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茶是不是神農發明的

茶是不是神農發明的

發布時間:2021-07-11 08:55:52

⑴ 什麼是茶是神農創造了茶嗎

一、【茶之起源】 中國歷史上有很長的飲茶紀錄,已經無法確切地查明到底是在什麼年代了,但是大致的時代是有說法的。並且也可以找到證據顯示,確實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飲茶的習慣是從中國傳過去的。所以,很多人認為飲茶就是中國人首創的,世界上其它地方的飲茶習慣、種植茶葉的習慣都是直接或間接地從中國傳過去的。但是也有人能夠找到證據指出,飲茶的習慣不僅僅是中國人發明的,在世界上的其它一些地方也是飲茶的發明地,例如印度、非洲等,1823年,一個英國侵略軍的少校在印度發現了野生的大茶樹,從而有人開始認定茶的發源地在印度。中國當然也有野生大茶樹的記載,都集中在西南地區,記載中也包含了甘肅、湖南的個別地區。茶樹是一種很古老的雙子葉植物,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 在國內,也有關於茶樹的最早原產地的爭論,有好幾種說法。不少人認為在雲南,有一學者在認真研究考證以後斷言,雲南的西雙版納是茶樹的原產地。人工栽培茶樹的最早文字記載始於西漢的蒙山茶。這在《四川通志》中有載。 二、【飲茶的發源時間】 神農有個水晶肚,達摩眼皮變茶樹,中國飲茶起源眾說紛紜:追溯中國人飲茶的起 源,有的認為起於上古,有的認為起於周,起於秦漢、三國、南北朝、唐代的說法也都有,造成眾說紛紜的主要原因是因唐代以前無「茶」字,而只有「荼」字的記載,直到茶經的作者陸羽,方將荼字減一畫而寫成「茶」,因此有茶起源於唐代的說法。其它則尚有起源於神農、起源於秦漢等說法。 1、神農說 唐.陸羽《茶經》:「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在中國的文化發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與農業、與植物相關的事物起源最終都歸結於神農氏。而中國飲茶起源於神農的說法也因民間傳說而衍生出不同的觀點。有人認為茶是神農在野外以釜鍋煮水時,剛好有幾片葉子飄進鍋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黃,喝入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腦,以神農過去嘗百草的經驗,判斷它是一種葯而發現的,這是有關中國飲茶起源最普遍的說法。另有說法則是從語音上加以附會,說是神農有個水晶肚子,由外觀可得見食物在胃腸中蠕動的情形,當他嘗茶時,發現茶在肚內到處流動,查來查去,把腸胃洗滌得乾乾凈凈,因此神農稱這種植物為「查」,再轉成「茶」字,而成為茶的起源 2、西周說 晉.常璩《華陽國志.巴志》:「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茶蜜...皆納貢之。」這一記載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紂時,巴國就已經以茶與其它珍貴產品納貢與周武王了。