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你只是看起來很努力TXT下載
你只是看起來很努力
作者: 李尚龍
簡介:為什麼你一直努力,卻還是沒有滿意的成果?為什麼你每天都很忙碌,卻始終看不到終點?……你是真的努力了,還是,只是看起來很努力?
本書以夯實別致的內容,獨特另類的思考,讓你在面對學業的壓力,青春的迷茫,愛情的復雜中保持無畏無懼的心態,成為最好的自己。
要的書我已經上傳為附件,您可以下載了,請下載解壓縮獲得txt格式!...
Ⅱ 瑪格麗特·杜拉斯的作品《孤獨及其所創造的》《坦白書》《莎士比亞作品集》《追憶似水流年》均要 TXT
法語版本的,要不要?
Ⅲ 求劉昊霖孤獨及其所創造的
歌名:孤獨抄及其所創造的
作曲 : 劉昊霖
作詞 : 唐映楓
歌手:劉昊霖
所屬專輯:孤獨及其所創造的
劉昊霖《孤獨及其所創造的》歌詞如下:
飲醉不止馬匹
還有肅殺黃昏
結伴成行的歡愉
我呆坐於肥胖里
唔…
從未情慾而得體
不甘果腹,所以菩提
攀緣不得
而已
破碎的人吶
將心底暮色托起
貪慕衰老,仿行詩句
從未真正失去
晨早不止風息
還有槍和肚皮
趔趄上岸的青年
因為言語而秩序
鮮活的人吶
從未情慾而得體
不甘果腹,所以菩提
攀緣不得
而已
深淵的人吶
吞咽子彈與潮汐
不斷出離再凋敝於
世道的陰影里
溫柔地枯寂
為眼前四季屏息
不解自由,然後自縊
自然沒有目的
時間所賦予
從未流動而具體
一如孤獨所有賦予
從未存在深意
你以為我是你
沒有人是自己
所尋的終將失去
所愛的終歸懷疑
Ⅳ 求《孤獨及其所創造的》txt 電子書
有的話,能不能給我發一份,感激不盡啊,[email protected]
Ⅳ 黃軒 孤獨及其所創造的
《孤獨及其所創造的》是作者保羅·奧斯特自傳作品,他穿越層層迷霧,神秘追尋父親、家庭、自我身份,部分回憶錄夾雜部分自傳,還有對父親的追憶……因為唯有在孤獨黑暗中,記憶的工作才會開始。
Ⅵ 我想知道翻譯保羅·奧斯特 《孤獨及其所創造的》譯者btr的資料
btr,筆名還包括小浪、浪得虛名等,B型白羊座,1974年生於上海,畢業於復旦大學版經濟系,權曾供職於某會計師事務所,現於某外企工作,本職工作與媒體或文化藝術無關。業余身份為自由撰稿人,《上海壹周》專欄作者,為包括《上海壹周》、《周末畫報》、《南方都市報》、《上海文化》、《東方早報》、《生活周刊》、《秀》等各大媒體提供專欄雜散文、書影評和閱讀筆記。
btr熱愛西方當代小說,《孤獨及其所創造的》為其第一本譯作。btr著迷於新鮮有創意的敘事,對語言敏感。喜歡當代藝術、電影及其它無用之物。身份:「萬般皆下品,唯有小說高」偏見持有人。
部落格:{看得見風景的房間},致力於以各種形式記錄「現實被扭曲了的投影」。http://btr.blogbus.com
Ⅶ 陶淵明所有作品及其賞析txt
陶淵明(365 - 427) 晉宋時期詩人、辭賦家、散文家。字元亮。又名潛。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私謚靖節,世稱靖節先生。出生於沒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東晉開國元勛,官至大司馬,封長沙郡公。祖父作過太守,父親早死。他的青少年時代,生活貧困,但受過良好的家庭教育,博覽群書。29歲起,出仕,起家為江州祭酒,後賦閑;繼而為荊州刺史桓玄屬吏,後因母喪辭職歸家,在家鄉潯陽開始躬耕。後入劉裕幕下任鎮軍參軍,繼而轉任江州刺史劉敬宣的參軍,再任彭澤令80餘日,辭官回家。42歲起,歸田躬耕,直至貧病交加而下世。
他的文學創作豐碩,今存詩歌125首,文12篇,影響巨大,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的今存詩作包括四言詩9首,五言詩116首。前者一般,後者包括詠懷詩和田園詩兩類。詠懷詩內容豐富:有中年遊宦在外的行旅詩,表達宦海奔波者對家園的想念,透露出時代的污濁與動盪;有晚年歸田後的抒情言志詩,如《雜詩》、《飲酒》、《詠貧士》、《擬古》、《讀山海經》、《輓歌詩》等,或者表達了詩人堅持躬耕道路,傲視豪門世族,拒絕統治者的徵召,淡然忘世的態度,或者表達詩人身在鄉村關注政治,感慨人生而「猛志常在」的心情。
