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文學欣賞的過程有哪些
一、文學欣賞准備階段 1、文化儲備 讀者步入欣賞領域之前,對欣賞對象——文本,有著充分的選擇自由。這種選擇,既決定於接受主體的世界觀和人生修養,也取決於接受主體的審美情趣、文化積淀和審美能力。 審美情趣表現為審美偏愛、審美標准和審美理想。 文化積淀主要指讀者知解作品事、情、理所需的知識儲量。 審美能力可以理解為讀者認識美、欣賞美的能力。 2、期待視野 「期待視野」由接受理論家姚斯提出,是指欣賞之前,讀者心理上對作品所抱的期待和要求,表現為文體期待、意向期待和意蘊期待3個層次。它決定著閱讀的選著、重點和效果。 問題期待即讀者對文學體裁樣式的期待指向。 意向期待即讀者對文學形象的期待指向。 意蘊期待即讀者對作品較為深沉的情感、意義的期待指向。 二、文學欣賞發生階段 文學欣賞的發生階段主要是指讀者通過語言媒介,形成欣賞注意,進而感知文學形象的階段,即「言」、「象」階段。 欣賞注意 把欣賞活動作為一個動力過程,其發動伊始就要注重「欣賞注意」的形成。 感知形象 文學創作是一個創造形象的過程,而文學欣賞則是一個在現形象的過程。 三、文學欣賞發展階段 文學欣賞的高級階段是對意蘊的深入把握,其間伴隨著兩種心理現象——聯想、想像的展開和情感反應的持續。 1、聯想與想像 聯想是把兩種事物聯系在一起的想像。 廣義的想像包括初級形態的聯想和高級形態的聯想。狹義的想像是指大腦對已有表象進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過程,又可分為再現性想像和創造性想像。 2、情感反應 共鳴和凈化是兩種常見的情感反應,是文學欣賞高潮來臨的重要標志。 共鳴是一種心靈感應現象。通常有兩種類型:一是欣賞文學作品時,讀者的思想感情與作者的思想感情相互溝通,交流融會,並同憂同喜。二是欣賞同一部作品時,不同的讀者產生的心理趨同。 凈化是共鳴的進一步發展,是指讀者通過欣賞活動,實現去除雜念、提升人格、趨向崇高的自我教育過程。 四、文學欣賞延留階段 延留是讀者對文學作品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為主的飛躍,是欣賞活動的最高境界。 延留的表現之一是回味;另一種表現是溶入。
㈡ 幼兒文學創作過程包含哪幾個環節他們之間有什麼關系
第一節幼兒文學創作的特點
幼兒文學的接受者是幼兒,但其創作者大都是成人.無論是知識經驗還是審美意識,幼兒和成人都有著巨大的差別.怎樣調適並融合兩種審美意識的距離,是幼兒文學創作面臨的最大難題.
幼兒文學創作的難度,決定了幼兒文學作家必須具備必要的藝術修養.藝術修養是指創作者從事幼兒文學創作所必須的對幼兒文學創作規律性的知識的掌握和積累,以及藝術傳達本領的培養和鍛煉.藝術修養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①審美感受能力.對事物有強烈的興趣,對生活有敏銳的觀察力,對素材有準確的記憶,對作品中的」人物」有形象的概括力;
②情感.兒童文學作家的「基本品格應該首先是熱愛兒童」,沒有愛心的人不可能成為幼兒文學作家;
③想像力.要善於創造性想像,善於構思現實生活中根本沒有的形象和根本不可能發生的事件;
④傳達技巧.幼兒文學作品的傳達技巧,直接顯示著作家才能智慧的高低和創造能力的大小,影響著整個作品美的構成;藝術傳達的技巧是在長期的實踐中逐漸積累的.
第二節幼兒文學創作的基本要求
(一)題材.幼兒文學的題材,首先要廣泛多樣,既包括反映幼兒生活的題材(幼兒家庭的、幼兒園的等),又包括反映成人生活的題材(英雄事跡、成人發明創造、科學家的刻苦鑽研等),還包括富於幻想色彩的探險、偵破方面的題材等;其次,幼兒文學的題材必須適應幼兒的理解水平.
(二)主題.幼兒文學的主題主要有道德性主題、知識性主題和趣味性主題三種.幼兒文學的主題要力求單純、淺顯、鮮明,但同時又要防止「主題先行」的寫作陋習,還應注意表現的角度,努力從幼兒能理解的內容上去表現.