《華陽國志》中還記載,那時並且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園了。 3、秦漢說 西漢.王褒《僮約》:現存最早較可靠的茶學資料是在漢代,以王褒撰的僮約為主要依據。此文撰於漢宣帝三年(公元前五十九年)正月十五日,是在茶經之前,茶學史上最重要的文獻,其文內筆墨間說明了當時茶文化的發展狀況,內容如下: 舍中有客。提壺行酤。汲水作哺。滌杯整案。園中拔蒜。斫蘇切脯。築肉臛芋。膾魚炰 鰲。烹茶盡具。哺已蓋藏。舍後有樹。當裁作船。上至江州。下到煎主。為府椽求用錢 。推紡惡敗。傻索綿亭。買席往來都洛。當為婦女求脂澤。販於小市。歸都擔枲。轉出旁蹉。牽牛販鵝。武陽買茶。楊氏池中擔荷。往來市聚。慎護奸偷。 「烹荼盡具」,「武陽買荼」,經考該荼即今茶。由文中可知,茶已成為當時社會飲食的一環,且為待客以禮的珍稀之物,由此可知茶在當時社會地位的重要。近年長沙馬王堆西漢墓中,發現陪葬清冊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簡文和木刻文,經查證「□」即「檟」的異體字,說明當時湖南飲茶已有飲茶習俗。 4、六朝說 中國飲茶起於六朝的說法,有人認為起於「孫皓以茶代酒」,有人認為系「王肅茗飲」而始,日本、印度則流傳飲茶系起於「達摩禪定」的說法。然而秦漢說具有史料證據確鑿可考,因而削弱了六朝說的正確性。 (1)達摩禪定: 傳說菩提達摩自印度東使中國,誓言以九年時間停止睡眠進行禪定,前三年達摩如願成功,但後來漸不支終於熟睡,達摩醒來後羞憤交加,遂割下眼皮,擲於地上。不久後擲眼皮處生出小樹,枝葉扶疏,生意盎然。此後五年,達摩相當清醒,然還差一年又遭睡魔侵入,達摩採食了身旁的樹葉,食後立刻腦清目明,心志清楚,方得以完成九年禪定的誓言,達摩採食的樹葉即為後代的茶,此乃飲茶起於六朝達摩的說法。故事中掌握了茶的特性,並說明了茶素提神的效果。 (2)孫皓以茶代酒: 根據《三國志.韋曜傳》中說,吳國皇帝孫皓率群臣飲酒,規定赴宴的人至少得喝七升,而韋曜酒力不勝,只能喝二升,孫皓便常密賜茶荈以代酒。由此可知三國時代,當時上層社會飲茶風氣甚盛,同時已有「以茶代酒」的先例了。 (3)王肅茗飲: 唐代以前人們飲茶叫做「茗飲」,就和煮菜而飲湯一樣,是用來解渴或用來佐餐的。這種說法可由北魏人楊銜之所著洛陽伽藍記中的描寫窺得。書中記載說當時喜歡「茗飲」的,主要是南朝人,北方人日常則多飲用酪漿,書中尚記載了一則故事:北魏時,南戶齊朝的一位官員王肅向北魏稱降,剛來時,不習慣北方吃羊肉、酪漿的飲食,便常以鯽魚羹為飯,渴則飲茗汁,一飲便是一斗,北魏首都洛陽的人均稱王肅為「漏厄」,就是永遠裝不滿的容器。幾年後,北魏高祖皇帝設宴,宴席上王肅食羊肉,酪漿甚多,高祖便問王肅:「你覺得羊肉比起鯽魚羹來如何?」王肅回答道:「莒附庸小國,魚雖不能和羊肉比美,但正是表蘭秋菊各有好處。只是茗葉熬的汁不中喝,只好給酪漿作奴僕了。」這個典故一傳開,因此茗汁方有「酪奴」的別名。這段記載說明了,茗飲是南人時尚,上至貴族朝士,下至平民均有好者,甚至是日常生活之必須品,而北人則歧視茗飲。其次當時的飲茶屬牛飲,甚至有人飲至一斛二升,這與後來細酌慢品的飲茶大異其趣。

