匠們幫助製作帶有小鋸齒的鐵片,然後到山上繼續實踐。魯班和徒弟各拉一端,在一棵樹上拉了起來,只見他倆一來一往,不一會兒就把樹鋸斷了,又快又省力,鋸就這樣發明了。在魯班之前,肯定會有不少人碰到手被野莫劃破的類似情況,為什麼單單只有魯班從中受到啟發,發明了鋸,這無疑值得我們思考。大多數人只是認為這是一件生活小事,不值得大驚小怪,他們往往在治好傷口以後就把這件事忘掉了。而魯班卻有比較強烈的好奇心和正確的想法,很注意對生活當中一些微小事件的觀察、思考和鑽研,從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思路,甚至獲得某些創造性發明。這告訴我們一個道理,留意生活中許多不起眼的小事,勤干思考,會增長許多智慧。 鋸發明以後,魯班又發明了許多木工工具,古書對此有很多記載。

『貳』 有關創造力的故事中國古代的

很多呀,比如大禹治水。
傳說在帝堯時期,黃河流域經常發生洪水。為了制止洪水泛濫,保護農業生產,堯帝曾召集部落首領會議,徵求治水能手來平息水害。鯀被推薦來負責這項工作。鯀接受任務後,採用堤工障水,作三仞之城,就是用簡單的堤埂把居住區圍護起來以障洪水,九年而不得成功,最後被放逐羽山而死。舜帝繼位以後,任用鯀的兒子禹治水。禹總結父親的治水經驗,改鯀「圍堵障」為「疏順導滯」的方法,就是利用水自高向低流的自然趨勢,順地形把壅塞的川流疏通。把洪水引入疏通的河道、窪地或湖泊,然後合通四海,從而平息了水患,使百姓得以從高地遷回平川居住和從事農業生產。後來禹因此而成為夏朝的第一代君王,並被人們稱為「神禹」而傳頌與後世。
他就是第一位創造性的水利專家呀

『叄』 有關古今中外名人創造性發明的故事

微波(發現者:珀西·斯賓塞)

美國雷神公司(Raytheon)工程師珀西·斯賓塞又是一位著名的電子學奇專才。 1945年斯賓塞正在測屬試用於雷達裝備的微波輻射器(磁控管)時,突然感覺西褲的口袋裡有點不對勁,甚至聽到了噝噝的聲音。斯賓塞停下手裡的工作,結果發現是它口袋裡裝的一塊巧克力融化了。他猜可能是磁控管發射的微波烤化了巧克力。由此他立刻意識到也許可以把微波應用到廚房烹飪上,於是微波爐誕生了,這種廚具真可謂是全球的小吃愛好者和單身漢們的大救星。

『肆』 古代名人創新的小故事

(一)古代發明人物故事:張衡發明渾天儀和地動儀

我國天文學發展的歷史是回悠久的。到漢代已有蓋答天、宣夜和渾天等學派。蓋天說認為,天如蓋,蓋心是北極,天蓋左旋,日月星辰右轉。宣夜說認為天無定形,日月星辰「自然浮生虛空之中」,並不附著於「天體」之上。渾天說認為天如蛋殼,地如蛋黃,天地乘氣而立,載水而行。

宣夜說後來不幸失傳了,蓋天、渾天兩說並行,競相爭鳴,比較科學的渾天說漸占上風。同時,觀測天象的儀器也不斷出現,如武帝時洛下閎製造了渾天儀,宣帝時耿壽昌又造了渾天儀,和帝時崔瑗的老師賈逵更製造了黃道銅儀。

『伍』 有關創新的古代名人事例

1、魯班發明鋸的故事

魯班大約生於公元前507年,本名公輸般,因為「般」與「班」同音,是春秋戰國時代魯國人,所以稱之為魯班。

他主要是從事木工工作。那時人們要使樹木成為既平又光滑的木板,還沒有什麼好辦法。魯班在實踐中留心觀察,模仿生物形態,發明了許多木工工具,如鋸子、刨子等。魯班是怎樣發明鋸子的呢?