(三)情節.幼兒文學作品的情節要符合幼兒的理解水平;情節要求單純、生動有趣;情節應是完整的,有頭有尾,主要情節可適當重復.
(四)結構.幼兒文學作品結構的基本要求就是條理清楚,應盡量用順敘的方法,最好一條線索貫穿到底;幼兒文學的結構安排還應注意故事的起伏跌宕,切忌平鋪直敘.
(五)形象.塑造鮮明生動、對幼兒有吸引力的形象是幼兒文學創作中的核心問題.
(六)語言.幼兒文學語言的特殊性是由幼兒言語發展特點所決定的,要求有二:其一,可接受性,即作品中的語言要適宜幼兒的理解水平;其二,超前性,即作品中的語言要稍超出幼兒的實際理解能力,以不斷提高他們的語言水平.要符合這兩個要求,應做到:語言淺顯而且豐富,淺顯是幼兒文學語言的基本特徵;語言有音樂性、節奏感;語言形象,摹狀、比喻、擬人、誇張這四種修辭手法,是增強語言形象性的主要方法.
㈢ 文學創作研究過程及感
多經歷一些東西就走感觸了
㈣ 論述文學作品創作的過程
創作動機:創作動機是驅使作家投入文學創作活動的一股內在動力,它是與一定的主觀願望或目的相聯系的,是由作家強烈的內在需要促成的。
藝術構思:藝術構思本質上是一種藝術思維:即藉助於再現想像,尤其是創造性想像所從事的思維。確切地講,藝術構思是作家在材料積累和藝術發現的基礎上,在某種創作動機的驅動下,通過回憶、想像、情感等心理活動,以各種藝術構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藝術思維過程。
形象思維:指在藝術構思中,以想像為中心環節,綜合運用聯想、感情、理智、回憶等多種心理機制,以創造具有豐富審美意義的形象或意念為目的的思維方式,由於形象思維主要體現在藝術創造中,因此它又叫藝術思維。在文學創造中,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相輔相成,相互為用,而總體上,形象思維包含抽象思維。
藝術直覺:藝術直覺是文藝家在創作活動中直接、敏銳、迅速地感受、捕捉具有審美價值的形象的一種特殊心理能力。藝術直覺是憑感官直覺得到的客觀對象物最初的主觀映像,所以它既不完全是感性認識,也不是無意識。其表現形態是感性的、不自覺的、非邏輯的和非功利的,而本質內涵又常是和理性、邏輯、功利目的有內在聯系的。它看似先天的本能,實為後天的再造,是以審美主體長期的實踐積累、經驗積淀、思想修養為內在依據的。藝術直覺在審美判斷、藝術創造中有不可忽視的獨特功能。
靈感:靈感是指創造性思維過程中認識發生飛躍的心理現象,它是作家在內心長期積累、比較、分析材料並艱苦地思索之後,突然在無意之間獲得的對所思主題(意念和形象)的一種頓悟,其突出特徵是非預期性、亢奮性和創造性。
㈤ 文學作品的創作要經歷哪幾個階段
文學作品的創作要經歷的首先就是構思了。看似簡單實則最考驗功夫了,因為想要下筆如有神助,首先就要在腦海中構思清楚。一般看來,構思不過是圍繞著主題天馬行空,但構思的基礎卻是十分熬人的,那應該是對生活的點點滴滴,書本知識,周遭人物環境的細細觀察等等的積累了。若是沒有這些作基底,構思就像是沒有地基的空架子,怎麼也搭不起來。記得小學第一次寫作文,那時候對寫作是真的一點思想准備都沒有,不知從何著手,還記得那一次是寫一件難忘的事,也許如今拿到手,腦子里會迸出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各類事情,然後下筆如飛的寫起來。但對當時神經大條的我卻是腦中一片空白,熬了許久之後才想起不久前過的一次生日,其實沒什麼特別的,只是由於小孩子的新奇才覺得很特別。於是我就像報流水賬一般把那天從起床到睡覺的事情全寫了下來,作文的成績可想而知啦,還被老師當做反面教材全班點評。真的是一點積累的心思都沒有,所以就誕生了這么一篇毫無內容的文章。可見平時積累的重要性。積累的多了,也有助於寫作時的構思。材料多了,選擇的餘地也就多了,才能煮出一鍋好湯,畢竟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嗎。