⑵ 茶葉 是誰發明的

中國歷史上的茶源說
神農說唐·陸羽《茶經》:「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在中國的文化發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與農業、植物相關的事物起源最終都歸結於神農氏。
而中國飲茶起源於神農的說法也因民間傳說而衍生出不同的觀點。有人認為茶是神農在野外以釜鍋煮水時,剛好有幾片葉子飄進鍋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黃,喝入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腦,以神農過去嘗百草的經驗,判斷它是一種葯而發現的,這是有關中國飲茶起源最普遍的說法。
西周說
晉·常璩《華陽國志·巴志》:「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茶蜜……皆納貢之。」這一記載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紂時,巴國就已經以茶與其他珍貴產品納貢與周武王了。《華陽國志》中還記載,那時已經有人工栽培的茶園了。
秦漢說
現存最早較可靠的茶學資料是在漢代,以王褒撰的《僮約》為主要依據。此文撰於漢宣帝三年(公元前五十九年)正月十五,是在茶經之前,茶學史上最重要的文獻,其文內筆墨間說明了當時茶文化的發展狀況。
六朝說
中國飲茶起於六朝的說法,有人認為起於「孫皓以茶代酒」,有人認為系「王肅茗飲」而始,日本、印度則流傳飲茶系起於「達摩禪定」的說法。然而秦漢說具有史料證據確鑿可考,因而削弱了六朝說的正確性。
安溪人的美麗傳說
世代以來,安溪流傳著很多生動感人的茶的傳說,或追溯名茶起源,或剖析特色,或渲染神奇,或頌揚機智,或寄託希望,雅俗共賞,眾口相傳。
「打獵將軍烏龍」的傳說從某種意義上總結了安溪勞動人民長期的生產實踐和經驗。「烏龍太子傳烏龍」的傳說傳頌著古老茶鄉美麗的愛情故事。「佛手茶起源」的傳說展現了安溪先人美好而豐富的想像。而鐵觀音發源的兩個傳說「魏說」和「王說」,更為茶鄉人民所津津樂道。
「魏說」———觀音托夢
相傳,清雍正三年(1725年)前後,西坪堯陽松林頭(今西坪鎮松岩村),老茶農魏蔭(1702—l774年)勤於種茶,又信奉觀音,每日晨昏必在觀音佛前敬奉清茶一杯,從不間斷。
有一天晚上,魏蔭在熟睡中夢見自己荷鋤出門,行至一溪澗邊,在石縫中發現一株茶樹,枝壯葉茂,芬芳誘人。魏蔭好生奇怪,正想探身採摘,突然傳來一陣狗吠聲,把一場好夢擾醒。第二天清晨,魏蔭循夢中途徑尋覓,果然在觀音侖打石坑的石隙間,發現一株如夢中所見的茶樹,細加觀察,葉形橢圓,葉肉肥厚,嫩芽紫紅,青翠欲滴,異於它種。他喜出望外,遂將茶樹移植至家中的一口破鐵鼎里,悉心培育,經數年壓枝繁殖,株株茁壯,葉葉油綠。便適時採制,果然茶質特異,香韻非凡,乃視為家珍,密藏罐中。每逢貴客嘉賓臨門,才取出沖泡品評。凡飲過此茶的人,均贊不絕口。
一天,有位塾師飲了此茶,便驚奇地問:「這是何好茶?」魏蔭就把夢中所遇和移植經過詳告塾師。並說此茶是在岩石中發現,岩石威武勝似羅漢,移植後又種在鐵鼎中,想稱它為「鐵羅漢」。塾師聽後搖頭道:「有的羅漢猙獰可怖,好茶豈可俗稱。此茶乃觀音托夢所獲,還是稱『鐵觀音』才雅!」魏蔭聽後,連聲叫好。
「王說」———皇帝賜名
相傳,安溪西坪堯陽南岩(今西坪鎮南岩村),有位仕人叫王士讓,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出生,雍正十年(1732年),中副車,乾隆十年(1745年)任湖廣(今湖北)黃州府蘄州通判,卒任上。士讓平時喜歡收集奇花異草,曾築書房於南山之麓,名為「南軒」。
乾隆元年(1736年)春,士讓告假回家,訪親問友,常與親朋好友聚於南軒。一日,見層石荒園間有株茶樹異於它種,遂移植南軒之圃,朝夕管理,精心培育,壓枝繁殖,枝葉茂盛,圓葉紅心。採製成品,烏潤肥壯,氣味超凡。泡飲之後,香馥味醇,沁人肺腑。乾隆六年(1741年),士讓奉召赴京,在拜謁禮部侍郎方苞時,以此茶饋贈。方苞品其味非凡,遂轉獻內廷。乾隆飲後甚喜,召見士讓垂問堯陽茶史,士讓如實稟告此茶發現始末。乾隆細察、掂量此茶,認為此茶烏潤結實,沉重似「鐵」,味香形美,猶如「觀音」,便賜名為「鐵觀音」。