田園詩包括中年所作《懷古田舍》、《勸農》以及晚年所作《歸田園居》、《桃花源詩並記》等,詩中描寫了鄉村風光與田園勞動生活,並在此基礎上表達了他的社會理想。《歸田園居》50首是其中代表作,寫出了「暖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的田園景緻與詩人的欣喜心情;寫出了與農民「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的交往中的純真與「帶月荷鋤歸」的勞動詩意。《桃花源詩並記》中描寫的桃花源故事,既有戰亂年代人們聚眾入山避難的歷史現實背景,也同魏晉以來阮籍、嵇康等人繼承老莊小國寡民觀點而倡導無君論思想影響分不開,同時也包含了他對田園生活的體驗,所以成為千古流傳的佳作。他的田園詩雖然流露了封建士大夫的閑適情調,但掩蓋不了其中對農家的感情和自己勞動生活的感受。
他的現存文包括辭賦3篇,韻文5篇,散文4篇。其中的《感士不遇賦》雖是自悲有志莫騁、懷才不遇,卻也表達了寒門庶族文士備受壓抑的憤激聲。《歸去來兮辭》更是他同封建官場訣絕的宣言,是至今被傳誦的不朽之作。散文《五柳先生傳》和《桃花源記》都有很大的影響。陶淵明的詩文,藝術成就自唐代以來,備受推崇,在唐代山水田園詩人中有著十分重大的影響。他的詩文,在他死後100多年,才由蕭統搜集編定,稱《陶淵明集》,今已不存。今存最早版本為南宋元初本。
後世評價
作為身處晉末亂世的隱士,陶淵明晚年常與廬山中的釋道交往,這是可以想像得到的事,但要說他們之間在思想上志同道合,恐怕卻未必盡然。 仔細地研讀過陶詩和了解詩人生平的人,都會知道陶淵明是個外表恬淡靜穆,而內心熱情濟世無神論者。他少年時曾胸懷大志,接受儒家思想,希望建功立業。但在出仕了一個時期以後,現實使他感到失望,他不願與當政的人同流合污,便選擇了一條退隱歸耕的道路。
這時他又受到老莊哲學的影響。因為他有過以往文人多不曾有過田園生活,並且親自參加了勞動,與勞動人民有了接觸,思想上不可避免地得到一些新的感受和啟發,因而在崇尚駢儷陳 舊文風的晉代,能創造出有獨物風格的田園詩的新形式,在中國詩歌發展史上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他從少年時的「猛志逸四海」,到老年時的「猛志固常在」,始終對世事沒有淡忘。他傳世的名篇《桃花源記》,正是他對如同上古原始時代的那種人們自食其力、友好相處、沒有種種現實中的紛擾與貧困的「怡然有餘樂」社會的憧憬。就是他的隱居與飲酒,放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加以分析,也含有對當時黑暗統治表示一定程 度的不滿和反抗的意義在內。
當然,陶淵明畢竟是一個生活在一千多年前封建社會的士大夫,在他的思想和詩文中不可能不存在許多安貧樂命、及時行樂、避世消極的東西。但後世歷代的文學評論家和選家出於自己的階級偏愛,多著重欣賞和贊揚他這方面的特點,認為這才是陶詩的精華所在。
蘇東坡曾這樣評價陶淵明:「欲仕則仕,不以求之為嫌;欲隱則隱,不以去之為高。飢則扣門而乞食;飽則雞黍以迎客。古今賢之,貴其真也。」人貴真,詩亦貴真,詩真乃由人真而來,這就是陶詩具有經久不衰魅力的主要原因。
魯迅先生的話,「陶潛正因為並非『渾身是『靜穆』,所以他偉大」。
梁啟超評價陶淵明時曾經說,「自然界是他愛戀的伴侶,常常對著他笑」。確如其言,陶在自然與哲理之間打開了一條通道,在生活的困苦與自然的旨趣之間達到了一種和解。連最平凡的農村生活景象在他的筆下也顯示出了一種無窮的意味深長的美。
陶淵明(365 - 427) 晉宋時期詩人、辭賦家、散文家。字元亮。又名潛。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私謚靖節,世稱靖節先生。出生於沒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東晉開國元勛,官至大司馬,封長沙郡公。祖父作過太守,父親早死。他的青少年時代,生活貧困,但受過良好的家庭教育,博覽群書。29歲起,出仕,起家為江州祭酒,後賦閑;繼而為荊州刺史桓玄屬吏,後因母喪辭職歸家,在家鄉潯陽開始躬耕。後入劉裕幕下任鎮軍參軍,繼而轉任江州刺史劉敬宣的參軍,再任彭澤令80餘日,辭官回家。42歲起,歸田躬耕,直至貧病交加而下世。