構思完畢之後就是提筆寫了。這時候就是對文筆的考驗了,正所謂萬事俱備只欠東風,材料備齊,就等主廚一展功夫了,若是主廚功夫不到家,那就糟蹋了一鍋好材料了。所以,對文筆的要求也同樣不容小覷。同樣一個故事也許被記敘的惟妙惟肖,如若身臨其境,也可能故事本身很精彩但文筆實在不敢恭維,可能就會令讀者有棄之可惜食之無味的感覺,又或者直接讓人沒有看下去的慾望,轉眼拋卻。文筆的鍛煉重要還是在於平時,寫的多了慢慢自己就會有感覺,或者找優秀的人點評一下,也會有一語驚醒夢中人的效果。就拿小學時的作品和現在的比較,當然早已不可同日而語了。即使是一兩個月之間也會有差距,我們總是在邊寫邊成長的。提筆寫的同時,我們還需要不斷地思考,不斷組織語言,不斷改進,寫寫改改,改改再寫寫,這樣才會盡可能的寫好一篇文章。
寫完了之後就是比較重要的一部分了——修改。就像一部好的電視劇在面向觀眾之前還要有拍攝完之後的後期製作過程,對畫面的處理等等。同樣一部作品在完成之後,我們首先要自己先通讀一遍,進行彌補和修改。這時可能改動的只是部分的詞句,也有可能是一大部分的內容。這時候我們的思考已經和寫作前與寫作過程的不盡相同了。這時候我們會看的更全面,更客觀。據說更好的辦法是寫完之後將它擱置一邊,過一段時間再拿起來修改,那時候的效果也許更好。我們平時看到的這位大作家的創作時間和發表時間也是不同的,相信他們也要經過一個精心修改的過程再將它發表出來與群眾見面。
㈥ 文學創作過程包括哪些階段
審視階段來:看看自己是否真的適自合走這條路,該往哪方面發展,現在的學客之路很難走,但是我最敬佩的就是對文學追求的人。
吸收階段:博覽自己關注的領域,打好文化基底。
構思階段:看看當今的文學形態,如果是為了謀利就要抓住市場動態。
創作階段:這一階段時間可能久一點,但要與社會同步,不要總是推舉以前別人推舉上萬遍的例子。
出版階段:看看市場銷量如何,是否有必要修改
㈦ 以一部文學作品為例,敘述其文學創造過程。(文學理論題,最好長一點)
兄弟咱們應該是一個班的,我感覺這個問題一時不能有答案😭😭還是自己加油吧,不過如果你找到了記得發我一份哈😜😜
㈧ 文學創作中有哪些基本的構思原則
文學創造的構思階段上承文學創造的發生階段,下接文學創造的物化階段。構專思階段可屬以說是從觀念上實現或基本實現創作動機所提出的目標,為物化階段准備好可以下鍋的「米」。
在構思階段,需要掌握的主要問題是作家進行藝術構思時內在心理機制和構思的基本方式。
一/藝術構思及其心理機制
藝術構思就是作家在材料積累和藝術發現的基礎上,在某種創作動機的指導下,以心理活動和藝術概括方式,創造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意象序列的思維過程。
從藝術構思的一般過程看,其心理機制有共同之處: (一)回憶與沉思 (二)想像與聯想 (三)靈感與直覺 (四)理智與情感 (五)意識與無意識 二回憶和沉思
回憶就是積極地和有意義地從記憶中提取信息。它是藝術構思的重要機制。構思中常用的回憶方式有:直接回收法,挨次掃描法,按層次推論法等。
沉思是在寂靜和孤獨中對某個中心意念或意象的深沉思索。沉思的又一心理功能是對沉思的對象進行再度體驗。
㈨ 兒童文學創作過程有哪幾個階段
從現在整個社會的輿論來說,兒童文學的地位是不如成人文學的。但我認為一個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家,應該具備比一位優秀的成人文學作家還要多一層東西,因為成人文學要求文學性和思想性,兒童文學除了這些,還需要一個深入淺出的過程。要從表面紛繁復雜的人間世象中提煉出一個讓青少年能夠接受的表現形式,讓他們喜歡看,這就是書寫的角度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