⑶ 茶葉是誰發明的

(一)時代起源說
神農說
唐.陸羽《茶經》:「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在中國的文化發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與農業、與植物相關的事物起源最終都歸結於神農氏。而中國飲茶起源於神農的說法也因民間傳說而衍生出不同的觀點。有人認為茶是神農在野外以釜鍋煮水時,剛好有幾片葉子飄進鍋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黃,喝入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腦,以神農過去嘗百草的經驗,判斷它是一種葯而發現的,這是有關中國飲茶起源最普遍的說法。
西周說
晉.常璩《華陽國志.巴志》:「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茶蜜......皆納貢之。」這一記載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紂時,巴國就已經以茶與其它珍貴產品納貢與周武王了。《華陽國志》中還記載,那時並且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園了。
秦漢說
現存最早較可靠的茶學資料是在漢代,以王褒撰的僮約為主要依據。此文撰於漢宣帝三年(公元前五十九年)正月十五日,是在茶經之前,茶學史上最重要的文獻,其文內筆墨間說明了當時茶文化的發展狀況。在雲南普洱、西雙版納等地流傳著諸葛亮做茶的傳說,還塑了雕像。
六朝說
中國飲茶起於六朝的說法,有人認為起於「孫皓以茶代酒」,有人認為系「王肅茗飲」而始,日本、印度則流傳飲茶系起於「達摩禪定」的說法。然而秦漢說具有史料證據確鑿可考,因而削弱了六朝說的正確性。[3]
(二)功能起源說
1.祭品說:這一說法認為茶與一些其它的植物最早是做為祭品用的,後來有人嘗食發現食而無害,便「由祭品,而菜食,而葯用」,最終成為飲料;
2.葯物說:這一說法認為茶「最初是作為葯用進入人類社會的」。《神農本草經》中寫到:「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3.食物說:「古者民茹草飲水」,「民以食為天」,食在先符合人類社會的進化規律;
4.同步說:最初利用茶的方式方法,可能是作為口嚼的食料,也可能作為烤煮的食物,同時也逐漸為葯料飲用;
5.交際說:《載敬堂集》載:「茶,或歸於瑤草,或歸於嘉木,為植物中珍品。稽古分名檟蔎茗荈。《爾雅·釋木》曰:『檟,苦茶。』蔎,香草也,茶含香,故名蔎。茗荈,皆茶之晚采者也。茗又為茶之通稱。茶之用,非單功於葯食,亦為款客之上需也。」有《客來》詩雲:「客來正月九,庭迸鵝黃柳。對坐細論文,烹茶香勝酒。」此說從理論上把茶引入待人接物的軌疇,突顯了交際場合的一種雅好,開飲茶成因之「交際說」之端。

⑷ 茶葉是誰發明的

茶葉的起源無從考究。

中國歷史上有很長的飲茶紀錄,已經無法確切地查明到底是在什麼年代了,但是大致的時代是有說法的。並且也可以找到證據顯示,確實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飲茶的習慣是從中國傳過去的。

所以,很多人認為飲茶就是中國人首創的,世界上其他地方的飲茶習慣、種植茶葉的習慣都是直接或間接地從中國傳過去的。

但是也有人能夠找到證據指出,飲茶的習慣不僅僅是中國人發明的,在世界上的其他一些地方也是飲茶的發明地,例如印度、非洲等。

1823年,一個英國侵略軍的少校在印度發現了野生的大茶樹,從而有人開始認定茶的發源地在印度,至少是也在印度。中國當然也有野生大茶樹的記載,都集中在西南地區,記載中也包含了甘肅、湖南的個別地區。茶樹是一種很古老的雙子葉植物,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

(4)茶是不是神農發明的擴展閱讀

茶葉形態特徵:灌木或小喬木,嫩枝無毛。葉革質,長圓形或橢圓形,長4-12厘米,寬2-5厘米,先端鈍或尖銳,基部楔形,上面發亮,下面無毛或初時有柔毛,側脈5-7對,邊緣有鋸齒,葉柄長3-8毫米,無毛。

花1-3朵腋生,白色,花柄長4-6毫米,有時稍長;苞片2片,早落;萼片5片,闊卵形至圓形,長3-4毫米,無毛,宿存;花瓣5-6片,闊卵形,長1-1.6厘米,基部略連合,背面無毛,有時有短柔毛;雄蕊長8-13毫米,基部連生1-2毫米;子房密生白毛;花柱無毛,先端3裂,裂片長2-4毫米。

⑸ 神農氏是怎麼發現茶的

用他的水晶肚嘗試草葯時發現茶能解毒中國歷史上有很長的飲茶紀錄,已經無法確切地查明到底是在什麼年代了,但是大致的時代是有說法的。並且也可以找到證據顯示,確實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飲茶的習慣是從中國傳過去的。所以,很多人認為飲茶就是中國人首創的,世界上其他地方的飲茶習慣、種植茶葉的習慣都是直接或間接地從中國傳過去的。

但是也有人能夠找到證據指出,飲茶的習慣不僅僅是中國人發明的,在世界上的其他一些地方也是飲茶的發明地,例如印度、非洲等。1823年,一個英國侵略軍的少校在印度發現了野生的大茶樹,從而有人開始認定茶的發源地在印度,至少是也在印度。中國當然也有野生大茶樹的記載,都集中在西南地區,記載中也包含了甘肅、湖南的個別地區。茶樹是一種很古老的雙子葉植物,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