他的文學創作豐碩,今存詩歌125首,文12篇,影響巨大,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的今存詩作包括四言詩9首,五言詩116首。前者一般,後者包括詠懷詩和田園詩兩類。詠懷詩內容豐富:有中年遊宦在外的行旅詩,表達宦海奔波者對家園的想念,透露出時代的污濁與動盪;有晚年歸田後的抒情言志詩,如《雜詩》、《飲酒》、《詠貧士》、《擬古》、《讀山海經》、《輓歌詩》等,或者表達了詩人堅持躬耕道路,傲視豪門世族,拒絕統治者的徵召,淡然忘世的態度,或者表達詩人身在鄉村關注政治,感慨人生而「猛志常在」的心情。
田園詩包括中年所作《懷古田舍》、《勸農》以及晚年所作《歸田園居》、《桃花源詩並記》等,詩中描寫了鄉村風光與田園勞動生活,並在此基礎上表達了他的社會理想。《歸田園居》50首是其中代表作,寫出了「暖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的田園景緻與詩人的欣喜心情;寫出了與農民「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的交往中的純真與「帶月荷鋤歸」的勞動詩意。《桃花源詩並記》中描寫的桃花源故事,既有戰亂年代人們聚眾入山避難的歷史現實背景,也同魏晉以來阮籍、嵇康等人繼承老莊小國寡民觀點而倡導無君論思想影響分不開,同時也包含了他對田園生活的體驗,所以成為千古流傳的佳作。他的田園詩雖然流露了封建士大夫的閑適情調,但掩蓋不了其中對農家的感情和自己勞動生活的感受。
他的現存文包括辭賦3篇,韻文5篇,散文4篇。其中的《感士不遇賦》雖是自悲有志莫騁、懷才不遇,卻也表達了寒門庶族文士備受壓抑的憤激聲。《歸去來兮辭》更是他同封建官場訣絕的宣言,是至今被傳誦的不朽之作。散文《五柳先生傳》和《桃花源記》都有很大的影響。陶淵明的詩文,藝術成就自唐代以來,備受推崇,在唐代山水田園詩人中有著十分重大的影響。他的詩文,在他死後100多年,才由蕭統搜集編定,稱《陶淵明集》,今已不存。今存最早版本為南宋元初本。
後世評價
作為身處晉末亂世的隱士,陶淵明晚年常與廬山中的釋道交往,這是可以想像得到的事,但要說他們之間在思想上志同道合,恐怕卻未必盡然。 仔細地研讀過陶詩和了解詩人生平的人,都會知道陶淵明是個外表恬淡靜穆,而內心熱情濟世無神論者。他少年時曾胸懷大志,接受儒家思想,希望建功立業。但在出仕了一個時期以後,現實使他感到失望,他不願與當政的人同流合污,便選擇了一條退隱歸耕的道路。
這時他又受到老莊哲學的影響。因為他有過以往文人多不曾有過田園生活,並且親自參加了勞動,與勞動人民有了接觸,思想上不可避免地得到一些新的感受和啟發,因而在崇尚駢儷陳 舊文風的晉代,能創造出有獨物風格的田園詩的新形式,在中國詩歌發展史上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他從少年時的「猛志逸四海」,到老年時的「猛志固常在」,始終對世事沒有淡忘。他傳世的名篇《桃花源記》,正是他對如同上古原始時代的那種人們自食其力、友好相處、沒有種種現實中的紛擾與貧困的「怡然有餘樂」社會的憧憬。就是他的隱居與飲酒,放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加以分析,也含有對當時黑暗統治表示一定程 度的不滿和反抗的意義在內。
當然,陶淵明畢竟是一個生活在一千多年前封建社會的士大夫,在他的思想和詩文中不可能不存在許多安貧樂命、及時行樂、避世消極的東西。但後世歷代的文學評論家和選家出於自己的階級偏愛,多著重欣賞和贊揚他這方面的特點,認為這才是陶詩的精華所在。
蘇東坡曾這樣評價陶淵明:「欲仕則仕,不以求之為嫌;欲隱則隱,不以去之為高。飢則扣門而乞食;飽則雞黍以迎客。古今賢之,貴其真也。」人貴真,詩亦貴真,詩真乃由人真而來,這就是陶詩具有經久不衰魅力的主要原因。
魯迅先生的話,「陶潛正因為並非『渾身是『靜穆』,所以他偉大」。
梁啟超評價陶淵明時曾經說,「自然界是他愛戀的伴侶,常常對著他笑」。確如其言,陶在自然與哲理之間打開了一條通道,在生活的困苦與自然的旨趣之間達到了一種和解。連最平凡的農村生活景象在他的筆下也顯示出了一種無窮的意味深長的美。
飲酒》(其九)作者:陶淵明(魏晉)
清晨聞叩門,倒裳往自開。
問子為誰與?田父有好懷。
壺漿遠見候,疑我與時乖。
「褸襤茅檐下,未足為高棲。
一世皆尚同,願君汩其泥。」
深感父老言,稟氣寡所諧。
紆轡誠可學,違己詎非迷!