相傳有一次他進深山砍樹木時,一不小心腳下一滑,手被一種野草的葉子劃破了,滲出血來,他摘下葉片輕輕一摸,原來葉子兩邊長著鋒利的齒,他用這些密密的小齒在手背上輕輕一劃,居然割開了一道口子。

他的手就是被這些小齒劃破的,他還看到在一棵野草上有條大蝗蟲,兩個大板牙上也排列著許多小齒,所以能很快地磨碎葉片。魯班就從這兩件事上得到了啟發。

他想,要是這樣齒狀的工具,不是也能很快地鋸斷樹木了嗎?於是他經過多次試驗,終於發明了鋒利的鋸子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陸』 古代創造性思維的故事

兩小兒辨日【這個勉強算是】
孔子到東方去游學,途中看見兩個小孩在爭論。孔子詢問他倆爭論的原因。
一個小孩說:「我認為太陽剛出來時距離人近,而正午時距離人遠。」另一個小孩卻認為太陽剛出來時離人遠,而正午時離人近。
前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時大得像車上的篷蓋,等到正午時就像個盤盂,這不是遠處的小而近處的大嗎?」
另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時清清涼涼,等到正午時就熱得像把手伸進熱水裡一樣,這不是近的時候熱而遠的時候涼嗎?」
孔子聽了,不能判斷誰是誰非。兩個小孩笑著說:「誰說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柒』 關於創造性的漢字,的中國古代神話傳說有哪些

真正的正統大神,只有六個,分別都是山海經里的【燧人王、伏羲、女媧、帝俊、羲和娘娘、常羲娘娘】
至於他們之間的關系,就比較有些復雜了。
首先,燧人王,是這些所有大神的老爸。
伏羲又稱【人皇】也是【元始天尊】的原型,同時他還是女媧的大哥和老公。
女媧,我就不多介紹了,他是伏羲的妹妹,也是伏羲的老婆。
帝俊大帝,別名【昊天上帝】,是伏羲同父異母的弟弟,也是女媧的弟弟。
羲和娘娘是太陽女神,那十日當空,就是她的手筆。
常羲娘娘是月亮女神,
這兩位娘娘,都是帝俊的老婆。
至於後來的【少昊、帝鴻、神農、黃帝】等等,都屬於半人半神,都是上面大神的兒子和孫子輩存在。
咱們的漢字,有專家大膽推測,起源於【蘇美爾】的楔形文字,然後是【哈拉帕】的文字和咱們有相當大的關系,同時【哈拉帕】也是中國夏朝的發源地,也就是說,地球人都是外星人的後裔,而咱們都是外形大神唯一傳承者。
至於更詳細,你得去B站看【力證全人類文明起源於華夏(上):外星文明創造論】這個,看的時候,不要太認真,就當一部神話科幻作品來看,因為裡面的內容,還有待考證,看完上集,再去看下集,你就明白一個道理,除了山海經的神仙外,其它後來出現的神仙,都是後來帝王,根據政治需要,創造出來忽悠人的。

『捌』 古今經典創造性名人

分割線下面的這篇文章是寫創造性人才的產生與特點的,感覺對寫這篇作文應該很有參考價值。其中例舉了N多個有關創造性人才的故事。

谷傳華,華中師范大學副教授,長期致力於思考這個問題的青年學者,他從近代名人人生經歷入手,歷時三年多,深入剖析解讀,勾畫出一條近代名人們「社會創造性人格」的練就之路。

1、社會創造性也具有一個發生、發展、成長的過程,而不是生而有之的
2、青少年時期的英雄人物表面普普通通,卻有共同的顯著特徵———自命不凡
3、外向型性格,敢於反抗在他們的人格中凸現出來
4、熱衷冒險讓他們開始嘗試創造性地面對和解決社會問題
5、成就欲發揮著「動力燃料」的作用,指引他們奔向宏大的、總體的社會目標
6、他們生活處處顯示著理想主義的特點,自我實現的需要尤其強烈

-------------------------------------------------------------------------------------------------------
下面是原文,舉了一些例子來證明假設的。

在許多中國人的眼中,英雄人物們的早年生活充滿了神秘的色彩,從漢高祖斬白蛇到趙匡胤降生時的「體有異香,三日不散」,英雄似乎冥冥中註定為承擔某種濟世救民的使命而來。但凡一個人在某個領域展現出超常的創造性,取得輝煌成就,英雄的神化過程也隨之開始,即使到了近代,此類神異故事依舊在民間流傳。
據傳說,孫中山出生時出現了「紫氣東來」的「瑞象」,李立三降生的那一年,他家裡的鐵樹開了花,賀龍降生後,家鄉遭遇罕見的龍卷風,石龍墜落門前,仇人遭雷擊致死。

然而,如果我們認真閱讀英雄人物的生平傳記,就會發現,他們的早年生活是平凡的,與常人並無十分明顯的差別。一句簡單的「時勢造英雄」也難於解釋他們的成功,是什麼讓他們脫穎而出?他們的性格和常人相比,又有哪些迥異之處呢?