在國內,也有關於茶樹的最早原產地的爭論,有好幾種說法。今人不少人認定在雲南,有一學者在認真研究考證以後斷言,雲南的西雙版納是茶樹的原產地。人工栽培茶樹的最早文字記載始於西漢的蒙山茶。這在《四川通志》中有載。

其實到底在哪裡現在對我們飲茶者來說並不重要。也許具有文化意義。我們可以先來看看學術界的一些說法:

飲茶的發源時間:

1.神農時期:唐·陸羽《茶經》:「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在中國的文化發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與農業、與植物相關的事物起源最終都歸結於神農氏。歸到這里以後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也正因為如此,神農才成為農之神。

2.西周時期:晉·常璩《華陽國志·巴志》:「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茶蜜......皆納貢之。」這一記載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紂時,巴國就已經以茶與其他珍貴產品納貢與周武王了。《華陽國志》中還記載,那時並且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園了。

3.秦漢時期:西漢。王褒《僮約》:「烹荼盡具」,「武陽買荼」,經考該荼即今茶。近年長沙馬王堆西漢墓中,發現陪葬清冊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簡文和木刻文,經查證"?"即"檟"的異體字,說明當時湖南飲茶頗廣。

我們現在還飲用著與很古老的祖先如姜太公之流相同的飲料,確實是很使人心潮澎湃的事情。能夠給我們很多的遐想。

飲茶發源的地點考證:

對這一點的探求往往集中在茶樹的發源地的研究上來。關於茶樹的發源地,有這么幾種說法:

1.西南說:「我國西南部是茶樹的原產地和茶葉發源地。」這一說法所指的范圍很大,所以正確性就較高了。

2.四川說:清·顧炎武《日知錄》:「自秦人取蜀以後,始有茗飲之事。」言下之意,秦人入蜀前,今四川一帶已知飲茶。其實四川就在西南,四川說成立,那麼西南說就成立了。四川說要比西南說「精密」一些,但是正確的風險性會大些。

3.雲南說:認為雲南的西雙版納一代是茶樹的發源地,這一帶是植物的王國,有原生的茶樹種類存在完全是可能的,但是這一說法具有「人文」方面的風險,因為茶樹是可以原生的,而茶則是活化勞動的成果

4.川東鄂西說:陸羽《茶經》:「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巴山峽川即今川東鄂西。該地有如此出眾的茶樹,是否就有人將其利用成為了茶葉,沒有見到證據。

5.江浙說:最近有人提出始於以河姆渡文化為代表的古越族文化。江浙一帶目前是我國茶葉行業最為發達的地區,歷史若能夠在此生根,倒是很有意義的話題。其實我認為在遠古時期肯定不只一個地方有自然起源的茶樹存在。有茶樹的地方也不一定就能夠發展出飲茶的習俗來。前面說到茶是神農發明的,那麼它在哪一帶活動?如果我們求得「茶樹原生地」與「神農活動地」的交集,也許就有答案了,至少是縮小了答案的「值域」。

發明飲茶的方式:

人類是怎樣發明飲茶習慣的?或者說茶是怎樣起源的?對這個問題的研究始終是茶學的一個「基本問題」。因為做為任何一個茶學學者或茶學工作者,如果連「茶是怎樣來的」都不能解釋的話,那就太不夠了。而現在對這一問題的回答有多種答案:

1.祭品說:這一說法認為茶與一些其他的植物最早是做為祭品用的,後來有人償食之發現食而無害,便「由祭品,而菜食,而葯用」,最終成為飲料。

2.葯物說:這一說法認為茶「最初是作為葯用進入人類社會的。」《神農百草經》中寫到:「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3.食物說:「古者民茹草飲水」,「民以食為天」,食在先符合人類社會的進化規律。

4.同步說:「最初利用茶的方式方法,可能是作為口嚼的食料,也可能作為烤煮的食物,同時也逐漸為葯料飲用。」這幾種方式的比較和積累最終就發展成為「飲茶」是最好的方式。

以上這幾種說法中最無用的就是第四種,它把前面的三種說法加在一起,就成為了自己「萬無一失」的解釋了。也許這種解釋就是最恰當的了。

現在我們可以論證茶在中國被很早就有認識和利用,也很早就有茶樹的種植和茶葉的採制。但是也可以考證,茶在社會中各階層被廣泛普及品飲,大致還是在唐代陸羽的《茶經》傳世以後。所以宋代有詩雲「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學事春茶」。也就是說,茶發明以後,有一千年以上的時間並不為大眾所熟知。