且共歡此飲,吾駕不可回。
【注釋】
(1)倒裳:倒著衣服.忙著迎客,還不及穿好衣服.
(2)好懷:好心腸.
(3)乖:違背.
(4)尚同:同流合污.
(5)汩: 音"古".攪混.
(6)紆轡:拉著車倒回去.
(7)詎:豈.
(8)駕:車駕,意謂道路、方向.
《擬輓歌辭》(其三)作者:陶淵明(魏晉)
荒草何茫茫,白楊亦蕭蕭。
嚴霜九月中,送我出遠郊。
四面無人居,高墳正嶕嶢。
馬為仰天鳴,風為自蕭條。
幽室一已閉,千年不復朝。
千年不復朝,賢達無奈何。
向來相送人,各自還其家。
親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
【注釋】
(1)嶕嶢:很高的樣子。
(2)幽室:指墳穴。
(3)向來:剛才。
(4)或余悲:也許有些人還有悲傷。亦已歌:也開始唱歌了。
(5)何所道:有什麼可說的呢?山阿:山陵。
讀《山海經》 (其一)作者:陶淵明(魏晉)
孟夏草木長,繞屋樹扶疏。
眾鳥欣有托,吾亦愛吾廬。
既耕亦已種,時還讀我書。
窮巷隔深轍,頗回故人車。
歡言酌春酒,摘我園中蔬。
微雨從東來,好風與之俱。
泛覽《周王傳》,流觀《山海圖》。
俯仰終宇宙,不樂復何如。
【注釋】
《讀山海經》是陶淵明隱居時所寫13首組詩的第一首。詩的前6句向人們描述:初夏之際,草木茂盛,鳥託身叢林而自有其樂,詩人寓居在綠樹環繞的草廬,也自尋其趣,耕作之餘悠閑地讀起書來。情調顯得是那樣的安雅清閑,自然平和,體現出世間萬物、包括詩人自身各得其所之妙。
接下來描寫讀書處所的環境。詩人居住在幽深僻遠的村巷,與外界不相往來,即使是前來探訪的老朋友,也只好駕車掉轉而去。他獨自高興地酌酒而飲,採摘園中的蔬菜而食。沒有了人世間的喧鬧和干擾,是多麼的自在與自得啊!初夏的陣陣和風伴著一場小雨從東而至,更使詩人享受到自然的清新與愜意。
詩的最後4句概述讀書活動,抒發讀書所感。詩人在如此清幽絕俗的草廬之中,一邊泛讀「周王傳」,一邊流覽《山海經圖》。「周王傳」即《穆天子傳》,記敘周穆王駕八駿游四海的神話故事;《山海經圖》是依據《山海經》中的傳說繪制的圖。從這里的「泛覽」、「流觀」的讀書方式可以看出,陶淵明並不是為了讀書而讀書,而只是把讀書作為隱居的一種樂趣,一種精神寄託。所以詩人最後說,在低首抬頭讀書的頃刻之間,就能憑借著兩本書縱覽宇宙的種種奧妙,這難道還不快樂嗎?難道還有比這更快樂的嗎?
(何效明)
《游斜川》作者:陶淵明(魏晉)
開歲倏五日,吾生行歸休。
念之動中懷,及辰為茲游。
氣和天惟澄,班坐依遠流;
弱湍馳文魴,閑谷矯鳴鷗。
迥澤散游目,緬然睇曾丘;
雖微九重秀,顧瞻無匹儔。
提壺接賓侶,引滿更獻酬;
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
中觴縱遙情,忘彼千載憂。
且極今朝樂,明日非所求。
【注釋】
序:辛酉正月五日,天氣澄和,風物閑美,與二三鄰曲,同游斜川。臨長流,望曾城;魴鯉躍鱗於將夕,水鷗乘和以翻飛。彼南阜者,名實舊矣,不復乃為嗟嘆;若夫曾城,傍無依接,獨秀中皋;遙想靈山,有愛嘉名。欣對不足,率爾賦詩。悲日月之遂往,悼吾年之不留;年疏年紀鄉里,以記其時日。
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其二)作者:陶淵明(魏晉)
先師有遺訓,憂道不憂貧。
瞻望邈難逮,轉欲志長勤。
秉耒歡時務,解顏勸農人。
平疇交遠風,良苗亦懷新。
雖未量歲功,即事多所欣。
耕種有時息,行者無問津。
日入相與歸,壺漿勞新鄰。
長吟掩柴門,聊為隴畝民。
【注釋】
(1)先師,對孔子的尊稱。
(2)瞻望:仰望。
(3)邈:遙遠。逮:趕上。
(4)秉耒:手持農具。解顏:面帶笑容。勸:勉勵。
(5)平疇:平曠的平野。
(6)懷新:生意盎然。
(7)歲功:一年的收獲。
(8)即事:眼前的勞動和景物。
(9)行者無問津:用長沮的故事。意謂:現在沒有象孔子那樣有志於治理社會的人來問路了。
(10)聊:暫且。隴畝民:耕田之人。
《答龐參軍》 作者:陶淵明(魏晉)
相知何必舊,傾蓋定前言。
有客賞我趣,每每顧林園。
談諧無俗調,所說聖人篇。
或有數斗酒,閑飲自歡然。
我實幽居士,無復東西緣。
物新人惟舊,弱毫多所宣。
情通萬里外,形跡滯江山。
君其愛體素,來會在何來?