社會創造性也具有一個發生、發展、成長的過程,而不是生而有之的。

谷傳華,華中師范大學副教授,長期致力於思考這個問題的青年學者,他從近代名人人生經歷入手,歷時三年多,深入剖析解讀,勾畫出一條近代名人們「社會創造性人格」的練就之路。

他先從多部中國近現代社會名人大辭典中搜集到300位社會名人,然後請三位歷史學專業人員從中精選30名歷史資料相對充分、比較典型的具有創造性的人物作為研究對象,其中包括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社會活動家。他們的共同特點是在中國近現代社會的政治、軍事或外交等社會領域,曾以高度的創造性解決社會問題,做出了歷史所公認的傑出貢獻,表現出非凡的社會創造性。

谷傳華主要運用歷史測量學方法和個案分析兩種研究方法,做了大量的統計分析,研究的結果卻讓人大感意外。絕大多數的研究對象在出生以及出生後相當長的時期內,與「凡人」並無明顯差別。這意味著,與其他心理傾向和心理特徵一樣,社會創造性也具有一個發生、發展、成長的過程,而不是生而有之的。

青少年時期的英雄人物表面普普通通,卻有共同的顯著特徵———自命不凡

「大多數『英雄』早期並無傑出的表現,而是與周圍的同齡人一樣,過著平淡無奇的生活:像其他的孩子一樣玩耍、游戲,與成績平平的兄弟姐妹一樣遵守著族規家法和封建禮教,與同伴們一起讀《四書》、《五經》,並經受著各種新潮流、新思想的沖擊。」

他發現,這種平凡性還表現在早期生活的願望和學習的動機上,他們大多僅僅想通過教育改變或改善當時家庭的生活,或者為取得較高的社會地位做准備。而在一些貧困的家庭中,學習則是為維持生存,養家糊口。

然而,在史料展現的蛛絲馬跡中,這些貌似平凡的少年英雄們不為人知的一些性格特點被挖掘出來,而自命不凡就是一個共同的顯著特徵。「這反映出個體相對於一般社會群體的邊緣感和自我優越感,這成為他們領導或試圖領導各種社會活動的重要心理因素,某些傳說或偶合也促成了這種領袖欲。」谷傳華分析說。

「賀龍出生時的特殊氣象無疑給父母、家人以及周圍的人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影響,覺得他有可能成為」驚天動地「的英雄人物。人們會有意無意地通過驚奇、關愛、接近、褒揚或排斥、妒忌等方式將自己的預測或期望傳達給孩子。而在學業、社會活動中取得的成功或優異成績常常又進一步強化了他們的自命不凡或優越感。另一方面,英雄崇拜則發揮了榜樣學習或觀察學習的作用,增強了個體進行非凡行動的傾向。」

外向型性格,敢於反抗在他們的人格中凸現出來

與自命不凡相伴而成的是外向型性格,這些英雄人物在青少年時期表現非常明顯。「他們喜歡探索外部世界,熱情樂觀,主動面對和解決各種社會問題,尤其是能主動地與人交往,表現出合群、自信、坦率等行為傾向。對社會交往的敏感性促進了隨後的『社交性』性格的進一步發展。這些性格特徵包括合群、勇敢、激進、上進、友好、坦誠、潑辣、力行、勤奮、精力充沛、理想主義等。」英雄人物青少年時期在特定人格維度上往往表現出「極端化」的傾向,也讓他們在性格層面凸現出來。通常「坦率而非含蓄、直率而非深沉、激進而非中庸、競爭而非謙讓是他們共同的特點,而這種特點常常通過反抗、冒險、高成就動機表現出來。」

谷傳華博士告訴記者,在研究對象們早期生活的記錄中,很容易發現他們反抗或叛逆行為的跡象,而反抗的成功或社會活動的成績無疑起到了某種強化作用。比如,毛澤東曾回憶說,十三歲左右,「父親當眾罵我,說我懶惰無用。這使我大發其火……我走到一個池塘的邊上,對他威脅,如果他再走近一步,我便跳下去。我的父親一定要我賠不是,並且要磕頭賠禮,我同意如果他答應不再打我,我可以屈一膝下跪。」結果,父子互相妥協,結束了「戰事」。

他分析認為,少年毛澤東總結出來的這一「反抗成功律」,即公開反抗導致對方的妥協或客氣,而怯懦屈服導致對方的壓迫加劇這一「公式」,影響了他隨後的生活。他後來所領導的一系列罷工、罷課以及農民起義,都有將「反抗成功律」實際應用的影子。李立三、葉劍英等均有過與少年毛澤東類似的經歷。反抗成功所帶來的巨大強化作用往往促成了個體在更深層次、更廣范圍的反抗斗爭。