茶樹的起源:

中國是最早發現和利用茶樹的國家,被稱為茶的祖國,文字記載表明,我們祖先在3000多年前已經開始栽培和利用茶樹。然而,同任何物種的起源一樣,茶的起源和存在,必然是在人類發現茶樹和利用茶樹之前,直到相隔很久很久以後,才為人們發現和利用。人類的用茶經驗,也是經過代代相傳,從局部地區慢慢擴大開了,又隔了很久很久,才逐漸見諸文字記載。

茶樹的起源問題,歷來爭論較多,隨著考證技術的發展和新發現,才逐漸達成共識,即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並確認中國西南地區,包括雲南、貴州、四川是茶樹原產地的中心。由於地質變遷及人為栽培,茶樹開始由此普及全國,並逐漸傳播至世界各地。

(一)起源及原產地

茶樹起源於何時?必是遠遠早於有文字記載的3000多年前。歷史學家無從考證的問題,最後由植物學家解決了。他們按植物分類學方法來追根溯源,經一系列分析研究,認為茶樹起源至今已有6000萬年至7000萬年歷史了。

茶樹原產於中國,自古以來,一向為世界所公認。只是在1824年之後,印度發現有野生茶樹,國外學者中有人對中國是茶樹原產地提出異議,在國際學術界引發了爭論。這些持異議者,均以印度野生茶樹為依據,同時認為中國沒有野生茶樹。其實中國在公元200年左右,《爾雅》中就提到有野生大茶樹,且現今的資料表明,全國有10個省區198處發現野生大茶樹,其中雲南的一株,樹齡已達1700年左右,僅是雲南省內樹干直徑在一米以上的就有10多株。有的地區,甚至野生茶樹群落大至數千畝。所以自古至今,我國已發現的野生大茶樹,時間之早,樹體之大,數量之多,分布之廣,性狀之異,堪稱世界之最。此外,又經考證,印度發現的野生茶樹與從中國引入印度的茶樹同屬中國茶樹之變種。由此,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遂成定論。

近幾十年來,茶學和植物學研究相結合,從樹種及地質變遷氣候變化等不同角度出發,對茶樹原產地作了更加細致深入的分析和論證,進一步證明我國西南地區是茶樹原產地。主要論據,簡單地講,有三個方面:

1.從茶樹的自然分布來看

目前所發現的山茶科植物共有23屬,380餘種,而我國就有15屬,260餘種,且大部分分布在雲南、貴州和四川一帶。已發現的山茶屬有100多種,雲貴高原就有60多種,其中以茶樹種占最重要的地位。從植物學的角度,許多屬的起源中心在某一個地區集中,即表明該地區是這一植物區系的發源中心。山茶科、山茶屬植物在我國西南地區的高度集中,說明了我國西南地區就是山茶屬植物的發源中心,當屬茶的發源地。

2.從地質變遷來看

西南地區群山起伏,河谷縱橫交錯,地形變化多端,以致形成許許多多的小地貌區和小氣候區,在低緯度和海拔高低相差懸殊的情況下,導致氣候差異大,使原來生長在這里的茶樹,慢慢分置在熱帶、亞熱帶和溫帶不同的氣候中,從而導致茶樹種內變異,發展成了熱帶型和亞熱帶型的大葉種和中葉種茶樹,以及溫帶的中葉種及小葉種茶樹。植物學家認為,某種物種變異最多的地方,就是該物種起源的中心地。我國西南三省,是我國茶樹變異最多、資源最豐富的地方,當是茶樹起源的中心地。

3.從茶樹的進化類型來看

茶樹在其系統發育的歷史長河中,總是趨於不斷進化之中。因此,凡是原始型茶樹比較集中的地區,當屬茶樹的原產地。我國西南三省及其毗鄰地區的野生大茶樹,具有原始茶樹的形態特徵和生化特性,也證明了我國的西南地區是茶樹原產地的中心地帶。