【注釋】
序:三復來貺,欲罷不能。自爾鄰曲,冬春再交,款然良時,忽成舊游。俗諺
Ⅷ 誰有電子版的叔本華的治療、與往事說再見、這一生為何而來、孤獨及其所創造的,發我謝謝!一定採納和好評
我有,把郵箱地址發給我
Ⅸ 不要讓孤獨死去——《孤獨及其所創造的》讀後感
[不要讓孤獨死去——《孤獨及其所創造的》讀後感]
《孤獨及其所創造的》無疑是一本暢銷書,甚至可以稱之為「經典」,網上的書評更是鋪天蓋地,只是已經讀完這本書將近2周的我,卻遲遲無法寫出一篇完整的讀後感,不要讓孤獨死去——《孤獨及其所創造的》讀後感。
這種感覺很奇特,是我從未經歷過的。初始是極為平淡的感覺,稍微帶些混亂,細節曖昧不明。在讀過一句話後,你會在幾張,幾頁之後突然又想起這句話,然後,如同潔白的宣紙上被蘸飽了墨的筆,濃重的畫了一筆、二筆、三筆,空無、虛浮的思緒驟然變得極為凝重,心上就象被壓上了重若泰山之石的感覺,連呼吸都變得艱難,意識中充滿著沉鬱和隱隱的恐懼。
卡夫卡。這本書帶著強烈的卡夫卡的色彩。我相信作者在創作這本帶有強烈自傳色彩的作品時,必定從卡夫卡的身上汲取和借鑒了許多關於「孤獨」的體驗。只是,作者的體驗更加的沉痛、深刻,更具危機感。
「像一隻受驚的小動物,自掘一條蜿蜒的甬道,以遁避世俗的傷害」。《孤獨》一書中的主人公「隱形人」與卡夫卡的心態、經歷有著驚人的相似。卡夫卡在自傳中陳述道:「就我的經歷而言,學校和家庭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要抹煞我的個性,我可以暫且忍受這些野蠻的壓制,但是,我的心靈卻留下了創傷,這個創傷是治癒不了的。」最終,他的選擇是與外界徹底斷絕往來,成了一個「獨自冷峻思索的人」。
而「隱形人」,在幼年時親眼目睹瘋狂的母親謀殺了自己的父親,這位母親是「女家長,絕對的獨裁者,是位於宇宙中心的原動力」。沒有愛,從母親,從這個本來應該充滿愛,應該是悲憫、善良、奉獻的化身的母親身上,「隱形人」得到的只有壓制、扼殺、殘忍、暴戾的對待。加之貧困和不斷的遷徙以逃避債務,在這種「反復無常」的生活中,「隱形人」形成了自身的「反復無常的准則」:「對一個孩子而言,這意味著天可能隨時塌下,意味著他永遠不能確定任何事。因此,他學會了永遠不相信任何人,甚至他自己。他學會了永遠不要要得太多」。
逃避。卡夫卡選擇的是逃避,隱形人同樣選擇的是逃避。因為對於他們而言,逃避是對於心靈最大的慰藉。卡夫卡在給費麗絲的一封信中這樣寫道:「我經常想,我最理想的生活方式是帶著紙筆和一盞燈待在一個寬敞的,閉門杜戶的地窖最裡面的一間里。飯由人送來,放在離我這間最遠的,地窖的第一道門後」,讀後感《不要讓孤獨死去——《孤獨及其所創造的》讀後感》。
而「隱形人」則是固執的待在那間昂貴的,但並不適合居住的房子里,一個人生活著:「這棟房子成了我父親生命的隱喻,成了他內心世界准確而忠實的代表。因為盡管他保持房屋整潔並或多或少地保存原樣,……這棟房子變得破爛不堪,走入其中令人沮喪。你會感覺好像走進了一棟盲人的房子。」
寫到這里,我必須說明,為什麼在這篇讀後感中,我要用卡夫卡來作為一個參照物或者對比物,那是因為,卡夫卡式的「孤獨」與「隱形人」式的「孤獨」具有本質上的不同,唯有通過對比,才可能突出後者的「孤獨」所蘊育的帶有毀滅性,破壞性的力量,甚至這種「孤獨」會成為21世紀的一種普適現象,一種也許會迅速蔓延的心理絕症,這也正是我為什麼隱隱感到恐懼的原因。
卡夫卡選擇的是與世隔絕的生活,雖然孤獨和渴望孤獨是他一生恆存的心理狀態,但要強調的是,他並沒有喪失對這個世界的「關懷」,也永遠沒有停止對人類,對人類的內心世界的探尋。在最狹小的「地窖」之中,他的目光和思想卻是無比的深邃,他開辟了一個比外部世界更為遼闊和博大的心靈之境。「卡夫卡以他對人類生存可能性的探索為人們建立了另一個與現實世界大相徑庭的世界,一個可以與現實世界互為參照的世界」。卡夫卡的孤獨是有生命力和無限創造力的,他的孤獨是「活著的」。