熱衷冒險讓他們開始嘗試創造性地面對和解決社會問題

此外,「冒險性也是社會創造性人物早期的另一重要特徵,反映了他們對社會性問題情境的探索性,換句話說,冒險性是探索性人格的一個重要方面。」

在人們的印象中,冒險意味著可能會獲得某種非同尋常的成功,從而改善自身的境況或社會環境,贏得極大的社會榮譽;也可能徹底失敗,而帶來消極的痛苦體驗和社會評價。

谷傳華發現,「他們的冒險性表現於各種社會情境中,不僅包括為了探求更好的受教育機會和自我發展機會而進行的『學業冒險』,而且包括為了實現某種抱負或理想而進行的『革命冒險』。另外,還有為了創造性解決社會問題而進行的『改革性冒險』」。

據毛澤東回憶,他的第一次冒險是因反對塾師的嚴厲管教而離校出走,在外「漂流」三日方才回家,少年毛澤東此時所面臨的危險在於可能受到父親和教師更嚴厲的懲罰,喪失學習機會,幸運的是,他的第一次冒險就獲得了成功:回家之後,「父親比較能體諒我了,而塾師也較前來得溫和」。

「相對於前三種冒險,政治冒險則是他們最典型、最普遍的冒險形式。毛澤東、周恩來、孫中山等人都有過帶頭剪發辮的革命行動。這可以說是他們人生中較早的政治冒險。」

谷傳華認為,這種更高層次上的冒險使個體不僅要面臨某種機會(求學、謀生、職業機會)喪失的危險,不能得到傳統家庭和世俗社會的認同,而且更要面臨地位、榮譽、前途乃至生命喪失的危險,青少年時期的冒險是個體在事業、前途上的冒險,是對自身生活道路的重大選擇,它為成年後的生活模式奠定了基礎,成為職業革命家、職業政治家、職業軍事家和社會活動家的「訓練營」,他們開始嘗試創造性地面對和解決社會問題。

成就欲發揮著「動力燃料」的作用,指引他們奔向宏大的、總體的社會目標

走過青蔥歲月的懵懂,社會創造性群體在自己的性格中埋下了成功的種子。而當成年初期走向革命之路,這時期的性格特徵決定了他們一生的方向。

谷傳華對這個群體在成年初期的因素分析結果表明,人格主要表現在堅定有為性、盡責性、自我完善性、開拓求新性、外向獨立性五個方面,其中堅定有為性居於首要地位。總體上看,高度的成就欲、力行、冒險和理想主義是成年初期最為突出的人格特點。

在他看來,「成就欲不僅指一個人在某件具體的事情上力求發揮自己的最大潛能,取得最優秀的成績的動機,而且指個體在某個方面或領域獲得最高成就的人格傾向。」

而社會領域的創造性人物高度的成就欲,也主要體現在兩個層次上:一是在每一件具體的社會工作或解決每一社會性問題的過程中,獲得最優的成績,找到最佳的解決方案;二是力所能及地取得最高的社會成就,對社會發揮最大的作用或影響,即渴望「建功立業」。

以孫中山先生為例,他放棄可以為個人帶來舒適生活的行醫職業,而選擇充滿艱險的革命職業,證明「孫中山追求的是獲得轟轟烈烈的」社會成就「,而不是狹隘、自私的」個人成就「,他要立的是名垂青史的不世之功,而不是保障個人和家庭生活的」自我之功「。他的成就動機直接指向革新社會這一宏大的社會問題,這種成就欲反映了他對社會改革和解決社會問題的挑戰性。」谷傳華說。

他認為,可以把成年初期的成就欲理解為某種強烈的「事業心」,它指引著個體通過實際的、具體而細微的解決社會問題的行為,奔向某種宏大的、總體的社會目標。這種成就欲發揮著「動力燃料」的作用。

他們生活處處顯示著理想主義的特點,自我實現的需要尤其強烈

梁啟超在《管子傳》中曾說:「凡大人物之任事也,必先定其目的。三日於菟,其氣如牛;江河發源,勢已吞海。欲以小成小就而自安,未有不終於失敗者也。」點出了歷史上英雄成年後的理想主義「情結」。

「詳細分析這一群體成年後的言語和行為後,我發現他們生活處處顯示著理想主義的特點。」谷傳華說。不僅如此,「在理想確立後的漫長時期,他們都以腳踏實地的行動實踐著自己的諾言,我們可以看到,他們自我實現的需要尤其強烈,而且,實現自我潛能和價值的每一個行動都擲地有聲。」