⑹ 茶葉是我國發明的嗎

神農嘗百草,日中七十二毒,得荼而解。
古代的時候把茶叫做荼,是神農發現的,在那個時代主要用於治病,祭祀,後來慢慢發展成一種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
唐代的時候飲茶主要是茶末加上各種調料一起煮,然後都喝下去,這種茶道傳到日本,發展成了日本的抹茶。
貌似到了宋朝就已經發展出現在的茶道了,茶湯里什麼別的東西都不加,只放茶葉,一直喝到現在。
從明文記載上來看,《神農百草》是最早記錄茶葉的一部著作,所以茶葉起源中國是沒有錯的。
當然,現代也有所謂專家說茶葉起源印度,反正我是沒聽說有什麼可考證的文獻記載,所以是不相信的。

⑺ 茶的起源來自神農嗎

什麼是茶
茶產地
中國歷史上有很長的飲茶紀錄,已經無法確切地查明到底是在什麼年代了,但是大致的時代是有說法的。並且也可以找到證據顯示,確實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飲茶的習慣是從中國傳過去的。所以,很多人認為飲茶就是中國人首創的,世界上其它地方的飲茶習慣、種植茶葉的習慣都是直接或間接地從中國傳過去的。但是也有人能夠找到證據指出,飲茶的習慣不僅僅是中國人發明的,在世界上的其它一些地方也是飲茶的發明地,例如印度、非洲等,1823年,一個英國侵略軍的少校在印度發現了野生的大茶樹,從而有人開始認定茶的發源地在印度。中國當然也有野生大茶樹的記載,都集中在西南地區,記載中也包含了甘肅、湖南的個別地區。茶樹是一種很古老的雙子葉植物,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
在國內,也有關於茶樹的最早原產地的爭論,有好幾種說法。不少人認為在雲南,有一學者在認真研究考證以後斷言,雲南的西雙版納是茶樹的原產地。人工栽培茶樹的最早文字記載始於西漢的蒙山茶。這在《四川通志》中有載。
茶科目
人類社會千百年來所飲用的「茶」,在植物分類學里,被列為植物界、被子植物門、雙子葉植物綱、原始花被亞綱、山茶目、山茶科、山茶屬、茶亞屬、茶組、茶系。茶組被統一命名為「Camelliaslnensis(L)O Ktze',為全世界所採納。茶組里有17個茶種,目前世界各國栽培利用的「茶」,是茶組里的一個「種」,其染體多為二倍體(2n=30)。其餘茶組植物,大多處於野生狀態,雖也有被採摘利用的,但染色體多為單倍體(n=15)。因此,科學意義上的「野茶」,是分類學里「茶系」以外的「茶組」植物的總稱,它們不是人類廣泛利用和飲用的「茶」。由於嚴格意義上的「野茶」和目前廣泛栽培的茶樹不是同一類茶系植物,能否飲用,需待進一步的科學驗證。
茶傳說
很早以前,中國就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傳說。說的是神農有一個水晶般透明的肚子,神農嘗下什麼東西,人們都可從他的胃腸里看得清清楚楚。那時候的人,吃東西都是生吞活剝的,因此經常鬧病。神農為了屆解除人們的疾苦,就把看到的植物都嘗試一遍,看這些植物在肚子里的變化,判斷哪些無毒哪有毒。當他嘗到一種開白花的常綠樹嫩葉時, 就在肚子里從上到下,從下到上,到處流動洗滌, 好似在肚子里檢查什麼,於是他就把這種綠葉稱「查」。以後人們又把「查」叫成「茶」。
茶類別
茶的分類及其特點(根據不同的標准有不同的分類方法,如:以製造方法和茶色來分可分為紅茶、黃茶、綠茶、青茶、黑茶、白茶;以產地可分為川茶、滇茶、浙茶、閩茶等;以綠茶為重心的分為蜀茶、浙茶、魯茶;以發酵程度可分為全發酵茶、半發酵茶、輕微發酵茶;以制茶季節分可分為春茶、夏茶、秋茶、冬茶。而綠茶、青茶、白茶屬於基本茶類,黃茶、黑茶、花茶、緊壓茶、果味茶和保健茶屬於再加工茶類)。
茶字意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國文字極具象徵性意義。自「茶」字普遍使用後,古代文人對茶字有不少趣解。
「茶」字的來龍去脈:古時稱「茶」為「荼」,何時少了一筆的呢?那是在唐代開元年間,編了一部《開元文字音義》,由唐玄宗作序,書中「荼」字不知何固就少寫了一筆,變為「茶」字。皇帝代序的書誰還敢不遵照執行?經過一段混用時期,「茶」便完全取代了「荼」字。