可是隱形人的孤獨,卻是「死了的」。
「就最深刻、最無法改變的意義而言,他是個隱形人」;「人們看見的出現在他們面前的那個他,並不是真正的他,而是一個他創造的人,一個人工生物,他可以通過控制這個人工生物,來控制其他人」。
「孤獨。但不是指孤身一人的那種狀況。而是退隱意義上的孤獨,是不必看見自己,是不必看見自己為他人所見」。
這就是我為之恐懼的「死一般的孤獨」。正如我在這本書的扉頁上寫的一段話:「這本書讓我感到異樣的壓抑和沉重,「隱形人」所經歷的「孤獨」是世間最大的磨難,也是現代人類面臨的最大危機。
什麼是真正的孤獨?不是一些人雲淡風輕拿來做為「小資」式無病呻吟的無聊情緒。真正的,最徹底的孤獨,是不願意別人見到自己,自己更加不願意見到自己!不信任他人,更不相信自己!不愛他人,更不愛自己!厭惡世界,更厭惡自己!逃避人群,也逃避開真實的自己!
無法愛,無法被愛。得了失語症或者說謊症,即使面對最愛的人,也唯有保持沉默或者撒謊!愛在靈魂中如火山岩漿般的沉積沸騰,卻無法流露和爆發,在一再的失望和絕望中消散冷卻,心死如塵灰,硬如岩石。這是最悲哀的人生,是人生無法承受的磨難!」
「隱形人」是作者的父親,我可以從書中的每一個字元中,感受到作者對於這位從未盡職過的父親極為深刻的愛。作為孩子他渴望父親的愛與關注,但最後他失望了,甚至絕望了,不過卻沒有放棄。在父親突然死亡後,他執拗的,艱難的從父親殘留的遺物、照片中尋找著原因。而最終「我失去了父親,但同時,我也找到了他」。
「和其他所有人一樣,我感覺到需要家庭和友情,需要慈愛和友好的交流。我不是鐵石做的,不像消防龍頭或者電燈柱。」——梵谷
也許這才是真正重要的:直抵人類感情的核心,不管有沒有證據。這是保羅.奧斯特想通過這本書說得最重要的一句話。
孤獨或許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無法擺脫,只是,不要讓孤獨死去!
〔不要讓孤獨死去——《孤獨及其所創造的》讀後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Ⅹ <孤獨的人群>這本書主要講什麼那有這本書的電子書txt下載
有一本書叫《孤獨的人群》,是研究美國二戰後社會發展形態的社會學著作。該書講述了高速公路,電視和郊區化給美國社會帶來的變遷,美國人性格的變化,家庭和社區的解體趨向以及大眾媒體的興旺發達。等等。鑒於這是一本學術著作,所以我想看過的人未必多,但是「孤獨的人群」一語卻毋庸置疑已進入當代文化詞彙,可見其分析的社會形態的確存在。它不單單存在於美國社會,更存在於經濟高速發展的任何社會中。它也不單單存在於現實領域,而更存在於一個若隱若現的虛幻的領域,那就是互聯網。
孤獨的人群
孤獨的人群
——轉載於《經濟觀察報》
作者:覃里雯
概念化的語言不能呈現環繞在我們身邊的巨大不安和孤獨。
每個人都深感孤獨:農民工和他們留在故鄉的妻子、城市流浪者、知識分子、辦公室文員、子女遠離的老人、小賣部的老闆、試圖有所作為的官員、夜不歸宿的商人……
這種不安和孤獨看上去非常不同,經濟條件、生活軌道、描述的語言、夢想。
但不安和孤獨又如此相似,這巨大的、隱隱的不安其實具有同樣的形狀,每個人都被某種「高遠的」目標所驅使,以至於安於現狀者不得不為自己的安於現狀而辯解。
自從晚清瓦解,中國人從家庭和宗族、皇朝中被釋放出來。他們被高遠的目標和高漲的熱情驅使已經一個多世紀——強國、統一、發展……但在過去的20多年裡,目標第一次變得如此個人化,不再隸屬於一項共同而長遠的事業。
再也沒有一種凌駕於一切之上的、安全的、完全正確的、偉大的、囊括所有人努力的目標,這種目標曾經使無數中國人以外的人難以理解的激情從事荒謬的工作。