孫中山在香港西醫書院的同學陳少白回憶說,孫先生那時革命思想很厲害,碰到一個人,就要說這些話(指宣傳革命,推翻清朝政府的話),就是和一個做買賣的人,也會說到革命。香港興中會的早期會員謝纘泰在1895年6月23日的日記中寫道,「孫念念不忘『革命』,而且有時全神貫注,以致一言一行都顯得奇奇怪怪!他早晚會發瘋的。」

與孫中山一樣,在確立終生為之奮斗的政治理想之前,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等共產黨人都擁有一個「野心勃勃」的英雄夢想,這種理想一旦確立,就成為一種堅定不移的信仰,不但不遺餘力地宣傳自己的信仰,而且將包括愛情、婚姻在內的一切日常事務都溶入實踐這種信仰的行動中。

谷傳華發現,為理想而力行,突出地表現於他們的英勇、果斷、冒險行為上。孫中山、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等人,幾乎都有過九死一生的冒險經歷。「在當時極端險惡的社會背景下,每一個重大的決策都是一種可怕的冒險,都面臨犧牲或死亡的考驗。在此過程中,他們也積累了極為豐富的社會活動經驗,練就了傑出的社會活動能力,也形成了相對穩定的創造性人格。

梁啟超在《南海康先生傳》中曾將歷史上的英雄分為「應時之人物」與「先時之人物」。谷傳華表示,雖然無法嚴格地確定所考察的這些英雄們到底是「造時勢」還是「為時勢所造」,但他可以肯定的是,「他們都是順應時代發展的要求而涌現的,而他們的誕生又為時代提供了引領者或先驅者。在此意義上,我們可以說,他們既屬於『應時』之英雄,又屬於『先時』之英雄。」梁啟超歸納了「先時」英雄的三種「最不可缺之德性」:理想、熱誠、膽氣,認為「三者為本,自余則皆枝葉焉耳。」

可以說,梁啟超所說的這三種品質,正是我們所考察的英雄們在成年初期表現的突出人格特徵。作為近代社會的「越軌者」,他們不遺餘力地反抗著、改變著陳舊的規范和價值體系,而他們也為自己贏得了輝煌的人生業績。

『玖』 名人有創造力的故事

名人創新的例子1、揭開天體的層層面紗

長期以來,古希臘天文學家托勒玫的「地心體系」的理論統治著人們的頭腦,托勒玫認為地球居於中央不動,日、月、行星和恆星都環繞地球運行。後來,哥白尼推翻了托勒玫的理論。哥白尼在《天體運行論》中闡明了日心說,告訴我們:太陽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圍繞太陽旋轉。而後,布魯諾接受並發展了哥白尼的日心說,認為宇宙是無限的,太陽系只是無限宇宙中的一個天體系統。伽利略通過望遠鏡觀察天體,發現:日球表面凹凸不平,木星有四個衛星,太陽有黑子,銀河由無數恆星組成,金星、水星都有盈虧現象等。不久,開普勒分析第谷·布拉赫的觀察資料,發現行星沿橢圓軌道運行,並提出行星三大運動定律,為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打下了基礎……因此可以這樣說:科學是不斷發現的過程,真理是不斷創新的過程。

名人創新的例子2、五易畫風的白石老人

齊白石,本是個木匠,靠著自學,成為畫家,榮獲世界和平獎。然而,面對已經取得的成功,他永不滿足,而是不斷汲取歷代名畫家的長處,改變自己作品的風格。他60歲以後的畫,明顯地不同於60歲以前。70歲以後,他的畫風又變了一次。80歲以後,他的畫的風格再度變化。據說,齊白石的一生,曾五易畫風;正因為白石老人在成功後仍然馬不停蹄,所以他晚年的作品比早期的作品更為成熟,形成獨特的流派與風格。

名人創新的例子3、牛頓晚年趨於保守

牛頓是世界上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他對科學的貢獻是史無前例的。牛頓的一生有許多偉大的發現:力學三定律、萬有引力、光學環、光微粒說、冷卻定律以及微積分,然而到了晚年,他的研究陷入了亞里士多德的柏拉圖學說的范圍而不能自拔。他花了十年的時間來研究上帝的存在,結果自然毫無所得。由此看來,即使是一個偉大的學者,一旦落入陳舊的范疇,就談不上有絲毫的成就。

『拾』 簡介中華民族歷史長河中具有創造性的故事及其影響

多,黃帝戰蚩尤,大禹治水,周武王伐紂,秦始皇統一中國,修長城,…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試爆原子彈,衛星上天歌唱東方紅,月背著陸,海底深潛,港珠澳大橋,…。

閱讀全文

與關於古代創造性的故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會議記錄 瀏覽:94
版權貿易十一講 瀏覽:370
綜治辦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總結 瀏覽:903
知識產權局專業面試 瀏覽: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