以「茶」字象徵長壽:茶字以草字頭,與「廿」相似,中間的「人」字與「八」相似,下部「木」可分解為「八十」。「廿」加「八」再加「八十」等於一百零八歲,所以把一百零八歲的老人稱為「茶壽老人」。久而久之,許多人便用「茶」字代表長壽。更用茶來作為佳節送禮送健康的代表性物品了。
讓「茶」字回歸自然:「茶」字由草字頭、「人」及「木」字三部分構成,「人」字在草字頭之下,「木」字之上,意為人在草木間,孰能不喝茶,也表示引導人類回歸大自然。熱愛大自然。
最古老的「茶」字是什麼時候什麼情況下產生的呢?我國歷史上稱謂和寫法極其復雜。參見《中國茶葉大辭典》一書詞目的定名,以茶名和茶字的詞目來說,不算「草中英」、「酪奴」、「草大蟲」、「不夜侯」、「離鄉草」等謔名趣名,還有荼、橈、蔎、茗、荈、葭、葭萌、椒、茶荈、苦茶、苦荼、茗茶、茶茗、荈詫等等叫法和寫法。面對這些茶的方言、俗名、異體字和互相可以通假的字,一般因其繁也就不想去探究其中的原因了。其實,如果把這些茶名茶字梳理梳理,找找相互間的關系,弄不好對我們要求搞清我國茶業和茶葉文化的起源也有關系。
上述這些茶名和茶字,看似很多,但如果我們從音節角度上將它們一分,不外單音節和雙音節二種。如果將單音節中茶和茶義字去掉木字旁的俗寫和互可通借的橈、椒等字,剩下的,也就只有《方言》所提到的「葭」和陸羽《茶經》記載的「一曰茶、二曰荼、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這幾個字了。雙音節的除去由二個單音節茶或茶義字構成的復合詞,如茶茗、茗茶和荈詫等等,也就只剩苦荼和葭萌二詞了。這也就是唐以前的茶名和茶字的基本情況。
茶字源
從現有的文獻來說,還是以《爾雅》中關於茶的釋文為早。其載:「苦荼。」《爾雅》是秦漢間的一部辭書,「蔎」和「苦荼」,也可以說是我國漢語和漢文中以雙音節茶名來釋單音節茶字的二個茶的最早記載。關於這點,四川省林業學校林鴻榮先生在《茶事探源》一文中,考釋得非常清楚。其稱《爾雅》「苦荼」的釋文,和有的訓詁書上所說:「聞雅名而不知者,知其俗斯知其雅矣」,「蔎」是茶的雅名,這里是以俗名來釋雅名。
而且從晉人郭璞有關這條釋文的注釋「今呼早采者為茶,晚取者為茗,一名荈,蜀人名之苦荼」從這點來看,《爾雅》的編者,這里還不是以中原而是以蜀人的俗名來釋巴蜀茶的雅名。這里肯定「苦荼」是蜀人之語。同樣,我們上面提到的雙音節的「詫」,也是巴蜀的方言。這一點,司馬相如的《凡將篇》中所提的「蜚廉、雚菌、荈詫、白斂」。
草葯史書中,將茶不記作「苦荼」而稱為「荈詫」,這明顯也是巴蜀方言的一種例證。這一點,浙江農業大學著名農史專家游修齡先生關於我國古代作物名實考證的有關文章中講得很清楚。我國或中原最早的作物名稱,一般都取單個音節,雙音節的名物,應考慮來自國外或我國邊疆少數民族。所以,不但肯定我國早期文獻中的雙音節的茶名和茶義字出之巴蜀,而且也相當肯定,我國茶的單音節名和文,極有可能也源於巴蜀雙音節茶名的省稱和音譯的不同用字,而有姓氏名譜和作品記載「茶」字名的人正好是蜀人司馬相如。其它說法有較早的,但卻沒有具體的人名作品記錄。因此司馬相如就成了「茶」字的第一記錄者或發明人。

⑻ 誰發明了茶:釋迦牟尼or神農

神農時期:唐·陸羽《茶經》:「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在中國的文化發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與農業、與植物相關的事物起源最終都歸結於神農氏。歸到這里以後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也正因為如此,神農才成為農之神。

閱讀全文

與茶是不是神農發明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會議記錄 瀏覽:94
版權貿易十一講 瀏覽:370
綜治辦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總結 瀏覽:903
知識產權局專業面試 瀏覽: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