在經歷了漫長的演變之後浪漫的集體目標已經失去了原有的信譽,逐漸被高度分裂的、個人化的追求和計劃所取代。這種追求和計劃可能是一座別墅和寶馬車,也可能是不斷更新的性伴侶,還可能是對子女的成功教育。那些對集體主義時代抱有懷念的人感到無所適從。他們當中那些不能為自己設立短期目標的人,比如北京和平里的一個小賣店主,便任隨自己屈服於「日常生活的機械狀態」之中。
這種對舊日的懷念也可以用來解釋當下中國民眾對國家和世界大事的習慣性關注。《參考消息》和《新聞聯播》的閱讀和收視率使絕大部分美國媒體望塵莫及。《參考消息》的發行量在2005年世界各大日報發行量中排行第八,即使在2003年非典肆虐時期,眾多報刊發行量直線下滑,而它和發行量幾乎未受影響。一位英國記者告訴我,他最驚訝的經歷是在山西的偏遠的村子裡,當他被介紹給一個老農時,對方點頭稱贊:「英國《泰晤士報》,嗯,這個報紙很有名。」
但是,即使是這種曾經將整個社會聯結在一起的習慣也漸漸在瓦解。
同樣在2003年,央視不得不對《新聞聯播》改版,減少常規會議報導,增加民生類資訊,事實證明這個舉動是受歡迎的。同樣,《參考消息》的文化、生活和科技內容也在增多。
對於那些對平均化和同質化的集體主義時代毫無記憶的新一代,在適應個人的孤立狀態時就容易得多。和那些迅速適應潮流的長輩一樣,他們選擇了互聯網。在社科院2003年的一篇報告中,研究者發現,青少年互聯網用戶比非用戶的生活滿意度更高,且不感到孤獨。而且青少年網齡越長,越不感到孤獨。六成五的青少年「為了滿足交流的需要」而選擇互聯網。
可以想像,這個比例會在未來隨著網民數量的上升而不斷上升。與此同時,對互聯網的不信任也在減小。
我們還需要了解,互聯網究竟起到了什麼作用。它究竟增加還是減少了網民的社會交往?它能否完全替代這種社會交往?像E.M.福斯特1983年的小說《機器停止》中所描寫的,機器吞噬人的未來是否會降臨?或者,互聯網並沒有吞噬人,反而促進和創造了這個分裂社會的新聯結?
孤獨,更深層的孤獨似乎不能被親朋聚會所瓦解。大多數人的社會網路是缺乏彈性的——同學、親戚、同事造成了所謂的「圈子」。在一個信用和資源都匱乏的社會里,打破圈子之間的隔離是不容易的。僵硬的圈子對個人的思考、趣味、情感和發展機會都有很大的影響,它們在開放社會中默默地維持著封閉的零和思維。
究竟是什麼造成了我們今日的孤獨?是歷史、現行的種種規則,還是城市化的過程不可避免的結果?
對「公共空間」的討論,從學院到媒體,到房地產開發商的研討會,證明了這種孤獨的普遍性。所有人都在說:我們需要開放的公共空間。
什麼是公共空間?長篇累牘地定義這個詞,可能反而扭曲了它蘊含的廣闊維度。它可能是村子中央一棵大榕樹下的陰影,可能是一個咖啡館,也可能是一份報紙和雜志,但它又不僅僅是這些東西。它近似於哈貝馬斯所說的「公共領域」,是一個對話性的概念(a dialogical concept),也就是說,它的基礎就是在一個共享空間中聚集在一起、作為平等的參與者面對面的交談的相互對話的個體觀念。我們更認為,這個空間必須是由下至上自發形成、而非反過來。傳統媒體的單向傳播使它無法實現這個任務,它們所製造的,是哈貝馬斯所說的「虛假的公共性」。
互聯網的優點和缺陷一樣顯而易見。文字和圖片不能替代所有的表達,不能替代一個人的氣味、容貌和身體語言;發言者僅僅以文字和圖片的形式出場,隨時可能被版主以文字和圖片的形式刪除,他很難僅僅以這樣的發言培養起足夠的自信和責任感——後者尤其重要,因為在一個理想的公共領域中,公民能夠培養起深層的自信和社會責任感,而自信和社會責任感正是我們這個孤獨不安的社會所缺乏的。我們每個人都感到無力,因為他沒有任何機會和力量來改變社會規則——甚至不能要求更換自己居住小區的物業管理公司。
無力感也造就了對物質的瘋狂追求。一個商人說:「在這個風險社會,只有掙很多錢,才能給我安全感。」但是與此同時,一個不斷分化的社會也在造就富有者的不安。此外,各種消費場所再度把公共空間變成了封閉的圈子。
但是這依然是一個生機勃勃的社會,在昂貴、隱蔽的俱樂部和骯臟擁擠的街心公園之間,還有我們所看不到的植物在生長。「關燈,在漆黑中躺下睡覺;醒來,開燈,讓屋子變亮;吃點東西,與朋友聊上一會兒,聽聽音樂,參加講座;關燈,在漆黑中躺下睡覺。」這不是生活的全部,它應該還包括開放的圖書館,改變了面目的居民委員會,不收費的俱樂部……我們所能設想到的,一切能使我們平等參與群體生活而又保持個體自由的形式。
別了,逃避
到目前為止,我們很少討論內在導向者的明顯的逃避傾向。相反,我們主要論述了流行文化,並將其看成是培養個人的群體順承性以及指導消費取向的有效途徑。對於他人導向者而言,這是一個十分嚴重的問題。姑且不論其外在表現,我們可以看出,他人導向者似乎無法逃避自己,不能以富裕或放縱的姿態去浪費時間。當然,如果我們將之與借酒澆愁型的逃避者作比較,結果卻又不同了。
在清教主義的影響下,內在導向者捨不得浪費時間。出身下層階級的有志青年為了顯示自己的內在導向性格,不與酗酒、賭馬的紈絝子弟為伍,每日進行行為反省,驅除根費、懶惰等不良習慣。他們幾乎從不享樂,除非他們認為娛樂有助於自我改造,因此,他們的生活必然十分緊張,沒有片刻閑暇。他人導向者決不像這樣有濃厚的清教思想,他不在乎浪費時間,他的穿著、言行舉止、倫理道德都比較隨便。但是,在其閑暇生活中不免有清教思想之餘威。當他想度假或在周末放鬆一下時,他也許會說:「我可以自由支配時間了」,但實際上,他的自我像一輛汽車或一幢房子,為了能賣個好價錢,必須精心維護和保養。他人導向者沒有明確的自我核心可資逃避,生產與消費之間也沒有明確的界限,順承群體和為個人興趣服務、以及工作和娛樂之間也沒有明確的界限。
一個有趣的事實可以說明這一點。今天,人們(尤其是男人)穿晚禮服的習慣漸少了,甚至有些人穿運動裝去上班。這看起來好像是追求省力原則的熱潮,男人會說穿西服上班實在大麻煩,並以此作為晚飯或晚間不換禮服的借口。今天的大多數人根本不曉得如何改變自己的角色,哪裡還談得上藉助換上合適的衣服來表示自己的角色變化了,另一個可能的原因是,人們深怕被認為驕傲自大。人們寧願身穿華麗而俗氣的衣服,而不願穿著筆挺。運動服或隨便一點的衣服,可以表示這個人不僅在高爾夫球場、度假期間是個隨和的人,而且在辦公室、餐會場合也很容易相處。
女人仍盛行穿晚禮服,或許這表示她們對社會模式的變化反應較遲鈍,她們比男人更容易受到流行消費模式的影響,男人們無論上班下班都談論工作上的事情,而女人則更關心家務、照顧孩子及參加晚會等。此外,為了博得整日外出上班的丈夫的喜歡,女人們總是力爭做好一切家務。我發現,女人的話題不外是子女和家務(當然,話題並不僅限於這兩個范疇)。男人角色的改變使其工作與閑暇的界限模糊不清,而女人與男人不同,她們能夠在談話時更富有技巧、興致和寫實色彩。
究竟是什麼原因,驅使男人不僅在白天的工作時間與人談話,解決問題,而且在業余時間也迫切需要與人聊天呢?或許這像盜匪影片學所表現的恐懼孤獨的心理在作祟,恐懼導致了心理緊張。流行文化不但可以填補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借談話來消除人的孤獨,促進了人們的往來,而且流行文化並不只是打發時間的一種方式,它得到了同儕群體的贊同。他人導向的女子則與此不同,她們結伴去看電影,在放映的過程中不必彼此交談,只是會面對這樣的問題,看到悲傷之處是否該哭?遇到這種情形,怎樣的反應才算得體、成熟?當她們從影院出來,總覺得應受點兒感染,卻有不知該如何表達自己的情緒。
反之,內在導向者獨自閱讀,很少留心他人對自己的態度。不僅如此,他還進入書中的角色,與小說情節融為一體,然後再從故事中走出來,重新戴上他的假面具。就像幾個人聚在後屋打撲克,都戴著假面具,這種情形似乎更適合內在導向者,他們對於社會距離,甚至孤獨感都習以為常。而他人導向者卻深恐孤獨,試圖在人群和幻想中消除對孤獨的恐懼,這種幻想猶如一面鏡子,只反射他對自己的關心。